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转载思维网:口无遮拦君:《青岛报纸,我为你汗颜!》 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站立场无关

作者: -上传日期:2003/8/3
口无遮拦君:青岛报纸,我为你汗颜! 
--------------------------------------------------------------------------------
 作者:china  来源:个人撰写  类别:社会分析  日期:2003-2-1 19:46:42  今日/总浏览: 2/1982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前沿、15个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城市之一的青岛,这些年经济发展不但在山东省处于龙头地位,而且在全国同类城市综合发展速度也是属于前列的,但青岛的媒体,特别是报业媒体,在解放思想、勇于进取、大胆开拓方面,却处于中下流水平,这大约与青岛多年来追求四平八稳、墨守成规、不敢在思想上大胆突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 “同行相轻”有极大的关系。
  目前,我市公开发行的国刊号报纸主要有: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青岛财经日报等(老年生活报、青岛广播电视报因发行群体局限,质量变化也不大,暂不在此分析行列之中)。作为一个拥有700万人民、市区240万的特大城市,这些报纸如果办的各有特色,其实并不显多。但为什么现在许多读者的感觉却感到报纸多而杂呢?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读者有这种感觉呢?这是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然,我并不否认各家报纸在青岛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都看在眼里,本文不想赘谈。
  一、青岛报纸:现状格局
  青岛日报:与共和国同龄的地方党报,资历最长,是诸多报纸中的“大哥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机关报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亏损时财力的 “输血”、每年的“红头文件”征订、重要消息的严格审查制度等原因,使青岛日报既庄重权威又征订无虞。加之官方正统的稿件、新华社的专发、严肃的政治纪律,使它在各级单位和企业有着公款征订的固定读者群,起着学习文件和形势教育的辅助资料的作用。由于个人自费征订较少,发行既无太大的突破,也无太大的萎缩,一般呈现比较稳定的局面。这是它独具特色的优势所在(严格讲,也有垄断的味道)。
  但其它诸如都市类、娱乐类报纸就没有这样幸运,它们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自负盈亏,需要找米下锅。至于办好还是办坏,就看各家的高招了。
  青岛晚报:据说是在全国城市中发行密度最高的晚报(现在不知是否还是),1992年创刊,隶属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在《半岛都市报》还没有杀入青岛时,是我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和最强势媒体。去年底征订时自称为“日发行量高居榜首”。
  青岛早报:前身为《公共关系导报》和《青岛生活导报》,隶属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属晨报类都市报和全省首张早报,号称“日均发行量38万份”。
  半岛都市报:1999年8月9日在青岛正式创刊,隶属大众日报报业集团驻青分支机构。去年底征订时自称“日发行量突破50万份”。
青岛财经日报:前身为《通俗文艺报》,隶属青岛出版局和青岛出版社。曾想更名《青岛晨报》,后夭折。经国家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青岛财经日报》,2002年1月18日创刊,是目前我市最大的以报道财经为主的综合类报纸。
  目前我市五家报纸各事其主,分别为青岛报业集团、大众报业集团和青岛出版社。报纸多,读者有选择,并通过相互间的公平竞争提高办报质量,以好看获取更多的读者,这是好事。遗憾的是,青岛的报纸在呈现竞争的一开始就陷入“窝里斗”,一直延续至今。由于《青岛财经日报》和青岛日报集团三家报纸同属本地土生,暂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尚属“友军”。但“外来的和尚”——《半岛都市报》,却没有那么幸运,刚创刊发行,就与晚、早报间积怨很深。同行间由于“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加上思想的不解放,各家的报纸质量在泥潭中囿于现状而不能提高,自然顺理成章了。
  二、“口水战”:怨怨相报何时了
  《半岛都市报》还没开进青岛,青岛的报纸媒体是青岛日报集团的一统天下。历史的缘故使青岛日报隶属两家都市类报有一种“垄断”的局面。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产生了极度的优越感和惰性。当然,晚、早报间一开始也有竞争,但部门内部的竞争毕竟难以持久,严格讲也不是真正的竞争。当《半岛都市报》这个外来的“小弟弟”一出现,怪事发生了:在青岛市区各个报摊上出现只准卖青岛的报纸,不许卖《半岛都市报》或《齐鲁晚报》、《大众生活日报》的现象。若卖,立马吊销报摊零售晚、早证件。逼得报贩藏着掖着偷着卖,一时报摊遇到买大众日报报业集团都市类报纸大都警惕得犹如地下接头对暗号似的,极度不正常。这种“排外”的不正当竞争引起初出茅庐的《半岛都市报》的极度不快。终于,矛盾出现了,并且在不同时期,一方的闪失,立马为另一方提供“炮弹”,会成被为攻击的理由,一直延续至今,造成三报的两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令人痛心的地步,有时简直达到了间歇性的歇斯底里失控的程度。青岛报纸上真正吸引人的新闻亮点不太多,而报纸间的争斗却是新闻的“亮点”。读者间经常有一句反问口头禅是:“你看到没有?晚报(早报)和半岛又打起来了。”这不能不说是对青岛报纸媒体的极大讽刺。
  我不太看青岛的报纸,有时工作需要翻翻,也能发现三报两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打斗场面:
  前年底,国家工商总局等单位查处一些媒体刊登非法广告,其中点了大众日报集团的《生活日报》和青岛日报集团的《生活导报》,《半岛都市报》幸灾乐祸如获至宝,断章取义隐去自家的兄弟《生活日报》,而单独在头版显著位置用粗黑体标题、花边新闻形式报道了《生活导报》被查的消息,迫使《生活导报》尴尬的在第二天头版,  用看似自我批评的绵里藏针手段反击对方。
去年世界足球杯期间,《半岛都市报》一摄影记者剽窃新华社通用照片,又被晚、早报抓住把柄,大肆轮番轰炸一番,连续折腾几天,使报纸又有阅读新“亮点”。
  不久前《半岛都市报》刊登一则非法广告,《青岛早报》便按图索骥带领执法人员前去查处,并在早报以模糊点名的方式臭了对方一通。
  …… ……
  还有很多,仅举以上几例。
去年底,《青岛晚报》、《青岛早报》和《半岛都市报》又在发行上大打争夺战。竞争嘛,不损及他人使出浑身招数,无可厚非。但双方自我“作贱”的手段实在太不高明。晚报连续多日打出“日发行量高居榜首”的中缝广告;《半岛都市报》则连续打出“日发行量突破50万份”的广告,并且广引博征,用看似科学的调查连续系列报道其与某公司联合的调查,来证实自己如何如何。给人的感觉是在读古典小说,看到的是诸如军阀间讨伐时虚张声势的“几万大军”号称“百万大军”的浮夸。在征订上,各家为获取一百多元的年订阅费,竟丢掉报纸的平日矜持,不惜用几百元的物质来取悦读者。这种形似“大甩卖”的放血赔本买卖,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做贱,实际上你在告诉读者:我的报纸办得不咋地,否则不能这样“赔本”推销。因为好报纸从来没有这样贬低自己发行的,看看《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报便可明了。当然,这种推销迎合一些市民爱占便宜的心理,但副作用极大——明年、后年难道你还像“茄子搭配韭菜”那样继续廉价推销自我?实际上,三报两方间的发行争夺战,一方面证实市场竞争起作用读者受惠,另一方面也反映三报在发行上的无奈和孤注一掷。
  三、青岛报纸:结症在哪里?
  这些年,晚、早报与都市报间的摩擦不断,读者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这种内耗极大地分散了报纸间与时俱进的能力和精力,客观上也影响了我市报纸的质量和读者群。
  下面本人谈谈对青岛报纸质量的看法:
  首先谈青岛晚报。《青岛晚报》诞生后不久一度办的不错很受欢迎(不排除作为新生事物出现,读者感到新鲜等心理因素),也开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如《观点》、《青青岛》、《青潮》等等。特别是《观点》栏目,发表一些抨击时弊、张扬正气的犀利言论文章,深度和层次比较高,一开我市报纸杂文专版之先河,可以说雅俗共赏很有读者缘。但该栏目近年来却趋于温和狭窄和不伦不类(最近是不是不办了我不清楚),失去《观点》的原来开办的本意,使许多喜爱它的读者渐渐远离而去,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我的感觉是,新华社统稿各报大同小异差别不大(关键是标题的制作上),但《青岛晚报》的副刊类(含漫画专版),总的文化底蕴、风格多样、形式质量不如《半岛都市报》同类内容好。当然,其它栏目不同程度也有类似情况,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细列举,相信经常读晚报的人们同有此感。
  从2002年起,《青岛晚报》提价,由原先零售每份四角涨为五角。在质量没有太大提高、甚至与兄弟城市同类报纸质量相比还呈下降趋势情况下提价,并非是聪明之举。也许有人振振有辞“我们扩版了”,但扩版不涨价的报纸很多,如自家的早报和外家的半岛都市报就没涨价。如果说增版,圈内人都心知肚明,那是经济利益驱动使然。实际上,晚报真正内容增加无几,基本与没涨价的版面持平(譬如周六和周日版面就少)。有时多一些广告版面犹如废纸,读者手持厚厚一摞并非领你的情,还反唇相讥你“卖广告骗读者赚钱”哩。所以说,近一年多晚报发行下滑,原因很多,恐怕质量下降和报纸提价,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
  其次是青岛早报。先谈谈它的前身《公共关系导报》和《青岛生活导报》。
  《公共关系导报》曾是全国首家冠名公共关系的对开大报。该报轨迹为1989年创刊、90年代中期停刊。在当时公共关系刚刚成为人们关注的科目时,尚属“阳春白雪”专业性强的报纸,阅读圈也比较狭小,因此一度制约了该报的进一步发行,据说其全国最低发行量时还不到一万份,是个赔本的报纸,这大约也是该报被“啪死”而更名《青岛生活导报》的根本原因。《公共关系导报》当时刊发的文章也是良莠不齐,差距极大,好的大胆开拓思想解放有深度,如刊登胡鞍钢等一些年轻经济学家的独特见解文章;差的如一些基础知识则今天看来狗屁不通。总的说来还是份不错的报纸,如果主办者有眼光,看准公共关系的强劲发展趋势并锲而不舍,这份报纸今天很可能在青岛甚至全国是独树一帜的奇葩。可惜的是它过早的“去世”了。
  而由该报脱颖而出的《青岛生活导报》,其办报初衷大约是以适应普通市民口味并创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但该报一诞生就比较迎合小市民的口味,俗有余而雅不足,一些“大特写”格调不高;一些消息稿件写的也像小学高年级水平,与当时青岛要建“国际化大都市”氛围格格不入,而且《大众生活日报》对其冲击较大,近年不得不更名《青岛早报》。几年前我曾与该报的几个记者聊天,在与《公共关系导报》比较后我感慨地说:“青岛丢了一张高雅的大报,却换来一张平庸的小报。”
  《青岛早报》刚更名时间不长,基本还保留《青岛生活导报》的影子,但相比较好看一点,这主要是从版式和栏目设置上说,其它的暂不敢恭维。
  再谈半岛都市报。《半岛都市报》是省媒体的驻青分支,在人事等方面青岛管不着他们,因此,与青岛当地媒体相比洒脱一些,该报也较敢于触及许多阴暗面问题。从某种角度看,在媒体监督等方面也比青岛媒体好一些,这是它的优势。但《半岛都市报》有时自身的不检点(如光顾经济效益而不知社会效益的非法广告问题、报道失真问题、感情用事问题等等),也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树敌太多,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该报注重标题“浓眉大眼”,多用粗黑体,全部版面为彩色,似乎与青岛本地报纸走着一条独特的路子,在形式上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栏目上的专栏也挺有特色,特别是一些副刊的栏目、《红茶壶》漫画等,比本地报纸办得好看,这大约受济南总部报纸的影响。缺点是广告太滥,不分良莠,给人一种捞钱“等不及”的下作感觉。其报纸版面比其他报纸多又不涨价,读者也实惠,但过多广告也冲淡报纸的质量,有时读者也不买帐。该报的问题是,尽快改变自身的形象问题,细微之处要慎独。
  最后是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日报》是在《通俗文艺报》基础上的更名。《通俗文艺报》曾经也是全国惟一的一家通俗文艺类报纸,与《公共关系导报》统属青岛的“专利”,但该报一开始创办就没有走出低谷,入不敷出始终困扰他们。好在它是青岛出版社的孩子,有出版社强大的财力输液支撑,晃晃悠悠凑合了几年。据说该报在报摊、机场、车站和码头摆放几乎无人问津。按道理该报如果办好应该很好看,虽然比不上上海的《故事会》等畅销刊物,最起码也应差不多吧,但它的结局与《公共关系导报》一样销声匿迹。看来还是人的因素。
  要想办《青岛晨报》的议论,大约最早传出的消息是《通俗文艺报》,据说要学北京的《晨报》,他们要改变《通俗文艺报》的窘境,于是,在不久的社会报摊出现了《晨报》字样的报纸。隐隐约约“犹抱琵琶半遮面”,似有“新媳妇怕见公婆”的羞涩。仔细一看,原来的《通俗文艺报》在玩“欺诈”手段。他们把《通俗文艺报》新设的“今晨报道”专版的四字中的“晨报”搞成显山露水的彩色,而把“今、道”二字却用灰色印刷,来了一个骗读者眼球的包装,并在印刷厂内就把头几个版面处理在里面,给读者一个《晨报》诞生了的模糊印象。此种违纪违法的做法竟出现在新闻出版执法部门的自家,的确令人惊讶。据该报内部人员称,国家出版署将很快批下更名的文件,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这种骗人的举动引起不少读者的反感,我就曾在家乐福门口的报摊上看到一个中年人谴责《通俗文艺报》的骗人术,据他声称,已向市领导反映多次,愤慨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听说该报在家停刊整顿多日,对外称“春节后出版”,大约是遭受上级出版部门追查还是什么原因,我不得而知。
  后来《通俗文艺报》真得揭开面纱,不过不是《青岛晨报》,而是《青岛财经日报》,并做了大投资的隆重宣传(想想那年沿海大道的面料广告便知)。创刊的相当一段时间,该报在全市一些大商场和公共场所每天免费赠送了需要用 “吨位”来计算的报纸。当我看到公共场所周边满地花花绿绿的《青岛财经日报》残骸,心中对该报的举措有着说不出的酸楚和莫名。
  《青岛财经日报》一出山想打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格局,除了上述的举动外,在版面设计上极力想摆脱《通俗文艺报》的影子,杀出一条“血路”,挤身报纸强劲行列。首先从出租车在大宾馆等客报道谈其中“猫腻”,挺吸引人,但后来却丢了这种深入调查报道的“刀子”逐渐又趋平庸;在报纸的版式设置上模仿《北京青年报》,后与国际报纸版型接轨,又吸引眼球一阵子,最终到至今质量平平,在青岛与其他四家报纸竞争中,一直也没有摆脱“老五”的地位。
职业道德的沦丧,在我市一些报纸中也表现突出。
  报道的失真、随意、误导、主观臆断、合理想象甚至泄私愤图报复等现象有时也表现的很严重。我仅举一例:去年我市某一单位发生火灾,《半岛都市报》以“XX发生大爆炸”粗黑体标题头版头条刊出,耸人听闻又言不及义,类似情况很多。一些事情在没得到最后结论便一言笃定报道,最终结果大相径庭又不了了之现象在一些报纸中经常发生,使读者怀疑你是在不负责任的合理想象办报。
  前年《半岛都市报》因刊登非法广告被工商执法单位查处,便怀恨在心,利用手中党和人民给的舆论工具肆意报复。在12月初中旬,连续几天在头版用编造、想象、失真的内容连篇累牍攻击市工商系统,给我市投资环境、政府公务形象和《半岛都市报》本身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无独有偶,当工商系统通讯员写了一篇报道查处《半岛都市报》非法广告的消息给《青岛晚报》时,该报一反常态,打破平日刊稿落款或通讯员名字或记者名字或联合署名的惯例,别有用心署了一个“工商”的落款名。此一石二鸟的策略(即迎合自己打击半岛都市报的目的,又把祸水引向工商)当即生效,使半岛报攻击工商升级,自己做“壁上观”欣赏热闹。
  近些年媒体很受重视,给采访记者也带来实惠。一些部门和企业为突出“政绩”或形象、产品宣传,以各种巧立名目的“打的费”、“劳务费”、“辛苦费”讨好拉拢腐蚀记者,使一些记者接应不暇灰色收入猛增(这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有的记者到场捞到实惠、拿了材料(或通稿),声称“还有到下一个部门采访”立马走人。至于关系稿、人情稿、交易稿更多。甚至出现与通讯员争稿、剽稿现象,把人家的劳动结果篡为己有。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网文充斥报纸版面是不争的事实,蔓延成各家报纸的通病。互联网发展迅猛,给一些编辑和记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剽窃、篡改源泉。过去我们常说“剪刀加糨糊”,如今先进了,下载、复制点指之劳,既省事又快捷。于是乎,各报增版后大量的网文为报刊提供了不用付稿酬的现成资料,信手拈来,那感觉好极了。更有甚者,心脏病改肺结核,张三改李四,一篇文章便改成了自己的大作,名利双收,“拿来主义”之风令许多人趋之若骛。当然,在电脑“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已不能取悦读者。但不道德办报手段,却反映了采编人员的惰性和“江郎才尽”。有时用“灯下黑”形容某些新闻单位的道德低下,一点也不过份。
  青岛报纸与相应城市报纸媒体相比,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文章凤毛麟角,即便在全国或全省新闻界好稿评选中也不占优势。有时获一二三等奖,也是照顾青岛这个名城的地位、面子或者是媒体间“搞平衡”,皆大欢喜的结果并非是以质量取文的,这些极复杂的“猫腻”,想必报业圈内人员是心知肚明的。
  四、青岛报纸:此行何去?
  如何改变现状?我认为青岛的报纸最缺乏的是理念创新和开拓精神。这是个深层次问题,我没有大水平探讨。“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专业人员谈吧(这些最重要)。当前应立即解决的有三大现实问题:
  1、早、晚报与半岛都市报该是握手言和,精诚团结,为共同目标齐心协力的时候了。人们常常用“狗咬狗,两嘴毛”来形容同类相争两败俱伤的狼狈,其话虽不雅,但很形象实在。我认为,报纸办得好坏,不是靠“同行相轻”或不正当竞争谋取,而是靠质量和读者的认可,靠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吸引读者。媒体间相互宽容、谅解、取长补短、精诚团结,应是我市各家新闻报纸共同具备的优良品质,而不是其它。“窝里斗”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只能让读者寒心,只能让外地媒体笑话。如此而已。
  两家的报纸也应扪心自问,反思过去。“相逢一笑泯恩仇”,难道我们青岛报纸的老总和领导没有这点气度和宽容?为了青岛美好的明天,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而今迈步从头越”,摈弃前嫌,消除隔阂,握手言和吧。我们广大读者真心期待着!
  2、在办报和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围绕青岛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实际,多出解放思想、勇于进取、思路开拓的有深度有层次有分量的好稿件好新闻好文章,最好在全国打响,使我市的新闻事业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不看虚名或形式的“荣誉”,要看令人心悦诚服的“硬件” 效应)。不但对外宣传青岛这做美丽、先进的名城,更应给外地留下青岛媒体的高素质高水平形象。虚心学习和汲取外地报纸的先进经验,如远学《南方都市报》等,近学《齐鲁晚报》等(如《齐鲁晚报》的“新闻时评”、“今周刊”等栏目很值得我市报纸借鉴)。并独辟蹊径创出一条新路子。让青岛不但有产品上的“五朵金花”,在报业上也来他几朵绚丽的名牌。
  3、发挥竞争上岗机制,从全国广招一专多能的人才,充实新生力量,增加新鲜活力,摈弃“混子”和“害群之马”,做到宁缺毋滥,建立一支作风过硬、思想敏锐、笔力锋锐,大胆开拓、特别能战斗的采编队伍,以适应发展中的青岛新闻环境的迫切需要。

  上述罗嗦一通肯定令许多媒体读后不舒服。这是我预料之中的事。但我要坦诚声明:
  自己不是新闻单位的人员,但我看到听到的一些表皮问题,不说出来不快,说的也不一定正确,话不中听,没有“歌德”似的恭维。至于深层次的东西更了解甚少,或者说干脆不知道,故谈起来难免挂一漏万,可能有主观臆断,难免有失偏颇。但说的都是心里话,绝没有偏袒谁和恶意攻击谁的意思。
  我的出发点是:恳切希望我市所有的媒体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报纸质量,以适应我市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在舆论宣传、舆论监督等方面有所作为,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政治文明”路子。如果能达到上述情况,也算没有枉费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爱护青岛报纸的广大读者的良好动机。
  在这里,我忽然想起当年《南方周末》一句感人的话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想想舆论媒体任重道远的历程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难道还有什么狭隘的东西不能抛弃吗?
  班门弄斧了,见笑,也对不起了。请诸位多包涵。谢谢。
                  2003年1月27日草草而就

 
 
○ 本栏文章均为网上自行投稿,文责自负,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站立场无关 ○
 
                浏览次数:1861--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赵达功:《中国妓女论(草稿)》,文化人不妨一读! 以上文章和观点仅供学术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下篇文章郑光路受好评的精彩特稿之一《奇人王维明的跨国黄昏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