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成都绝好形象代言诗 ——品杜甫的《绝句》
成都绝好形象代言诗 ——品杜甫的《绝句》
胡开全
杜甫的黄鹂《绝句》是一首快炙人口的名篇,入选小学课本。“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展现出成都一幅完美的意境:清晨,诗人被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唤醒,推开窗户循着鸟声望去,在清翠的柳叶丛中有两只美丽的黄鹂若隐若现;透过柳枝,看到的是万里无云的好天色,一行白鹭翱翔在空中,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天边(常人的思维常常到此打住,诗人却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发生跳跃,从天边联想到天上的仙境,再回来寻找现实中景象相近的地方);窗外西山的白云,让诗人联想到远处云蒸霞蔚、波光粼粼、冰雪终年不化的,近似于仙境的西岭雪山,这前三句展现出由“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构成的美妙画卷,让人对成都近乎完美的生态环境感到心旷神怡,并因此产生对成都的向往;而这种环境不是存在于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因为门外的江边停靠着许多往返东吴的商船,从而营造出浓烈的商业氛围。这样成都就成为将生态完美和经济发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成为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
这种美妙的景象在历代文人的题咏中都有所体现,并非偶然出现或纯粹是诗人的文学加工,只是没有这首《绝句》表现得这么贴切而已。下面我试着举例说明:
首先是黄鹂、翠柳、白鹭寻常见。杜甫在《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中有“……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 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有“……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 咏成都的诗中也有“……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 早春杨柳引长条,倚岸沿堤一面高。称与画船牵锦缆,暖风搓出彩丝绦。 三月金明柳絮飞,岸花堤草弄春时。楼船百戏催宣赐,御辇今年不上池……”等诗句。薛涛在《送姚员外》中有“万条江柳早秋枝,袅地翻风色未衰……”的诗句。这众多的诗句都展现出古代成都有非常优美的生态环境,无论是鸟儿花草树木,还是水体,都是一脉相承地沿续着。只是青天应当说是难得一见,由于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空气流通不畅,自古多云雾,有“蜀犬吠日”之说。所以其他诗人描写天色的很少,仅有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有“……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描绘,而杜甫是遇上了一个好天气,也激发了好心情,造就了千古佳作。
其次, “含”的西岭雪山应理解为联想到的,而不是直白地看到的。很多人抱怨现在空气质量下降,不能再享受这种推窗见景的美妙感受了,让它只能存在于追忆之中。摄影师更将这发挥到极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最佳框景范例,在取景时必须紧记的要诀。后来自己当了中学教师,尤其是当了班主任,总想挖空心思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就自己归纳每门学科的特点,在晨会时给学生鼓动鼓动。其中讲语文学科时,我特别强调我们汉语言的文字之美,举例时我想到了小学课本中的这首《绝句》,让学生再用中学生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一番,于是乎就出现了开篇描绘的那番联贯的意境来。如果是真切地看到的,最有名的后两句单独看没有问题,但势必导致前两句与后两句意境脱节。所以我大胆地推测雪山是杜甫联想到的,而且在《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一版)中找到了证据:在诗旁有“原注:西山白云,四时不消”。因为成都到西岭雪山的直线距离已超出了地理上人的正常目视距离,诗人顶多能看到西南边隐约的、与天同色的山形,正如杜甫在《怀锦水居止二首》之二中所写的“……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一样,张载也在《登成都白菟楼》中有“……西瞻岷山领。嵯峨似荆巫……”。
最后是水景和发达的经济相得益彰。早在三国时期,蜀国就凭借“天府之国”成都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背后主要是仰仗水路向吴国输出蜀锦(即诸葛亮言“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到唐朝,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往来于成都与东吴的船只越来越多,所以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有“……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另一首也从总体上描绘了成都的生态和经济状况:“九大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到唐朝中后期,成都发展到著名的“扬一益二”的地步。到宋朝,正值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此时期的中国以四川和江南最为发达,北宋“交子”在成都产生,南宋更成为朝廷的经济支柱(据测算人口和经济都分别占南宋的四分之一),为后期成为坚持抵抗蒙古军队最久的地区奠定了经济基础。到元朝,《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p274 第一一三章)中记成都府有“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广半哩(约800米),长延至于海洋,其距离有八十日或百日程,其名曰江水。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竞似一海”。
总之,从历代文人的记述中,不难看出成都不仅一直经济发达,同时也保持着生态环境优美的典型,而杜甫的黄鹂《绝句》自然是成都这一典型形象的绝好代言诗,以前是潜移默化地推广,现在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对外展示和树立成都的形象;对内让成都市民人人知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觉得这就是我们规划和建设成都的出发点和归宿。我觉得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这是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必然需求。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文化和环境资源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一般的社会规律。成都虽然还处在高速发展期,但绝无必要去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现在政府对府南河、沙河的整治,对金沙(先蜀)、武候祠(三国)、杜甫草堂(唐)、永陵(五代十国)、十陵(明)、洛带客家古镇(清)文化景区的打造,就是《绝句》精神的具体体现。而且府南河工程事实证明:改善生态环境后,不仅获得联合国的“人居奖”,而且“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二、这可提升成都的软实力。在硬件设施和产业政策都同质化的今天,若在区位条件相仿的情况下,城市之间更多比拼的是投资软环境,而《绝句》描绘的成都形象,对弘扬成都历史文化,优化成都软环境,无疑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必将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企业家和人才对美好成都的向往;同时,《绝句》对丰富成都的传统城市精神,增强市民的自豪感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当前中央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指导下,《绝句》所描绘的美丽图画在构建和谐成都的今天不乏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成都龙泉中学)
[关闭窗口]
|
|
|
浏览次数:463--
 |
----上篇文章:成都——雕版印刷的发祥地
----下篇文章:成都生活的传统与时尚——成都茶事琐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