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老成都之“五老七贤” 》
老成都之“五老七贤” 清末民初,成都汇集了大批文人学士。他们中的不少人受到主持川政者的礼遇,其中的佼佼者被尊称为“五老七贤”。谁为“五老”?谁为“七贤”?没有明确界定,人数也不止12个。大体上说来,计有赵熙、颜楷、骆成骧、方旭、宋育仁、徐子休、林山腴、邵从恩、刘咸荥、曾鉴、吴之英、交龙……等。由于人众事多,只能通过其中一些人的小故事,窥斑见豹,走近他们。 赵 熙 赵熙字尧生,号香宋(1867—1948),四川荣县人。自幼即刻苦自励、博览群书。光绪十九年(1892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转任江西道监察御史。 赵熙的诗词、书法、绘画,均为一时之冠,墨迹至今遍刻蜀中名胜古迹间。他编写的川剧《情探》,素为民众所喜爱,百年来屡演不衰。开篇唱词“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当年家喻户晓,有如当今流行歌曲。他在任御史期间铁面无私、敢于弹劾权倾天下的庆亲王奕匡力等,其奏疏中写道:“贵族而操政权,政之不当,谁敢非者?”颇有海瑞上疏、杨升庵“议大礼”的风骨。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玉祥将军赴荣县募捐助战,赵熙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书写字画屏联多幅交冯义卖,支援前线将士。并在诗歌中抒写抗战必胜的信心,如“汉家此日昆阳战,北望金饶奏凯歌”、“弹丸小丑千头混,战鼓三边万马嘶”。赵熙所到之处,绛帐讲学,培育人才甚多。周孝怀、向楚、黄维荃等均出自门下。 颜 楷 颜楷字雍耆(1877—1927),成都华阳人,出身名门,世代簪缨。年少风华,科举顺利,中进士,入翰林。辛亥秋,保路运动如火如荼,颜楷激于义愤,出任四川保路同志会干事长(正副会长为蒲殿俊、罗纶)。清廷四川官员以颜楷“少年喜事”,电奏入京。 1911年8月5日,铁路公司召开全川股东代表大会,四川总督赵尔丰亲临会场。众股东推举颜楷为股东大会会长,张澜为副会长。颜楷慷慨陈词:“筑路系国家安危,积资为川人血汗,不能不拚死力争……”以后,成都发展到罢市、罢课,抗税、抗捐,掀起轩然大波。9月7日上午,赵尔丰假意约保路、股东两会负责人去督院看电报,诱入后,悍然命令逮捕蒲殿俊、罗纶、颜楷、张澜等九人,布告宣布为叛逆罪,“严拿首要”。大厅上,军警荷枪实弹,枪口对准“罪犯”胸膛。九人中以颜楷年龄最小,又是天子近臣。见九人不屈不挠,赵尔丰恼差成怒,杀气腾腾。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驻防成都的旗营将军王昆匆匆从将军衙门赶到督院,面见赵尔丰,提醒他:“颜楷乃当朝翰林院待讲,未经诏令撤职,若将其治罪,违背祖制,日后将有‘擅诛近臣’之罪,必须先行请旨。”赵尔丰强忍怒火,恨恨不已,乃令暂将九人拘押。而此时,民众闻九人被捕,如潮水般涌来,走马街、南打金街、督院街人山人海,哭喊请愿,要求释放蒲、罗。民众冲破警戒线,赵尔丰下令开枪,酿成辛亥“成都血案”。 骆成骧 骆成骧,字公马肃(1865——1926)四川资中人,四川清代唯一状元。1895年(光绪21年)中会试,接着随进士们一起参加殿试。光绪帝亲自策问,骆成骧在长篇策对中提出整军练兵、惩治贪官、厉行节俭、兴修水利之策,光绪帝激赏之,钦点为状元。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欲建帝制,授意杨度等成立筹安会,宣扬民主制度不宜于中国。袁之走狗前来劝说骆成骧出任川、滇、黔筹安会会长。骆闻大怒,拍案痛骂。1915年12月12日,袁贼称帝。25日,云南宣告独立,蔡锷誓师讨袁,挥师入川。主持川政的陈宦是骆成骧的学生,率北详军与护国军交战,陈宦见举国讨袁,势不可挡,求计于骆。经秘密商议,骆为他代拟讨袁电稿三篇。陆续发出第一、第二电稿,劝袁世凯退位。1916年5月22日,通电四川宣立,袁世凯原来视陈宦为忠实干将,委以参谋部西南军事组长重任,今一朝背叛,而且宣布与自己断绝个人关系,精神遭到很大打击,气得倒床惊呼“人心大变”,从此病势更重。数日之后的6月6日即一命呜呼。骆成骧闻讯大喜,在《咏剑诗》中写道:“聊凭掣电飞三剑,斩取长鲸海不波。”比喻为陈宦起草之讨袁三电。 晚年,作为文状元的骆成骧偏爱武事,提倡体育运动,募金兴修国术馆于成都少城公园,又创“射德会”,倡导射箭。后又被推举为成都“武士会”会长。他鼓励青年人能文能武、强国强种。 林思进 林思进,字山腴,晚年自号清寂翁(1873-1953),四川成都华阳人,光绪癸卯(1903)中四川乡试举人。次年,与胡雨岚等东渡日本,考察其政教风俗。1907年回国,入京参加朝考,授内阁中书之职。旋即回川。 清朝亡后,蒲殿俊、杨沧白等先后主持川政,屡次推选他到政府里担任要职,他都淡泊禄位,婉言谢绝。劝的次数多了,他自请去四川省图书馆管理图书,称:“管书胜过管民。” 由于经费拮据,他从裁简冗员入手,既节省开支,又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经费采购海内公私版本图书,又大力收藏外文书籍,开风气之先,并自编馆藏书目15卷。四川省图书馆的规模,当时居地方各省的前列,此赖公之努力。 此后,他又先后执教于各学院、川大、成大、华大等,培育人才甚多。同时,致力于诗古文辞,成就颇大,蔚然大家。 尹仲锡 尹仲锡字昌龄,成都华阳人。晚清进士,做过知县、知府。鉴于清延腐败,民心思变,他同情革命,曾在自己的任所内隐匿过被朝延通缉的川籍革命党人。 “民国”以后,退隐成都,主持“慈惠堂”,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他开办火柴厂,安置流离失所孤苦无依的贫民,教他们谋生手艺,自食其力。而自己收入微薄,两袖清风,口碑极好。后又挑选盲童,请教师教他们学唱四川曲艺“杨琴”,培育了承上启下的一代杨琴艺人。同时,撰写了川剧《龙舟会》、《离燕哀》等优秀剧目,与川剧名家康芷林、萧楷臣交往密切,常应邀去“三庆会”为演员讲解历史典故,分析剧本。 限于篇幅,“五老七贤”中有的人未作介绍,已叙述到的,也仅只是他们丰富人生之旅的个别侧面。“五老七贤”是一百年前光耀蜀中的一个文化群体。他们继承巴蜀文化的优秀传统,德才兼备,经世致用,广植桃李,嘉惠士林,使“蜀学”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
|
|
|
浏览次数:829--
 |
----上篇文章:《华西坝建筑群与成都城市的近代化》
----下篇文章:《蜀文化探析》至今学术理论界众说绘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