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华西坝建筑群与成都城市的近代化》

作者: -上传日期:2006/3/30
华西坝建筑群与成都城市的近代化

                  来源:《文史杂志》 2004-12-13 


                  一、典雅的华西坝建筑群
                  清光绪末年,基督教各差会已在四川开办有数十所小学及求精、华英、广益、华美等四所中学。1905年,华西各差会鉴于“各教会之分道扬镰,各学校之规划不一”,决议联合创办一所规模宏大、学科完备的高等学府,地址定在四川政治文化的中心成都。在传教士眼中,成都正是他们寻找的伊甸园。他们认为,成都“自汉代文翁设教至今,教化绵延,势力直达西南各省,宜置高等学府之重镇。”它的特别重要性还在于其位置“对千百万藏民、回民以及其他土著部族的影响。”
                  旋即成立华西协合大学临时管理部(TemporaryBoardofManagementWCUU),由毕启(JosephBeech)、启尔德(O.L.Kilborn)和陶维新(RobertT.Davidoson)等西方传教士着手筹建,1907年便在成都南门外购置到150余亩土地作为校址。这里距城仅2里许,在古南台寺之西,土地平坦、清旷,既与城中心靠近,又有足够的空地作为大学校园将来的发展。1909年在校址开办华西协合中学,作为大学的预备学校。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兴建,这里便有了“华西坝”的名称。
                  传教士在华西坝大兴土木,全校图样由英国建筑家弗烈特•荣杜易(FredRowntree)(1861—1927年)设计绘制。这位著名的建筑家,至今长眠在英国著名的汉姆斯的基督教公谊会约旦墓地。他的不朽之作是伦敦许多重要的建筑物,他的乡村房舍设计遍布全英,他的又一杰作便是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1913年,在大学理事部的邀请下,荣杜易携其弟GeorgeRowntree同行,先到北京考察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再来成都对川西一带地方建筑和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基地进行测量和研究后,设计出了中西结合的建筑蓝图。
                  华大从1915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到1928年十几年内,建成大小楼房40多幢。重要建筑有事务所,图书馆,钟楼,生物楼,医科教室,教育学院,赫斐院,万德门教室及学舍,广益学院及学舍,华英学舍,育德学舍,贾会督学舍,亚克门学舍,女生学舍,中学校,体育室,广益中学舍,华英中学舍,明德中学舍,协合宿舍,教员住宅29所,邮局,巡警室等。20年代是华大建筑的主要修建时期,以后在30-40年代又相继建成了化学楼、新医院、新礼堂等。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华西协合大学时,校园面积已达千余亩,建筑物70余幢,价值数百万美元。
                  二、成都近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20年代之后,在教会建筑中,兴起了“中国式新建筑”的潮流,如北平协和医院、燕京大学、成都华西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等。对这多处建筑,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在其《文集》中亦曾论及,并特别举称“如协和医学院与华西大学,仅以洋房而冠以中式屋顶而已。至如燕京大学,则颇能表现我国建筑之特征,其建筑师Murphy,以外人而臻此,亦堪称道”。亦褒亦贬,蕴于字里行间。
                  离开古典建筑审美的范畴,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古建筑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教会学校率先将中国古典形式(飞檐、斗拱)嵌入西洋建筑,及至将中式屋顶与洋楼结为一体,创新出“中西合璧”之建筑风格。这种新建筑成了30年代中国官方建筑的典范。
                  将中式屋顶盖于西式墙体,比华西大学更早的建筑有如圣约翰大学怀施堂、岭南大学的马丁堂。以“中西合式”作为学校的整体风格,且规模宏大,华西大学应称得上开先河。华西坝建筑的样式、风格,在当时就被奉为典范,被建筑学专家认为在中国“独一无二”、“并且也被中国其它大学所采用”。
                  华西坝建筑不仅是中国近代“中西合璧”新建筑的先驱,而且是成都近代建筑的最高成就。20、30年代,成都相继建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包括市政大楼、官邸、民用住宅、医院等。在这些近代建筑中,华西坝建筑始终居于领先水平。不仅其设计出自英国著名建筑师的手笔,而且其建筑设施、园林绿化等均处于最高水平。华西坝建筑群历来受到国家建筑部和成都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在2001年3月成都市公布的第一批文物建筑中,华西坝建筑位列显位,它的文物价值再次得到肯定。
                  1、开“中西合壁”新建筑之先河
                  1912年,华西协合大学理事部在英、美和加拿大宣布了一个关于办公楼、图书馆、礼堂和医学院的设计图的竞赛,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英国伦敦的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以独特的建筑规划设计脱颖而出,被大学理事部所采纳。
                  这位来自英国的洋人,却少有“西方至上”的束缚。他没有照搬西方建筑模式,没有模仿希腊神庙或哥特式教堂,而是颇有远见、颇得人心地依照中国传统的建筑原理:平衡、对称。尤其是在外观上,着力表现中国特色:青砖黑瓦,间以大红柱、大红封檐板,清一色的歇山式大屋顶,两坡、四坡、攒尖、腰檐运用自如。屋脊、飞檐上点缀以远古神兽、龙凤、
                  怪鸟,檐下以斗拱为装饰,给人以神秘古朴的东方
                  美。
                  他在尽力渲染东方色彩之后,又煞费苦心地融入了西式风格,如在楼基、墙柱、砖墙、玻璃门窗、拱廊以及浮雕装饰方面。如在华西事务所里,就可看出里面竟然足一个西式的教堂;而钟塔上,中式的楼顶又配以西式的时钟……荣杜易就是这样使华西坝建筑达成了东西方和谐统一的美感,显示了中西合璧的文化价值。
                  2、先进的建筑设施
                  华西坝建筑,不仅在外观上以砖瓦楼房结构与传统的木板土墙平房相区别,而且内部还拥有了西式楼房的现代化设施,居住起来比传统建筑更舒适、方便。
                  在传教土客士伦夫人(C.R.Carseallen)的日记中,记录着有关校园的早期资料:1909年10月6日:……,很久以前,组建华大的4个差会的代表们就生活在校园里。在这一时期,所有的房子都是临时性的两层灰色砖木结构,一楼是起居室、餐厅和书房;二楼是卧室和盥洗室。厨房和佣人的住处在后面。由灰砖和沙浆建造的永久性住房几乎立即开始出现,直接建筑在这些临时性房屋的前面。
                  奢侈品很快地进入了教会社区。
                  安装了一部电话,至少联结了3个院子。加拿大人与浸礼会相系。线路却经常地出错。我记得隔壁的杜焕然试着打电话,最后不得不走出走廊跨过网球场大声地喊话。不久,我们院子的电话几乎完全地变换线路。
                  华西坝楼房商大宽敞,采光通风良好,拥有电灯、自来水、电话等谢备,而当年成都城内绝大部分还是低矮的平房,穿逗木质,狭窄破旧,两相比较,真是两个不同的天地。
                  据华大老校友回忆,华大校门外路两旁没有路灯,马路两旁的小店铺照明用灯草捻和蜡烛。街道两旁多为青瓦顶、竹皮抹白灰墙的平房。这片小街中惟一的一座砖瓦房,便是中国银行南台寺办事处,它还兼营邮政业务。
                  当年坝上的学生生活,舒适而恬静。晚上电灯明亮,两人一室,楼板屋,各具桌椅、书橱、衣柜,与城里那些栈房似的学校相比,就不用说了。不过住宿费却贵了一倍以上。
                  3、优美的校园规划
                  华西坝不仅楼房错落有致,而且道路平坦宽阔,路草平铺,林木整齐,到三四十年代,坝上风光已远近闻名,时称“校园清旷,草色如茵,花光似锦,不只是成都的名胜,亦令西南学府、四方人土所神往。”
                  传教士们不仅将西式洋楼建在了坝上,而且在四川人还不知市政建设为何物时,将一座西式园林移植到了这里。他们带来的西方建筑、地质、地理、园林学,统统在这块土地上派上用场,热心于此的传教土更是得以大展身手。美国传教士、科学博士戴谦和,精通地质、地理学,对华西坝的气候、土壤研究精深,对坝上早期的道路规划、树木种植作出过颇大贡献。
                  华西的开拓者们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校园的规划建设,坝上道路的修筑、树木的种植,与校舍的兴建几乎是同时的。大学校址为古代名苑“中园”遗址,相传园中梅花繁盛,被尊为“梅龙”。但至清末传教士来此购地建校时,只剩下一片荒凉的旷野。由于北濒锦江,还屡遭水涝侵扰。因此,挖渠、修路、植树,便是校园早期建筑的主题曲。
                  华西坝建筑群中南北向的建筑中轴线,横穿整个校园,大学的主要建筑物平衡对称地排列在这条中轴线左右。南北向的中轴线又与东西向的大路相交,俨然是一个安放在坝上的十字架。校园里的南北干道、东西道路修筑起来了,拥有当年成都最平坦的道路。
                  道路两旁栽种了适宜成都气候、土壤的当地的,或西洋的树木。一些西洋的树木,如法国梧桐,便由热心的传教士从国外移植而来。
                  早年增进校址美观之中,学校遇到一些哭笑不得的麻烦事——中国老乡不明白洋人为什么要把大把的钱花在修路、种树这些事上。遮阴树倒是不错的柴火,结果许多树苗都被老乡用来烧火煮饭了,害得学校不得不派人成天看守这些树木。
                  经过十多年精心经营,校园已颇具规模,田畴阡陌,连绵不断。昔日荒坟累累的旷野之地,已然建筑昂立,竹篱灌木杂植其间,青草之坪、树木亦渐次长成,校园景色真可算美丽!
                  校园的绿茵草地,尤具西洋风情。每个学舍都有自己的花园、草坪。加之足球、网球等运动项目随洋人而来,运动场亦在华西坝落地生根。华西坝拥有当时堪称完备的各种运动设施,包括体育场、体育馆、足球场等。
                  校园南面地段空旷,早年便开拓出一大草坪,供踢足球、打网球及其他游戏。这一草坪在当年成都,算得上第一大草坪(所谓东、西、南、北四个较场都是光秃秃的土地,少城公园草坪及川大皇城西一院大草场,皆因人多,护植不力,草色鲜有)。因此华大的学生,通常会踢草地足球。这里的足球赛也热火(特别在抗战时期),这草坪上足足可以开辟为两个大足球场地。
                  三、近代成都城市建设的样板
                  清末外国传教士在成都开办华西协合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将西方大学移植到四川,促进基督教事业的发展,“建天国于斯土”。其办学体制则采用剑桥、牛津大学的成功经验。从办学宗旨、办学方针等来看,它都是一所西方人文色彩浓厚的大学。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枪炮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过程。按照国外先进水平建立起来的教会大学,成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先驱和榜样。“天府之土”的成都,因地理的险远阻挡着外国势力的进入,风气也因此较为闭塞。讲求西学的华西协合大学的创办,无疑为成都注入了清新的气息。
                  由于办学之初即按国际水平,华西协合大学迅速发展成为西南的最高学府,成为西部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学。不仅办学水平领先,而且这里是成都这座城市中西化程度最高的社区。
                  大批外国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臆想着“中华归主”的美梦。这些外国人一代又一代地在华西坝上经营,不仅带来了基督耶稣的信仰,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带来了西方的体育运动、饮食卫生、婚俗礼仪、风俗习惯等。华西坝属于西方人的天堂,是他们的基督教教学区。成都民众一直对这所洋学堂怀着隔阂和疏远,称它“居于外南一带,自为风气”,是成都的“租界”。
                  近代中国上海、天津等地的“租界”,为这些城市的西化起过示范的作用。而事实上成都的华西坝基督教社区,也为这座城市的近代化起到了类似“租界”的样板作用。
                  华西坝教会社区的建设是非常成功的。在这一千多亩校地上,以大学为主干,将各式教会学校(从幼儿园、中学、师范至神道)囊括于一体,各类教会学校数目至少十所以上,构筑成一套“完整的基督教教育系统”。有人对坝上的西洋风景做了这样的描绘:“坝上小楼房星罗棋布,全是西式小别墅,往往还自带小草坪,围以花木藤蔓。洋教士、洋婆子、洋娃娃一把逍遥椅坐在草坪上,看书报,晒太阳,真够惬意。这样的生态在成都当年,另有风致。”
                  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四川大吏杨森,就曾为华西坝上浓厚的西洋生活所感染,在他做四川省长时,效仿华西校园的体育运动,1925年在成都倡导召开了首届省城运动会。加拿大传教士、华西外籍教授黄思礼在他的著述中还这样描述20年代杨森在成都的市政改良:“当杨森做四川省长时,他努力使这个城市现代化。他加宽街道,修建他曾在华西大学校园内看过的马路,引进黄包车以及其他的改进措施。”

                  
                浏览次数:963--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成都武侯祠史话》
----下篇文章《老成都之“五老七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