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李劼人故居“菱窠”
李劼人故居“菱窠”
王安明
菱窠座落在成都外东沙河堡的菱角堰旁,是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李劼人的故居。
李劼人,1891年6月20日生于成都,1962年12月24日病逝于成都,终年72岁。他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法国文学作品翻译、报刊编辑、文学教学等工作。他50年文学生涯中,发表过各种著译作品近600万字。主要代表著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成都地区为背景,生动地表现了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川西乡土气息。李劼人的这三部小说,都是在菱窠修改完成的。从1932年至1962年,他一直居住在此,从事创作及其他工作。
菱窠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风景,在成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纪念李劼人这位文化名人, 198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拨专款修复菱窠。1985年重建,菱窠因其特有的文物价值,被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物管理所”,同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被列为成都新八景之一,命名“椽笔扬波”。
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劼人的好友、四川大学教授谢苍璃在成都沙河堡菱角堰旁,有一个果园,谢廉价让出其中二亩给李劼人。李劼人当时并无积蓄,只能就地挖黄泥筑土墙,盖上麦草,修成茅屋。由于茅屋临近菱角堰,而且又是黄泥为墙,麦草为顶,故取名为“菱窠”。
1939年春,日本飞机空袭成都,李劼人举家从城内桂花巷搬来此处。房屋坐北朝南,分为三大间,中为书房兼卧室,东端是客厅,西端是李夫人的卧室。室内陈设简洁明朗,放有几大柜书籍,室外是“明一柱”式的宽阶檐,形成一圈走廊。房屋对面是一座柴扉式的院门,由门外小径西行,道旁有李劼人手植的垂柳20余株,沿路前进十数步,就是菱角堰。塘边桃柳相间栽植,院周用马甲子作篱笆,院内种植苹果、有柠檬、葡萄等果树及腊梅、迎春花、南天竺、芭蕉等花木。房后是一个小山坡,别有情趣。李劼人在《自传》中对菱窠也有一些记述:“那时我在成都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自然的住处,这就是成都外东沙河堡菱角堰旁的‘菱窠’。这个房子是1939年春,日本开始轰炸成都时,赶修的所谓‘疏散房子’。开始时,几间茅草房比较简陋,但在我家来说,却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因为自我八世祖从湖北入川定居以来,从未有过自己的房子,搬一次家,东西失散不少,特别是书籍。我有了房子后,可以不再担心我在数十年来置备的几千本中国书籍(现已达二万多册)和积存的报纸杂志的散失了。沙河堡的房子面临菱角堰,为了信件投递方便,我在门楣上自题‘菱窠’二字,意指此菱角堰之窠巢也。我忙累了几年,一旦回到‘菱窠’乡居,身心为之一爽”。
1962年、李劼人用稿费把那草房翻修、加固,将廊木柱换为砖柱,草屋顶换为青瓦,半截楼升高为一层宽敞的书楼,楼上储藏书报及字画。
李劼人带着未改定《大波》的遗憾,病逝于菱窠。他的夫人、女儿、儿子遵照先生的嘱托,把四万余册藏书和一千余幅名人字画,以及珍贵的手稿连同他的居所“菱窠”,全部捐给了国家。李夫人杨淑君女士随女移居北京。直到1982年前,菱窠因缺乏养护,逐渐破败凄凉,枯木野径,荒草没人,屋倾瓦漏,四周墙破篱残破……
1991年,菱窠因其名人故居的特有价值和所珍藏字画有五百多件被评为国家二、三级文物,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底,成都市文化局领导决定,由成都市武侯博物馆代管李劼人故居文物管所,借武侯祠的人才优势,对菱窠进行整修,重新进行全面规划;对其藏书也进行了认真交接和广泛的整理,并补充李劼人生平资料,认真听取李劼人研究会等专家学者以及先生女儿李眉女士意见,写出陈列提纲,作出陈列方案;一面筹集资金,一面开工。经过半年的时间的努力,菱窠便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成都人民面前。
现在菱窠的大门,是带有浓郁川西民居风格的大门,门楣上高悬黄稚荃手书的“菱窠”两个隶书大字,两边是先生自撰楹联:“极四时之所乐;自成一家之言”。院门大开;院内的葱绿碧翠尽现。院门的朝向,在整修中作了一些改动,使之正对菱窠小径。游人还未入门,就能看见菱窠秀雅怡静的景观。
步入院内,犹如走进了一重小巧别致的绿树葱茏的园林。庭院围绕故居主楼布局,整修后的主楼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小青瓦、翘屋角、白山墙、水磨石地、红漆立柱和围栏。主楼的正中处,安放着李劼人先生生前好友、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为其雕塑的汉白玉胸像,该塑像鲜明,栩栩如生。像座是不加修饰的一块高1米多的自然状大青石,基座的背面镌刻着张秀熟撰文、马识途书写的《李劼人先生像赞》:
“巴蜀天府,地灵人杰;劼人先生,一代文哲;锦心绣口,冰清玉洁;微澜大波,呕心沥血;山河巍巍,日何烨烨;缅怀斯人,高风亮节。”
像赞情文并茂,高度概括了李劼人先生“自觉去创造光明的世界”的一生和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像前是一片铺满透水型地石的绿茵广场。场南一条曲折小路,通往南墙旁的六角小亭。路边草坪绿,树成行,花正芳。
主楼的红柱上挂着李劼人先生自撰的楹联两副:
“历劫易翻沧海水;
浓春难谢碧桃花。”
“ 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
花愿长好人愿长寿月愿长圆。”
楼下廊内粉墙上挂着李劼人先生《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小说的金丝楠木巨型木刻画,楼下素净清雅的客厅,小而雅致的书房和整洁的卧房,都基本保持了李劼人先生生前故居的面貌。墙上挂着老照片和李先生喜爱的书画,给人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
移步上楼,二楼是李劼人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陈列室。这里存有先生的部分手稿,中、法、日等国文字的李劼人先生作品,以及海内外专家对先生作品的研究著述。郭沫若在《中国左拉之待望》中称誉李劼人先生作品“是小说的近代史”或“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巴金赞劼人先生“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曹聚仁在《文坛五十年》一文中认为“《大波》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般乃是时代的真实记录。”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一书中,称劼人先生为3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七大家之一。日本汉学家更将其“三部曲”称颂为“语言教科书”。
楼后正中处,是李劼人夫人杨淑君女士之墓。
主楼西侧是厢房,系文管所的办公室用房和接待室。亦取劼人先生文意冠名“浓香阁”,并悬先生自撰联:“敢有文章惊天下;莫叫鹅鸭恼比邻”。
主楼东侧是一汪清水池塘。塘内耸立着形态神奇的太湖石,碧绿的池水上,漂浮着略呈三角形的菱叶,白色的小花如刚出浴的美人,零星地点缀在绿叶中间。岸边的柳枝织出一幅幅翠绿的纱帘。水边黄桷树下,横卧一方汉白玉石,上刻丰中铁手书的“椽笔扬波”四个大字,盛赞李劼人先生是在文学著作方面的大手笔。
荷塘北面,是一敞轩式的水榭。门楣匾额题:“碧桃轩”,并挂有劼人先生自撰联:“冷眼看空游侠传;热情涌出性情诗”。这是供游人休息品茗之处。水榭东侧的曲折回廊,沿水而建,把人们引向大门边。
大门东侧是“小雅菜馆”,其名出自劼人先生38岁时,因不满军阀统治,辞去大学教授职务,“自开菜馆取名小雅”以谋生的典故。
大门西侧,是美术陶瓷和纪念品小卖部。再往西有小桥横卧,假山瀑布。这些附属建筑都巧妙的沿墙而建,尽可能让出空间,使菱窠庭院虽小而景观迭出,且丝毫不显雍塞,真可谓匠心独具。
菱窠的对外开放,向中外游人展示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介绍了李劼人毕生的事迹,又展示了川西民居浓郁的地方特色。菱窠出现在成都,重放明珠般的光彩,使成都形成西有杜甫草堂,东有菱窠的布局,更增加了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关闭窗口]
|
|
|
浏览次数:466--
 |
----上篇文章:风雨高歌笔有神 ——刘孟伉先生传略
----下篇文章:府河南河:从二江并流到二江抱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