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第6章. 川军血战台儿庄

作者:郑光路 -上传日期:2005/6/13
  第6章.   川军血战台儿庄


  1. 22集团军紧急到山西


  天寒地冻渡黄河

  崇山峻岭,秋风舞黄叶、气象肃杀。一支络绎不绝的队伍,士兵上穿破旧的军衣、下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老套筒"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徒步行进在剑门古道、秦岭山脉中……
  1937年9月后,前后有几十万川军士兵分3路出川抗战。一路是从贵州出发、奔赴"淞沪战场" 的杨森20军和郭汝栋43军;一路是顺长江东下出夔门参加南京保卫战、由刘湘率领的23集团军(辖21军、23军两个军)。
  而翻山越岭北上的,则是由邓锡侯率领的22集团军。
  邓锡侯(1889-1964)宇晋康,四川营山县人。1906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一期,1909年毕业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堂。民国建立后,他投入第4师刘存厚部,历任副官、连、营长……1920年川军驱逐滇黔军之战结束后,已任第3师师长。1923年任反熊克武"联军"副总指挥。1924年,被北京政府任为四川省长。1925年杨森发动"统一之战",他被椎为反杨森的联军副总司令,打败杨森后,以四川清乡督办名义率部与刘文辉、田颂尧部共驻成都,已有枪3万支,防区辖川西十余县。北伐军兴,国民政府委任他为国民革命军第28军军长。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军第一路总指挥,曾参加"六路围剿"川陕红军。1937年7月川康整军会议后,任45军军长,9月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出川抗战。1938年返川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1946年代理四川省主席。1948年初被蒋介石削去省主席职,次年12月在彭县率部与刘文辉、潘文华起义。建国后,历任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一、二、三任副省长等职……(1)
  1937年10月22日,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总司令孙震、41军副军长董宋珩及周镜吾(孙震部参谋长)、王席儒(邓的副官)等一行6人,乘坐欧亚航空公司飞机直飞西安。(2)
  他们透过飞机玻窗俯瞰秦岭山脉,邓锡侯叹道:"巍巍中华、江山如画。可恨倭寇不晓得天高地厚,乱伸魔爪。我们22集团军北上,比当年诸葛亮率蜀国军队翻秦岭北伐中原,光荣得多,也艰难得多呀!"
  孙震说:"晋公说得是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的队伍这次从成都附近出发,走30来天才能走到宝鸡,再转乘火车到西安,共需一个多月,行进相当迟缓。"
  邓锡侯说:"中央半个月前说得好好的,22集团军原辖我的45军、你的41军、李家钰的47军,共3个军。哪晓得李家钰47军出川刚到西安,就奉命拨归第一战区受程潜指挥,隶属第36集团军去了……也不晓得蒋委员长搞的啥子名堂!"
  孙震皱眉说:"是呀,听说刘甫澄的23集团军也被中央东一砣、西一砣,乱调一气。连刘甫澄也不晓得自己队伍被调到哪里去了!"
  飞机到西安。陕西绥靖主任蒋鼎文设酒席为邓锡侯一行人洗尘后,邓等即下榻西京招待所。邓锡侯马上和南京军令部长白崇禧通电话,不满地问:"白部长,怎么李家钰47军刚走出四川到宝鸡,就拨归第一战区程潜那里去了?我22集团军不是刚搭起架子,就遭拆台?"
  白崇禧解释说:"晋康兄,现日寇猖獗,战局瞬息万变。就像两个人上场搏斗,刚开始也难免有手忙脚乱之处,中央也有难处……就连我们桂军,也有这种情况,还望邓总司令理解!"
  邓锡侯又说:"白部长,你晓得我们川军各军,武器装备简劣。所有步枪,十分之八为川造,十分之二为汉造,且使用已久,质量太差,大都不堪使用。至于轻机枪,其数量甚少,每师多则十余挺,少则数挺而已。大炮方面,每师除数门迫击炮外,山、野炮一门都没有!另外,我们川军也够可怜,这时秋风萧瑟寒人,但士兵每人仅有粗布单衣短裤两套、绑腿一双,单被一条、小草席一张、草鞋两双、斗笠一顶而已……唉,真是武器不堪杀敌,衣被难以御寒啊!我们早向国民政府军委会请求换发,补充武器装备和冬季被服,军委会答应到西安补充。今天听蒋鼎文主任说,西安不能补充!" (3)

  白崇禧答道:"晋康兄!这一个月前方敌情变化极大。除'淞沪会战'外,9月12日,平绥战事激烈,敌寇猛扑晋北。9月18日,大同告陷落,晋北战事更吃紧。所幸9月26日,八路军等在平型关首告大捷,敌寇凶焰稍挫。 但10月初,西北战场第二战区阎锡山那边军事失利,导致南口失守,日军几度进犯娘子关,进逼晋东各口。晋东晋北,近日都发生激战,战局恶化!所以22集团军先头部队,你晋康兄45军的陈离师长127师陶凯旅,及41军孙军长的王铭章122师之王志远旅,刚到西安就奉蒋委员座急电,星夜兼程开赴山西增援娘子关去了!"
  邓锡侯追问:"那22集团军补充武器装备和被服咋解决?"
  白崇禧说:"现委座命令你集团军全部火速驰援山西,改受第二战区阎锡山长官指挥。装备在山西配发。"
  邓锡侯放下电话,对孙震说:"德操,令后到部队不必等配发装备,星夜赶往山西增援。我们马上率司令部人员搭乘火车赶到潼关,渡黄河!"
  这时战局非常紧张,黄河边已成兵山一座,输送部队极为繁忙、秩序甚乱。潼关警备司令樊崧甫为坚定军心防止逃兵,他亲自手提马刀坐镇黄河渡口,不断高吼:"任何部队只准渡过去,不准渡回,违令者斩!"
  邓锡侯一行过河后,阎锡山长官已派装甲专车在站口迎候,车上配备一连武装保护,同时派有一位上校联络参谋负责接待联系工作。专车沿同浦路北上,到达太原已是10月30日深夜。 (2)

  注释:
 
...

  喜逢朱老总后邓锡侯遇险


  这时敌寇已夺回忻口要冲,气势汹汹进犯山西各地,形势极为危急。第二战区长官阎
  锡山坐镇太原指挥晋北军事。
  副长官黄绍竑在寿阳支撑晋东危局,他命令:"41军部队归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指挥,限令它在阳泉下车,不拘是一团还是一营,随到随即驰援娘子关南侧鱼口镇一带,阻击日军!"(1)
  邓锡侯、孙震同高参李鸿涛、副官王席儒、译电室主任郭开铭,于11月1日晨,去长官公署见阎锡山。脸颊瘦削、嘴巴八字浓胡子的阎锡山素来就神色威严,此时更带焦虑状说:"晋东危急,黄绍竑已决定改调你部支援晋东,望晋康兄谅解!"
  他亲自陪同邓、孙两位司令参观太原钢铁厂,这个钢厂设在地下,地面上只能看见烟囱,看不见厂房。又参观了城防工事,构筑也异常坚固。当晚12时,邓、孙及随从人员即乘装甲专车到寿阳马首村。22集团军总司令部便设在该村,并到寿阳见副长官黄绍竑。
  黄绍竑说:"现川军士兵冒霜雪、越潼关、渡黄河,尚着单衣,赤脚草鞋……将士一心杀敌报国,服从调动毫无怨言。我听说贵部途中无一退缩,无-逃亡,杀敌报国的雄心,实堪钦佩!"
  孙震叹气说:"黄副长官,我们川军武器窳劣,步兵只有一支步枪和两颗手榴弹。而且步枪种类又极复杂,有成都、重庆和湖北汉阳几处兵工厂造的。口径也不一致,有七九口径的,也有八六口径的。极少数连队配备有很少的八二迫击炮和马克沁式30节式的机关枪,大多数连队全是步枪。我耽心如此劣势的武器,要和日寇机械化部队的飞机、大炮和坦克作战,怎能抵挡得住啊?只有靠弟兄们满腔爱国热忱以血肉之躯去死拼了!" (2)
  黄绍竑原是桂系高级将领,本不属阎锡山派系,故邓锡侯也接着诉苦:"我和德操在太原,向阎长官报告所属部队,说必须补充武器装备的情况。阎长官则说:'山西方面的一切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早已运过黄河储存于潼关附近,拒绝补充。结果仅送了晋造轻机枪20挺给40军作为礼物了事,我们部队得不到任何补充。尤其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各军师连作战地区的军事地图都没有一张,通信器材也极为缺乏。这样不但敌我态势不明,就是我们连自己所属部队的位置和行动也弄不明白!" (1)
  黄绍竑只说了句:"战况紧急,慢慢来吧。"
  11月5日,马首村总22集团军总司令部门内,警卫跑进来报告:"外面有十几个背斗笠、穿草鞋的士兵,还有一个女的,骑马前来要会邓总司令!我们说要等通报。其中一个大块头就拿这张名片……"
  邓锡侯一看名片,叫起来:"哎呀,你们简直有眼不见泰山,这是大名鼎鼎的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呀……王副官,快跑出去迎接!"
  副官王席儒拔腿就跑,邓锡侯也急忙出门迎接。邓和朱在护国战役中就结识,故人相见特别亲切,邓锡侯握着朱德手大笑:"玉阶(朱德字),我们20多年没见面啰!"
  朱德指着身后那圆脸女军人说:"她是丁玲,女秀才,'西北女子战地服务团'的团长!"
  朱德向邓说:"晋康,现在情况十分严重,太原危急!我刚接到电话,阎锡山已离太原,由傅作义留守,我是特来通知你的!你们刚到山西,一切生疏,我害怕川军弟兄们因此吃亏。当前的紧急任务是回援太原,你要赶快准备。火车不通了,你只能骑马走……时间紧迫,我部马上就要紧急出发,你们随后快赶来!"
  邓锡侯连声道谢,送走朱德,他和副官王席儒、高参李鸿涛、译电室主任郭开铭、副官邓石民,骑马先出发。有一连人护送,由连长陈纠桓率领。孙震又加派一个手枪排殿后,以策安全。11月6日将要到达太原近郊南畔村时,都还没有察觉这个村子已被日寇占领,而向导居然是一个汉奸!
  向导一直把他们引到村子前面,邓锡侯才发觉村内用包谷杆堆成工事,隐约有人影晃动。正惊疑间,突然枪炮声大作。邓锡侯恐怕是友军误会,忙令部下高吼:"不要开枪,是自己人!"哪晓得对方枪炮射击更猛。陈纠桓连长急命部队散开卧倒还击。
  副官王席儒、高参李鸿涛座马都被打死,他们摔下马来,李鸿涛负伤……邓锡侯下令还击掩护撤退。王席儒同手枪排拼命保护邓策马冲出敌人枪炮火力圈外。但敌碉堡上的迫击炮弹轰轰隆隆射来。众人策马急奔,前面是一宽沟,邓锡侯纵马跃过,马失前蹄,邓锡侯跌入泥淖中,陷过腹部,形势万分危急!
  王席儒冒死冲过火网,将泥浆满身的邓锡侯扶出泥淖,背上疾走……此时手枪排士兵伤亡过半,只剩几个人护送前行。此时无数敌兵嗷嗷怪叫在后猛追,邓锡侯忽见前方有穿着川军灰色服装的数百人,从南向北而来。王席儒等大声疾呼:"不要打枪,是自己人,后面有敌人追赶,你们赶快顶住!"
  邓锡侯等人脱险跑到一村落,已是深夜。村子败瓦残垣空无一人,一片荒凉。邓及随从士兵忍着饥饿在民房土炕上蹲了一夜熬到直到天明……这时,孙震副总司令和王志远旅也撤退到此。孙震(1892一1985),字德操,成都人,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35年已升任29军军长,川军整编后任41军长。
  他再三自责说:"晋公,你受惊了,是我保护不力!如果你这个集团军总司令牺牲了,那岂不震惊全中国?而日本人一定举国欢庆,可要高兴死啦!" (2)

  邓锡侯说:"德操,战场险恶,哪关你的事!你41军战况如何?"
  孙震咬牙说:"损失惨重!我41军连续开拔到山西,东南西北都没有弄明白,更不要说敌我战况了!刚到就成团、成营地就被黄绍竑直接指挥,去乱填窟窿,哪里紧急就朝哪里填。我一个军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就像若干条无头之蛇!妈的,蛇无头还怎么能行?自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两个星期的作战,41军就人员伤亡近半,武器损失近半,现在没有一个完整的师、旅、团、营,有的连队只剩下10多个人……为利于今后的作战,我准备在义棠镇整编部队,腾出一个空团的干部,回川向川北师管区去接领新兵!"
  邓锡侯脸色铁青,恨恨说:"我45军比你也好不了多少!但在这次晋东战役中,川军土气是十分高昂的,没有人临阵退缩!"
  孙震说:"是呀,我听王铭章122师727团张宣武汇报,他亲眼看到许多官兵都负伤不下火线,没有一个开小差!但令人最痛心的是,没有兵站补给我川军,弟兄们又冷又饿。而我们部队又没得像样的卫生兵,牺牲的弟兄就地挖坑掩埋了事。手杆打断了甩起血糊糊的断膀子自己走,腿杆打断的也自己拄拐杖走,走不动的就哀嚎着自己在地上爬……唉,能背运出来的伤兵,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伤员都忍痛草草留置当地百姓家中,甚至还有不得不遗弃于道旁的……此情此景,令人鼻酸落泪啊!" (3)

  邓锡侯伤心地说:"我们这样子拼命惨战,阎锡山还讥讽川军'武器不好、作战不力',是不会打仗的叫化子部队!"  (4)
  以后每年11月6日,邓锡侯都要以这一天作为他抗日遇险纪念日,以示永远不忘日寇侵华的仇恨!(2)

  注释:
  (1)以上参见曾任22集团军参谋长的胡临聪:《22集团军出川抗战概述》
  (2)以上参见陈仕俊、王席儒等:《邓锡侯出川抗战和安定后方的点滴见闻》,
  (3)以上参见曾任41军427团团长的张宣武写的:《东回村遭遇战》
  (4)以上参见周公辅:《界河之战》



  2. 川军无人肯要好心酸


  装备可怜处处被歧视


  川军刚到山西不久,太原即告失守。川军立足未稳就被冲散下来,与敌周旋30多天、损失惨重……川军且战且退,经交城、文水到孝义以南的义棠镇。第22集团军的人马这时差不多只剩下半数,两个军已没有一个完整的师、团、营,残破不堪。为了继续作战,乃利用间隙时机进行休整……(1)(2)
  川军这时日子也非常不好过了!
  副司令长官孙震焦急地对邓锡侯说:"晋公,情况不妙!此次我川军激于大义,请缨出川抗战。奉统帅部令,第22集团军以晋公邓为总司令,我为副司令,率军到这人地生疏的第二战区参加山西保卫战。仑猝出师、远道跋涉,如今中央不管我们,阎锡山也不管我们,装备、粮饷都没得着落!"
  邓锡侯苦着脸说:"妈哟,我们川军简直成了没有妈的娃娃,这个样子咋个去和日本鬼子拼命嘛?" (3)
  孙震又说:"是啊,晋绥军和中央军这次在山西溃败,中央严令我们马不停蹄,危急之时赶到前线。但缺吃少穿,比不上老蒋的中央军,又是卡车、又是人力地运送军需、转运部队。也比不了阎老西(作者注:阎锡山当时的绰号)的晋绥军,这是人家老窝子!我们川军一切都得自己就地解决,就是有钱都买不到粮食。枪械弹药补充,暂时都不说了。但几万兄弟肚皮饿了总得找口饭吃嘛,冰天雪地总得找件衣穿嘛!有天我碰上个张仲和营长,他流着泪咚的一声跪在我面前说:'兄弟们面对中央军和晋绥军那一双双鄙夷的目光,觉得自己简身像讨口子,处处遇冷眼……叫我咋个带弟兄啊?副总司令,你和邓总司令要给弟兄们作主啊!'"
  邓锡侯直瞪孙震,呆了一阵,猛地一拍桌子:"严直令人寒心!出川之前,我就晓得川军装备可怜,这样子去和有飞机、大炮、坦克的日本鬼子拼命,简直是驱羊群饲虎狼!蒋介石说前方紧急,答应到西安就补发装备。我手持中央发来的电报,兴奋得对部队动员说:'中央要我们走到西安,就换发新武器、新军衣……弟兄们,我们出川作战,一路上要走出我们川军的威风来!'哪晓得到西安,官兵空希望一场,又严令衣单被薄地赶紧到山西!前几天我去找阎锡山几次,要求军队补给,他避不见面!张营长都无法带一营人,我两个又咋个能稳住军心带几万人?德操,你是咋个回答的?"
  孙震无可奈何说:"兵荒马乱之际,我又有啥子办法?就叹气对他说:'想办法拿钱去买些粮食填肚子、买些衣服御寒'!听说下面部队弟兄们忍无可忍,终于被激怒了。沿途遇有晋军的军械库,便破门而入,擅自补给。士兵强买强卖,也皆所难免。为了吊命,只要能弄到粮食、衣物,他们也顾不得那么多军纪戒律了……"
  参谋长朱瑛这时从电台联络处走进来,脸色慌张地说:"晋公,刚收到的消息!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听说抢了晋军的军械库,大为震怒,骂我们川军是'土匪军队'!他告我们御状,一个电话打到武汉军委会,控告'川军抗日不足、扰民有余,简直是一群土匪。请统帅部令川军立刻走人,二战区不要川军了!'"
  邓锡侯和孙震面面相觑,都怔住了。
  朱瑛参谋长又说:"在武汉的统帅部接连接到阎老西电话,就在每日会报中提出。听说蒋委员长闻报后很为生气,吩咐军令部次长林蔚:"第二战区不肯要川军,把他们调到郑州第一战区去,问程潜长官要不要?"
  程潜在清末宣统年问,曾在四川清军第三十三混成协任参谋官,和邓锡侯等川军将领相熟,甚至有师生或上下级关系。
  孙震高兴地说:"这下可好了,阎老西不要我们,程潜长官肯定欢迎我们去嘛!"
  朱瑛参谋长犹疑片刻,冲口而出:"欢迎个铲铲!电话中刚听林蔚说完,程长官想都不想,就一口回绝说:'不要,不要!连阎老西都不要,你们就送给我?我不要这种烂队伍!'蒋委员长因为南京陷落没多久,这几天正设好气,他听林蔚这么一说,勃然大怒骂道:'把他们调回去,统统调回去。让他们在四川继续称王称帝好了!" (4)(5)

  霎时屋子里鸦雀无声,司令部所有人员都心酸之极。邓锡侯原是性格含蓄之人,此时却实在忍不住,微胖的圆脸上两眼发湿……
  这里有必要插上一句,读者看了决不会认为是多余的话。本书作者查阅到一则史料,证明当时川军在国内外人士的心目中,确实形象很差。川军官兵中抽鸦片烟的人很多,人称"双枪将" ;1937年一位目击开拔中的四川部队的美国观察家说:"那种景象真是有趣极了,叫人看得发呆,令人捧腹":
  "他们沿着马路,通过郊区,成群结队,毫无秩序。有的穿着军服、戴着军帽,其余的服装则随心所欲,任意穿戴。但每个人都带着旧式雨伞,以及脸盆、茶壶、电筒、毛巾、蔬菜和备用草鞋。这些东西或者挂在肩膀上,或者用绳子拴在身上。许多扛枪的人,都把用布包裹着自己的私人财物,吊在枪杆上……那种模样令人联想起迪克·惠廷顿之类滑稽人物。  那些能够乘滑竿或者坐黄包车的,以及那些畜养禽兽的人,提着鸟笼、抱着猴子、或是用绳子牵着狗走。我明白,像这种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队伍,现在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了……" (6)

  据原国军高级将领郭汝瑰回忆:川军出川抗战后装备甚差,"士兵们没有水壶,每人背一个竹筒筒,没有背包,每人背一个竹背夹"……(7)
  这时,22集团司令部的人久久沉默无言,心情极为复杂:酸楚、委屈、愤懑,也许还有几分羞渐……

  注释:
  (1)以上参见曾任41军427团团长的张宣武写的:《东回村遭遇战》,见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第30至36页
  (2)以上参见曾任22集团军参谋长的胡临聪:《22集团军出川抗战概述》,见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第16至20页
  (3)参见乔诚:《刘湘出川抗战前后》,见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第8至10页
  (4)以上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726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
  (5)以上参见陈仕俊、王席儒等:《邓锡侯出川抗战和安定后方的点滴见闻》,载《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编,1985年8月
  (6)此处真实史料据[美]罗伯特A·柯白著《四川军阀与国民政府》,第43页中转引的见格雷厄姆·佩克著《穿过中国墙》(波士顿,1940年),第174-17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7)见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第12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终于被五战区李宗仁收留

  邓锡侯讷讷自言自语:"不要我们,都不要我们了……"
  孙震咬牙切齿:"妈的,都不要我们,我们把弟兄们带回四川去!"
  司令部不少人都跟着叫起来:"对头,都不要我们,与其在冰天雪地的山西'打滥仗',老子还不如回四川去!"
  邓锡侯摇摇头沉思片刻,猛地"啪"的一声拍桌子高声说:"你们不准乱开黄腔!回四川?回四川干啥子?忘了我们在少城公园誓师出发时,对民众赌咒发誓说要'以身报国和日寇血战到底'啦?这个样子灰溜溜回四川,不单丢尽川军的脸面,岂不是还丢尽四川人的脸面?又咋个好意思去见川中父老?我们如今不是从前的'打滥仗',而是为民族生存'打国仗'!"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开腔了。
  孙震点头说:"晋公说得对头,我们千辛万苦到前线抗日救国,哪能这样子回四川!"他转身问参谋长:"统帅部是不是确实下正式命令要我们回四川?"
  朱瑛参谋长说:"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后来向蒋介石进言说: '我打个电话给李德邻,问问五战区要不要他们?白崇禧随即在武汉用长途电话打到郑州,问李宗仁长官要不要我们川军?。李长官回答说:'好得很啊,韩复渠不战而退,我正无援兵可调。请赶快把他们调到徐州来。'白说:'他们川军的作战能力当然要差一点啊!'李长官说:'诸葛亮扎草人做疑兵,他们总比草人好些吧!'我以前和白崇禧打过交道,所以他啥子话都给我讲了……"
  "'比草人好些'?"屋子内的人先还听得转悲为喜,听到后头却简直欲哭无泪,心里好不是滋味!所有的人再度垂头默然……
  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也就更理解第4章中曾说的:1937年12月12日那天,邓锡侯奉调第五战区之前,专门电邀刘湘的军事联络组长王海平、乔诚见面,沉痛地说:"川军出川以后,好像没有妈的娃娃,被人东支西舞,弄得东一块西一块,实在不是个办法。请你们辛苦一趟,到汉口面报甫澄兄,请他向蒋介石委员长力争,无论如何要把川军集中起来使用,我们一定听从他的指挥。川军出了川才感到大家格外亲热。死,我们都愿死在一起!" 不久王海平、乔诚到郑州,47军军长李家钰和其参谋长魏孝宽、及邓锡侯的参谋长朱瑛又再次催王海平、乔诚去向刘湘报告:"务必请求将川军调还第七战区建制,统一指挥!"但蒋介石不应允……(1)
  邓锡侯这时长叹一声,说:"我们满腔热血出川,自认为对国家、对民族、对抗战问心无愧!在全国军队中,我们武器装备是最差,但川军为国而战,是舍得拼命的!以前我们军纪是差,但这次北出秦岭抗战就不同了!弟兄们虽然单衣、草鞋,但全精神振奋。每晚在茫茫雪地宿营,弟兄们打开自己背上那块又薄又烂的被单,卷曲而躺,不进民房扰百姓……顶风冒雪行军上千里路,途中饿死、冻死、病死了好多人啊,连老百姓见了也伤心落泪!"
  屋子里更静了,有人抹眼泪,有人借咳嗽掩饰哽咽声……
  邓锡侯声音激愤地起来:"草人就草人嘛,只要能抗日救国,有人肯要我们,我们就去当草人嘛!"
  22集团军就这样尴尬地调到第五战区来了。
  1937年12月下旬,徐州内。邓锡侯、孙震和李宗仁以前虽曾通过信,这次却是第一次在这座古城内见面。邓锡侯见到李宗仁便苦笑着说:"李长官,一、二两战区都不要我们。天下之大,我们竟无处容身!"
  孙震也语气酸楚地说:"李长官肯要我们到五战区来,真是恩高德厚。长官有什么吩咐,我们绝对服从命令!"
  李宗仁握着邓锡侯仰的手,叹了口气:"老实说,我们'桂系'和你们川军遭遇何尝不是一样的?只不过'桂系'的白健生(作者注:白崇禧字健生)如今升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朝内有人好作官',有他照应,我们'桂系'处境比你们川军好一些。抗战前,蒋委员长一人当国,蓄意排除异己,想尽办法消灭我们'杂牌军',因此引致内战频频。如今抗战开始了,我想蒋委员长也难免有借'共赴国难'之美名,阴图将非他嫡系的杂牌军悉数消灭的打算。在武器、弹药、被服、粮饷各方面,中央军得到无限制的补充,杂牌军则被克扣。我们这些被目为杂牌军的将领,一面激于民族争生存大义,都想和日军一拼;一面又顾虑部队作战损失之后,不仅得不到中央器械兵员的补充,恐还要被申斥作战不力,甚或撤职查办,并将兵部队番号撤销,成为光杆一根……所以都怀着沉重惶惑的心情!"
  邓锡侯、孙震两人听了先是一呆,其后几乎是异口同声说:"李长官,你简直说到我们心坎里了!"
  李宗仁又说:"唉,过去的事不必提了。诸位和我都在中国内战中打了二十余年,回想起来,也太无意义。现在总算时机到了,让我们各省军人停止内战,大家共同杀敌报国!我们都是内战炮火余生、幸而未死。今后如能死在救国的战争里,也是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都把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从今以后,大家一致和敌人拼命吧!"
  他接着关心地问:"你们有什么需要、有没有困难要我代为解决的?"
  邓、孙二人说:"李长官,我们川军枪械太坏、子弹太少,官兵也缺衣服御寒!"
  李宗仁安慰道:"两位不要着急,我立即电呈军委会,要白健生疏通一下。'徐州会战'迫在眉睫,我要他们马上想法解决你们川军困难!我这里呢,马上就拨给你们新枪500枝,晋康兄45军和德操兄的41军,每军暂各分250枝。我再命令从五战区库存中,拨出大批子弹和迫击炮,交给你两军补充。"
  邓锡侯、孙震两人十分感动:"李长官,你把我们川军看成一家人,川军保证听从长官指挥,奋勇杀敌,以报答李长官知遇之恩!"
  李宗仁说:"现在日军矶谷师团和所附骑兵旅、野炮团、重炮营和战车数十辆,自济南沿铁路迫进,我速调你们两军前去防堵。我坚信:'世间无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为之将'。晋康兄、德操兄,我相信你们能为国争光,为四川军人争气的!" 
  邓锡侯和孙震坚决地说:"李长官,我们川军誓和日寇血战到底,决不辱使命!"
  川军出发前,李宗仁去亲临训话:"1937年'七·七事变',7月30日,平、津失陷,日军以40万兵力分四路全面举兵南侵。一路由平绥路、同蒲路进攻山西;一路由平汉路进攻河南;一路由津浦路、胶济路进攻山东;一路进攻华东上海、南京……12月12日,首都南京被日军攻陷。为沟通南北战场,日本人把徐州作为首要目标。我们第五战区要和日本鬼子打一场'徐州会战',拖住日本人,打烂他们快速'会师武汉'的战略计划!三国时,诸葛武侯统率川军,北抗司马懿的魏军。如今邓总司令、孙副总司令率领你们出川英勇抗战,你们比古人更光荣!希望弟兄们效法先贤,杀敌报国!"
  川军官兵上下,无不感奋,振臂高欢:"誓死消灭日寇!"吼声响彻云霄。(2)(3)
  这是台儿庄大战前的一幕序曲。川军将在艰苦卓绝的恶战中,用自己的鲜血写出一幕幕令人荡气回肠的悲状英雄故事,洗尽身上的屈辱……

  注释:
  ....



  3. 蒋介石嘉奖22集团军


    杀韩复榘振奋全国军心


  1938年1月下旬, 22集团军司令部进驻山东临城。
  邓锡侯在军事会议上严肃地下达命令:"川军的战斗任务,就是守好徐州的北大门!以41军防守津浦路邹县至沙沟沿线的各战略要点,其中41军的王铭章122师防守滕县。45军125师向滕县以北界河前进,阻敌于两下店、张庄一线……现韩复榘都被严惩,凡作战不力者、违抗军令者,都以此为戒!"
  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在抗战前,夹在蒋介石和日本人之间,为求自保,采取两面政策。抗战爆发后,他表示对日"决绝",他的部队编为三个军五个师又一个旅。为保存实力,他后来避而不战。第12军军长孙桐萱说:"如果韩主席不打鬼子,恐怕弟兄们都不跟你了!"
  1937年11月13日,韩复榘为军心所逼,只得同意出击,带着手枪旅渡过黄河,到了济阳。哪晓得和日军用装甲车一碰,就溃败四散,连韩都差点当了俘虏……韩复榘从此畏敌如虎、不战而退。他离开济南时,纵兵大肆抢劫,士兵疯狂抢劫三天。他还下令将省政府及各厅处、高等法院、兵工厂、日本驻济南领事馆等一切高大建筑物全焚烧。济南全城浓烟滚滚、一片火海。 
  12月24日夜晚,韩复榘不听蒋介石一道道"固守山东"的电令,一路退逃到鲁西南的巨野、曹县、菏泽……他在蒋介石、李宗仁的电报上批示:"南京已失,何守泰安、济宁?"
  日军占领济南,长驱直进,沿津浦路直下,徐州北大门洞开,日军随时有冲到徐州之危险!因之徐州地区人心惶惶……在这种险恶情况下,李宗仁才急令川军22集团军去填补韩复榘的防线空白。危急局面,也才得以安定。
  韩一退再退,举国愤慨,强烈要求严惩韩复榘。
  1938年1月上旬,统帅部下达命令:"第一、五两战区,师长以上军官凡可暂离阵地的,出席由委员长亲自主持的军事会议!"李宗仁晓得这是专为惩治韩复渠而召集的。
  韩复榘疑虑丛生,特派专人来徐州长官部请示:"韩总司令应否亲自出席?"李宗仁告
  诉来人:"既名为'北方抗日将领会议',他身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怎能不来?" 
  1月11日,会议在开封南关袁家花园的礼堂内举行,共有师长以上军官80余人出席。
  邓锡侯、孙震走进会场,看见河南省主席刘峙隔老远就站起来,呼着韩复榘进的字:"向方兄,向方兄,到这里来坐!"孙震悄悄对邓锡侯说:"我原以为韩复榘五大三粗,那晓得还长得白白净净。要不是一嘴胡子带几分粗野,简直就像个教书先生!"
  刘峙很胖,韩复榘亲热地说:"刘胖子,你来啦?" 这时的韩复榘并不晓得,刘峙即将成为他的勾魂无常!
  会议首先由委员长蒋介石训话:"如今战况紧张!可是,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违抗命令,连失数座城市,使日寇进入山东,政治影响极坏!"
  蒋介石说到此时,拍桌子责问道:"韩复榘,你为何不放一枪,让日本人占领了济南、济宁?你说说,你为什么要逃跑?"
  韩复榘顶嘴说:"上海、南京都丢了,济南丢了算啥!委员长为何不追究丢上海、南京的人?"
  蒋介石气得两手发抖,厉声说:"我问的是山东!上海、南京丢失,我会去查,你先回答你自己的问题!"
  韩复榘还想争辩,被刘峙劝住了。
  蒋介石气咻咻训完话,即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和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分别报告战况。报告完毕,蒋介石宣布散会。
  邓锡侯:孙震和开会的将领纷纷离去时,忽听见刘峙起立大叫道:"韩总司令请慢点走,委员长有话要同你讲!"
  韩复榘闻言留下。开会众人议论纷纷,齐说:"韩复榘糟了!韩复榘糟了!"邓锡侯悄悄对孙震说:"德操,看来韩复榘凶多吉少!"
  李宗仁走在最后,只见会场内留有蒋介石的便衣卫士四、五人。刘峙便指潘卫士对韩复榘说:"韩总司令,你可以跟他们去。" 韩复榘煞时脸色惨白。刘峙将韩推上车。韩复榘还没坐稳,突然一左一右上来两个大汉,将他夹在中间说:"奉委员长命令,你已被捕了!"
  这天下午,蒋介石在其行辕召集小规模谈话会,出席者仅蒋介石、程潜、白崇禧和李宗共4人。大家方坐定,蒋介石声色俱厉地说:"韩复榘这次不听命令,擅自行动,我要严办他!"
  程潜应声说:"韩复榘应该严加惩处!这种将领不办,我们的仗还能打下去吗?"白崇禧和李宗仁默坐,未发一言。
  1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组织高等军事法庭会审,何应钦为审判长,鹿钟麟、何成浚为审判官。1月22日,简单审问后即判处韩死刑。1月24日晚,韩复榘在禁闭室被特务及宪兵枪杀,身中七弹,当场毙命,死时48岁。(1)
  蒋介石处决了韩复榘后,还公布了43名作战不力的军官处罚名单,其中包括第61军军长李服膺和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香翰屏。
  蒋介石向全国通报了韩复榘的罪行,警告各级将领:"今后如再有不奉命令,无故放弃守土,不尽职抗日者,法无二例,决不宽贷!" 
  韩复榘被判处死刑,中国军队从赫赫将军到普通士兵,无不震惊。蒋介石制定的"革命军人连坐法"等军法军规也得以执行。此后,中国军队所有作战,一般都要举行战后检讨会,根据会战实际情况,或奖或惩……一段时期内,抗日官兵们个个精神振奋,决不敢违抗上级命令!(2)
  邓锡侯、孙震开完会议,回到山东临城,多次召集部下开会。邓锡侯严肃地说:"川军加入到第五战区后,待遇已大有改善,李长官又信任我们。川军要英勇作战,还要注意军纪,为四川人争口气!"
  从此川军屡建奇功。如"奇袭两下店"一役,就打出了川军威风。
  两下店在邹县、滕县之间。1938年1月17日,川军第127师、125师向两下店的日军猛烈反攻,将日军包围起来。日军集中炮火猛轰,日本飞机在头顶狂轰乱炸……川军阵地死伤累累,但仍死死将日军围住。同时,川军另-部迂回进袭,切断日军后方与邹县的交通。 
  当天下午,日军大部援军赶到,向川军反攻。18日后,川军姚超伦745团和谭尚修746团会合,把日军包围在峰山、葛山高地上。川军375旅旅长林翼如急调翟联丞的749团前往驰援,127师师长陈离又调两个团迂回,将高地从日军手中夺了回来……
  1月25日,750团组成近8百人的"敢死队"。事前士兵们商量说:"我们各连没有轻机枪,步枪是川造,故障又多,经常敌人到眼皮下了还打不响。近距离作战只有用马刀、手榴弹拼命!"他们把津浦铁路钢轨拆毁以作障碍阻敌,又雇请当地铁匠百多人,用钢轨锻制马刀六、七百把,作"敢死队"进攻据点之用。
  这天深夜,"敢死队" 队员各备4个手榴弹,手提大刀,反穿棉军衣(使白色衣里和茫茫雪地接近以免暴露)。趁三更明月冲破扑面寒风,悄悄前进。夜间12时到了两下店。
  日军阵地400多名官兵多未入睡乡,有的十数成群,正在各民房内架柴烤火、或饮酒取乐。"敢死队"员悄声互传命令:"不得轻易开枪,务要奇袭!"
  "敢死队"员怀着杀敌决心,左手持枪、右手持弹,悄悄越过堑壕逼进敌营后,便散开阵线向敌军居住民房内,分别投掷手榴弹,立时响起雷鸣般的轰轰爆炸声,冲破沉寂寒夜,一些日军在睡梦中魂归东瀛……日军虽猝不及防,仓惶中却也顽强应战,与川军展开恶战。川军两翼部队也及时赶上,三面包围,400多个日军官兵,伤亡大半,狼狈溃窜。川军收复了两下店,并捉了四、五十个俘虏,得到不少的枪械。
  第二天多,日军增援部队以飞机、大炮狂轰,派出大部队反攻。敌我人数、武器如此悬殊,占领两下店的近800名官兵,血战一番后,最后由连长吴钦明、李银川率200多人突围生还,其他500多人全部战死……(3)(4)
  虽然川军牺牲惨重,但重创了正不可一世的日寇凶焰,极大振奋了沦陷区民心。所以当时全国各报纷纷说:"这是川军在津浦线上参战的第一功!" (4)

  注释:
  (1)以上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708至71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关于韩复榘被杀,各类史料较多
  (2)以上参见西尔枭等:《20世纪军事演义》,上卷32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3)以上参见陈仕俊:《奇袭两下店》,见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第37至39页
  (4)以上参见范长江、胡兰畦:《两下店第一功》,见范长江、胡兰畦合撰《川军在前线》


  范长江和《新华日报》记者的采访

  22集团军名噪一时,中共这时在武汉办的《新华日报》、国内著名的《大公报》等许多报纸都派记者赶到川军驻地采访。
  《大公报》派出的记者是大名鼎鼎的范长江。范长江(1909-1970),四川省内江县人, 1935年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大西北采访,是第一个向全国、全世界报道1936年"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1970年10月23日跳井自杀。现"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高层次新闻奖。(1)
  范长江和《新华日报》记者叶海萍等战地记者,从徐州去山东临城22集团军总部。徐州为古彭城,是西楚霸王项羽故乡,这时徐州车站上有不少四川人来来往往。范长江一打听,在山东前线的川军,已把徐州作为他们的后方。车上许多人都用纯粹川音对话,这使四川人的范长江倍感亲切。
  1月30日是阴历除夕,到临城时已近夜,而车站小贩营业兴隆,军民安静。小贩对范长江等记者说:"韩复榘率军西撤时,军纪荡然无存!老百姓一面恐惧日本鬼子到来,一面又害怕韩复榘军队抢劫,都逃到乡下,弄得人心惶惶……川军到后,我们才一个个回家!"
  临城本为滕县一个镇,因有公路东通枣庄、台儿庄,故较热闹。此镇东依山地,西滨微山湖,成为军事之要隘。过此,则徐州顿失屏障了。
  微山湖多鱼,且多鸭。45军127师陈离师长以腌腊鱼鸭招待记者们。山东前线过除夕之夜,真是"苦乐一杯酒、难以报平安"……
  陈离说:"川军由四川徒步到陕西宝鸡,原预定在西安整理休息一下,所以官兵赤脚草鞋、短裤单衣,根本没有北方御寒准备。谁知到了宝鸡,奉命急赴山西战场。铁板火车上无坐,火车日夜不停,数日风雨,官兵无法造饭,饥寒交迫痛苦不堪……有些士兵到终站下车时,已两腿肿硬发直、失去知觉,随铁门骤开,货物般倾倒而出!" 
  379旅旅长陶凯喝了一碗酒,一抹胡子苦笑说:"还有一串串辛酸幽默的故事呢!川军弟兄从没出过川,对于外面情形都不明白。中央军服装好,与日本鬼子服装分别不大明显。有次站岗的弟兄,遇日本骑兵前来侦探。破衣、草鞋的哨兵见对方骑大马,衣服是黄呢外套,脚穿大皮靴,佩长刀……还以为是友军大长官呢,就不加射击。哪晓得就这样,哨兵被敌所杀!"
  381旅旅长杨宗礼也说:"还有一次,一些受伤的士兵,见敌人坦克车开过来,不晓得这是坦克,还误为是中央军的'洋盘'汽车,连连呼其停车。接着又自报军队番号,要求搭车到后方……结果也遭射杀!"说完连连叹气,屋内人唏嘘不已。
  范长江说:"这些故事确实太辛酸了,但让人幽默不起来!说明抗战中,我们川军还不适合于近代战争。但痛苦的经验,能给人超常进步!"
  《新华日报》记者叶海萍也说:"川军在山西出了力、尽了心,又经过残酷战争严峻考验。牺牲虽惨重,但已取得经验教训。所以现在川军才勇敢地挽回津浦路、山东防线的危局!" 
  次日,他们在临城见到邓锡侯、孙震两位川军统帅。在范长江眼里,邓、孙两位已不像以前在四川称霸一方时的威风样子,范长江心里说:"这两个川军高级将领,在民族战争的战场上变得朴质了!"
  穿着普通棉军衣的邓锡侯、孙震热情接待不到30岁的范长江。范长江笑着说:"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所到不过渭水上游;姜维九伐中原,始终未出陇南一隅之地。如今川军横贯几千里外、勒马泰山边,西望巴蜀,东指日本扶桑三岛……四川军人之光荣,实在是从古至至今所未有的事!"
  邓锡侯说:"你说得对,我们从上到下,官兵都晓得这是'打国仗',为了抗战远出家门,不惜战死沙场!"
  记者们又去采访民众,吃惊地感觉到:川军的军誉,竟是出奇的好!一个老大爷赞不绝口说:"韩复榘军队不讲理,抢人、打人,杀人!川军这样讲规矩,老百姓喜欢呀!"
  一位陈团长对范长江等人说:"弟兄们都晓得这次出川'打国仗',不能糟蹋川军和四川人,所以特别自爱。加之到五战区后,弟兄们生活有了改善。川军士兵在四川之穷,为全国之冠。现在弟兄们能吃饱穿暖,还发几个军饷零用钱,当然军纪就更不容易坏了!"
  临城北50里为滕县,是当时津浦北段徐州北面中国军队占领的唯一重镇。滕县以北之邹县,已入敌手,敌我两军相持于邹滕之间。叶海萍和铁甲车王队长是熟人,王队长专为记者们开车,约一小时至滕县。
  王队长说:"自川军到滕县后,滕县民众觉得有希望了!城内的绅士如柳厚山,75岁了;还有一个黄馥堂,70岁了,这两人都奋身而出!他们随同川军政治工作人员到乡下宣传抗日救国……滕县的青年也纷纷起来,加入到县动员委员会作宣传员。县城东北90里的城前镇民众,为欢迎川军前往,除沿途杀猪宰羊、烤制大饼,还预备作饭柴火送到乡上,而且发动乡民将90里长的道上积雪扫清,以迎川军!"
  范长江、叶海萍惊叹不已:"民众如此欢迎川军,军民同心抗战,真让人鼓舞啊!"
  王队长说:"是呀!那个黄馥堂先生祖辈上中过7个进士。黄馥堂学问好,他还特作七律古诗以迎川军将帅,写的是 :'天上遥瞻节钺临(指川军来),安危须仗老谋深(指邓锡侯、孙震等川军将领)。晋文攘楚先三舍,忠武服蛮倚七擒(指胜利在最后,目前胜败无足怪)。中府一朝诛贰竖(指中央杀韩复榘),阳光普照靖群阴(指中国军威大振)。川军将帅皆韩岳(宋朝抗金的韩世宗、岳飞),岂有神州竟陆沉!"
  范长江、叶海萍等人听了,齐声说:"黄老先生写得好哇!"
  他们去采访驻军125师王仕俊副师长。王副师长笑着说:"川军不挠民,而民间送川军的礼物又特别多。我反复下令转达民间,不必馈赠!但各村各镇送菜粮者仍络绎不绝。计已送到猪100多只,粉条1000多斤,白菜以万斤计。我们再三推辞,村民送到即走,不管收否。众商家更一致公议,在旧历年关为优待川军起见,破格不提高物价。我川军弟兄多穿草鞋,雪地冰天的,老百姓心中不忍,纷纷送来鞋袜……民众这样爱戴川军,我师很多官兵感动得大哭落泪,说:'这辈子当兵打仗,从没有遇上老百姓这样关爱我们的……我们去为国家民族而战,死而无恨!'" 
  1月后,122师王铭章部死战滕县,为"台儿庄大战"立下奇功,同上述军民齐心抗日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2月1日,范长江、叶海萍等人再由膝县赴最前线之界河。因15里之北沙河桥已破坏,故必须下车换马前进。部队把四川带出的战马借给他们。范长江感慨地对叶海萍说:"此战马随川军跋涉几千里,为抗日翻大山、渡旷野……本已很受苦了,如今又蒙将士厚爱借给我们!"
  过界河后,车站已完全破坏,不见人影。至界河镇,镇中军民杂处,街道且为川军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纷乱气象。门墙上有川军贴的"不退倭兵誓不还乡"等标语。
  125师746团谭尚修团长对范长江等人说:"这里民众对于军队的爱护,比滕县更甚!民众送护团猪已30多只,粉条近千斤,鞋袜、手套则临时做好送来,使每个弟兄都有一双。有的老大伯见我们哨兵在雪山上监视敌人,雪风刺骨,他们送柴火到山上,亲为哨兵取暖。见我们雪天挖工事,他们除送柴火取暖外,又送冻疮药,为受冻伤的弟兄绑扎。见工作过苦或有病的士兵,则在旁照顾,不忍离去……有次我带兵搜索前进,村中已有敌人,我军不知。一村民忙跑出来阻止连喊'有鬼子'!我们立即退开戒备得以保全,而这个忠勇的村民,却被鬼子杀害了!我军与敌军作战,遗下伤亡,战场附近民众自动将伤者之枪弹保存,伤者则收容家中。敌军退后,村民自动将受伤士兵抬送回营。而对战死的弟兄,老百姓在交付尸体之后,同声痛哭,如丧父母。我们许多官兵只好节制对于同伴的哀痛,反去劝慰村民说:'他们为国家而死,死后可以升天,乡亲们不要过于难过了……'"
  谭尚修团长说到这里,潸然泪下。(2)(3)
  范长江、叶海萍等人也都感动得泪容满面。叶海萍在发表于1938年2月14日、15日武汉《新华日报》的报道中最后有一句:
  "在我方的阵地上,自川军到后,每天不停地做着工事。在马上遥望着川军健儿,冒着寒风,精神抖擞地挺立在山峰放哨的雄姿,深信这些热血军人将予敌人一番痛击!" (3)  
  叶海萍的希望没有落空。一个月后的"台儿庄大捷"让中国欢喜若狂,其中就有"热血军人"川军的功劳在内!
  川军和民众如此融洽,统帅部蒋介石也特电嘉奖第22集团军,电文中说:"该集团军纪律严明,人民爱戴,转战各地,备著辛劳。特电嘉奖!" (4)

  注释:
  (1)见《四川近现代人名录》第195页,范长江条目,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及新华网关于新华社总编辑范长江的报道:《中国报人---范长江》等(http://www.hn.xinhua.org/mbmj/200252890509.htm)
  (2)以上参见范长江、胡兰畦:《两下店第一功》,见范长江、胡兰畦合撰《川军在前线》
  (3)以上参见叶海萍:《军民合作下的鲁南战场》,载1938年2月14日、15日汉口《新华日报》
  (4)参见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中第86页,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4. 王铭章死战滕县孤城


  蒋介石严令固守滕县3日

  1938年2月上旬,汉口。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急召邓锡候飞到武汉。蒋介石简短地说:"晋康兄!1月20日,四川省主席兼川康绥请主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甫澄,劳于抗战国事,不幸在'万国医院' 逝世。现川局混乱,中央急调你回川继任川康绥靖主任。22集团军总司令一职,由副总司令孙震升任!"
  而这时,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徐州军事会议上,李宗仁对第五战区所辖军长、师长们说:"日寇攻占南京后,至今年初,华北已大部沦陷。为迫使中国政府最后投降,日军统帅部决定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同时南下和北进,先聚歼我徐州地区第五战区中国军队主力,再挥师直取中国政治军事中枢武汉!"
  孙震等高级将领们从李宗仁牙关紧咬的面部表情中,已非常清楚:此时形势已十分严峻!
  李宗仁顿了顿,继续说:"中国方面,既要保存军事实力方能进行持久抗战,又需在津浦线上与日军周旋数月,使日军无力西进,从而为武汉及中原赢得必要的备战时间。统帅部和蒋委员长决心要进行一场'徐州会战'!第22集团军孙震总司令,第3军团庞炳勋军团长,第27军团张自忠军团长--"
  孙震、庞炳勋、张自忠3人刷地起身听令。李宗仁声色俱厉一字一顿地命令:"此次会战,实关系到我第五战区各部生死、关系到中国存亡之关键!你等各部务必在各自防线,死堵日军。号令各级官兵,敢不守军令擅自退缩者,军法从事,决不宽贷!"
  会议匆匆结束。此时中日双方都在厉兵秣马,淞沪会战后的又一场重大会战--"徐州会战"的帷幕就此拉开。
  日军南方主力,由华中派遣军派出吉住良辅中将的第9师团,沿津浦线和大运河向北杀来。主要目的首先是吸引牵制中国军队,保证华北方面军的矶谷第10师团、板垣第5师团和土肥原第14师团得以迅速攻占徐州,而后将中国第五战区主力包围全歼。
  但由南向北的日军的进展却并不顺利,遭到第31军的顽强抵抗。日军大炮轰、飞机炸,发起上百次冲锋,中国守军阵地丝毫不动,日军虽源源增兵,但死伤累累……不少日军指挥官竟然在阵前嗷嗷怪叫剖腹自杀,以求解脱"武士道"的羞辱。
  31军大量歼敌后,主动后撤。随后又在友军其他部队的配合下,于蚌埠淮河岸边再次死守。日军进攻近一月,仍未能突破我军防线……中国军队在津浦线南段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从北线往南的日军的进攻,则凶猛得多。南犯日军中的矾谷第10师团和坂垣第5师团,是侵华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两个师团加起来有6万人,装备糟良、气焰极为嚣张。它们首期作战任务为南进拿下徐州。
  徐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而两师团分两路南下,要首先会合于台儿庄。坂垣师团的路线是先占青岛,沿胶济线西进,取道西南直逼台儿庄;矶谷师团则沿津浦线南进,一路攻取沧州、德州、滕县并支援坂垣师团作战。两师团打算于台儿庄会师后,再并力西进攻占徐州。
  矶谷、坂垣二师团在沿预定进军路线推进途中,遭到极为顽强的抵抗。韩复渠因违抗军令临阵脱逃罪而被处决,各路将领更加拼死作战,再不敢保存实力见死不救。第27军团长张自忠原与第3军团长庞炳勋有嫌隙,但当庞炳勋死守临沂,在坂垣师团的凶猛攻击下眼看不支,张自忠率兵及时赶到舍命相救。庞、张两军密切协同,拼死杀敌,乘胜追击一天一夜,使坂垣师团后退90里,丧众4千多……张自忠和庞炳勋因此前嫌尽消,从此成为生死莫逆朋友……被李宗仁认为是一段"抗战佳话"。
  而矶谷师团则先在沧州、德州冲破冯玉祥部的顽强抵抗,气势汹汹攻到滕县外围…… (1)(2)
  防守滕县的川军王铭章122师,血战在即!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四川新都县人。1914年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历
  任排、连、营、团、旅长。1937年任41军122师师长,抱着马革裹尸救国之愿出川抗日。 
  出征前夕,王铭章返回新都辞别家乡父老,给家里预立遗嘱:"日寇入侵,国家危在旦,我知道我们是以弱对强。我此次出征,很可能为国战死,这是我的素愿!因为过去我打20年内战,是祸国殃民的。我死后,你们(指两位夫人)要和睦相处,好好抚育儿女。亚华年轻,不必居孀,可以改嫁,任何人不得阻挡。家产我已给你们大致分了一下……"王铭章写到这里,全家已泣不成声!  (3) 
  1938年3月,临城22集团军司令部。
  前方侦察人员向总司令孙震汇报:"据情报,占据济南的日军12军团长西尾寿造率部
  即将向我川军防线发动攻势!"
  3月10日,孙震急到滕县及以北的界河前线视察。他说:"45军127师师长陈离担任第一线指挥官,指挥本师及124师一个旅在滕县北界河、香城、大山一线防守。王铭章为41军第二线指挥官,兼前方总指挥,统一指挥各师作战!"
  王铭章马上命令:"我122师728团团长张宣武,立率全团由滕县之南的南沙河,进驻
  滕县以北15里的北沙河,布置第二道防线。令122师731团团长王文振率全团由韩庄进驻滕县东北的平邑、城前,以掩护第45军第一线阵地侧翼,防止临沂方面日军侧击!"
  3月14日拂晓,日军步兵、骑兵万余人,配备大炮20余门、坦克20余辆,飞机20多
  架,向两下店、界河一线的川军阵地全面进攻。日军来势凶猛,川军仅管拼命抵抗,仍难以招架,死伤惨重。如第127师周营全体官兵,大都战死在阵地上……
  正在此时,李宗仁紧急打来电话:"蒋委员长命令:41军固守滕县城3日,阻滞敌军,
  以待后方陇海铁路转运增援兵力,巩固徐州!"
  孙震厉声对王铭章说:"滕县为徐州门户,万不可失啊!有敌无我、有我无敌,要和敌
  人死拼!"接着,他转命各师、旅:"继续阻击日军南进,以待增援,务要死守滕县!" (4)
  王铭章朗声回答:"我誓与此城共存亡!"他率所部在滕县附近挖深沟,高垒工事。他已报定死守滕县的决心!

  注释:
  (1)以上参见:《李宗仁回忆录》,有关徐州会战的章节,广西人民出版社
  (2)以上参见西尔枭等:《20世纪军事演义》,上卷326至330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3)见王铭章之子王道义:《出师前预立的"遗嘱"》,载《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69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编,1985年8月 
  (4)以上参见张宣武:《滕县守城亲历记》,见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第53至70页




  血与火中的拼命厮杀

  3月15日晨,日军攻击滕县外围的川军阵地,受到顽强抵抗。日军改变战术,一边继续猛攻,又另派日军三千余人迂回到川军左后方包围守军,陈离127师陷入重围。另一股日军约三千人,从济宁东南的石墙出动,向守深井的124师370旅进攻。该旅只有一个团,死伤惨重。
  滕县城内的王铭章,急调城内的124师372旅,增援正面防守敌军的370旅,方稳住阵地。但到了15日下午,正面防线上,敌人潮水般越增越多。日军又以万余人由龙山向滕县右旋迂回包围。日军用意至此已非常明显:与川军外围正面防线胶着纠缠,而分兵从侧翼直捣滕县孤城,从而迫使川军主力放弃正面回救……
  王铭章急忙打电话,命令驻平邑前线的122师336旅王文振团:"王团长,目前只有你团尚未与日军接触,还保存战斗力。调你团迅速回援膝县,十万火急!"
  王文振团长着急地回答:"我团离滕县百里之外,缓不济急呀!"
  王铭章心想确实如此:要王团冲破铜墙铁壁般的日军重围回救滕县,很可能半路上就自投罗网被歼灭了!他忙向临城集团军总部发电孙震告急:"总司令,目前在滕县城内守城的,只有122、124和127三个师的师部,各有一个警卫连、通信连、卫生队。另外,还有滕县县长周同率领的警察、保安队四、五百人。此外,别无战斗部队了!滕县危急万分,请总司令派兵援救!"
  孙震复电:"蒋委员长已令汤恩伯军团共3个军10万之众北援,先头部队王仲廉军已于15日到达临城,但王部要等汤军团到达后才能北上,不能解藤县燃眉之急!我只好命总司令部特务营长刘止戎率步兵三连,援助朦县。我这里,也仅留一个手枪连守总司令部了!"
  王铭章见暂无援军指望,下午电令727团团长张宣武:"1.本师决心固守滕县城;2.你团除以一个营守备洪町、高庙一带原阵地,另以一营归127师指挥,留防北沙河外,速率余部跑步回援滕县城!"
  团长张宣武立即抽出一个营,黄昏前气喘吁吁跑回滕县城,只见王铭章已十分焦急地在城外守候。此时, 366旅731团第1营也由营长严翊率部从平邑撤回。晚上,总司令部刘止戎营也由临城乘火车赶至滕县。
  王铭章下令:"由727团团长张宣武担任城防司令,统一指挥,连夜构筑防御工事!"川军装备窳劣,如张宣武带回城的第3营,有4个步兵连,却没有一挺轻、重机枪……
  幸好孙震下令,夜里从临城急运来一列火车的粮弹,其中有许多手榴弹,东关和城上的守兵每人都有一箱,每箱50颗,成为守城最得力的武器……
  张宣武向王铭章汇报:"王师长,截至15日深夜,膝县城关的战斗部队,总共为1个团部,3个营部,10个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另有师、旅部的4个特务连……共约2500人。此外,朦县县长周同所属的武装警察和保安团约五、六百人。合计起来,城中共有武装力量3千人,但真正能作战的,不到两千人!"
  16日黎明,约有万余敌军继续向龙山等川军阵地猛攻。8时后,敌炮兵约一营山炮12门在滕县以东的东沙河高地,以排子炮的密集火力炮轰滕县城,同时,12架敌机飞临县城上空,疯狂地轰炸扫射。炮弹,炸弹如狂风骤雨般从天而降,滕县居民顿时慌乱,男女老少哭叫着出城向西逃难而去。
  王铭章师长立即打电话向临城的孙震总司令报告情况:"我与部下商议,认为将部队撤出城外,机动作战为好。"
  孙震回答说:"委员长来电,要我们死守膝县,等待汤伯思军团前来解围。我再力催促王仲廉军赶紧北上。你将指挥部立即移到城内,亲自指挥守城事宜,固守待援!"
  王铭章浓眉紧皱,咬牙说对张宣武等人说:"立即命令城内全体官兵,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立即把南、北城门关闭封死,东西城门暂留道路,也随时准备封闭。在四门张贴布告:没有本师长的手令,任何人不准出城,违者就地正法!"
  他同时命令师部副官长罗辛甲:"把师指挥所和师直属各部队,立即全部搬进城内!"    
  日军从早上在炮火掩护下数次攻城,集中火力攻土寨东南角,炸开一个大缺口。紧接着日军集中轻、重机枪数十挺向缺口疯狂射击,以掩护步兵进攻东关。守东关的川军严翊营士兵埋伏缺口两侧。当日军的轻、重机枪一停火,五、六十名日军跳出战壕向缺口冲来时, 只听连长一声令下,川军守军每个人将结成两个一捆的手榴弹,一齐投入日军群中。冲锋的日军尸横遍地……日军反复冲锋数次,均遭惨重伤亡而退逃。
  苦战到16号下午,川军滕县外围第45军的界河阵地已被日军突破。入夜,战斗稍息
  月色惨淡。王铭章和县长周同指挥部队修复加固工事,将县里存放的一千余包食盐,封堵缺口。王铭章连夜下令41军城外防守的2千余名官兵全撤进城内……
  当晚,日军第10师团,已增加重兵共3万人,将滕县的东、南、北三门包围得严严实
  实。17日天刚亮,日军50多门山炮、野炮和重炮向城内猛轰,每分钟敌发炮15发以上。20多架飞机发出撕心裂肺的轰鸣声,低空扫射、投弹……城内房屋哗啦啦倒塌、火光冲天,全城已成一片焦土。
  17日8时后,在坦克10多辆掩护下,日军步兵从东寨墙轰塌的突破口发起冲锋。124
  师739团团长王麟率两营在东关死战,反复肉搏,双方都伤亡惨重。
  王铭章急电孙震:
  "立到,临城。军长孙,密。17日黎明敌即以大炮,向城猛攻,东南角城墙冲破数处,王团长麟负伤。现正督师死力堵塞,毙敌甚多。职王铭章印。"

  战场险象环生:坦克猛撞、日兵攻上滕县东南角城墙。川军727团第3连满身血污的
  士兵,嘶吼着甩出一捆捆手榴弹,几辆坦克怪叫着瘫痪了。营长王承裕带领一连官兵,举起大砍刀,跃入冲上城墙的日军猛砍。双方都发出怒吼、惨叫,在"砰砰砰" 大刀、刺刀碰撞中鲜血飞溅!冲上城墙的日军被全歼,川军收复了滕县东南角。但全连仅剩40多人,连长张荃馨、副连长贺吉仓以下100多名官兵全倒在血泊中……
  恶战到中午,王铭章向孙震发出第二封电报: 
  "立到。临城,军长孙,密。敌以炮兵猛轰我城内,及东南城墙,东门附近又冲毁数段,敌兵登城,经我反击,毙敌无数,已将其击退。若友军深夜再无消息,则孤城危矣!职王铭章印。"

  王铭章还根本不知道:中央军汤恩伯部在昨天(16日)上午赶到了临城。孙震请求:"滕县兵少,危在旦夕,请立即发兵相救!"
  汤恩伯回答:"孙总司令,我奉委座和李长官之命,主要任务是经临城向日军左侧翼进
  攻,不敢违反军令!"
  孙震心中叫苦连天,又无可奈何。孙震未告诉王铭章汤思伯部已不能发兵援助滕县这
  一恶耗……
  17日下午3时,王铭章亲率师长税梯青、旅长王志远、童澄、吕康、曾甦元和县长周
  同等登城督战。此后战斗更烈:日军又发起猖狂进攻:20多架日机狂轰乱炸,10门15重炮向城南正猛轰,川军弟兄血肉横飞、伤亡惨重。日步兵五、六百人在10多辆坦克掩护下,向南城猛扑,下午3时后日军已占据南城墙。在场督战的370旅旅长吕康头部负伤,副旅长汪潮廉胸部负重伤……
  王铭章咬着牙,一字一顿地嘱报务员第三次向孙震告急: 
  "立到。临城,军长孙,密。独立山(膝县东南寸余里,即汤军预定到达地点),友军本日仍无枪声,想系被敌击破。目前敌用野炮、飞机从晨至午不断猛轰,城墙缺口数处,敌步兵屡次登城,屡被击退,毙敌极多。我忆委座成仁之训,及开封面训嘉慰之词,决以死拚,以报国家,以报知遇。职王铭章印。"

  日军攻击越烈,川军工事尽毁,手榴弹用尽。739团团长王麟等都阵亡。日军已突入城关,增援部队踪影全无。恶战至夜,王铭章发出最后一电:
  "立到,临城,军长孙,密,17日晚,我援军尚未到,敌大部队冲入城,即督所留部队,与敌军作最后血战!职王铭章。" (1)(2)(3)


  注释:
  (1)以上参见张宣武:《滕县守城亲历记》,见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第53至70页
  (2)以上参见曾达光等:《记王铭章师长血战滕县壮烈牺牲的经过》,见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抗战亲历记》第71至83页
  (3)以上参见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中第93至100页,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王铭章死不辱国与城共存亡


  王铭章在县城中心十字街口继续指挥残部顽抗,且战且退撤向西关电灯厂附近。已占领附近高地的日军子弹齐射。参谋长赵渭滨、副官长罗辛甲等10余人被打死,为国捐躯。
  王铭章腹部也中弹,踉跄倒地。随从忙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
  痛快!"
  官兵急忙掩护王铭章撤走,日军雨点般子弹再次密集射来,打死几人,王铭章又身中两
  弹。此时,日军见众多士兵簇拥一人,知是中国军队的将领,便从四面八方嗷嗷怪叫冲来,要抓"大俘虏"。
  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不愿落入敌手辱国,他挣扎着挺直身子,狂吼:"杀敌,杀敌,
  抗战到底啊!"他紧握手枪的右手高举,枪口对准自己脑门。
  奔来的日军霎时停住脚步,怔住了。
  "砰!"随着一声枪响,怒目圆睁的王铭章粗壮的身躯,重重地甩倒地上……
  王铭章死后,县长周同跳下城墙而死,以身殉城。城内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也
  不愿受日军残杀受辱,悲壮地狂骂着、嚎哭着……他们最后拼命大叫:"小日本必亡呀!"
  惨烈的场景出现在日军士兵面前: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互相以手榴
  弹爆炸,全部消失在"隆隆"的爆炸烟雾中……(1)
  矾谷的第10师团,付出沉重代价,打了四五天才攻下滕县。3月23日,矾谷军冲到台儿庄北泥沟车站,徐州城内已炮声可闻,台儿庄会战的战幕正式拉开。
  李宗仁制定的台儿庄作战计划是:令也是"杂牌军"的孙连仲第2集团军部沿运河布防,固守台儿庄;令"国军主力"的汤恩伯第20军团的5个师和一个骑兵独立团诱敌沿津浦线深入,待其靠近台儿庄后,再与第2集团军合力歼灭之。
  4月3日,日军占领了台儿庄的3/4,孙连仲部苦守台儿庄,伤亡大半,他的池峰城师死得只剩十之二三。他嘶哑着嗓子在电话里请求:"总司令,我部已快打光,能否暂撤退以事修整?"
  李宗仁说:"敌我已血战一周,待汤恩伯军赶到即可全歼该敌。此刻撤退,必将功亏一篑。"接着又厉声道:"委员长正坐镇徐州督战,命令部队死守台儿庄!若丢失阵地,军委会将严惩我这个战区司令及所有旅以上长官!"
  孙连仲说:"好,我坚决服从命令,一定坚持到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
  孙连仲马上给池峰城师长断然下令:"部队决不许撤,直到打完为止!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上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胆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 (2)
  他扔下电话,顶着炮火冲向台儿庄。集团军总司令舍身亲临第一线,更加激发起守城官兵战斗情绪,人人发誓与阵地共存亡!
  5日拂晓,李宗仁亲临前线督战,并严令汤恩伯火速前进。 4月6日,汤恩伯的3个军抵达台儿庄,给矶谷师团以歼灭性的打击。城内孙连仲也挥师反攻,孙震的川军145军作侧面突击。矶谷师团溃不成军,一路败逃……
  台儿庄一战,中国军队称:摧毁日军第5、10两个精锐师团主力,歼敌2万人以上,击毁敌坦克30余辆,击毁或缴获火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机枪数百挺、步枪万余支。(3)
  据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的作战统计资料承认:日方在整个"徐州会战"中:第5师团死1281人,伤5478人;第10师团死1088人,伤4137人。(4)
  这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最大的一次大胜。捷报传出,大鼓人心,中国民众和海内外华侨一片欢腾。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都出现了几十万人的大游行……
  当台儿庄大捷后,孙震落泪,哽咽着沉痛地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汇报:"滕县守城战役,川军毙伤日军4千余人。第41军自122师师长王铭章以下死伤5千余人。在滕县以北界河、龙山一带作战的第45军,自127师师长陈离以下伤亡也达四、五千人……川军总计伤亡万余人!" (5)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长久地沉默,然后说:"孙总司令,川军弟兄以自己的牺牲,换取了整个战局的胜利!"
  李宗仁对滕县血战评价很高,他向蒋介石汇报:"川军第22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对绝对优势之顽敌,独能奋勇抗战,官兵浴血苦斗达3日半以上,挫敌顽锋,阻敌锐进,使我援军得以适时赶到,战役中心之徐州得以转危为安"。(6)
  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是滕县先烈所造成!""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7)

  蒋介石致孙震的慰问电中也说:"贵部捍卫鲁南,浴血奋斗,殊堪嘉尚!"国民政府明令褒扬王铭章,并追赠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
  川军127师师长陈离后到武汉医治,蒋介石、李宗仁、孔祥熙及中共朱德、彭德怀都曾致电慰问,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以及吴玉章、董必武等人还亲去医院慰问。
  全国民众高度赞扬膝县战役中王铭章等川军将士悲壮殉国。当王铭章灵柩运回四川新都县老家途中,各城市都曾举行公祭。武汉更有3百团体7万民众送殡,国民党的党政军代表致祭,中共中央代表吴玉章和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也参加了祭礼,赠送了挽联、花圈。(8)

  中共中央毛泽东送的挽联是: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新华日报》还发表了《向为国牺牲的模范军人致敬》的署名文章,向这次战役中"为国牺牲、为国负伤和英勇战斗的中国模范军人致最崇高的敬礼!"说王铭章师长是黄帝的优秀儿孙,是保国卫民的英勇战士。(9)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题词:"民族光荣"。
  蒋中正专门写了祭文:
  "维中华民国27年5月8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遣代表吴恩豫,谨以香花茗果之仪,致祭于王铭章师长之灵曰:国运屯蹇,倭夷跳梁,既躏北陆,复肆东杭。粤维王君,实奋鹰扬,杀敌致果,气贯星芒。守峄守滕,坚将金汤,胡天下吊,竟丧元良。舍生取义,积懋旌常,马革归来,哀骈一方。眷怀壮烈,奠致椒浆,悠悠遐风,千载弥光。尚饗。"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题词
  "拼一军全部的血肉,作整个战局的支撑,壮矣哉成仁,伟矣哉成功,书之史乘,光照天下后世而永见其熊罴。"
  1937年8月30日,王铭章灵榇被运回新都原籍。31日,由新都各界公祭,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亲往主持典礼。送殡人员及观礼民众10万余人,备极荣哀。继由新都实验县县长陈开泗主持公祭后,王铭章忠骸安厝于新都县西郊饮马河附近。
  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8)
  第22集团军王铭章等川血战死守滕县城,是川军抗战史册上最有声色、最为悲壮、影响"至巨至深"的战斗,也是中国抗战史册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热血军人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的崇高品德的突出代表!  (10)

  注释:
  (1)参见傅双吾编:《民族战争川军战绩史料存要》,弟18至19页
  (2)以上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724至727页
  (3)以上参见西尔枭等:《20世纪军事演义》,上卷328至330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4)见《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1册第41页
  (5)见张宣武:《滕县守城亲历记》
  (6)见李宗仁向蒋介石呈送的电文
  (7)以上参见:《李宗仁回忆录》,第72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
  (8)见曾达光等:《记王铭章师长血战滕县壮烈牺牲的经过》
  (9)见吴克坚:《向为国牺牲的模范军人致敬》,《新华日报》,1938年5月9日
  (10)《四川军阀史》第52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浏览次数:3211-- 发表评论,已评论1次




----上篇文章第3章.."淞沪会战"中的川军
----下篇文章《川人大抗战》!本网从05.06.13起连载部分章节,见本网下面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