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双流县志中成都双流地区的民风民俗

作者: -上传日期:2007/5/11


双流县志中成都双流地区的民风民俗
  
      双流县志第二十八篇 社会风俗--第三章 社会生活
      当前页面:首页 -  成都市志 -  成都新方志﹒区县志 - 双流县志 - 第二十八篇  社会风俗
         

 第一节  日常生活
          一、饮  食
          
      县民主食以稻米为主,小麦次之,玉米、红苕又次之。一日三餐,尤重午餐。解放前一般是农忙三餐,农闲二餐,极贫家庭有一日一餐的,称为"吃对时饭",今已不复存在。副食有以下六类:
          鱼肉类  
      包括猪牛羊兔和鸡鸭鹅肉及内脏,以食猪肉为主。鱼类以当地生产的鲤鱼、鲫鱼、草鱼、鲢鱼为主,黄鳝、泥鳅从20世纪80年代始列为宴席的主菜。鱿鱼、海参等水产,清末民初交通不便,价格昂贵,县人很少食用。解放后,水、陆、空交通发达,海产品充满市场,已成为民间常菜。
          蛋乳类  
      县民消费量最大的是鸡蛋,次为鸭蛋、鹅蛋。鸭蛋除煎食外,大都加工成皮蛋或泡盐蛋食用。乳类主要是牛奶,羊奶很少。制成品有奶粉、炼乳等,多从外地输入。
          油脂类  
食用油分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类,植物油以境内大宗生产的菜油为主,芝麻油又名香油,产量小,用途窄,仅作拌凉菜的调料之一。动物油以猪油为主。
          蔬菜类  
      县民常食用的蔬菜品种详见《农业篇》。食用之法除鲜食外,还喜用盐水加香料泡制,通称"泡菜"。有的品种晒干后,拌以盐和香料加以伏制,通称"伏菜"。
          果品类  
      境内市场常见的果品有枣、梨、李、杏、柿、桔、橙、柚、枇杷、核桃、石榴、板栗、葡萄、苹果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境内交通发达,亚热带产品香蕉、菠萝等大批流入县内市场。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县内西瓜生产发展很快,已成为群众喜爱的消夏食品。
          调味类  
      盐、糖、酱、醋、姜、葱、蒜、花椒、胡椒、辣椒、芫荽、茴香、椿芽等均为县民习惯在炒菜、拌菜时的调味佐料。《华阳国志》载"蜀人好辛",境内男女老少喜食辣椒,至今不衰。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味精"已成为县民调味必备之佐料。
          
      一日三餐是县民的历史习惯,且干饭多,稀粥少。普通人家多喜吃沥米饭,用木甑或篾甑蒸熟,甑下煮白水菜。食用猪肉常肉菜混煮,熟后将肉切成薄片,与菜混,谓之"连锅子";若将肉片与蒜苗、韭菜同炒,谓之"回锅肉"。
          
      酒和茶是境内居民的常用饮料。城乡之间由于经济收入的差别,农村饮用粗茶多,城镇饮用粗茶少;农村饮用白酒多,城镇饮用曲酒多,醪糟酒多为家酿,一般在冬季饮用以御寒,吃法是加水和其他食物共煮,常见的是醪糟蛋和粉子醪糟。20世纪80年代后,高橙、香槟、可口可乐、葡萄酒等高档饮料的消费逐年上升。
          二、服  饰
          
      清末民初,双、华两县城乡居民多着长衫,男的外套马褂,女的外套马甲,颜色多为蓝、黑、灰色。贫富之间衣着质量差异很大,有钱人家穿绸缎、"洋布",贫苦人家则用土机布。妇女婚前扎一条发辫,婚后梳髻,头戴帽条子,有的头上顶"首袱子",前罩挖篼围腰。随着新学制的推行,公教人员多穿中山服,小学、初中学生穿童子军装,高中男生穿麻制服,女生穿蓝色上衣,下着青裙。城乡居民夏秋季喜穿草鞋。草鞋有丝耳子、粗草鞋、水爬虫之分。农村中冬季普遍穿用麻线或旧布襟襟编的"麻窝子"草鞋。
          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男穿中山服,女穿对襟短花衣服取代了传统装饰。在衣料变化上, 
      50年代初期,畅销衣料为士林布、水月工农蓝、芦雁灰布、黑色充毛贡呢等纯棉制品。50年代中后期,各色卡琪、斜纹布为群众所喜爱。60年代,大都喜穿灯蕊绒和平绒等高档棉布。70年代,涤确良、真丝织品成为畅销货。80年代,人们普遍喜爱纯毛制品、麻纺品、皮革装及羽绒制品。从购买衣料为购买成衣;从单一的御寒保身功能转化为保身、装饰并重。青年妇女的装饰品耳环、戒子、项链等,也逐步由镍质、银质转变为金质。近年来,城市少数青年妇女尤重打扮,中西结合,珠光宝气。
          三、用  具
          
      家用器具有木制和竹制两大类。桌、椅、凳有各式各样。木制的也有木质华贵的檀木、红豆木、楠木等;也有一般柏木、杂料制作。民国时期贫富悬殊,豪门富户的家具木质华贵,做工精细;一般居民所用家具以杂木和竹制居多。
          四、居  住
          民国时期在居室建筑上,有钱人家多为砖木结构的小青瓦平房,贫苦人家多为竹木结构草房。详见本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篇》。
          五、禁  忌
          解放前,境内民间习俗中有很多迷信色彩浓厚的禁忌,大体可分为行为忌和语言忌两大类。
          行为忌  
      忌鸡飞上房,认为鸡上房招火灾。火灾户3天内忌烧锅,免再次遭灾。中午忌在院内动土,免冲动坛神。死在外面的人忌抬进家门,免沾邪气。忌孕妇摘果,摘后明年不结果。产妇未满40天不能进别家的门,不能看死人,免污秽人家和尸体腐烂。正月初一忌往地上倒水、扫地,以避蚀财。抱起婴儿忌在房檐下坐,避免被抓阴抓走。婴儿的衣服忌夜露,免沾邪气。建房时挑方忌对准别人的中堂,免煞住人家风水。母猪产仔后忌外人来看,免带走奶水。6人同桌,忌单双对坐成乌龟席。
          语言忌  
      早晨忌说鬼和猴子、老虎、猪八戒,认为说了这天不吉利,遭横祸。媒人叫红叶,避免把人叫霉。看到肥猪忌说可以卖了,据说猪是猪八戒转世,他听到要卖掉杀它,就要搞破坏,损坏猪圈。见到婴儿忌说长得乖、胖、好,只能说长得丑,据说"三婆娘娘"听说此子长得乖就要领回去。坐船忌说沉,呼陈姓为老蔫,蕹菜叫藤藤菜,避免翻船。
          解放后,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城镇此类禁忌多数已不再流传,但在农村尤在中老年妇女中此种观念仍根深蒂固。
          六、娱  乐
          俗称玩耍,主要流行于境内少年儿童之中,有些项目也出现在成人娱乐之中。粗略划分有:室内生活游戏、庭院活动游戏、智能游戏、各类博戏。
          
      室内生活游戏,大多流行在四五岁儿童间,以女孩为主,常以扮妈妈、爸爸、姐姐、哥哥等角色,摹仿居家过日子,操持家务,社交往来等生活现象。这类游戏是儿童自发进行的,表现了儿童向长辈学习生活的初级阶段。
          
      庭院活动游戏。青少年时期的活动游戏,大多是集体追逐性、竞技性嬉戏。如捉迷藏、老鹰叼小鸡、丢手帕、踢毽子、扯响簧、鞭陀螺、抓子儿、打弹子等。季节性游戏有堆雪人、打雪仗、放风筝等。
          智能游戏。有猜手指(抽中指)、猜掌中物、猜钱币正背面以及说急口令、绕口令、纸扎、剪纸、草编、竹编等。
          
      各类博戏。博戏指赌赛输赢的游戏。境内博戏除纸牌、麻将外,还有与动物斗赛结合的博戏,如斗鸡、斗鸟、斗蟋蟀。清末民初,曾一度流行斗牛、赛马,今已消失。
          第二节  节  日
          一、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农历的岁首,是境内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习惯叫"过年"或叫"大年初一"。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把阴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县民过春节有许多饶有风趣的习俗。
          吃腊八饭。阴历十二月初八日,民间以肉食、果蔬等杂拌煮粥而食,供佛斋僧,称为腊八粥,又名七宝粥。
          
      祷牙。又作倒牙,阴历十二月十六,从这天起,商人闭门盘存,债主出门讨债。帮拥者打最后一次牙祭,结算工钱回家过年,来年能否再被旧主雇佣也在这天决定。清代双流名儒刘沅《蜀中新年竹枝词》之四:"怕说明朝是祷牙,新愁旧欠总交加,老妻学得空空法,未定天涯与水涯。"
          
      祭灶。阴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旧俗谓灶神这日升天,除夕始归。一般都要备办果品、茶酒、白麻糖、灶马等于是日晚上敬灶神。传说灶神吃了白麻糖粘住了口,免得在玉皇那里说人间的坏话。
          
      除夕。阴历十二月三十(月小为二十九),贴春联,贴门神,合家团聚敬祖宗,吃年饭,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散压岁钱。有的还烤火取暖,通宵达旦,谓之守岁。解放后,春节仍为传统节日,国家规定放假3日,欢庆形式大体相同。20世纪80年代后,除夕之夜,境内不少人家团聚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文娱晚会节目。在新年旧岁交替之时,城镇农村鞭炮齐呜。
         
      拜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日,民间有拜年的习俗。一般是晚辈带上肉类糕点糖果等礼品到长辈家拜年。也有亲友互访,共叙友情。解放后,各级政府在春节期间开展军民联欢、民族联欢、工农联欢以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活动,使传统节日更赋予新的内容。
          清明节  
      解放前,清明节那天,民间习惯到祖茔扫墓,称为"上清明坟"。成立有"清明会"的家族,于此日集会祭祖,大宴同宗男性,公决家族纠纷,或公布收支账目,叫做"吃清明会"。解放后,机关团体于此日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普通人家清明祭扫祖坟的习俗仍然存在。
          端阳节  
      全家吃盐蛋、粽子、饮雄黄酒。小孩用雄黄酒擦花脸。向房前屋后洒雄黄酒,驱邪避秽。街市间售买鲜活中草药亦以此日为盛。新婚或未婚夫妇于此日到岳父家拜节,回时馈以雨伞。境内府河、金马河常有赛龙舟,抢鸭子活动。过端午的习俗至今尚存,赛龙舟时有举行。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祭祖之日,由来甚久。双流民间一般在七月十二日举行。此俗始自清初,谓川人大都是"湖广填四川"而来,远祖庐墓在湖广或他省,故先二三日迎之。这一天,要备酒食列于堂中祭祀祖先,然后将上书"某某列祖列宗收"封好的纸钱,码垛火化。晚上,在道旁河边焚化香烛纸钱,谓之"赏孤"。寺庙于是日办"盂兰会",亦含赏孤之义。解放后,此俗一度中止,20世纪70年代末复萌,今又盛行。
          中秋节  
      中秋节以月饼馈送亲友的习俗始于元朝末年。相传,元末的统治者怕人民造反,将老百姓家中的金属器具一律收缴,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约定八月十五日为起义时间,把起义通知藏在大饼之内,互相传递,因而形成中秋节互赠月饼的习俗。合家团聚,备办月饼水果等,坐庭赏月之习至今不衰。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两个阳数相重,故叫"重阳"。民国时期。从初一至初九,城乡普遍茹素,乡民多于此期酿醪糟酒。20世纪80年代起,机关单位及老年协会常在"重阳"之日组织老年人游园赏菊等活动,此日亦称老年节。
          立春(农历春节前后)  
      立春又称打春,意谓鞭打春牛,预祝一年丰收。清代,双流县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由县令率典史、主簿、县丞、训导等,用全副仪仗,至东外迎春桥行礼后,恭迎芒神及春牛到县衙。迎春仪式隆重,以示政府重农之意。民国以后,此习已消亡。
          二、民国法定节日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  
      民国元年(1912)9月27日,中华民国政府(北京)公布参议院议决。双、华二县多以是日为元旦,机关法团张灯结彩,悬挂"庆祝元旦"横幅,公教人员、机关学校放假一日。
          2月12日南北共和纪念日  民国元年(1912)9月27日,中华民国政府(北京)公布参议院议决。双、华二县多未举行纪念。
          3月12日植树节  
      民国4年(1915)7月31日,国民政府农商部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民国18年(1929)7月1日,国民党中央通过《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始定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为植树节。全县机关法团、学校集会举行仪式植树。
          3月20日邮政纪念日  
      民国36年(1947)5月15日,交通部公布:以每年3月20日为邮政纪念日。民国37年(1948)是中国发行邮票(始于清光绪四年)70周年,邮政总局于3月20日举办邮票展览,邮政职工举行纪念活动。双、华二县于是日发行纪念邮票。
          3月29日青年节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议决以3月29日为青年节。双、华二县青年学生未曾举行过纪念活动。
          4月1日主计节  民国30年(1941)4月1日,为第一届主计节,双、华二县未有纪念活动。
          4月4日儿童节  
      民国20年(1931)4月3日,内政部、教育部核定4月4日为儿童节。以后每年的4月4日,双、华二县小学、幼稚园都要进行活动,但都限制在校园内唱歌、游戏和吃糖果。
          5月5日端阳节  
      端阳节本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日,民国19年(1930)5月5日国民政府却定本日为国历(即阳历)端午节,通令放假,各地都不实行。之前的民国3年(1914)1月24日,国民政府(北京)准内务部呈,还规定过四季节日: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6月3日禁烟节  
      民国18年(1929)5月27日,国民政府令:定每年6月3日为禁烟纪念日。双、华二县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亦曾将收缴的部分烟毒在是日焚毁。
          6月6日工程师节  民国30年(1941)国民政府公布。
          6月14日同盟国日  
      民国31年(1942)5月18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决定,6月14日为"同盟国日"。双流双桂寺、黄天坝机场所驻美国等同盟国军,都要升中、美、英、苏国旗,以志庆祝。
          6月26日联合国日  
      民国34年(1945)6月26日,中、美、英、苏、法等50国代表在旧金山会议中签订《联合国宪章》,以后遂定该日为"联合国日",举行纪念活动。民国36年(1947)10月3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7月7日抗战建国纪念日  
      民国27年(1938)7月4日,国民政府明令:每年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双、华二县于是日都要举行集会游行,宣传抗战。青年学生还要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向前方将士赠慰劳品等活动。民国37年(1938)7日,国民政府将"七七抗战纪念日"改名为"陆军节",纪念活动多由国防部主持在军内进行。
          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  
      民国18年(1929)3月21日,国民党三全代会否决武汉政治分会请以9月23日为"完成北伐永久纪念日",最后通过胡汉民"以15年7月9日为’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
          8月13日空军节  是日双流中小学生要与驻县空军联欢,赛球或举办航空模型表演;驻军55航空站还要举办高空飞行特技表演。
          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民国35年(1946)8月14日,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一周年,正式宣布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8月27日孔子诞辰纪念日  
      民国元年(1912)9月13日,中华民国政府(北京)教育部通电全国,以阳历10月7日(即阴历八月廿七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民国17年(1928)2月21日国民政府大学院训令:废止春秋祀孔旧典。以后双、华二县祀孔均于秋季进行。民国23年(1934)5月31,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以8月27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双流县于民国36年(1947)后,停止祀孔。
          9月1日记者节  
      民国23年(1934)9月1日,全国新闻工作者接受杭州市记者公会提议,定本日为记者节。民国33年(1944)3月11日行政院始指令内政、社会两部,正式公布此日为国定记者节。华阳县辖成都城之半,新闻工作者较集中,记者节都要举行活动,所在报社报纸都要出专版或特刊。
          10月10日武昌起义日为国庆纪念日  
      民国元年(1912)9月27日,中华民国政府(北京)公布参议院议决,定10月10日武昌起义日为国庆纪念日。是年全国各地举行第一届盛大国庆祝典。双、华二县机关法团、青年学生每年国庆都要举行集会游行等纪念活动,晚间举行提灯会或火炬游行(此间火炬多用牵藤制作)。
          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成立纪念日  
      民国23年(1934)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成立,遂定此日为纪念日。双、华二县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生,均属童子军,着统一制服,佩戴胸章领章肩章,着领巾或领带,参加适合儿童特点的军事活动,如野营、短足旅行、军操、摸拟救伤员等。
          三、解放后的法定节日
          1月1日元旦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元旦又称过阳历年,县内机关单位工厂学校张灯结彩,悬挂"庆祝元旦"的巨幅横标和张贴对联,政府组织与驻军联欢,举行拥军优属活动,法定放假一日。民间不甚重视过阳历年。近年来城镇青年喜选元旦举行婚礼。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规定,"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为中国劳动妇女的节日,妇女放假一天。县妇联召开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表彰先进妇女、"五好家庭"。
          3月12日植树节  
      1979年2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并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是日,全县各级领导带头参加植树,对荒山荒坡、田边地角、河边路旁进行有计划的绿化。
          5月1日劳动节  
      法定放假一日。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劳动节在县内是仅次于国庆节的第二大节日。此日举行集会游行,有时晚上还要放焰火。60年代中期以后,劳动节主要由工会组织,表彰先进,开展体育运动,举办文艺晚会等庆祝活动。
          5月4日青年节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每年青年节,县共青团组织、中小学等都要组织青年进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讲演比赛、知识竞赛,或请革命老前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各级共青团组织多安排在这天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6月1日儿童节  
      亦称"六一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每年此日,全县各小学、少先队都要组织各种庆祝活动,父母、长辈带儿童出游,影剧院、公园免费为儿童开放。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1941年,中共中央正式把"七一"定为党的生日。解放后,中共双流县委于节日期间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各机关学校中共基层组织普遍举行庆祝会或座谈会。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部队放假一天。驻境部队邀请地方党政部门举行军民联欢,并在全县开展拥军优属教育。
          9月10日教师节  
      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文教系统表彰优秀教师并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10月1日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10月1日为建国纪念日,法定放假两天。在节日期间,全县各机关张灯结彩,集会庆祝。同时举办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展览,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成就或形势教育展览,表彰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等庆祝活动。
          
      除上述法定节日外,近年来,县内又蔚然兴起敬老爱老活动,以农历九月初九日为老人节(又称敬老日),公园、游览胜地全天为老年人免费开放,推动全社会在此节日前后掀起一场敬老、爱老、养老的宣传活动。
          
      母亲节,以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为节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母亲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党政领导机关、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都要向母亲们祝贺节日,赠送纪念品。
          第三节  迷信陋习
          一、迷  信
          射将军箭  
      是小儿拜干爹的一种形式,又称"找保保"。农村旧时缺医少药,小孩不易带大,父母认为小孩犯有"关煞",须寻求保。"射将军箭"是在路旁桥头或庙前,设香案摆酒菜,以柳枝为弓,红绳为弦,遇上第一个过路人,不论富贵贫贱,即请饮酒,说明用意,然后射箭,认作小孩的干爹。还要求干爹为孩子取一个含吉祥长命寓意的名字。要向干爹赠送腰带,含义是拜托把孩子带好。干爹也有向孩子赠送钱物的。此种干爹多是过后不认,但也有从此来往如初。此俗在20世纪60年代后基本绝迹。
          算命  
      算命是根据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依次排成八字,找出五行,按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祸福吉凶。摆摊算命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县境内场镇,每逢场期都有。双流县城北街的"览道注",为人算八字、合婚、择吉较有名气。解放后,算命列为迷信职业,予以取缔,曾一度绝迹。20世纪80年代,又复出现。近年有用电脑为人判凶吉、预言命运,是算命的另一种形式。
          拆字  
      拆字是将汉字增损笔划或拆乱结构,加以附会来推凶吉。问事者在拆字摊主字堆(有的用硬纸折叠或卷成筒状)里任意抽一字。摊主注意观察问事人的神情表现,推测问事人的心理活动,然后以所拆字的偏旁结构、或增减笔划形成的新字,作为根据,判断吉凶。民国时期场镇逢场常有拆字摊点,有的兼及算命。解放后基本绝迹。
          看相  
      看相有手相、面相和摸骨相三种。是根据人的五官、面貌、体态、气色、骨骼、指纹分析被看相人的心理活动来判祸福,骗取钱财的。民国时期场镇上常有看相摊点,解放后禁绝。近年又遇有出现。
          化水  
      是巫医利用迷信为人治病骗取钱财的方法之一。病人备上雄鸡、"刀头"、香烛纸钱到巫师、巫婆家敬神求治。巫师巫婆用黄色表纸画上符箓,口中念念有词,将符箓火化,纸灰掺入水中,令病家喝下,然后再画几张符箓,嘱病家回去继续服用。所收雄鸡、"刀头",即为报酬,也有另外索费的。民国时期,县境内农村场镇都有化水的巫师巫婆,解放后丘陵区农村也偶有化水的出现。
      跳端公  
      民国时期多在境内乡间流行。遇天灾人祸或家人久病不愈,便认为有鬼作崇,往往要请端公驱鬼禳灾。跳端公又称跳神、跳郎君、庆坛、传老爷等。事前主家先与端公说明跳神缘由,将生辰八字告知端公,再由端公掐算跳神日期。到期主家备办香烛纸钱,雄鸡"刀头",请端公来跳神收鬼。所收之鬼(即烧化的纸钱灰或符箓灰),用土陶罐盛着,红纸封口,交由主人按指定地点埋藏或扔掉。也有用稻草扎制"毛人"贴上咒符,做毕法事后用火焚化,表示鬼已被收。跳端公也常穿插爬刀梯、扑火坑、铧头贯胸等活动,表示端公身上附有神灵。端公还兼作"打保符""过关煞""庆坛"等多种法事。解放后基本绝迹。
          走阴  
      是以代人去阴间探访已死亲故为名骗取钱财的一种迷信职业。操此业者,多为已婚中年女性,称观仙婆。民国时期,走阴的观仙婆还兼及为人治病,断吉凶祸福,占卜扶乩,烧蛋化水等。解放后,绝迹多年,近年在农村偶有出现。
          禳灾咒仇  
      旧社会人们科学知识淡薄,若遇不祥之事,或仇家相恨,念几句咒语就逢凶化吉而遂心愿。常见的禳词有:家中若有小儿常常夜哭,就用小红纸书写"小儿夜哭,请君念读,如若不哭,谢君万福"贴于街口路旁。夜间常做恶梦,则用小红纸书"夜梦不祥,书于东墙,太阳一照,化为吉昌"。咒仇多系老年妇女所为,司咒有的还焚香化钱。常用咒语有"断子绝孙""全家死绝""死无人收""白骨现天""挨刀挨炮""天火烧光"等等。
          做道场  
      民国时期县境内做道场有3种:神会道场、祠会道场、超度亡灵道场。做道场是僧道的一种职业,庙宇寺观山门常悬有"本寺(观)应酬经戒法事"。做道场时间少则一两日,多则十天半月不等,其中以中元会、清醮会、东岳会、城隍会、龙王会、牛王会、盂兰会道场为盛。程序为设坛、开坛、请水、迎神树幡、安神祭灶、申文上牒、破狱、散花、坐台、焚祝供天、拜忏、放河灯、收榜倒幡、祭车夫、烧纸等,最后送神倒坛。普通人家超度亡灵做道场,堂屋正中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大法师画像,两旁挂十殿阎王像,中设经堂,堂前将方桌摆成品字或八字形香案,桌上放置各类佛经,中供张天师塑像,香案四周摆放锣鼓乐器,门前悬挂黄纸,上面书写存亡榜文。使用法器有引罄、招魂铃、令牌,木鱼、朝简、玉如意等。香案前置蒲团,供跪拜用。开坛之前,道场主人大宴宾客及道坛主事徒众。大吃一顿后,开始戒荤吃素,直至道场结束,叫"封斋"。开坛之后,每日由道场主事率徒众于早晚大做法事,其余时间由徒轮流守值,敲木鱼诵经,昼夜不绝。换班时还要鸣炮,敲锣打鼓唱道歌。民国25年(1936),华阳永兴乡郭辅廷,为其父超度亡灵,费时之久,规模之大,念经之多,为县中少有。解放后做道场基本绝迹。
          打醮  
      清代及民国时期,水灾、旱灾、火灾、瘟灾、兵灾等都要请僧道打醮,求神赐福禳灾。打醮按内容分清醮、火醮、九皇醮等。打醮为一地一街一村公益事,绝少一家一户举办的。打醮求雨一般在龙王庙举行,所做法事除一般程式外,还要耍水龙,捉旱魃。民国时擦耳岩打醮求雨,曾将狗打扮成人形,用人抬着游街,围观者捧腹大笑,为的是讨口风"笑狗天不晴"吉利,祈求达到求雨目的。双流县城旧时多系木屋,火灾频繁,每年南门外火神庙都要打清醮。此俗解放后已禁绝。
          相地  
      为人择屋基地,叫"相阳宅",择葬地叫"相阴宅"。操此业者称"阴阳先生"或"地理先生"、"堪舆家"。清代及民国时期县人迷信此道,凡建房或择墓地,必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不惜花费钱财,以求避祸得福,保平安,荫子孙。甚至有认为"风水"不好,新房刚修好就被拆掉;死者刚葬下又被刨出另择吉地重葬。解放后,风水迷信已被破除,阴阳业被取缔。近年又有出现。
          敬娘娘  
      清代及民国,农历三月初三有敬娘娘的迷信习俗。一是无子嗣之家,祈求早生贵子;一是虽有子嗣,仍得祈求保祐,小孩无病无痛。敬娘娘要在供奉有观音大士或三婆娘娘的庙宇进行,也有在家对天跪拜的。敬娘娘除焚化香烛钱帛外,还要备办雄鸡为祭品。解放后此项迷信习俗已基本破除。
          二、陋  习
          赌博  
      境内赌风历来很盛。乾隆《双流县志》就曾记载有逢年过节赌博的持久:"延到四五十日,一日或二三处,这班啯噜子和那市井无赖,都来赶会,席地摊场,开局诱赌,掷骰碰湖押宝,凭人所好。"民国以来,场镇多有常年性赌博,称为"摆场合",多为袍哥公口所把持。赌博形式有"推牌九"、"扯马股"及掷骰等。清律规定,惩治赌徒"枷号三月,杖二百",也从未根绝。解放后人民政府严禁赌博,对聚赌者轻则管制,重则判刑,赌博一度绝迹。20世纪80年代中,赌博之风炽盛,以麻将、纸牌、扑克为多,公安机关虽多次打击,仍屡禁不止。
          吸毒  
      清代及民国时期,境内无论贫富,吸食鸦片的人较多。民谚说:"三人行必有瘾哥;十室之内必有烟灯。"民国时政府实行寓征于禁,造成鸦片销售吸食有增无减,售店、瘾民遍及城乡。据双流县禁烟局在民国20年(1931)的统计,全县不足15万人,大小售店就400多处,隐民3万余人。有钱人家自备有烟灯烟盘烟枪,供自吸及娱宾客。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吸食吗啡、梭梭(鸦片复制精品)的渐多。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将烟毒肃清。
          娼妓  
      解放前,双、华二县除华阳所辖成都市区的范围外,没有公开的妓院,但有暗娼游娼。卖淫嫖娼多在旅店或私家。双流县城的暗娼多为外地流入,受袍哥和驻军中下级军官操纵。另有男娼,双流称幺哥子、幺筒,偶有出现。解放后人民政府严禁卖淫嫖娼,民政部门收容改造娼妓,安置生产就业,娼妓基本绝迹。20世纪80年代起,卖淫嫖娼在境内又有发现,公安机关屡次进行打击,但收效不如50年代。
          乞讨  
      旧时双流县叫化子多,民谚有"金温江,银郫县,叫化子出在双流县"。双流北邻成都,若遇成都市区整顿市容,乞丐流散来县,县城、彭镇、簇桥等大集镇甚至形成了叫化营。叫化营有头头统率众丐,遇逢年过节,慈善机关施舍;大户人家红白喜事,皆由头头出面办交涉。乞讨方式有的唱莲花落、顺口溜,有的装扮成财神、善财童子;有的装伤作病,乞人怜悯;有的摆地摊"告地状"等等。解放后乞丐曾很长时间基本绝迹,近年又渐次多起来。
         纳妾  
      纳妾俗称讨小婆子。旧时境内此俗多在达官贵人、土豪劣绅中流行。讨小老婆有两种情况,一是享乐腐化,玩弄妇女;一是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讨小老婆不必明媒正娶,也不必举行婚礼,一般是托人说合,金钱收买,或把使女收房。解放后,随着新婚姻法的贯彻执行,纳妾这一社会陋习基本绝迹。
          缠脚  
      又称包脚。缠脚是严重束缚妇女、摧残妇女身体健康的恶习。清代及至民初,县境内女孩六七岁即行缠脚。农村妇女要上山下地劳动,脚被缠极不方便,只得在中途放开,称为"黄瓜脚"。辛亥革命后,四川军政府曾下令不准缠脚,但积习难改。民国20年(1931)后,妇女缠脚陋习才算绝迹。
          童养媳  
      清代及至民国,境内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吃饭人口多,难于供养,将未到结婚年龄的女孩,让夫家接去供养,待女孩达到婚龄后,再举行婚礼圆房。解放后这一陋习已破除,但农村中并未绝迹。
         买卖婚姻  
      青年男女在议婚中,女方家长要求男方付出超出寻常聘礼若干倍的"财礼",一手交钱,一手交人,这就属买卖婚姻。县境内历来不崇尚买卖婚姻,此举被人斥为"卖人骨头"。民国时期有出现。解放后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境内有少数妇女通过买卖婚姻嫁到外省,去陕西的尤多。困难时期过后,此一陋习已少见。
          人情礼  
      人情往来,人之常情,红白喜事,生朝诞日,请客排宴,托人办事,说情襄助,也离不开送礼。境内送人情礼之风,随人们收入的增多,生活的改善,呈有增无减之势。有的家庭全年收入,人情礼要耗费一半;人情礼耗费全家年收入三分之一者,早已屡见不鲜,至许多家庭叫苦不迭,但又无法抗拒。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吃请  
      吃请和人情礼系一对孪生陋习,从家庭到企事业单位,遇事非得吃请不可,不如此则交际难,办事难。近年来吃请规格和消费标准呈直线上升之势,经费开支越来越庞大;虽有难言之隐,却又无法抵制和杜绝,时风使然。须得反腐倡廉,革除吃请陋习。
          第四节  礼  仪
          一、出  生
          
      诞生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境内各地都十分重视这一仪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母亲方面仪式。母亲从怀孕、生产前后都有一些"禁制",如不能吃兔肉、芫荽,以杜所怀婴儿是兔唇、狐臭之患。近年还兴起"胎教",说是生下婴儿格外聪明等等。其意在于确保优生。二是婴儿一方的诞生仪式。如办洗三酒、汤杯酒、剃胎毛等,其目的是使这种"添丁"的存在得到社会承认。
          生子  
      许多习俗都认为,小儿生辰可以注定一生的顺逆、贫富、荣辱等等命运,故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生子中的"报喜""催生礼""送祝米",倾注着深厚的戚族情谊。一切都是为了小生命的降生顺利。"洗三"是小儿出生后首次仪礼,备办酒席,染红蛋饷客。它主要包含以下意思:一是为了净秽污,清白入世。二是为了增加小儿胆量,临事不悲。三是为了防治疾病。总之,生子的仪礼寄托着保护婴儿健康、安全降生的愿望。对母亲来说,要讲求饮食起居,才有利于小儿正常发育。
          满月、百日、周岁  
      小儿生下满月,宴亲友的习俗叫"百禄",境内通呼之为"吃汤杯酒"。仪礼相当隆重,有的地方在小儿满月剃头后,抱游上街,目的在于让小儿见世面,增长胆识,长大始有作为。第一次剃头谓之"剃胎毛",要把理发师请到家来,红包厚礼。"庆周岁"也叫"请周岁""周晬""抓周",各地习俗大同小异。境内旧时此俗最盛,有力之家大操大办,主要意义在于祝贺小儿健康成长,平安多福。许多有趣的仪式,还为了预见小孩的生活道路,一生的志趣、爱好、特长、职业及前途、归向等等。
          认干亲、求神护佑去疾  
      "认干亲"又叫"广锁",其目的在于借助神秘的力量保护小儿健康、长命。有的说小儿在三岁时吃"百家饭"可以免灾。给小儿带锁可通身无病。这种习俗旧时农村为甚,其表现形式虽属愚昧迷信,但也说明旧社会劳动人民在天灾、瘟疫、人祸的残害下生命是没有保障的。这些行为和仪式,也有朴素的,企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后代兴旺、健康的理想。这些习俗目前在农村仍为人们接受。
          二、婚  娶
          
      结婚是社会成员的终身大事,有着十分严肃隆重的社会生活仪礼。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境内流行的一套婚姻制度、礼俗,都是围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而产生、承传下来的。建国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被推翻,《新婚姻法》的宣传贯彻执行,收效虽大,但传统势力的根深蒂固,依然留下不少旧的痕迹。
          问名、纳吉  
      媒人(今通称介绍人)将女家生辰八字送至男家。这一仪礼全靠媒妁之言,包含有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现今问名、纳吉习俗虽已废除,但婚姻介绍人则普遍存在。
          合婚、相亲  
      双方通过算命先生合八字之后,认为吉祥,就可以进一步征求双方亲故同意,再经过相亲、"放定"。这里充满封建迷信观念,严重违背青年男女的情感和心愿。此俗今已不存。
          定礼  下定礼即放定,表示定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手续。境内通称为"打响",带有很大的约束力,从此双方不得违背。
          行聘  聘金多少因家庭贫富而异,有的聘礼达到惊人的程度,广大劳动人民往往因交送聘金而倾家荡产,或婚后生活困难。这一陋习至今仍未清除。
          传期、送好、传红、请期  男方向女方送结婚吉期,把新娘婚期出嫁之日应注意事项,通知女家。此俗今已无固定程式。
          分礼、回盘、及笄礼  
      吉期既定,男女双方分头邀请亲友宴饮。亲友送礼、添香。娘家赠妆奁、田地、牛羊、衣饰,甚至有富家赠佣人、丫环的。书香门第有赠大部头书籍的。新娘雇人开(绞)脸,行及笄成丁礼。拜辞祖先、尊长等。这些习俗,今已不存。新婚夫妇所需家具衣物,在城市有双方共同购置的,农村则多由娘家陪奁。
          待嫁、铺床、暖房、沐浴  
      境内在旧时多在婚前一日或数日,亲朋赠送礼物,送待嫁饭。不便装抬盒的装奁如笨重家具先请人送至男家。伴娘铺设床帐。由于家境不同,悬殊很大。
          
      男家接人时还要下礼,"凤冠袍带"(轿行备有出租)供新娘穿至夫家。新娘要试妆、梳髻、拜祖、坐庭。境内旧时有哭嫁习俗,许多哭嫁歌即产生于这一仪礼中。今新郎新娘虽也有铺床、沐浴等举措,但已非一种仪式。
          亲迎  
      旧时境内亲迎的习俗仪礼甚隆重,旌旗蔽天,箫鼓追随,吹吹打打,摆出胜利者的阵势。这应视作上古抢婚制的余绪流风。今日农村仍有此俗,但已不如昔日热闹。
          催妆、上头、谢亲、上轿  
      新娘起身,沐浴更衣,上头。男家三请三邀,新娘上轿,谢亲,辞亲。沿途祛邪避凶,旨在保佑新郎新娘吉祥、多福。此俗今已不存。
          送亲  
      境内旧时送亲皆为新娘亲兄亲弟,若没有亲人也要请一个同辈表兄弟,名叫"装舅子"。回家时舅子要"偷"碗走,表示人虽出嫁,衣饭碗尚留娘家。解放后送亲多为新娘同辈男女青年,其送亲人数有越来越多之势。
          下轿、进门  
      新娘进门前要驱邪气,下轿要履行各种含有传宗接代、福气满门、富贵、吉祥、欢喜如意的习俗。许多仪式还表示新娘入门要勤纺织、管家务、生儿育女等。境内旧时新娘下轿由伴娘搀扶先行踏筛(煞)、踏升(生),就是这个愿望的反映。
          拜天地、拜堂  
      这是旧时婚姻正式合法化的必经过程,含有异常神圣、严肃的不成文法的约束作用。拜天地时陈设香案,高烧红烛,斗、秤、粮食、柏枝、旨酒、果品、镜子等一应俱全,表示盼望和祝愿新婚夫妇婚后生活美满幸福,人丁兴旺,聪明智慧,发家致富。司仪唱礼毕,夫妇即可绾同心结、入洞房、坐床。这时新郎才将新娘盖头帕揭下。新娘的美丑,新郎直至此时才能见分晓。拜堂时,新郎身上要挂红,头上要簪金花。被邀参拜的戚友,要给新郎新娘封拜钱,而且拜钱必须是双数。拜堂所用花烛,必须是最大的,谓之"大蜡烛"。旧时"点大蜡"三字已普遍成为青年男女结婚的代名词。此习今已不存。
          入洞房、撒帐、合卺  
      这是旧婚俗的高潮。新娘再坐床,撒长生果(染红的落花生),双方合卺,饮交杯酒,男左女右结发(清代以前男子蓄长发,成年后绾束于头顶。清代男子蓄长辫),唱"撒帐歌",祝愿早生贵子,成家立业。夫妇同洗和气手,婆婆添妆,并亲自摆设"小夜饭"。从此二人就可以在洞房中履行夫妻的义务和职守。此习今已废。
          闹房  
      这是结婚仪礼的最后一个程序。境内旧时闹房有的搞得十分低级、庸俗。建国后,风气渐开,此俗已被提倡讲究文明礼貌的新房祝愿活动和共同勉励所代替。
          喜筵  
      主家办喜筵之风甚盛,亲友备送仪礼,主家设席款待。旧时境内特别是农村有因备办喜筵造成全家负担奇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有的长期还不清结婚债务,竟有卖妻抵债者。此风今犹炽。青年人结婚,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大操大办,互相攀比。借结婚索取"人情礼",其额之巨,远胜旧时,成为社会上一大公害。
          拜姑嫜  结婚次日,新郎、新娘黎明起床,拜姑翁。亲迎时将女家送来的"长生果"(落花生)、"节节高"(甘蔗)、红蛋或者糍粑分送诸亲友。
          送席、请会亲、谒家庙  
      除拜翁姑之外,还要上门拜亲族,谒家庙(祠堂),展墓。新妇认宗拜祖,正式成为家庭成员,明确自己的地位。这一习俗是对新妇进行伦理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这一天,新娘还将在娘家平时所做的女红,如刺绣、枕帕、手绢、门帘、鞋袜等送给长辈。新妇三日后必须下厨,除有礼灶的含义外,是显露炊爨的手艺。这一天以新娘活动为主,带有检验新娘操持家务能力的意义。旧时农村在新婚夜晚,新娘要给丈夫试鞋,象征祝愿丈夫"脚大江山稳"。今已废。
      回门、耍十  境内旧时普遍有"耍十"的风俗,至今农村仍有沿袭的。"耍十"即新娘回娘家休息期满,男家由丈夫出面,备办车马肩舆,至女家接回新娘。
          三、丧  葬
          境内丧葬仪礼从古至今变化很大,其主要程序大致如下:
          初死、沐浴、含殓  
      一般人家死后,先用水抹身谓之"洗尸",含殓、"戳死星"。停尸又谓之"易箦"。焚纸马、纸钱于门前,为死人亡魂送行。穿寿衣,视死者生前的等级、地位、名分的不同,都有详细规定。平民比较简易,棺椁也很不同。至于诵经、挂孝、招魂,也都在于帮助死者干净、愉快地离开人世。
          报丧、入殓、守灵  
      向死者亲戚报丧,写殃榜、讣告等。主要为了证明死的正常,然后入殓。入殓后如果亲戚尚未到齐,不能闭殓,不然要发生闹丧,甚至有再行开棺的。入殓有种种规定和仪式。报丧多以孝子主持,至亲戚家不能入家门。
          接三、作七、开吊成服、题主(写灵牌)、治丧、家奠  
      这一套复杂程序主要是让死者亲属、邻里祭奠亡灵,各有繁琐仪礼规定。它体现了封建家族的复杂关系。凡冠、服、礼节都有不同安排。仕宦之家的开吊大祭、点主(题主)、治丧尤其隆重。这些仪式过后,死者在宗庙的地位就确定了。它是封建族谱的重要的后续仪程。这一仪礼由于社会上的贫富悬殊,差别很大。富者可以借此举哀之机,大肆张扬,炫耀其门第、财富。因此,不惜耗费大量资财,大宴宾客,设醮诵经,超度亡灵。但也有借此大敛资财者。家奠仪式多有念祭文,颂赞死者一生治家的功劳苦绩。
          停厝  
      旧时境内多有停柩不葬的,但时日不等。从几月、几年、到几十年的都有。新丧三日后,按头七、二七……最后至七七四十九日,逢七要祭奠烧纸钱。接下来逢百期、周年、岁末、清明、中元等节令都要祭祀。
          启灵、送殡、安葬  
      这是丧葬仪礼中表示人生最终归宿的程序。最庄严、最肃穆。从选择墓地,打墓,到入穴、安位、掩土等一系列过程,主要让死者入葬为安,一再告慰亡灵。出殡各地风俗殊异。境内大致是:铁铳鸣炮开道,雇吹打奏哀乐,丧罩装饰灵枢或骨灰盒。仵作抬灵柩随仪仗吹打行,沿途散"买路钱"或白纸花,花圈、祭幛、挽联随行(随葬品遗制),引魂幡、灵牌、死者照片作前导,送葬亲戚执绋或尾随灵柩之后。送殡时女眷多有哭丧者。哭丧愈多愈反映死者生前的家庭地位和人事关系。送葬规模,旧时境内由于赙吊、封灵、送殡、路祭、桥祭、山头祭、实土、垒坟立牌等等习俗,加上繁缛仪礼的耗费巨大,常常造成一般人家债台高筑,不堪其苦。许多富豪、官宦之家,借机大讲排场,是给活人炫耀权贵、摆样子的。而劳动人民的丧葬仪礼,往往又比较简单。
          居丧、岁时拜祭  
      死人安葬后,士大夫之家,还有居丧守制三年的习俗。孝子不饮酒、不作乐、不聘妻、不访友,甚至不居官。亲族在每年寒食(今多为清明)、中元、十月初一、除夕都要祭扫。旧时境内盛行给死者做阴寿。做阴寿那天称为"忌日",无非是表达活人对死者的仰慕怀念之情。
          推行火葬  
      解放后,县内在20世纪50、60年代均沿袭土葬。1975年政府实行殡葬改革,普遍推行火葬,丧事从简之风正在兴起。仅据1983年10月县民政局7~9月份统计,全县死亡591人,火化遗体507具,占死亡数的85.7%。其中城关片死亡168人,火化遗体168具,占100%。籍田区死亡108人,火化遗体108具,占100%。永安区死亡68人,火化遗体68具,占100%。中兴区死亡148人,火化遗体139具,占93.9%。太平区死亡99人,火化遗体24具,占24%。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推行火葬这件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艰巨工作,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蔚为风尚。尤其在平坝和浅丘地方易于为群众所接受,东山深丘地方则难度较大,且时有反复。至1985年,全县火化率仅为64%弱。
          第五节  社会新风
          一、退彩礼、婚事新办
          
      解放后城乡婚俗变化很大,贯彻新婚姻法,提倡婚事新办,勤俭节约办婚事。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增多,礼仪上更趋于简单。20世纪50年代初,机关单位青年结婚,一向不请客吃饭,仅以烟茶糖果招待道贺客人,婚礼则由党委书记或单位领导人、工会主席、妇联主任主持,证婚人、介绍人以及男女双方亲人参加。婚礼程序一般是先由主婚人致词祝贺,继由少男少女为新郎新娘戴大红花,向毛主席及双方长辈行三鞠躬礼,然后由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以及自由讲话等。仪式中大家笑语风生,快乐交谈,向新人表示良好祝愿。农村在1952年土改后,坐花轿习俗已绝迹,拜堂、回门、宴客习俗仍存在。农业合作化后,女方陪奁从生活用具用品向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变化,如锄头、镰刀、箩筐、猪只或鸡鸭兔,以及从事家庭副业生产的工具、原材料等。但对收彩礼这一习俗,农村比城镇延续时间为长,至今也并未绝迹。
          
      结婚收授彩礼,是旧的传统习俗。1975年共青团、妇联在全县城乡男女青年中开展退彩礼,婚事新办活动。黄水、中兴等26个公社先试点,后推行。这项移风易俗的活动,基层党委极为重视,列入议事日程,有布置,有汇报,有检查,有总结。黄水公社党委广泛发动男女青年学理论,破旧立新。全公社已订婚女青年167人,其中收彩礼的就有153人,占91.6%。经过学习,全部退完。柑梓公社利用各种会议和有线广播,大造舆论,一大队党支部书记史传清把退彩礼活动,视为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件大事,由他率领生产队长、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以及全大队订婚女青年共20余人,敲锣打鼓,去相邻近的温江三胜、永兴等公社退彩礼。团结公社十三大队,订婚收彩礼的女青年有15人,认识收彩礼是旧的习俗就有14人退彩礼。柑梓公社十二大队6个青年带头同旧传统观念实行决裂,提出结婚不收礼,不请客,不办酒席,实行婚事新办。县妇联、共青团闻讯,带领平坝地区的十几个公社的妇代会主任、团委书记和社员群众几百人,锣鼓喧阗,彩旗飘扬,赶来大队参加了这6位青年的集体婚礼。通过这些活动,仅1975年上半年,全县退彩礼的有1417人,新事新办、不请送礼办酒席的有48对。
          二、五好家庭
          
      为配合全县的两个文明建设,县妇女联合会与基层妇联密切配合,发动和教育全县妇女,把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新风尚,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80年起,在城乡开展树新风,争创五好家庭的活动。在全县172433个家庭中,评选出五好家庭5244户,占总户数的3%。与此同时,还评选出好夫妻9441对,好婆媳4473对,好姑嫂2482对,好妯娌2203对,好叔嫂2350对,好媳妇4227人,好妈妈6516人,好爸爸5447人,好女婿1659人,好邻居6778人。
          
      1981年,县妇联在认真贯彻中共成都市委(1981)15号文件的基础上,对评选五好家庭的条件和标准进一步条理化和规范化。五好家庭的评选内容和条件有:1.积极学习,遵纪守法好;2.维护集体,劳动致富好;3.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4.勤俭节约,安全卫生好;5.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好。根据"五好"条件,1981年评选出4913户,占2.84%。1982年评选出14696户,占8.5%。1983年评选出23749户,占13.8%。1984年评选出32378户,占18.8%。1985年评选出45897户,占26.6%。通过评选活动,一个新型家庭人际关系的祥和风尚,随着五好家庭的逐年增加,正在蔚为风气。评选活动的具体作法是:年初规划,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分级表彰。
          三、"三优一学"
          
      1982年3月,全县按上级的部署,开展第一次文明礼貌月活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工、青、妇群团组织的主要领导同志都参加,成立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常抓不懈。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学雷锋树新风的"三优一学"活动,每年3月都要进行。1984~1985年第一届"三优一学"活动中,以治县城的脏乱差为突破口。首先是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迄至1985年,有150家单位和2000多户居民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占总户数的53.1%。购置洒水车、垃圾车各一辆。设置集装垃圾桶180只,果屑箱100个。安装路灯125盏。新修和改建公厕7所。修建人行道300米。还发动广大职工和学校师生美化工厂,美化机关,美化学校。其次是各行各业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工厂以咨询服务上门,提高经济效益。商业、医卫、邮电、交通等行业开展了"六赛六比"活动、"挂牌服务尖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不断丰富"三优一学"内容,全县城乡普遍进行了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内容的"四个教育"和以建设文明单位为中心的"七个活动"。组织便民利民服务队1000多个,参加服务的达2万多人次,为灾区人民捐款8500多元,粮票14500多斤,衣物3580件。县一医院在"三优一学"活动中,为退伍军人、五保老人,伤残人和儿童义务体检达9000多人次。活动后初评出先进单位18个,平均得分95.58。总评出先进单位10个,后经上级验收达标,奖励双流县照像机一部。
          四、创建文明单位、卫生单位
          
      1984年,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领导组成的文明单位验收团,对受检查单位逐一进行验收。向县上申报文明单位165个,最后经审查批准,命名为"文明单位"的70个,命名为"卫生单位"的30个。与此同时,推荐为市级"文明单位"的12个,省级"文明单位"的2个。还推荐出市级先进个人5名。
          1985年,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在1984年基础上,本着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又审批命名61个。
          五、学雷锋  树新风
          
      1980年5月,共青团双流县委员会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活动,是继20世纪60年代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的又一次新高潮。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突击环境卫生,美化、绿化环境  
      据统计,3月5日前后,全县有14万多青少年投入了运动,清除垃圾4万多立方米,积造自然肥26万多吨。3月12日前后,各级团组织结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植树造林。据15个公社的统计,共植7万8千多株各类树苗,成片造林130多亩。
          涌现大批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兴邮电支局乡邮员何其寿,数年如一日为群众办好事,被群众夸为"学雷锋的好青年"。中和丝绸厂青年女工傅新明,1980年12月22日下班回家,见成仁公路上一辆行驶的货车掉下一包货,内装15件军用大衣,傅新明设法立刻通知路过此处的中兴运输公司汽车驾驶员,将货物归还了原主。籍田长征小学10名学生,放学见红花粮站运粮汽车掉下一包大米,一农民出来主张私分,同学们坚决不肯,协力送交粮站。
          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  
      永安公社团委负起对全公社失足青年和落后青年的包干教育责任。协和公社伏龙大队六队青年林世勋,将手持利刃行凶杀人的歹徒制服,扭送派出所,抢救了被害者的生命。中兴皮鞋厂青工方泽祥,无论寒暑,自觉维护中兴地区治安,捕捉违法犯罪分子,被群众誉为义务民警。红五公社爱国三队青年杨永兴,邻家失火,殃及自家,为了帮助他人,忘掉自己,去积极帮助邻家救火。在抗洪抢险中,也涌现了许多动人事迹,1981年,全县有186名青年出席了县的表彰大会,有30名出席了成都市抗洪救灾表彰会。迄至1985年的统计,全县参加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青少年达30多万人次,建立学雷锋小组2千多个,"为您服务"队430多个,做各种利民便民好事84000多件,植树50多万株。几年来受到团县委表彰的先进集体300多个,先进个人500多人次。
          六、学张海迪、王禹
          
      1983年,共青团双流县委在组织全县团员、青年"学张海迪、学王禹"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区、片和县级机关进行爱国主义的演讲报告。1984年春节前后,在全县青少年中又开展了"做好事,讲卫生,尊师拥军迎新春"活动。1985年春,又开展了"支援高寒山区人民"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为万县高寒山区人民送温暖活动全县共捐衣物19051件,现金1385元,粮12521斤。通过这些活动,还涌现出了许多身残志不残,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不已的模范共青团员和一大批优秀青少年,对转变社会风气,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促进一代新人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共青团双流县委为把全县团员、青年吸引到两个文明建设中来,更好地为"振兴中华、振兴双流"出力,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开展了"生产夺标赛""五小竞赛""争当商业小行家""技术能手赛""十乡农村青年植树造林竞赛""企业青年经营管理能手竞赛"等活动,引导青年团员在"富民、升位"上使劲,为改革出力,为国家分忧。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的标兵。"十乡农村青年植树造林竞赛"活动成绩突出,育苗107亩,营造青年林11处,成片造林504亩,荒山荒坡植树140余万株,四旁植树300余万株。
          八、"拥军、助贫、解难"
          
      人民武装部、县妇联、团县委、民政局、精神文明办公室自1982年以来,联合开展以"拥军、助贫、解难"活动为内容的"帮户助耕"活动。至1984年,全县共建有各种长期性或临时性的"帮户小组"1514个,使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缺劳教师户等受到了帮助。通过活动,涌现出大批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红花乡团委工作踏实,成绩优异,曾受到省、市团委的表彰。迄至1985年,全县有帮户助耕组1619个,常年为3446户烈军属、五保户、缺劳户做好事,送温暖。
          九、勤劳致富
          
      县的各级妇女组织认真贯彻中央(1985)1号文件的精神,在全县农村广大妇女中开展勤劳致富活动,发动千万农村妇女发展商品生产,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团结致富。全县有5147名妇女参加,其中养殖户2341人,种植户738人,编织户182人,服务户1725人,加工户667人,其他户484人。养殖户中,养鸡114.4万只,鸭42.11万只,鹅18.72万只,兔35.16万只,猪57.32万头。还广泛开展了"十小活动",即饲养小鸡群(10只为一群,下同)10166群,小鹅群433群,小鸭群5630群,小兔群12505群,小羊群364群,小猪群453群,小鱼池36个,小果园679个,小摊子75个,小食店57个,小工厂10个。至年底,受到区、乡妇联分级表彰的有1486人,成为全县农村妇女学习的榜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1792--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陈世松: 民国时期四川客家“发现”始末(转载)
----下篇文章谭其骧: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是什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