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刘先澄 阆中古城瘟祖会

作者: -上传日期:2007/6/10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声 明  
 
    欲转载本网文章,不得篡改内容,并务注明原文作者   ,和文章来源:"中国独特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http://www.tstcwx.com.cn,及 http://zgl.tougao.com
    已申明不许转载的文章,不许转载,侵权必究。
    本网欢迎相互链接。为简便计:有意者请先链接本网:"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注意:"中国独特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cn 
然后来信,本网将在一天内迅速链接贵网!
 本网欢迎网友来稿来信。对特色来稿本网将设专栏隆重推出!本网内容极其丰富,请注意点击首页每栏目“more”翻页,有更多精彩文章等你鉴赏。
    来信来稿请寄:
ZGL706@vip.sina.comZGL706@263.net,网管丁志民先生收

  

            阆中地方志 -> 民风民俗 -> 概览 

            阆中古城瘟祖会 

            作者:刘先澄  
              

                 
            这是阆中名城研究会副主任刘先澄关于瘟祖会的文章。该文既从学术的角度,又从自身记忆出发,情理兼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阆中旧时瘟祖会风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阆中每年五月都要举行古代流传下来的“瘟祖会”,俗称“五月大会”。这是方园几百里最隆重的民俗节日,也是川北宗教团体和各阶层民众都踊跃参加的、盛大的文化经济活动。 

                  
                谁是瘟祖? 

                举办瘟祖会的目的是躯除瘟疫病邪,保佑健康平安。  

                 
            瘟疫,古人称瘟、温、或疫,是指一些传染性疾病。在民智未开的古代,医疗条件低劣,人们对这些可怕疾病,极为恐惧,认为是鬼神作祟,因而乞求神灵保护。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瘟神,有“三鬼五瘟”之说,其名称提法不尽一致。  
            最早是纬书记载,疫鬼有三。《礼稽命征》说: “  
            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 。  
            较多的说法是“五瘟”,指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林邮斯,总管中瘟史文业,合称“五瘟使者”。南宋天心派道士路时中在《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三《段断疫品》中,论述瘟神行瘟之由及制瘟之法时说:世上因“人心破坏,五情乱杂”,  
            故“东方青瘟鬼刘元达,木之精,领万鬼行恶风之病;南方赤瘟鬼张元伯,火之精,领万鬼行热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赵公明,金之精,领万鬼行注气之病;北方黑瘟鬼钟士季,水之精,领万鬼行恶毒之病;中央黄瘟鬼史文业,土之精,领万鬼行……。”据说,若能知瘟鬼名字,鬼不敢加害,三呼其名,其鬼自灭。元、明时代屡有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还为五瘟神作传,其卷四《五瘟使者》说,隋文帝诏封“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的五方力士为将军,立祠祭之,以祈免除灾病。后匡阜真人游至祠中,即收伏五瘟神为部将。然而自隋朝以来虽年年祭祀五瘟之神,恳请不要散播瘟疫,却总难遂愿,瘟病依然流行。人们期盼一种文明的力量战胜瘟神,而不是被动地去向它们乞求。于是,一位文化之神施展神力,终于在敕法台制服了“五瘟”。人们称这位神灵为“瘟祖”,他定居于梓水和潼水之滨的“帝乡”梓潼县,被尊奉为“梓潼帝君”,亦即后来因皇封改称的“  
            文昌帝 君”,人们在梓潼 县 七曲山建大庙祭祀他。 

                  
            传说中的瘟祖是梓潼帝君的化身。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风俗志》说得很明白:“瘟祖之神俗谓梓童(潼)帝君”。七曲山大庙在文昌主殿侧有“瘟祖殿”,瘟祖塑像右手持如意,左手形似鹰爪。相传梓潼帝君降服五瘟后,专司“收瘟摄毒、扫荡污秽”之职,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梓潼帝君又被尊为“瘟祖”。于是,“瘟祖会”应运而生,对梓潼帝君亦即  
            文昌帝 君的尊崇,与祭祀瘟祖很自然地结合起来,文化人领头,宗教界乘势,士农工商和城乡百姓都踊跃参加。  
                                     

            文昌来由  

                 过去人们崇拜的文化圣人, 有“ 北孔子,南文昌”的说法。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普遍崇祀的文化神灵,每家堂屋神龛正中“天地君亲师”牌位上,小字写有“文昌帝君”。  
            道家说,文昌星宿历七十三世化生,于晋代由越西迁来定居于梓潼七曲山,名张亚子,极其孝顺父母。后来仕晋战死,历代加封,成为主宰功名利禄的大神“梓潼帝君”。  
            《明史?礼志》篇说他在晋孝武帝宁康二年自称蜀王,起兵抗秦,兵败战死。因他通晓诗书,谙熟医理,在乡间治病施药,济困扶危,而且义气豪爽,刚直不阿,深受百姓爱戴,他死后,人们建庙祭祀。  
            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路过七曲山,夜梦一书生告诉安史之乱已平。到成都天回镇,果然听到捷报。玄宗大喜,回程再到七曲山,见庙内塑像如梦中儒生,即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地方小神受到皇封,从此身价倍增。唐末僖宗避黄巢起义,也逃往四川,在这里又加封张亚子“济顺王”。宋代几朝皇帝又封他“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英显王”、“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等。明朝皇帝也几次封他为王。皇家推崇的神仙,道家更刻意发挥  
            ,南宋时便有了“文昌星官”、 “梓潼帝君”张亚子奉玉帝之命“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的故事。 元仁宗延佑三年( 1316 ) ,  
            张亚子由“梓潼帝君”又被封为“文昌帝君”,  
            两者遂合而为一,从此成为天下共祀,专司功名、文运、利禄的大神。于是文人和道家、儒士争相以文昌帝君之名,采取“天启”、“神谕”、“降笔”手段,以洋洋数千万字为文昌制作经诰文章,张亚子成了著作等身的大文豪,其作品博大精深,囊括天文地理、文史经哲、星冶医方等所有文化知识。最著名的是一篇劝善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有关文昌的经诰著述,形成了揉合各种文化特色的文昌文化体系。梓潼帝君是文章和科举之神  
            ,  
            宋代对他的信仰随科举的革新发展而大盛。民间传说士大夫祭祀张亚子得风雨送,必能官至宰相;进士祭祀张亚子必至殿魁。王安石幼年祭拜张亚子,果然官至宰相。  
            因此读书人十分虔诚地尊而祀之 。元朝称文昌帝君以后,学子们在入场考试前务必祭拜文昌。  
            明朝时天下学馆都立文昌祠。清朝规定,每年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纪念日,朝廷派员参加祭祀活动。  
            其实不仅读书人,城乡百姓也都经常祭拜,因为文昌既管功名,也管利禄,不仅可求考试高中,更可求升官发财,事业发达。  
            所以文昌信仰遍及全社会,尤其文化教育和与纸张文字相关的行业,如笔墨、文具、刊刻、印刷、书籍、装裱等等,皆供奉文昌为行业神。全国到处都建起祀奉他的宫观,仅北京就有七座供进京高考的举子参拜祭祀的“文昌宫”。 
               
                   文昌帝  
            君自从降伏“五瘟”、担负“收瘟摄毒”之责以后,声望更高。他不仅掌管着人间的功名利禄,还保佑百姓康健平安,人畜兴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们把美好的愿望,都寄托于仁爱慈祥而又法力无边的  
            文昌帝  
            君,这隐含着一种对社会文明的期望,一种对文化的尊崇。不仅仅是二月初三“文昌会”、五月十五接瘟祖驱除病邪的“瘟祖会”要大规模祭祀,各地还修庙塑像,平日里也殷勤祭拜。梓潼大庙建有瘟祖殿,各地或建文昌庙,或在城隍庙中建祭祀文昌瘟祖的殿阁神龛。阆中城中建有川北最大的文昌宫(原酒厂处,现仍有“文昌宫街”),川北道黎学锦在东园旧址重建锦屏书院时,在前院建有文昌阁。农村中也到处建有祭祀文昌的殿堂,著名的有大像山东头的梓潼庙,  
            ? 碧文昌大庙、河楼五龙庙文昌殿等等。明清时阆中是川北道、保宁府治所,梓潼为其辖地,举办“瘟祖会”自然更具规模更隆重闹热了。  
                                                                       文化盛会  

                  
            《阆中县志》说:“五月十五日为瘟祖会,旧在城隍庙后移于太清观(即南岳殿)中,此会较诸会为盛”。据县志记载和老人回忆,其盛况有几个特点:  

                   社团踊跃,全民参加  
            。县志说,文化教育和相关的工商企业团体分行业认股参与办会,“分数十行,各行咸先期于殿外结板屋(搭棚)为公所,以便执事”,也供该行业宾主观光休息之用。各行都有一班子人负责,行业的组织工作先行登场。总会首由文昌宫的常任主持者担任。笔者的祖父、前清拔贡  
            刘泉祚 先生在民国时期曾被推举为会首。据长辈和姊、兄回忆,??中学校长 陈??  
            先生,因吃祖父配给的药面戒烟,所以每次都积极主动捐款办瘟祖会,有时认捐总额之一半。各行业社团和乡绅店铺也都主动捐集费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息瘟大醮”(一种由僧道为禳除瘟疫灾祟而设的道场),开始进行祈祷瘟祖祛病消灾的宗教活动。自初五开始,远近乡民陆续赶到阆中看会,周边县乡的官绅百姓和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许愿、还愿的人,三步一跪,九步一拜,数十里、上百里虔诚地叩头行进,千辛万苦来到阆中赶会,称为“烧拜香”。五月十二为“迎(瘟祖)神日”,宗教仪式之后,  
            开始每晚“耍龙灯”。到十三、十四日,阆中城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到深夜,公共场所和商铺柜台、街道檐下到处有人席地而卧,就地休息。 

                    文化演展,才艺荟萃 。据县志载,五月初五“醮天之夕,铙钹箫鼓响遏云衢,演戏十日,每夜焚香如雾,火光不息”。  
            主会场南岳殿外广场上,搭有戏台,城内张爷庙对门戏楼、大东街口、太平寺坝子、孝义楼等地,都是演戏的好地方。明清和民国初期主要是演灯戏。有“灯戏窝子”之称的老观、石滩等地的戏班子争相进城表演。  
            有竹枝词描写: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同时,还有川北民间歌舞、傩戏、庆坛戏、被单戏(口技)、杂耍、木偶、皮影、猴戏等十多种演出,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民间艺人大显身手,名人绝艺竞相献演,还有贤达名士和僧道高人“讲圣谕”、讲经文故事,古城成了异彩纷呈的大舞台,民俗文化的大看台,处处张灯结彩,处处锣鼓喧天,处处人潮拥动,处处笑逐颜开。民国  
            中期以后,川剧“大戏”最受民众欢迎,阆中及邻县的专业和业余戏班轮番登台。大幕和折子戏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民众,几个戏班子还搭台演“对台戏”,以新戏或名角争夺观众,戏文情节和名角才艺成为街谈巷议的内容。 

                  “其所为灯山者,亦如上元时”。这是县志对五月十二迎神日开始、接连几天夜里“爬灯山”表演的记载。  
            在南岳殿广场入口处,竖起几丈高的树枝状木架,用柏枝搭建高高的“山”,上面安放数百盏麦面?成窝窝的“天灯”,灯窝里面盛菜油,点着灯草后,就成了一座“灯山”。木架主柱上插着无数把刀,有艺人表演赤脚踏刀“爬灯山”。这是最引人入胜的精彩节目,广场上人山人海。灯油燃尽时,“灯盏”烤成了又酥又香的面饽饽,看灯的人在喧嚷嘻笑中争着领取分食,据说吃了可保无灾无病,求子嗣的吃了可保生儿子。 

                   瘟祖出游,万人空巷  
            。五月十五为“出神日”,是百姓接瘟祖“制瘟驱毒”的日子。午时三刻,“大炮”(巨型鞭炮)震响之后,抬着瘟祖神像开始举行盛大的游行,百姓夹道迎接祭拜,犹如到庙中请神敬神,“五月大会”进入了最高潮。县志说,“十五日神像出游,一切仪仗较诸会更鲜明整齐,男女之进香者,骈肩叠踪,随处拜跪,不必其至神殿也。”据老人回忆,游行的首先是打八仙鼓的队伍,每人头扎毛巾,身穿中式背心,左手握阆中特有的长柄八仙鼓,右手高举竹鞭,合着节拍敲打,威武雄壮,声震云霄;接着是边走边舞的高跷、长竿撑起平台举着金童玉女的“社火”、演示传统戏文行进的“地台子”、做降服瘟神造型表演的“旱船”,鼓乐齐鸣,锣鼓喧天,五彩缤纷,目不暇接。再接着,开路的鬼怪之后,便是古装兵勇呜锣开道,高举“肃静”、“?避  
            ” 牌子,高举二十四象的銮架仪仗队,最后才是金顶黄盖的神像大轿,抬着瘟祖 文昌帝  
            君、观音菩萨塑像,真如帝王出行一般。在后面的游行队伍里,还有喷火的龙灯,有边行边舞的狮子,有纸扎灯笼和泥塑神像队伍,还有车灯、牛灯、钱锟、乐队等等。最令人难忘的是旗、锣、号、伞和銮架组成的风光至极的仪仗队,这本是帝王出行才能有的排场,足见瘟祖出游规格之高。笔者小时候,还亲眼见过祖父雇工匠化锡制作金瓜、钺、斧、叉、刀、枪、剑、戟等銮架武器,摆成一排,威风极了;据说解放后都交给川剧团作了道具。更叫人神往的是向那些舞着游行的火龙施放“石花”,其实就是自家制作的烟花,做法是在小型的扁平石窝窝里充填拌好的火药,火龙灯来了,就抱起石窝点燃埝子向龙灯喷火,火花飞溅,光焰炫目,却不会烧人致伤。这“石花”是各家店铺事先都要准备的,商家在喷火时还要给舞龙者发红包(据说最后要汇集起来作队伍公用开支),无形中比赛着谁家喷得最“红火”,那一条龙灯舞得最精彩。游行队伍绵延几里长,街道两旁人声欢腾,拥挤不堪。队伍末尾往往是背着一把大算盘的“王胖子”,以奇异姿态舞蹈行进,逗得小孩们尾随嬉闹,看客们笑弯了腰。这大算盘的意思,是瘟祖保佑各行各业城乡百姓生意兴隆,安居乐业;也暗示瘟祖自有神算,发不得不义之财。游行直至深夜,倾城出动的人们还不肯散去,一直欢闹通宵达旦。以后几天,宗教和行业团体都还有一些余兴未尽的活动,直到五月二十之后才逐渐结束。 

                    
            各行业团体到月底都要张榜公布收支帐目,末尾大字申明“若有瞒心昧己,神天鉴察”,有那一把大算盘算着呢,从未有过贪占办会经费的传闻。 

                    
            阆中的五月大会,虽为祭祀瘟祖,其实是盛大的民间文化活动,同时也是大规模群众性的商贸交易活动。川北城乡的文艺表演集中于古城,各地的珍奇物质、名特产品、祖传绝活、独家手艺也跟着荟萃于阆中,办会期间无疑是商家店铺和零售摊贩生意最为兴隆的时段,不比今天的某些商品交易会逊色。据说许多买卖靠五月大会促成交流而兴旺,不少生意靠会期传播而经年红火,一些名特商品靠办会而蜚声四方,一些技艺绝活因参会而流传民间。怪不得商家都积极认捐办会;怪不得阆中办会名目繁多,除规模最大的瘟祖会外,还有佛教信徒的观音会,经贸界的财神会,文教界的夫子会,屠宰行业的刀儿节,袍哥们的关帝会等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节日。笔者以为,阆中之所以文化昌明,经贸繁盛,在古代和近代一直是川北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这类盛会的汇聚、交流和积淀作用也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可以说这种办会的做法,是前人传下来的一种经验,一份智慧,一笔财富。在今天发展阆中旅游、打造“西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的宏图大业中,经过对它们的“扬弃”,  
            应当是具有借鉴、继承的价值和意义。  


                浏览次数:908--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四川名胜楹联
----下篇文章内江近代书画家简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