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注:请输入关键词或标题


标题:佛教在四川 日期:2007/6/28 人气:823
文章简介:佛教在四川     佛教源于古印度,创立时间为公元前年6一5世纪,创始人为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只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传说他出生时,地上有金莲花涌出将他托住,能说会走,有诸般异相,在他创立佛教以后,佛教徒不世人才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是释迦创立的,中国人又称佛教为"释教。"自东汉以后,中国汉传佛教的僧众均以"释"为姓。   悉达多太子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聪明智慧,多情善感,对人世寄予无限的同情和深思。在他遍览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以后,便思考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于29岁(一说是19岁)抛弃宫廷生活,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 (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一带寻师访道。苦修六年,以至雀巢冠顶,芒苇穿膝,终无所事。于是,毅然决定放弃苦行,下尼连禅河洗净身躯,并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供养。之后,便独自一人到菩提伽雅的密林中,在一棵毕钵罗树底下悟道。他发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决不起此座。据传49天以后,他终于大彻大悟,明白了宇宙和人生的最高道理,完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成佛了。时年35岁。   佛者,觉也,这是佛教全部理论的要义。佛,又译作佛陀,就是觉悟,觉者,智者。"对迷者觉,对愚者智",凡正觉、等觉,无上觉三觉圆满的人均为佛。换句话说,凡彻底觉悟而获大智慧者为佛。释迦创立的教派把佛 (成佛)作是最高境界,所以称作佛教。   释迦悟道成佛后,在鹿野苑找到了以前随侍他修行的五个人,向他们讲说他悟得的道理,佛教把这叫做 "初转法轮"。以后,他以摩揭陀、乔萨罗和拨沙三国为中心,周游列国,广泛宣扬自己的学说,历时45年,在公元前485年圆寂,一生大约活了80岁。   他的生卒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65一前485年。(或前563—前483年),若取前者,则比孔子大10岁,早逝6年,可说他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大抵相当。   佛教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因"就是我们讲的内因,"缘"就是我们讲的外因或条件。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的是果;现在的积累为因,将来的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上溯过去无始,下穷未来无终。一切现象的生成,都是由各种关联所造成。这种因缘学说是佛教教义的基石。 佛教认为人生即是苦,苦皆起于欲—"欲求不得,苦之本也"。苦之因在佛教中名之为 "集"。苦是可以而且应当消除的,是为灭。消除苦的方法是要修持,是为 "道"。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圣谛。人生既然苦海无边,彻底的解脱就是涅架这是一种绝对安静、神圣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精神状态"彼岸的神秘幻影"(恩格斯)。   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时时都处在迁徒流转、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叫"诸行无常"。而万事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这叫"诸法无我"。上述两点加上 "涅架寂静"。合称 "三法印"。释迦牟尼为佛,他的理论为法,他的出家弟子为僧,佛、法、僧合称为佛家三宝。释迦牟尼创建的理论为经,他制定佛教僧众必须遵守的戒条为律,他的弟子和后世再传弟子阐述佛经的论著为论,经、律、论合称三藏。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有巨大发展。当时是大乘佛教在印度占统治地位,故大乘佛教弘扬于中国。在中国传播两千年的岁月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吸收、发展,对中国古典哲学、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佛教本来是不雕刻佛象的,只许用佛行事做象片的纪念。如在佛生前行过之处刻一脚印,说法处创法轮或菩提树等等。后因希腊文化影响而始造象,并由此形成著名的键陀罗艺术。中国早期的造像 (即北魏造像),大多显得粗犷,激昂、奔放的线条和旋律展示出那秀骨清相、神采变奕、尽去人间烟火的飘逸自得和洞察人世现实的睿智,保留着一些犍陀罗艺术的痕迹。到了中期的唐代,在技艺上则渐由简朴转向精致圆熟,风格上也由前期的雄伟、劲挺、粗犷、奔放转向庄严,整洁、富丽、一变"秀骨清相"而为神气自如、肌肤丰润,轻纱透体,备极人性的健康和美丽等特点,我省有相当一部分石刻造像均有唐代风韵,如巴中南龛石窟,安岳石刻,乐山大佛,广元的某些造像等,显示出不离人间又高于人间的风格。我国晚期石刻造像当以大足宝顶山和北山为代表,这一时期的石刻显示出民族化的进程己经完成,世俗化、地方化的风格是其主要特点,活泼生动而别具生气,技巧洗炼圆熟而又极富写实倾向,无论宏伟巨构还是小件佳作,均展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巨大的艺术创造力。   佛教传人四川的最初年代不确。从乐山麻浩岩墓有浮雕佛象、彭县岩墓出现有位于"摇钱树座"上的灰陶质佛象和夹侍来看,以及史志记述中,《华阳县志、金石志》载宋淳熙六年《重修东山白塔寺碑记》称该寺创于永平 (东汉明帝年号);《四川通志》(嘉庆本)载成都、峨眉、名山、宜宾、遂宁、合川、三台等地均有汉代创建的寺庙,表明东汉时期佛教就已传入四川。(注:四川的藏传佛教,本篇不叙)。 有文字记载的佛教传人四川的年代是公元365年的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当时有位叫法和的僧人从中原来到四川,稍后又有昙翼和慧持入蜀。这三位都是一代高僧,他们入川时带了大量的经典和徒众,特别是法和、慧持在四川14年,讲经授徒,"巴汉之士,慕德成群",对四川佛教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较多,四川相对安定,高僧入川者甚多,加以南朝许多帝王都信奉佛教,这一时期的四川佛教发展很快。据说在刘宋时 (公元五世纪)四川僧尼已达万人。   隋唐直到宋代,是我国佛教辉煌发展时期。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净土、法相、禅宗等先后兴起,使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四川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处于鼎盛阶段,并以禅宗独盛的形式,显示了四川的特点。在唐代,四川出了几位对全国佛教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的高僧:资州的智诜,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什邡的马祖道一,简州的德山宣鉴,西充的圭峰宗密等都是闻名全国的禅宗大师。玄奖大法师在唐初曾入川求学,并于唐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在成都受戒。唐代皇帝与四川的僧人关系也较为密切。中宗曾诏益州慧义寺清虚入宫祈雨;玄宗入蜀时应僧人之请,敖建成都大圣慈寺;僖宗曾诏休梦禅师问法,并赐额改建元寺为昭觉寺,后来避乱入蜀时又诏知玄问法,并赐号"悟达禅师",赖建新都宝光寺及舍利塔。   唐末五代,中原战乱频繁,王建在四川称帝,川境再次处于相对安定局面,佛教得以继续发展。如著名的诗僧贯休入川,王建为他修了龙华寺,赐号 "禅月大师"。王建之后的后蜀政权孟氏父子也崇信佛教。   宋统一中国后,禅宗继续发展,四川的许多官吏士大夫大都爱兼修禅宗佛理,四川成为佛教禅宗的重要基地之一。宋太祖开宝四年 (公元971年),在成都刻印了我国第一部雕刻版的《大藏经》(即《蜀藏》)。太平兴国五年 (公元980年),宋太宗命人在成都造铜普贤像,高达两丈六,送置峨眉山,并下诏重修峨眉山寺院。   唐宋时期四川佛教兴盛中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密宗在唐代末期于中原一带逐渐消失,但在四川,却从五代到南宋末年,一直或秘或显地流传了近400年。典型的例证就是著名的安岳和大足石刻中不少密宗造像。   四川佛教的第二个兴盛时期是明末清初,而且因与当时全国佛教并不兴盛的情况相对照而显得相当突出。主要是聚云、双桂两大禅系的"突起"和 "康乾盛世"时期官方对四川佛教的推崇。聚云禅系是忠县聚云寺吹万广真禅师 (1582—1639)创立的;双桂禅系是梁山(今梁平县)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 (1597一1666)创立的,他们为弘扬四川佛教作了很大的贡献。破山是大竹县人,19岁出家,对佛学造诣很高,曾在川住持多处寺庙。清顺治十年 (公元1654年)开创梁山双桂堂,收徒传法,名徒甚众,四川、云南、贵州的许多大丛林住持都是他的弟子,远至越南龙山、万寿等地也有其传人。双桂禅系鼎盛西南,佛教史上称为"双桂堂弘法",双桂堂也被奉为西南禅宗祖庭。   清代的康、雍、乾三代,对峨眉山、昭觉寺、文殊院等著名丛林多有赖赐。各任督抚大员对各大寺院的恢复建设常予文持,道府州县建庙修寺的劲头也高,这使得四川的佛教活动发展很快。据有关资料,清代中期全省的大小寺庙有一万多座,仅峨眉山一处就多达100多座,在全国也是少见。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省内形成一股 "废寺兴学"的风潮。占用庙宇办新学,使许多寺庙停止了宗教活动。如我省最古老的龙渊寺 (成都),就被改为"尊经书院"而从此废寺。面对这种情况,四川佛教界曾进行过大量工作,对保护一些名刹古寺很起作用。但是,随着四川的战乱迭起,佛教也受到影响。 四川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向有 "言禅者不可不知蜀"之说。佛教在四川传播的近2000年历史中,对四川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民众生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四川有佛教圣地峨眉山,有世界第一大石刻佛像乐山大佛,还有不少闻名遐退的佛教寺院。所谓:"上有文殊宝光 (指成都的文殊院、宝光寺)、下有金山 高文(在江苏省)即可见一斑。四川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高僧大德,除前已述及的圭峰宗密、马祖道一、德山宣鉴、破山 海明等人之外,还有宋代禅宗巨匠圆悟克勤 (成都昭觉寺僧人),他开创了"文字禅"之先河,他对日本禅宗的发展作出过极大的贡献,昭觉寺至今仍被日本禅宗临济宗尊为 "祖庭"。直到现代,绵竹僧人能海、僧人正果、成都僧人隆莲 (女)都是中国佛教的领导人物 (三人均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此外,成都文殊院宽霖法师、乐山乌尤寺遍能法师、成都昭觉寺清定法师等都是海内外知名的高僧。在佛教居士中,宋代眉山的苏东坡、新津的张商英、清末民初的颜楷、现代的王恩祥、贾题韬等都是大名鼎鼎的学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大佛教的宗教信仰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省内的各名山大寺以及佛教文物得到了修缮和保护。但在 "文化大革命"中,四川佛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进入八十年代后,拨乱反正,党的宗教政策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四川佛教与全国佛教一样,走上了一条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康庄大道。截止目前为止,全省经政府批准登记的佛教寺庙已达500多座,基本上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峨眉山、文殊院、宝光寺、昭觉寺等名山大寺都已重焕光彩,每天迎来了成千上万的游人和佛教信徒。四川佛教界还办起不少佛教院校,其中四川尼众佛教学院(专门培养出家女众)、峨眉山佛学院最为有名,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爱国爱教的佛教僧尼。可以说现今的四川已成为国内佛教最为兴旺的地区之一;现在也是四川佛教最为光明的时期。   四川省佛教的联合组织是四川省佛教协会。会址设在成都市文殊院内,现任会长是员意法师。                           

标题:道教在四川 日期:2007/6/28 人气:817
文章简介: 道教在四川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并一直在中国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和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道教曾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文化、风俗乃至科学技术方面,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至今人们常说的许多口头语,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都典出于道教。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作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道教,其渊源甚古。它是在古代的原始巫教、战国的神仙学说和先秦两汉的道家黄老思想上衍化而形成的。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东汉后期,沛国丰人、传为西汉开国军师张良八世孙的张陵,弃官学道,入大邑鹤鸣山修炼,"得咒鬼之术书",并感太上老君降临,授予三洞真经、金丹秘诀、雌雄二剑、符录法印等,正式任命他为天师。据 《仙鉴》记载,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 、巫妖横行,残害百姓,青城山就是鬼魔盘踞的"六天鬼域"。张天师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 "八部鬼帅"、"六天魔王","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领众窜于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释之。"《三天玉堂大法》亦说:"五部之鬼自受祖师誓约之后,归心正道已久,故张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赵公明以威直充玄坛大将;余皆为丰都丑狱之酋长,皆不复为妖也。"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一带的众鬼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青城山从此就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又传陵州 (仁寿县)有毒龙、神女为害,张天师驱龙降神,得盐泉以利百姓。西域虎神好饮人血,梓潼兜鍪神以人为祭,张天师召而戒之,白虎、兜鍪神再不害人。张天师到处降妖驱魔,巴蜀鬼怪消迹,日益安定。   这些神奇绝妙的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张陵吸纳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创立中国道教的历史过程。所谓 "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如"龙族是古蜀族,鬼族 (虎族)是巴人,两族都是现实的人民。"(王家佑言)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张陵运用道家黄老之学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于是巫鬼跃升变化为仙官,"鬼道"遂发展成为天师道。张陵便成为道教的创立人,从而受到历代信徒的尊重,被尊为"祖天师"。   接着,张天师便和道徒、民众一起,在蜀中开山修路,打井造林,发展生产。再加上他精通医道、气功,为人治病颇有成效,深受民众的拥护,"百姓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张陵把民众组织起来,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即"二十四治"。在教区内,张陵设立祭酒统领道民。他用《道德经》教化民众,要他们自重自爱,互相帮助;废除刑罚,让有过错的人修桥补路,将功补过。为了减轻道徒民众的负担,规定祭祖不准用酒肉,春秋季节不准宰牲酿酒。教区中还设立义舍义仓,救济路人与贫苦道友。这些措施具有某些劳动者反抗官府、相互求济的积极精神,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据说要求人道者交纳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   东汉永寿二年 (公元156年),据说张陵在鹤鸣山中被毒蛇咬伤而死。然而,人们却说他乘着仙鹤,到天庭仙境去了。这种得道成仙的传说,寓寄着人们对张陵的怀念。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张鲁先后承其事业。道教中人称张陵为 "天师",张衡为"系师",张鲁为"嗣师",因此张陵之道又叫"天师道。"经过张陵祖孙三代的传教,特别是在张鲁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东、汉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   在张鲁主持的汉中政权内,废除官吏,皆以祭酒为治。有小过者,须修补道路,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触犯法者,宽恕三次而再犯,才处以刑罚。张鲁自称 "师君",下设祭酒,各领部众。祭酒上又设大祭酒,层层统领。其中的都讲祭酒,地位仅次于张鲁,主要职责是指导学习《道德经》。蜀汉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超,就担任过都讲祭酒。祭酒在各自领域设立义舍,义舍中备有米、肉、供行旅之人免费住、吃。据说如果贪食过多,鬼便能使其生病。这种义舍可以说是道教基层组织。   张鲁统治汉中近三十年,政局安定,受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拥护,史称"民夷便乐之"。其势力十分强大,甚至可以与刘备、孙权比肩,连东汉朝廷亦任命他为 "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至建安二十年 (215),张鲁降于曹操,他将存放宝物财富的仓库打上封印,留作国家财产,两袖清风而去。曹操对他的人品大为赞赏,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张鲁死后,祖坛迁到了江西贵溪县龙虎山。《龙虎山志》说,张鲁晚年嘱其子:"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经录往属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张盛遵循父亲的嘱咐,于东汉末自汉中迁还龙虎山,并在张陵所筑的玄坛旧址建传录坛,于三元日升坛传录。此后,东晋安帝对第六代天师张椒甚为器重,隋朝皇帝对第十代天师张祥封官晋爵。唐代玄宗亲赐第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批准和嘉许龙虎山传录,名声愈来愈大。至宋真宗时,召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从此以后,龙虎山遂成为天师家族世代领袭的本山。从张陵开始,天师世家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六十五代。   继三张之后,西晋时四川又有一位高道范长生。范是涪陵丹兴人。蜀汉刘备时,范长生家族迁入青城山。据史籍记载,范长生博学多艺,精通天文术数,著作有 《道德经注》、《周易注》。他家世代掌握部曲,本人又是天师道教主,由此蜀人奉他如神。无怪乎有这样的记载,说他从蜀汉到西晋穆帝时,活了一百三十多岁。刘备请他参政,他推辞,遂被封为道遥公,特意为他建造长生宫,让其修心养性。今青城山下景色绝佳、仙鹤盘旋的鹤翔山庄,就是长生宫的遗址。   西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导流民武装起义,军中饥荒,处于危急关头。此刻范长生资给粮食物资,流民军士气高涨,转危为安,数月之后,便攻占了成都。其子李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但范长生婉言推辞,并劝李雄自立。李雄在范长生和流民军共同拥戴下,于晋惠帝永兴元年 (304)十月,称成都王。其后,李雄即位皇帝,国号大成,以范长生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长生归返青城,李雄又于灌县离堆为他建造了范贤馆,其遗址是现在的伏龙观。在范长生辅佐下,李雄执行 "清静无为"与民生息的政策,比起中原战乱地区,成国称得上是一片安宁的乐土。   道教最兴盛的是唐代。唐皇姓李,自认老子为祖先。唐太宗、高宗皆推崇道教,玄宗、武宗亲受法录,自称道门弟子,成了道士皇帝。宪宗、穆宗、敬宗服食金丹,致死不悟。流风所被,学道求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朝官贺知章弃官人道,诗人李白学道岷山,杨贵妃亦人道籍,号曰"太真"。在唐代皇室大力扶持下,蜀中道教兴盛,高道辈出,名重全国。谈玄论道,注释《道德经》的,四川就有六家:岷山道士张君相,绵竹道士李荣,剑南道士文如,眉山道士任太玄,成都道士黎元兴、张惠超。他们或注疏,或集解,共阐老子奥义。   人间仙曲天上来,驰名古今的霓裳羽衣曲,道家说它原来与彭县道士罗公远有关。相传在中秋之夜,罗公远化拄杖为银桥,使玄宗飘然进入月宫。广寒宫内,素练仙女起舞,仙乐高雅悠扬。玄宗暗中记其舞姿韵调,后来归宫,召伶官依令表演,这就成了人间的霓裳羽衣曲。   安史叛军的金戈,打破了风流天子的逸情仙趣。玄宗避乱入蜀,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后来玄宗返回长安,十分思念贵妃。什邡道士杨通幽,自称能出入三界。他为玄宗寻找贵妃,"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最后在蓬莱山会到贵妃,贵妃取金钗钿合各半托转玄宗,更引起玄宗的缠绵情意。这位神通广大的杨通幽,据说就是千古绝唱白居易《长恨歌》申所说的"临邛道士鸿都客。"   历史上蜀中高道甚多,还有青城道士李珏、徐佐卿,嘉州道士赵昱,成都的朱桃椎、刘无名,剑阁王法进,天师翟乾佑,仁寿的谭宜,江油的窦子明,南充程太虚,眉山张远霄,以及尔朱、击竹子、赵法应、王帽子、胡德元等人,皆为著名于世的道士,而被民众神化成仙。   四川的著名道姑也不少。唐代的南充谢自然,自幼不食荤腥,诵读 《道德经》《黄庭经》,修炼辟谷吐纳之术,刺史李坚为她在金泉山建筑金泉道场,请她主持法事。传说她在唐贞元十年(794)在金泉道场白日升天。才华横溢的女诗人 "薛涛字洪度,生于成都。"据说她八九岁即能作诗,至十五岁,即有诗名流布于外,晚年出家当了道姑,住在成都西郊叫碧鸡坊的地方。"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这首薛涛的诗,恰好正是她暮年着女冠服的明证。在丹陵县龙鹄山,旧有三宫九观,为唐天宝年间建造,这里是道姑成无为修真的地方。成无为幼年出家,卜居龙鹄山下,调形炼骨几十年。眉山的杨正见,学道蒲江主簿观,相传亦飞升成仙。遂州的董上仙,好静守和,诚意求仙,传说青童下降,引之升天,唐玄宗得知此事,令旧址建造上仙、唐兴两座宫观以祭祀。   此外,四川道教中还出现了几位杰出的科学家。如精通天文地理、阴阳术数的袁天纲、李淳风,矿物学家梅彪,炼丹家彭晓。到唐末五代,又有高道灶光庭主持四川道教。后来王建自立前蜀,赐号封侯,令其为传真天师、崇真观大学士。杜晚年定居青城白云溪,死后墓葬清都观侧。   五代到宋初,普州崇龛 (今四川安岳县)人陈抟,精于相法。又以擅长 "睡功"闻名于世。作《无极图》、《指玄篇》、《观空篇》、《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正易心法·注》,把儒、释、道三家学说融合于易学之中,创立了"先天易学"。在道教的宫观或儒家的宇庙中,在现代社会表示中国文化的徽记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个黑白相合的圆图,这就是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方士黄冠上的一颗明珠的陈抟《太极图》。在《太极图》中黑色表示阴,白色表示阳,黑中含一点白,即阴中含阳:白中含一点黑,即阳中含阴。图中阴阳的状态,一边从小到大,一边则从大到小,就如两条头尾互接的"阴阳鱼",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合在一个整体之中。"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形象地表述了阴阳两种力量此衰彼盛,彼消此长,不停地运动着,因而引起整个世界的变化、发展、这是陈抟杰出思想的结晶。   从东汉至明代,四川道教的主要派别多属天师正一派。其间,在金元之际,以王重阳、丘处机为代表的新兴道派----全真道日益兴盛,并开始在巴蜀传播。但有系统的全真道龙门派的立宗,却在清初,即是由陈清觉在川开创的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陈清觉 (1606一1705)道号寒松,又号烟霞。武昌人。拜武当山太子坡高道詹太林为师,成为一名全真道士,康熙八年 (1669),陈清觉游访至青城天师洞,见殿宇荒芜,福地颓败,因之留居,振饰洞天。经过几年的努力,青城面貌焕然一新,即交道友张清湖主持庙务,他到成都青羊宫静养。康熙三十四年 (1695),成都府臬宪赵良壁来青羊宫访胜寻真,与陈清觉交好,遂捐献俸银,修建二仙庵,请陈清觉主持庙务。于是他开堂接众,广度道徒。后来又承康熙皇帝诏见,他携带青城茶数斤进见。康熙品茗,夸其味美,令他常年进贡,青城之贡茶由此而始。至康熙四十一年 (1702),封陈清觉号碧洞真人,并赐御书丹台碧洞匾、赤龙黑虎诗章、珊瑚树、金杯等物。从此,便开龙门丹台碧洞宗于四川,法脉延续至今。   另有一全真道士张清夜,亦来自武当。于雍正七年(1729)主持成都武侯祠。乾隆八年 (1743),又兼主持青羊宫,数年之间,广布道教,接待十方道众,一时羽流云集,使青羊宫俨然为一大丛林。 在当代四川,亦出了二位大师。其一是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的易心莹大师。易心莹 (1896—1976),法名易理轮,亦称易理。四川遂宁人。童年出家于青城山常道观,拜魏甚龄为师,究研儒家和道教学理。在任常道观知客和住持期间,接待四方学者,与著名学者陈樱宁、陈国符、蒙文通等往来,切磋道家学说。晚年专事著述与讲学。著有 《道学系统表》、《女子道教丛书》等,为道教界一大学者。另一位是付元天大师 (1925—1997),自1956年开始主持青城山庙务、奋力保护、恢复青城山道场,贡献甚大,先后当选为成都市道协会长、四川省道协会长、中国道协会长、中国道教学院院长,为当代道教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静秀美的名山大川作为修道养生之地,谓之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四川即有许多仙真修道的福地。众多的仙山宫观星罗棋布,装点着秀丽的巴山蜀水,供人们欣赏、朝拜。这里重点介绍几处。   成都青羊宫,是著名古观。传说这里是太上老君降生的地方,并为关令尹喜演说 《道德经》。至唐代其规模已相当大。玄宗幸蜀,曾驻营宫中。中元元年 (881),僖宗避乱至成都,也在宫中驻营。传说在宫中挖得玉砖一块,上刻 "太上平中和灾"。后来僖宗平乱返回长安,认为这是太上老君的恩典,于是颁诏赐钱,大建宫观,内外九重殿字,气象宏犬,俨然帝王之宫殿。时过境迁,时有兴衰。现存殿宇多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主要建筑有灵祖殿,有新塑王灵官像。混元殿,祭祖混元大帝。八卦亭,横挑屋脊,皆雕飞龙,大小共八十一条龙,象征老君 "八十一化",新塑的老君依青牛像,生动庄重。三清大殿,有新塑道教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 (中)、灵宝天尊 (右)、太上老君 (左);左右 两壁绘有十二金仙。斗姆阁,供祭道教尊神先天大梵斗母,左右陪祀为南斗、北斗诸神。左右三台,一为老君降生台,祀太上老 母;一为老君说法台,祀太上老君。最高为唐王殿,祀李渊、李世民父子。   青城山,传说为黄帝访道求仙的福地。又说张天师在此降魔伏龙,从此成为高道修真的洞天。其后兴废迭见,至今仍保存了许多古观及大量的珍贵文物。这里择要介绍。建福宫,在青城丈人峰下,旧名丈人观,以纪念黄帝的老师 "五岳丈人"宁封子。宋时朝廷赐名建福宫,遂沿至今。现建福宫的二院三殿为清光绪十四年 (1888)重修。天师洞,即古常道观。于隋大业年间创创,名延庆观,唐时改称常道观,宋代又名昭庆观,或称黄帝词。现存殿宇重修于清代,其建筑雄浑庄严,金碧交辉,加上山 门石级陡峻,洞府幽深,更显得格外壮观。三清正殿、黄帝祠、三皇殿、天师洞、玉皇楼以及一些依山傍涧的楼阁,形成了一个布局严谨的古道观群,隐藏在碧翠云霞之中,俨然有神仙都会的气象。观中有隋代石刻张天师像、唐代百刻三皇像、唐玄宗手诏碑,皆为珍贵的道教文物。位于青城之巅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宫殿为清代建筑。大殿祀三清尊神,院内有麻姑炼丹池、鸳鸯井、木刻版《道德经》、《阴符经》、张大千仙女碑,显示着道教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还有祖师殿、圆明宫、朝阳洞、老君阁等,皆为道教的重要景点。   在大邑的鹤鸣山,是张天师创立道教的祖庭。其后的陈抟老祖、张三丰真人亦曾在此修道。今山中新建有迎仙阁、三圣宫、慈航殿、玉皇楼、斜江道院等,其中三圣宫中供祀太上老君、吕纯阳祖师、张三丰祖师铜铸神像,造型庄重,工艺精美。   江油窦圃山亦是道教名山,它是唐代高道窦子明修道成仙的地方。其山三峰插天,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叫东岳、窦真、鲁班殿。三峰之中惟东岳峰有路可通,窦真、鲁班二峰相隔几十米,仅有上下二根铁索组成悬桥相连,常人畏而不敢攀越。峰下云岩手中,现存有一件十分珍贵的道教文物---宋代道教飞天藏。共分三层,上刻有天宫楼阁及二百余个道教神仙,设计精巧,造型生动。   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则是道教尊神文昌帝君的祖庙。宫内主要有桂香殿、天尊殿、关圣殿、家庆堂、文昌殿、大悲殿、风洞楼、魁星楼等,依山取势,布局有序,是研究古代道教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宫内有十尊明代铁铸神像,面容丰满,体态匀称,彩饰金身,工艺精湛,为全国所少见。   此外,分布全川的重要宫观还有三台云台观、绵阳西山观、剑阁鹤鸣山、彭州阳平观与葛仙山、彭山县仙女山、新津老君山与纯阳观等,这些皆是访道修真者朝拜的福地琼宇,亦是十分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标题:[巴蜀文化和掌故]精品文章荟萃!本栏重点板块,随时更新!注意点击这条! 日期:2007/6/18 人气:1064
文章简介:[巴蜀文化和掌故]精品文章荟萃!本栏重点板块,随时更新!注意点击这条!

标题:内江近代书画家简介大纲 日期:2007/6/10 人气:1387
文章简介:内江近代书画家简介大纲

标题:刘先澄 阆中古城瘟祖会 日期:2007/6/10 人气:899
文章简介:刘先澄 阆中古城瘟祖会

共57篇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2页  5篇文章/页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