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陈世松: 民国时期四川客家“发现”始末(转载)
陈世松: 民国时期四川客家“发现”始末(转载)
作者:bfgz 提交日期:2006-10-13 14:08:21
陈世松(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民国时期(1912-1949年)客家问题开始引起世人关注,并逐渐成为遍及海内外热潮的年代。当时远离闽粤赣客家大本营和客家热潮旋涡中心的四川,是否有客家人存在?他们又是如何被外界发现认识的?其间的历程值得研究者追溯。 一、民国年间的客家热 客家问题引起世人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后期。自清嘉庆年间发生在广东的东莞、博罗的土客械斗事件之后,到了道光末年(1850年),因为爆发了纵横全国大半个国土、持续12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起义,更使客家问题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基本是以两广地区的客家子弟为主力,在太平天国内部,客家话一时间成为“国语”。接着,在咸丰年间,又在广东西路6个县的地盘内,发生了持续12年并造成双方死伤50-60万人的特大规模的土客械斗事件。
作者:bfgz 回复日期:2006-10-13 14:10:00
一时间,人们对于这个动摇清王朝统治基础,搅动得南方社会不得安宁的客家群体,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居住在闽粤赣深山老林的默默无闻的客家群体,一旦横空出世,就表现出如此巨大的政治能量?他们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一群体开始引起了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到了民国初年,客家人在中国政治舞台空前活跃,在孙中山周围的一批客家人,如廖仲凯、邓演达、邹鲁、张发奎、陈铭枢、陈济棠等,在国民革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恰逢此时,在国内又因为在教科书、杂志上发生了有辱客家人的交涉事件,并很快引起了各界客家人的抗议,于是,客家问题再度引起轰动。 民国年间客家问题在政治舞台和社会生活发起的冲击波,吸引了中外人士对它的关注,人们迫切需要破译长期笼罩在客家群体身上的不解之谜。正是在现实需要的策动下,我国学界开始了对客家问题新一轮的集中探讨。一大批著名学者投身其中,成为客家研究的提倡者与支持者。当时蜚声学界的一些著名学者,如历史学家陈寅恪、顾颉刚、朱希祖、洪煨莲,社会学家潘光旦、语言学家罗培常、考古学家李济等,都对客家研究倾注过自己的心血。但是,最终集大成者,却是当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客家青年罗香林。
作者:bfgz 回复日期:2006-10-13 14:11:00
二、罗香林对四川客家的阐述 罗香林(1906-1978年),字元一,号乙堂,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县宁新镇水楼村下石陂窝人。1932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由于受其先父朱师扬的影响,于1928年秋辑录客家歌谣《粤东之风》后,即有意于研究客家历史与文化。名师陈寅恪引导他从客家族谱人手进行研究,李济传授给他体质人类学的测量方法,并现场取出人种测量器,对罗香林的头部进行测量,测出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客籍人。罗香林从1930年开始着手征集客家谱乘,并在广东各地报章上刊登《征集客家史料启示》。1932年5月之前,他完成了《家谱族碟中客家之源流》的搜集。同年9月,罗香林离开清华大学后,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 不久,罗香林接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顾颉刚、洪煨莲的委托,专门编辑《客家史料丛刊》。他一面与北平协和大学解剖学教授史蒂芬生一道,每天到驻广州的教导师第一团团部,对士兵进行现场测验;另一方面,则广泛搜集族谱等客家文献资料。1933年12月,他终于撰成《客家研究导论》。该书在此前客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并对客家的源流、分布、语言、特性等作了全面的阐述,被当今学界视为客家学奠基之作,他也因此被公认为客家学研究大师。
作者:bfgz 回复日期:2006-10-13 14:12:00
罗香林在构建客家学的基本架构时,对于生活在祖国西部的四川客家的源流和分布作了全面的阐述。该书以民国年间“现行的县区为单位”,对四川省的客家分布作了这样的勾画:“四川一省,亦没有纯客住县,惟非纯客住县则较湖南为多,计有:涪陵、巴县、荣昌、隆昌、泸县、内江、资中、新都、广汉、成都等十县……这些地方的客人,都是清初自粤赣二省迁去的,亦与湘赣系人杂居。” 罗香林的这一判断,系根据康熙末年入川移民的文献资料,以及从原乡和四川所能搜集到的谱牒资料作出的。罗香林特别提到,在四川族谱搜集方面,他从一位名叫陈晓钟的新都桂湖人处,得到过一部桂湖新都《陈氏族谱》。罗香林在分析客家人的居住环境时,还以四川广汉作为中国客家居住区域的北部边界线,说中国客家人的居地,“大体在东亚大陆南部及其滨海小岛下自北纬18度的崖县(在海南岛)三亚街起,上至北纬31度的广汉县(在四川省)止”。尽管这一勾画与今天四川客家的分布范围有较大的出入,但是,在当年他足迹未到四川的情况下,能够作出这样的描述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他的这一阐述,终于让人们石破天惊地发现,在祖国西部的巴蜀大地上,依然生活着一群与闽粤赣客家同根同源的客家人。如果把闽粤赣比作客家的主源,那么,四川客家就是其正宗的支流。
作者:bfgz 回复日期:2006-10-13 14:13:00
三、钟禄元对成都东山客家的报道 1941年8月30日,在四川成都出版的《文史教学月刊》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蜀北民族风光》的文章,该文第一次向外界报道了成都近郊的客家人的“奇风异俗”。该文作者为钟禄元。钟禄元(1913-1988年)生于成都市成华区圣灯乡东华村(原属华阳县龙潭乡),系清朝由广东梅县移民入川的客家后裔。1940年毕业于国川大学历史系,后在成都济川中学(现成都十六中)、华阳县中(现成都三中)、成都县中(现著名的成都七中)任教。继应叶圣陶先生之邀,到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任研究员并参加《文史教学月刊》期刊的编辑工作。1943年,他又在成都《风土什志》创刊号上发表《东山客族风俗一瞥》一文。两篇文章大同小异,可以说后者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通过这两篇文章,使读者对于四川地区客家人的历史与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文章指出:“‘东山’是蜀北华阳县的一块丘陵地,他的南北直径约40公里,东西约25公里”,其所包括的乡镇有:隆兴场(今龙潭寺)、保和场(今赖家店)、西和镇、得胜场(今牛市口)、三圣场(今高店子)、大面铺、仁和场(今石板滩)、同兴场(今门坎坡)等乡镇。此外,还有成都县属的青龙场、天回镇、三合场,新都县属泰兴场、木兰寺,以及简阳县属洛带镇等地。“这些客人都仍保存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由此山地风光,与四周俱异。”
作者:bfgz 回复日期:2006-10-13 14:16:00
文章以成都东山客家的3个大姓钟氏、范氏、谢氏为例,说明他们都是从粤东而来,其中内部又有差别,如龙潭寺的客家人大半由梅县五华迁来,西河镇的客家人十分之八以上都是兴宁人。文章列举了成都东山客家人风俗的6个特点:一是勤俭;二是爱清洁;三是住房建筑坚实,流行所谓“二堂八厅,四横五井”的结构;四是重视礼教;五是客家妇女最为劳苦;六是喜唱客家歌谣,他们经常在花月之前,或江边或田野,引吭高歌,一唱一和,词意双关,非常动听。 钟禄元不愧是四川客家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是他最先把成都东山客家向外宣传报道出去。此后30年来,他不间断地宣传报道成都东山客家,使“东山客家”成为外界了解认识四川客家的一个品牌标志。
作者:感情NO游戏 回复日期:2006-10-15 2:59:00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LZ说的那些地方都好熟悉,因为我也是客家人。而且就在lz所说的那些地方之中。
作者:射手天涯 回复日期:2006-10-15 16:24:00
再北的地方还有没有客家人呢????
作者:万川入海 回复日期:2006-10-16 19:55:00
作者:射手天涯 回复日期:2006-10-15 16:24:00 再北的地方还有没有客家人呢???? 陕西商州也有一个客家村,也是从梅州迁去的。
|
|
|
浏览次数:706--
 |
----上篇文章:兰玉英:从“抢童子”习俗看四川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
----下篇文章:双流县志中成都双流地区的民风民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