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郑光路受好评的精彩特稿之一《奇人王维明的跨国黄昏恋》
图片本人已申请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供著作权保护,如使用务必通知作者!并尽快寄出样品、稿酬!严禁转载、要上网,必须先在传统媒印刷物发表 图片说明:
图1.: 王维明和“洋红娘”韩奈克在—起。 图2: 王维明和他的洋夫人凯思亚在一起。 图3. 王维明在2001年四川省政协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
下为正文
奇人王维明的跨国黄昏恋
郑光路\文 图片提供\王维明
今年87岁的王维明老先生,被称为奇人。奇在何处?第一是经历奇:从延安“鲁艺”一期学员、国民党政府“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到解放后的省文史馆馆员……尝尽人生酸甜苦辣;第二是婚姻、家庭奇:既有早年夫妻的相濡以沫,又有续弦夫人的河东狮吼,至84岁又传奇般结识一位荷兰洋太太,奏出曲优美的跨国恋曲…….
“红娘”是位漂亮的外国女郎
2001年10月20日,王维明又接到他的洋夫人凯思亚的信,说自美国“9.11事件”后,荷兰等西欧国家也都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王维明很着急。我同他很熟,问他:“耄耋老人也会热恋吗?”他有点生气地回答了—句很有哲理的话:“不再追求爱情的人,说明他生理和心理真的都老了。我不老,当然仍沉醉在男女爱情中!”他滔滔不绝讲起与洋夫人的“热恋”故事: 1996 年,鲜花盛开的5月,我应邀参加一个学术年会,轻装走下峨眉山,乘中巴车返蓉。还剩一个空位,我即就座,方看清靠窗寂寞独坐的是一个美丽的异国女郎,芳龄二十多。她启齿微笑,我们用英语交谈起来。满车男女,扭头转颈,好奇有加。此时我才看出何以有一空位无人坐,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习惯与“老外”坐在一起……见我英语流利,她高兴地说她叫韩奈克(Hanecke),是荷兰人,来我国旅游刚下峨眉山。 车抵成都后,我邀她到我家,儿女们以丰盛家宴款待。我即骑上“铁驴”为她奔波联系住宿(王维明称自行车为“铁驴”,至今87岁的他仍身跨“铁驴”风风火火满成都跑)。“蓉城宾馆”有我的学生,为她以优惠价订好房间。四天里,我陪她参观杜甫草堂、望江楼、文殊院,还在基督教会作了一次礼拜,我们一老一小已结下深厚友谊。临别时,她要去参观有名的大足石刻,我又写信请该县旅游部门给这位孤身游客以关心照料。我的悉心照顾使韩奈克非常感动。即将离别时,她泪水涟涟很伤心,我们这对忘年交依依不舍,彻夜长谈。 她回到荷兰和我通信,三年未曾中断。我们的友谊已到无话不谈的程度,相互叙述隐衷:她有个不忠贞之男友,我有个虐待子女的续弦老婆……1998年10月8日,我84岁,到欧洲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梵帝冈、荷兰等八国旅游。当我来到韩奈克所在的城市时,试通电话,只听铃响,无人回应,我何等失落啊!才得知她同新男友又到南非旅游去了。 10月26日,我游罢归来,一周内先后收到她两封厚信,内装六张女性自我介绍印件…..莫明其妙的我看完信才明白:韩奈克9月12日在荷兰一家大报纸上代我登了—则《征婚启事》,因为她已知我的继室妻子已于5月去世…….她先后寄来六位应征者自我推荐的复印件和她的解释。原来这位“洋红娘”先斩后奏,代替我这个84岁老人在异国征婚,很快就有众多女士热烈应征……这真是开了个天大的“国际玩笑”!这洋妮子陷我于尴尬之态啦…..冷静思索后,我认定可爱的韩奈克出发点是好的。我变不安为自然,以祥和之勇气迎接这场挑战! 我一生经历那么复杂,该怎样向热情似火的异国女士她们介绍我这一生曲折的经历呢? 往事回放: 王维明1914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地区,父亲在县政府当局长。独子的他16岁就由父母之命结了婚。妻子刘素珍是县参议会会长之女。风度翩翩的王维明后来毕业于燕京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参加了抗日部队政工工作。1938年红叶满山的秋天,经八路军105师师长贺龙介绍,王维明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文学。1940年,他回到当时的后方。1942年入四川,在内迁之燕京大学攻读了社会科学和宗教哲学两门研究生课程。他和华西大学社会系教授姜蕴刚共同发起组织“民族狂飚社”,出版了《狂飚半月刊》。同时,他在《新中国日报》、《前线日报》、《新闻晚报》、《华西日报》、《前线日报》和《学生杂志》、《西风》、《旅行杂志》、《潮灯》等各种刊物上发表大量作品。1946年秋,他重返北平担任《新中国日报》驻平记者,兼任《我们的世界》、《大中国》等杂志的编辑,他组织过“路社”、“人社”、“溶岩社”等文化团体,曾“官”至专署科长、秘书、文化站长。作为著名的文化人,他后来当了国民政府的“国大代表”。 他的妻子刘素珍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因为抗战中夫妻劳燕分飞,妻子改适他人,后来病死。1949年,风华正茂的王维明34岁,同24岁的黄雅华结婚。年轻貌美的黄雅华能歌善舞,是上海两江体专毕业的高材生,她的哥哥黄胤昌时任中央社台北的社长,新婚燕尔的夫妻也去了台湾。 这一年新中国成立,王维明偕妻离开台湾返回大陆,满怀热情地投入新中国怀抱——什么样的命运等待着他呢?
洋新娘飞进“爱的小屋”
“洋红娘”韩奈克寄来六位荷兰女士的应征信,她们的年龄分别为43、47、54、57、64、66岁。笔迹不同却—致地述说:爱中国古老文化,爱中国悠久历史……..以郁金香为国花的荷兰国女士们,追求爱情既炽热又典雅,她们把征婚的“中国老学者”当作文明古国的杰出绅士,所以热烈应征! 王维明十分礼貌地一一回信。并在通信中对应征者的文化素养、生活情调,理性地比较,最后决定接受那位66岁、已退休的高级护士长凯思亚,她知识丰富、文词漂亮,又嗜好古典音乐……. 凯思亚信中说:父亲在她尚未出世就撒手归天,母亲将她送到了儿童养育所,她的童年没有父爱和母爱。经过自己努力,她考上医科大学,后来结婚生了孩子,但丈夫在孩子三岁时离她而去…….她刻苦攻读医学,成为医院里工作出色、受人尊敬的人。凯思亚在信中热情地写道:“我有一个 儿子三个孙子,我经济独立,1 70米高,棕灰色头发,淡绿色眼睛。现在我已退休,但活力四射……我感觉到可能要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这对异国老年男女热恋了!凯思亚在信中付上一朵黄色的郁金香,王维明则回赠两枚心形图案的邮票……凯恩亚在第15封信中热切地说: “最亲爱的维明: 我亲爱的你是中国人,我那么想呆在你的身边,因而应该说中国也算是我的国家了。甚至,如果需要,我宁愿舍弃我在荷兰的房屋和资产,一切一切,尽管它们一丝一毫都是通过我的奋斗得到的,但是为了追求幸福和爱情,抛弃它们,我不会怅然落泪…..你以前告诉过我,你收入低微。这不会阻碍我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 八个月书信往返,两人通信20多封。王维明说:“我们似乎都是写信能手,象她说的那样,要爱就要爱到发狂的程度!”两人还通过很多次越洋电话,情话绵绵欲罢不能,王维明有一次通话费高达360元! 王维明在焦急兴奋中期盼每一封信,1999年6月,凯思亚来信:“我要飞越高山海洋来到你身边,我要与你一同用古老东方的习俗举行婚礼,永远跟你生活在一起!” 王维明如初恋少年,激动得夜不能寐。6月16日下午3点17分,一架波音757飞机降落在成都国际机场。精神抖擞西装革履的王维明同银发碧眼、面容柔和的荷兰女士泪花闪烁忘情地拥抱,王维明呼唤道:“凯思亚,我终于盼到你来啦!” 凯思亚接过王维明送上的84朵鲜红的玫瑰,对围观的中国人说:“他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者,我越爱中国文化就越爱他。我刚刚学会了两句汉语:我爱中国!我爱王维明!” 令人称道的是:王维明和凯思亚双方的儿女们都很支持这段奇缘!王维明的儿子王渊宝和媳妇王翠蓉等子女们都极为孝顺,协助把王维明居住的两居室套间妆扮得喜气洋洋,王维明在每个房间中贴上特意制作的英文金字:“热烈欢迎凯思亚成为我们这个和睦友爱家庭的成员!”王维明在门上方亲笔题写上“爱的小屋”鲜红大字! 凯思亚走进“爱的小屋”,惊喜不已,屋内还有王渊宝专门为她买的新钢琴,一条英文标语写着:“爱如果离开了艺术,就不成其为爱!”孝顺的中国儿子还周到地为洋妈妈改造了坐式马桶的厕所……凯思亚真地沐浴在爱的海洋中。 凯西亚很自然地担当起女主人的角色来,第二天起就开始收拾“爱的小屋”:整理书籍、跟王维明学熬中国“八宝粥”……她节约水电,活像精明的中国家庭主妇!“洋红娘”韩奈克听得知大功告成的消息,也和表妹飞来成都祝贺。她牵红线成功,漂亮的脸蛋笑得无比灿烂……. 夜深了,只剩下凯思亚和王维明幸福地相偎,述说衷曲。凯思亚温柔地说:“亲爱的维明,我幸福无比!可是,你还没告诉我,你这几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呀?” 往事回放: 新中国成立刚一个月,狂喜的王维明抛弃舒适生活,携新婚妻子黄雅华,迅速离开台湾回到大陆,定居成都。他充满热情,不料很快碰得头破血流。最初他主编出版了《人民世纪》周刊,仅两期就因故夭折。 自落户定居始,他自由已受到某种限制。为了生活,他曾在基督教会担任《青年问题》月刊的撰稿与编辑,很快被驱逐。为谋生,他买了几条奶牛办了个小型奶牛场。“公私合营”运动来了,吓得他忙不迭地脱掉“资方”外衣,将奶牛充公。他虽曾投身革命,却因“政治上不清白”,1957年“反右运动”中入狱。他一年后出狱被戴上“敌特分子”帽子“管制”,没有公民权的他受过千般屈辱!这位优秀的学者下过乡、上过山,参加过各种苦力劳动:筑路、掘煤、伐木、淘河沙、拉架车、还被连续八年强迫义务扫大街…….为了生活,他学会修配钟表、电筒、眼镜、刻字,蹲在大街上摆个维修小摊子混口饭吃。 1958年癫狂的“大跃进运动”后是连续三年大饥荒,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黄雅华仅36岁,在担惊受怕中病饿而逝,死不暝目…..王维明以父代母尽心抚养亡妻生下的三女两儿。1966年疯狂的“文革运动”来了。儿女不敢出家门,却成了“黑五类”、“狗崽子”,蜷缩屋角惊恐地看着年龄差不多的红卫兵同学两次抄自己的家,烧毁、拿走三千册图书和何绍基、徐悲鸿、董寿平、于佑仁十多幅名家书画。 全家顿时陷于悲惨凄怆境况。王维明本来决心不再婚娶,无奈儿女幼小,需人理家,他才好外出挣钱糊口。他饥不择食地和一个“成份”好,文化低的中年孀妇结了婚。这个女人却很快使王维明陷入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双重危机中。 这个孀妇出身贫农,14岁被卖给陕西榆林县长郝公堂作丫头。这位县太爷奸污了她,收她作了妾。在官府里的生活,使她染上一些不良习性:刁蛮、懒惰、好客摆阔、不近人情。解放后郝县长被枪毙,她孤身流落成都为人带小孩。她嫁给王维明后恶态复萌,把儿女当作小“包身工”,揽来活路让她们挣钱。儿女们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王维明据理力争,她就搬来报上的“读书无用论”,以“知识越多越反动”横加辱骂。十几年里,儿女们作事稍不合她的心意就大骂“老反革命生的小反革命”,举起棍棒穷追猛打。学绘画已很有成绩的幺女聪慧异常,却不堪忍受折磨,终于在1978年19岁花季年华时悬梁自缢身亡…… 从此王维明与其继妻决裂,有家难归、四处流浪。他感慨地悲叹:“家庭、婚姻上的不幸真是灾难,它会象锁链拴着你逃不掉,它会像一堆狗臭屎,逼你天天闻……做着婚姻、家庭美梦的人,慎重啊!” 1979年“文革”结束,平反大量冤假错案。中国著名数学家魏时珍博士1979年8月给当时的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张秀熟、常委潘大逵写信说:“维明先生长于中国文学与英国文学,前后所为文达数十万言,词美而意深,远非一般人所及…….文彩丰美如维明先生者犹徘徊于学术之宫以外,实国家一重大损失!” 1984年,王维明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他30年的冤屈也得以昭雪。虽然此时他已65岁,但枯木逢春。但同续室妻子积怨已深实难弥合,他仍长期孤身在外……1998年5月,续妻因病去世了。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深夜,“爱的小屋”柔和的灯下。凯思亚含泪温柔地对王维明说:“国度不同,我不懂你们国家许多事,但我也曾有不幸和痛苦,我俩心是相通的!” 甜蜜的40天匆匆结束,凯思亚要回去办理结婚许可证等。她1999年8月初离去, 很快于10月13日再次来成都。成都新闻媒体以“荷兰老太为爱飞来”、“老教授迎接荷兰新娘”等为题作了引人注目的报道……王维明陪她游览四川、云南等风景名胜。她为人随和,很能适应环境,尤其喜欢观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她说:“中国太大了,中国人太好客了,处处能看到中国人亲善的笑。中国物价便宜,生活节省又方便!” 凯思亚听说四川省旅游局等单位将于世纪之交钟声中举行有2000对新人参加的“新千年大型婚礼庆典活动”,马上向王维明月提出报名参加,想以异国人的情感去体验浓郁中国色彩的婚礼盛典。王维明高兴地与她携手前往参加“世纪婚典”,两人在成都举办了隆重的订婚礼,并办妥了跨国婚姻登记…….电视屏幕上播放了他俩被台湾、美国友人和“民革”等社团群体盛会欢迎活动的镜头,被传为佳话! 在布置简单的“爱的小屋”,两位老人变得那么单纯天真,那么戏嬉调皮,谁能说他们是66、84岁的老年人呢?她昵称王维明叫“大娃娃”,王维明则叫她“小贝贝”……此中亲热况味,似乎只有事中人才明底细!她已经投人角色——要充当一名“中国的好媳妇”。她比保姆还善于干家务活:烹调、洗涤、揩扫…..“爱的小屋”清洁整齐、处处鲜花。她热心学习:一是认识汉字,二是钢琴弹奏,三是使用筷子和毛笔。她的聪明还表现在善于人乡随俗,适应环境上。一批又一批朋友、亲戚,她都能使客人很高兴地一起度过美好时光。 王维明对作者说:“这决不是一场普通的婚恋,它是一次异国文化与友谊的交流与融合!” 签证期匆匆到了,凯思亚含泪归国前说:“从我的情感说,最好结婚长住一起!但我每月有350—400美元收入。我如脱离荷兰国籍,退休金要受损失,我的房子闲起来,产权也会失去,就再也没有房屋租金收入……..我俩必须实际一点,才能无牵挂地生活到天长地久!”王维明握着她的手动情地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王维明从此有了两个家。他们制定了宏伟的“五年计划”:在王维明90岁之前,两人携手走遍五大洲,每年去一个大洲旅游!凯思亚的儿子在荷兰开公司,业务很忙,他却常给王维明写信:“敬爱的王公:…….我会去中国拜望你的!你是这么一个有风趣的老人。我对你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在中国或许会逢到一些有趣的事故。我可能开始某种因新刺激而写作。祝你安乐、幸运、健康!您的儿子 2001年2月15日”王维明给这位喜爱中国武术的洋儿子寄去中国龙泉宝剑。 凯思亚有3个小孙子,分别为14岁、12岁、11岁,也都争着给“尊敬的爷爷”写信来,还寄来他们亲笔彩色画…… 分别的日子两人倍尝相思之苦,像在热恋。两人一起时都尽量适应对方,分居时却各自保留不同的爱好情趣。荷兰是西欧富国,凯思亚她信中说:“我愿望走近你,走向成都……在荷兰,多数退休者62岁就停止工作。我旅游、参观、展览,投入大自然,整天都沉醉于我家花园,忘却一切。再说,此间家务操作十分方便,没有污染,水清亮……住在你那儿,短时间无所谓,长久则我不习惯。”她给王维明快件寄来厚厚的毛袜、精制的水果刀和开胡桃的夹子(她知道王维明喜欢吃核桃),邮寄费是买东西的两倍,真贵,她不在乎。 王维明同样也不愿长住荷兰,因为恋爱、婚姻并不是他的全部生活内容。 王维明费了8天时间参加了2001年3月召开的四川省政协会议,报纸、电视台采访了这位年纪最大的会议参加者。王维明在会上热情漾溢地发了五次言,提了两个提案,—个提案是《加强各级学校道德——人生修养教育》;一个提案是《建议为基础教育觅经济渠道》。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都迅速给王维明寄送《答复函》…….2001年10月24日,党中央下达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位社会学研究者非常高兴,说:“这是强国之道啊”! 凯思亚很高兴“亲爱的维明有政治家风度”,她在2001年10月下旬来信说,她也正在写一本书,记录她和王维明跨国之恋和她的中国之行。“洋红娘”韩奈克表妹的丈夫玛格里特,热情地要帮助出版,宣传这个世间少有的“跨国黄昏恋”,增进两国友谊! 王维明自豪地说:“如今物欲横流,人们为物质享受弄得神魂颠倒。其实,健康对于婚姻、家庭,何等重要!通常八旬老翁已入衰朽之年,我精神旺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养生有术啊!” 背景材料: 我问王维明:“王老伯,恕我冒昧问一句:你同凯思亚婚恋,可有性生活?”王维明坦然地呵呵一笑:“怎么没有?我们在一起时,或三五天、或一周,总有吧…..唉,现在许多人误以为老人就不能或不该有性生活,荒唐啊。这个问题就像问老人:你还吃喝拉撒吗?可笑!只要健康长驻,那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知情者都异口同声赞叹:“王老是大奇人!其语言文字、性格风情、生活模式都和常人不同。现在87岁,可三个钟头不饮水、不入厕,挥笔为文如戏水,一口气可写三五千字。还能骑上自行车满城跑!”他生活十分有规律,每天五点起床,作完内养功。安排好白天分时段的读写,晚上十时上床,头落枕即睡着。他从不倚老卖老,心理很年轻 ,他虽然今年87岁了,却常对别人说:“我只有40多岁!要干的事多着呢!”别人赞叹说:“是40多公岁吧!”王维明呵呵大笑。他85岁后已出版厚厚的《凌波文集》三卷近百万字,还拟随之共出六卷……. 他老有所为,70岁后教过五所大学,授徒四千四百多人,还在十四处社会私立学校执过教。他毕生好学,古稀之年后还自修医学、绘画等,而且成就不小。他又很喜欢社交,从没有职业等级观念。他对我说:“你写介绍我的文章,一定告诉读者:我住在成都市西安北路三巷新五号(邮编610071),欢迎大家给我写信来,让我广交天下友,学习别人长处,我也可以把我的许多人生感悟、养生知识同大家交流,且莫让人感到你在虚构!” 王维明擅长养生术,早在1992年,他的《我的养生诀》一文就获得《长寿》、《家庭医生》等第四届全国十家科普期刊优秀作品—等奖。 王维明10月下旬刚接到凯思亚的信:“美国’9.11事件’后,这里简直是另外一个世界了,我国和美国是同盟国,它遭难我们受影响,人心惶惶,感到不安全、压抑、不快乐……” 所以,王维明决定把出版《凌波文集》的事暂放,出国去看望安慰他的凯思亚一一因为除事业以外,婚恋、家庭对他也很重要啊!
字数统计:6913 说明:
图1.: 王维明和“洋红娘”韩奈克在—起。 图2: 王维明和他的洋夫人凯思亚在一起。 图3. 王维明在2001年四川省政协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
注: 1.. 图片和正规文本见附件。照片以jpeg 格式、600线高分辨率扫描,你处收信后可先存硬盘,再转存jpeg格式,可请美编任意调节效果:光亮度、对比度、大小尺寸等。 2.. 为尽量便于你处编辑,附件中有6913字和5500字删简两种文本,供选择使用。
下为正文
奇人王维明的跨国黄昏恋
郑光路\文 图片提供\王维明
今年87岁的王维明老先生,被称为奇人。奇在何处?第一是经历奇:从延安“鲁艺”一期学员、国民党政府“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到解放后的省文史馆馆员……尝尽人生酸甜苦辣;第二是婚姻、家庭奇:既有早年夫妻的相濡以沫,又有续弦夫人的河东狮吼,至84岁又传奇般结识一位荷兰洋太太,奏出曲优美的跨国恋曲…….
“红娘”是位漂亮的外国女郎
2001年10月20日,王维明又接到他的洋夫人凯思亚的信,说自美国“9.11事件”后,荷兰等西欧国家也都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王维明很着急。我同他很熟,问他:“耄耋老人也会热恋吗?”他有点生气地回答了—句很有哲理的话:“不再追求爱情的人,说明他生理和心理真的都老了。我不老,当然仍沉醉在男女爱情中!”他滔滔不绝讲起与洋夫人的“热恋”故事: 1996 年,鲜花盛开的5月,我应邀参加一个学术年会,轻装走下峨眉山,乘中巴车返蓉。还剩一个空位,我即就座,方看清靠窗寂寞独坐的是一个美丽的异国女郎,芳龄二十多。她启齿微笑,我们用英语交谈起来。满车男女,扭头转颈,好奇有加。此时我才看出何以有一空位无人坐,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习惯与“老外”坐在一起……见我英语流利,她高兴地说她叫韩奈克(Hanecke),是荷兰人,来我国旅游刚下峨眉山。 车抵成都后,我邀她到我家,儿女们以丰盛家宴款待。我即骑上“铁驴”为她奔波联系住宿(王维明称自行车为“铁驴”,至今87岁的他仍身跨“铁驴”风风火火满成都跑)。“蓉城宾馆”有我的学生,为她以优惠价订好房间。四天里,我陪她参观杜甫草堂、望江楼、文殊院,还在基督教会作了一次礼拜,我们一老一小已结下深厚友谊。临别时,她要去参观有名的大足石刻,我又写信请该县旅游部门给这位孤身游客以关心照料。我的悉心照顾使韩奈克非常感动。即将离别时,她泪水涟涟很伤心,我们这对忘年交依依不舍,彻夜长谈。 她回到荷兰和我通信,三年未曾中断。我们的友谊已到无话不谈的程度,相互叙述隐衷:她有个不忠贞之男友,我有个虐待子女的续弦老婆……1998年10月8日,我84岁,到欧洲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梵帝冈、荷兰等八国旅游。当我来到韩奈克所在的城市时,试通电话,只听铃响,无人回应,我何等失落啊!才得知她同新男友又到南非旅游去了。 10月26日,我游罢归来,一周内先后收到她两封厚信,内装六张女性自我介绍印件…..莫明其妙的我看完信才明白:韩奈克9月12日在荷兰一家大报纸上代我登了—则《征婚启事》,因为她已知我的继室妻子已于5月去世…….她先后寄来六位应征者自我推荐的复印件和她的解释。原来这位“洋红娘”先斩后奏,代替我这个84岁老人在异国征婚,很快就有众多女士热烈应征……这真是开了个天大的“国际玩笑”!这洋妮子陷我于尴尬之态啦…..冷静思索后,我认定可爱的韩奈克出发点是好的。我变不安为自然,以祥和之勇气迎接这场挑战! 我一生经历那么复杂,该怎样向热情似火的异国女士她们介绍我这一生曲折的经历呢? 往事回放: 王维明1914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地区,父亲在县政府当局长。独子的他16岁就由父母之命结了婚。妻子刘素珍是县参议会会长之女。风度翩翩的王维明后来毕业于燕京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参加了抗日部队政工工作。1938年红叶满山的秋天,经八路军105师师长贺龙介绍,王维明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文学。1940年,他回到当时的后方。1942年入四川,在内迁之燕京大学攻读了社会科学和宗教哲学两门研究生课程。他和华西大学社会系教授姜蕴刚共同发起组织“民族狂飚社”,出版了《狂飚半月刊》。同时,他在《新中国日报》、《前线日报》、《新闻晚报》、《华西日报》、《前线日报》和《学生杂志》、《西风》、《旅行杂志》、《潮灯》等各种刊物上发表大量作品。1946年秋,他重返北平担任《新中国日报》驻平记者,兼任《我们的世界》、《大中国》等杂志的编辑,他组织过“路社”、“人社”、“溶岩社”等文化团体,曾“官”至专署科长、秘书、文化站长。作为著名的文化人,他后来当了国民政府的“国大代表”。 他的妻子刘素珍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因为抗战中夫妻劳燕分飞,妻子改适他人,后来病死。1949年,风华正茂的王维明34岁,同24岁的黄雅华结婚。年轻貌美的黄雅华能歌善舞,是上海两江体专毕业的高材生,她的哥哥黄胤昌时任中央社台北的社长,新婚燕尔的夫妻也去了台湾。 这一年新中国成立,王维明偕妻离开台湾返回大陆,满怀热情地投入新中国怀抱——什么样的命运等待着他呢?
洋新娘飞进“爱的小屋”
“洋红娘”韩奈克寄来六位荷兰女士的应征信,她们的年龄分别为43、47、54、57、64、66岁。笔迹不同却—致地述说:爱中国古老文化,爱中国悠久历史……..以郁金香为国花的荷兰国女士们,追求爱情既炽热又典雅,她们把征婚的“中国老学者”当作文明古国的杰出绅士,所以热烈应征! 王维明十分礼貌地一一回信。并在通信中对应征者的文化素养、生活情调,理性地比较,最后决定接受那位66岁、已退休的高级护士长凯思亚,她知识丰富、文词漂亮,又嗜好古典音乐……. 凯思亚信中说:父亲在她尚未出世就撒手归天,母亲将她送到了儿童养育所,她的童年没有父爱和母爱。经过自己努力,她考上医科大学,后来结婚生了孩子,但丈夫在孩子三岁时离她而去…….她刻苦攻读医学,成为医院里工作出色、受人尊敬的人。凯思亚在信中热情地写道:“我有一个 儿子三个孙子,我经济独立,1 70米高,棕灰色头发,淡绿色眼睛。现在我已退休,但活力四射……我感觉到可能要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这对异国老年男女热恋了!凯思亚在信中付上一朵黄色的郁金香,王维明则回赠两枚心形图案的邮票……凯恩亚在第15封信中热切地说: “最亲爱的维明: 我亲爱的你是中国人,我那么想呆在你的身边,因而应该说中国也算是我的国家了。甚至,如果需要,我宁愿舍弃我在荷兰的房屋和资产,一切一切,尽管它们一丝一毫都是通过我的奋斗得到的,但是为了追求幸福和爱情,抛弃它们,我不会怅然落泪…..你以前告诉过我,你收入低微。这不会阻碍我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 八个月书信往返,两人通信20多封。王维明说:“我们似乎都是写信能手,象她说的那样,要爱就要爱到发狂的程度!”两人还通过很多次越洋电话,情话绵绵欲罢不能,王维明有一次通话费高达360元! 王维明在焦急兴奋中期盼每一封信,1999年6月,凯思亚来信:“我要飞越高山海洋来到你身边,我要与你一同用古老东方的习俗举行婚礼,永远跟你生活在一起!” 王维明如初恋少年,激动得夜不能寐。6月16日下午3点17分,一架波音757飞机降落在成都国际机场。精神抖擞西装革履的王维明同银发碧眼、面容柔和的荷兰女士泪花闪烁忘情地拥抱,王维明呼唤道:“凯思亚,我终于盼到你来啦!” 凯思亚接过王维明送上的84朵鲜红的玫瑰,对围观的中国人说:“他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者,我越爱中国文化就越爱他。我刚刚学会了两句汉语:我爱中国!我爱王维明!” 令人称道的是:王维明和凯思亚双方的儿女们都很支持这段奇缘!王维明的儿子王渊宝和媳妇王翠蓉等子女们都极为孝顺,协助把王维明居住的两居室套间妆扮得喜气洋洋,王维明在每个房间中贴上特意制作的英文金字:“热烈欢迎凯思亚成为我们这个和睦友爱家庭的成员!”王维明在门上方亲笔题写上“爱的小屋”鲜红大字! 凯思亚走进“爱的小屋”,惊喜不已,屋内还有王渊宝专门为她买的新钢琴,一条英文标语写着:“爱如果离开了艺术,就不成其为爱!”孝顺的中国儿子还周到地为洋妈妈改造了坐式马桶的厕所……凯思亚真地沐浴在爱的海洋中。 凯西亚很自然地担当起女主人的角色来,第二天起就开始收拾“爱的小屋”:整理书籍、跟王维明学熬中国“八宝粥”……她节约水电,活像精明的中国家庭主妇!“洋红娘”韩奈克听得知大功告成的消息,也和表妹飞来成都祝贺。她牵红线成功,漂亮的脸蛋笑得无比灿烂……. 夜深了,只剩下凯思亚和王维明幸福地相偎,述说衷曲。凯思亚温柔地说:“亲爱的维明,我幸福无比!可是,你还没告诉我,你这几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呀?” 往事回放: 新中国成立刚一个月,狂喜的王维明抛弃舒适生活,携新婚妻子黄雅华,迅速离开台湾回到大陆,定居成都。他充满热情,不料很快碰得头破血流。最初他主编出版了《人民世纪》周刊,仅两期就因故夭折。 自落户定居始,他自由已受到某种限制。为了生活,他曾在基督教会担任《青年问题》月刊的撰稿与编辑,很快被驱逐。为谋生,他买了几条奶牛办了个小型奶牛场。“公私合营”运动来了,吓得他忙不迭地脱掉“资方”外衣,将奶牛充公。他虽曾投身革命,却因“政治上不清白”,1957年“反右运动”中入狱。他一年后出狱被戴上“敌特分子”帽子“管制”,没有公民权的他受过千般屈辱!这位优秀的学者下过乡、上过山,参加过各种苦力劳动:筑路、掘煤、伐木、淘河沙、拉架车、还被连续八年强迫义务扫大街…….为了生活,他学会修配钟表、电筒、眼镜、刻字,蹲在大街上摆个维修小摊子混口饭吃。 1958年癫狂的“大跃进运动”后是连续三年大饥荒,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黄雅华仅36岁,在担惊受怕中病饿而逝,死不暝目…..王维明以父代母尽心抚养亡妻生下的三女两儿。1966年疯狂的“文革运动”来了。儿女不敢出家门,却成了“黑五类”、“狗崽子”,蜷缩屋角惊恐地看着年龄差不多的红卫兵同学两次抄自己的家,烧毁、拿走三千册图书和何绍基、徐悲鸿、董寿平、于佑仁十多幅名家书画。 全家顿时陷于悲惨凄怆境况。王维明本来决心不再婚娶,无奈儿女幼小,需人理家,他才好外出挣钱糊口。他饥不择食地和一个“成份”好,文化低的中年孀妇结了婚。这个女人却很快使王维明陷入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双重危机中。 这个孀妇出身贫农,14岁被卖给陕西榆林县长郝公堂作丫头。这位县太爷奸污了她,收她作了妾。在官府里的生活,使她染上一些不良习性:刁蛮、懒惰、好客摆阔、不近人情。解放后郝县长被枪毙,她孤身流落成都为人带小孩。她嫁给王维明后恶态复萌,把儿女当作小“包身工”,揽来活路让她们挣钱。儿女们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王维明据理力争,她就搬来报上的“读书无用论”,以“知识越多越反动”横加辱骂。十几年里,儿女们作事稍不合她的心意就大骂“老反革命生的小反革命”,举起棍棒穷追猛打。学绘画已很有成绩的幺女聪慧异常,却不堪忍受折磨,终于在1978年19岁花季年华时悬梁自缢身亡…… 从此王维明与其继妻决裂,有家难归、四处流浪。他感慨地悲叹:“家庭、婚姻上的不幸真是灾难,它会象锁链拴着你逃不掉,它会像一堆狗臭屎,逼你天天闻……做着婚姻、家庭美梦的人,慎重啊!” 1979年“文革”结束,平反大量冤假错案。中国著名数学家魏时珍博士1979年8月给当时的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张秀熟、常委潘大逵写信说:“维明先生长于中国文学与英国文学,前后所为文达数十万言,词美而意深,远非一般人所及…….文彩丰美如维明先生者犹徘徊于学术之宫以外,实国家一重大损失!” 1984年,王维明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他30年的冤屈也得以昭雪。虽然此时他已65岁,但枯木逢春。但同续室妻子积怨已深实难弥合,他仍长期孤身在外……1998年5月,续妻因病去世了。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深夜,“爱的小屋”柔和的灯下。凯思亚含泪温柔地对王维明说:“国度不同,我不懂你们国家许多事,但我也曾有不幸和痛苦,我俩心是相通的!” 甜蜜的40天匆匆结束,凯思亚要回去办理结婚许可证等。她1999年8月初离去, 很快于10月13日再次来成都。成都新闻媒体以“荷兰老太为爱飞来”、“老教授迎接荷兰新娘”等为题作了引人注目的报道……王维明陪她游览四川、云南等风景名胜。她为人随和,很能适应环境,尤其喜欢观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她说:“中国太大了,中国人太好客了,处处能看到中国人亲善的笑。中国物价便宜,生活节省又方便!” 凯思亚听说四川省旅游局等单位将于世纪之交钟声中举行有2000对新人参加的“新千年大型婚礼庆典活动”,马上向王维明月提出报名参加,想以异国人的情感去体验浓郁中国色彩的婚礼盛典。王维明高兴地与她携手前往参加“世纪婚典”,两人在成都举办了隆重的订婚礼,并办妥了跨国婚姻登记…….电视屏幕上播放了他俩被台湾、美国友人和“民革”等社团群体盛会欢迎活动的镜头,被传为佳话! 在布置简单的“爱的小屋”,两位老人变得那么单纯天真,那么戏嬉调皮,谁能说他们是66、84岁的老年人呢?她昵称王维明叫“大娃娃”,王维明则叫她“小贝贝”……此中亲热况味,似乎只有事中人才明底细!她已经投人角色——要充当一名“中国的好媳妇”。她比保姆还善于干家务活:烹调、洗涤、揩扫…..“爱的小屋”清洁整齐、处处鲜花。她热心学习:一是认识汉字,二是钢琴弹奏,三是使用筷子和毛笔。她的聪明还表现在善于人乡随俗,适应环境上。一批又一批朋友、亲戚,她都能使客人很高兴地一起度过美好时光。 王维明对作者说:“这决不是一场普通的婚恋,它是一次异国文化与友谊的交流与融合!” 签证期匆匆到了,凯思亚含泪归国前说:“从我的情感说,最好结婚长住一起!但我每月有350—400美元收入。我如脱离荷兰国籍,退休金要受损失,我的房子闲起来,产权也会失去,就再也没有房屋租金收入……..我俩必须实际一点,才能无牵挂地生活到天长地久!”王维明握着她的手动情地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王维明从此有了两个家。他们制定了宏伟的“五年计划”:在王维明90岁之前,两人携手走遍五大洲,每年去一个大洲旅游!凯思亚的儿子在荷兰开公司,业务很忙,他却常给王维明写信:“敬爱的王公:…….我会去中国拜望你的!你是这么一个有风趣的老人。我对你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在中国或许会逢到一些有趣的事故。我可能开始某种因新刺激而写作。祝你安乐、幸运、健康!您的儿子 2001年2月15日”王维明给这位喜爱中国武术的洋儿子寄去中国龙泉宝剑。 凯思亚有3个小孙子,分别为14岁、12岁、11岁,也都争着给“尊敬的爷爷”写信来,还寄来他们亲笔彩色画…… 分别的日子两人倍尝相思之苦,像在热恋。两人一起时都尽量适应对方,分居时却各自保留不同的爱好情趣。荷兰是西欧富国,凯思亚她信中说:“我愿望走近你,走向成都……在荷兰,多数退休者62岁就停止工作。我旅游、参观、展览,投入大自然,整天都沉醉于我家花园,忘却一切。再说,此间家务操作十分方便,没有污染,水清亮……住在你那儿,短时间无所谓,长久则我不习惯。”她给王维明快件寄来厚厚的毛袜、精制的水果刀和开胡桃的夹子(她知道王维明喜欢吃核桃),邮寄费是买东西的两倍,真贵,她不在乎。 王维明同样也不愿长住荷兰,因为恋爱、婚姻并不是他的全部生活内容。 王维明费了8天时间参加了2001年3月召开的四川省政协会议,报纸、电视台采访了这位年纪最大的会议参加者。王维明在会上热情漾溢地发了五次言,提了两个提案,—个提案是《加强各级学校道德——人生修养教育》;一个提案是《建议为基础教育觅经济渠道》。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都迅速给王维明寄送《答复函》…….2001年10月24日,党中央下达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位社会学研究者非常高兴,说:“这是强国之道啊”! 凯思亚很高兴“亲爱的维明有政治家风度”,她在2001年10月下旬来信说,她也正在写一本书,记录她和王维明跨国之恋和她的中国之行。“洋红娘”韩奈克表妹的丈夫玛格里特,热情地要帮助出版,宣传这个世间少有的“跨国黄昏恋”,增进两国友谊! 王维明自豪地说:“如今物欲横流,人们为物质享受弄得神魂颠倒。其实,健康对于婚姻、家庭,何等重要!通常八旬老翁已入衰朽之年,我精神旺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养生有术啊!” 背景材料: 我问王维明:“王老伯,恕我冒昧问一句:你同凯思亚婚恋,可有性生活?”王维明坦然地呵呵一笑:“怎么没有?我们在一起时,或三五天、或一周,总有吧…..唉,现在许多人误以为老人就不能或不该有性生活,荒唐啊。这个问题就像问老人:你还吃喝拉撒吗?可笑!只要健康长驻,那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知情者都异口同声赞叹:“王老是大奇人!其语言文字、性格风情、生活模式都和常人不同。现在87岁,可三个钟头不饮水、不入厕,挥笔为文如戏水,一口气可写三五千字。还能骑上自行车满城跑!”他生活十分有规律,每天五点起床,作完内养功。安排好白天分时段的读写,晚上十时上床,头落枕即睡着。他从不倚老卖老,心理很年轻 ,他虽然今年87岁了,却常对别人说:“我只有40多岁!要干的事多着呢!”别人赞叹说:“是40多公岁吧!”王维明呵呵大笑。他85岁后已出版厚厚的《凌波文集》三卷近百万字,还拟随之共出六卷……. 他老有所为,70岁后教过五所大学,授徒四千四百多人,还在十四处社会私立学校执过教。他毕生好学,古稀之年后还自修医学、绘画等,而且成就不小。他又很喜欢社交,从没有职业等级观念。他对我说:“你写介绍我的文章,一定告诉读者:我住在成都市西安北路三巷新五号(邮编610071),欢迎大家给我写信来,让我广交天下友,学习别人长处,我也可以把我的许多人生感悟、养生知识同大家交流,且莫让人感到你在虚构!” 王维明擅长养生术,早在1992年,他的《我的养生诀》一文就获得《长寿》、《家庭医生》等第四届全国十家科普期刊优秀作品—等奖。 王维明10月下旬刚接到凯思亚的信:“美国’9.11事件’后,这里简直是另外一个世界了,我国和美国是同盟国,它遭难我们受影响,人心惶惶,感到不安全、压抑、不快乐……” 所以,王维明决定把出版《凌波文集》的事暂放,出国去看望安慰他的凯思亚一一因为除事业以外,婚恋、家庭对他也很重要啊!
字数统计:6913
|
|
|
浏览次数:1829--
 |
----上篇文章:转载思维网:口无遮拦君:《青岛报纸,我为你汗颜!》 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站立场无关
----下篇文章:首家披露近代中国地震大奇事!《千年古城瞬间消失之谜——沧海桑田话“叠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