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风雨高歌笔有神 ——刘孟伉先生传略
风雨高歌笔有神 ——刘孟伉先生传略
姚 莹
“七十年华百练身,只余龙性老难驯。山川能说才无碍,风雨高歌笔有神”。这是原四川省副省长但懋辛对刘孟伉的人品、书品和诗品的赞赏。刘孟伉性格豪放旷达,为人刚正不阿,不仅是老革命战士,更是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文史学家。
先生1894年出生于云阳县,名贞健,字孟伉。50岁以后称呓叟,后书作寐寐。他5岁丧母,先入私塾开蒙,后随其长兄刘贞安(字问竹,光绪二十九年进士,补授贵州印江知县)学习经史、书法、诗词、篆刻等。刘贞安精通两汉古文,工于隶书,这些都对刘孟伉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孟伉天资颖悟,耽嗜典籍,在6岁到16岁的10年间,重点研读儒家经典《十三经》,书法则以北魏《郑文公碑》和颜真卿、欧阳通楷书为主,双钩填廓,既摹又临,一丝不苟,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从16岁到26岁的10年间,他又攻读古文字,朝订暮考,条分缕析,书法则扩展到对甲骨、金文及秦汉碑刻的广涉博取,取精用弘,书艺大进。
1927年,刘孟伉参加刘伯承领导的“顺泸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间与刘帅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有一些诗词都是怀念刘伯承的,如《浪淘沙》:“……夹道拥黄骝,万事悠悠。将军百战总轻裘,月落乌啼天又晓,人在松丘。”对刘帅的景仰与怀念溢于字里行间。泸州起义失败后,便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在云阳、开县、万县等地兴学校、办教育,也曾开设装裱字画的“艺薮”,兼鬻文、卖字、刻印。1939年,他和当地的地下革命工作者在万县创办了国华中学,自任校董事长,为党培养了大批干部。因从事革命宣传活动,该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刘孟伉则回云阳乡下学习、研究、传授书法、篆刻。先生抗战时期就是中共万县中心县委的成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过川东游击纵队一个支队的司令员兼政委,同时还是革命阵营中少有的知名学者,全国有名的大书法家,金石篆刻家,精通历代诗文的文史家……这样一个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老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忽然被宣告“停止党籍”。理由是像他这样的老同志,在地下时期工作生活的时间太长了,过多沾染了“民主派”的习气,适应不了解放后“严格的党内纪律约束”,摆在党外比留在党内好。在行政上,他历任川东行署副秘书长,四川省政协第一、第二、第三届常委,四川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59年升为馆长。
失去了党籍的刘孟伉,一度非常失落,但他很快投身于学问。在四川省文史馆安静的小院内,先生重新拾起他钟爱的学问。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他平静地从艰辛大半生的革命者,转为一位有着深厚功底和独到见解的学者。在这期间,除了文史馆的日常工作之外,他还组织馆员集体完成了一项大工程——编写了《杜甫年谱》。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翔实的一部杜甫年谱,深受杜甫研究者的重视。他又以自己对杜甫生平的理解,对杜诗作了详细的注释,写成了几十万字的《杜诗解说》,这五册他呕心沥血写成的书稿,是他平生唯一的一部学术论著,其中汇集了他对于杜甫诗作的许多真知灼见。他还详细、系统地考述了成都城镇发展历史,主编出版了《成都城坊古迹考》。著述手稿有《说文解字签》《六书评议》(今佚)等。
在刘孟伉的诸多艺术成就中,书法当推首位。清人刘熙载论书曾言:“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艺概·书概》)刘孟伉之书,“沈毅”与“历落”兼而有之。他于书艺主张博操而约守,谓“字是心所印”。其书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其篆书工大、小篆,尤以小篆为精能,取自秦刻石、诏版,兼学清人莫有芝,峻朗沉稳。其隶书出自《礼器》《张迁》《曹全》诸汉碑,体势整肃古拙,时出以长捺重撇以活气脉;用笔厚重朴茂,圆劲挺括,有篆书意趣;线条变化较大,起收、行笔的方圆、轻重、浓淡、枯湿、粗细等变化往往出人意表;而折肩高耸、重心上移,又使其隶书多了几分奇伟。其楷书面目多变,如所书《心经》,风格在颜真卿《勤礼碑》《大字麻姑仙坛记》诸碑之间,点画厚重,重心稍高,撇捺坚实伟岸,气象俨然;《刘贞安传》则在魏碑与欧楷之间,用笔方峻多隶意。
刘孟伉的行草书代表了其书艺的最高水平,风格奇奥诡谲,气象宏伟;用笔凝练精淳,沉着痛快;结构生峭,纵意放达;独特的审美取向与空间意识使其行草书有了卓异瑰丽的景象——新理异态,颇见怀疾负气;跌宕欹变,尽显狂狷不驯。若论刘孟伉的行草以结构睥睨群雄,凌驾于一时名家之上,似也不为过分。何应辉评其行草书时说:“风骨雄健,气格宏朴。那熔冶篆隶,刚健奋疾,意气酣足,如铁弦捏拔般跳宕起伏的用笔;那奇伟跳骏,拙中寓巧,随机变化,个性特具的结字;那气韵雄畅,茂密洞达,浑成自然的章法,这一切所铸成的作品的形质美,与作者真挚深沉而又豪迈超轶的精神世界完全融为一体,使他的书法成为他心灵的迹化和审美的寄托。”代表作有《刘贞安传》(楷书)、“为刘备冢补书”隶书对联、《峨眉诗稿》。成都名胜古迹多有他的题联,藏有他的书法精品。
他不光是书法家,也是诗人、篆刻家。他著书丰富,诗词上千,读其诗如见其人,生意盎然倜傥不羁,隐约有唐音而又是今之诗人。”刘孟伉于诗词颇有建树,风格豪迈,气象开阔,会心之处,不让时贤。后人评论刘孟伉诗词情真性灵,有陶杜之风,代表作有《冉溪诗稿》《冻桐花馆词钞》等。
先生于篆刻主张“用刀如笔”、“以刀代笔”,讲究书法味、金石趣,讲究有诗情、有画意。他出入秦汉印中,兼及明清流派印,字法以方阔取势,平淡中见用心;章法端稳,分朱布白较严谨;用刀浑穆自如,绝不见刻意的痕迹。亦精于边款微刻,其边款可微刻上千字的词赋,放大镜下观之,其精气神与本人书法无异。
追忆孟伉大师的生平,不管顺境逆境,他都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坦荡胸怀。古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他那卓尔不群又不失规距的书法风格,正是很好的说明。正如《中国书法》评论说:“刘孟伉书艺是有着深刻历史内涵的文化现象”。文章将他同颜真卿,于右任列名,认为是漫长书史中在学养,人格、品性、书道与经世济国、雄才大志合为一体的人物。确实,在整个书法历史中,又能找出多少集战将、学者、诗人与书家为一身的的代表呢!先生超脱豪放,旷达自适,老而弥坚,不被世俗所惑,不为淫威所屈,直到1969年2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老者的高风亮节,留下了文学和人格的亮点。
山川灵秀,天地氤氲,造就了瑰丽奇谲的巴蜀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奇才。刘孟伉受风气所钟、时代厚爱,以其轩昂之气、倔傲之才、精湛之艺,为巴蜀书法立一旗帜。这位“印诗书三绝;文武艺一家”的革命前辈,这位“弹雨狂风度平生,无意偏却登极致”的书艺大师,将世世代代受到巴蜀人民的敬仰与崇拜。
[关闭窗口]
|
|
|
浏览次数:427--
 |
----上篇文章:每日更新.录稿专用
----下篇文章:李劼人故居“菱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