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成都大慈寺考述三则》

作者: -上传日期:2006/3/30
成都大慈寺考述三则

                  来源:《成都文物》2004.3   2005-03-21 10:09:53



                      一、清代石经幢
                      
                  2004年元月,在成都大慈寺工地挖管道沟槽时,于地下两米处发现一石经幢。此幢无座无顶,只余幢身。幢身高97厘米,六边形,略呈梯柱状,上边宽20厘米,下边宽22厘米。幢身上面的中心有长宽7厘米,深6厘米的凹槽,为连接幢顶的榫孔。幢身六个面的上端分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径6厘米。以下刻唐代高僧、终南山释道宣《妙法莲华经宏传序》和清代无名氏《重修多宝寺碑记》。
                      
                  “南无阿”三个面所刻《妙法莲华经宏传序》,每面各6行,行23字,楷书,抄录于下(为便于阅读,将文字改为简体,横排,加以标点。原分行处以“』”表示。石幢风化、字迹不清者,按《高丽藏》本补齐):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厦,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敦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东晋庵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鸠兹沙门鸠摩罗释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阑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宏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j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之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所以』放光现瑞,开法请之教源;出定杨德,畅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他方。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汉自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甚者,无出此经。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忱,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劫,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剑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弘选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以上文字与世传本《妙法莲华经宏传序》比较,有以下不同之处(括号内为世传本文字):    
                  第一行:大厦(大夏)。第三行:庵帝(安帝)。第四行:鸠兹(龟兹),罗释(罗什)。第十行:是之(是知)。第十一行:开法(开发)。第十三行:他方(多方)。第十五行:甚者(盛者)。第十六行:遗忱(遗尘)。
                      据考,以上九处多为石幢传抄之误,但或有所本。
                      
                  “弥陀佛”三个面刻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多宝寺碑记》及《多宝寺水旱田地四至边界》,每面各6行,行37—38字,楷书。字迹风化,难窥全貌,今释读如下(文中“口”为无法辩认者):
                      重修多宝寺碑记
                      
                  华阳县东门五里许,有地名多宝禅林。按宣律师《感通记》谓:迦叶佛时,人皆修长八尺,大寿二万岁。』益州曾为西海,都于青城。幸地方龟灵辟峡,而瀛洲沧波始为桑田,龙渊虎穴悉成都矣。而沃野』旋干,沙水恬然,寺址向东,似仙人仰卧;案山眠伏,若象王口宝。大唐显庆间,有千岁宝掌禅师居此,』今宰堵灵然无口。又有大法师道因者,濮阳人也。寓京都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江河行地,都口口口无不口然。复乃旋蜀,憩于多宝口中。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部微言』安乎?多宝嘉名遐播口口口口口宸口乃纡天口,明甲申灰口以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圣祖仁恩浩荡,拔诸水火而人物休安,泰平有缘矣。自康熙五十九年,幸逢口口海口口口来,跋芙蓉』之美,睹青城之口,口口口云水之乡,忽感绅士口人,拔留焚修,多宝遂尔。百城住锡苦行,口口数十』年,栉风沐雨,始得香台复举,大振宗风,缁俗忻仰,遐迩欢腾。蔓延五叶之芳,续口双林之旨,口口口』芳规伟迹,显揭于当代。故述其所有,以继将来,使今之视昔,由后之视今也。谨序。
                      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八月二十四日建立
                      
                  多宝寺水旱田地四至边界:东至口聂二家山顶为界,南至柳宅山顶为界,』西至黄宅山顶为界,北至本寺沟边为界。水田地界:东至本寺河边为界,南至蔡』霞大路为界,西至胡全义田为界,北至陈先皆田为界,权惟汉施舍山田一亩以作香灯之供。
                      都纲司旭
                      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灵安禅师同门人明初、明吉,徒孙悟乘、悟超,徒末真宣、真慧,曾孙永源
                      石匠王先升、邓文亮、蔡文宣
                      
                  以上文字,不见于文献记载。但查民国《华阳县志•古迹四•多宝寺》,载有多宝寺的历史及龛前双石幢的概况:
                      
                  多宝寺,治东城外十里,寺为魏、晋时宝掌禅师道场。唐显庆中重修,道因法师藏经于此。其后李俨为撰碑记,即今传世之欧阳通所书《道因法师碑》也。寺于明正统、崇祯及清康熙、雍正间屡有废兴。龛前石幢二,圆盖方棱,高三尺许,围径二尺有余。其一前镌《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后有明释口量所撰《多宝寺石幢记》;其一前镌《妙法莲华经》,乃清雍正中立,后亦有记,失撰人名氏,记中序述寺迹及释百城为里人攀留来兹寺。《旧志》纂修潘时彤有《双石幢记》。
                      上文所述石幢的形状、尺寸,后一石幢上所刻的时间、内容,完全与大慈寺出土石幢相吻合。
                      多宝寺的石幢为何在大慈寺出土,至今尚属不解之谜。可供参考的资料,有以下四点:
                      一、多宝寺与大慈寺,均属魏、晋时宝掌禅师道场,均在唐代重修,两寺相距不远,联系密切。
                      二、多宝寺与大慈寺均属唐代新罗国无相禅师(金头陀)道场,无相曾重建大圣慈寺和多宝寺解院。唐代大慈寺建有多宝塔。
                      
                  三、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遭受火灾,殿阁廓庑荡然无存,成为废墟,寺僧全部迁往多宝寺。正统三年至十一年(1438-1446年),寺僧释口量重修大慈寺。天顺五年(1461年),多宝寺解院殿堂倾圮,释口量又重修多宝寺解院。
                      
                  四、清《华阳县志》纂修潘时彤《双石幢记》说,他在乾隆年间游多宝寺,于尘霾荆棘中获见石幢。民国《华阳县志•古迹四•多宝寺》载:“顾寺虽古,以僻在郊外,游赏所不至,渐即颓废。人民国后,以事没官,斩伐一空,寺址遂尽,仅余一殿,路人犹知为多宝寺云。”
                      
                  因此据我分析,由于多宝寺与大慈寺的特殊关系,多宝寺荒圮后,此石幢便在清乾隆以后的某个时间移往大慈寺保存。由于历史变革,此石幢又在某个时间埋人大慈寺地下。另一尊石幢,尚不明去向。
                      
                  此石幢的出土,为研究四川佛教史、成都地方史,为研究大慈寺与多宝寺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弥补了文献之不足。在当前开发大慈寺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中,堪称为重大之发现。
                      二、苏轼与宝月大师惟简
                      
                  宋代大文豪、眉山苏轼(1037-1101年)与成都大慈寺的关系颇为密切。究其根底,除了他崇信佛教和雅好佛画艺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苏轼与大慈寺胜相院的住持惟简(1012—1095年)堪称为生死莫逆之交。惟简俗姓苏,眉山人,是苏轼的宗兄。他9岁出家,19岁得度,29岁宋仁宗赐予紫袈裟,±6岁又赐号宝月大师,直到84岁圆寂,从未离开过大慈寺。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到成都拜谒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后,又拜会了大慈寺的惟度和惟简。
                      
                  几年之后,苏轼应惟简之请,为大慈寺胜相院(原名中和院)作《中和胜相院记》。记中说,苏轼游历成都大慈寺,见到他所爱戴的两位僧人:文雅大师惟度,气质高尚,纯朴忠厚,他能讲述许多唐末、五代史书没有记载的史事;宝月大师惟简,精明敏锐,礼敬佛祖,他管理僧众严厉谨慎而具有威望。记中又说,胜相院壁间有唐僖宗和陪同他逃亡的文臣武将共75人的画像。画中人物精妙绝伦,栩栩如生,颇有值得称道之处。这里最早的住持,是长安人广寂大师希让。希让传了六代,传到惟度和惟简。惟简现在是大慈胜相院的住持,而惟度已经圆寂了。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二十八日,苏轼与弟弟苏辙再游成都大慈寺极乐院观赏壁画,对唐代著名佛画家卢楞伽的作品备加赞赏,称其为“精妙冠世”。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十五日,苏轼为苏辙送给惟简的摹本《兰亭》书写跋语。此本系苏辙从河北带回蜀中,惟简见后爱不释手,特请绵州僧人意祖摹刻于石碑上。同年苏洵逝世,苏轼、苏辙自开封扶父丧归眉山。丧事完毕,兄弟二人专程到成都大慈寺拜候惟简,捐赠了苏洵视为至宝的四菩萨像。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十月二十六日,苏轼撰《四菩萨阁记》,叙述了四菩萨像的来历和建阁的经过:长安有个唐明皇时建造的藏经龛,龛的四方开门,八扇门板上都是吴道子的画,正面画菩萨,背面画天王,共十六幅。唐僖宗“广明之乱”时,藏经龛被黄巢军焚毁。当时有位僧人在乱兵大火中拆下四块门板逃跑。门板很重,背不动,又怕贼兵追上,于是将门板挖孔做成担子,逃到风翔府。此僧在乌牙僧舍圆寂一百八十年后,有位古董商人花了十万钱将板画买下,并以原价转卖给苏轼,苏轼又把板画献给他的父亲苏洵。苏洵嗜好收藏古画,这四块板画是他一百多幅藏画中的精品。苏轼把板画送给大慈寺后,惟简筹集了一百万钱,苏轼又捐了五万钱,建造了一座楼阁,以珍藏四菩萨像。
                      
                  苏轼与惟简,在俗家为同乡宗亲,在佛门为虔诚信徒,族谊深厚,志趣相投。苏轼宦海沉浮,无论官居礼部尚书,还是贬为琼州别驾,都与惟简长期保持书信往还。苏轼给惟简送去了吴道子所绘的四菩萨像后不久,又送另一幅吴道子绢画释迦佛像。苏轼在致惟简的信中写道:
                      
                  某有吴道子绢上画释迦佛一轴,虽破烂,然妙迹如生,意欲送院中供养。如欲得之,请示一书,即为作记,并求的便附去。可装在板子上,仍作一龛子。此画与前来菩萨、天王无异,但人物小而多尔。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为惟简撰《胜相院经藏记》。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故苏轼在此记中隐其名曰:“有一居士,其先蜀人,与是比丘(指惟简),有大因缘。去国流浪,在江淮间,闻是比丘,作是佛事,即欲随众,舍所爱习。周视其身,及其室庐,求可舍者,了无一物。”极为形象地叙述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六月二十二日,宝月大师惟简在成都大慈寺圆寂,世寿84岁,戒腊六十五夏。六月二十六日,惟简的灵骨奉人成都城东智福院之寿塔中。当时,苏轼谪居惠州,惟简的弟子士隆、绍贤派他们的徒孙法舟、法荣,不远万里从成都赴惠州,请苏轼为惟简撰写塔铭。此刻,苏轼已年近花甲,屡遭贬谪,亲友遽亡,倍感悲伤。乃用当时最名贵的纸、笔、墨来书写《宝月大师塔铭》。苏轼《题所书(宝月塔铭)》曰:
                      
                  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庭跬墨,皆一代之选也。舟师不远万里,来求予铭,子亦不孤其意。绍圣三年正月十二日,东坡老人书。
                      
                  《宝月大师塔铭》撰书完毕,苏轼又请法舟、法荣给惟简的弟子士隆、绍贤捎回《慰疏》。疏中有云:“某谪居辽琼,无由往奠,追想宗契之深,悲怆不已。惟昆仲节哀自重,以副远诚。谨奉疏慰。”同时致书一封。书云:
                      舟、荣二大士远来,极感至意。舟又冒涉岭海,尤为愧荷也。宝月塔铭,本以罪废流落、
                  悲玷高风,不敢辄作,而舟师哀请诚切,故勉为之也。海隅漂泊,无得归望,追怀畴昔,永望凄断。
                      
                  次年,苏轼再贬崖州、儋州。直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方赦罪北归。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死于常州,比惟简后亡六年。
                      三、“宋代鉴真”道隆禅师
                      
                  唐代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律宗与盛唐文化,十年后圆寂于日本唐招提寺。宋代成都大慈寺高僧道隆禅师,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禅宗与中华文化,三十二年后圆寂于日本建长兴国禅寺。来自中国“扬一益二”大都会的两位高僧,相继写下中日友好的不朽篇章。道隆在日本的名望,堪与鉴真相媲美。
                      
                  道隆(1213—1278年)字兰溪,南宋夔州路涪州(今重庆涪陵市)人,俗姓丹。十三岁在成都大慈寺出家,受具足戒后离开大慈寺,出蜀南游。他先去京城临安(今杭州),在径山随蜀僧无准师范禅师学习禅道,又去天童山参学,再到苏州双塔寺礼无明慧性禅师而开悟得法。道隆在天童山时,与人宋日本僧人智镜建立了深厚友谊。智镜学成回国后,特致书盛情邀请道隆到日本弘法。因海上多险,久不如愿。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即日本后嵯峨天皇宽元四年,三十三岁的道隆禅师带着几位弟子,不顾生命危险,冒着大海汹涌的波涛,东渡日本成功。他先到日本京都,拜访了时任泉涌寺住持的同参道友智镜。他由智镜介绍,住锡于关东镰仓寿福寺。道隆是第一位到日本传播佛教禅宗的禅师。他孜孜不倦,阐扬禅法,名声大震,使镰仓幕府的执政首脑北条时赖虔诚皈依。淳祐十二年(1262年),北条时赖特为道隆创修了建长兴国禅寺。寺额曰“天下禅林,东海法窟”,为此寺的佛教名望给予高度定位。当时,在日本国内正式以禅寺命名的,建长兴国禅寺还是第一座。
                      
                  道隆在日本大振禅风,诸山往谒,雨注云奔。后嵯峨天皇敬慕他的道德高尚,佛法精深,特亲切召见,并下诏敕迁建仁寺,命其住持。后来,道隆又为建长兴国禅寺僧众迎归,被奉为此寺的开山祖师。宋祥兴元年(1278年),道隆在寺中圆寂,世寿66岁,后由峨天皇敕赐“大觉禅师”谥号,这是日本有禅师谥号之始。
                      
                  在道隆之前的北宋时期,曾住成都大慈寺听经学法的五祖法演禅师和昭觉克勤禅师,后来相继成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歧派的第三祖和第四祖。克勤是彭州崇宁(今郫县唐昌镇)人,曾重建成都昭觉寺和新都宝光寺,宋高宗赐号圆悟国师,无准师范禅师是他的第五代法裔。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禅宗二十四家,其中二十家都出于法演——克勤——师范禅系。道隆在日本所弘传的正属于此禅系。
                      
                  道隆在日本弟子众多,著名的有二十四人,其中苇航、桃溪、无及、约翁誉称为道隆的“门下四杰”。弟子们将道隆禅师的上堂法语辑为《大觉禅师语录》,世代相传习。在道隆之后,日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大盛,与中土禅宗东西相望。道隆是中国向日本传播禅学的领袖人物,他使日本本禅宗如顺风扬帆,日趋隆盛,他把中日禅文化的交流推向了高潮。同时,道隆在日本大力传播中华文化。由于他对书法、文学、建筑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受到了日本镰仓幕府官员及僧俗大众的推崇。《日本书道史》称:以道隆为首的宋僧,创立了有宋代书风的“禅宗体”,在日本书道史上应有引入注目的地位。道隆的传世墨迹有《金刚经》长卷、《法语规则》条幅等。
                      
                  时至当代,道隆禅师也如同鉴真和尚一样,受到日本佛教徒的深切怀念。二十世纪末,还有日本佛教徒专程到涪陵瞻仰道隆的故居。目前恢复开放的成都大慈寺,将成为日本佛教徒前来中国寻根拜祖的禅宗祖庭。

                  返回
                浏览次数:977--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成都出现骇人“万人坑”》
----下篇文章《成都历代政区建制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