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广东佛山作家陈基专栏,充满朴实和良知,对社会的责任感!

作者: -上传日期:2007/6/18

 

广东佛山作家陈基专栏

点击阅读陈基下列精品

 

陈基:三洲圩镇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亟待改善(续)

  • 广东作家陈基.作品专栏》:《我与高明(佛山)共成长成长》《样板路》等精彩作品...
  •  

  • 作家陈基精彩中篇小说《危机》(下)情节变得更加复杂.......
  • 作家陈基.精彩原创中篇小说 《危机》(上)...先是奸情被疯子偷窥.....
  • 广东.陈基《取消“黄袖章” 执法,好!》

    1

    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在(1)”负上更多的遗憾

    陈基

     

    日前赴表妹“娶新抱(2)”宴会,醉我之意不在酒,而在趁机见见外婆系的老人家。

    我外婆系的老人家只剩大舅父一人,且在九十以上高龄。早几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怀念外母》,感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千年古训竟成了切肤之痛。从那个时候起,我便为自己许下诺言:为了莫让千年古训负上更多的遗憾,今后凡是有机会与我有亲恩的老人见面时(尤其是身在农村的),见一次问寒问暖一次、施与一次。并对家人说:“探访亲戚病、难是无条件的,一定要去,除非自己也病了。”

    其实,我自从入城之后很少见到这些老人了,只有饮其生日酒或赴与之沾亲带故的宴会或探病才见到。一年到头这种机会不多,说句实在话是“见一次得一次了”, 怎么可以不珍惜呢。

    眼前的大舅父,更楼镇人,九十有三,中等身板,腰杆尚直、精神尚好,只是手背、脸部都爬满了老人斑。

    与上次那样,我握着他己渐枯槁的手,唤他使劲握我。旨在测试其握力,据说握力是老人体健的重要标志。他的反应表明此一次不如上一次了,岁月不饶人哪!

    接着我问他胃口、睡眠、拉撒是否正常,他说问题不大,没事天天饮早茶(3),中餐两碗(4),晚餐一碗,只是夜间起身的次数多了,尿濒。

    大舅母去世廿载了,儿女也各奔前程,遗下大舅父他独居一隅,可想而知,几多凄清几多不便就是了。当今镇下面的普通老人还请不起保姆,首先是经济不允许,再则是乡间的风俗习惯不允许。无奈。

    接着我又跟他说起老人多吃生果的益处,重复着“一日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的时尚哲语。问他有没有经常吃,他说有时有人带着生果来探望他才吃到,平日是很少买来吃的。毕竟我们不象香港老人能领到政府发的生果金(5)。至于多不多看医生、长不长寿,他说是命中注定的。

    我说要相信科学。象他能成为长寿老人,我的分析是他有点长寿的遗传基因(外婆等上辈活到七八十岁),加上他前半生多劳动(土改后更有幸入职好行口,一直以来在镇上干生猪屠宰站工作至退休),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都算好。而他在乡下耕田的弟弟即我的二大舅父只活了六十岁,他的妹妹即我的妈妈更惨(6),五十三岁便带着虚弱之躯撒手人寰。

    快要入席了,有人来邀大舅父上台前坐正席,我连忙掏出两张百元钞票递给他,他没有象先前的几次那样推搪,双手接在胸前,感激之情溢在脸上。我早就对他说过,人老了,有人帮助、施与,应该笑纳。若是碰上困难时,向后辈开口也属天公地道。全社会都要善待老人。

     

    过几天便是清明节了,我看到不少后生都去恒威大酒店等订购红烧猪仔祭祀先人。虽说三二百元一只红烧猪仔不少人都出得起,但想来仍觉得此举有点造作。人死如灯灭,与其身后的福禄荫蔽全然无关。人们借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寄托悼念之情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行清之余你是否能够扪心自问而无愧于先人了呢?反之,那你即使抬着金猪银猪前往拜祭仍属枉然。(2008328

     1)“子欲养而亲不在”出自于《孔子家语.致思》。译文:孔子外出。听到哭声很悲哀。孔子说:快赶车,前边有贤者。到了哭声之处,原来是皋鱼,他披着麻布短袄,抱着镰刀,在道旁哭。孔子下车对他说:你又没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皋鱼说:我失去了三件事情。年少时出外学习,周游诸侯,回来后双亲已死了,这是第一失。因为我的志向高远,所以对奢华的君主无法委婉劝谏,这是第二失。我跟朋友虽交往深厚,但却逐渐断了来往,这是第三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孔子说:同学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学生们辞别回家赡养双亲的有十三个人。

    2)广州方言,儿子结婚叫娶新抱。

    3)广州方言,早上到食肆吃早餐也叫饮早茶。

    4)广州方言,一般指盛饭的小碗,约3两。

    5)生果金是香港政府对65岁以上老人,不论贫富,每月都发给700元港币的"水果费",以使老年人得到这种社会福利。

    6)此“惨”字与我家和大舅父有恩相关。儿时,我家生活很困难,常得到大舅父帮助。那怕是一块猪头皮或者是几截肠猪血都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家当时肉食方面的空白。大舅父送过来的几件退衣竟是我兄弟仨最体面的衣服。妈之所以短寿,恐怕主要是长期营养不良所至。她逝于1976年酷热的夏天,医院说疑是中暑,起病只7天,体质虚弱致抢救无效。

     广东佛山市高明区祥福路30  陈基  邮编  528511

     

    农村二元户籍制度该改革了
     
    陈基
     
    据说年前荷城街道某自然村因分配征地款时两派争拗不下(农业户口的人坚持“四六开”、非农业户口的人坚持“五五开”), 几乎大打出手,征地款被长期搁置无法分配。其实此类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征地点越多而逾演逾烈,影响着当今农村的安定和谐。
    回顾农村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上个世纪80年代初,部分农民到城里买房或凭借政策照顾指标而成为城里的农转非户口(自理粮)。90年代初,又有不少农民用钱买得农转非户口(每个户口5000~10000元不等)。这些农转非的农民虽然成了“城里人”,却有不少仍背负着农村中先前所分的责任田的农业税而“离乡不离土”,至90年代末清理农业税负之后才突然变成“离乡又离土”的非农业户口。
    这些非农业户口人进入城里,部分经过打拚,安定下来,另一部分却仍靠打苦力工维持生活。这些人没有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而成为城里的夹心阶层甚至困难户。这些人在农村尚有物业如宅基地、住宅等。政府征地理应正视这些人,让其享受到应有的利益而不可以只管征地却不管分钱(或者说管得不当)。村民自治应包括农转非户口人,更有利于广揽人才建设新农村。正如农业户口人的子女上大学或去当兵虽把户口迁出仍受政策保护一样。但不少村乡在分配征地款时歧视甚至排斥这些人,农业户口人可以任意用“四六开”、“ 三七开” 甚至更少的比例瓜分征地款,使这些非农业户口人再次“受伤”, 矛盾不断激化。这恐怕是各级“维稳”部门所始料不及的(或者说是心照不宣的)了,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反思、改革农村二元户籍制度的时候了。(2008、3、25)

     

                          话说“啃老族”

                                                                               陈基
     

         “啃老族”是一群有劳动能力却因种种原因吃着父母的收入而苟且偷生的成年人。这种人有的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呆在家里依赖父母度日;有的也想创业发达,但缺乏真才实学又不甘心给别人打工,一心想做老板又不自量力,失败之后便灰心冷意,伸手父母吃谷种;有的人虽已成家立室也有工资收入,小家庭开支也不失“大方”,却忍心常揩父母“油水”、长期享受父母义务劳动而心安理得。等等。这些人没“志气”,不懂得人生就是要靠劳动才能发展,先劳动起来才有其它办法的道理,好逸恶劳、坐吃山崩而耽误前程;这些人没“骨气”,在困难面前变成了“懦夫”、“懒汉”、“软脚虾”;这些人没“义气”,面对日渐苍老的父母亲颐指气使、少有报答之心,可想而知其对上司、亲友会好到哪里去了。总之,这些人心理上无法“断奶”、经济上无法独立,无从谈起如何“做人”。
    值得反思的是有些为人父母对儿女从少就溺爱有加,终生甘当儿孙奴,致使儿女迟迟也“长不大”,心理的“脐带”当断不断,一旦碰到困难便“啃”起“老”来。据说老虎没有“长不大”的崽,是因为母老虎的心够“狠”,待到虎崽有能力捕食时,扔过自已当面咬死的猎物后扬长而去、永不回头!
    “啃老族”在社会上位数不少,影响着家庭、社会的和谐,是一个绕不开的社会问题。促使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是政府和全社会的系统工程。(2007、10)
     
    附:
    日前读报悉,美国人多摈弃"甘当儿孙奴"。一收入不高的美国家庭,最近妻子第二次怀孕。由于产期将至,儿子和儿媳妇希望产期内婆婆能够将大孙女接走几天,婆婆慨然应允。到了规定好的第十天早晨,婆婆又开车把大孙女送了回来。美国人有自己的观念,生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怎么可以打扰婆婆呢?相比我们的婆婆,儿孙带(照顾)大一个又一个,到头来有的还得不到儿媳的尊重。美国人父子、母子、母女经济上分得清清楚楚,家庭和睦相处,很少有经济纠纷。而我们的家庭呢,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到头来,你不划算,我觉得吃亏,于是就纠纷不绝。看来,向西方人学习,变革家庭理念,是时候了。(2007、12)

    逛华山公园有感

    陈基

     


    树如女人
    伸出手臂
    好让你扶摇直上
    荡起生命的秋千



    塔如男人
    雄踞山坳
    仙女梦萦三百年(注)
    有钱才叫硬道理

    注:三洲品牌黑鹅,体型适中,毛色灰黑,肉质嫩滑,饲养历史逾300年,近年直销香港。传说为仙女下凡所育。
    丁亥年仲夏于佛山高明三洲华山公园

     
    高明公交票价还有点贵
    ——关注公交讨论之二
    陈基
        近年,我常坐公交车,无事也会选择上一些线路的公交车到下面走走,过瘾,因此我对高明的公交车状况略知一二。
        前年,荷城去更楼、合水的公交车票价10元左右,去杨梅、明城5元,常见讨价还价,春节期间价格上浮,讨价者更多;去年的票价维持上年的水平,少见还价,或者说司乘人员多摆出“无价讲”的姿态;今年4月起更合线票价降为6元,且是投币公交,乘客明显多起来。今年官方公布的高明乘客流量每日1.7万人次左右,是个保守的数字。随着“限摩”及公交服务质量的不断改善,乘客会更多。
        乘客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倦鸟归巢”型。多为上班一族,女的多背个小挎包,有的还挂个工牌,上车坐定后闭目养神。不过这类人还比较少,可能因大一点的工厂都有厂车,生活好一点的都买有自己的摩托车。
        “风风火火办事型”。此类乘客多来自农村或外地劳工,眼睛总往车外望,估计不是爱看风景,而是关心目的地是否到达。因为现在的高明公交车还未兴报站。
    “探亲访友”型。多带点小行李农产品,三鸟什么的,上车后也往往要补票价,但也好开心。
        当然还有周末的“莘莘学子”和往圩场赶集的农民。官方的统计各种类型的乘客占出行人数的4成。是的,目前的公交车服务质量还未跟上,不依时到站点,有的还不按线路行驶……试问,有谁会呆在一个地方等车几十分钟而不心烦的?本来一站可到达目的地的,有谁会愿意中途再转车?……就算贵一点,不少出行人无奈之余还是选择坐“摩的”,这就是高明的“摩的”特别多的缘故吧。
        去年底,国家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若干经济政策意见中明确指出:城市公交是公益性事业,必须实行低票价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提高公交车的利用效率。这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已有经济能力反哺公共交通了,也是政府方便、惠及普罗大众出行的利好消息。还是节约能源、有利环保的利国利民工程之一。
        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北京市内已实行1元公交,广州老八区也是一元公交(非空调车2元),禅城基本实行2元公交。那么目前高明所实行的分段收费公交(车上又不见明码标价),就显得有点贵了。
        林元和最近在调研我市交通发展时指出,不要埋怨坐公交的人少,坐车是种享受,如果是受罪,谁还会坐公交呢?并要求有关部门召集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研究,尽快拿出破解公交难题的实施方案。我看“同城同价”就是公交难题之一,作为高明人,我们有权利盼望公交票价尽快降下来。
        2007年5月









    公交车的出路在何方
    ——关注公交讨论之一
    陈基

        近日报载“高明拟建200多个公交站亭,部分公交线路将全面进行调整。”这虽是继去年全市“限摩”及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之后的又一新举措,但我看仍未能触及“高明公交之乱”的关键问题。
        平心而论,咱高明的公交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从2003年始有6条线路50多辆“招手即停”投币公汽,到2007年初的9条线路110多辆客车投入运行,载客服务从城区至圩镇伸延到各乡村(村委会);城区已树起100多个新站亭;耗资巨大的新汽车站即将投入使用。可谓一掷千金、日新月异了。
        然而,尽管客运部门从班次的排定到考核指标等机制日趋完善,并在现体制的框架之内运作,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也未因此而置之度外,重典治乱之“高明公交违章可罚3万元”曾一度震动全国,各媒体争相报道。但从目前高明公交的状况看,好大一只“乱”字。一方面“幽灵公汽(注)”满天飞,常见几辆公汽你追我赶争夺客源;另一方面司乘队伍的总体素偏差,不按线路行车、刁难乘客时有发生;自我膨涨甚至发展到日前的因“一元钱车费”之争,手持铁棒追打乘客引出命案(又一次震动全国),不得了,该下大气力整顿了。
        如何整顿,这是个大事大非的系统工程,需组织有关专家论证,上下讨论,得出正确方案,避免再走弯路了。
        愚以为关键还是制度方面出了问题。在这“弹丸之地”两个公司参与公交竞争运作,将公交推向“市场化”,政府那只“无形之手”又操控不力,最终被“忽悠”的仍是公众乘客,有违初衷。有点象刚降温的全国性大讨论的“医疗的改革之路”,同是关乎民生之大计,高明公交莫非又陷入了“貌似市场化的误区”?

    注:公汽神出鬼没,不定时出车,不按线路行驶,有车似无车,令乘客无可奈何、叫苦不迭,喻为“幽灵公汽”也。
    2007年5月



    热血作家任锵文
    陈基
        2000年春节后的一天,有个戴着眼镜的青年来找我,说他看了我在《高明报》上发的“高明沿边行”专栏文章,爽!他也要写这样的文章。他就是任锵文。我们从此结为好友,常到大排档里喝啤酒,谈文学,谈人生,直至今天。
        我在高明的文友中,任是进步最快的一个。2000年在《高明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小说《别了,校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参加佛山市作协培训班,当年参加佛山市作协;2003年被当选为高明县文联委员;2004年参加佛山市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今年当选为高明区作协副主席。日前,他发来近200篇收获过的文稿,把我的电子邮箱塞得满满的。他说要结集出版他的《青青苦楝树》文集,邀我作序。
        历来为作者出书作序,多是名家的事。我不是名家,但任说我最了解他,据实说就可以了。于是我便第一次为别人出书作序。
        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中间,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任可算是鲁迅文学的追随者。七年里头,我不知多少次听他说起鲁迅先生的这段名言,贯彻在他的作品里,成为他的作品的一大亮色。大都是千把二千字的短章述说,有感而发,语言流畅,角度很新。好些作品还登上《佛山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连老作家也不易登上的大雅之堂。如《唯美》: 从家里安铁门写起,“我”觉得老师傅说的 “这么漂亮铁门要装在外头才好看,现在却装在里面,太委屈了,门本来就是要给别人看的。”有理,就依他的意见去办了。谁知道妈妈回来后,一看就立刻冒火了,骂我自作主张,把新门装在外面。我说装在外面不是更好看吗?她却说:“你懂什么!把新门装在里面这叫‘禾草盖珍珠’,不显山不显水才不会招来盗贼。”并且硬逼着爸爸找人来重新安装。两种唯美观点碰撞,不落俗套;《老井》的背景是时下多少人赞美老井,多少老井被挖掘出来当文物保存下来了,而作者偏偏害怕老井。事因见过“文化大革命”中本村一“白脸书生”被逼投老井自尽了。“哪怕是再过一千年,我也打心底里不愿意它(老井)能重见天日,因为并不在乎于它的古旧,而是在乎于它那特殊的历史内容。” 让人们警惕“文化大革命”重演;《水塔街秩事》写水塔街变迁的故事,由老城的东门街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因建了一座水塔而改名水塔街。“如今,自来水管道早已联络了老城里的大街小巷,进入了千家万户,街道上还出现了直饮水龙头。”……“看来,‘东门街’这个街名要重新使用了。”有张力、有内涵;《宝贵经验》写一个“老”干部终于升职的“经验”,是因为他“吸取教训”,学会了在领导面前“讲究工作艺术”……“凡是提建议都只能说一半的话,让聪明的领导把另一半补充完整,这样才显得你本人的谦虚,也好让领导发现自己的高明。” 反讽了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功高盖主” 的官僚主义恶习,很有现实意义。等等。
        文学是人学,作家的人品关系到他的作品的气质。与其说任锵文同志是个热血作家,毋宁说他是个热血青年。大学毕业的任锵文从教20多年,成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加入共产党 ?年,捐血走在前列(几次捐血共600毫升),义工队伍当组长……一朝揭竿而起选择了文学。如他自己说的“由于个人命运的阴错阳差……在失语的环境中,是文学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话语场(见本书“后记”)。磨难砥砺着的人生,总有理想在前头。这是任进入文学境界的思想基础。
        我不止一次对他说过:“你是共产党员,文学是把双刃剑,怎样看待这两者关系?”他每每能坚定地回答我:“是共产党员就要实事求是,文学创作也是求是的过程。” 谈到当今社会作家的状况,沉默者竟占了大多数。任也觉得“仗义执言是最难得的……文学道路上的血腥遭遇,大都是因对手的后天恐惧症而自行阉割所造成的(见本书后记)”。就这样,任锵文同志常用热血之笔,书写他身边的小故事,与国家的个人的命运连在一起,如匕首,似投枪,直捣社会的另一面。使他的作品适应着改革开放的国情,从而找到了发表的渠道,这是难能可贵的。
    说到不足,任锵文同志目前的写作,直抒胸臆的多、营造意境的少。任不止一次对我说过,他常是想写就写,写完就发,无暇修改。这是很不利于他要想多出佳作、多出精品的。
        今天,《青青苦楝树》长大了许多,“只要生命之树长青,生命之火不灭,美好的事物才会与你相亲相近”。7年里,为人师表的任锵文同志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勤奋笔耕,作品丰收,是个奇迹。可喜可贺!任锵文同志,文学路上你走好!
        2007年5月15日于荷城





    路,在脚下伸延
    ——古耶贝丘遗址采风札记


    陈基


        五一金黄周,《高明作家》拉队到古耶贝丘遗址采风。
    案头准备让我颇费心思。自觉对考古无兴趣,又不想跟风“炒古”,还对近期的有些考古报道心存疑虑,难于落笔,恐交白卷。
        车到古耶贝丘遗址,但见贝壳遍地,处处闪着惨淡的白光,仿佛无数个艰涩的问号;新近考古挖掘的“探方”多处,就象一口口古墓被“盗”的痕迹,吸引着我的眼球,调动着我的记忆碎片。
        词海里说,“贝丘遗址是古代食物遗物里夹有大量的贝壳遗存”,与近期有些报道的“贝丘遗址是古人生活堆积物遗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仅仅是贝壳层的遗存,价值不大,甚至毫无考古价值;倘若贝壳层里夹杂着大量的生活堆积物,如古代陶器、石器、工具等,才有考古的价值,甚至是价值连城。
        近期的考古专家们说,在古耶贝丘遗址上发现有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碎片和石锛、石斧等,人为加工过的木器等物品均为岭南首次发现,推测已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比1986年在此的考古结果升级500年),还发现了一些保留完好的谷粒。登上去年(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有的专家还建议政府将在建的广明高速公路改道,以完全保留此贝丘遗址,供后人继续探讨,以不断提高遗址的学术品味和知名度。善哉!
        今次古耶贝丘遗址所发掘出来的陶器、石器、木器等碎片属哪个年代?怎样来的?算不算大量呢?石锛、石斧等是形似还是真品?……考古专家也说:“推测只能是推测,尚待对发掘成果的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我们不可以用牵强附会的文学想像来误导读者。
        去年,我编写《高明风俗志》,曾采访过长年捞蚬于西江的老伯,他说蚬子群居于清水沙滩里,奇怪的是不会到处的清水沙滩都有,一旦发现,就会有很多,有成群生活的习性。我觉得此点阅历非一般重要,或许可以破译西江沿岸所发现的多处贝丘遗址的密码。减少靠想像那成堆的贝壳是人们食后扔在那里的误区。
    志书上说西江流域沿岸多属堆叠土层,侏罗纪(约1亿年前)晚期的地壳运动(变迁)期间,江河移位,夹有大量岩石入侵,形成侵蚀性地貌,水域中出现贝壳类。到了新石器时代(约3—4千年前),蚝、蚌、螺、蚬等大量繁衍,成为动物(含人类)经常性的食物,并出现野生稻种……高明境内有人居的历史约1500年……这应该也是古耶贝丘遗址乃至西江流域已发现的众多的贝丘壳遗址的背景资料。
        ……
        太多的问号,太多的疑惑,太多的幻想,考验着人们对远古文明的追寻,这或许就是古耶等贝丘遗址的存在价值和理由了。在建的高速公路虽未因此而改道,但修路工人说将以高架桥的形式跨过遗址,从而保留这一丘神秘的土地。于是我站在遗址的一角,打开相机,扑入眼帘的是笔直宽阔的高速公路,时代车流呼啸而来——
        啊!路,就在脚下伸延。
        佛山市高明区祥福路30号陈基



     
    伤疤•爆呔•及其它
    陈基
        狗年初,无事回乡走走。客车只到更楼圩,距村还有一段路,我打通侄的手机……
        一阵间,“吱”的一声刹车响,一辆“刀仔”(摩托车)停在我跟前,太阳照在侄的脸上,年前的那一次“追尾”的交通事故给他留下的伤疤闪着暗红色的光。
        上车后,我从侄的肩头俯视“刀仔”的米表,指针总在50公里上下徘徊。不用我叮咛,眼下的侄比起出事前的“忽忽飙”(每每过百公里)醒定多了。看来他还未敢好了伤疤忘了痛。人啊——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何总要在受了教训,甚至是血的教训之后才能对生命有所敬畏?
        那是个黑色的星期四,乡下的弟弟打电话催我来到县(区)人民医院CT室。说是更楼医院没有CT照,侄伤在头部,“大锅(大件事)!”医生叫来的。
    我看着侄眼部红肿,眼角左侧还缝了几针,好吓人。但看他能自己下车、步行到厕所,我才感到问题不会很大。
        照完第一次CT,医生说一侧未见大碍,建议照第二次,看看另一侧吧。眼神有点饿,举着检单让我签名。我说不用照了,转院。医生才转口说住下来再照也可以。
        果然第二天住院部的医生“全面检查”后建议再照CT,而且是“再接再厉”,连续照了两次(均无大碍),前后三次收费1200多元(据说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一次CT收费可反复照多次,弄清楚为止)。为什么?我们这里是不是“医改尚未成功,CT仍须多照?”
        侄第七天伤愈出院,结账5000多元人民币!(相当市价5000多斤稻谷啊!)
    弟辗转数天后在更楼农村合作医疗部排队半天,给报销了1500多元药费(按规定只能报销30%药费,还不够CT费和车费)!一同排队的人也有同感。可媒体一直在宣称“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农民大病返贫的后顾之忧!”
    我暗暗在骂:“当初不该来人民医院!”说来也难,医生也说:“银纸揾来使,大戏做来睇!”谁个伤病者(含家属)不是听医生摆布的?哪怕你家贫如洗。当今医院“市场化”,“大检查”、“大处方”盛行,“合作医疗”做了也白做!反成了医院“大手大脚”的借口。医院医药设备越先进,“刮民”越深。长此下去,该叫“刮民医院”了。
        据说交通事故医药费更是人民医院坐拥的一大肥獗,“会有报销的!”成了医院巧取豪夺的挡箭牌。损害着人民政府形象。
        再说更楼医院的“十”字车(救护车)是华侨赠送的,怎么送一个患者到县(区)  人民医院(50多公里)竟也要收400多元?好像是在趁火打劫吧。这大概也不是赠车人的初衷呢?
        ……
        眼看就要到村,“嘭”的一声响,“刀仔”撞在小石头上,爆呔了,气浪冲开了些许的尘土,左右摇摆了几下,停住了。
        无奈。侄只好推着车,我跟在后面,徒步行走在这崎岖的道路上。




    报答文学(跋)

        我是个农民的的孩子,与共和国同龄。小学三年级的那一次作文被“贴堂”,或许是语文对我最初的“诱惑”。之后,类似的“诱惑”越来越多,学校的、公社的“作文比赛”也屡屡获奖,哪四四方方、千篇一律的奖状竟贴满了老屋那光线不足的残墙。16岁那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来,我把中学断断续续地读完(补送),后来还是“打回老家去,就地闹革命”。我的文学梦呢,刚开始便打了“水飘飘”。
        上个世纪70年代,在乡下里像我们这样的中学生还是比较少的,村中一些靠“吃脑”的工作自然落到我们身上,例如管账的、民办教师等。这样一来,我与传统型的“农民”便渐渐拉开了距离,成了当时赵树理笔下的“百家子弟” (注1)。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我的家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好迎合了我们这些“并无远大理想”的“百家子弟”。“有前(钱)途”的门路首先被我们看中,从“三行仔” (注2)到“猪肉佬” (注3),喝了“头啖汤” (注4)。
        1984年,我“洗脚上田”(注5),举家迁到刚兴建的新县城。左冲右突之中租了块空地,搭起棚屋开起“康乐桌球场”。闲遐之余竟又做起文学梦,一连参加了两个全国性的文学创作刊授班。至1989年加入佛山市作家协会时,我已能在市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文了。
        然而,我是个体户,文学对于我,好比一件“烂棉衲”(注6), 冷空气来袭时用得着。平日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包括长期订阅的《文摘报》光明日报社出版),丰富着我的精神世界,增强着我的生存能力,使我一直还能像个人地活到今日。
        做人,还是需要感恩的,包括对自己向往的专业。为了报答文学,在这“知天命”的岁月里,我盘点一下收获过的铅字,于是就有了结集出书的冲动。选择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的优惠书号,符合我所崇尚的文学精神,尽管它目前还不能与内地那些所谓正规出版商的昂贵书号相比。
        本书所选的习作大致可分四类:小说、散文、新闻、史志。前两类的界线模糊,有些小说我把它当散文来写,如《童年的回忆》中的“右派”老师,是我童年时代遇见过的真人真事;又如中篇小说《危机》,我以为可以列入散文中的报告文学,我甚至说不清哪里是虚构、哪里是实写;“高明沿边行”专栏新闻稿件中也使用了一些散文手法。至于史志类的《高明方言志》和《高明风俗志》,系从我主编的《明城镇志》里拣出来的。我喜欢它,或许热心乡土文学的朋友也会喜欢它。
        在此书匆匆付梓之际,感谢吕奎文教授、任锵文同志拨冗为我作序,感谢帮助过我排版、校对、出版的朋友。是为跋。
        陈基  2006年11月23日(感恩节)于永兴楼

        注1:百家子弟,见赵树理小说《三里湾》。
        注2:三行仔,本地方言,泥水、木匠等建筑工的统称。
        注3:猪肉佬,本地方言,指杀猪卖肉的行档。谓当时本地流行的三件宝“医生、司机、猪肉佬”之一。
        注4:头啖汤,俚语,喻头一遭的好处。
        注5:洗脚上田,新闻用语,指改革开放之后先期“离乡不离土” 的进城农民。
        注6:烂棉衲(破棉衣),本地方言,援引自“东北三件宝:丑妻、近邻、破棉袄。”



    从土得掉碴说起(序2)
                                                                任锵文
    我认识陈基应该是在《高明报》上看到他的专栏“高明沿边行” 报道开始的。诸如《从榄树坳走出来的女人》、《深水浅说李汉光》、《冷暖两心知》、《老人•地豆•敬老院》、《求实•正已•公开•减压》、《阵痛中的海口村人》等一篇篇乡土视角却饱含现代意识的纪实作品吸引着我。在当时,有人说“爽快”,有人说“不妙”,还举起大棒要封杀。我却喜欢他的土里土气,土得催人掉泪,土得发人深思,还土得有点超前意识。“关注‘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今最时髦的话题。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从高明最偏僻的农村走出来的陈基,已经注视到了。可以说,他的20多篇“高明沿边行”作品,不仅展现了一幅幅高明农村风情画面,还是本地较早关注“三农”问题的系列文学作品。虽“土得掉碴”,但就如山草药那样管治管用,只要喝下去了就会觉得神清气爽。
    有人说,“土得掉碴”是历经沧桑后的淡定,是不顾一切的喜怒哀乐,是一种纯粹的澄澈,是永远让人感动的理由。只有土得掉碴的民间艺术,才能真正称之为“大腕”艺术。土得掉碴与洋得可笑、挥金如土、数典忘祖相比,多了一种遇事不惊的笃定,让人体会到那种未被雕琢过的原生态的味道。
    陈基是一个农民、商人和作家的揉合体,从改革开放之初“洗脚上田” 到挤入城镇办企业“圆了父亲的起屋梦”。一个冒着土里土气的农民作家,突然被推进商品经济大潮中搏浪,太多的诱惑也曾使他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写作姿态,以适应商品社会的发展。于是,就出现了诸如《卡拉0k之旅》、《继续公筷》、《梅科长与安全套》、《别来勾引我》等所谓对现代社会思考的作品。似乎跟“土得掉碴”走远了。这看来是他不能成为赵树理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陈基终于又象“黑马”那样,卷“土”重来,做起编修地方志专业户。《明城镇志》、《高明方言志》、《高明风俗志》以及中篇小说《危机》等一部部反映地方文化底蕴的作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土味十足。是一个心灵碰撞、反璞归真的过程,增加了陈基解读乡情的底气,在探索乡土文学写作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愿从“土得掉碴”开始,陈基的创作再出现人们大喊“爽快!”的局面。不为别的,就为了生我养我的这块热土,还有那些如今还打着赤脚,眼巴巴地望着你的农民兄弟。
                                    2006年7月28日 于荷城


    春种秋收(序一)
    陈基同志是我主持南国文学刊授期间的学员(1987年吧)。我从他交来的作文《童年的回忆》等看出他是个有点悲天悯人情怀的文学爱好者。这点对成就一个现代作家很重要。我多次鼓励他沿着文学之路走下去,让他参加当年的优秀学员笔会。笔会期间他又交来一个叫《火红的百褶裙》的小小说,悟性较好,开始达到了发表水平。打那以后,他的创作激情很高,连续有好些文章在市省刊物发表,并获过奖。
    2001年,陈基同志等在他的家乡高明搞了个“聚雅轩文学沙龙”活动,我曾应邀前住讲过几句话(主题还是文学与做人的关系)。我当时想,10年过来,我的学生长大了许多,能组织别人一起学文学了,我能不去吗?
    这几年,陈基同志参与地方志编修,我也鼓励过他。看他编写的《高明方言志》等,还有点地方文化底蕴,留下了一些宝贵的乡土资料。
    最近,陈基同志告诉我,他将结集出版他所收获过的文字,我表示赞成。这是一个追求文学的人到了一定程度的结果。
    读陈基的作品,有一股较浓的乡土气息,不媚俗、不屈折,敢于直面人生,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通过鞭挞假、丑、恶歌颂真、善、美,有点大爱若恨的味道。从《火红的百褶裙》、《三婆的电话梦》、《名声》、《街市风情》、《怀念外母》、《父亲的花名考》、《爷孙俩》、《危机》等可以看出,都是从作者身边的“小事情”而生发开去、娓娓道来。从而渲染出一幅幅鲜活的乡村生活图景,好些人物也别具特色,诸如“爷爷”、“父亲”、“外母”、 “虾嫂”、“张伟”等。
    中篇小说《危机》,有点像我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几乎每一章都有个“起、承、转、合” 的过程,几可独立成篇。陈基同志说这是他蕴酿多年才写成的,我信。当今社会商潮滚滚,诱惑良多,不少吃“皇粮”的作家也没写出好作品来。相比之下,陈基同志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还是个“柴、米、油、盐” 都要操心的个体户呢。
    陈基同志在当地已算是个有点个性的作家。从他的社会阅历、知识积累、思维空间和人品来看,他应该还可以写很多好作品。希望他继续写下去。祝贺他在文学方面的春种秋收!
    吕奎文
    2006年11月23日
    (吕奎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与《文摘报》
    陈基 
    早就听说过《光明日报》是一份知识分子的报。看几期后才知道她还有子报《文摘报》,不贵,更精。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本县县城也未见有《文摘报》卖,我只好到邮局订阅,竟连续订了十几年。
    初订《文摘报》,因为她不贵,信息面广。时政摘要、社会广角、法制纵横、环球博览、书苑撷英、养生之道等应有尽有。花几十块钱订一份,全家人看,也好让信件呀什么的随邮送来。读着读着,就放不下了,每期必读,获益匪浅。
    早期的《文摘报》选文观点深刻,直指社会民生,不少观点取向曾引起我共鸣,触发着我的创作灵感,横向构思挖掘就形成了自己的文章。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文摘报》就刊登过不少主张发挥譽论对社会的监督作用的文章。其中有个观点大意是“‘报刊应以正面报导为主’,这话本身没错,但明明看到某个问题已到了需要发出警告的时候了,还是要从‘正面’来报道,实际上是在为错误倾向作掩护。”有了这种思想准备,我于1997年成功地在本地报刊《高明报》进行了一次“高明沿边行”专栏报道,反响较大。
    近几年,《文摘报》有了电子版,我改从互联网上浏览《文摘报》。还是每期都看。《文摘报》如今更注重对中老年的健康作指导。每每的“养生之道”、“健康之友”等栏目也颇具特色。如06年7月20日“健康之友”的《饭后散步,因人而异》,角度就很新,吃了我一吓。作者连孝华指出,“饭后走一走”并不适合所有的人。象胃下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贫血、低血压的人就不宜饭后马上散步。我的血压偏高,以往都喜欢饭后就出去走一走,也有感到不适之时,若不是《文摘报》的文章的提醒,谁会怀疑起曾在社会上流行甚广的“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的美好初衷来呢。
    《文摘报》值得读,值得我一辈子阅读。
    广东佛山市高明区祥福路30号陈基    邮编:528511





    义务教育谁说了算?
    小洋洋上学期还在佛山市高明区跃华中学就读初二,成绩差,时有逃课、打瞌睡、打架等违反纪律行为(但末见作出过什么正式处理决定)。家长从8月中旬开始屡次到校要求给洋洋注册入学至今未果。旧校长(副)叫找新校长,新校长叫找旧校长,旧校长又叫要找级组长……;无奈之余,家长去区教育局找督导组,督导组叫去找街道办的教育组,教育组叫找旧校长;家长再多次找到旧校长都说工作忙……。本学年开学已两周,小洋洋要继续读书,究竟谁说了算?
    佛山市高明区祥福路30号何婉芬、陈基,2006-9-9




    地方婚俗之“抢亲”及其片段
    陈基
        旧时男家花轿临门时,“大担”(男家的娶亲礼品)入、嫁妆出。未准男方队伍入屋。双方对恃良久(也有出现尴尬场面的),终由男方发起攻势,把新娘抢到手,由新郎背上轿,是为“抢亲”。建国后“抢” 情渐趋缓和,平淡者越来越多。
        摘自《明城镇志》之“婚礼习俗”

        兴趣使然,我自从玩开摄像机之后,不时有机会为朋友拍摄婚礼录像。最近一辑之“抢亲”片段特别精彩,喧染于后,以飨读者。
        朋友辉,更楼人,近年在广州打工,觅得合水妹兰,两人情投意合,狗年仲夏,双双于回乡成亲。婚礼虽没能讲究排场,也没有山珍海味,但乡间粗放热烈的“抢亲”习俗,为其朴素的婚礼增色不少,留下了一些值得永远回味的记忆。
        日上中天,娶亲车队徐徐上路,驶向合水女家。
        村口,“大担入、嫁妆出”把婚礼推向高潮。
        “新娘呢?”男家新郎带着七八个兄弟有备而来,围拢在女家门口。
        “关门,各有村乡各有例,这里我话事(作主)!”女家七八个姐妹守住门口,摆开阵势,笑脸相迎。
        “开门!新娘呢?”男家弟兄掰开女家守门姐妹。才敲两下门,就被挡了回来,接着打起口水仗。
        “天上七星七姐妹,七朵莲花六朵开,还有一朵等郎来。”
        “新打剪刀唔使不使(用)磨,阿哥只要妹一个。”
        “入水从湾,入乡从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着马骝随山走。” 
        “快快快,不要像个老太太!”
        “一二三四五,我地(们)等得好辛苦!”
        七八个弟兄齐喊“冲啊!”有的拉住守门女子的手,有的干脆抱开她。短兵相接、零距离接触,上演一场“肉搏战”!一个个都脸红耳赤。
        七八姐妹不甘示弱,迅速回拢,再筑“三重门”。
        “无得亻巨           (他,总不能)白白(空手)而入!”为首的姐姐摊开双手说。
        “要乜野(什么)?”
        “要玫瑰!”
        “要几多?”
        “999(朵)!”
         “(早就)比(送)晒(全部)亻巨           (她)啦!”
        “唔(不)信!”
        ……
        “仲(还)想要乜野?”
        “添丁发财,利是豆(给)来!”
        接着是一阵讨价还价之声。门开了一半,新郎见状,掏出一叠利是逐个派。
    “冲啊!”弟兄们一涌而上、乘虚而入。
        新娘露脸,灿烂地笑。新郎抱住新娘,一个劲地吻!“苦尽甘来”、皆大欢喜,合影忙……
        接下来是大家一同到祖祠吃濑粉(好靓合水濑粉哦)。还有新娘待闺、上头、出阁、上轿(车)、闹洞房等等一组组精彩镜头。因本文主题所限,打住。

    陈基

     

  • 广东作家陈基.作品专栏》:《我与高明(佛山)共成长成长》《样板路》等精彩作品...
  •  

  • 作家陈基精彩中篇小说《危机》(下)情节变得更加复杂.......
  • 作家陈基.精彩原创中篇小说 《危机》(上)...先是奸情被疯子偷窥.....
  • 广东.陈基《取消“黄袖章” 执法,好!》

     

     

     

     

     

     

     

     

     

     

     

     

     

     

                    浏览次数:1391--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评说成都、四川专栏文章]荟萃!本栏重点板块,随时更新!注意点击这条阅读!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