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悲欣李济 ——读“从清华园到史语所”》

作者: -上传日期:2006/7/30
《悲欣李济  ——读“从清华园到史语所”》.转载务注明作者岱峻,和文章来源:"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 或   http://zgl.tougao.com
 
                                    悲欣李济 
                                                 ——读“从清华园到史语所
 
                                                                 岱峻
 
  李济是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是中国考古学的掌门人。他有两个快慰平生的高足:一是曾任中国考古所所长的夏鼐;一是哈佛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读到李济的成就,张光直先生说过,“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型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随着他的过世,一个巨子消失了。”
  少年李济毕业清华,负笈海外,先后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种学,1923年在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执教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在清华国学研究所,他是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同执教鞭的“五大导师”之一。
  1926年,他主持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的发掘,成了我国第一个“锄头考古学家”。1928年加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领导和组织了安阳殷墟的发掘及对发掘资料的研究与出版……
  以上是为学界熟悉的李济。而他的儿子李光谟先生在新著《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一书中,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刚直木讷,强力努行”(徐志摩语)的李济;一个孤寂的,悲情主义的李济。
  科学无国界;学者爱祖国。
  早年,美国弗利尔艺术馆邀请李济参加晋南考古调查,他坚持两个条件:在中国的田野从事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考古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来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美方代表毕士博与他打了两年交道后,面对他的顽强,最后表示:“你的条件,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绝对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他一入主史语所考古组,就与同仁约定:绝不私藏和购买古物。他一生经手发掘保存研究的出土文物无以计数。到他去世后,清点遗物,在他的书房里没有珍本善本,没有一件古董,只见到台湾大学生肖组织“猴会”送过他的五只木猴,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赠他的两三件仿古工艺品。
  他厌恶政治,他仿效他的父亲宁愿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小京官,而不愿出任地方上的长官。认为“那种地方让人堕落:罪恶、腐败和权力永远是联在一起的。”
  工作是李济先生生活的全部内容。他在1962年胡适先生的追悼会上送的挽幛写着这样的句子:明天就死又何妨?努力做你的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他还有一句名言:“留下来的工作成绩,就是最好纪念品……”
  复原李济这样的学术大师,李光谟选取了一个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一位前辈学人曾说起1928年参与处理孙殿英掘清陵的善后事宜,说曾摸过乾隆的头骨,一口牙还保存得很完整。“究竟还有多少颗牙?”李济问道,“40枚,都很整齐。”老先生再三声明曾亲自数过。李济解释道:“过去的化石人,现在的野蛮人……所有灵长目各科属的动物,没有会长40枚牙的。正常人的牙自有生人以来,没有超过32枚”。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命运在成就考古学大师李济的同时,一幕一幕的悲剧却如影随形。
  殷墟出土文物的最后一次装箱,是在卢沟桥的枪炮声中进行的。1937年,李济护送国宝南迁。他的老父、妻子和三个儿女只好随史语所步步逃亡。1939年他的二女儿鹤徵在昆明病故,1942年他的大女儿凤徵又在四川南溪李庄染疾而亡。当抗战胜利光复东归时,他的老父亲又瘫痪了,只能抬回南京。而战争只是悲剧的一幕,不幸接踵而至。
  1948年随着国内战事的迫近,李济再一次护送文物迁台。几个月后他唯一的儿子从台北回到上海。我难以想象李济夫妇的隔海相思的悲恸。却在李光谟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1944年夏天……我到重庆去参加统一高考……从长江上游的李庄到重庆,不过六百里的水路,轮船直达很方便。可我这次是初次离开家独行,父母眼前只剩的这一根“独苗”也要离去,自然是少不了千叮咛,万嘱咐了。母亲更是泪眼婆娑地一直送到码头囤船上……”。
  真正让李济老先生欣慰的还是儿子。
  李光谟先生的社会职业是资深翻译家,从事俄、德、英等语种的翻译。二十多年来,李光谟作为李济的长子,一直搜求、整理、研讨李济先生的学术资料和生平历史,撰写了几十篇共计几十万字的文字,编选了李济先生文集。这种直白的文字在当今泛滥的文字泡沫中如珍珠般的珍贵。
  李济家与赵元任家过从甚密,几十年友谊弥新。但也有过不少摩擦争吵,甚至吵到难以开交的地步。
  大师也是人。李光谟笔下,我们看到了大师身上人的真气。
  一颗伟大的心灵在于对痛苦的无知觉。读李光谟的《从清华园到史语所》从两代人的身上,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净化。
  (生活日报2005-01-13)
 
转载务注明作者岱峻和文章来源:"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国际一级域名地址:http://www.tstcwx.com 或   http://zgl.tougao.com
 
 
                浏览次数:860--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半个蚕茧包含的历史风云》
----下篇文章《昌 臻 法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