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第3章.."淞沪会战"中的川军

作者:郑光路 -上传日期:2005/6/13
第三章."淞沪会战"中的川军


  1. 杨森和他的20军

  杨森的"新川政"

  "8.13淞沪抗战"的炮声,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当四川境内的川军分成两路翻越秦岭北上和顺长江东下时,另外一支川军队伍已更早就向前线开拔了。 
  这支川军,就是驻扎在贵州的杨森20军。
  在成都东约二百公里有个广安县。境内丘陵绵延起伏,县城也建在半山坡上。别看广安在巴山蜀水中并不显眼,却可称人杰地灵,现在最著名的自然是广安藉的邓小平了。
  但在民国时期,杨森却是最令四川人"如雷贯耳"的广安人。
  杨森 (1884-1977),字子惠,原籍湖南衡州,祖辈迁居广安龙台寺。1908年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和刘湘、唐式遵、潘文华等同学,这些人后来形成以刘湘、杨森为首的"速成系"四川军阀集团核心人物。
  杨森1917年已是滇军第二军参谋长兼混成团团长。1920年4月,杨森脱离滇军投川军第二师刘湘部任旅长。1924年,以九师师长升任第二军军长。1924年北京政府任命他督理四川军务。(1)(2)
  1924年5月26日,杨森事业达到顶峰,威风凛凛杀进成都当了"督理"。他雄心勃勃吼出"建设新四川"的响亮口号,推行"新政":一、修建马路;二、开辟公共体育场;三、成立通俗教育馆;四、提倡"朝会"。
  修马路是"新政"要点。当时成都街巷皆用石板、石条铺砌,繁华区东大街和"劝业场"中间,只有逼窄的叫科甲巷的小道。杨森下令:"将沿街店铺拆除,把东大街拓成马路,再从东大街到劝业场之间修建-条南北向的马路!"
  街民惶惑、商家也断了财路,自然不愿拆迁。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尹昌衡、宋育仁、曾鉴、徐炯、陈钟信(五老),方旭、赵熙、胡峻、曾培、文龙、颜楷、刘咸荣(七贤),都是清朝的遗老(翰林、进士、举人、拔贡),自称代表民意,颤巍巍地去督署说:"成都又没几辆汽车,修马路实无必要。子惠督理呵,修路扰民,请缓修筑吧!"
  杨森沉下脸斥责说:"各位老辈子!我拆一点房檐屋角,你们就大惊小怪。如果我当初进入成都时,把四城门关上,放一把火烧他妈个精光,再让士兵乱来一通,倒还省了不少麻烦。请你们不要干涉我的新政建设,回家自享清福抱孙子嘛!"
  尹昌衡自恃曾杀过大清四川都督赵尔丰、当过民国初年大都督。他有宅院当拆,就坐在街中阻拆。杨森大怒说:"五老七贤就杀不得么?!"饬师长王缵绪限期拆完。军士数百人围绕尹昌衡身边乱拆,土木石瓦横飞……吓得尹家人忙将这位"过气将军"尹昌衡扶退家中,从此无人敢再挡拆房了!(3)
  "五老七贤"敢怒不敢言,只好垂头丧气回家。当时有人写歪诗道:"市镇人缘何太忙, 因修马路拆民房。既开通俗教育馆,又辟公共体育场。五老七贤来请求,蛮横督理不买账!" (4)

  成都当时著名文人刘师亮,写文章喜欢"操乱说",在小报上刊登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民房早拆尽,问将军何日才滚?""滚",既指轧路机滚平马路,也咒骂杨森快滚出成都。下联是:"马路已捶平,看督理哪天开车。""开车"也是双关语,既指通汽车,又是四川方言中开溜之意。(3)(4)
  有不少人说扬森因之暴跳如雷,派人抓刘师亮、封报馆……(5) 似乎杨森只是个不会用心计的赳赳武夫,其实是太低估杨森。本书作者查阅到杨森部下杜重石的一篇回忆文章,披露少为人知的事实。原来,杨森知道后,问他的秘书陈维新:"刘师亮何许人?"陈答:"成都有名的喜欢骂人的无聊文人。"
  杨森不假思索地说:"我看他还有些才气,对读书人要恭敬些,拿我的名帖去请他来。"
  陈维新秘书精心安排,打算利用人多口众窘刘一场。刘师亮应邀到了督理府,对杨森欠身开口:"师亮今天来督理府,是来向督理讨打的。"众人一愣,他接着说:"督理提倡穿短服,我却穿长袍来;街上打赤膊、光胴胴,你都要罚打手板心,我简直是该打屁股了!"众人都笑,客厅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杨森说:"我提倡穿短服是为节省布匹。你有现成长袍不穿,再去做短服,这就是暴殄天物了。有人叫我是蛮干将军,这是以讹传讹的道听途说。遇事蛮干,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
  在座一位秘书俞正衡说:"近来拜读你'问将军何日才滚'的对联,不晓得是啥子意思?"刘师亮说:"拙联只不过表示我渴望马路早日滚平,从速开车以孚民望而已。"
  杨森呵呵一笑说:"先生把我当成武夫,还听不懂语意双关骂人之妙吗?"
  刘师亮对杨森说:"师亮昔日只仰将军龙虎雄姿,今面见聆教得亲凤麟华采,真乃儒将大风。班门弄斧,惭愧!惭愧!"杨森戴了高帽子,也感快活。刘师亮说:"督理善于纳谏,在下也要进言几句。《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实行新政令也要以'伐谋'为上,取得民心。"
  杨森听了哈哈大笑说:"先生意见很好!"
  两天后,刘师亮收到杨森给他月送舆马费百元的督理署咨议聘书和给《师亮周刊》资助费500大洋。从此《师亮周刊》的发行量由原来六七百份增至近2000份。之后,刘在《师亮周刊》常撰文称赞扬森是"宽心容物,平心论事,虚心受善,知人善任"的儒将……这说明杨森有时很会"化敌为友"、笼络人心。
  马路修建成功,杨森请享有雅名的前清举人双流县人江子渔取名。江老举人虽是老古董,却也很懂戴高帽子之术,给这新修马路命名为"森威"路(因北洋政府授杨森"森威将军"衔),杨森果然大乐。"森威"后又改为"春熙路"("春"寓意春风和煦的"阳升",与杨森谐音,"熙"表示升平气象),-条长街把千年成都古城霎时变得"摩登"起来……(6)  春熙路至今仍是成都最繁华的街道。

  杨森还主张侈风易俗,提倡讲卫生、穿短服、搞体育活动、妇女不缠脚等。为扩大影响,他大搞"杨森语录",以'杨森说……"式样书写在木牌上,钉在全市电杆、行道树和墙壁上面。诸如:"扬森说:禁止妇女缠脚!""杨森说:应该勤剪指甲。蓄指甲既不卫生,又是懒惰!"扬森说,打牌壮人会打死,打球、打猎弱人会打壮!""杨森说,穿短衣服,既可节省布匹,又有尚武精神!"" 杨森说,夏天在茶馆、酒肆、大街上以及公共场所打赤膊是不文明不礼貌行为"…… (7)
  违反这第五条的,巡查队当场罚打手板心!杨森还在成都的四城门派驻士兵,用他特制的大剪刀把旧式长衫剪短……这简直有些"文革"中"破四旧"的味道了!
  杨森推行"新川政",在四川诸多军阀中独领风骚,许多人认为这是历史进步,大夸杨森有魄力。但他一些横蛮作法,自然也遭到不少人讥笑、反对。
  他1922年在泸州时,就提倡"反封建"、"妇女解放",要男子都剪去长辫、女子蓄短发放裹脚。杨森那时已有老婆谭继贞,又娶了几个小老婆。有天杨森要开运动会,杨的三个姨太太--刘谷芳、田蘅秋、杨家风,嘻笑鱼贯而来,首先带头剪发。胡兰畦、秦德君本是教师,未曾专学理发。当胡给刘谷芳剪发时,却听得"哎呀"一声惊叫--原来旁边秦德君一剪刀把田蘅秋耳朵剪出了血。幸亏这些姨太太奉夫命前来"反封建",忙着止血后也就一笑了之。杨森这三个姨太太剪发后,驻军及道尹公署的许多家眷、女学生和市井妇女都来剪了发髻……会场前来观看观众前后有数万人,男留长辫、女缠双脚者大有人在。杨军长一声令下:凡来观者男子均要剪辫,女子均要放脚。凡不剪辫不放脚者不准离开会场,派军警执行此项任务。一时间场中也有哭的,也有闹的……军警将剪下的发辫和裹脚布,堆于运动场中点火焚之,黑烟冲天、臭气难闻。杨森复命人在泸州城中遍贴以姨太太名义书写的标语:"我丈夫,杨军长,提倡妇女解放。妇女都要剪发。杨田蘅秋、杨刘谷芳。""我丈夫,杨军长,提倡妇女自由。凡我女同胞.都不要裹脚。杨田蘅秋、杨刘谷芳。" (8)(9)
  老百姓私下开玩笑说:"她丈夫,杨军长,提倡妇女要解放,娶了几个小婆娘!"
  他还主张妇女应当游泳,他一个老婆忸忸怩怩不愿带头,他竟强迫她穿上农民破衣服,当着一万五千多观众用枪口硬逼她跳下河去……他禁止在街上养猪,有天一头肥猪在马路上用鼻子拱地,他把一个有秀才功名的城区警察头头当众用鞭子臭打。在维护军纪方面,他更心狠手辣,有次发现当兵的偷农民的鸡,他立刻把这个士兵就地枪毙……这真让人不知是该夸他还是骂他了!他修春熙路的时候,甚至骇人听闻地把一个谋杀亲夫的女人用"剐刑",被斥责为:"这在20世纪的四川是闻所未闻的!" (10)
  杨森虽然很"新潮",脑袋里实际上迷信。他的公馆在成都少城内的猫猫巷(巷口有一石柱,柱顶刻有虎头,川人称老虎为大猫猫,由此得名)。这位督理大人,因嘴巴较尖,人又很精灵,当时有人送绰号叫"耗子精"。 猫专逮耗子,住进猫猫巷,岂不危险?于是杨督理强令:把猫猫巷改为将军街!(此街名至今犹存)
  刘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公馆原在刀子巷(因清朝时铸造刀剑而得名),刘湘甚恶"刀子"二字不祥,加之他又死过儿子,为避讳和祷祝,他硬将"刀"字改为"多"字(此街名至今也仍存)。(11) 这些都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四川军阀的风貌。

  杨森推行"新川政"正起劲,又在1925年后发起"统一四川"之战,与刘湘争王抢霸。但杨森部下曾督修马路的师长王缵绪来了个临阵倒戈。刘湘把杨森打得落花流水,"森威将军"狼狈不堪坐船顺长江逃到武汉…….. 
  他和刘湘既是速成学堂的老同学,又是争王抢霸的冤家对头,被当时老百姓形容为"活像小娃儿打架戏耍",政坛如戏台,不久两人又握手言欢。1927年北伐军兴,杨森被委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1929年下川东之战,两人又闹翻,杨森被刘湘击败,下川东防地尽失,只得退守广安、岳池、营山、蓬安四县,穷困万状,最后仍只好再厚起脸皮依附刘湘接受接济……但一山难容二虎,1937年初,蒋介石调杨部驻扎贵州,其意是想借杨森染指"云南王"龙云的地盘,杨森也总算借机摆脱了刘湘控制……(12)


  20军十万火急赴上海

  1937年"8.13淞沪抗战"开始后第二天,杨森急电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请缨抗日。
  几天后,贵阳一处气象森严的官邸内,杨森召开紧急会议。
  和大块头的刘湘外似仁厚迟钝、体弱多病恰相反,杨森个子不高,身体却精悍异常,相貌又不怒而威,两眼鹰隼般射人……他说话声调很高、语言干净利落:"和日本人打起来了,大家说该咋个办?"
  参谋处长周希濂说:"四川刘甫澄他们都发表了抗日救亡的通电,也要出川抗战!"
  副军长夏炯呼地起身,望着杨森想说什么。杨森说:"斗枢,你说!" 
  夏炯 (1900-1950),号斗枢,四川温江县人,从云南讲武堂泸县分校毕业后,一直追随杨森……1949年12月他随同第20军在川西起义。(1)
  夏炯声音响亮地说:"斗枢晓得惠公是最爱国的!记得1926年时,斗枢任旅长,随惠公驻扎南充。当时列强商轮、军舰在长江内河任意横行。那年9月3日,英国商轮'嘉禾'号在四川忠县江面,浪沉我部军需木船一艘,淹死我官兵数人,损失饷洋一万余元。我部多次向英国驻万县领事馆提出赔偿损失,不被理睬。惠公大怒,派宪兵副司令于渊将英轮扣留于万县陈家坝码头。9月5日,英方由宜昌调来军舰炮轰万县城,烧毁房屋五千余间,死伤军民一千余人,损失达五千万元以上,造成震惊中外的'万县九、五惨案'!是惠公派于渊同子枢等,和英军舰激战,打得英舰狼狈远逃……当时国内报纸都称颂惠公是不屈服列强的爱国英雄!" 
  杨森一拍桌子,高兴地说:"子枢说得对,那时也多亏朱玉阶(即朱德)和陈仲弘(即陈毅)这两个中共俊杰,帮我出点子、给我打气!仅管骂我杨森的人很多,但列强要欺侮我们中国人,老子不答应!" (2)

  杨森为什么说骂他的人很多呢?有个重要原因:在四川的军阀中,他很会享乐:溜马、打球、打猎……杨森的公馆很多,许多大城市都有:在汉口的叫"杨森花园",在重庆的叫"渝舍",在成都的叫"蓉庐"。(3)  上海法租界思南路36号也有他的公馆,是当时最时尚的欧式花园洋房,后来他赴抗日前线前,将此公馆托朋友照看;朋友是京戏票友,家住附近的梅兰芳常来此吊嗓子、演唱……(4)
  杨森妻妾众多尤其惊人,有人统计:杨森一生有原配妻1 人、续弦妻1 人、妾11人,儿子21个,女儿22个!
  杨森结婚很早,原配夫人姓张。杨森的续弦谭继贞,四川广安县人,1908年结婚。三姨太刘谷芳,云南禄丰县人,是1913年杨森到昆明投靠滇军将领黄毓成时,有个在温泉开茶馆的刘柱卿见杨森能干,主动把长女刘谷芳嫁给他。四姨太田蘅秋,四川阆中县人,是杨森1920年5 月驻兵阆中讨的。杨森驻防泸州的时候,又讨了小学教师的肖邦琼当五姨太。六姨陈顺容,本是刘谷芳的贴身丫头,15岁的时候被杨森收房。七姨太曾桂枝,贵州毕节县人,原是杨森在路上拣来的一个小姑娘。1930年,杨森又在广安县新娶成都人汪德芬当八姨太,当时只有15岁。九姨太蔡文娜是四川泸县人,和杨森同居时只有14岁。 十姨太郑文如是重庆人。十一姨太胡洁玉是广安县人,原为杨森老家仆人胡应忠14岁的女儿,这时候杨森已经60多岁,一定要纳她为妾,气得胡应忠发誓从此再也不进杨家大门。十二姨太张某,是杨森到台湾后90岁那一年,聘请了一位17岁的初中毕业生当他的秘书兼如夫人,通称张小姐……(5)
  还有外国学者说他远不止以上数目的。(6) 所以抗战之前不少四川人骂杨森是"风流将军"……

  夏炯说:"惠公爱国有目共睹,连'新政'中也有'体育救国'这一项!记得 1928年秋,为纪念九、五惨案,我军中成立'九、五足球队',与第一次停靠万县码头的'白雀号'军舰英国水兵比赛。高鼻子英兵扬言:'我们球艺高超,打败了中国长江沿岸城市,未逢对手!'果然出师不利,我们第一盘输了。惠公气得发怒大骂:'我不肯信我们万县几十万人,打不赢小小英舰!'另外组队后,终以2比0大败英兵、夺得银盾奖牌一个,全场中国人掌声雷动、鞭炮齐鸣,都说硬是又为中国人争了口气!"
  杨森听了说:"当时我又喜又气,先在民众集会上说:'今天我很高兴,我们万县打败了英国人!'气的是去参赛的没有用我20军中'九、五足球队'的名义,而用的是省立第四师范足球队名义,他们又不将银盾奖牌上送军部!"
  夏炯笑起来:"惠公当时大发雷霆,把校长唐士心叫去,当场'啪啪啪'给了几耳光,大骂一顿,又撤销他校长职务……万县市民对师范学校何健康等球队队员开玩笑说:'你们踢个球?球踢得倒是好,就是把唐校长都踢垮杆球了!'" (7)(8)

  杨森突然收敛笑容,高声说:"'七·七事变'后,按'川康整军会议'决议,我20军3个师整编成133和134两个师。如今国家危难之际,我们20军不报效国家,窝在这个'天无三日勤、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干啥子?中央接我部请缨抗战的通电后颇为嘉慰,现'淞沪抗战'打得热火朝天,中央命我亲率20军急赴上海!蒋委员长亲下手令:'陆军中将杨森着加陆军上将衔',并由国民政府明令发表!" (9)
  杨森稍停顿,声音威严:"我命令20军副军长夏炯、参谋长鲜光俊、副官长范埏生、军直属手枪团长杨汉印、133师师长杨汉域,134师师长杨汉忠,你们立即整顿部下,于9月1日奉调出贵州,参加保卫大上海的抗日战争!"
  杨森接着说:"我在今年7 月初,就派秘书杜重石在上海法租界租了一座洋房,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驻沪办事处'少将处长,还叫他筹办一本政论性三日刊《前哨》。我们20军不但要用枪杆子抗战,也要用笔杆子抗战!"
  参谋处长周希濂马上说:"惠公,'七·七'卢沟桥事变刚过,由惠公题写刊名的《前哨》第一期,已由杜重石主编、正式出版。这期刊物主要内容以宣传抗日为主,得到各界好评。 '八·一三淞沪抗战'一爆发,《前哨》立刻发表文章配合,宣扬20军将是首先出川抗战的第一支川军!"
  这时杨森脸上含了几分笑意,声音洪亮地说:"是嘛,叫刘甫澄他们看一看,到底是他们爱国,还是我杨森爱国!"
  杨森早在1934年红军过四川时,就同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徐向前有合作关系。抗战后,他通过杜重石的联系与共产党再次接上了关系。杜重石抗战中还曾去延安"抗大"学习,秘密加入中共……(10)

  1937年9 月1 日,20军从贵阳、安顺场等贵州驻地,沿着湘黔公路浩浩荡荡徒步出发了。20军是川军中最穷的部队,官兵装备差、生活苦。长途行军,每天要翻山越岭走一百多里山路,晚上宿营还要连夜打草鞋,以备第二天穿。官兵们说:"为了抗战,杀日本鬼子,我们吃点苦也愿意的。如果是内战,哼,对不起,老子早就不干了!"有的士兵说:"四个轮的汽车,开久了也要上油。我们两支脚的人,怎能完全不休息呢?但这是为了杀日本鬼子啊,吃些苦也就算了。" (11)
  官兵们一直步行到湖南辰溪,才乘船经洞庭湖到达长沙。这段路程一般需要走50多天,20军日夜兼程只用了24天,受到军委会嘉奖。该军到长沙后,再换乘火车经粤汉路到武昌徐家棚车站,连夜渡江到汉口。然后转京汉路到郑州,再转陇海路到徐州,换津浦路到浦口,又立即渡江到南京,再转南京到上海的京沪线车到嘉定县。
  沿途民众,真是箪食壶浆、夹道迎送。官兵们简直有些"受宠若惊",感动地说:"打内战那阵子,老百姓看到我们像撞上棒客强盗,跑都跑不赢……如今,为打小日本上前线,硬是光荣!"
  他们不论徒步或车船载运,虽满脸尘灰、风尘仆仆,但都精神振奋,高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 (12)
  行军途中,10月9 日,杨森又接到蒋介石的命令:"令杨森部133、134两师,及调拨来的中央军23师,划归淞沪战区司令第六兵团长官薛岳指挥,编入战斗序列……"
  千辛万苦前后历时41天之久,20军总算于10月12日到达上海前线!杨森站在车站站台感慨万端,当即赋诗两首:1.《陇海道上感怀》:"才消炎暑试新凉, 沃野欣闻禾稼香;为挽艰危征万里,不教倭寇事披猖。" 2.《在前线》:"满天烽火遥相望,切齿倭奴势正张;指点三军杀敌处, 刀光如雪月如霜"。(13)

  前面炮火连天,气氛紧张。杨森接到薛岳命令:"令20军防守上海郊区大场、蕴藻浜、陈家行一线一阵地!"
  杨森率副军长夏炯、参谋处长周希濂、情报科长张理檗、作战科长任敬修及参谋何泽霖等人到小南翔车站。杨森马上命令:"动手挖防空洞、掩蔽部,就在南翔火车站设立军部指挥所!" (9)
  他在车站迎接陆续到达的部队,对官兵们高声说:"我们20军调到上海来对日作战,是最光荣的!为国牺牲,也是最有价值的!" (11)
  杨森还亲自到前线各团营讲话,鼓舞全军士气。他说:"我们20军是川军的铁军,是全国闻名的勇敢部队,所以才调到上海来对日作战。我们这次是打的国际战,是最光荣的,我
  们一定要抵住敌人的进攻。如果上海这一仗抵不住,就要亡国!我们要为国牺牲,这是最光荣的!"
  官兵当时把抗战叫做"打国仗",听了杨森动员无不斗志昂扬。《大刀进行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响彻川军战壕中……  (11)
  10月10日后,20军长途跋涉才到上海,马上就投入到血与火的"'八一三'淞沪战役"了!

  注释
  (1)以上参见《四川近现代人名录》第244页,夏炯条目,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
  (2)以上史料根据参见《万县九五惨案史料汇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万县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1981年
  (3)见吴越:《特殊少将的特殊使命-杜重石传奇》中第1章,青岛出版社.
  (4)见《外滩画报》2004年第4期
  (5)见吴越:《特殊少将的特殊使命-杜重石传奇》中《杨森的后宫》一节,青岛出版社. 
  (6)见[美]罗伯特A·柯白著《四川军阀与国民政府》,第32页
  (7)以上史料根据参见何健康:《万县省立第四师范足球队大败英水兵"白雀队"记》,载四川体委主办的《四川体育史料》1983年第二期
  (8)有关杨森与体育的情况详情可见本书作者郑光路《四川足球百年风云录》, 载全国体育总局文史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2期至6期
  (9)参见向廷瑞:《27集团军出川抗战纪要》,载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第263页
  (10)以上参见吴越:《特殊少将的特殊使命-杜重石传奇》,第4章,青岛出版社
  (11)参见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中第30至34页,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2)以上参见马宣伟、肖波:《四川军阀杨森》中142至14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见《四川文献》,第41、42期合刊,第18页,台北出坂。转引自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中第31页,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 20军血战上海


  中日双方"剑拔弩张"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在上海开辟新的战场,使中日战争成为全面持久的战争来拖垮日本。1937年8月11日,蒋介石将他最精锐的、由德国将军亲自训练的全德式装备的三个师:36师、87师和88师投入上海,主动向在上海租界的日军进攻,使中日战争变成了真正的全面战争。随后国民政府从各省调向上海总共70万大军,迫使日本派出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的20多万日军来与中国军队交战。
  "'八·一三'淞沪抗战",又称"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日之间第一个重大战役。 
  20军副军长兼133师师长夏炯,对部下作战前动员:"我们为啥子要打日本人?因为淞沪地区是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日签了个《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和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
  长期在家乡打内战的广大官兵,根本不晓得这些,纷纷吼问:"怪事!咋个中国兵倒不能在自家地盘上驻防啊?"
  夏炯高声说:"我们中国弱小,日本人仗势欺人,'一·二八'事变以后,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还设了个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批日本军舰常年就在我们国家的长江、黄浦江上耀武扬威!今年'七·七事变',日本人侵占平津后,还想攻占上海,而后进攻首都南京。8月9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开汽车横冲直撞,闯进我虹桥机场武装挑衅,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了!"
  官兵们振臂高呼:"该打!该打!"
  夏炯吼道:"但日军以此为借口,8月13日,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我中国守军开枪挑畔,我中国守军当然要坚决抵抗。8月14日,我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淞沪抗战就爆发了……我20军是最先开赴前线参加淞沪会战的川军,我们要为四川人争气啊!"
  官兵们吼声震耳欲聋:"血战到底,誓死报国!" (1)
  "七·七事变"后的7月中旬,中日战场重心在华北:日军在华北的兵力达五个师团,总计十万人以上,还有数百架飞机和大量坦克。7月10日,蒋介石决定调集一百个师于华北第一线作战。7月9日,他电令第29军军长宋哲元:"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务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7月13日,蒋再电告宋哲元:"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为改变日军由北向南的速胜战略,蒋介石向华中守军发出命令:"以迅雷不及腌耳之手段,于规定同一时间内,将敌在我国华中地区以非法所强占领之各据点实力扑灭之。"
  上海警备司令张治中根据蒋命令,指派部队于8月9日主动挑起战事,8月13日,与日海军陆战队展开大规模战斗,"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

  8月15日,军政部政务次长陈诚赶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这时刘湘、李宗仁、阎锡山等各省实力人物也都在紧张气氛中参会。
  陈诚这年仅39岁,精明强干,被国内誉为著名的"战术家"。他是蒋介石浙江籍老乡,蒋倚为心腹臂膀……
  陈诚对蒋介石说说:"我国因军备落后,断难速战速胜。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具有长期抗战的条件。故我国对日本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我军对日军之攻势,仅作有限度之抵抗,尔后主动转进,以消耗敌人战斗力,保存我军主力。借以空间换取时间,长期抗战!" 
  南京国防会议期间,刘湘、李宗仁等人都提出过类似见解(见前文)。
  蒋介石很同意陈诚等人的见解。八年抗战中,"持久战三阶段","后退、相持、大反攻;以空间换取时间"等口号,是中国军队抗战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成为国人的口头禅……
  陈诚向蒋介石建议说:"日军既然不肯放弃上海,不如将计就计,扩大上海战事,把北方的日军吸引到南方来。我华中广大地区,江河纵横,水网泽国,日机械化部队展开困难,敌之锋芒顿然锐挫,而我军则尽可发挥其优势。"
  蒋介石听了,决定同日本人在上海大打一场!(2)

  8月20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实行全国总动员,建立战时"大本营",蒋介百担任陆海空军大元帅。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其中上海、苏南、浙江为第三战区,由冯玉祥任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淞沪战场的浦东方面,由张发奎指挥;淞沪近郊方面,由张治中指挥;江防方面由陈诚指挥。淞沪战场中国迅速增加兵力达30万人。
  日本方面非常愤怒,天皇通过近卫首相,发表要严惩中国军队的声明。
  9月21日,蒋介石调原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赴华北组建第六战区长官部,他则亲自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赴上海指挥作战。中国方面再次向上海增加兵力,右翼作战军总司令为张发奎上将,指挥第8、第14两个集团军;中央作战军总司令为朱绍良上将,指挥第9集团军和第17军团;左翼作战军总司令:陈诚上将,指挥第15、第19两个集团军。
  此时,淞沪战场中方已集结兵力达40余万,几乎全为中央精锐部队。而日本军方向华北增兵改为向华中增兵。到9月中旬,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已达10万人以上,有重炮300多门、坦克战车200多辆、飞机300余架、大小舰只70余艘……
  双方这场恶战可想而知!自9月24日起,日军在飞机、舰炮及地面炮兵重炮的掩护下猛烈攻击,而中国守军寸土不让。双方连日激战、前面的人死完了,后面部队又源源不绝,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炮火连天中,真打得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华北日军大量调到华中,中国方面终于将日本兵力引向华东,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大大减轻华北的压力。日本人气势汹汹叫嚷的"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速战妄想彻底落空……直到抗战胜利后,日本政府才晓得当初犯下的这一重大战略错误! (3)
  10月上旬,日军加上调遣来伪满军总兵力已达20万人,海、陆、空齐备,武器精良。
  中国方面,除已投入战场的张治中、陈诚、胡宗南等中央军外,又陆续调入薛岳、余汉谋的粤军,何键的湘军,李宗仁的桂军,杨森的川军以及东北军、西北军、豫军、浙军、闽军、鄂军和被收编的北洋军等诸多"杂牌军",总兵力已达70余万……(4)
  20军就是在这种险恶情况下,10月12日到达上海,13日起就投入到吉凶未卜的战场!


  注释
  (1)参见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中相关章节
  (2)以上参见李新等:《中华民国大事记第四册》中.1937年8至12月,1997年2月第1版
  (3)以上参见西尔枭等:《20世纪军事演义》,上卷308至313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4)以上参见西尔枭等:《20世纪军事演义》,上卷313至31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向文彬团恶战顿悟寺

  10月13月,才在南翔火车站附近一处院子内建立的20军部指挥所内,炮声隆隆、阵阵传来,气氛紧张。
  副军长夏炯向杨森汇报:"我20军这次参加淞沪会战,担任桥亭宅、顿悟寺、蕴藻浜、陈家行一线防守任务。右翼与大场王静久军相连,左翼与阮肇昌44师衔接。我军增补来担任的防线,也就是32师王修身师前担任的防线!"
  参谋长鲜光俊接着汇报:"惠公!近日,日军声称:'将于淞沪会战中第三次增援、第四次总攻',由日军白川大将指挥第九师团一个旅、禁卫师团一个旅和其它特种部队共数万之众,以桥亭宅、顿悟寺、陈家行一线为攻击重点,企图从中央突破,消灭我中国军队……形势危急!" (1)
  杨森说:"形势不危急,我们川军来上海滩干啥子!"
  这时,电话铃响,杨森再次接到六兵团总司令薛岳命令:"奉大本营蒋委员长和第三战区顾祝同副司令长官命令:川军等各省部队初到战场,不谙敌情地形,命令将所属部队分割使用。现防守桥亭宅、顿悟寺一带的32师王修身部队被日军突破,阵地失守。命令你军速派人收复阵地!"
  副军长夏炯对杨森说:"惠公,我川军20军先头部队最先到达南翔车站的,是134师402旅804向文彬团!" (2)
  杨森20军有两个师,133师师长是杨汉域,134师师长是杨汉忠;部下各级官佐中杨森的子侄不少,当兵的广安藉人很多,所以20军素有"杨家将、广安兵"之说。
  杨森对134师师长、他的侄儿杨汉忠命令道:"汉忠,我军迅速组织反攻,收复桥亭宅、顿悟寺阵地!"
  杨汉忠转身命令402旅旅长杨干才:"干才,你急速命令向文彬团,不得有误!"
  杨干才  (1900-1949),是杨森侄孙,在杨森部历任排、连、营长。1926年"英舰炮轰万县九·五血案"后,他参加炮击英舰的战斗,作战英勇,次年升任团长。1935年后任旅长。1944年后曾任20军军长,授陆军中将衔。1949年4月24日,他与解放军作战兵败,逃至安徽宣城湾拔枪自杀……(3)
  杨森厉声对杨干才说:"我们杨家是大宋朝杨继业的后代,是'杨家将'的继承人,历朝历代,祖辈辈忠勇报国!干才,你不给杨家争气、扬我国威,老子毙了你!" (4)
  杨干才急忙跑到驻地,对804团团长向文彬下达命令:"贵州出发前,军座为贯彻川康整军会议决议,我们20军三个师缩编成两个师。军部直属手枪大队改编为一个营,原拟列入你团第三营,但手枪大队现需守卫军部,你团现在实际上只有步兵两个营。但你向文彬平素练兵有方,较之各团更能战,全军有名!这是川军出川第一仗,向团长,你务必要收复失地,完不成任务,就不要回来见我啰!" (1)(5)
  精明强干的向文彬雷鸣般答道:"我团誓死完成任务!"

  10月13日,向文彬率部接防由盛宅到顿悟寺一带阵地。对面的日本兵趁中国军队在最前线换防、阵脚不稳之机,上来就是一阵猛攻。他们不知道川军的番号,认为还是王修身32师。日军满以为一猛扑,就迫使中方放弃防线,再度向后方撤退。
  岂料向团官兵,初临战地,斗志正旺盛,士兵一进战壕,举起枪来就还击。敌人倾巢而出打冲锋,向团的士兵们大吼一声,跳出战壕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敌群迎头一阵劈刺。瞬息间,中方已构成两道防线。向团官兵一鼓作气,轮翻一轮又一轮朝日本兵涌去,敌人一时被打懵,还手不及,"呀呀"怪叫着向后撒去……
  10月15日黄昏,杨干才命令向文彬:"军座、师座严令,你团今夜出击,立即收复桥亭宅、顿悟寺一线友军失掉的阵地!"
  暮色已临、气氛肃杀。向文彬带领营连长,冒着大雨侦察地形。向文彬分析敌我动态说:"兵力部署上,采取纵深配备,一个营在前、一个营在后,交替使用,让大家都有冲杀的机会,也能喘息休整!我们只有两个营,肩上担子是很重,只有去死拼了!"
  夜幕降临后,向文彬先令一营出击,二营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向文彬身先士卒,高吼一声:"弟兄们,冲啊!"他带领部队,冒着日军猛烈的火力,向前奋勇冲杀而去……
  当夜出击,只有向文彬一个团,杨森各部队都心悬吊吊地在注视他们的胜负情况。
  日本人依仗其火力的优势,枪炮齐作狂风暴雨似朝倾泻过来。紧接着,头上又飞来一架接一架的飞机,轮番轰炸。硝烟弥漫、火光把天空映得通红……向文彬团武器低劣,所依仗的是全体官兵的同仇敌忾,舍命勇往直前,敌亦顽强抵抗。
  这是一场血腥的恶战!
  许多士兵被敌人炮弹爆炸巨响震聋了耳朵。很多同睡一处地铺、同在一个洗脸盆子里舀饭菜的战友,冲锋前还活蹦乱跳,转眼间成了血糊糊的死尸!
  阵地前面的沙包早被炸平,活着的人抬出身旁战友的死尸做掩体,伏在上面还击……
  向文彬满脸污黑、声音嘶哑高叫:"弟兄们,就是只剩一个人,也要给老子坚持打下去!"
  向文彬团死拼恶战,终于将顽敌凶焰扑灭。素有战斗力的日本士兵,此时却如强弩之末,急急后退,一连让出几道防线。
  顿悟寺血战重创日军。日本人不再短兵相接硬斗,利用精良装备优势,集中许多大炮,密密麻麻、一刻不停地向川军战壕猛轰。有时一炮落地被击中,就要死好几十人!阵地前,大片土地被打得千疮百孔、尘土遮天蔽日……日军借助地毯式炮击,向中方阵地猛攻,要夺回阵地。向团战士英勇寸土让,这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直打到17日凌晨3点,共打了20多个钟头!
  这20多个钟头内,不晓得打过多少次冲锋,经过多少回肉搏!向团战士不吃不喝不排泄,这些都被残酷战斗通通忘记了……活着的士兵两眼血红,咬牙切齿越战越猛,两营紧密配合,交替参战!
  向文彬40多年后含泪回忆:"当时战场上遗尸遍野,受伤者还在血泊中辗转呻吟,我们便踏着先烈的血迹、勇往直前……只听到杀声震天,冲锋号凄厉急鸣,两军交接、刀光剑影,这真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啊!"
  17号天近拂晓,昏黑阵地上血流遍地、弹孔累累,天空中充满硝烟味、血腥味……经过反复冲杀、鏖战,向团终将敌击溃,收复了桥亭宅、顿悟寺阵地,并夺获了敌轻机枪、步枪、弹药等。(6)

  战局紧张,仅一团兵力单独出击,从杨汉忠、杨森到淞沪战区第六兵团长官薛岳的各级指挥官,都在紧张守候向文彬团的战报。终于,向文彬累瘫倒在壕沟里,上气不接下气向旅长杨干才电话呈报:"阵地收、收复了!" 
  捷报迅速呈报杨森、薛岳直至大本营蒋介石处。蒋委员长立即在电话上传谕嘉奖:"向文彬升少将团长,奖金六千元。"次日发来正式电文:"20军134师402旅804团团长向文彬,率部奋勇出击,收复桥亭宅、顿悟寺阵地,着即晋升为少将,并奖金六千元!"
  向文彬在"一天中的三小时内,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晋升少将",被认为是川军勇于临危受命,誓死卫国的突出代表。  
  虽然收复了王修身32师丢失的阵地,但代价惨烈令人咋舌:硝烟弥漫中清理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一人;连长非死即伤,无一幸免;排长只剩4人;士兵只剩120余人!(2)(7)

  注释
  
.......

  杨森既高兴又很伤感:"向文彬团收复桥亭宅、顿悟寺阵地,打出了我20军的威风,长了我们四川人的志气!但向团基本上打得精光,用一两千弟兄的命才换来这战果啊!阵地要巩固好,不要再丢了!"
  副军长夏炯说:"令134师401旅林相侯802团,进入蕴藻浜阵地,掩护侧翼!"蕴藻浜,即今上海市嘉定县
  10月15日向文彬团收复阵地后,日军不甘失败,以一部与向文彬团相持,而集中优势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蕴藻浜林相侯802团阵地猛攻,激战整日……
  林相侯打电话给军部汇报:"我团伤亡虽大,但日军的几次进攻,都被打退……我阵地现屹立不动!"
  杨森电话里高声说:"相侯,你原是我的卫士,素来作战勇敢!你团长一职,是你英勇善战升任而来。你要和向文彬一样,给老子狠狠打小日本!"
  林相侯掷地有声:"为报效国家,属下决不辱军座之令!"
  林相侯(1900-1937),四川泸州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20年从军入伍,在杨森驻防泸州时在杨森公馆当勤务兵。杨森任四川督理时,他入四川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在杨森部历任警卫大队排长、营长、上校团长等职。
  15日夜后,林团和日军白川大将指挥的第九师团和禁卫师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翌晨日寇凭借飞机、大炮的优势,向林部发起猛烈的攻击。林相侯亲临第一线指挥,屡挫日军。  
  傍晚,日军又组织强大的兵力进攻,枪弹如雨。士兵抵挡不住,纷纷后退,阵地眼看要丢了……千钧一发之际,林相侯怒吼一声:"退不得呀,弟兄们冲啊!"他身先士卒、冲出战壕与敌人死命拚杀!
  突然"砰砰砰"乱枪雨点般射来,他头部中弹倒下。士兵李奇忙去扶他,林相侯已说不出话来,生命垂危之际仍怒目圆睁,手指前方,示意官兵们奋勇杀敌……(1)(2)
  林相侯是川军在淞沪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团长。1988年12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杨森得知林相侯阵亡,又气又急又难过,在电话上急命师长杨汉忠:"林团长战死了,你这个师长给老子亲临前线,上去指挥!"
  杨汉忠在电话上说:"军座,我家里尚有-个老母,我若牺牲,请军座给予照顾!"
  杨森厉声吼起来:"这还用说?你死了,老子顶替你再去前线指挥!"
  但杨汉忠刚行至前线指挥所,手臂中弹受伤,只得下战场……此时阵地岌岌可危,副师长李朝信急令:"赵嘉谟801团快上去增援!"阵地这才得以稳住。
  林相侯的802团这时打得只剩下200余人,编为一个营,由营长胡国屏率领,编入向文彬的804团第2营。
  第二天拂晓,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日军又向赵嘉谟团继续猛攻。赵团官兵在昨晚已将工事完全修复,此时顽强应战,经过终日搏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日军伤亡惨重,攻势被阻实不甘心,在17日,又组织大批力量,向川军刚收复桥亭宅、顿悟寺的进攻。
  402旅旅长杨干才急命803团李麟昭前往增援。这时是白天,增援部队完全暴露在对方视线内,伤亡颇大。李麟昭高吼:"弟兄们,向团长打得那样勇敢,我们803团有脸退缩吗?"  
  官兵激于义愤,纷纷回答:"团长,我们803团的人也不是怕死鬼!"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扑上去顽强战斗,敌之攻势又受遏阻。

  敌军势大,坚持打到第四日午后,营长先纠华等阵亡,陈家行阵地又被日军突破了!川军在日寇大部队进攻下,被迫撤退。
  薛岳急得不得了,电话中对杨森说:"陈家行一线阵地,是淞沪会战胜败关键!杨军长,现王修身32师溃败,我严令你今天内无论如何也要派队反攻,和32师换防,恢复原阵地!"
  杨森砰地放下电话,咬着牙命令:"133师师长杨汉域,你给我火速前进,去收复阵地!"
  杨汉域 (1905-1973) ,号继超,广安县人,云南讲武堂毕业,1924年在杨森部任骑兵
  团上校团长,抗战前任133师师长。抗战中曾升任20军军长,转战淞沪、皖、赣、湘等地。1944年12月任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1948年任重庆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9年冬在川西参加起义。
  杨汉域说:"我坚决执行命令!现我133师只周翰熙397旅全部到齐,399旅只到了徐
  昭鉴一个团,旅长刘席涵率陈亲民那个团尚在途中。我立刻下令,以397旅为第一线向敌攻击,以徐昭鉴团为预备队!"他说罢匆匆而去。(1) 
  副军长夏炯亲率官兵去收复陈家行阵地,杨森也亲临火线督战。(3)

  蕴藻浜左岸至陈家行田野中当时全是棉花地,397旅旅长周翰熙、副旅长向廷瑞命令794团团长李介立:"你团作攻击部队,向敌反攻!" (1) 
  薛岳令炮兵总部调集重炮一百门,当天午后1时至4时发射,掩护该军向陈家行敌军阵地攻击。经数小时炮击,陈家行一线阵地硝烟弥漫,一片昏暗……794团发起攻击,多次击溃敌人的反扑。日军增援部队,被中方军队强烈炮火所阻隔,只得遗尸累累向后逃窜。(4)
  194团李介立团长把队伍稀疏分散开,利用棉花地向敌急进。此时,敌人枪声密集,友军王修身的32师残余士兵,在棉花地内落荒而逃,向后方乱窜一气。川军士兵却向前线疾跑……李团先头部队到达阵地后,立即转为散兵队形,以机、步枪向迎面之敌一阵猛射!
  日军原以为要将32师一追到底,冷不防出现奇兵奋勇扑来,不知所措……团长李介立高吼一声:"不怕死的,给我冲上去啊!" 
  川军发起冲锋,全线冲杀过去,与日军展开残酷的肉搏战。日军飞机大炮虽然很厉害,但两军搅成一团互相冲杀之际,也就不敢胡乱轰炸。(1) 连长高在天与敌肉搏,身中数弹,他身边传令兵喊:"连长,你受伤了,下火线吧!"高在天忍着剧痛高吼: "弟兄们,前进吧,鬼子快要灭完了!"日军枪弹齐发,他倒下了……(3)

  川军后援部队不断冲上来,日本人终于抵挡不住,"啊呀啊呀"地向后溃逃……
  李团不仅恢复了陈家行阵地,还夺获了一批枪枝弹药。这时,32师梁副旅长见川军击退了敌人,前来交防……已到薄暮时分,战地上硝烟袅袅。日军惯于白天作战,晚上终于暂时沉寂。川军急忙趁机护送伤兵、修补工事,准备次日战斗。(1)

  20军死伤7000人

  打了两天,李介立团长电话里向师指挥所杨汉域汇报:"师长!每天拂晓后,日方战场上就升起日军观察气球,侦察中国军队动态、测算它的炮兵弹着点。我们川军阵地上,大炮也少、更不要说飞机啰!日本气球飘来飘去,我们只能干瞪眼,没得办法!狗日的气球一升起,日本飞机就分批轮番出动。除轰炸我方目标外,还在上空盘旋侦察,为他们的地面炮兵指示炮击目标,从早到晚,从不间断……所以,我们白天活动极感困难,日军也就利用这种优势不断向我进攻!"
  杨汉域急了,忙问:"那你们咋个办?"
  李团长说:"我们只好利用棉花地作掩护!敌机向我方飞来,我们就赶紧潜伏在棉花地里。敌机掉头飞时,我们就迅速匍伏前进进入阵地……我们的炮咋个不起作用啊?"
  杨汉域说:"后面棉花地内,我们伪装掩盖有少数炮兵阵地。但一开炮,又起不了啥子作用,反会招来日军轰炸和炮击!"
  李团长继续汇报说:"因为白天举火冒烟,就要遭敌机轰炸!我们前线官兵,只能在每天入夜后吃顿晚饭,天亮前吃顿早饭,白天粒米难进!师长咧,我们中国的空军和小日本一样厉害就好了!"
  杨汉域叹了口气:"这个时候说这些都没得用!今天上午,日本飞机在你们旅部上空丢了十多个炸弹,旅部躲过一难,但一个班的弟兄全被炸飞……"

  133师只周翰熙397旅,在陈家行及蕴藻浜,右翼与134师赵嘉谟团衔接。他们在阵地和日军激战三天,白天顶住日军飞机大炮掩护下的多次进攻,夜间修补工事……
  李介立团长紧急向杨汉域电话中说:"我团防守的蕴藻浜阵地上,弟兄们死伤累累、所剩无几……虽然剩下的官兵们血战到底,但势难久撑啊!"
  杨汉域说:"我们预备队徐昭鉴团,只剩下吴伯勋一个营了,我急令吴伯勋立率该营前往增援你们!"
  因系白昼,吴营沿蕴藻浜河左岸前进,遭到日军炮击,吴伯勋负重伤,但其余官兵仍快跑到阵地。
  而陈家行阵地,营长只剩景嘉谟一个人,仍血糊满脸地指挥剩下的几个士兵坚守不退……
  师指挥所内,师长杨汉域急了:"赶快派师部手枪连去增援!"
  397旅旅长周翰熙说:"我们怎好使用这个部队呢?" 副旅长向廷瑞也说:"手枪兵只能在敌密集部队接近时发挥效力,还是暂时留着以防万一吧!"
  杨森急了,扯开喉咙向薛岳告急:"薛司令官,我们20军家底快打光是小事,丢了阵地不得了!"
  薛岳说:"杨军长,我知道你们川军打得很苦。你顶到下午,我急派广西部队廖磊军,来接替你们20军的防线!你叮嘱下面,一定要固守阵地,顶住,顶住,等侯移交!"
  下午,桂军韦云松师前来接受阵地。正在交接之际,日军一部忽向蕴藻浜阵地猛烈进攻。韦师接防部队立足不稳立即后缩。旅部周翰熙、向廷瑞见此情形,急忙命令李介立团:"坚持抵抗,阵地稳固后,再后撤!"
  李介立团长指挥吴营奋起还击,虽然将敌击退,但伤亡惨重,李介立手部这时也负重伤……李团交防后,趁暮色掩护,撤退到李家村。李介立指挥勇猛得当,国民政府"军委会"几天后传令:嘉奖李介立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一枚,并提升为上校团长。
  撤下阵地后,旅长周翰熙、向廷瑞清点全旅人数:召集起来的士兵只剩下40多,其中找不到一个排长!

  这次20军在桥亭宅、悟寺、蕴藻浜、陈家行一线与日军激战七昼夜,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代价极为惨重!据不完全统计:除团长林相侯、营长弋厚培等3人阵亡外,营长负伤22人,连、排级军官伤亡280多人,士兵伤亡7000多人……所余部队只5000余人,暂整编为一个旅(399旅),两个团(197、798团),由杨汉域指挥(1)(2)(3)

  旅长周翰熙向杨森汇报:"我20军官兵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表现特别优秀!如连长高峻,在参战前,把家庭通信地址转交上级,以示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结果阵地保住了,高连长战死!"
  副旅长向廷瑞汇报:"还有擅长武术的姚炯连长,用马刀、刺刀、手榴弹杀退敌人几次冲锋。他在电话中说:'根据日俘供称,日本人迷信,认为被大刀砍头的,二世不能变人,所以日本鬼子怕大刀!师部手枪连士兵,都背有一把马刀在身,请把他们的大刀暂供我部使用!'当他收到大刀后,高兴得很,说:'老子又可杀死更多的日本鬼子啰!'"第二天激战中,营长负伤,他狂吼着率全营官兵继续向敌冲杀,负伤后仍坚持战斗,终于杀退了敌人。但姚炯连长流血过多,为国捐躯……" (1)
  副军长夏炯低声说:"我20军坚守住了阵地,但20军也差点打得精光啰……死伤了好多勇敢弟兄啊!"
  杨森脸色铁青,难受之极,他喃喃自语:"伤亡7000人,7000人……"
  他脱下军帽,望着前线阵地上空飘荡的硝烟,久久默然无语……

  广西部队接防后,杨森率残部撤至纪王庙附近整编完毕,又奉命开赴苏州、常熟一线掩护上海军民转移。部队几夜急行军到达苏州,正向常熟前进,敌机数十架次轮番轰炸苏州一线。杨森部在敌机空袭间隙继续前进,刚进入辛庄至常熟附近一线阵地,日本出动飞机掩护步兵进攻,杨森军又与日寇激战两昼夜,完成了掩护军民撤退任务。
  这时,杨森接到朱绍良转来蒋介石的电话:"命杨森部于10月23日前率部到南京。杨森说:"我军大战后实在疲惫不堪,可否向委员长秉报,请求宽限撤退时间?"
  朱绍良好意地说:"你今晚不撤退,大部队撤下来你就走不动了!"杨森于是率部在当日午夜12时撤走。(3)

  20军部队撤到南京,杨森刚到鼓楼街20军驻京办事处休息,蒋介石立即召见。
  杨森语气沉重、有些悲怆地说:"委员长!我20军经过40多天的急行军,以疲惫之师、落后的武器装备,迎战装备精良、以逸待劳的凶残日军。我军经过5个昼夜的死战,不但守住自己阵地,还把友军所失阵地从日本人军手中夺了回来!只是,我、我的20军打得只剩下5000多人了……"
  蒋介石沉默一阵,对杨森说:"你的部队在上海打得很好!第一批从国外运回的枪械到了,优先给你补充。我提升你为第27集团军总司令,仍兼第20军军长。此次淞沪会战,20军作战英勇,特颁奖金三万元。你部现调往安庆补充兵员并作休整!" (1)(3)
  许多史料说蒋介石总企图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杂牌军"。这可能要就事而论,至少在抗战初期对抗战英勇的20军,他这时的处理是应当说是公正的。

  其后杨森暂回武汉他的私邸杨森花园,遇见国民党中宣部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袁丛美。袁也是四川人,脸上有麻子坑,自嘲地取名叫"丛美"。当时他正借住在杨森花园,适逢杨森出征而归,袁丛美借机拍了一部20军开赴上海抗战的新闻纪录片,对20军官兵们鼓舞不小……(4)

  注释
  (1)参见向廷瑞:《临危受命,淞沪喋血》,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中269至273页
  (2)此处资料见:《四川军阀史》第48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3)以上参见马宣伟、肖波:《四川军阀杨森》中143至145,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4)以上参见吴越:《特殊少将的特殊使命-杜重石传奇》,第4章,青岛出版社




  3.43军26师喋血"大场"


  "老套筒"机柄要用麻绳拴

  杨森的20军离沪后,另一支川军还在血战上海。这就是郭汝栋的43军。
  郭汝栋  (1889-1952)  字淞云,四川铜梁县人,早年曾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加入敢死队,参与重庆起义.1912年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学习,毕业后,于1914年在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屡立战功。1926年响应北伐,奉派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9师师长。1931年升任陆军第43军军长,1936年,驻防黔南,抗战爆发,由贵州都匀、独山一带赴上海参加抗战。1938年后他因患病辞职,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回四川休养……(1)
  郭汝栋的43军,当时其实只辖有26师一个师。师长刘雨卿,副师长王镇东,参谋长林鹤翔。辖76、78两旅。76旅旅长朱载堂,辖151团(团长傅秉勋),152团(团长解固基)。78旅旅长马福祥,辖155团(团长谢伯亭)、156团(团长胡荡)。 抗战前他们驻扎贵州都匀、独山一带。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26师也奉命千里跋涉开赴上海,到大场接防。
  大场临时指挥所内,郭汝栋感慨万千地说:"我们43军官兵都是爱国的!你们记得不?早在1931年10月,我就通电全国:'愿率全军共赴国难,任何牺牲,均所不计!'作为军人,报效国家是无上光荣。今天我们到了前线,一定要打好呀!"(2)
  刘雨卿等各位将领异口同声:"为国抗战,万死不辞!"

  何聘儒1937年从军校毕业,分到26师不久,就随部队开赴上海,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他几十年后激动地回忆:"当时正是10月中旬,白天日机轮番轰炸,房屋、树林均无幸免。我所在的152团,10月17日刚到大场还未接防时,即遭敌机轰炸,受到较大损失。当日开上第一线一家宅后,敌军陆上、海上的几百门大炮和一批批飞机又不断轰击,有时还派出十辆、八辆坦克向我阵地直冲……我阵地周围,战士的尸体成堆,残肢断体在竹林、树梢上随处挂着,其牺牲之惨重,非笔墨所能形容!"
  何聘儒当时任中尉副连长,一个久经战场的老连长面对战场情景,对他说:"老子身经百战,伤疤遍体,但从来没见过如此凶险的战斗!"
  当时他们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连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要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
  何聘儒回忆说:"但我官兵都有一颗热爱祖国和民族的心,谁也不愿当亡国奴!因此,在强敌的飞机、大炮、坦克狂轰滥炸的淫威下,毫无惧色,坚守阵地。一个连长牺牲了,第二个人起来指挥,第二个连长牺牲了,第三人人又站起来……一天换几个连长,升几个排长!"
  敌军一阵狂轰乱炸,就要死一大堆人。士兵打红了眼,从尸体下爬出来,又咬着牙,用战友的尸体堆集作掩体,士气始终未衰……有个军士名叫刘芳,身受负伤不下火线,第二次重伤时还在说:"为抗日而死,老子死而无憾!"
  刘芳一直坚持战斗到咽下最后一口气……几小时后,何聘儒也身负重伤,被抬下火线。(3)
  10月23日晨,大场前线战事正酣,日军攻势越来越凶猛。在此指挥的152团团长解固基,满脸尘土,声音已吼哑,仍提着支20响驳壳枪指挥部下:"弟兄们,为国家拼死命的时候到了,绝不能后退一步!"
  解固基(1897-1937),毕业于成都弁目学堂。1928年冬,任川军第43军营长。1933年,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高教班学习一年,返回后任代理团长。1937年,任国民党陆军第43军26师76旅152团团长。10月中旬,奉命率部到淞沪前线防守大场一线。22日,率千余官兵,英勇抗击日军,已奋战六个昼夜……(4)
  解固基又号体泉,出生在四川崇宁县竹瓦铺一个中农家里。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在中共武装邝继勋团,这个团的大部分官佐都是共产党员)。(5)
  赴抗日前线开拔前,他家书寄母,写道:"……儿已开赴抗日前线,古人云:能尽忠则不能尽孝。愿移孝作忠,以报国家民族!",信中还写了两句诗:"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 (5)(6)

  足见解固基是抱着其誓死报国决心奔赴前线的!他行军途中经常对部下说:"国战已开,关系存亡,我辈报国之时到了!军人要是怕死,民族何由复兴?我部如有一人怀幸存之心,不但为大家所不齿,尤其为军法所难容!"
  全团官兵无不感奋,高声回答:"为国打仗,愿战死沙场!"

  注释
  (1)见《四川近现代人名录》第252至253页,郭汝栋条目,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
  (2)参见《四川军阀史》第48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3)参见何聘儒:《26师抗战纪要》,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中251至252页
  (4)见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的《抗日英烈纪念馆》(http://kryl.chinaspirit.net.cn)中解固基条目
  (5)见尹忠、张育新:《血染上海大场的解固基团长》,载《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86至18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编,1985年
  (6)参见:《四川军阀史》第50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解固基团长的"衣冠冢"

  "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临上海前线指挥。
  10月中旬的一天深夜,蒋介石带领第1预备军司令长官李宗仁、大本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等高级将领,列车行至苏州近郊突遇几十架日机轰炸,列车紧急刹车,蒋介石等人险遭不测。10月22日,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宋美龄乘一辆小车赴前线慰劳将士,又撞上一群日本飞机轰炸。司机加大油门猛冲,轰隆一声车子翻在公路下,宋美龄的肋骨折断几根,周身血肉模糊,昏死过去……
  中国最高统帅不顾安危如此前线督战,中国各个军队都英勇无比。(1)

  蕴藻浜是上海市仅次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第三大河,背后就是大场。 地处战略要冲的大场直接关系着整个战局。   
  10月后,中国政府的精锐部队已有百分之九十投入到了凇沪会战中,伤亡惨重,整营整连阵亡已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日军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前期投入凇沪战场师团的伤亡人数已占大半。攻守双方都增兵备战,准备进行一场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拼杀……
  解固基团就是在这种险恶形势下,10月16日开赴大场前线的。日军企图从中突破大场防线,集中它的优势兵力,用飞机、大炮、坦克不断猛烈进攻。
  炮声隆隆,天空飞机狂啸,炸弹处处开花,弹片随着弥漫的尘土四面八方飞溅……
  解团一千多官兵,血战固守阵地上,坚持了六昼夜,伤亡惨重,但阵地屹然不动。日军付出很大代价,未能前进寸步。

  10月23日晨,战事正血腥进行。解部第4连连长从阵地上逃下来,向解团长汇报:"团长,我的连兄弟们快死光了,抵挡不住了……"
  这时,友邻部队一位团长大声吼起来:"解团长,你的4连退下来了,阵地要被鬼子突破了!"
  战场上是残酷的!解固基大怒骂道:"怕死鬼,临阵脱逃!"他拔枪向这位4连连长砰地打去!这位被打中右胸的连长,仍敬了个军礼,踉踉跄跄向后转了好几步才倒下。
  解固基怒吼一声:"阵地丢不得呀,第1连预备队,跟老子往上冲啊!"他右手提短枪,身先士卒率部直往前扑去,展开肉搏战……
  日军机枪、步枪子弹雨点般倾泻而来!解固基身后1连的兵士看见最悲壮的一幕:
  解固基左臂被打掉半截,甩来甩去,但他仍竭力狂吼着往前冲:"弟兄们,冲啊!杀啊!"又一颗炮弹不远处炸开,尘土漫天……稍停片刻,兵士呼喊着:"团长!团长!"但解固
  基已被炸飞,没有一块完尸。尘土减轻后,兵士们在战场上只找到他的一顶钢盔和半截血衣,兵士们靠血迹漠糊军衣上的胸章符号才辩认出是解固基的……
  年仅39岁、忠勇爱国的解固基团长血洒沙场,实践了他"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的报国誓愿!

  一年多后的1939年春,一个阴沉霾的上午,四川西部崇宁县城南街万寿宫大殿内(国民党县党部设于此),黑纱素幕、花圈成排,气氛肃穆庄严。素幕正中悬挂着抗日雄解固基团长的遗像。遗像两侧悬着一副长联,这是国民党第45军军长,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将军撰写的挽联:
  枕戈以待,破釜而来,撑持半壁河山,黄埔滩头催鼓角。
  裹革无尸,沉沙有铁,留得一坏净土,青枫林下葬衣冠。
  会场中响起"上海鏖兵,沙场浴血忠勇唯我解将军……"的挽歌声,挽歌是崇宁中学
  音乐教师梁世儒依《八百壮士》的曲调谱写的……参加悼大会的家乡亲人,沉痛悼念川军抗日英雄。常说"马革裹尸",但解固基是"裹革无尸"!父老乡亲们把他的钢盔和血衣埋在坟里,庄重地为烈士修建一座"衣冠冢"……(2)(3)(4)

  43军26师在淞沪麈战一个星期下来,撤到青浦收容队伍时,解团官兵活着的只有连长李伯涵(也是崇宁人)和寥寥无几的士兵了。
  大场苦战七昼夜, 26师也损失惨重:两个旅的指挥所均被日机投弹命中,指挥所的官兵大都殉国。第76旅旅长朱载堂、第78旅旅长马福祥仅以身免。(5)
  这个师4个团长中,两个阵亡(解固基与谢伯亭);14个营长中伤亡13个;连、排长共伤亡250多名。每个连留存下来的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
  换防以后,收容所有前后方官兵(包括炊事兵、饲养兵),全师4千多人,仅剩下600多人……其牺牲之惨重,不言而喻。
  1938年春,在武汉招开的国防部军事会议传出的消息:中国方面参加上海抗击日军的部队,共有70多个师。其中陆军43军26师的战绩名列第5!(6)(7)

  在此后的八年抗战中,这支部队经补充兵员后直属三战区,为三战区预备队。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对这个师特别信任,曾对一位高级幕僚说:"26师在第一线担任守备,你放心睡觉好了!"
  日军对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也颇感头痛,称之为"是国民党旁系有力部队"!(6)

  10月25日,日军以3个师团兵力猛攻大场,日军用强大火力攻击正面的18师阵地,18师虽顽强苦战,但兵力伤亡殆尽,师长朱耀华眼见江山被敌寇践踏,在悲愤绝望之下拔枪自杀,壮烈殉国。10月26日拂晓,中国军队开始后撤,随后日军攻陷了大场……(8)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牺牲惨重,仅10月11日后日军发动进攻"大场"的战役中,国民党第21集团军3万余人就大部分牺牲。(9)  尽管日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很大优势,也付出了重大代价。日本统帅部增加了兵力,11月5日拂晓,日军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中国军队阵地相继失守……蒋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线撤退。日军于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日占上海。(8)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结束,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10个师28万人的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投入70余个师的兵力,动用舰艇40艘、飞机250架。中国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敌人拚搏,日军伤亡4万多人(死9.115人,伤31257人)……这一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军方速战速决的迷梦。(10)  国际上对中国也刮目相看。"淞沪会战"将日军死死拖在上海3个月,使长江中、下游的工厂、物资有了内迁的时间,为持久抗战总战略奠定了基础……(1)(11)

  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川军第20军先撤到纪王庙附近,然后经常熟、苏州撤到南京秣陵关作短暂休整,再调往安徽安庆补充训练……
  "淞沪会战",是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上海战役中中国军队的伤亡也多达27万余人。参加上海抗战的川军20军和43军26师虽然牺牲惨烈,但确实打出了川军的英勇。这两支部队,为川军争得了光荣,为川人争得了光荣,当时名震一时,被国人称颂!

  注释:............

                浏览次数:3239--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第2章.抗战爆发了
----下篇文章第6章. 川军血战台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