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府河南河:从二江并流到二江抱城
府河南河:从二江并流到二江抱城
陈渭忠
战国中期,中原地区七雄并起。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为实现其并吞六国一统天下之宏愿,秦惠王二十一年(前316)年,秦国大夫张仪、大将司马错率兵越过秦岭,一举消灭巴蜀。秦灭蜀后,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以大城(又称龟城)为蜀郡治,少城为成都县治。秦把蜀地作为支撑其统一六国的大后方,在战争的要求和刺激下,兴修水利,发展水运,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守李冰主持了都江堰的兴建。
史书是这样记载都江堰的,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此外,东汉应劭《风俗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也都有类似记述。
这些记载,都把“成都二江”置于十分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都江堰是一项系统工程,渠首枢纽与“成都二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渠首枢纽,都江堰如何化害为利;没有“成都二江”,都江堰怎能滋润天府。都江堰的早期工程主要是凿离堆,开二江,把成都平原上散乱的区间河流整治成两条骨干水道,并注入岷江丰富的水源。东汉崔寔《政论》:“蜀郡李冰凿离堆,通二江,益部至今赖之”。
“成都二江”是指哪两条江?司马迁没有点明,常璩则明确指出是郫江和捡江。捡江又称流江,南北朝任豫《益州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成都二江”又是现在的哪两条河呢?学术界尚存争议,见仁见智。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捡江(流江)即流经成都的南河,其上游河段为走马河;郫江即流经成都的府河,其上游河段,一说为柏条河,一说为走马河的分支油子河。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成都二江”即当今之府南二河。
“二江”又是怎样流经成都的?历史上系二江并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均记为“双过郡下”。此外,还有不少文人的诗赋为证,西汉杨雄《蜀都赋》:“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西晋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唐李白《登锦城散花楼》:“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唐岑参《登张仪楼》:“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
“二江”位居成都城南,西向东流,双过郡下。大城、少城位居江北,是政治、文化中心;“两江珥其市”,商市就沿江发展起来,“市张列肆,万商之渊”,“货贿山积,罗肆巨千”,由此可见其盛况。这种格局,使城池与江河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既有舟楫之利,又少洪水之患。成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二江位于城南,位居低处,且离城池较远,纵使发生洪水,也不易形成灾害。成都,自秦代建城,至唐代中叶,大约一千年间少有大水灾记载,诗圣杜甫在《石犀行》中赞曰:“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在张仪、张若筑成都城约60年后,成都变成了一座滨江城市,从而改变了其地理位置封闭的劣势。“二江”为成都营造出一水通天下的黄金水道,经长江,东通楚湘而江淮;过灵渠,南达岭南而番禺。都江堰建堰初期,航运功能置于首位,这条黄金水道对于秦浮江代楚统一六国,对于汉东定三秦伐灭项羽,乃至抗日战争时期运送给养支援前方,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云帆龙舸下扬州”,“门泊东吴万里船”、“蜀麻吴盐自古通”、“浪里争迎三蜀货”,这些诗句生动地记录了古代成都与沿海商贸往来之盛。
“二江”灌溉三郡,使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成为“沃野千里”的“陆海”,“水旱从人”的“天府”,在西蜀大地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二江”沟通了西部与东部的联系,使成都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地位提升,成为“扬一益二”的“喧然大都会”,在古蜀之都创造了同样辉煌的城市文明。
唐咸通十年~十一年(869-870年),南诏军两次进犯成都,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记》:“西川之民,闻蛮冠将至,争走入成都。时成都但有子城,亦无濠。人所占地,各不过一席许。雨则戴箕盎以自庇,又乏水,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之”。乾符二年(875年)高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鉴于成都城区狭隘,城防能力较差,决定扩大城区,修筑罗城。罗城者,意指将原有之城包罗于内。与此同时,于郫江修建縻枣堰,使郫江改由罗城之北绕城东而流,其行径与当今之府河基本一致,于城东南隅合江亭处与流江(今之南河)相汇。罗城之西则复开西濠(今之西郊河、饮马河)自西阊门流至甘亭庙,汇入流江,形成环绕罗城的护城河。高骈扩城池、筑城墙、堰縻枣,改郫江之事迹,在前蜀杜光庭《神仙感应传》以及宋代的《舆地广记》、《后溪记》中均有记述。该项工程于乾符三年(876年)实施,“自八月癸丑筑之,至十一月戊子毕功”。共105日,日上劳力约10万夫,计投工960万工日,耗资150万贯。
至此,历1130年,成都城河二江并流的旧格局宣告结束;二江抱城的新格局形成,一直延续至今,又经历了1130年。罗城的城墙与绕城的河流共同为成都城池构筑了一条坚固的城防线;二江,宛如一条流光溢彩的翡翠项链,为成都增添了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在唐代中期完成完善的城市水利工程还有解玉溪、金水河、摩诃池,这些工程相互沟通,形成完整的河湖水系,具有供水、排水、蓄水、滞洪、游乐等多种功能,成都的城市景观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提升。郊外,沃野千里,沟渠纵横,竹林茅舍,水木清华;城内,画桥涟漪,街衢通幽,风和日丽,水绿天青;二江环抱城垣,舟楫如梭,南来北往,仕女如画,濯锦浣纱;摩诃池静卧城中,品茗饮酒,谈诗论文,泛舟垂钓,任人逍遥。这种境界,在唐代至五代达到极致,为流寓此地的文人墨客留下太多的题材,催生出咏颂成都的无数美妙诗词歌赋及艳丽宫词。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中吟到“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如画图”,就是最精典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人口的增长,东郊工业区的崛起以及都江堰灌区的扩大,迫使府南二河水量锐减。在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的三重压力下,府南二河的水质急剧变坏。枯萎的水量,那能托起联通东吴的万里航船,直下扬州的云帆龙舸,在公路、铁路、航空日益发达的背景下,水运功能只好拱手相让;污浊的河水,生命如何延续?府南二河,鱼虾绝迹,水产功能消失了;优美的水环境荡然无存,两河污水怎能留住游人,娱乐功能黯然失色;河道退化,河岸垮塌,又削弱了防洪功能,上世纪就有两场特大洪水泛溢两河,一次发生在1947年,一次发生在1981年,“泛溢不近张仪楼”早已成为千古绝唱。“蜀人”还能“矜夸一千载”吗?
面对强烈的历史反差,面对两河的满目疮痍,成都人感悟到水利文明的失落。严竣的现实,激励起成都人重振城市水利的雄心。1993年,府河南河综合治理工程拉开序幕,市委、市政府英明决策,全市人民举城攻坚,历时五载大功告成,府河南河旧貌换新颜。府南二河的成功治理,为万民所称颂,为国内外所瞩目,并三度荣获联合国的奖项。
府河南河又名锦江,李白曾为之高歌:“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杜甫曾为之赞叹:“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今,“锦江春色”正重回天地,濯锦清江将长流永远!
[关闭窗口]
|
|
|
浏览次数:445--
 |
----上篇文章:李劼人故居“菱窠”
----下篇文章: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