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兰玉英:从“抢童子”习俗看四川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

作者: -上传日期:2007/5/11

原创 从“抢童子”习俗看四川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

兰玉英:

从“抢童子”习俗看四川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  


                             兰玉英

 

       摘要  “抢童子”是一种很有文化意蕴的祈子习俗。本文通过考察这种习俗在川渝的扩布及比较闽粤赣边客家祈子习俗和有关的庙会差别,认为成都客家住地的“抢童子”受到了四川本地“抢童子”习俗的很大影响,成都客家人对抢童子的深刻参与是四川客家文化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并具有地域特色的体现。
       关键词 抢童子 祈子 四川客家文化 地域特色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带来了闽粤赣边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绚烂了巴蜀的土地和巴蜀文化,同时这片土地也反过来给客家文化提供了新的滋养,使之在新的生长环境里呈现出不同于原乡文化的色彩。 
      四川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或者说是客家区域文化。谢重光先生在谈到台湾客家文化时曾经说:“台湾客家文化承传了原乡的文化传统,但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原乡文化。台湾客家人的原乡本自多样••••••来到台湾后,客家人与原住民、福佬人之间,以及不同祖籍的客家与客家之间,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族群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加上对所在地区环境和其他物质条件的适应,不同地区的客家而后都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对于不同地区客家文化形成区域特色的过程,台湾学者称之为‘台湾客家在地化’,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客家文化在台湾的变迁。” 谢先生的这些论断对于观照四川客家文化的区域特色及其成因具有指导意义。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客家文化在四川的变迁概括为“四川客家在地化”。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自称广东人,把普通的四川人称为“湖广人”,把自己所说的母语叫做“广东话”,把普通的四川人所说的话叫做“湖广话”。他们聚居在方圆数十公里的近山和丘陵地带,形成了一个客家聚落,聚落内主要是来自粤东的客家人,还有少量的江西客家人和福建客家人,另外还有一些湖广人散居其间;聚落外面则是汪洋大海般包围着的湖广人。这种状态下生长了300年的四川客家文化,在传承客家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了四川本土的一些文化要素,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本文拟以抢童子的习俗为例去管窥四川客家文化的这一特色。
     一、“抢童子”的习俗及其在川渝的扩布情况
抢童子形式上看是一种庙会,从内容上看是关于祈子的习俗。民间庙会是典型的民俗现象,所以行文中有时不用“庙会”而用“民俗”或“习俗”的提法。解放前每年农历三月三在洛带都要举行抢童子的群体性活动。“三月三,堆人山”,至今七十左右的客家老人大都亲眼见其盛况,有的还参与了对“童子”的抢夺;说起其热闹非凡的情景,他们无不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今五十来岁的人虽未能亲历其境,但竟也差不多能生动有趣地述其大端。据载: 
区内有四处,以洛带为盛,地点在燃灯寺前川主店。童子是木刻,共12个(闰
年13个),分头童,二童、三童及一般童子。人们相信,无嗣者抢得童子可以生育。头童最大,据说最灵验,所以最珍贵,抢夺也最激烈。值此日,参加抢童子者成百上千,观众数万。先唱川剧《仙姬送子》,戏毕主持者便通秉神灵,然后鸣炮三响抛出童子,台下便开始激烈争夺。一个头童或二童,往往要争夺三、四个钟头,只要看见在谁手上,大家便会漫山遍野蜂拥而追,有时竟追上二、三华里,直至不知在谁手中为止。童子抢得后,便送往事先约定好的求嗣者家中。主家迎童供奉,设宴酬谢宾客,并对抢童者予以酬谢。 
这个记载内容较全面,对抢童子几可知其详,下面的两个资料还可以对抢童子的仪式、情节及盛况进行印证和补充,资料中还特地说明“三月三”是“送子娘娘的生日”,揭示了这个祈子习俗形成的思想基础是对送子娘娘的信奉。
   《四川民俗大观》:“俗传农历三月三是送子娘娘的生日。是日,要为之办娘娘会,演戏酬神。会首用木头雕刻成几个四五寸长的童子,午时焚香礼拜之后,从高处依次抛掷人群中,下面的人你争我夺,而抢得头童者最佳,其余次之,是谓抢‘童子’。抢得童子的人,即于晚间鼓乐前导,点灯张伞,由一男孩抱着木童,跨骑彩马,或将木童置于彩亭中,送至无子女的亲人或有钱人家,以示送子至家,定生聪慧之子。届时,主人盛宴酬客,大给赏钱,比真正得子还热闹,有的竟花费上百金。” 
《成都通览》:“俗传三月三日为送子娘娘生辰,省城之延庆寺、娘娘庙各处演剧酬神。会首则大肆饕餮,并用木雕之四五寸长童子、童女若干,在神店前抛掷丛人处,俟人之抢夺。抢得童者,即于是夜用鼓乐、旗伞、灯烛、火炮,将木童置于彩亭中,或用小儿报持,送与亲戚中无子女者。该亲戚即衣冠招待,肆筵宴宾,比真正得子者尤为热闹,有接童子费至数百金者。” 
     抢童子的热闹全在一个“抢”字,“抢”是这个习俗得名的理据之一,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内容。崇州的街子场是个古镇,与青城后山连接,被称为青城的后花园。据调查,在街子场也流传着抢童子的故事。“最热闹的要数三圣宫‘三月三’童子会。那一天,人们争相抢夺一尊做工精美、象征生育旺盛的镀金木雕童子,从宫里抢到宫外,从街头抢到河坝。许多大户人家为求家族兴旺、妻妾成群、多子多福,而雇请很多人帮忙、抢到之后,远亲近邻纷纷前来道贺,一时间鼓声锣声爆竹声接连不断。” 
以上可以看出,“抢童子”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民俗,或许可以把它比喻为一部精彩而迷人的戏剧,它因为“抢”而热闹而激烈而曲折多变,在有的地方甚至惨烈如打仗。邛崃县称“童子会”为“童儿会”。邛崃籍的四川民俗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家韩作成(1940年出生),在幼年时代亲眼见到了他的家乡邛崃永丰场抢童子的情景,在长篇体纪实散文《庄主日记》中他生动地记叙和描写了“童儿会”及争夺童子的惨烈之状,用艺术的手法把抢童子的激烈表现到了极致。请看: 
      在川西,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各地少不得要举办“抢童儿会”。我的小镇也不例外。••••••每年三月三这天(传说这天是送子娘娘生日),送子娘娘殿和对面的古戏台总是披红挂彩、神色怪异地沉浸在一种喜庆而恐怖的神秘气氛之中。戏台前面搭起临时神坛。神坛周围旗幡摇曳,香烟缭绕,红烛高烧。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守候在神坛下,等待那神圣而疯狂时刻的到来。•••••• 
        童子上了神坛,经过祭拜,开光等法事之后,剩下的程序就是抛甩和争抢了。这也是最关键最惨烈的一个环节,往往弄得人臂残腿歪,甚至闹出人命。每年的童子大都是三、五十个,要供成百上千人争抢,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每当神坛上抛下一个童子,台下就刮起一阵旋风。随着“噢……啊……”一声长啸,人们疯魔地长伸出手,拼尽全力跳腾起身子去疯抢从半空中落下来的童子。一时间,人挤人人推人人踩人……人们什么都不顾了,就只有抢,抢,抢……在众多人的脑海里,抢得童子就意味着有了儿子,有了香火后人,也有了财富和地位。所以来抢童子的人每年都不少,而且大多是成帮结派的,每支队伍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二十人,个个身强力壮,携枪带炮,都有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准备。 
经过残酷激烈的争抢打拼,将童子弄到手之后,那一股股人马就冲出重围,迅速杀向返乡的路。于是又迎来再一次的抢夺。那些没有抢到童子的,或是想从半路上拣便宜的,就在场头镇尾、林盘沟边设伏进行拦劫。这场面就更为惨烈和血腥,动刀动枪是少不了的,伤人夺命之事年年都有。参与半道抢劫的人马遍布东西南北,一见来了机会就四面八方围追堵截;抢得童子的队伍往往腹背受敌,只得收缩成一团且战且走,伺机突围。小镇东、南、西三面都是大河,激战往往从场镇牵引到河边,那些人只得死命护卫着童子扑河泅渡突出重围。此时对岸早有人马接应等候,上岸汇合之后童子才算得到了手。 
尽管这个材料来自网络,而且运用了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再现跌宕起伏的抢夺,让人觉得仿佛是艺术创作,但是因为韩作成是民俗文学作家,并且《庄主日记》是纪实散文,就其题材、结构模式等跟洛带的抢童子无二致,所以笔者予以采信。
上述洛带、成都、崇州、邛崃几处的抢童子,是一个习俗在不同地点的分布,其间的同一性我们可以从结构体系上予以分析:
     1、时间:农历三月三,传说这一天是送子娘娘的诞辰;
     2、场所:庙宇
     3、参与者:有组织的男子;
     4、参与方式:抢;
     5、目的:得到“童子”,获得生育的结果;
     6、所敬奉的神祇:送子娘娘和童子(反映的生殖崇拜观念是神灵崇拜)。
     相同的时间、对送子娘娘和童子的集体信奉,繁复的仪式、精彩的抢夺,我们把上面几处的抢童子习俗叫做典型的抢童子形态。
文献中关于四川在三月三举行“抢童子”或“童子会”的相关记载还有:
   《民国简阳县志》:“三月初三日,谓之踏青,人多烧农器于白塔寺,且于是日打童子,俗呼童子会。” 
    清光绪三十二年《越嶲厅全志•风俗》:“三月三上巳日金马山会。凡男女无子者,许童子愿;生子者,还童子愿。有送童子还愿方经通说为人抢去者,有刚至庙门为人抢去者,有所抢得童子被人夺者。自早至午,喧阗半日,谓之‘抢童子’。得者,喜笑而去。方还愿而被抢去者,亦不深怪。” 
“川西一带,传说东岳大帝有妻妾三人,主司人间生育,人们称她们为‘三婆
娘娘’或‘子孙娘娘’。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或二月或四月初一到十五日,人们在东岳庙举行‘童子会’。” 
    《双流县籍田镇志》“红碑娘娘庙会”条云:
     “每年正月十五日,举办红碑娘娘庙会。‘抢童子’十分壮观。是日,不育夫
妇跪于娘娘佛前,焚香献礼,红线拴娘娘怀中婴儿身上,以求得子。庙前水塘关满水,四围人山人海,礼仪后,主持僧将木制儿童抛于水中,有组织的青壮团伙扑向儿童,你抢我夺,抢走童子;如是抛出第二、三,多达十来个。抢得者将童子送到无子之家,所谓昱年便可生子。主家设宴款待。童子抛完,人群渐散。” 
      在重庆地区,则又有所不同:“除办娘娘会求神赐予外,还流行一种打梓潼延生(也叫‘打梓潼醮’)祈子的习俗。这个地区的民众称梓潼为梓潼菩萨。梓潼菩萨本是源出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主管人间文章禄籍的文昌帝君,因梓潼与童子相近,因而把他当作赐子的生育神来崇拜。梓潼菩萨由乏嗣者雇人用尺许长的木头雕刻而成,经巫师举行开光仪式而使其具有灵气之后,即供奉在乏嗣者的家龛上。待其生子之后,即举行梓潼延生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以酬还赐子之恩。” 
     这几处材料显示的抢童子习俗我们叫做非典型的抢童子形态。简阳的抢童子习俗,记载过于简略,我们无法知其详,姑且放在这里;在越嶲是还愿时抢童子,并且抢夺也不激烈;在东岳庙里抢童子不是三月三,并且信奉的不是送子娘娘;双流县籍田镇“红碑娘娘庙会”的时间也不是三月三,而且糅合进了流行于北方的“拴娃娃”习俗;重庆地区的“打梓潼延生”则差异甚大,但各处都跟“童子”的名和实密切联系,都要对“童子”进行供奉。以重庆的祈子习俗来说,“梓潼”其实就是童子的谐音和逆序,梓潼菩萨本源出四川梓潼,也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既代替了送子娘娘的职能,又代替了童子的作用,“因梓潼与童子相近,因而把他当作赐子的生育神来崇拜”。这些形态的抢童子习俗可以看成是典型形态的抢童子习俗在空间上的流变,尽管在结构体系上跟典型态有或多或少的相异之处,但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它们在题材、内容、宗教观念等方面的共同性决定了其间的源流关系。
      经过上面的叙述,我们想强调下面三点认识:
      第一、从前在四川流行“童子会”;
      第二、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三月三,场所是在庙子里,或川主店,或三圣店,或白塔寺,或东岳庙,因地而异;
     第三、从前在成都东山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抢童子活动,是群体性的信仰活动。
      二、祈子习俗在闽粤赣地区的表现
      解放以前在成都客家住地发生的抢童子习俗,是源自东山客家人的原乡?还是来自四川当地?还是原乡和四川本地习俗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目前对闽粤赣客家习俗进行人类学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和笔者所做的一些询问,我们还没有发现闽粤赣客家地区有“抢童子”的习俗,现有的很多调查研究显示,闽粤赣的祈子习俗跟成都的“抢童子”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
谢重光先生说:“吉祥哥是客家地区特有的神祇,专司生殖,其像石刻、木雕、泥塑皆可。据说妇女向他拜祷,摸其生殖器,刮下生殖器上的一些粉末回家冲药服饮,即可有孕,生出‘胖阿哥’。所以,吉祥哥胯下的小鸡鸡总是很快磨损,必须不断更换。这分明是生殖器崇拜在客家的特殊形式。••••••来太平山朝拜妈祖的香客,有不少是来求子、求生育平安、求婴儿免灾却病健康成长的。求子者先向妈祖拜祷,再向吉祥哥拜祷。果真生了儿女,还要再来庙里还愿••••••”  
     “在长汀,求育者也触摸‘吉祥哥’的雀雀,刮下一些‘雀雀’下的石粉,带回家冲茶饮用。”    
     “上杭的紫金山上有一座麒麟殿,殿前的天井边竖有一块‘摸子石’,高约80厘米,直径为20厘米,呈圆柱形。当地把它视为吉祥物(实为象征男性生殖器)。每当暮色苍茫的时刻,殿内显得肃穆朦胧,更显神秘色彩。这时,常会有一两个少妇悄悄地来到‘摸子石’,解开衣服,露出肚皮,在‘摸子石’上轻轻摩擦几下,尔后扣好衣服,满意而面带羞涩地离去。” 
     “元宵节前,做母亲的要送莲花灯给出嫁而尚未生孩子的女儿。灯与‘丁’谐音,故送‘丁’,‘添丁’之意。” 
     闽粤赣客家地区庙会很多,似乎还没有在三月三举行的:
    “客家城乡的迎神赛会旧时很盛行,一年十二个月中不断。每月初一、十五,善
男信女在家或者上寺庙烧香照烛放鞭炮,以示敬仰。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城乡妇女纷纷携带香烛、粉面、糕点之类到各处寺庙‘做会’,纪念‘观世音菩萨’诞辰、成道和涅槃。” 
     查阅劳格文博士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没有看到闽粤赣客家地区有抢童子的庙会或习俗。在赣州东郊七里村,村民敬奉的“仙娘”跟祈子有点儿联系,但是庙会的时间是农历三月二十日,庙会的主要内容是拜贺仙娘的生日。“在村民心目中,仙娘早已不仅仅是保佑孩子免发天花,妇女早生贵子的神明。还是保障合坊村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家宅平安,身体健康的女神”。 在粤东五华迄今犹存“三月三”天妃庙会,庙会举行的时间实际并非三月三,而是三月二十三;所祈求的并非生育子嗣,而是“合家清吉、人口平安,五谷丰登、生意兴隆”;所敬奉的神祇是天妃,即天后。  显然,这个习俗跟“抢童子”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还没有了解到粤赣客家地区纯粹的祈子习俗,上述闽西祈子习俗跟成都的“抢童子”在相关要素上很不相同:
    1、时间:不是三月三,并且可以不固定;
    2、参与者:妇女,并且非集体性;
    3、方式:祈求,非抢夺;
    4、目的:受孕,获得生育的能力;
    5、所敬奉的神祇:吉祥哥(反映的生殖崇拜观念是生殖器崇拜)。
    通过这些要素的比较,我们可以说,虽性质同为祈子,但成都的抢童子习俗跟闽
西现在的祈子习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清朝学者施鸿保《闽杂记》(成书于1858年)中所记的长汀“抢佛子”,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跟“抢童子”习俗相同点最多且年代最久远的文献材料。《闽杂记》卷七“抢佛子”条云:“长汀县向有抢佛子之俗。每年正月初七日,定光寺僧以长竹二竿悬数十小牌于杪,书伏虎佛号,无子者群奉之而行,自辰至酉,咸以长钩钩之,一坠地则纷然夺取,得者用鼓乐迎归供之,以为举子之兆。”
长汀旧时“抢佛子”跟成都的“抢童子”有更多的重要相同点,但还是有不小的区别。就相同点来说,下面几点很值得重视:
      第一都是围绕庙宇所发生的群体性活动,即是庙会;
      第二、方式是抢;
      第三、用所抢物象征孩子并把它供奉起来。
     就不同点来说,以下方面不容忽视:
     第一、时间不是“三月三”,而是正月初七;
     第二、赐子之神不是送子娘娘,而是伏虎禅师和定光佛;
     第三、所抢的不是木刻的童子,而是写着“伏虎佛号”的小牌;
     第四、形态较为简单;
     第五、抢夺并不激烈。
     伏虎禅师名惠宽,是活动在五代时的一位高僧,他为民除去虎害,因此被称为“伏虎禅师”。“抢佛子”习俗中言小牌上写着“伏虎佛号”,显然是希望他赐予子嗣。定光佛本是北宋初年的一位僧人,是客家地区普遍信仰的神明,一般认为他是客家的保护神,实际上他还被看成是主管生育之神。“抢佛子”仪式的主持人为定光寺的僧人,跟定光佛之名有联系,另还有定光古佛赐子的故事流传。元代刘将孙《汀州路南安岩均庆禅寺修建记》言,长汀郑姓农人求子,定光古佛托梦告诉他,明年将举一子,嘱预制一块木牌,佛将代为命名。农人依言而行,制木牌一块,四寸见方。果然,得了一子。又清代无名氏《定光古佛来岩事迹》载:“宁化余者,求嗣立应。后夫妇抱子前来叩谢。距岩二十里,子忽毙。余夫妇敬心不改,把子暂寄荒野,仍亲到岩。致斋毕,视子坐食馒头,遂尽舍财产入寺。今其岭仍传‘寄子’云。”
     汀州“抢佛子”与成都“抢童子”之间可能有渊源关系,也可能没有渊源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两个习俗在本质特征上的一致性,足以让人相信“抢佛子”是“抢童子”的前身,在尚无新的文献材料证明早在客家移民四川之前就已经存在“抢童子”习俗的情况下,我们姑且认为“抢童子”源于长汀的“抢佛子”,但是四川客家住区的抢童子即使有长汀县原乡抢佛子风俗的渊源,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也足以让我们看出“抢童子”并非“抢佛子”简单的传承,它已深受四川本地抢童子习俗的影响,其丰满的形态、宏大的规模、热闹的气氛、深厚的文化背景远非“抢佛子”能同日而语。倘若二者之间并无源流关系,那么“抢童子”所体现的四川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更毋庸赘言。
源自上古上巳节的“三月三”,是一个生命之神复活的节日,布衣族“三月三”有“地蚕会”,壮族“三月三”有“歌圩”,黎族“三月三”有“恋爱节”,侗族“三月三”有“播种节”,在全国各地还有形态各异的“三月三”;“送子娘娘”是我国很多地区都敬奉的神灵;“拴娃娃”也是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的习俗,但是“三月三”作为送子娘娘的诞辰,并且在这一天“抢童子”,则恐怕是解放前普遍流行于川渝的习俗,尤以川西地区为盛。其形成过程,还难于详尽追溯,但已有文献资料显示,“三月三”乞子,本为川蜀旧俗,古已有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云:
     石乳城水在县(指简州)二十一里玉女灵山。东北有泉,西北两岸各有悬崖,腹有石乳房一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土人呼为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日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子,瓦即是女,自古有验。
     张君房《云笈七籤》卷一百二十二云:
     金堂县昌利华圆观南院有九井焉••••••盖醴泉之属。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于井中,探得石者男,瓦砾为女。
    《太平寰宇记》和《云笈七籤》都是宋初编成的类书,所记载的往往是前代的事情,因此至迟在唐宋之际,在成都附近的简阳和金堂已有乞子的习俗,尽管当时还只是很简单的事象,但其“三月三”的时间因子和“乞子”的实质,跟后世蕴涵着丰富文化意义的抢童子活动决不是巧合。
     三、“抢童子”习俗所折射的四川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
成都东山客家住地三月三发生的抢童子活动,体现了客家文化在新的生长环境中的变迁,它已经成为四川客家文化的一部分生动的内容。说抢童子习俗已经成为四川客家文化的一部分是基于下面的理由:
     第一、成都客家人的参与;
     第二、对成都客家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以洛带客家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个绝大多数为客家人的古镇上,“三月三”是
镇上客家人和湖广人共同的节日,抢童子是他们共同表演的“戏剧”。至今七、八十岁的客家男子,在青年时代大都参与了童子会,有的亲自参加抢夺,有的则亲临其境看过热闹的景致,即使五十岁左右的人无法在场观看,因为听到长辈绘声绘色的描述,抢童子的故事也已然成为了他们的集体记忆。可以说,成都客家人对“抢童子”的参与是深刻的,这种深刻性不仅表现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步调一致地投身其中,而且表现在对“送子娘娘”和“童子”的敬奉上面。
     送子娘娘是成都东山客家人心目中的主管生育之神,至今仍被他们家家户户所敬奉。他们没有把她供在堂屋的神龛上,以为她在间[kan44](卧室)里面司职,无形地或者隐秘地存在于卧室中。凡祭祀必到间里祭祀她,或者祈求她赐予子嗣,或者祈求她庇护孩子健康成长,送子娘娘是成都东山客家人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灵。
在闽粤赣边,客家人似乎并不信仰叫“送子娘娘”的神灵,也不信仰叫“童子”的
东西。在跟生育有关的客家信仰中有 “吉祥哥”和“注生娘娘”、“定光佛”等信仰,“吉祥哥”跟“童子”的形象和寓意差别都很大;“注生娘娘”的职能跟送子娘娘相同, 然而东山客家人却没有“注生娘娘”的概念,他们虔诚地敬奉着“送子娘娘”。三月三庆祝她的诞辰,唱“川戏”,举行犹如比赛的抢童子“赛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她感到高兴——娱神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她赐予孩子。很显然,“注生娘娘”和“送子娘娘”两个称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两个不同的名词,实际上它们已经折射出客家文化在原乡与他乡的差别。至于定光佛信仰,在四川客家人全部精神生活中今已找不到踪迹。
     童子在抢童子习俗中是孩子的象征,在庙会上得到了童子的人家把它供奉起来,又
把它作为神灵来加以敬奉以期得到一个孩子。不育的妇女得到童子后果然生育了孩子的话,便给孩子取名叫“童子”。在洛带镇歧山村就曾有这样一个“童子”,他的学名叫白德培,他活到50多岁以后离开了人世,在去世之前大家都叫他童子。显然,“童子”这个象征物既是神灵也是孩子的替代物,其名与实都和孩子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还一直伴随着孩子未来的人生,长久存在于周围人们的生活和记忆里。“童子”,联系着逝去不久的“抢童子”习俗,讲述着这个习俗的前因后果,让人联想到弗雷泽所说的“顺势”或“模拟”巫术, 它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抢童子的习俗对成都东山客家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们集体性参与的行动方面,而且体现在他们集体信仰“送子娘娘”和“童子”的心理基础方面。“抢童子”的习俗典型地镜像出四川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从总体上说,四川客家文化是一种混合的文化,兼有客家传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特点。
     洪堡特在论述马来民族的居住状况和文化状况时说:“我们大概在任何其他地方也找不到另一个民族,会像马来人那样一方面并不放弃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如此深刻地为另一民族的精神文化所浸润”,“假如是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征服导致了这种文化混合状态,那么这类政治事件就势必会留下更明显的痕迹。” 我们觉得洪堡特的见解同样适用于客家民系的移民经历和由移民而产生的文化变迁。客家人移民到成都东山定居下来以后,再不用四处漂泊,再不会胼手胝足却食不果腹,他乡即是新的生存家园;大家说着代代传承的“祖宗言”,举族居住在客家“老屋”里,他乡即是故乡。稳定的生活,与湖广人在生产、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和睦相处以及新的生存需要,使得他们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接受巴蜀文化的八面来风。学习四川话,跟四川人通婚,跟四川人共同参与到各种习俗中,信奉当地人敬奉的神祇,在没有丧失客家民系独立性的同时,深刻接受了四川本土文化的浸润,“抢童子”的习俗是这种浸润以及四川客家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个明显的例子。

   本文是提交给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的论文,陈世松主编的本次大会的《“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0月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24 21:41 zibill
哈哈
坐到沙发了,吴姐写的不错,有空交流交流!
2005-10-26 10:29 lanyy
我写的习俗,你应该听说过吧?
2005-10-26 10:55 adg
真童子被抢?这么残忍?
客家源发地似乎还未听说过这风俗.
2005-10-26 15:18 lanyy
呵呵,你没有看文章,是木头雕刻成的童子啊。
2005-10-26 16:09 adg
[quote]Posted by [b]lanyy[/b] at 2005-10-26 15:18
区内有四处,以洛带为盛,地点在燃灯寺前川主店。童子是木刻,共12个(闰
年13个),分头童,二童、三童及一般童子。 [/quote]
呵呵!:D:D

比祭河伯公好
2005-10-26 18:29 lanyy
斑竹是梅州的客家人吗?请帮忙向老年人打听梅州解放前有无类似的习俗。
2005-10-27 14:30 专顶精华帖
饕餮 是什么意思?
2005-10-27 14:32 JOJOSCLASMATE
[quote]Posted by [b]专顶精华帖[/b] at 2005-10-27 14:30
饕餮 是什么意思? [/quote]

不懂別問???反正你也不是客家人???:D
2005-10-28 14:32 初六
兰姨,佩服佩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 从“抢童子”习俗看四川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

                浏览次数:953--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杜甫寓蜀飲食詩探
----下篇文章陈世松: 民国时期四川客家“发现”始末(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