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4.17.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造假问题 最新全面资料!

作者: -上传日期:2006/4/17
                         

         新语丝(2006年04月16日)

06.04.16, 司履生《我对四川大学就魏于全院士造假问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个人声明》
06.04.16, 圆明园青蛙《司魏之争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吗?》
06.04.16, 鄙人《对《四川大学回应中科院士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的读后感》
06.04.16, HonestX《对“中科院士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 的一些看法》
06.04.16, wupi《给四川大学的人们提个醒》
06.04.16, 无心《由《关于方舟子两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的答复》所想到》
06.04.16, 田家农《怎么处理像回事儿?!》
06.04.16, lijun《从国外引用情况分析魏于全Nature-Medicine论文的真实性》
06.04.16, 浙江林学院某高校教师《我看四川大学对魏于全事件的回应》
06.04.16, trus《魏于全的4万只小鼠的问题》
06.04.16, 天行健《回复红旗飘飘网友兼与司先生交流一些看法》
06.04.16, 一只海龟《我对司教授的困惑》
06.04.16, 三弦《魏院士到底做没做假?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06.04.16, 悲心人《联系现实对魏于全说法的质疑》
06.04.16, 啊撒《关于魏于全事件的一点看法》
06.04.16, tianj《要求国家高度重视魏于全论文事件》
06.04.16, 一位读者《建议调查魏于全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的效果》
06.04.16, 好事之徒《魏于全的门诊时刻表》
06.04.16, lifang《魏于全你怕啥?》
06.04.16, 猪头看世界《评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的讲话》
06.04.16, 青山在《魏于全的一个不争气的学生》
06.04.16, 八问《“学术打假”七问:问出了知识分子的卑鄙无耻》
06.04.16, 谭雄伟《中科院应直接调查涉嫌“论文造假”事件》
06.04.16, 四川大学新闻发布会通稿:澄清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
06.04.16, 魏于全关于拜访司履生教授的情况和长期以来结下的个人恩怨的说明
06.04.16, 《成都商报》:川大:不是“学术造假”是“学术争议”
06.04.16, 《华西都市报》:川大:魏于全“造假”缺乏依据
06.04.16, 《天府早报》:被怀疑学术造假 四川大学副校长首度公开回应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我对四川大学就魏于全院士造假问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个人声明

  司履生

  据悉,昨日四川大学就魏于全院士造假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会上散发了
一个新闻通告。而且魏院士也在会上接受了众多媒体的新闻采访。在读过上述的
书面材料之后,我谨发表个人的如下声明:

  1.我对魏于全院士的学术造假问题的质疑,是我根据他的论文中暴露的许
多问题,对他个人的学术道德的怀疑,绝不是一般的学术观点之争。我的质疑既
无个人恩怨,也不牵涉各人所在的学术单位,我的行为既不代表西安交大,我对
魏的质疑也绝非对四川大学的质疑,即魏也绝不代表四川大学。

  2.四川大学以校方的名义所散发的材料试图对一场学术造假问题的质疑,
淡化为学术观点的争论,是徒劳的,无益的。四川大学在散发的材料中,对魏来
西安的许多活动,对我在质疑的公开信中所提到的两个杂志未能发表我的短文的
事实进行了严重的歪曲。我为四川大学的某些领导的这种不光彩的行为感到耻辱。

  3.魏于全院士对我的质疑没有进行正面的回答,而是采取了极不严肃的,
顾左右而言他,所答非所问的手法,试图把一个严肃的问题淡化为个人恩怨,更
暴露了他自己的心里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对于与质疑无关的问题,如魏的西安之
行,魏要求私了,乃至100万元的事等等,魏都采取了再一次说谎的办法,混淆
视听。这又一次使他把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4.我郑重要求,科学院组织专家组,本着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负责的
态度对魏的原始实验,包括所用试验记录和有关资料进行认真调查,澄清我对魏
的质疑。如果证明魏的确没有造假,我愿意向魏于全院士道歉赔礼。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司魏之争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吗?

  圆明园青蛙

  对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公开质疑四川大学魏于全教授论文造假一事,四
川大学终于以公开声明的方式表达了正式的官方意见,将此事件定性为“司履生
教授信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司履生教授据此对魏于全
教授论文作出“学术造假”的指控目前缺乏事实依据”。

  实际上,在网上的热烈讨论中,也有一些网友有意或无意地把这场论战说成
是“学术争论”,并对司魏两位教授的学术水平,魏教授的论文撰写水平,司教
授的质疑水平,甚至方舟子博士的质疑水平评论纷纷。

  本人首先想明确指出的是,司魏之争事件的本质是并且仅仅是魏教授被质疑
的论文中是否有假。无论是有意或无意,把司魏之争说成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
议”都是混淆了事件的本质。这里的道理很显然,司教授从一开始便明确指出,
“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因此,不论造假的形式是什么(例如:捏造数据,
修改数据,筛选有利数据而删除不利数据,等等),也不论造假的所谓“程度”
或“数量”如何,也不论所造之假是否正如司教授所指摘的一模一样,只要魏教
授的被质疑论文中的确有假,那么司教授的指控就是100%成立的。反之,如果魏
教授的被质疑论文中的确没有假,那么司教授的指控就是100%的诬告。这里,只
有“有”和“无”,或“黑”和“白”的问题,其他一切(例如:司魏两位教授
的学术水平,魏教授的论文撰写水平,司教授的质疑水平,魏教授论文的思想,
方法,结论的新颖性和正确性,魏教授论文的被他引情况,等等)都与此本质问
题无关。

  任何科学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发现和认识客观真理。因此,无论是对一个科
学家还是对由该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来说,诚实地对待和发表真正事实是来自科学
研究本性上最重要的要求。任何学术造假的本质都是欺骗,是明知故犯。这是学
术造假和学术错误的本质区别。学术错误是和学术水平有关的相对性学术问题,
而学术造假是与学术水平无关的绝对性道德问题。对于学术论文中是否有假的讨
论当然要用到学术手段,但问题的本质完全不是学术而是道德。

  因为司魏之争事件的本质是并且仅仅是魏教授被质疑的论文中是否有假,所
以问题的真正解决便只能是验证是否真正有假。通常,对于实验科学研究来说,
永久保存支持所发表研究成果的原始数据的原始纪录是科学界的常识。要验证魏
教授的被质疑论文中的确没有假,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由魏教授公布得到被质疑论
文中所发表研究成果的原始数据的原始纪录,并仅仅以这些原始数据为基础来说
明被质疑论文中所发表的数据和成果是可以从这些原始数据得到的。当然,由魏
教授本人公布的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也是必须要验证的。仅用被质疑论文本身的内
容来说明没有造假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也是无效的。即便是“考虑在适当时间就此
学术争议举行一个由国内外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答辩听证会,邀
请魏于全教授和司履生教授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证据,”如果魏教授不公布原始数
据的原始纪录并且不对由魏教授本人公布的原始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这种答
辩听证会也是毫无意义的,“专业领域的专家对此学术争议”如何能“做出科学
判断”?

  提前说一句,在科学先进国家,如果当某个实验研究成果被质疑其真实性但
被质疑者以任何理由拒绝提供原始数据的原始纪录时,则一般都公认为造假。如
果被质疑者声称原始数据的原始纪录丢失时,那么都限定时间令被质疑者重复实
验以重新生成原始数据,一旦实验生成不出所须原始数据,则一般都公认为造假。

  另外,如果有人,特别是当事人,有意把这场争论说成是“个人恩怨之争”
的话,那就不仅仅是混淆事件本质,而是一种无耻的行为了。

  最后想对“历来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四川大学的公开声明中“用
“新闻炒作”的办法误导社会公众和舆论”这句话问几个问题。对于1998年以来
由四川大学宣传人员们撰写的宣传魏于全教授的一系列新闻稿件中那些对广大读
者肆意欺骗的不实内容,四川大学是否也认为是“用“新闻炒作”的办法误导社
会公众和舆论”呢?广大网友们,你们认为究竟是谁在“用“新闻炒作”的办法
误导社会公众和舆论”呢?个人行为有是否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问题,作为培育
人材的大学,其行为难道没有是否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问题吗?

  (注:作者为计算机科学博士,大学教授,但完全不懂生物学和医学)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对《四川大学回应中科院士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的读后感

  鄙人

  方先生,鄙人在新浪网上读了《四川大学回应中科院士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
事件》一文,感到有必要说几句。总的感觉是四川大学是在混淆视听,而且想推
卸责任。

  首先,四川大学将“学术造假”和“学术观点争议”分裂开来,认为这两个
完全对立,没有关系。鄙人认为学术造假和学术观点争议并不矛盾,实际上,后
者是前者发生的必要条件,学术观点争议不一定涉及学术造假,但学术造假必然
有学术观点争议。《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认为司履生和魏于全是学术观点争议,
只是说明编辑部没有能力判断争议的对错(说不定还怕惹麻烦),不能用来证明
魏没有学术造假。四川大学用编辑部的信来证明魏没有造假,这本身就不对。没
错,司履生和魏于全之间确实有学术观点争议,重要的是下一步,司认为魏有造
假的嫌疑,这么多天来方先生和众多网友也进行了分析,四川大学如果认真对待
了这些分析,就不会发表这篇可笑的声明了。

  其次,魏于全的论文被别人引用过,也不能说明魏没有造假,除非有人按照
魏提供的方法重现了实验结果或者理论预测。这一点搞过科研的人应该清楚,有
很多引用只是在Introduction中提一下。四川大学应该给出有哪些引用魏文章的
人重现了魏的工作。

  四川大学声称:“反对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将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定性
为“学术造假”,反对将学术问题简单化和社会化,用“新闻炒作”的办法误导
社会公众和舆论。因为这些做法无助于正常的学术争论,也不利于促进自主创新、
学术繁荣和科学发展”。那么,鄙人想知道,四川大学是怎么判断魏于全和司履
生之间是纯粹的学术观点争议,怎么判断魏于全没有造假?四川大学能不能给出
一些你们评判的依据?如果不知道,这个新浪网上的声明是不是太武断可笑了?
在那个声明中,四川大学给出的这些理由都经不起推敲。

  鄙人反对四川大学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和之后,将可能的“学术造假”
判定为“学术观点争议”,反对将学术造假问题简单化,反对四川大学将“学术
造假”和“学术观点争议”对立,误导社会公众和舆论。因为这些做法无助于正
常的学术争论,也不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学术繁荣和科学发展,而且也对不起四
川老百姓和全国人民。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对“中科院士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 的一些看法

  作者:HonestX

  1,我想司教授“死缠”住魏院士的问题不放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
当年的“妥协”良心难安;二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并未“见到”魏院士所提出的
“肿瘤治疗新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他方证实,于是“困惑”依旧。事实上,
学术论文,无论是发表在“自然”或者“科学”,抑或是“中华”系列,较少是
完美之作,可重要的是主要观点务必真实,客观。论文被质疑,表面上感觉作者
不太好过,可从本质上讲这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帮助。不是有句话说“真理越辩越
明” 吗?当然作假者可能感受会不同。不能回避的是近几年来科学界的大腕
“落马”者逐年增多,“自然”和“科学”杂志撤稿事件接连不断。近看韩国黄
禹锡,远看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所以每个科学家都应该有接受质疑乃至于质询的
准备,对于“独树一帜”的科学家这一点尤为重要。遗憾的是魏院士在过去的几
年里似乎没能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司教授(们)的质疑,也因此招致了今天的“热
炒”。

  2,对此“事件”的“促成”反映出了相关职能部门(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大
主管科研的领导及四川大学等) 的渎职之责。试想如自然科学基金委能重视专家
组的建议(2001年) 对魏教授的成果及时进行调查并公布结论;如西安交大主管
科研的领导当时能不向司教授施压,那篇述评文章如期发表。那会演变成今天的
“事件”吗?而四川大学的“护犊”情结在其新近发表的“澄清”新闻稿中一览
无余。首次正面承认“质疑”源自2001年,不知何故未能正视?更为鲜廉寡耻的
是竟把2003年司教授的那篇述评文章(NM,自然医学)未能发表的原因归结为学术
上没站住脚,乃至于以此为支点佐证魏教授论文的正确。因为“七问”中已清楚
举证那篇述评未发的原因是非科学因素的影响所致。颇为惊讶的是四川大学屡屡
放弃听证调查的澄清机会,为何现在才准备(而且是魏院士自己提出) 在将来的
某(没)个时候举行听证答辩会,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媒体监督的结果,所以大家何
以不能相信传媒呢?难以服众的其实是四川大学,没深入调查就开新闻发布会
“澄清”,很容易拿出一些更为科学的证据和数据来回应质疑,却非要计划举行
“听证答辩会”;既然还未“听证答辩”,何以能够“澄清”?此种提法非但不
科学,就连基本的逻辑都不通。

  3,想做好事还是应该先做好人,这是祖训,不能忘。从整件事情的“切磋”
过程来看,魏院士不够厚道,过于怜惜自己,把自己标榜得太过高尚,而且还是
建立在贬低他人的基础上。譬如去西安“拜访”司教授之事,从常人的心态出发,
在“院士选年”,无论质疑成立与否,有诚惶诚恐的心情以及在此情态的唆使下
做出一些有辱尊严的事情反而是可以理解的。反复的就此事辩解(魏院士及四川
大学) ,欲盖弥彰反而有“小人得志(士)” 之虞。诚信是做人办事之本,试想
有谁会相信一个“诚信不足”的科学工作者所发表的科研成果能“成色很足”呢?
所以,真诚建议院士以及院士的工作及主管单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尽快还科
技工作者的诚信于公众。不要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添尘抹黑。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给四川大学的人们提个醒

  作者:wupi

  四川大学校方终于正式介入对魏于全院士的学术质疑了。又是开记者招待会
的,又是准备开听证会的,看样子蛮认真的。不过从记者招待会的情况来看,基
调已定,我看是要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了。

  我毫不怀疑,按照现在这个基调走下去,魏于全院士的名声是可以被四川大
学校方完美地保护下来。问题是,这样保护下来之后,对川大的人们的利弊之处
在哪里?

  有利之处,我就不必谈了。我说几句关于不利之处的。

  关起门来自己人有事好商量,发一个校办通知也可以封住校内各方人士的嘴。
可是各方的质疑都摆在新语丝上,摆到了人民日报上。你们相信这样认认真真走
过场能让天下人都信服么?尤其是学术圈子内的那些同行们?根据中国人讲面子
的做法,象司教授那样敢站出来直接质疑魏院士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可是大家在
心里都有自己的判断。你们川大人总是要出门办事的吧,总是要跟国内同行打交
道的吧。让我给你们提个醒。

  不管怎么样,从现在开始,国内外医学界“特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都在
“睁大眼睛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好,一见面,别人掩不住好奇心
就要问你:你们川大那个魏院士的研究进展怎么样了?你怎么回答?(难道说
“他是华西的,不是我们川大的”?你们都合并好多年了,还想分家不成?)

  不管怎么样,你们总是要写科研项目申请的吧?总是要交给国内同行去评审
的吧?现在好了,别人一看到“四川大学”四个字就会特别注意起来。如果项目
报告本来就不够好,那就不说了吧。如果写得中等,别人原本是在“同意资助”
和“不同意资助”之间有点犹豫,但是一想到丘导弹和魏院士,恐怕就要写下个
“不同意资助”了。如果你的项目报告写得非常好,别人恐怕就要想到“简直象
魏院士的实际设计那样完美”……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由《关于方舟子两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的答复》所想到

无心

    在方先生的重拳之下,魏院士的下属们挤出了一个用来招架的“答复”。这
个答复用“欲盖弥彰”来评价我看一点都不过分。

    首先,造假的那些内容并不是这三位臆造的,“文章资料来源是间接资料”。
那么,这本(或这些)资料的名称是什么,又是谁炮制的,就成了必须搞清楚的
问题。我非常赞成“土人”(XYS20060413)文中的观点, 不论这些假货倒卖过几
次,其始作俑者只能是魏院士夫妇二人,旁人的想象力再怎么丰富,也不可能说
得如此有鼻子有眼。可这三位却在要害处嘎然而止,留下的漏洞不可谓不大。其
次,造假的文章出笼前后,魏院士的作为很是耐人寻味。他一方面又是批评,又
是要求撤消文章、收回杂志,俨然一个诚实认真的正人君子,一方面在报社杂志
社并未撤消文章、收回杂志的情况下不了了之,如“井底之蛙”所言,连一个撤
消文章的启事都不要求报社杂志社刊登(这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看来魏院
士真是精明得紧。不去指明文章的虚假之处,只摆出“低调”的姿态,对造假文
章做做不让发表、不认可的样子,万一日后东窗事发,也怪不到他头上;真正撤
消文章,也没那个必要,读到这些文章的人还是多多益善嘛!其三,我很想知道,
当今世界上哪个地方“鉴于新闻报道和科学论文的区别”而允许新闻报道“不准
确内容不超过10%”。 即使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失实,当事人都要及时予以澄清,
而刻意捏造事实,那会要了新闻报道的命的。这三位吃宣传饭的人的职业道德就
这么点高?你们的“答复”我又能相信百分之多少呢?其四,为形势所迫,这三
位表示“我们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和后果”,很有些大无畏的气概。可是,你们不
必要承担“一切”,造假文章的授意者、审核者自有一份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
这“一切”,你们承担得了吗?之所以敢于并且愿意这样说,窃以为你们是在赌
这个坎魏院士能够过得去。以前,魏院士“批评”的板子就是高高举起并不落下,
以后,只要老魏还当他的院士和副校长,还能少得了你们的好?

    那么,这个坎魏院士能够过得去吗?从学术上说,老魏在论文中造假是板上
钉钉的事。无心不懂生物学和医学,但略知做人的道理。想方设法阻止他人发表
质疑文章,对质疑者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不要求主管部门组织评审,不公开实
验过程和数据的原始资料,凡此种种,都在印证一个不言自明的推测。要证实这
个推测也不需费太大周折。然而,这就会让魏院士倒下去吗?不一定。关键在上
头。如果此时上头觉得需要一个典型来表明自己整治学术腐败的决心,而老魏又
太过分以致难以救药,那魏院士就危险了。 4月13日《人民日报》的一篇《七问
“论文迷局”》是个不祥之兆。反过来,如果眼下要以稳定为重,那老魏就不会
有大事。在这里,起作用的是人治社会的官场规则,同一个造假者,可能被给以
开除、降级等处理,也可能不作处理,还可能宣告清白无辜。现实就是这样滑稽。
魏院士,祈祷吧!

    “四川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对川大校领导在丘小庆、魏于全事件中的不作为
痛心疾首,很让无心感动。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学校出了这么严重的事情,他
们比绝大多数人知道得都要早,但是他们不能随随便便就采取某种行动。他们先
要把上头的意思搞清楚,要是跟上头步调不一致那就不但做不成事还会害了自己。
如果上头对这些事件听之任之,那他们的首选当然是保。保护某个有学术不轨行
为的人以维护学校的声誉,只是手段,目的是保护他们自己。某人之所以能出名,
能戴上各种耀眼的光环,不就是拜领导们所赐吗?要是这些人转眼又因为造假而
被惩处,领导们不是在打自己的耳光吗?诚然,“严肃处理造假者并公之于众,
不但能起到强烈的警示作用,也维护了学校声誉”,但是,领导的声誉呢?要知
道,你选才不当,一个学校的台柱在你的手上垮了,你的政绩也完了,你的前途、
地位就渺茫了。在他们看来,这才真是愚蠢之举!在缺乏监督的环境里,谁都是
靠不住的,所以,他们的选择是很自然的,责任不全在他们。要改变这些是不容
易的,因此,我们要和方先生一起努力。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怎么处理像回事儿?!

  田家农

  读早几天的新语丝,看到中科院责成四川大学来调查魏院士的事件,觉得相
当不妥当。

  1、魏院士是四川大学的副校长,现在让四川大学来调查。没有回避,不是
第三方,没有公信力。如果作出的结论魏院士没问题,公众仍持质疑态度,其实
对魏院士也不公平。如果魏院士果真有问题,取消他院士头衔?终止他的项目?
四川大学有这个资格吗?

  2、四川大学有没有能力作这个调查同样令人质疑。四川大学能否组成一个
与魏院士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具备相应业务水平的专家委员会,这是大家担心
的问题。无合格之法官,断无合理之审理。同理亦然。

  3、司教授是向中科院提出问题并要求中科院处理的。按照中科院的职能,
学部的有关规章,中科院理当受理。魏先生是中科院的院士,在其研究和学术受
到质疑时,这样推诿对有关当事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除了中科院没有其他单位
和个人可以还他一个清白。只有中科院才有资源和资格做结论。中科院不是教育
部,它不管辖四川大学。推给四川大学,行政程序上似乎有问题。

  4、司先生如果对中科院目前处理方法如有异议,可向中科院及其相关学部,
乃至其上级部门质询,要求循有关规定处理。

  5、魏院士看来是看重学术声誉的学者,理当明白其中差异。做成果鉴定,
大家都希望权威机构来,学术争议同样如此。大清国的几品大员有事儿,审理衙
门的级别都有个规矩。共和国也应该有规矩的。中科院也不会太看不起你,让你
自我了断也不是个办法。学部你那帮同僚院士,总不会故意和你过不去。他们来
主持实属职责之内,情理之中。也是众望所归,大家放心。

  6、这个事件已经引起国际关注,关系到中科院的清誉。在学术腐败猖獗的
今天,中科院责无旁贷。如果中纪委不办案,要中纪委干什么。树立一个处理的
典范,意义大大超过事件本身。有问题得到处理,没有问题还当事人一个清白,
肃清当前治学不端的歪风,才是正道,才有民心。

  打个通俗的比方,甲班张同学向学校举报乙班李副班长舞弊。李副班长可优
秀着呢,还是学校标兵什么的。张同学说得有凭有据,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反
响很大。学校却安排乙班的班委会调查处理。太扯了吧。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从国外引用情况分析魏于全Nature-Medicine论文的真实性

作者:lijun

  先引用一下《人民日报》的报道:[今年3月31日,记者当面向魏于全了
解论文的情况。魏于全几次提到,自己被司履生指出问题的两篇论文,在科学上
是站得住脚的。“目前,科学上的问 题,应该是说得很清楚了。因为我那个东
西是国际公认的。为什么说是国际公认呢?在我们这个基础上,又发表了一系列
的文章,国外做类似研究的有170篇,就是人家做了,引用我的。这种文章是
很多的。”魏于全表示,“国外没有哪一 个教授说反对我的,人家还在用。这
个领域现在非常火。” ]

  因发表在Nature-Medicine一文是魏院士最重要的论文,我们就来看看它的
真实引用情况并就此作一简单分析。同时,本文将侧重点放在其特异性抗原上。

  自2000 年发表至今,该文被国际期刊引用49次。其中,自引15次,综述文
章引了14次,研究性文章引用了20次。客观来说,这个引用记录还不错,可能与
发表文章的刊物有关。通常而言,研究人员更喜欢引用在高档次的杂志上发表的
文章。现在就看一下这20次研究性文章引用情况。除了有几篇与其文章有一定关
系外,大多数的引用仅仅只是在引言中提到一下而已,并非是继续或验证其工作。
事实上,除了魏院士再三提到支持其工作的两篇文章(下面会谈到)外,有的文章
不是重复不到魏的结果就是间接地否定他的结果,主要是在特异性抗原方面。现
就这些文章进行简单分析。【方舟子按:以下分析了5篇国外论文对魏论文的引
用情况(包括那两篇被魏认为是支持其结论的论文),结论是,目前没有人能够
重复出魏论文的结果,反而有一些论文得出了与魏论文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魏
于全声称他的工作被国外论文引用、证实,是在误导同行和公众。】

1. This paper is the one mentioned the most, either positively as a 
support or negatively as a piece of evidence, by Professor Wei and 
other accusers. This paper was published by Scappaticci, FA et al. in 
2003 (Scappaticci, FA, et al. 2003, Polyclonal antibodies to 
xeno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induce apoptosis and block support of 
tumor growth in mice. 21:2667-2677). Previously, other people already 
pointed out that this paper cannot be used to support Wei’s work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experimental design, results and 
mechanism. Now, let’s look at how Wei’s publication was actually 
cited in this paper. I quote here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little 
evidence that endothelial cells or their products can be exploited for 
immuno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the tumor-bearing host [14]. Wei et al. 
have recently demonstrated that active vaccination of mice with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can break tolerance and induce a specific 
antiangiogenic immune response with broad antitumor activity [15]. 
While this strategy may result in a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 for a 
variety of cancers, the use of endothelial cells to induce an immune 
response could potentially lead to toxic side effects. These include 
auto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quiescent endothelium as well as 
inhibitory effects on angiogenesis during wound healing and 
revascularization. The use of passive immunotherapy, however, can be 
controlled more readily allowing the option of discontinuing therapy 
as required.” From this paragraph, Wei is the only group doing active 
vaccination with endothelial cells; even if Wei’s strategy works, 
there is high risk for therapeutic use; and the reason why passive 
immunotherapy is needed instead of active vaccination. I could’t see 
any supportive language in this paragraph. So, Wei’s claim of which 
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is paper is false. In fac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results compared to Wei’s paper as well: a. The 
antibody showed cross reactivity even to human non-endothelial cell 
types (DLD-1). I quote here “Although the avidity of the antibody was 
slightly grea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cross-reactivity of the immune 
antibody to these divergent cell lines suggesting common antigenic 
epitopes on these cell lines (as would be expected if the targets 
recognized by these polyclonal antibodies were such molecules as 
histocompatibility molecules).” b. No specific antigen(s) could be 
detected and identified by Western blots, and the protein bands did 
not have any specificity. I quote here “Tumor cell lysates were then 
probed on Western blots with either pre-immune or immune IgG. Multiple 
band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e IgG but not the pre-immune IgG. 
Futheremore, these bands were present in endothelial (SVR) and 
non-endothelial cell types (L1210, B16F10, and Phoenix A).” Therefore, 
rather than supporting Wei’s paper, their results were contradictory 
a lot to Wei’s results.

2. Second paper is the one published in 2004 (Corsini, E. et al. 2004, 
Immunotherapy with bovine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in subcutaneous and 
intracerebal glioma models in rats: effects on survival time, tumor 
growth and tumor necovascularization.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53:955-962.). This paper has been cited as supportive to Wei’s work 
at many occasions. First of all, it would be suspicious if one has to 
use a paper published at a very low impact journal to support his/her 
work published at a high profile journal, and unfortunately this one 
is the case. Secondly, let’s look at how they cited Wei’s paper. I 
quote “A study by Wei [14] suggested that in a murine model, 
vaccination with actively proliferating xenogenic endothelial cells 
was effective in reducing tumor progression in mice bearing various 
types of tumor lines (i.e., Meth A fibrosarcoma, H 22 heptoma, MA 
782/5s, FM3A mammary carcinoma, and Lewis lung carcinoma). However, no 
glioma lines were used in the work by Wei et al [14], leaving the 
impact of this kind of treatment on glioma development unexplored.” 
This citation clearly indicated that their work was only a 
supplemental to Wei’s observation, which was absolutely not a 
validation of Wei’s study. Thirdly, although it’s not scientifically 
reasonable to compare rats with mouse models, it clearly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paper and Wei’s 
paper. The efficacy of their endothelial cells was not as good as Wei’
s results as shown in Fig. 1 and Fig. 2 in which vaccinated tumor 
growth was inhibited only after day 17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ed group and controls was not significant (Fig. 2). Finally, they 
were unable to identify any specific antigens causing the antitumor 
effects without any proteins like VEGFR II, alpha v integrin in Wei’s 
paper. I quote here ”By Western blot analysis, endothelial cell 
extracts showed two bands with molecular sizes of 11 and 19 kDa when 
probed with serum from rats with tumor immunized with bovine 
endothelium (Fig. 8),”. In fact, not only their results did not 
support Wei’s publication, but they also displayed different activity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Then, how can someone claim such results to 
support Wei’s paper? The only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intention was 
to fool people without basic knowledge in biosciences.

3. The third paper cited Wei’s publication was published in 2004. 
(Okaji, Y. et al. 2004, Vaccination with autologous endothelium 
inhibits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colon cancer through 
autoimmunity. Cancer Sci. 95:85-90). Based on Wei’s hypothesis, 
quoting from his paper “The breaking of immune tolerance to 
autologous angiogenic endothelial cells should be a useful approach 
for cancer therapy. However, immunity to angiogenic vessels is 
presumably difficult to clicit by autologous or syn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or their proteins as vaccine because of the immune tolerance 
acquir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mune system.”, it is 
unlikely to use own endothelial cells to produce antitumor activity. 
Unfortunately, this paper was directly contradictory to Wei’s 
hypothesis, and showed superior antitumor activity by vaccination of 
syn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which resulted in greater antitumor 
activity compared to HUVES (Fig. 2). In addition, the immunoglobulins 
had no specificity. I quote here “Although the increase in serum 
concentration of immunoglobulins was small, in the ELISA assay, the 
antibodies showed a strong affinity for endothelial membrane antigens. 
In addition, the antibodies present in the sera of HSE-vaccinated mice 
strongly bound not only proteins of HSE membranes, but also those of 
HUVEC membranes (Fig. 4A), and vice versa (Fig. 4B). Thus, the 
antibodies induced by endothelial vaccines were cross-reactive with 
both murine and human antigens. Furthermore, the sera of mice of both 
groups did not react with membrane proteins of tumor cells (Fig. 4C),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low-cytometry analysis.” Now, let’s take a 
look what they cited from Wei’s paper. I quote here “Wei et al have 
reported that immunization with xenogeneic, but not autologous, 
endothelial cells, was effective in inducing an antiangiogeneic 
immunity and protecting mice from tumor growth... The present study, 
however, autologous endothelial vaccines were more active than the 
xenogeneic ones in inducing specific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ities 
against tumor endothelium, and they consequently provided greater 
tumor inhibition.”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is very obvious, which 
directly challenged Wei’s results, at least on the basis of his 
hypothesis of breaking tolerance of own immune system by xenogeneic 
antigens. Moreover, this paper was unable to identify specific 
antigens for the antitumor activity either, not mentioning about VEGF 
II and alpha v integrin.

4. It has been extensive interest in discovering novel 
anti-angiogeneic targets for therapies by both proteins and small 
molecules. The following paper was an attempt to identify new 
therapeutic target by establishing phage display technique in order to 
identify specific markers in endothelial cells. This paper was 
published by Mutuberria, R. et al. in 2004 (Mutuberria, R. et al. 2004, 
Isolation of human antibodies to tumor associated endothelial cell 
markers by in vitro human endothelial cell selection with phage 
display libraries.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287:31-47). First 
of all, let’s see what they say on Wei’s work. I quote here 
“Immunotherapy of tumors using fixed proliferating HUVEC as a vaccine 
has resulted in the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and regression of solid 
tumors (Wei et al., 2000)”. That’s the only place mentioned Wei’s 
work in the entire article. Since the same cells (HUVEC) were used an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antigens was explored in this paper, it’s 
quite reasonable to compare their results with Wei’s. Also, phage 
display is a powerful tool to probe specific peptide regions in the 
antigens. Any significant antigens would be picked up, such as the 
VEGFR-2 and alpha v integrin shown in Wei’s Fig. 7. However, in the 
results section, I quote here “We have use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antibodies to compare these antigens with 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possible target antigens such as CD31 (PECAM), Tie-1, Tie-2, VEGFR-1 
and VEGFR-2. None of the those commercial antibodies detected the 
exact same molecular weights as the selected phage antibodies (Fig. 2b 
and data not shown).” In fact, what they observed were the bands with 
molecular weights of 175 kDa and 110-125 kDa. Thu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must be somebody wrong, either the group in Netherlands or 
Professor Wei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5. Finally, let’s examine another paper published by Mittleman, A. et 
al. in 2002 on analysis of immune responses based on peptide 
similarity (Mittleman, A. et al. 2002, Monoclonal and polyclonal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to EC Her-2/neu peptides with low similarity 
to the host’s prote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98:741-747).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was to ration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ptide sequences and host’s proteome in order to better 
predict the epitopic peptide sequence and corresponding immunogeneicity. 
In this paper, they cited Wei’s publication in the discussion as “In 
an effor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edicting disease relevant 
epitopic peptides, the present work ha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elf-character of TAAs and the matter of fact that immune tolerance 
appears as the main obstacle to an effective immune recognition and 
destruction of human cancers. 30-32”. Thei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ease associated epitopes and the host 
proteome, but human brest/prostate cancer sera preferentially react 
with synthetic HER-2/neu peptides having low/medium level of 
similarity to human patients. In addition, the highest level of 
peptide immunogeneicity was shown in the peptides with no similarity 
at all to human proteome. Their conclusion was “We suggest that a low 
level of similarity to the host’s proteome migh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determining peptide immunogeneicity.”. In contrast, what Wei 
described in his paper and his theoretical basis of choosing peptides 
for synthesis and test their activity was “Sequence comparison 
analysis using the SwissPort database in NCBI indicated that the 
primary sequences of VEGFR II and alpha v integrin of mice and humans 
were homologs that were 82% and 89% identical, respectively, at 
amino-acid level. Next, we selected pairs of peptides for synthesis 
from the regions that shared the most-identical amino-acid sequences 
between humans and mice”. In his case, human peptides are immunogens 
whears mouse sequences represent the host proteome. Therefore, there 
is an obvious discrepancy between Wei’s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is 
paper’s experimental data.

In conclusion, to date, there has been no report on th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EGFR-II and alpha v integrin as antigens from 
endothelial cells when they were vaccinated in animals in literature. 
It’s fair to say that Professor Wei has mislead colleagues and the 
public on the actual citations of his paper published at 
Nature-Medicine in 2000. Nobody has been able to repeat his work in 
any scholastic publications so far, and the truth is that there are 
some publications that observed very different results and made 
opposite conclusions. If it were possible to repeat or verify his work, 
I would suggest to use his peptides listed in the paper to observe 
their antitumor activity, which is the simplest and most convenient 
way to draw a conclus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he faked or manipulated 
the data in this very important publication.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我看四川大学对魏于全事件的回应

  浙江林学院某高校教师

  1、四川大学的老鼠

  “而川大早已能支持4万只老鼠同时进行实验,”

  毫无疑问,在医学实验中,同一个老鼠不能同时参加多个医学实验,否则无
法区别哪种实验效果是由于哪个实验导致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四川大学为魏
博士一个人做实验就喂养了4万只老鼠(或者至少上万吧)。川大需要老鼠的博
士、教授等估计也不下50位吧,以每人 2000个计(既然魏大院士可以有4万老鼠
服务,一般研究者2000也不多哦),也要10万。

  呵呵,川大有14万老鼠,真了不起!

  2、“其实司履生教授之所以对自己的论文产生质疑,部分原因是杂志刊登
其论文的时候,由于排版错误将一个错误的公式印在了论文中”

  是印刷时把公式印刷错了呢?还是公式本身就是错的?

  其实无论如何,如果论文是这样的话,这篇文章的学术价值都是失去了的。
可就是这些文章,成为院士评选的依据。

  3、“这次司教授看到我校丘小庆教授事件在媒体上炒作,于是他也想借此
机会,对我进行攻击,于是把给中科院的公开信发送给国外的新语丝网站,不顾
事实,公开对我进行中伤。”

  这话本身是对别人的一种诽谤!!!一方面把自己面对的质疑界定为学术争
论,一方面又说别人是炒作、对自己的攻击。这本身就是矛盾。

  4、“魏的研究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较多,成为国际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

  学术界在别人基础上希望做进一步研究的人多着呢。 事实上谁都希望站在
别人肩膀上看远一点,但很多人都不会对别人的研究成果重复实验进行验证,而
会相信已经发表的成果,并假设其成立,再研究。

  霍金当初的 “黑洞”理论,不也有很多著名学者在引用,并根据这个论证
自己的研究吗? 但谁会想到若干年后,霍金会自己全面的调整自己对“黑洞”
的理论?

  所以,被引用多,也不见得就是 有学术价值。再例:国内目前很多大学者、
大教授的做假文章,也被国内很多写文章的人引用,但这不能改变其造假的性质。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魏于全的4万只小鼠的问题

  作者:trus

  4万只小鼠需要4千个mating pair(意思是4千只母的,人类对自己严格,法
律规定一夫一妻,对小鼠比较开恩,1个公小鼠对3只交配是常事,按4个好算,
母的4千需要1千只公的),1千只公的和1千只母的共两千需要200个mating pair,
另外3千只母的也要600个mating pair,意味着爷爷辈的需要800个grandma和200
个grandpa,同样计算老爷爷辈的还需要40个老爷爷和160个老奶奶。

  从这个数目开始进行繁殖4万重孙子辈的工程开始听起来是合理的,这样来
看总共5万只小鼠肯定都不够了。

  养这么多小鼠的地方、人工等花费就不算了,魏能找到足够的人,人力太便
宜,再说让学生来做也化不了几个钱。

  那么就算算饲养小鼠本身的成本吧,由于对国内的价钱不太清楚,给出美国
的价格供参考(美元计):

  5 万只,按每个cage饲养5只计算共计1万cage,不同研究所charge不一样,
$0.6-$1.6/cage/day,按1美元计,每天的饲养成本是1万美元,按照小鼠生存期
4个月计算(忘记魏是用多少天的小鼠开始进行实验的,实验结束sacrifice小鼠
是在多少天龄进行的,但120天计算应该没有算多),5万只小鼠需要120万美元。

  请问魏院士在国内是如何饲养这么多小鼠的?国内成本是多少?还有一个老
问题,既然您提到川大有实验用动物委员会,那么谁是委员会主任,您的实验动
物的protocol编号是多少。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回复红旗飘飘网友兼与司先生交流一些看法

天行健

红旗飘飘兄,魏已经采用内皮细胞免疫血清筛选合成的42对多肽,并获得了呈现阳性反
应的你指的多肽1(如果我没弄错,你指的是alpha v integrin-H (330–364)的RAS/V
吧(而不是RGS/V),因为你所指的Y290也在附近,当然,Y290正确编号应为Y320,因
为3-D分子文件少了开头的30个AA),那么,你认为还需要他做一个western blot来证
明他的免疫血清可以与Integrin的线性表位反应吗?肯定反应啊,35个AA的肽段是只能
提供线性表位的,故与肽段反应,必然可以与WB中integrin提供的该肽段线性表位反
应,从而必然能染色integrin条带。所以只要免疫血清与肽段反应阳性,必然也与WB中
的integrin条带反应阳性。魏在文中是没有直接证明,但这个也不需要证明啊,按肽段
反应结果,肯定阳性。况且我也没说魏证明了此事,只是说魏从WB阳性推想至少存在线
性表位是非常合理的,因为WB只提供线性表位,而且魏在文中也没有否认非连续表位的
存在,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到连续表位上而已(呵呵,谁有简单的方法可以鉴定非连续表
位的细节啊?非连续表位可不是那么好做的)。至于红旗兄认为该肽段只有RAS/V暴露
于分子表面,我也看了一下3D分子模拟图,发现红旗兄指得分子表面是Integrin alpha
和beta的复合物,实际上,RAS/V以及其下游的GDFQTTKLNG全部暴露于Integrin alpha
的分子表面,该表面位于Integrin alpha的2个长条形功能域构成的V字形沟槽中,抗体
与该肽段(RAS(V)GDFQTTKLNG)的结合将严重干扰Integrin alpha正确构象的稳定形成和
与beta的结合。也许红旗兄认为抗体不可能进入该沟槽与Integrin alpha结合,但按照
蛋白质分子是动态振荡于自由能最低的稳态和不稳定的中间态的理论,该沟槽处于一个
不断地打开和合上的动态平衡之中(该分子的2个结构域的铰链也只是由半柔性的Leu构
成,而不是刚性连接的Pro),只是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合上的状态而已,抗体完全有机
会与该V字沟槽中的表位结合,结合后将使Integrin alpha的折叠趋向另外一种稳态而
不再按原方式折叠并于beta结合,从而干扰Integrin alpha和beta复合物的形成。

司先生的部分疑问我愿在我所知的范围内与司先生共同探讨,其中若有不对之处请先生
多多指教。据我所知,诱导自身免疫反应,尤其是某些血管相关的自身免疫反应,从而
在动物模型中产生显著的抗肿瘤免疫效果已有多家报道。例如Niethammer等(Nat Med.
2002, 8(12):1369)报道采用编码小鼠自身的VEGFR2基因pcDNA3.1载体转入鼠伤寒沙门
菌作为DNA疫苗,给予小鼠口服3次,结果诱导了小鼠产生针对鼠VEGFR2的CD8+T细胞和
CTL细胞来杀伤VEGFR2阳性细胞,免疫后2周到10个月均具有非常显著的抗肿瘤生长的保
护作用,并且未报告严重的毒副作用,包括肾脏损伤,仅报告了免疫将阻碍伤口愈合。
由于该文作者没有阐述其打破外周T细胞VEGFR2自身抗原免疫耐受的机制,我对他采用
DNA疫苗3次口服免疫就能用完全属于自身的抗原打破耐受并产生强烈的免疫记忆效应
(免疫结束10个月后仍具有极强的保护作用)的机制不是十分清楚,是否是该文采用的
是鼠伤寒沙门菌作为运载VEGFR2表达载体的生物载体的结果?这是DNA疫苗的优势吗?
另外,该文中虽然诱导的T细胞免疫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以及伤口愈合,但却不杀伤
破坏鼠的正常肾组织,是否是跟小心地控制所诱导自身免疫的强度有关?以上是我想和
先生探讨的一些问题,望先生肯为我解惑。

另外,关于肝功肾功的问题我知道一点,愿提出来供先生参考,一般我们的做法是采用
临床用的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血清中的转氨酶来评价肝功,采用显微镜观察尿中的红细
胞及采用尿液检验诊断试纸测定尿生化指标评价肾功。这是简略的做法,如果要求高,
例如报药,那么血清生化指标要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总
胆红素(Bil)、肌酐(Cre)、总胆固醇(CHO)等。尿液分析包括尿外观、尿胆素原、隐
血、胆红素、酮体、葡萄糖、蛋白质、pH、亚硝酸盐和尿液沉渣等。魏先生是怎么测的
我也不知道,我在这里仅向先生提供我们的一些常规做法供参考。

还有,关于Western blot中既有21.5kDa小分子蛋白,又有220kDa大分子蛋白的问题,
我查了一下Bio-Rad及法玛西亚这最著名的电泳试剂公司的订货目录,发现他们出售的
10-250kDa的蛋白分子量Marker确实可以在同一块可以跑出来,如果先生有兴趣可以查
一查他们的目录。

看到先生提到代沟的问题,我想我可能上次说话重了,如果因此冒犯了先生还请先生原
谅。

另外提醒先生一点,Scappaticci等(Vaccine, 21:2667-2677)是直接采用活细胞免
疫,其WB的结果自然会大大不同,关于这一点,我也是做过类似实验的,所以知道一
些,也一并提出来供先生参考。但Scappaticci等的实验说明了针对内皮细胞的蛋白组
产生的多抗是可以有效地抗血管治疗肿瘤。倒是Corsini等(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4) 53: 955–962)采用固定的牛大动脉内皮细胞免疫小鼠,其WB仅1
条带,不知道这与大动脉内皮与静脉内皮蛋白表达谱相去甚远是否有关,但至少说明在
这种免疫条件下,WB可以只有少数几条带。并且,即使Corsini等采用了与肿瘤内皮细
胞蛋白表达谱相差几乎是最远的大动脉内皮细胞,他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抑瘤效果。其实
Okaji等(Cancer Sci. 2004 Jan;95(1):85-90)的做法与魏先生的做法有类似之处,
但他们弄了一个比HUVEC更接近肿瘤内皮蛋白表达谱的鼠肝窦内皮细胞(文中所述)来
和HUVEC比,结果自然是他的鼠肝窦内皮细胞疫苗抗转移效果略略好于HUVEC啦。但在
Okaji等的实验中,固定的HUVEC免疫也表现出来了非常强的抗“可视”肺转移灶(可视
的才能进入血管生长期?我看了他的肺转移照片,有很多转移灶直径小于1mm,估计应
该还没有进入血管生长期,应该不计入才对,我认为既然是观察抗血管抗转移的效应,
应该限定转移灶大小至少>1mm直径才合理)形成的能力及抗血管生成的能力。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我对司教授的困惑

  一只海龟

  方先生:

  最近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司和魏这件事。我想这事无论结论如何(有无作假),
对国内的学术界均有警示作用,是规范国内学术氛围的契机。相信若干年后,当
我们拥有较为规范和干净的科研环境时,大家一定会记得这件事。感谢方先生。

  很多网友所说的,例如:“直言”所说的遭遇(老外和我们自己对一些“同
胞”数据真实性的看法)和“一只土鳖”网友所说的“海龟们占着茅坑,结成圈
子”等等,我自己也确实遇到和看到很多。而且,这些人肯定不是官方常用的
“极少数”(当然也不会是全部)。我们做中国人这么累(例如:申报材料总要
各种东东的原件,copy等等证明附件;而在国外,常是个人用声誉就可担保所填
材料的真实性)和受到“不公正待遇”(包括来自国外和国内)全是那些“造假
者”所致,能不感到愤怒?!但就具体事情来说,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愤怒,看到
好不容易有个“可疑目标”进入视野就先“整了”再说(这话不全面,请网友见
谅),万一“错杀了”呢?这是我为什么总给大家“泼冷水”的主要原因。在事
实真相尚无定论(究竟是学术造假?还只是学术争议?)时,就先让老魏背上
“各种坏名声”,这对他公平吗?

  “太平闲人”所说的最后一段,我非常赞同,copy如下:“对于魏、司的个
人品格问题网友不要臆断。对于司的褒奖言论也是不合适的,司在此事件中的作
用是正面的,至少是把这样一个疑点重重的问题摆在了我们大家的面前,这的确
需要一点勇气。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深入探讨而形成时至今日的良好局面,这对
于打击学术造假是十分有利的气氛。但就本人在司和魏就此事交锋的字里行间觉
得,固然魏用词圆滑、避重就轻、言辞闪烁,司又何尝不是固执己见、过于苛求、
锱铢必较。司的理论结构、逻辑思维、行文心态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对魏的
揭发难道就是简单的伸张学术正义,难道就没有对魏的个人情感因素搀杂其中?
当然我也只敢猜测,不敢臆断。我是看过一些不得志的所谓正直的老教授的嘴脸 
(后面的言论过激,故删去,有兴趣的网友请参阅W75)”。

  可能有些网友不赞同我说的“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来评估”。虽然广大关心此
事的网友都不愿意自己的智商受到嘲弄,可实际上我们的激情和愤怒是很容易被
“利用”而受到“嘲弄”。大家回想一下从1957到1976年间所发生的种种“悲
剧”,自可做出评判。虽然我相信以司教授的丰富人生阅历和正直人格,不会有
意去误导各位网友,但我仍有一些困惑(就写一些普通的),请司教授指点:

  1. 您说: “内皮细胞起码有好几千种抗原,人的内皮细胞注射入小鼠以后
小鼠不可能只对其中的几种或几十种产生反应。然而,魏于全却得出了与免疫学
的这一基本原理完全不同的结果”。“异种组织和细胞那么多抗原小鼠怎么会只
对几种或几十种抗原起反应呢”。“我们也进行了一个同样的免疫, 跑了一个
12%的胶,做了一个免疫印迹,也证明有多个条带”。

  我的困惑:您不觉得您上述说的互相矛盾吗?在您的“同样的免疫”结果中,
是否在12%胶的免疫印迹中发现了对几千种抗原的应答条带?(几百种也行);能
否将该结果放在新语丝上,让诸位网友开开眼?

  2. 关于给NM写述评,您说:就在我要给nature medicine发E-mail,签署发
表合同的时候…,我迫于形势,向nature medicine写了信只是要求推迟发表。

  我的困惑:签署发表合同一般是在文章(述评)被接受(Accepted,而非
received)或校对“清样”时才有,您保存了与“中华肿瘤学杂志”的来往信件,
一定也保存了NM的发表合同吧?能否让方先生确证一下?

  3. 您说:“我还告诉他,肿瘤治疗是国内外的难点课题,如果如此简单,
就像你说的那样,那还用花那么多的钱和人力去研究”

  我的困惑:这话听着总觉得有点问题。您是一直从事肿瘤免疫的专家和前辈,
应该知道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效果的差别吧?您自己在多篇文章中不也发现,您
研制的许多疫苗在体外和动物实验均有很好的效果而与临床疗效不相符吗?按您
的意思,世界上那么多关于HIV和肿瘤治疗的体外和动物研究(治疗效果比老魏
论文更好的也很多),该如何看待和处理?

  4. 您最近说:“我想应该把科研和打仗比较一下.打仗有攻坚战,阵地战,游
击战,运动战.游击战,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当前的中国,打游击战的人太多,所缺
乏的是打攻坚战的人才.从上到下都是一种大游击战的氛围,打游击战有人打的不
错,每打一枪,编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套取一批基金,名利双收,可这些论文真正又
有什么用呢”

  我的困惑:我看魏于全实验室所发表的论文基本上是围绕着“异种移植肿瘤
免疫”这一个方向,虽然不同的文章在靶标和方法上会有所差异。但这是否也可
以理解为:肿瘤治疗是国内外的难点课题,在正面“进攻”受阻的情况下,可以
从多个侧面(多渠道)来试试?这是否也是攻坚战的一种?

  您和您的高足(贵院王院长,就是那位“人民日报”上说:被米国老板称赞
为“了不起,了不起”并带了数万美圆试剂回国投奔您的Dr. Wang)应该属于善
打“攻坚战”的人才吧。为何也先做淋巴细胞,后来“我们先后尝试了至今所有
的不同类型的疫苗,比如亚单位疫苗、DNA 疫苗、VLP疫苗、以及重组载体病毒
活疫苗,再后来包括植物可食用性疫苗等等(司履生,专家述评,西安交通大学
学报,2005)”。您这些研究课题之间的差别,应该比魏于全的要大许多吧?我
们是否仍该将其比作“攻坚战”?

  别人“编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套取一批基金,名利双收”,而您和您的高足
也拿了不少基金,为何很少(还是没有?)有象样的文章发表?按常理说,被米
国老板称赞为“了不起”的人,又是院长(有资源)又有基金,还带了那么多米
国试剂回来,只要做(不需要编)也应该能做出一些较为象样的文章吧?

  5. 您在很多处均用了“绝不可能”之类的话,是否不太适合一个免疫学家
的口吻?您又说:“世界上有的规律是突破不了的,就象地球绕着太阳转,人民
要民主一样,…否则免疫学就没有规律可循了,医生也没有办法看病了”,这话
本身是对的。但现在医生看病和治疗方案与三十年前完全一样吗?答案是:不一
样,已有很大不同。我就您的科研举个普通的例子:以往认为化疗和免疫治疗是
互不相干或相互对立的,因为化疗杀死淋巴细胞(就是免疫治疗需要的“士兵”)
和抑制免疫应答;没有了“士兵”,免疫系统如何与肿瘤细胞“打仗”?但近年
来很多人(包括您自己的实验室)已认为化疗和免疫治疗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书本的理论(包括国外的教科书)并非完全正确,您不也说“十多年以前
的东西,连我都不愿意读了,科学发展的太快了”,那么为何总用这些理论(您
可能也已知道有些已被证明是不正确的)来说事?也许您没意识到,以您的身份
说这许多“不可能”或“只能是”之类,对一些普通的读者会有误导吗?

  6. 其它(部分内容是报纸上说司教授告诉的):“最早说这封公开信是去
年先寄给中科院,他们说:没收到。您于是又说:因为忙,找不到中科院的
Email地址,这信并没有寄”。请问:您说的前后不一致,我们应该相信那一次?
另外,您能找到新语丝网站,为何还找不到中科院的地址和网站?

  您说“我也根本没有邀请魏到我的实验室去参观”,但您的同事说法与您不
一致。另外,您说“保存了当时与魏于全谈话的录音”,能否介绍一下背景和动
机。

  方先生,我在网上总共发过3个帖子,全“贡献”给新语丝了。前两个帖子,
一些朋友认为还是太专业(尽管我自认为只是常识),因此这次写的较为科普化。
是否写这个帖子,我想了很久,因为对司教授的质疑可能会招来很多麻烦。但抛
开老魏是否被冤枉之外,广大关心此事的网友都不愿意自己的智商受到嘲弄。因
此,我还是写了一些对司教授的困惑,供各位思考。

  魏于全有无作假,相信日后定会有结论,我们都相信和尊重事实。相信若干
年后,当我们拥有规范和干净的科研环境时,大家一定会记得这件事,应该感谢
方先生、新语丝各位网友和司教授。为了对当事人和读者都有个交待,很希望有
一个调查结果。至于调查方式,请方先生也帮忙考虑一下。我建议川大和中科院
能否多征求一下方先生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裁判的人选和操作过程)。若从简
单开始,能否参考“太平闲人”帖子的样子,请“攻方”将问题列出,然后请
“守方”逐一解答,这其中“裁判”很重要,我觉得需有请几位国内和海外人士
(学问和人品兼重,需得到当事人的认可,能否考虑由司和魏各请1-2位,再由
方先生请2-3位)。这应该最易实现的。同时,这些“裁判”也可判断是否有必
要“重复实验”(这是非常耗时和耗财的,当然,若裁判认为非常必要那也得
做)。

  最后,我想对司教授说声对不起,我是觉得您最近写的几篇帖子可能会误导
普通读者,因此写了这些供诸位网友思考。对您冒犯和不敬之处,请海涵。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魏院士到底做没做假?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三弦

  第一,他声称的实验到底做了没有?

  第二,他对真正做过的实验,是否修改了数据?

  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最容易得出确定的答案。花四五十万元购买多肽,
只要公布采购的时间、地点、单据。用四万只耗子做试验,只要公布耗子的来源,
饲养时间地点,饲养人员。本人是很难想象一个实验室会做这样“豪华”的试验
(当时他还不是院士)。

  至於是否修改数据,很难得出确定的答案。一般来说,生物学论文,尤其是
在顶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图片绝大多数都经过phtoshop的处理。无法重复的试
验更是比比皆是。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联系现实对魏于全说法的质疑

  悲心人

  在方舟子先生的新语丝网站上刊登的人民日报记者的纵深报道七问“论文迷
局”中有一段话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位负责人在评价魏于全成果时认为“在
华西医院,肿瘤生物治疗这几年发展得很快。刚开始时只有十几张床位,现在是
140张床位。老百姓非常欢迎。所以,应该到病房里了解一下这些年来肿瘤的
治愈率、好转率,看看魏院士的方法是不是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是不是改善了患
者的生活质量。”但对于这位负责人的说法,魏院士却郑重否认:“那个是两回
事。不能扯在一起。基础研究是一回事,临床是另外一回事。”请读者朋友们读
读这段话,这说明了什么呢???

  华西医院肿瘤生物治疗发展很快,床位增加很快,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
当华西的这位负责人提议记者到病房去了解了解魏院士的功劳时,魏为什么会郑
重否认呢,难道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命质量并没有随着魏院士方法的运用而好转
吗,难道魏院士怕记者去采访时,他的病人会说出对他不利的东西吗?话说转来,
又难道真如魏院士所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没有关联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请问
魏院士你的临床研究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这不正表明了魏院士你对你
的基础理论的心虚和不安吗?

  我们再来看这篇报道紧接下来的这段话“记者提到上午找他时,学校有人说
他经常在门诊,魏表示:‘差不多半年没有去了,他们不了解。’”

  魏为什么要矢口否认他的事实上存在的门诊行为呢?难道建立在他所谓的理
论基础之上的临床出了什么大的问题吗?魏为什么不用他临床上的辉煌成就去佐
证其理论的正确性呢?这只能表明魏院士对其肿瘤生物治疗方法临床效果的心虚
和不安!难道不是吗?如果不是,请魏院士拿出数据来,在你的治疗病人中,有
多少人是被你医治好了的又有多少人没有治好,其百分比是多少?被你治好的病
人我没有碰到过,但被你没有治好甚至因为吃了你的所谓的“外国人吃了效果很
好”的药物而加速病情发展和病态恶化的病人我身边倒是有一位,对此魏院士又
作如何回答呢?今天看到方舟子先生的新语丝网站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说像这样
的情况恐怕在国外当事人得在牢里度过余生了,我想我们国家是监管机构太仁慈
了同时老百姓也太仁慈了吧!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魏于全事件的一点看法

  作者:啊撒

  事到如今,魏于全事件恐怕得有一个说法。学术上的争议可以各说各话,但
对于魏于全是否造假一事,没有含糊的余地。解决这个疑问有两个途径:

  1。组织专家组,核对魏于全的原始记录。

  如果结论是支持魏于全的,那就应该还魏一个清白,司与方都应该为此向魏
及网民道歉。

  如果专家组发现魏发表的数据与原始记录不符合,那么造假的指控成立。按
理就应该摘了魏的花领顶戴,严惩不怠。

  只有这样才能对质疑者与被质疑者都是公平的。

  2。如果魏的原始记录既不完全支持也不完全否定魏所发表的结论,那么,
政府部门应该组织第三方进行重复。实验内容由专家组确定。如果有第三方能重
复魏的实验,那么,魏是清白的;如果第三方不能重复,有可能是技术因素造成
的,那么,就应该让魏的人做技术指导或在专家组监督下重复有关实验。如果可
以重复魏的论文结论,则也应还魏一个清白;如果在排除偶然问题之后,他们自
己也不能重复,那么司所指控的问题就成立。

  其他的是学术之争,或是主观性的话题,多说无益。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要求国家高度重视魏于全论文事件

tianj

    这件事不能仅凭川大一纸未经科学实验的说明就划句号。魏教授的成果已经
用于华西医院的临床治疗,如果作为成果的理论根基的主要论文的数据都是伪造
出来的话,那么这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造假、骗取个人名利、浪费纳税人
血汗钱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关系在华西医院临床治疗的众多肿瘤患者的生命健康
问题。人命关天!还可能会误导参考引用魏教授论文的众多医学界的研究者得出
更多的错误治疗方法,也就会造成更多癌症患者的生命危险,这比一两种假药会
造成更广泛、更深刻、更严重的危害!所以,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此事,组织独立
的专家团队测试魏教授论文的数据的真伪,方法很简单,也不需要口诛笔伐,只
需要按魏教授论文描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如果得出的数据和论文中的一致,那就
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如果数据是真的,也就为魏教授洗清了冤屈,也让广大
肿瘤患者更加放心;反之,如果是假的,那么,开除其院士和教授,甚至追究刑
事责任都是可以的。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建议调查魏于全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的效果

  一位读者

  我曾因病人之托去了解魏于全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的效果. 结果很失望. 一来
没见到其临床癌治疗效果的文章. 科室也说没有. 当时很不解, 肿瘤免疫治疗中
心已这么多年了, 床位也扩大了很多倍, 咋连临床癌治疗效果的文章也没有? 应
该是先有临床癌治疗效果的文章, 才能扩大治疗范围的呀. 不然, 岂不是乱来了? 

  另外, 向科室人员问了一下效果, 说只有很少部分人效果好. 我想这是不是
临床癌治疗效果的文章没出来的原因呢? 因为无法写好? 

  本人感到, 起码临床癌治疗效果被夸大了.扩床位, 排队治疗根本说明不了
问题. 建议对华西肿瘤免疫治疗中心的临床癌治疗效果马上总结并公布并接受严
格调查.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魏于全的门诊时刻表

作者:好事之徒

魏院士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半年多没有看门诊了。好事之徒查华西医院网站(www.cd120.com),
2006年2月24日更新的肿瘤科门诊时刻表如下:
http://www.cd120.com/yejun/detailmore.php?stid=401&Snewstype=5
 
本表更新时间:2006年2月24日
 
专家姓名  职称  门诊时间
李志平  副教授  周四全天,周五上午
侯梅  教授  周一上午,三下午
谢名英  教授  周三、五上午
任莉  副教授  周一下午,三上午
陈礼金  教授  周一、二、五上午
王瑾  副教授  周三全天
许峰  副教授  周一全天
魏于全  教授  周四上午
易成  副教授  周二上午
罗德云  副教授  周二下午 周四上午
罗峰  副教授  周二、四上午
李平  教授  周二全天
邹立群  副教授  周三下午
 
不知道是华西医院门诊科的表排错了,愚弄病人,或者是魏院士记错了。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魏于全你怕啥?

  lifang

  川大有反应了。我看了之后,只想问问魏于全,你怕啥?

  1 要相信你做为院士所拥有的学术方面的造诣

  你"争议"学术问题,你为什么不用学术的手段回击他呢?把你的试验重复一
遍,不就完了?前几天我挺担心你不能同时培养几万只动物,但现在看来,也没
有着担心的必要了。所以,强烈建议你使用学术的手段。

  2 不要说那些撤不清的事情

  我不关心你和"司履生长期结下的个人恩怨",人家和你拿学术来讨论,你却
玩个人恩怨(而且也都是你的猜测),这算吗意思?

  催促你赶紧说明白,结案。小庆事件最近让你整得一点动静也没有了。我就
喜欢川大科技处和新泰克对话记录中的没逻辑,幽默,哈哈。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的讲话

  猪头看世界

  读了《人民日报》关于魏于全《七问“论文迷局”》的报道,对四川大学书
记杨泉明的话感到可笑。

  杨说:“我们相信魏院士。魏院士的人品、科研贡献,我们都了解。就这个
事情的过程,我们也了解,不会有问题。我们学校一定会组织人员,十分认真地
用科学的办法,把这个事情说清楚。科学的事情就是得用科学的办法,科学的手
段,包括科学的过程,来获得科学的结论。”

  事情还没到水落石出的地步,杨泉明已对该事件定性“就这个事情的过程,
我们也了解,不会有问题。”。这算实事求是吗?(注意:杨的身份是四川大学
党委书记),有了这样的定性,我们还能相信科学的办法、科学的手段、科学的
过程和科学的结论吗?

  难怪四川大学宣传部有关人员声称关于魏的事迹报道(载于神州学人等媒体)
基本属实,只有10%的虚假。建议四川大学宣传部改名为四川大学广告部得了。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魏于全的一个不争气的学生

  青山在

  新语丝及方先生:

  最近,俺一直在通过新语丝关注川大魏于全事件,虽很多专业方面的东西俺
也不懂,但通过各方对此事的争论,想必所有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判断。

  看了不少关于此事的文章,一直想说说自己的观点,无奈又是“众所周知的
原因”,新语丝论坛还真难上,仅从这点,不免又令人唏嘘。

  所以,看了魏的“一个普通学生”写的《我对有关魏于全老师争论的一点看
法》(XYS20060408),只能通过新语丝或方先生,告诉魏的“一个普通学生”:

  相信所有人都不会去质疑魏是将你从医学界领入学术界的第一位老师、并培
养了你对科学的兴趣,以及魏对你其他方面的帮助,那是你们之间的事,人们对
此并不感兴趣,也没什么争议。这些对魏的论文或履历是否干净基本没能提供什
么有价值的证据。

  俺觉的最有意思的是:你随后又写道:“人品的好坏,与学术的对错并无联
系。好人并不等于有好学问,坏人并非不能有好的学术发现。”,真的比较好笑
了,不知道你到底要说明什么? 

  按说,你是要说魏是好人,但正如你所说,“好人并不等于有好学问”,这
好像也不对呀,这不等于在说你魏老师没好学问吗?要么,你就是在说:“魏虽
不是好人,但坏人并非不能有好的学术发现”?真不知你是在捧魏呐还是在损他!

  你后来又“举一个小事说明(魏的为人):几年前,我回国探望魏老师,鉴
于自己是个籍籍无名的学生,只打算说几句话就走,谁知魏老师竟请我吃饭,而
且是在一家很高档的餐馆。他还很细心的照顾我的口味和生孩子以后的体质,点
了清淡的药膳。这份情意,是因为魏老师想贿赂我吗?(如果真有网友这样想,
我只能讲您太偏执了)...”

  一个“竟”字,可看出你当时是相当地受宠若惊啊!这本身也没什么,但这
也基本和魏的学术是否存在腐败无关。至于餐馆的高档程度,除了和腐败程度还
沾点边外,更与那些争议无关啦,当然如果这顿饭局由他私人埋单则另说。

  说实话,你的这个例子也就告诉给俺这么一挡子事儿,就是:魏在繁忙的工
作之余曾慷慨地宴请过一位海外归来的少妇。仅此而已!你的意思是这样的人怎
么能造假?算了吧,包括对你后面的笑话。俺就想问问:你真的上过大学?不,
别说大学了,真不知你的小学、初中老师看了你这篇文章会作如何想?

  反正,魏应该很生气。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学术打假”七问:问出了知识分子的卑鄙无耻

  作者:八问

  作者刘海明的《七问“院士论文迷局”问出了什么?》一文,似在探寻四川
大学“学术造假”的迷底。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总是固执地要追问事情的原委,结
果又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搞不好还被卷入迷底的漩涡。

  作者要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公开举报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
于全“学术造假”的立场为何不坚定,这一问,倒是要问倒好多人——大家都在
这个沾满油水的科研基金、项目补贴、职称名誉和行政级别的大锅内扑腾,谁都
可能沾一星点儿腥气。要说立场,在体制内谈何容易?

  不过,作者刘海明问题的提出,倒是让我们想起了一位死去的老者“三个千
万不要忘记”的临终警言,除了“专制的凶残”、“民众的愚昧”外,是:“千
万不可低估知识分子的卑鄙无耻”!

  凡是涉及“学术造假”的事情,无不关系到对所谓知识分子的良心拷问。

  当前知识分子经得起这样的追问或者拷问吗?我一直担心。

  我的一位院系的资深朋友悄悄告诉我说:天真!哪里真有什么“良心拷问”,
你还没有来得及作出良心判断的当儿,上级领导、部门组织就出面挡驾来了,找
你谈话,树你信心,供你材料,近似于被告们的“攻守同盟”。

  我一时无言,因为我只记住了“卑鄙”,忽略了“凶残”。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中科院应直接调查涉嫌“论文造假”事件

2006-04-14中国青年报

谭雄伟

    3 月底,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致信中国科学院,称中科院院士、四川大
学副校长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中科院有关工作人员称中科院学部“科学道
德建设委员会”已与四川大学电话沟通并正式发函,请对方严肃、认真地调查此
事。学部将根据四川大学的调查结果,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人民日报》4
月13日)

    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一事,在科技界内外激起波澜。中科院没有作壁上
观,而是迅速出面,要求魏于全所在的四川大学“严肃、认真地调查此事”,自
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从报道中得知四川大学负责人的谈话,笔者又深感疑惑。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虽然表态“学校一定会组
织人员,十分认真地用科学的办法,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但同时又说:“我们
相信魏院士。魏院士的人品、科研贡献,我们都了解。就这个事情的过程,我们
也了解,不会有问题。”在没有调查之前就断言“不会有问题”,“相信魏院
士”,既已先入为主,又怎能客观公正的进行调查呢?没有客观公正的调查,遑
论公正客观的结论呢?

    再者,魏于全是给四川大学带来极大声誉的人,而且是该校的副校长,属于
学校的领导人,即使他能够主动避嫌,谁又能够保证对他进行调查者能够秉持客
观的立场,不徇私情地开展工作呢?

    不久前,曾有人撰文指出,近年来高校里的各种学术丑闻似乎有越来越多之
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大学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造假者予以“袒
护”。笔者不敢妄言四川大学一定会袒护魏于全院士,但是前鉴历历,让人不敢
对那种“自己人调查自己人”的方式表示乐观。“不能做自己的法官”是法律的
原则,恐怕也是包括调查学术丑闻在内的所有调查问题的原则。否则,既有可能
会出现袒护当事人的问题,也有可能陷当事人于不义。

    近年来,对于科技界学风道德建设滑坡的批评日渐增多,论文抄袭,成果造
假,骗取经费,评审拉关系、走后门……种种来自科技界内部的揭露和抨击,引
发人们对科技工作者学术品德的关切和忧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批评大多
停留在“泛指”的层面,有关部门很少对具体的人和事进行调查及处理。司履生
教授对魏于全院士的举报,是近年来少有的实名举报,涉及的内容比较具体,加
之双方都是肿瘤免疫学领域有一定声望的资深专家,所以如果能够有一份客观公
正的调查报告,不但能够还当事人以清白,也必将对我国正在完善中的科技界学
术规范和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笔者呼吁中国科学院直接介入涉嫌“论文造假”事件,还清白者以清
白之身,给违规者以应有惩戒。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科学界的最高权威,有这样
的权力,更有这样的义务。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四川大学新闻发布会通稿:澄清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

  四川大学对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反映魏于全院士有关问题给中国科学院
的信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小组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正将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做汇
报。鉴于媒体和社会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学校认为有必要对如下问题进行说明。

  一、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还是“学术造假”

  魏于全教授研究小组从事肿瘤治疗方法的研究,开展了调动机体自身免疫系
统破坏肿瘤血管的动物实验研究。司履生教授认为魏于全教授发表的相关论文是
“学术造假”。

  根据学校调查了解的情况,司履生教授在信中反映的学术观点和意见与他在
2003年写给《中华肿瘤杂志》和《Nature Medicine》杂志编辑部的信中的观点
和意见基本一致。当时魏于全教授已按编辑部的要求,就司履生教授的提问逐条
作了答复。两刊编辑部都按程序要求审议了司履生教授的评述文章及魏于全教授
的答复,都作出了不登载的处理。《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在致魏于全教授的信
函中指出:“考虑到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方法技术,过于具体,有些一时尚难
于取得共识,所以,不拟在本刊上登载这一讨论”。学校尊重编辑部当时的处理
意见并认为,司履生教授信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司履
生教授据此对魏于全教授论文作出“学术造假”的指控目前缺乏事实依据。

  早在2001年魏于全教授申报院士时,学校就收到过由有关部门转来的有类似
内容的投诉信,并在调查后将结果上报有关部门。

  魏于全教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涉及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他的研究结果被国
内外同行引用较多,成为国际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新方向。学校认为,目前双方
的争论极具专业性,已经引起许多专家的讨论,媒体和公众不具有足够的专业知
识对这类争议进行判断,学术争议应该按照学术界处理学术争议的正常途径来解
决。魏于全教授正式提出,学校研究同意,考虑在适当时间就此学术争议举行一
个由国内外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答辩听证会,邀请魏于全教授和
司履生教授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证据,由专业领域的专家对此学术争议做出科学判
断。学校更希望上级有关部门来组织这次学术答辩听证会,学校将全力配合。

  二、关于拜访司履生教授事宜

  司履生教授在信中提到的杨光华教授(原华西医科大学原校长)给他的“说情
信”。这是一封私人信件,经征得杨光华教授同意,现将信件原文公布。

  司履生教授在信中提到魏于全教授的拜访和送给他“很重的礼物”。据调查,
2003年,魏于全教授因科研合作事宜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也到西安交通大学拜
访了司履生教授,希望通过面对面交换意见,沟通学术观点。出于礼节,魏于全
教授带去一些成都特产,按司履生教授本人后来的说法是:“魏带的礼物到底是
轻是重,值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我能记得的,有缠丝兔,火腿,火腿肠,薰鸡,薰肉,
四川泡菜等,这些礼物对我来说,我的确觉得太重。要不然,第二次我为什么要回
赠他一盒50-60元的月饼呢。”

  四川大学历来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
制定有严格的学术规范制度。我们倡导不同学术流派和观点的百家争鸣,反对将
学术观点之争与 “学术造假”混为一谈,反对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将不同
学术观点的文章定性为“学术造假”,反对将学术问题简单化和社会化,用“新
闻炒作”的办法误导社会公众和舆论。因为这些做法无助于正常的学术争论,也
不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学术繁荣和科学发展。

  我们希望新闻媒体能够真实、全面、客观 地报道争议双方的陈述,真正维
护科学的尊严,共同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学术繁荣的健康环境。

  四川大学

  2006年4月15日

附:

  履生教授:您好!

  再一次感谢您送给我的《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相关基因》一书。您和参编
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作为主编者付出的巨大劳动,我是深有体会的,因
我也主编过一些书,在我们国家要出版一本像这样的书是十分困难的,祝贺这本
书顺利出版,我相信它对肿瘤基础研究工作者和研究生教育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今介绍魏于全教授亲自登门拜访和向您请教,因您是我国近代免疫界著名的
先行者和老前辈,不论在学术水平和实际经验上都应向您学习。魏教授曾是我学
生,在病理学教研室获得硕士学位后曾到日本学习了较长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
并作了一些博士后研究工作,今年才43岁,是我校认为具有巨大科研潜力和培养
前途的年轻人,并上报为我校申请院士的候选人。虽然您们素不相识,但在学术
上和发表论文上却得到您的很多指教,学术上有不同意见和争论是一件好事,作
为一个老前辈如能直接和他讨论问题和指出文章的不足,将会起到更大的教益。
我已76岁,因病现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很少出面,但我仍十分关心我国病理学的发
展。年龄不饶人,我们这些老人按自然规律都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而由年轻有
为同志取代,年青人有许多优点,也有不少缺点,如心高气盛,学术上不够成熟,
对于老年同志不够尊重,处理问题上不够审慎等。作为老一辈的同志首先应该爱
护他们,在此基础上严格的要求他们,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因为我和魏于全教授
都十分尊重您,因此他提出要亲自到西安去拜访您,并登门求教。我大力支持和
赞成,一个年轻人能有这种谦虚的胸怀,我认为是很好的。希望您能多多赐教,
把他当成您的学生一样。对此我将十分感谢!

  时间过的很快。回忆当年我对您们成立博士点的支持,要求任校长看中您和
支持您的工作。建议CMB Dr. Sawyer支持您的科研工作等,已成过眼烟云。眼见
您在学术上的成就,感衷心的高兴。我相信您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祝夏安!

  杨光华
  2003年7月27日

  魏于全教授:

  我们仔细研究了您与罗锋共撰的《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抗黑色素瘤
免疫反应》一文展开讨论的信函,决定作如下处理:

  一、将司履生教授2003年7月3日针对你的答辩又写来的信函送上,请阅。

  二、考虑到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方法技术,过于具体,有些一时尚难于取
得共识,所以,不拟在本刊上登载这一讨论。

  三、我们将向司履生教授发去同样精神的信函,建议他与你们在有关问题上
继续交流。我们相信,在追求研究工作的严谨、周密、科学上,大家应是一致的。
司教授对你们文章中存在的疏误提出的意见是积极的,具有参考意义,值得欢迎,
深信能得到你们的首肯。司教授是资深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希望与他的交流对
你们的科研工作能有所裨益。

  即此
  敬礼
  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
  2003年7月18日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魏于全关于拜访司履生教授的情况和长期以来结下的个人恩怨的说明

(摘自魏于全于4月15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散发给记者的材料)

关于魏于全在西安拜访司履生教授的情况说明

  我于2003年的确去四军医大两次并在西安顺便拜访了司教授两次。我只给司
教授送了一点成都的小特产,总共不到100元钱。因为司教授作为一个长辈,他
也是我导师的好朋友,按中国人之常情,带点家乡小特产也是对长辈的尊敬。后
来司教授在网上也公开承认,我送他的礼物在成都不到100元,谈不上“重礼”。
2003年,我在接到司教授对两篇论文质疑信件后,我发现司教授对我的研究工作
有很多误解。因此,我想通过在西安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让司教授了解我的研
究内容,了解其论文的设想以及实验的详细情况,力争减少我们之间有关学术上
的不必要的误解。

  至于司教授在公开信中提到的100万的科研经费,在我与司教授的交流过程
中间,司教授谈的最多的是西部的科研人员缺少科研经费。司亲自带我参观了他
的实验室,我看他的科研条件的确比较差。在我与司教授的交谈中发现他是一个
很想作研究的人,我很同情当时他的科研条件,我也不明白司教授为什么多次谈
到他缺科研经费是什么目的,我考虑到曾经与同在西安的四军医大成功共同申请
了一项145万的国家项目(也就是司教授2001作为二审专家反对的项目),于是
我建议与他们一起合作,发挥他们病理学的一些优势,做些研究,以便能将来有
更好的苊共同申请一些大的项目,例如100万以上的项目,司教授听了我的建议
以后很高兴。后来,我发现与司教授很难沟通,主要是由于缺少共同的科研兴趣,
这件事就不了了之。没达到预期目的也可能是司这次写公开信发泄对我不满的原
因之一。

  我没有找任何院士、领导等给司教授施压,阻止其发表对我论文的评述文章,
司教授的两篇评述文章最终没有在杂志上发表,可能是由于在他的评述文章中许
多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是不准确的、错误的或没有实验依据的,也有的属是一般常
识的问题。评述文章能否发表关键在编辑部,特别是Nature Medicine这样的杂
志不轻易发一般评述的文章。

我和司教授长期以来结下的个人恩怨

  早在96年我刚刚从国外回来,建立新的肿瘤生物治疗实验室,司履生教授当
时亲笔为其一位陈姓同学写了一封推荐信,并经过当时的华西医科大学病理教研
室老师的引荐,希望我接收这位同学在我的实验室工作。但我考虑到自己也是学
病理的,希望要分子生物学或者生化方面的人才,于是拒绝了该同学的申请。陈
姓同学后来在华西医院移植免疫学实验室找到了工作。后来别人讲,司教授感觉
很没有面子(见附件材料:魏与司的个人恩怨)。后来,我在98、99两个年度的
国家基金评审中,担任评审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司教授课题组的研究申请两次
都上了初线,但后来二审专家组没有通过其申请,司教授由此怀疑可能是由于我
不支持,导致其基金申请没有通过,进一步对我产生了看法。而在2001年,当我
与同在西安的四军医大研究小组共同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时,司教师作为
二审专家,为了报复我,他坚决反对该项目的通过,但最后依据少数服从多数的
原则,通过了该项目的申请。在我的论文发表三年之后,即2003年,司履生教授
分别给中华肿瘤杂志和Nature Medicine杂志编辑部写信,对我的两篇论文提出
不同的看法。当时,我按照杂志社的要求,逐条对司教授的提问进行了答复(见
附件2,魏于全回答Nature Medicine以及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转来的司履生教授
去信提出的问题)。但后来,可能是由于司教授提出的问题提法本身就是不准确
的、错误的或没有实验证据支持的(见附件2,魏于全回答Nature Medicine以及
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转来的司履生教授去信提出的问题),编辑部看了双方的来
信,作出了拒绝发表双方的来信的决定。2003年我去西安拜访司教授时,司教授
多次谈到他缺少科研经费,我建议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共同申请大的项目。后
来我发现与司教授很难沟通,主要是由于也缺少共同的科研兴趣,这件事就不了
了之。司教授多次在西安交大的多种场合包括在课堂上,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这
次司教授看到我校丘小庆教授事件在新闻媒体上炒作,司教授也想借此机会,对
我进行攻击,于是把给中科院的公开信发送给国外的新语丝网站,不顾事实,公
开对我进行中伤。从司教授这封公开信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我带有个人色彩的强
烈的怨恨情绪及人身攻击,无论从公开信的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其发公开信的根
本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讨论学术问题,而是假借讨论学术之名,对我行中伤之实。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川大:不是“学术造假”是“学术争议” 

  成都商报2006-4-16

  近日,在“新语丝”网站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发出了一封致中国科
学院的公开信。该信称,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涉嫌“学术造假”,
在科技界内外激起波澜。

  为回应此事,川大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事作出公开表态:不是“学术造
假”,而是“学术争议”。同时该校表示将在适当时间就此学术争议举行一个由
权威专家组成的答辩听证会。

  昨日下午3时30分,四川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
向中国科学院反映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学术造假”一事进行公开表态:不是
“学术造假”,而是“学术争议”。川大副校长李光宪出席了发布会,该校科技
处副处长田卫东代表学校做了发言。该校宣传部部长蒋晓丽、川大华西医院院长
石应康等出席了发布会。

  近日,在“新语丝”网站上,司履生发出了一封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该
信指出,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和
《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司履生还在公开信
中称,2003年,魏于全曾5次飞赴西安向他求情,甚至以100万元的科研经费作为
不发稿的交换条件等等。

  为回应此事,川大昨日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邀请了包括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在内的30多家媒体记者。田卫东代表
学校表示,该校对此事高度重视,已组织专门小组进行了初步调查。魏于全教授
研究小组从事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开展了调动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破坏肿瘤血管
的动物实验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和《Nature Medicine》杂
志上。2003年,作为同行的司履生教授分别给两家杂志社寄去有异议的评述文章,
《中华肿瘤杂志》编辑在请魏于全写了回复文章后决定不登出,因为“所讨论的
问题基本上是方法技术”(该校出示了杂志社给魏于全的回复信件)。学校尊重
杂志社当时的处理意见,并认为近日司履生在网上对魏于全做出“学术造假”的
指控,经调查缺乏事实依据。

  田卫东说,司履生教授在公开信中提到,为了让他不发稿,魏于全去西安时
带了封杨光华(华西医科大学原校长)的“说情信”,但学校认为这只是封私人
信件,并非说情。为证明这一说法,学校公布了信件原文。

  司履生提到当时魏于全拜访时送给他“很重的礼物”,据学校调查,那些礼
物只是些成都特产,价值在百元以下。而且魏于全当时在利用工作之余去拜访对
方,是为了沟通学术观点,并不是司所说的“专程去说服他”。

  田卫东表示,学校考虑在适当时间就此学术争论举行一个由国内外肿瘤学和
免疫学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答辩会,邀请魏于全和司履生陈述各自观点和证据,
由专家做出科学判断,“希望上级部门来组织这次学术答辩听证会,以示公正”。

  魏于全院士在新闻发布会后接受了记者采访,并表示将保留追究对方法律责
任的权利。

  “司魏之争”始末

  2006年3月26日,“新语丝”网站上出现了一篇帖子,指责魏于全院士涉嫌
“论文造假”。帖子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他认为对方的论文是“反
科学的谬论”。

  司履生说,2003年他给Nature Medicine写了篇评述性文章,针对的是魏于
全2000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编辑部让魏于全写回复文章时,魏于全一连5次从
成都飞到西安,恳求他一定不要发表这一文章。司履生说:“他(魏于全)说,
这对他十分重要,关系到他的个人名誉,只要我将文章撤回,他愿意资助我100
万元的科研经费。”

  3月29日,魏于全在网上做了回应。3月31日,他又回复了到西安拜访司履生
之事,目的是“消除种种猜疑,给广大关心学术发展的读者们一个事实的真相”。
他说,他的确去拜访过司履生,但是两次不是五次。他说,司履生对他的研究有
很多误解,所以在西安办事之余和对方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至于司履生说他送了
什么“大礼”,实际上是他在候机厅里买的一些成都特产,总共不到100元钱。
他与司履生交流过程中,对方谈得最多的是缺少科研经费,所以他建议合作,共
同申请一些大的项目。
  昨日,四川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作出公开表态。

  本组稿件采写 记者 梁效兰 李微敖 王冕

  魏于全:绝没有“学术造假”

  新闻发布会后,魏于全院士接受了众多记者的采访。每个记者都拿到了他准
备的一份资料,其中不仅有他答司履生给中科院的公开信,还提供了他与司履生
长期结下的个人恩怨等背景材料。他认为,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证明自己并不像司
所说的是“学术造假”。

  记:你说司对你论文的质疑源自和你的个人恩怨,这是推测吗?

  魏:是有猜测。因为他忽然在这个时间出来说,文章都发表6年了。

  记:你为什么觉得你和司教授不和呢?

  魏:后来想起的。原来他推荐了一个学生到我的实验室来我没接受。而且我
还当过国家基金的评审组长,这个也是比较得罪人的。

  记:对论文的一个重要质疑是,要完成你的实验,至少需要上万只小鼠。他
认为你的实验室没有这么多的实验动物,全世界也没有哪家机构可以提供?

  魏:上万只?我们实验室可以同时养4万只老鼠。很多人都知道,医学楼下
就专门有动物实验室,一批就能养上万只。

  记:司履生说,在他发出质疑后,你连续5次去找过他?

  魏:两次,不是他说的5次。到西安也是去谈项目,顺便去拜访他的。

  记:是否说过要给他100万的研究经费?

  魏:他一直提经费的事情。我已经和西安的其他学校有合作,我就这样想,
我们能不能合作。

  采访过程中,魏于全院士反复强调,对他的质疑是没有根据的,他希望能通
过专业鉴评的方式来解决和澄清此事。

  司履生:不存在个人恩怨

  昨晚11时许,本报记者电话联系上了此事的另一当事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司履生。他说,他对魏于全的指责没有任何个人恩怨的成分在里面。司履生再次
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坚持魏于全的论文存在问题。他认为,魏于全在接受媒体采
访时提出的解释站不住脚。“至于老鼠,他说有这个能力,第一是什么时候具备
这个条件的,第二,把当时购买这些老鼠的发票拿出来,这是最实的证据吧。”
至于和自己接触的过程,司履生说,他翻了记录,魏于全确实找了他5次。关于
经费的问题,司表示自己当时有资金,并不缺钱。采访最后,司履生表示,他会
“奉陪到底”。

  新闻人物

  魏于全 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
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特聘教
授,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擅长领域:临床肿瘤学。

  司履生 1958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分会常委,《中华
病理学》杂志编委,中国抗癌协会陕西分会理事,中华肿瘤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命科学部生理病理学科学基金评审组副组长等。研究领域
或方向:免疫病理及肿瘤免疫。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川大:魏于全“造假”缺乏依据
  ——川大负责人回应司履生教授举报魏于全院士“学术造假”事件

  《华西都市报》2006.4.16.

  本报讯(记者谢梦)日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致信中国科学院,公开
举报中科院院士魏于全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中华肿瘤杂志》和国际学术刊物
《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的两篇论文涉嫌“学术造
假”。魏于全,四川大学副校长,这个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四川籍中科院院士如今
陷入了巨大的学术道德争议中。

  昨日,川大面向全国媒体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学校有关领导和魏于全院士出
席了发布会。川大表示,该校对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反映魏于全院士有关问
题给中国科学院的信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小组进行了初步调查,认为司履生教授
信中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司对魏的“学术造假”指控
目前缺乏事实依据。

  学术观点之争怎与“造假”混为一谈
  魏于全院士逐一澄清有关质疑,川大正式提出:希望权威专家组成答辩听证


  昨日,四川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田卫东约见媒体记者,对此前西安交通大学司
履生教授向中国科学院反映该校魏于全院士“学术造假”事件作出回应。

  川大方面认为,目前双方的争论极具专业性,已经引起许多专家的讨论,媒
体和公众不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对这类争议进行判断,学术争议应该按照学术界
处理学术争议的正常途径来解决。川大正式提出,希望在适当时间由上级有关部
门组织由国内外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答辩听证会,邀请魏于全教
授和司履生教授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证据,由专家对此作出科学判断。

  事件
  西安教授举报“学术造假”

  据了解,质疑早已是3年前的事情了。为何旧事重提?年已70岁的西安交通
大学教授司履生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现
在,国家对科技事业这么重视,对学术腐败的治理会更加重视……我也希望能在
自己退休之前,把这个事情解决。”这封信迅速地发到了国外知名学术打假网站
“新语丝”,引起轰动,并引来各大网站热炒。

  对此,昨日川大校方认为,早在2003年司教授就给《中华肿瘤杂志》和《自
然·医学》写信反映论文有假,而当时魏于全已按编辑部的要求,对质疑进行了
逐条答复。对质疑和答复两家刊物都作了不登载处理。而且早在2001年魏申报院
士时,学校就收到有关部门转来的类似投诉信,并在调查后将结果上报了有关部
门。就此川大认为,司履生教授信中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
议,司对魏的“学术造假”指控目前缺乏事实依据。而且魏的研究被国内外同行
引用较多,成为国际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争论极具专业性,希望按照学术界
处理学术争议的正常途径来解决。

  经魏于全教授正式提出,川大正考虑在适当时间就此学术争议举行一个由国
内外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答辩听证会,邀请魏、司两人陈述各自
观点和论据,由专家进行科学判断。并表示,更希望上级部门来组织这次“听证
会”。

  回应
  魏于全院士现场逐条澄清

  昨日,魏于全院士也与各大媒体面对面,就《公开信》中的质疑一一进行了
澄清。

  回应1是学术争议怎能算造假

  司履生教授在给两家杂志的质疑信中,就“造假”提出了若干质疑。魏于全
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采用异种组织细胞作为抗原给动物接种,以预防和抑制肿瘤。
司履生教授对其研究思路、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表示了强烈的不认同。“现实验
设计中的明显错误,实验结果的不真实性和实验结论的不可靠性,十分明显,这
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论文”,并称“如果不是免疫学的基本规律错了,就是
他的实验造假”。司履生还指出了魏于全在实验中竟然不设立对照组,不可能进
行上万只老鼠的大规模实验等。

  昨日,魏于全院士拿出了大量资料及学术界人士评价一一加以反驳:没有对
照组不可能发表论文,而川大早已能支持4万只老鼠同时进行实验,国内外大量
科学家的研究和论文也支持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司履生教授之所以对我的论文产生质疑,部分原因是杂志刊登其论文
的时候,由于排版错误将一个错误的公式印在了论文中,而司教授也没有完全弄
清楚我的论文。”魏于全教授认为学术观点差异在于双方的误解和排版的错误。
他强调,“把与自己有不同学术观点属于一般学术探讨的问题当作造假,这是极
其不负责任的。我希望由不是川大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听证、调查,还我清
白!”

  回应2登门拜访是为消除误会

  在公开信中,司指称在给自然杂志写评述性文章后,魏一连5周,从成都飞
到西安,恳求其不要发表文章。每一次都带有“大量礼物”和“很重礼物”,并
称如果把文章撤回,愿意资助100万元的科研经费。魏的夫人、亲友、朋友、学生、
老师也加入游说。

  对此,魏大叫冤枉。他称只有两次而非五次到西安找司沟通。其目的是消除
误会,沟通学术观点。而川大校方也证实魏是因科研合作事宜去西安第四军医大
学,顺道拜访了司教授。至于礼物,主要是“缠丝兔、火腿、火腿肠、熏鸡、熏
肉、四川泡菜等”,“我只送了一点成都的小特产,总共不到100元钱,因为司
教授作为一个长辈,他也是我导师的好朋友,按中国人常情,带点家乡小特产也
是对长辈的尊重。”魏于全院士无奈地对记者笑道。

  至于100万科研经费,魏称在两人交流过程中,司不断谈到西部缺少科研经
费,加上发现司是很想作研究的人,于是提出一起申请一项145万的国家项目,
共同合作的建议。“司教授听到我的建议后很高兴,但后来我发现司教授很难沟
通,主要是缺少共同的科研兴趣,这件事就不了了之。没达到预期目的也可能是
司这次写公开信发泄对我不满的原因之一。”魏于全教授解释道。

  回应3轩然大波出于个人恩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魏透露了自己心中的揣测———这场轩然大波是出于个
人恩怨。“司教授想借此对我进行攻击,把给中科院的公开信发送给国外的新语
丝网站,不顾事实,公开对我进行中伤。”

  1996年,刚从国外回来的魏于全建立新的肿瘤生物治疗实验室,司曾亲笔为
其一位陈姓同学写推荐信,并请华西医大病理教研室老师引荐,希望魏接受。但
出于研究方向的考虑,魏拒绝了。“后来别人讲,司教授感觉很没面子。”魏于
全教授回忆两人交恶的第一步。他称其后又有几件事情影响了两人关系:其一,
在98、99年度国家基金评审中,魏担任评审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司的课题两次
都上了初线,但两审都没通过,司怀疑由于是魏不支持的原因。其二,在2001年,
魏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时,司作为二审专家,坚决反对项目通过,但最后
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申请通过。“他对我带有个人色彩的强烈怨恨情绪及人
身攻击,无论从公开信的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其发公开信的根本目的显然不是为
了讨论学术问题,而是假借讨论学术之名,对我行中伤之实。”魏于全教授这样
说。记者谢梦(短信代码:40770203)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被怀疑学术造假 四川大学副校长首度公开回应

  《天府早报》讯 (记者涂诗薇实习生王真祥摄影劳稔麦朵)中国学术界再
掀“造假”风波。今年3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司履生在著名
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发布了《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
学院的公开信》,引起轩然大波,魏于全作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四川籍中科院院
士、四川大学副校长,其学术道德因此遭到了众多质疑。昨(15)日下午,针对
近日在各大媒体及互联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此事,四川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对
“司魏之争”一事表明学校立场,魏于全院士也首度直面媒体回应“造假”风波。

  关于“造假”
  学术观点不同 指控缺乏依据

  下午3时30分,川大副校长李光宪教授、川大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等人出席
了新闻发布会。川大新闻发言人表示,学校对于此事高度重视,组织了专门小组
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正将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作汇报。

  据介绍,魏于全教授研究小组从事肿瘤治疗方法的研究,开展了调动机体自
身免疫系统破坏肿瘤血管的动物实验研究。而西安交大的司履生教授认为魏于全
教授发表的相关论文是“学术造假”,并反映给了中科院。经四川大学调查,司
履生教授在信中反映的学术观点和意见与他在2003年写给《中华肿瘤杂志》和
《Nature Medicine》杂志编辑部的信中的观点和意见基本一致。当时魏于全教
授已经按编辑部的要求,就司履生教授的提问逐条作了答复,两刊编辑部都作了
不登载的处理。

  《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在致魏于全教授的信函中指出:“考虑到所讨论的
问题基本上是方法技术,过于具体,有些一时尚难于取得共识,所以,不拟在本
刊上登载这一讨论。”四川大学尊重编辑部当时的处理意见并认为,司履生教授
信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司履生教授据此对魏于全教授
论文作出“学术造假”的指控目前缺乏事实依据。

  关于“说情信”
  书信首次公开 多是叙旧之词

  在新闻发布会上,四川大学还公开了一封杨光华教授(原华西医科大学原校
长)写给司履生教授的信,这就是司履生教授屡次提到的杨光华曾经让魏于全教
授带给他的一封“说情信”。

  从信的内容看,有许多叙旧之词,比如“年龄不饶人,我们这些老人按自然
规律都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而由年轻有为同志取代。年轻人有很多优点,也有
不少缺点,如心高气盛,学术上不够成熟,对老年同志不够尊重,处理问题上不
够审慎等。作为老一辈的同志首先应该爱护他们,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他们,使
他们能健康成长。”“时间过得很快,回忆当年我对您们成立博士点的支持……
已成过眼烟云。眼见您在学术上的成就,感到衷心的高兴。我相信您定会取得更
大的成绩。”

  关于“礼物”
  带去成都特产回赠一盒月饼

  此外,司履生教授在信中还曾提到魏于全教授的拜访和送给他“很重的礼
物”。对于此事,四川大学经调查后认为,2003年,魏于全教授因科研合作事宜
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也到西安交通大学拜访了司履生教授,希望面对面交换意
见,沟通学术观点。出于礼节,魏于全教授带去一些成都特产,按司履生教授本
人后来的说法是:“魏带的礼物到底是轻是重,值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我能记
得的,有缠丝兔、火腿、火腿肠、熏鸡、熏肉、四川泡菜等。这些礼物对我来说,
我的确觉得太重,要不然,第二次我为什么要回赠他一盒五六十元的月饼呢。”

  关于“争议”
  组织权威专家进行答辩听证

  四川大学新闻发言人表示,魏于全教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涉及医学研究的前
沿领域,他的研究结果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较多,成为国际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新
方向。学校认为,目前双方的争论极具专业性,已经引起许多专家的讨论,学术
争议应该按照学术界处理学术争议的正常途径来解决。

  经魏于全教授正式提出,学校已经同意,将会在适当时间就此学术争议举行
一个国内外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答辩听证会,邀请魏于全教授和
司履生教授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证据,由专业领域的专家对此学术争议做出科学判
断。

  直面媒体
  “司教授多次对我人身攻击”

  昨日下午4时许,作为“魏司之争”的主角———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副
校长魏于全在事件发生后,首次出现在众多媒体的面前,他西装革履,表情平静,
情绪似乎并没有受到纷争的影响。

  疏漏不是造假

  魏院士认为,司教授对他的论文的不同看法和质疑,主要是由于司教授对他
们的研究工作有很多误解,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司教授没有仔细阅读论文,另
一部分原因是对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细节不太了解造成的。

  魏院士说,司教授的评述文章中许多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是不准确的、或错误
的、没有实验依据的,也有的属于一般常识问题。“将我们的研究工作说成是
‘反科学的谬论’或伪科学,把与自己有不同学术观点的问题视为造假,这是极
其不负责任的。”魏院士承认,他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的论文确实存在疏漏,
但只是印刷和语言表达上有错误,并不是“造假”。

  拜访不是贿赂

  司履生教授曾经多次提到魏院士专程到西安去拜访他并求情。魏院士表示,
他只是在2003年去四军医大两次并顺便拜访了司教授。拜访中只给司教授带去了
成都的小特产,总共不到100元。魏院士表示,他只是想通过在西安面对面的交
流,减少他们之间有关学术上的不必要的误解。

  司履生教授还在公开信中提到魏院士想用100万科研经费贿赂他。魏院士表
示,在他与司教授的交流过程中,司教授谈的最多的就是西部的科研人员缺少科
研经费。“我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多次谈到他缺科研经费。”魏院士说,他曾经想
过一起合作,以便将来有更好的基础共同申请一些大的项目,例如100万以上的
项目。“后来,我发现与司教授很难沟通,主要是缺少共同的科研兴趣。”魏院
士猜测,“没达到预期目的也可能是司这次写公开信发泄对我不满的原因之一。”

  身心受到损害

  “司教授10年前就因为一件事对我有些看法。”魏院士回忆,1996年他刚建
立新的肿瘤生物治疗实验室,司教授亲笔为一名陈姓同学写了一封推荐信,希望
他接收这位同学在他的实验室工作,但是因为专业不对口,他拒绝了该同学的申
请。“后来我听别人讲,司教授感觉很没有面子。”魏院士说,他在1998年、
1999年两个年度的国家基金评审中,担任评审小组的组长,司教授课题组的研究
申请没有通过,司教授怀疑可能是魏院士不支持,进一步产生了看法。2001年,
他和同在西安的四军医大研究小组共同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时,司教授作
为二审专家,报复性地反对该项目的通过。“司教授还多次在西安交大的各种场
合包括课堂上,对我进行人身攻击。”

  魏院士认为,司教授对他抱有强烈的怨恨情绪,无论从公开信的形式还是内
容上看,司教授发公开信的目的不是讨论学术问题,而是假借讨论学术之名,行
中伤之实。

  魏院士表示,他作为被质疑者,身心和研究都受到了极大的负面纷扰和损害。
“我保留追究司教授法律责任的权利。”

  记者连线

  司教授:我和他没有个人恩怨

  昨晚10时30分,记者联系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他已经知道了川大
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并且正在办公室上网查看相关信息。

  “我和魏教授没有任何个人恩怨。”司教授说,关于他推荐学生到华西医大
工作一事,他早就忘了,记忆中他只是将学生推荐到华西医大病理科,并不是指
明要推荐到魏教授那里。“我和学生感情也没有深到那种程度,不会哪个教授不
要就觉得没面子。”而对于魏怀疑司在1998年、1999年国家基金评审中对他有看
法一事,司教授表示,他当年并不知道魏担任评审小组的组长。

  此外,司教授坚持认为魏教授的论文中存在“造假”嫌疑,并不仅仅是不同
学术观点的争议。

  对于魏教授提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司教授表示,他并没有对魏
教授进行人身攻击,他会质疑到底。当记者问到他会不会出席四川大学计划组织
学术答辩听证会时,他表示他已经买了下个月去美国的机票。“我打算去美国探
亲度假,如果四川大学愿意提供往返机票的话,我一定会出席答辩听证会。”

  事件闪回

  3月26日

  西安交通大学司履生教授实名发表《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
学院的公开信》。公开质疑魏于全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和《自然医学》杂志
上的两篇重要论文造假。

  3月29日

  魏于全院士向“新语丝”网站发去实名回复,回复中附有其2003年答复杂志
编辑部疑问的原文。该文表示,“司先生很多问题的提法本身是不准确的,甚至
还是错误的”。

  3月31日

  新语丝网站主持人方舟子发表“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一文。
该文指出在魏于全院士学术论文中所公开的实验数据图表中发现疑点,表示“为
其论文提供科研基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应该组织人员进行调
查”。4月1日魏于全就方舟子提出的疑问,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答复。指出质疑
者使用了论文中由于印刷问题而导致的错误公式。并表示愿意前往西安交通大学,
与质疑者司履生面对面交流。

  4月1日

  方舟子公开发表对魏于全答复的答复,认为魏于全院士并未能圆满解释疑问。

  4月10日

  魏于全院士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三封信”。就有关自己的部分新闻报道,
解答网友疑问。

  从3月26日司履生教授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致中科院的公开信后,网友讨论
一直非常激烈,并逐渐成为众多科学论坛里的热门话题。

(XYS2006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浏览次数:1522--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郑光路:《1983年记事“竹枝词”》,反映历史的真实民间纪录!
----下篇文章4.26.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造假问题 最新全面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