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上个世纪的“过年”》,90年前成都,本文作者的祖爷辈生动的过年民俗风情画.....
上个世纪的“过年”
郑光路\文\图
春节,中华民族一年—度最喜庆祥和的日子,“过年”中蕴含许多优秀的民间习俗,形成中华民族最独特吸人的古老传统。但近年来,除了吃团年饭、十亿人看—台“春节电视晚会”、打麻将、外出旅游,还有什么呢?许多人都说如今过年已不中不洋,没什么味道了……可喜的是北京今年已恢复天坛祭祀天地的古老传统。本文讲述90年前一家人过年前后的情景,是一幅生动的过年民俗风情画……..
杀年猪和吃“祷牙”
公历1911年1月1日,也正是农历庚戌年12月(腊月)初一。四川的省城成都椒子街上,一溜灰扑扑的青瓦屋土墙内红梅怒绽,黑漆公馆沉重的大门“呀”的声打开,—个30多岁男子走出来,站在斑驳石狮子旁。远处有性急的儿童已在放小鞭炮,他惊叹一声:“啊,要过年了!” 这男子是我爷爷。他是商人,又兼“街正”这不入流的“芝麻官”,所以长袍马褂伸伸展展、脑壳后拖着的猪尾巴辫子也油亮油亮——这时是宣统二年,满清小皇帝还坐在龙庭上呢! 为过年,他早就忙忙慌慌了。每年农历9月22日“立冬”节令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是肥猪悲声嘶叫,城内也常见到被开水烫得又白又胖的大肥猪开膛破肚。我爷爷家后院坝紧临府河,每年用残汤剩水喂猪。他吩咐下人:“杀年猪有讲究,杀猪这天要按十二属像,不能我家中任何一个人的属相相同!”选好日子,猪被按在结实的矮脚板凳上时,他又高声吼:“猪脑壳不能对着家门,你们用抹桌布把猪的四蹄揩干净,让它洗个脚好超生!”其实呢,猪脚上带有粪便,挨刀时脚乱蹬会污了血盆子做不成“血肠”! 杀猪匠也鬼,只见他两手紧按猪头,一付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杀猪匠心头在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如果有大人点破,杀猪匠会辩解:“嘿嘿,娃娃不懂事,递刀无罪!”“杀年猪”时主人家只允许杀一刀。如一刀不死,预示主人家来年办事不顺…….以上都是“杀年猪”的通例。 猪一刀毙命,我爷爷笑咪咪用一张草纸在杀猪的刀口子上蘸点血烧化给猪,作为它西归路上的“买路线”。他吩咐下人:“快把猪脱毛,把猪头正对堂屋,放在案桌上。再放茶饭在猪前头,让列祖列宗先享用年猪!” 于是我爷爷天井屋檐下密密麻麻吊起一串串或乌黑或红亮的腊肉、香肠,还晾着许多青幽幽的青菜和红萝卜干。他吧嗒吧嗒抽着水烟,每天嘀嘀咕咕:“过年时要先吃猪头,一年才会开个好头。你们婆娘家不要吃猪舌头,以免多嘴多舌。唔唔,你们小娃娃嘛,多吃猪耳朵,才听大人的话…….腌猪肚子嘛,留着五月端阳再吃,吃了以后不会肚子疼!”以上这些先人遗风,也不知确实有理,还是出于“合理分配”或是想勤俭持家把“年猪”享用到端午节? 不论贫富,讲究新年穿新衣。筱廷《成都年景竹校词》说:“新制衣裳费万钱,着来犹说不新鲜。侬家小户难争赛,一件单衣也拜年。”我爷爷家算殷实户,我奶奶忙着为全家做新衣新帽,忙得不可开交。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我奶奶总是在凌晨亲自下厨烧粥,她给每人舀一大碗。娃娃们用筷子数里面莲子、粟子、枣子和花生米,看谁运气好。“腊八”后,“过年”气氛日近了。市面熙熙攘攘、行人慌慌忙忙,准备年货。我爷爷开的“老元吉”绸庄也开始“大拍卖”,他把“年关在即、止账候收”的告白贴在黑柱上。连街上拖襟襟挂绺绺的讨口子脸上也喜气洋洋,因为不但几个慈善会这时都要施舍“钱飞飞”、“米飞飞”,连天仙桥街“粥厂”施舍老弱病残的清汤稀饭也稠了许多! 腊月十六日,是“祷牙”日,因为那时平常百姓穷,每月初二、十六两天,才能开荤吃肉。幽默的四川人把半月吃回肉,比喻为隆重祭祀鬼神,是“打牙祭”。腊月十六日的“牙祭”,人们便称为“祷牙”日。我爷爷这天照例要请店铺中伙计吃顿肉,但伙计们吃得提心吊胆。几大块回锅肉下肚后,我爷爷挨个敬酒:“孙长顺、胡水长、李宏兴…..你几个今年辛苦了,明年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们的!”我爷爷又笑呵呵给陈二娃斟满高梁烧酒,笑呵呵说:“二娃啊,你今年也辛苦啦,但小店池小难养大鱼,过年后另请高就吧!”平时有点“罗唣”不听话的陈二娃刹时成了苦瓜脸。“祷牙”日的下午,繁华的东大街上出现不少垂头丧气却又酒足饭饱的“陈二娃”们…….所以《蜀中新年竹枝词》中也有:“怕说明朝是祷牙,新愁旧欠总交加。老妻学得空空法,未定天涯与水涯。”被“炒了鱿鱼”,老婆钱口袋空空如也,两口子只有天南地北去打烂仗! 要过年了,各家贫富各异心情不同。《锦城竹枝词》说:“佃户进城送年礼,黄鸡白酒主人贤。芭蕉叶大贴甜馅,味似年糕方似砖。”佃户为搞好关系,进城送礼,倒也很有人情味。《蜀中新年竹枝词》写穷书生卖对联:“贱卖斯文说效劳,春联代写快挥毫。不言润笔讨价钱,只说今年纸价高!”想多讨点钱,又不好意思明说,其处境也够可怜。 “祷牙”日后,成都少城外“将军衙门”、督院街等处官衙也“封印”不办事了,所以老百姓把这天又叫“倒衙”。戏班这天后“封箱”,明年正月初一又才演戏。我爷爷也像其他人—样爱吼儿女:“要过年了,你不听话,谨防老子给你 ‘封印’ ,请你吃 ’笋子炒肉’ !”竹片把嫩屁股打红,当然就“封印”了! 这时,街面上会出现一些奇形怪状的端公道士、尼姑和尚,他们或敲木鱼、或打铁磐,叮叮当当挨家挨户猛敲讨钱,嘴里念念有词:“过年过年!消灾除邪!”我爷爷见大都是闯州吃府的野僧妖道,便不想给钱。你不给他不走,敲得不停,像要撞进大门,我爷爷吓得赶紧掏出一大把铜钱……
“祭灶”和“辞岁”
随着“红萝卜蜜蜜甜,看着看着要过年”的童谣声、满街小娃娃“嗡嗡嗡”的“响簧”(竹簧)声、哔哔剥剥的“巴郎鼓”声、“呜嘟嘟”的铁皮小号声…….过年进行曲即将奏响。大街小巷打“围鼓”的川戏业余票友们打响《将军令》等“闹年锣鼓”。青皮后生跳狮子龙灯的乐队也白天响到半夜,这是商会为庆新年组成的草台班子,我爷爷很爽快地认了摊捐。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是“祭灶”日,通常“官三民四”,做官的在前平民百姓在后。灶神又称灶王爷、灶王菩萨,全称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晚上,家家户户吃过晚饭,把锅灶打整干净,在锅中放一盏油灯,为灶王爷升天照路。我爸那时还是流鼻涕小娃儿,乱开黄腔:“对泥巴灶灶还、还磕头呀?”我爷爷大骂:“胡说八道!灶王爷是 ‘祝融’ 转世,每月三十这天他老人家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善恶,安排来年每家人的吉凶祸福,功夫了得呢!” 我爷爷把还散发油墨味的彩色灶王菩萨神象神,恭恭敬敬贴在灶台上,柱头上贴出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灶台上还供奉一大盘捏成宝塔形、饰以金银纸图案的“灶糖”,就是现在还有人叮叮当当叫卖的白麻糖,粘性很大;最后点上香烛、摆上酒果。我爸忍不住又说:“我吃白麻糖粘牙齿,吃了话都说不出来哩。咋个灶王爷也要吃它嘛?”我爷爷忍住笑正色说:“瓜娃子,就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巴,不要上天去说乱说我家坏话嘛!” 我爷爷把街市上买来的“灶马”、“灶述”(即木板雕印的黄纸上印有马和银钱的纸符,这是送给灶王爷的坐骑盘缠)焚烧了,然后跪拜祷祝。我爸当然也撅着屁股蛋跟着磕头。仪式刚完,小娃娃们把纸灰与干黄豆、草屑散向屋顶,嘴里乱吼:“灶君老爷,吃了糖,骑马上天了,上天了!”大年三十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那里“述职”完,才又骑纸马回归千家万户……. 《成都年景竹枝词》有首写卖灶马的诗:“涂烟黄纸卖盈城,到处喧呼灶马名。祭灶人家都来买,一张送去一张迎。”《成都竹枝词》中说:“—年好景到嘉平,灶马门神快似风。抬得怡糖街巷喊,灶王今夜上天宫。”关于灶神上天的传说,是据南宋诗人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的“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少年时的我听爷爷翘起白胡子颤巍巍讲这些老古懂,莫名其妙。现在我似乎明白了:“祭灶”,其实是老百姓一年之末的“自我检讨”,看自家有无善恶不分之事;貌似“迷信”,实际上是让每个家庭“自我约束”的优秀民间习俗啊! 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还打扫“阳尘”,做大扫除。我爸爸才几岁,也抢着拿扫帚,我爷爷看着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坝,喜上眉梢。 从腊月十六“祷牙”以后,许多商户挂“止帐候收”的牌子。那时是“三节清帐”:端午节,中秋节,过年。腊月底更是所谓“年关”,当收当付的,都要在三十晚上结清。不然的话,正月十五过年中是不许逼债的。所以除夕之夜,许多欠帐的人就外避躲债。《成都年景竹枝词中写道:“搭裢账簿带身旁,飞子沿门散去忙;—到临年三四日,敲人门户令人慌!” 《蜀中新年竹枝词》中写道:“ 乍见官衙结彩新,自愁无计了清贫。商量入市买柴米,门外先来索债人!”“年关”,有些人真是难过的一关…….. 我爷爷这几天忙得团团转,因为差欠他30大洋衣料钱的“黄记成衣铺”老板黄老幺铺子早开垮杆,和我爷爷“捉迷藏”起来。 已是大年三十了,我爷爷家门神、春联、“福”字都贴起了,还高挂红彤彤的大灯笼。堂屋正面神龛上点起一对大红蜡烛、三根拇指粗的香,中梁下吊一盏灯火跳跃的“神灯”…..“团年饭”是一年最隆重之时,杀雄鸡、煮猪头供祖先;鸡鸭鱼鹅几盆几碗摆满。穷家小户也总有一碗回锅肉、一盘肥腊肉、一盆萝卜汤。讨口子这一天也不愁吃,九眼桥、东门大桥桥下波光粼粼。河滩上、桥洞中歪歪倒倒破席碎布搭成的小窝棚。几十个乞丐散在河滩,用鹅卵石支着破砂罐,将行善的人给的槽头肉和高等级的残汤剩饭回锅,只听得枯枝败叶、碎纸片烧得哗拨响。火光映照蓬头垢面的人影,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瘸有跛……那情景倒也其乐陶陶。 我爷爷却坐不住了,说:“不行,我要去收黄老幺的烂账。这龟儿抽大烟、又滥赌,他赊欠的布料款今年怕要打水漂!”他急急忙忙跑到大慈寺不远的棉花街,黄老幺破笆笆门上贴一副对联: “穷、穷、穷,我家穷!富,富,富,你家富!” 我爷爷一读,急忙吐口水:“这龟儿在讨人家‘口彩’ ,要念的人穷,反祝他富!”竹笆墙上还贴了张“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想收欠账明年再说”。黄老幺却渺如黄鹤…… 我爷爷无法,回身走到老城墙边丛草杂生处,却隐约有个人影蜷缩一团,还有—点幽幽鬼火晃动。我爷爷一怔,猛地大叫:“黄老幺,你龟儿躲在这旮旯头当活神仙!”黄老幺一跃而起落荒而逃。我爷爷气得大吼:“你龟儿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吃年饭,是除夕必不可少的项目。每到这时,全家人都要在一起“团年”。《成都年景竹枝词》中说:“一餐年饭送残年,腊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合团圆。” 当然穷人过年另一番情景,《蜀中新年竹枝词》中说:“愁听长街击磐声,惊心岁短倍伤情。 可怜案上无杯酒,也向神天祝太平”…….. 夜深,要围炉“守岁”了。有关“辞岁”、“守岁”,最早纪录它的是晋人周处的《风土记》:“蜀之风俗,岁晚相与馈问,谓之馈馈岁;酒食相进,谓之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我爷爷带着儿女辈,拿出草蒲团跪下,向“天地君亲师”和列祖列宗的灵牌磕头,堂屋内、院坝内黑压压跪了一大片人。到处是噼噼啪啪鞭炮声,家家户户祥和快乐……我爸爸接过“老辈子”的“压岁钱”,把钱压在枕头下,因为“压睡”谐音“压岁”。想着明天可以由自己作主去买红皮甘蔗、戏脸壳、响簧…..我爸欢喜得手舞足蹈。我爷爷性情这天也特别好,笑咪咪对我爸说:“乖乖,睡前先洗脚,来年交好运!”但我爸坚持要和“老辈子”年终“守岁”,他和其他娃娃们吵吵闹闹掷“升官图”。这毛边纸石印约二尺见方的“升官图”,以清初官制为标准,如按察使司、布政使司、县令等。玩时,每人轮流转四周写有“德”、“才”、“功”、“庄”的小陀螺,根据陀螺倒下所亮出的字决定升降。我爸爸从白丁慢慢“升”到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眼看官至“状元”,眼皮却不争气,只好由我爷爷哄着去屙了一大泡尿后,上床做黄粱美梦去了…… 我爷爷等大人“守岁”到了午夜,接连不断的爆竹声噼噼啪啪响如惊雷。《成都年景竹枝词》中说:“过年火炮响连天,纸说全红子说千。就是贫家生计薄,朝朝也放霸王鞭。”放鞭炮是为“驱邪”,如宋朝人李畋《该闻录·爆竹辟妖》条记:“-叟为妖所祟,畋谓叟曰:公且夜于庭落中,若除夕爆竹十竿。叟然其言,爆竹至晓,寂然安贴,遂止。”所以再穷,也要买几个鞭炮去去晦气。
从“走喜神方”到“游百病”
大年初一天刚亮,我爸爸就从-夜未停的鞭炮声中醒来。他起床后首先向“老辈子”磕头拜年,连连用童声大说“四季发财”,又得了一个“进财喜”红包。我爷爷对他说:“又长一岁,要更听话啊!”大人娃娃们都是从头到脚一身新,人人喜气洋洋。一家洗漱刚完,我奶奶即一人一碗红糖汤元,口中连说:“甜甜蜜蜜,团团圆圆!”有亲戚朋友来拜早年了,我奶奶又忙把“桌盒”(用精致木料雕刻而成,绘有松鹤龙龟等吉祥物)搬出来待客,高声笑道,高(年糕)高爽爽,早(枣子)早发财,万(云片糕)事如意,连(莲子)生贵子!”来客不约而同嘴里念念有词,笑呵呵地打躬作揖……. 我爸爸和其他娃娃们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过年时再干错事也不会吃“笋子炒肉”,这也是悠久传统呢!过年气象果然不同,连“老虎灶”凌晨卖“元宝开水”外还免费热水。大商铺关门,做小生意的摊贩生意特别好,专卖小儿女之钱,如甘蔗、橘子、面食、糖人、凉粉、花炮、响簧、小灯、大头和尚、戏脸壳、灯影、风吹吹……. 街头巷尾,连不相的人见面都要拱手作揖,高呼“你好你好、恭喜发财!”戏园里“开箱”演戏,戏目必为《龙风呈祥》(《三国演义》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连娃娃们也你给我一把花生,我给你几块糖,一切显得那么和谐、融洽。我爸对隔壁住的“黑狗”说:“我俩个今后不打架哈!”“黑狗”连说“要得!”过年真好啊,快乐、太平、祥和…… 我爷爷笑呵呵对我爸说:“乖乖,你今天也不要耍疯了!大年初一也有禁忌规矩,这一天不能动针,因为 ’针’ 和 ‘争’ 谐音,不能吃豆,’豆’ 和 ‘斗’ 谐音,不能看书,书就是 ‘输’ ……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倒到门外去,以免财气外溢。更不允许吵架哭闹,流马尿水(指眼泪)!” 大年初一的忌讳还很多。我爷爷早在腊月中就提前告诫全家:“过年不许啥子 ‘死’ 、’鬼’、’霉’ 、‘惨’ 这类的话。不许和 ‘太岁’ 同姓的人见面说话,不然一年都要背时!”戏台上常听到凶恶角色骂“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太岁”是人见人怕的厉害凶神,每年“太岁”都要换姓。所以为减少麻烦,每年新印木刻“皇历”上“太岁”的新姓都很怪,如姓“暴”、姓“危”,姓“逢”等等。这些姓很少,也就免得人们提心吊担。如“太岁”张、王、李这样的大姓就麻烦了,所以他老人家必须姓氏古怪! 我爷爷站在大门外,笑呵呵吃着水烟看过年街景。讨口子—拨又一拨走过来,有的在唱“莲花落”:““过年你发财,元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金银堆满屋!”有的在打“金钱板”:“屋前栽有摇钱树,家头安有聚宝盆,树上铜钱成串串,聚宝盆里堆金银!”他们趁过年挨家串户祝颂讨钱,要从初一讨到十五…….我爷爷早准备有散碎铜钱,天女散花般乱撒,讨口子在地上抢得呼儿嗨哟…… 突然,门口俨然站了一位神道,吓了我爷爷一大跳!原来这是“财神送宝”的讨口子。当时旧风俗:正月初—这天,常有头戴官帽插簪花,身着红袍腰系玉带,脚登朝靴肩挂长绢,扮成“文昌帝君”的“文财神”;或者头戴金盔身披金甲,嘴挂长须,脸抹红彩,装成财神菩萨赵公明的“武财神”。“文财神”左手执朝笏,右手端盘,盘内红纸垫底:“武财神”,右手握金鞭高举过头,左手也端着盘子…….“财神”上门,招财进宝,是全年开门大吉的好兆头。这些扮演“财神”者进项比讨口子高得多,有的过年所讨足够维持几月生活。但准备“财神”戏装也要花许多钱。腊月中也有身着官袍,挨户送“春帖”(历书)讨钱的“春官”,但“春官”送历书还算“高雅”,多有官方、商会等支持,兼有卖书含义。“送财神”则是无本的乞讨,常是欠了烂债,无法度日才走此末路…….当过“烂财神”的人往往为人不齿。 而此时站在我爷爷面前的神道不伦不类,他头戴瓜皮小帽改成的官帽,身穿皂袍,墨水把脸染得漆黑,颔下一部黄须是包谷须,右手高举一根金鞭,是一截烂甘蔗包了层黄纸,左手托着一个烂磁盘,盘中还放了金银箔做成、像狗屎又像元宝的东西…….这“财神”站在我爷爷面前,不说话、不告求,精瘦的脸上两只眼直呆呆看人。原来“财神”送宝不能说话,据说开口就不灵。我爷爷忙掏出枚当二百的大铜钱放在烂磁盘里。“神财”嫌钱少不肯走,堵在门口。爷爷只得又添一些,他才蹒跚离去,又到第二家门口站立……..我爷爷嘀咕:“这 ‘野财神’ 总有点面熟,他是谁呢?” 过年时还有“放炮”、“拜年”、“打闹年鼓”、“敬财神”、“迎喜神”、“飞名片”、“耍龙灯”、“耍狮子”、“听洋琴”、“听相书”、“请春酒”、“走喜神方”…….许多快活娱乐。其中以“走喜神方”最隆重。所谓“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向,每年新“皇历”上注明了新年的“喜神方”是东方、东北方或西南方……人们祭神时要向“喜神方”叩拜,以求新的—年有喜无忧。武侯祠、丁公祠、望江楼、青羊宫等处都是“走喜神方”的好去处。 初一这天,我爷爷带着全家到武侯祠“走喜神方”。街上热闹非凡,游人牵成线。过老南门大桥,就有许多溜溜马,被人用钱雇来骑,拼命地土路上来往跑,尘土飞扬。还有许多轿子、鸡公车(独轮推车)嘎吱嘎吱满路响…….到了武侯祠,有身份的官、绅、商、贾多半在大花园的游廊过厅上吃茶观景。我爸爸像所有小娃儿一样,—进山门,就向遍地摆设的临时摊头跑去,转糖饼、吃豆花、小春卷、炒花生、红甘蔗、牧马山的地瓜…….肚皮就像装潲水桶。我爷爷忙说:“娃娃,看吃坏肚子!” 我爷爷牵着我爸随密密麻麻的善男信女向塑像磕头礼拜。游人们尤其要在诸葛殿向孔明老先生求一注签,以卜今年运气好吗!幺妹婚姻大事如何?奶奶们的肚子里是不是又怀贵胎?…..有许愿的,有还愿的,正像李 吉力 人先生说的:“几十个道士的一年生活费,全靠诸葛先生的神机妙算!” 大殿下面甬道两边,是打“闹年锣鼓”队伍比赛之处,有几十伙队伍,也有成年人组成的,更多数是小伙子们组成,彼此斗着打,看谁的花样打得翻新,打得利落……闹年锣鼓,是春节的高潮。所以《成都年景竹枝词》中也说:“景运初开亨朱繁,闲年锣鼓满街喧。少年最爱翻花点,每学班子打十番。”早在《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中就说:“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可见这风俗来源已久。 如今武侯祠内新添“喜神方”巨石,但游人多不解其意。 初二后,我爷爷忙着到至亲好友处“拜年”。正月初五是“牛日”,又是“送穷日”。这一天,我爷爷—大早就把两双旧鞋子仍在椒子街上,让讨口子拾去穿,他得意洋洋说:“有些人只倒烂渣滓,甩烂草鞋 ‘送穷’ 。我又送了穷又做了好事!”又到后院河边捡了个漂亮的石头藏在家中……这在当时是流行风俗,所以《锦缄竹枝词》中说:“牛日拾来鹅卵石,富贫都作送穷言。富家来必藏穷鬼,莫把钱神送出门!”词后写道:“正月初五日送穷,送后暗拾鹅卵石归,谓不空回,且得元宝也!” 捡个鹅卵石充元宝,讨个—年好兆头!初五这天,还是新嫁娘回家的好日子……. 正月初七叫“人日”,成都人这天是要去游杜甫草堂。此风相沿至今。正月初九,又叫上九,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耍狮子、舞龙灯为玉皇祝寿。我爷爷过年到此,已累极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要“观花灯”、“烧龙灯”、“舞狮子”、“猜灯谜”,“吃元宵”(汤元)……最热闹的地方是东大街、科甲巷火树银花,万人空巷、夜出观灯,热闹非凡!这风俗演变至今,成了年年举办的“成都灯会”,举世瞩目…….. 十多天节日匆匆而过,留下一句老话:“大人做生意,娃娃捡狗屎!”说的是元宵节过完,该各干正事了。但成都人恋恋不舍,还要“过厚脸皮年”。正月十六这天,还要爬上城墙去“游百病”,登高踏春煅练…… 我爷爷一家走到水东门城墙下,见围了一大堆人,一床破席子遮了个死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唉,他不学好,抽大烟又滥赌,牌九、麻将、压宝……样样都来。生意做垮了,婆娘跟人跑了,还欠一勾子滥账…….装 ‘烂财神’ 要的钱刚到手,又去狂抽滥赌,钱光了,大年十五又冷又饿死在这里!”我爷爷揭开破席子一看,惊叫起来: “哎呀,这不是黄老幺么!”
字数:7995
(本文竹枝词均引自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都竹枝闷》1986年修订再版)
|
|
|
浏览次数:2256--
 |
----上篇文章:《四川近代的反“缠脚”运动》,这道风景线,是怎样在巴山蜀水间慢慢消褪其炫目色彩的呢?
----下篇文章:《53年前解放成都“入城式”纪实》,历史上盛况空前的“入城式”,一幕珍贵的历史画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