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著名世界和平战士文幼章解读》.著名世界和平战士文幼章解读.生于乐山、死后的骨灰也撒在三江波涛之中
乐山日报讯 ——著名世界和平战士文幼章解读 本报记者王京川
不解之缘 情系乐山
回忆,犹如一条滔滔的长河,沿着三江波涛滚滚流淌,充满无限深情和怀念。 在乐山中心城区白塔街上,有一个在此静静伫立了100多年的小院。小院多年前被改作幼儿园,周而复始地迎来一群又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或许是长年与童真相伴,“高龄”的小院一直保持年轻,记录着乐山的沧桑变迁。 与这个小院相伴的,还有一块21年前由乐山市政府设立于此的红色石碑。石碑表面醒目地刻着十几个大字:“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幼章故居”。很多乐山人都知道,这里,便是著名世界和平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文幼章出生的地方。 1898年12月24日,文幼章(詹姆斯·安迪考特)在乐山县城白塔街212号呱呱坠地。就从这一刻起,文幼章与“第二故乡”——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难舍故乡去而复返 一阕新声传海宇,何人不起故乡情! 1892年,文幼章的父亲文焕章和母亲文萨拉受卫理公会的派遣,来到中国成都传教,并从1895年起在乐山居住了将近10年。白塔街小院,加拿大基督教卫理公会传教士们住的地方。1904年,6岁的文幼章离开乐山随父到成都,7岁到重庆,进入英国公谊会学校读小学,11岁转入成都“加拿大子弟学校”。1910年,文焕章带领全家人返回加拿大,担任教会国外传教部总干事,定居多伦多。此时的文幼章,已经萌发了返回中国传教的愿望。他迫切地希望回到生他养他的第二故乡,回到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梦里水乡——嘉州古城。 1916年12月,刚满18岁的文幼章报名参军,随军开赴法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让他经受了锻炼。战争一结束,他便进入在神学院,系统地学习各类知识,并在大学最后一年获得全优生摩斯奖学金,于1925年成为了一名赴中国传教的牧师。同年11月17日,文幼章携新婚妻子到达重庆,与乡村农民广为接触,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教生涯,并逐步能以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吸引听众。他的脚步,离重返故乡越来越近了。 热心教育推广英语 在成为“和平使者”之前,文幼章将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教育专家。 早在1927年,文幼章就成为“英语直接教学法”的热心推广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成为重庆精益中学的英语教师,也让他的英语教学法在中国迅速推广,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上海中华书局专门出版了他为此编写的15本课本和老师手册。他创办的《精益英文周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系统地介绍生词并加上详细注释,广受欢迎,发行量迅速达到5000多份,“教育家文幼章”之名由此名传四方。他和另一位朋友共同编辑的《新法英语词典》于1935年出版,受到许多英语教师的欢迎,在亚洲和美洲广为采用,至1976年共印刷了40次,总印数超过400万册。 在担任教师的过程中,文幼章与中国教育界很多人士和不少官员结识交友,也曾作为“反省院”的教师为100多名被关共产党人教授英语。通过与这些共产党人的接触,和他们一起举行圣诞晚会、合影、打篮球,耳濡目染,让文幼章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和刺激,也为他后来成为和平战士打下良好的基础。 奔走呼号支持抗日 近日,《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一篇对文幼章之子文忠志教授的专访,讲述文幼章抗战期间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充分表达出他们对中国人民世代难忘的友谊与深情。 在担任蒋介石顾问和中央军教官过程中,文幼章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充满同情和支持。他几次回到加拿大,作了500多次巡回演讲,向加拿大人民宣传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日的动人事迹,并认为华北地区浴血奋战的游击队最能代表抗日的中国人民。他时常在演说时分别用中、英文唱起《游击队之歌》,号召群众捐款捐物,支持中国抗日。 1945年1月,文幼章参加了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举行的外国记者招待会,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共产党领导人。会后,他与周恩来进行长谈,令他对中国政局现状的思路为之一新,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新的认识。 1945年12月1日,“一二·一”惨案发生,成都数千师生集会声援昆明学生,时任华西协合大学英语系主任和教授的文幼章成为应邀在会演讲的唯一代表。演讲过程中,有人向他甩了一颗没拉引线的手榴弹。文幼章毫不畏惧,继续慷慨演讲,听众抱以热烈掌声。这次演讲,成为文幼章生命的转折点,把他由一名空想知识分子转变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在长期的革命交往中,文幼章与很多革命将领成为了好朋友,冯玉祥将军就是其中一位。在一篇文章中冯玉祥曾经回忆到:“我有一位好朋友,是加拿大的文幼章教授。他是蒋介石的顾问,他也是教会里的一位忠实的牧师。……他说:‘主持正义,认识真理,替中国老百姓打抱不平,就是真正的基督徒。’” 文幼章还受周恩来之托,克服许多困难创办了《上海时事通讯》,向世界报道中国的真实情况。后来出于安全的考虑,文幼章返回了加拿大,不断发表公开演说,支持中国抗战。他还出版了《加拿大时事通讯》,介绍中国和亚洲的革命情况,不间断发行长达40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文幼章先后7次访问中国,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 穿梭各国致力和平 1948年秋,文幼章开始酝酿组织加拿大和平运动。次年,在加拿大和平大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主席,开始了世界和平推动者的漫长生涯。他穿梭各国,出席各类和平会议,揭露帝国主义在第三世界的所作所为,宣传被压迫人民争取自由的伟大战争,成为世界著名的和平战士。1950年3月,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会议上,他帮助起草了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宣言》。 文幼章反对美国侵略朝鲜,支持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谴责美国进攻越南。当中印发生边界冲突时,他宣称尼赫鲁是“百分之百的侵略者”。1952年12月,他荣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5年,他进入世界和平理事会执委会;1957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国际和平学会第一会长。1965年,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授予文幼章最高荣誉——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 他是一个对故乡心驰神往的“乐山老乡”,他的名字,与中国抗战血肉相连; 他是一个终身致力和平事业的“友谊使者”,他的贡献,必将永垂史册!! (本专题文字部分史实资料取材于魏奕雄著《乐山风云人物》,特此鸣谢) 他与乐山生死相依 “8·19”乐山大轰炸:飞赴乐山急救群众 1939年3月,迁都重庆的蒋介石聘请文幼章为“新生活运动”顾问,并任命他为中央军教官,请他在招兵大会或军营里发表鼓动抗战的演说。这时的文幼章把蒋介石当作中国实行民主的领袖人物,十分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并积极参加救亡工作。那时候,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四川的城市,陪都重庆是轰炸的主要目标。文幼章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医疗队冒着敌机的炮火,在重庆各处协助救火和救助受伤的平民。 1939年8月19日,乐山惨遭日机轰炸,全城一片火海,文幼章闻讯后马上带上药品、救济物资和4名医护人员,坐上一架小型6座水上飞机,由重庆直飞乐山,在岷江河上逆水降落。一上岸,看到依然熊熊燃烧的大火在嘉州城肆虐,悲愤不已的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当中,全力抢救第二故乡的人民。此后,成都、泸州等地遭受日机轰炸后,文幼章乘坐的水上飞机又在第一时间飞临上空,实施救援。 故乡的伤痛,便是他的伤痛。他的心,早已于故乡血脉相通! 成为乐山农民的好朋友 抗战期间,文幼章担任了美国战略情报局的兼职成员,在“不至于被利用来反对中国民主力量”的条件下,为美国收集四川各派抗战力量的内部情况。他化名“海利亚”,多次为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与美国建立非官方的联系进行协商,曾经教农民怎样破坏日本大卡车发动机,怎样投掷手榴弹和埋地雷。 1945年7月,文幼章以休假为名,到峨眉山新开寺了解农村的情况。这里有许多外国人修建的避暑别墅。一口流利的四川话,使文幼章同周围的农民交了不少朋友。他们与文幼章混熟了后,便十分详尽地讲述对地主和官僚的痛恨,诉说苛捐杂税的重压,发泄对抓壮丁的不满,还表达了对延安的向往。这些情况在文幼章的灵魂深处发生了剧烈的震荡。他看清了由外国武力和贷款支持下的执政当局只代表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利益,要改变中国的状况,只有进行社会革命,靠教会的布道是不可能给一无所有的贫苦工农带来幸福的。 九回故乡 文幼章对他的出生地乐山怀有深厚的感情。世界第一大佛之伟岸,青衣江、大渡河、岷江汇合处风光之迷人,峨眉仙山之雄奇秀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5年至1940年这6年间,每逢暑假,他都带着妻子和孩子到乐山和峨眉山来度假,1975年、1981年和1983年,文幼章3次重返乐山,重游故地,对乐山的社会进步大加赞扬。 1975年4月26日,他带领儿子和两个孙女,特地到已改成幼儿园的白塔街212号旧居,寻找自己出生的那间房子。一家人在门口摄影留念。当他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合影时,高兴地抱起一个3岁的小女孩。 1983年10月,文幼章再次游览了乐山大佛。他上世纪40年代在峨眉县青龙场(今峨眉山市罗目镇)结识的农民朋友赵青和、袁银泰闻讯特地赶来相聚。当听说峨眉山农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农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时,文幼章高兴不已。 这一次,是文幼章生前最后一次踏上第二故乡的土地。 骨灰撒三江 1992年8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文幼章“人民友好使者”称号。正当全国友协准备隆重庆祝他的95岁诞辰时,电波从大洋彼岸传来噩耗:1993年11月27日,文幼章因病溘然长逝,终年95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日夜思念的第二故乡中国四川乐山,以圆他重返乐山之梦。 1994年4月下旬,文幼章的继室埃拉夫人、儿子文忠志教授和女婿苏维康先生,从加拿大多伦多市护送文幼章的骨灰来到乐山。18日上午9点半,乐山市对外友好协会在嘉州宾馆三楼会议室举行了简朴的“加拿大友好人士文幼章骨灰安放仪式”。之后,在全国对外友协、省外办和市领导的陪同下,文忠志手捧白瓷青花骨灰罐,从城区李码头乘船顺大渡河而下……到了水西门来薰门时,文忠志揭开瓷罐盖,在3名鼓手和一名号手奏起的哀乐声中,徐徐将骨灰撒向曾经哺育过文幼章的滔滔河水中。 大佛肃立,峨眉无语,三江水不分昼夜地流淌,流不尽乐山人民对文幼章的崇敬与怀念…… 文幼章故居:与童真相伴 走近市中区白塔街文幼章故居,迎面而来的是两座风格迥异而又和谐统一的大门:一边古色古香,朱漆红墙,是文幼章故居大门;一边瓷砖贴面,通透现代,是白塔街实验幼儿园的大门。故居与幼儿园相伴数十载,在乐山人心中早已融为一体。 1984年7月12日,乐山市人民政府将白塔街文幼章故居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加人民友谊的永恒纪念。 在幼儿园教学楼后的一座老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里,记者找到了文幼章出生的小屋。1898年,文幼章在此出生后,直到7岁时才离开。当年的故居是一处临街院落,建于晚清,原系加拿大基督教卫理公会院址。故居建筑占地面积339平方米,为单檐歇山屋顶,穿斗木结构梁架,三椽四柱,面阔3间25.7米,进深1间12.2米,通高7.8米。 幼儿园老园长朋老师和幼儿园现任园长屠老师告诉记者,多年以来,幼儿园十分重视故居的保护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时常给小朋友们讲一些文幼章的故事。虽说故居现在变成了教师办公室,但老师们都对它爱护有加,尽量维护它的原貌。前几年,因为故居木结构主体遭受白蚁侵袭严重,幼儿园管理人员将此情况迅速上报到相关管理部门,市白蚁防治研究所人员闻讯后也很快赶来,防治白蚁,消除故居隐患。 “保护好文幼章故居,让它与幼儿园和谐相处,成为乐山文物保护和文化遗存的风景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想法,已在幼儿园教师心中形成共识。 乐山人眼中的文幼章 宋亚娟(主持人):作为一名为社会正义与世界和平作出卓越贡献的外国朋友,作为一个出生于乐山的加拿大人,文幼章留给我们乐山人印象恐怕除了敬仰之外,更多的或许还有亲人般的温暖。今天,在我们缅怀这位一生都在热情支持中国革命与和平的同乡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回忆。 石宪(市文联):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刻,重温文幼章有着特别的意义。他愤怒地咒骂日军惨无人道的罪行的声音总萦绕在耳畔,他冒着日机的狂轰烂炸,全力投入乐山救济工作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文幼章虽系加拿大籍,但他对乐山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 尹儒洪(藏石爱好者):我是一个老乐山人了,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父辈们讲有一个西方的传教士曾经在乐山呆过一段时间,但我并不知道那个人就是文幼章。我们住的东大街离文幼章故居白塔街并不远,文幼章故居就在白塔街幼儿园内,最早它的前身是教会所办的“进德幼稚园”。文幼章是我们乐山人的一个骄傲,我们应该牢记他永远尊敬他。我是一个收藏爱好者,我想说的是收藏的最大价值在于铭记历史,而我们都应该铭记那段历史,把文幼章像亲人一样好好珍藏在心中。 鲁峻峰(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相信对于很多乐山的年轻人来说,文幼章一定是个陌生的名字,我曾经问过我身边的一些年轻人,文幼章是谁,能够知道的或是了解的寥寥无几,包括我在内,尽管生长在乐山,但对他的了解也不是很多。虽然文幼章7岁就离开了乐山,虽然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早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我们不应该忘记,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文幼章曾经出生在乐山而感到自豪。所以,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增强宣传文幼章事迹的力度,让年轻人或是年龄更小的孩子感受其闪亮的人生,让文幼章其人的精神始终贯穿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 陈泫名(峨眉山市天音朗诵会):现在来谈文幼章我觉得非常及时,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西方的传教士,也是一个和平的使者,虽然他在乐山呆的时间不算长,但他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我们不久前举行了一个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诗歌朗诵会,遗憾的是里面没有写文幼章的诗歌。作为一个乐山人,我相信大家希望看到有关描写文幼章的艺术作品出现,比如戏剧或者传记文学,只有那样,文幼章其人其事才会留给乐山人一个直观的印象。 ■记者手记 丰碑耸立 文幼章,一位生于乐山、死后的骨灰也撒在三江波涛之中的“友谊使者”。出于对乐山这个第二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投入到促进世界和平的伟大洪流。这份毅力和信心,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这段令人血脉贲张的历史,再一次回忆文幼章在乐山、在华夏大地上留下的光辉印记,其间的意义不言而喻。 “名山、名佛、名城、名人”——“四名”战略,是乐山建设“四川文化强市”的一个重要组成。充分发掘乐山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链,强势推进文化旅游,是乐山文化强市的必由之路。其中“名人”的概念,在乐山除却郭沫若,除却在乐山广场上挺立的20多位名人雕塑,还应有更多的、在乐山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名人形象,高高耸立于乐山人的心中——比如文幼章,比如抗战期间内迁来乐、为我们带来大量文化资源、先进理念的专家学者们…… 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让他们的精神变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这是我们当前的必要之举!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1 代号:61-53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海棠路98号 报社电子邮箱:lsrbs@sina.com
|
|
|
浏览次数:938--
 |
----上篇文章:仁忻: 《从壁上诗到街头癣》,英国旅行家莫里循早惊见“XX到此一游”的涂鸦..
----下篇文章:《中国科学思想史》 (英)李约瑟世界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