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成都历代政区建制沿革》
成都地名网
成都历代政区建制沿革
时代政区建制备注
约在公元前10世纪
(殷周之际)相传蜀族杜宇氏称帝,号望帝,建都郫邑。 公元前7世纪(春秋)开明氏鳖灵自立为蜀,号丛帝,建都广都。 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间(战国)蜀过开明氏五世(一说九世)开明尚即位后迁都成都。 开明氏共传十二世,到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为秦所灭。 公元前316—前202年 (战国一秦)蜀郡,辖县可考者有成都(郡治)、郫县、广都(今双流)、繁县(今彭州)、蒲阳(今邛崃)、临邛(今邛崃)、严道(今荥经)、葭萌(今广元)、南道(今乐山)、青衣(今芦山)、湔氐道(今松潘)、武阳(今彭山)、僰道(今宜宾)。秦置蜀郡,并修建成都城,为蜀郡治,是为今四川地区建置郡县之始。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24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益州,为全国十三州刺史部之一。王莽改为庸部。蜀郡,王莽时改名为导江。辖成都(州郡治)、郫县、繁县(今彭州)、广都(王莽改名就都亭)、临邛、青衣、江原(王莽改名邛原,今崇州)、严道(王莽改名严治)、棉虒(今汶川)、旄牛(今汉源)、徙县(今天全)、湔氐道、汶江(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广柔(今理县)、蚕陵(王莽改名步昌,今茂汶迭溪)15县。 每州部设刺史(巡查郡县)。整个西南属益州。 成家 (公元24—36年)西汉更始二年(24),公孙述自称蜀王,号成家,称大成国,以成都为国都。 蜀郡,仍辖上述15县。郡县建制区划基本未变。 东汉 (公元25—220年)东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分置蜀郡属国。汉灵帝时又分置汶山郡。 蜀郡初辖11县(延光前辖15县),后辖7县。即:成都(州郡治)、郫县、江原、江原、繁县、广都、临邛、湔氐道、汶江道、八陵(蚕陵)、广柔、棉虒道。 初仍以蜀郡成都为州治。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徙治于广汉郡涪县,后又随益州牧刘焉徙治于广汉郡棉竹县。汉献帝初平中,又徙治于广汉郡雒县。 三国蜀汉 (公元214—263年)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以成都为国都。 益州,仍置。包括今西南三省和陕甘的南部。蜀汉立国后设益州牧,并遥置凉州、交州刺史,共为22郡。今四川境内共14郡。 蜀郡,仍置。辖成都(国都、州郡治)、郫县、繁县、江原、广都、临邛、湔县(今都江堰市)7县。《华阳国志-蜀志》:“州治大城,郡治少城。“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定蜀,称益州牧;二十四年(219),称汉中王。 西晋 (公元265—302年)益州,仍置。领8郡,今四川境有6郡,贵州、云南境各1郡。 蜀郡,仍置。西晋武帝太康十年(289),改置成都国,后仍为蜀郡。辖成都(州郡治)、广都、繁县、江原、临邛、郫县6县。蜀汉景耀六年(263),后主降,蜀汉亡。 成汉 (公元303—347年)西晋永兴三年(306),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西晋咸康四年(338),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以成都为国都。 益州、仍置。领7郡。 蜀郡,仍置。李雄时分置汉原郡。辖成都(成汉国都。州郡治)、广都、繁县、郫县4县。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李雄据郫县,称大都督益州牧。次年克成都,始移都成都。 东晋 (公元347—420年)益州、仍置。领10郡。 蜀郡、仍置。辖成都(州郡治)、郫县、繁县、鞞县(今简阳)4县。 刘宋 (南北朝时代,公元420—479年) 益州、仍置。领23郡。 蜀郡、仍置。辖成都(州郡治)、郫县、繁县、鞞县(即牛鞞,今简阳),永昌(侨县。寄治成都)5县。 南齐 (南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益州、仍置。领37郡。(有17侨郡)。 蜀郡,仍置。辖成都(州郡治)、郫县、繁县、牛鞞、永昌5县。 梁 (南北朝时期,公元553—557年)益州,仍置。领11郡(有5侨郡)。 蜀郡,仍置。辖成都(州郡治)郫县、繁县、牛鞞、永昌县5县。 西魏 (南北朝时期,公元553—557年)益州,仍置。领7郡。 蜀郡,仍置。辖成都(州郡治)、郫县、温江、繁县4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始平蜀,今四川区遂尽入西魏版图。 北周 (南北朝时期)(公元557—581年)益州,仍置。并置总管府。 蜀郡,仍置。辖成都(州郡治)、郫县、温江、新繁(今新都)、晋原(今崇州)、广都6县。 隋 (公元581——618年)隋初,改蜀郡复置益州。隋开皇三年(583)置益州总管府。又置西南道行台,负监督之责。隋大业元年(605)府废,仍置益州。后复改为蜀郡,辖成都(郡治)、双流、新津、晋原、清城(今都江堰市徐家渡)九陇(今彭州)、棉竹、郫县、玄武(今中江)、雒县(今广汉)、阳安(今简阳)、平泉(今简阳)、金泉(今金堂)13县。 益州总管府,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置。后郫县改属讠蒙州(州治九陇,今彭州),辖成都(府治)、双流、新津、僰道(今崇州)、晋原5县。
唐 (公元618——907年)剑道南西川,唐至德二年(757)分剑南道置。领1府26州。 成都府(蜀郡),唐初复置益州。后升为益州总管府,西南道行台(即益州道行台),益州都督府,益州大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辖成都(州府治)、华阳、郫县、犀浦、新都、新繁、温江、双流、广都、灵池10县。 唐至德二年(757),升蜀郡为成都府,又称南京。乾元元年(758),改郡为州,城府府不改。 五代前蜀 (公元925-933年)唐天佑四年(907),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以成都为国都。 益州成都府,仍置。并为剑南西川。辖成都(州府治)、华阳、郫县、犀浦、新都、新繁、温江、双流、广都、灵池10县。
五代后唐 (公元952-933年)在前、后蜀间,四川曾被“五代”的后唐据有9年。 五代后蜀 (公元934-965年)后唐应顺元年(934),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以成都为国都。 益州成都府,仍置。并为剑南西川。辖成都(州府治)、华阳、郫县、犀浦、新都、新繁、温江、双流、广都、灵池10县。
北宋 (公元960-1127年)北宋淳化五年(994),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顺在成都即位称王,国号大蜀。以成都为国都。 成都府路,领有1府,12州,2军,1监。 成都府。本益州(蜀郡),剑南西川节度。辖成都(路府治)、华阳、新都、郫县、双流、温江、新繁、广都、灵泉(灵池)9县。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由成都府降为益州。咸平四年(1001),分川、峡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总称四川四路,是为“四川”得名之始。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成都府路,仍置。领有3府,11州,2军。 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仍置。辖成都(路、府治)、华阳、新都、郫县、双流、温江、新繁、广都、灵泉(今龙泉区)9县。
元 (公元1276-1371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成都府路为成都路,并置成都总管府,设录事司。隶事司,为路直辖。辖成都(省、路、府治)、华阳、新都、郫县、双流、温江、新繁、仁寿、金堂9县。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红巾军首领名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时改成都路为成都刺史府。元中统三年(1262),初置陕西四川中书省,治京兆(今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治京兆(今陕西咸阳市)。至元二十三年(1286)。始至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独立建省之始。省治始移成都。 明 (公元1371-1644年)明洪武九年(1376),改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置四川布政史司(简称布政司、掌一省之政)。 成都府,令有6州,辖25区,即:成都(府治)、华阳、郫县、双流、温江、新繁、新都、彭县、崇宁(今郫县唐县镇)、灌县、金堂、仁寿、、井研、资县(今资中)、内江、安县;简州(州治简阳),辖1县:资阳,崇庆州(州治崇庆),辖1县:津;汉州(州治广汉),辖3县:什邡、棉竹、德阳,棉州(州治绵阳),辖2县:罗江(今德油),彰明(今江油);茂州(州治汶山),辖1县:汶川;威州(州治理县),辖1县:保县(今理县)。 明洪武四年(1371),降成都路为成都府。为四川布政使司治。洪武适宜年(1378),名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朱椿于洪武二十三年(1300)就藩成都。蜀王传十代,至朱至澎。 清 (公元1644-1911年)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成都称王,建号大西国,改元大顺,以蜀王府为宫,名成都为西京。后为其部将孙可望占有。 清嘉庆初,置成棉龙茂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川西道。 成都府,仍置。领3川,辖13县,即:成都(省、道、府治)、华阳、双流、温江、新繁、金堂、新都、郫县、灌县、彭县、崇宁、新津、什邡、崇庆州、简州、汉州。清顺治二年(1645)置四川省,设巡抚(最高地方官);顺治十四年(1657)又增设总督(最高地方官)均治成都。 中华民国 (公元1644—1911年)1928年设成都市,为省会。分成都、华阳2县的城区建置。 成都市,隶属第一行督察区。辖温江(专员公署治)、华阳、双流、新繁、郫县、新津、崇庆、新都、崇宁、灌县、彭县12县。1914年改川西道为西川道。1935年,四川省被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49-2005年)成都市,为省会。省辖市。建国初,为川西行政署区驻地。1953年,成立四川省时,为省政府驻地。 1976年,划双流、金堂及仁寿之籍田区、简阳之洛带区归成都市管辖,共辖西城、东城、金牛、龙泉驿、青白江5区,双流、金堂2县。 1983年3月,温江地区的温江、郫县、崇庆(今崇州市)、新都、灌县(今都江堰市)、彭县(今彭州市)、新津、蒲江、邛崃、大邑10县划归成都市。 2001年11月新都撤县设区,2002年4月温江撤县设区。现共辖9区、4市、6县。
|
|
|
浏览次数:869--
 |
----上篇文章:《成都大慈寺考述三则》
----下篇文章:《成都武侯祠史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