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青年作家》2006年7期发表郑光路《20世纪海外文化人与成都》

作者:郑光路 -上传日期:2006/7/1
《青年作家》2006年7期发表郑光路《20世纪海外文化人与成都》,中外文化交流最浓墨重彩的一页

  作者声明:
  鉴于目前互联网著作权难以得到保护,本人已同中国版权中心签约,为本书作者提供著作权保护。如网友及纸型媒体欲转载此书,务请先联系:"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ZGL706@vip.sina.com


  20世纪海外文化人与成都

  郑光路


  20世纪中,无数海外文化人来到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大地。这是四川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最浓墨重彩的一页。但岁月销磨,其历史细节已不广为人知…….


  世纪初日本友人独领风骚

  雄、奇、险、幽的巴山蜀水,历来强烈吸引海外人士。早期入川者多为传教士、冒险家,但抛开宗教色彩等成分,这些人又何尝不是文化人!
  1883年,英国冒险家立德乐(ArchibaldJ.Little) 冒着葬身鱼腹之险对川江航线探险。滩急水险之处,这位被清庭钦封为从三品官阶的洋人还赤脚涉水与纤夫一起拉纤。他的著作《扁舟过三峡》,在海外引起轰动。1898年,立德乐亲自驾驶七吨小轮船"利川号",开辟了川江航线,从此长江才成了外国人入川主要通道……..难怪剑桥大学出版的《大不列颠名人录》,至今仍称赞他是"开发中国西部的第一人"、"很少有人像立德乐一样熟悉中国"、"他的许多著作,是了解中国的标准书。
  法国传教士古洛东1918 年撰写出版的《圣教入川记》,记录下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成都为张献忠传授海外文化及明末四川种种真实惨烈情景,现已成为研究宗教史、四川地方史十分重要的典籍。
  大批海外文化人来川始于1900年,因为清政府义和团之乱后不得不实行"新政",各新式学堂礼聘外国各类文教专家任教。清末民初,全省已聘请外国教师百人左右,其中日本80人,美国5人,英国2人,丹麦1人,法国1人,其他3人……1904年10月,江津人卞小吾创办四川第一份日报《重庆日报》,由日本文化人竹川藤太郎担任社长,为鼓吹宪政功不可没。(1)
  四川高等学堂日文教师山川早水,1905年三至七月在巴山蜀水考察四个月,写下20余万字并配有一百五十多幅照片的《巴蜀》,1909年由日本东京成文馆出版,在日本影响甚大。
  确如学者蓝勇在中译本前言中所说:"这是我国民国以前几千年来部头最大的一都关于四川的游记。"
  这委实让中国文人们惭愧。其实,山川早水对中国文化之熟悉,远胜过普通中国文人。从这本厚厚的书中,我们不但能重睹百年前巴蜀旧貌,还能领教作者许多很有见地的考证和研究。如:川中旅店、油灯、饮食、宿费、坟墓和棺木、租船租金、船夫生活细节、长江沿岸小饭店娼窝(据说这是国内外唯一关于清代三峡沿江暗娼与船工关系的记载)。尤为宝贵的是,山川早水不像中国文人那样对真实社会隐讳甚至美化,他不留情地记录下清朝官吏的颟顸、油滑、贪污,真实记录底层社会和民间疾苦,如在大竹县,"饥饿的人横于途中,有死亡者,有将要死亡者,有伸手向行人乞讨者";眉州城内,"女丐尸体横于路旁,口鼻生蛆,秽臭袭人……"
  山川早水也记录下四川民众同外国人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他在《蜀人的气质》等章节中说:"沐浴着丰富的自然给予恩惠的人民,其气质一般是平静的。蜀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也是平和的…….我也见到在物质上表现出的蜀人的风雅。就近的成都而论,青羊宫开办的花市、草堂人日的参拜、四月八日锦江的放生会、祠庙园池的布置、盆景的赠答等等,要发现他们的雅趣这些都非看不可。" "四川人不知道惧怕与顾忌外国人……蜀人与外国人可谓处于和谐的状态。"
  一些中国学者更把山川早水当成可亲近的文友。如夔州知府方旭,清末进士,书法与诗俱精,他成立了夔州府第一所近代官立中学堂,后是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方知府不但殷勤诗酒接待,听说山川早水喜爱书法,临别还特赠十分难得的夔府隋龙山公墓志碑刻拓本。  
  《巴蜀》书中仅描述成都就长达五万余字,可谓包罗万象:古城墙、名胜、街市、外国商品销售及外国人居住情况,及成都的报刊、书籍、碑帖、古董、古迹…….(2)
  介绍清末民初成都的史籍中,我认为除傅崇榘《成都通览》外,就要算《巴蜀》既详细、独特而极富参考价值了。


  中外文化交流掀高潮

  成都华西坝的"钟楼映月"、"三台点兵"、"孤岛天堂"、"柳塘压雪"等风景,曾让无数中外学者怀念不已。我作学子时曾有幸在这高等学府听课、作动物实验……许多次我徜徉在这田园牧歌式的精美建筑丛中,遥想巴蜀大地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开始水乳交融的岁月。我常想:惊破巴山蜀水农耕社会古老幽梦的,或就是这坝上钟声?
  1905年,英国人陶维新、启尔德,美国人毕启等教会中人,商议在城南野村坟山中创办华西协合大学。1910年3月11日建立后举行了开学典礼。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等人精心设计的建筑,中西合璧、典雅绝伦,是东西方文化和谐统一的典范。从此,华西坝成了巴蜀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确实,如许多学者所言:没有华西坝,成都人、四川人知道的世界一定更小;没有华西坝,世界上了解四川和成都的外国人也一定少得多。
  1915年以后,外国教会已在川开设学校361所。20年代初,仅基督教即在川举办初小、高小、中学482所……此间,大量外籍文化人来川任教,其中著名的有华西协合大学美籍教育家毕启、李哲士、费尔朴,加拿大籍教授文幼章、杨春普,英国籍教授徐维理(他曾根据成都画家俞子丹近两百幅民俗画,在海外出版《龙骨》一书介绍四川)…….创办华西协和大学的毕启博士来川工作40年,1940年获国民政府彩玉勋章及教育部一等奖状。(1)
  海外文化人对巴蜀文化的杰出贡献,至今并不见得被我们川人所熟知。
  1931年春,正在广汉的英国牧师董宜笃从农民燕道城手中拿到几件玉石器,送交给华西大学博物馆。学识广博、目光敏锐的博物馆馆长、美国人葛维汉,与助手林名均组建考古队,1934年3月15日首次对三星堆进行发掘,由此拉开了对三星堆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历程。在巴蜀文化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三星堆,才由此震惊世界…...(3)
  1925年就来成都、1936年任华西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美国人费尔朴博士,在中国学者刘豫波、黄方刚、谢静山及高僧虚云法师等人帮助指导下,历时4年将《峨眉山图志》一书译成英文,作为哈佛燕京学社的丛书之一出版。费尔朴在序言中由衷地说,这不仅只是首次向世界宣传峨眉山,"扩而充之,且可使余深体中国人之精神;更进,则其将为此精神之天才与真理发扬于西方之一助欤!"(4)(5)
  通过宣传峨眉山,从而弘扬中国"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我认为:费尔朴先生可说已深得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了!
  以名著《老人与海》荣获国际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1941年4月到重庆。4月8日,海明威对记者发表谈话:"对于中国,要说的话太多了。无论是韶关、桂林或是伟大的重庆,在残暴的日本人不顾人道轰炸之下,中国人民仍能各就着各人岗位,努力工作。尤其是在重庆……这种精神,使我们非常钦佩。我们回国以后,一定要写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尤其要特别描写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行为,把中国这种精神介绍给我们美国人!"(6)
  海明威在重庆分别会见了蒋介石、周恩来等国共领袖。几天后他在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夏晋熊陪同下前往成都。他去北较场参观中央军校时,惊讶地看到古老城墙内街道上,居然仍有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骆驼商队慢悠悠地走着……海明威还去参观正建筑中的大型飞机场,约八千名民工用手拖着十吨重的石滚子在辗压跑道,劳动号子像海浪拍打礁石般低沉……(7)
  其后,他到华西坝大学演讲。礼堂被人堵得水泄不通的,连窗台上都坐满了是人。海明威演讲了些什么?我遍查史料无从寻觅,大致总有关抗战、四川及成都、中美友好。
  据听过海明威老人演讲的老人说:这位美国作家完全不像中国文人斯文,他身体壮实,吼叫一般讲演时长满汗毛的手臂不断挥舞,倒像个杀猪般的黑汉,不时获得暴风雨般的掌声…….海明威返美后所写访华见闻,在海外引起极大反响。
  抗战时期来四川的记者、作家还很多。据大致统计,到成都等地参观采访的计有8批36人。著名的如美国《时代》周刊、《幸福》杂志总编辑卢斯,他1941年5月8日至21日,访问重庆、成都,参观并出席五大学欢迎宴会,外交部长王世杰宴请了他。自由法国作家居里1942年3月到成都、重庆,采访宋美龄等人,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宴请了他。(8)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也曾在成都呆过。
  英国杰出科学家李约瑟(1900-1995),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到陪都重庆筹建中英科学合作馆。在华四年中,乐山寺庙木刻佛经、青城道士炼丹古术、李庄荒庙中艰苦工作的中国学者……都为他1954年出版、轰动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提供了绝不可少的内容。他曾写诗盛赞巴山蜀水,如《四川的道路》:"如果你走过那古老的石板石阶\ 高低蜿蜒,绕过水田\穿过松林,穿过飘荡的白云\在你半睡半醒的朦胧时候\就会在你心头涌现\引起你的思乡之情……"李约瑟字丹耀,别号十宿道人、胜冗子,可见巴蜀文化对这个英国人的影响。
  价廉物美的成都旧书肆,更令他眼花缭乱、流连忘返。李约瑟欣喜若狂地致信友人:"昨天我去成都买书,我们的书单(例如中国数学史、天文史、道教史、炼丹史等等)所列的, 除一种外, 统统买到了。九大本书只花了477元 …….(我们应当记住, 两个人好好吃一顿饭要花100元 以上!)" (9)
  身为成都人,我为充满文化传统的成都曾滋养过这位世界级文化大师,深引以为荣!
  长期担任世界和平学会会长的文幼章(詹姆士·艾迪科特),这位加拿大学者少年时代在成都度过,40年代他任华西大学英语系主任,并创办《上海时事通讯》,向世界宣传中国。他多次在少城公园万人群众聚会,热情洋溢地作声援中国的讲话……1993年11月27日,文幼章逝世。按他临终前嘱咐,他的骨灰飞越重洋,由儿子文忠志带到成都,撒到了他的出生地--乐山的大江中。(10)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20世纪中与四川关系最密切、影响又大的海外文化人中,世界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完全有资格坐第一把交椅。
  马悦然(N.G.D.Malmqvist),1924年出生于瑞典,1946年入斯德哥尔摩大学随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学习。1950年秋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秘书。他先后在伦敦大学、澳洲国立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中文达40年。1980到1982年两度当选欧洲中国研究协会主席,1987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他把中国大量古今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瑞典文,还把众多中国作家介绍给世界。
  马悦然还有顶耀眼桂冠: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而且是其中唯一精通中文的人。
  1948年他大学毕业,到四川搞方言调查。他跑到峨眉山报国寺拜高僧果玲等人为师,当了八个月小和尚。马悦然回忆:"我在重庆和成都学会了西南官话,接着又到乐山比较深入地研究当地的方言。在峨眉山我认识了报国寺的一位方丈,我在那里从1949年的大年初一一直住到当年的8月份。老方丈果然很有学问,每天早饭后他到我的房间来,给我讲两个小时的课,首先读的是"四书",然后是《唐诗三百首》、汉朝的五言诗和乐府。他什么都教我,还教我用毛笔写字。刚到报国寺的时候,小和尚们有一点怕我:'你看,洋人的鼻子好大哦!他眼睛是绿的,你看!'"
  小和尚们后来把这个"马洋人儿"当成朋友。八个月中,他与和尚们一起做功课,与小和尚们比赛扔铜板;峨眉山月半轮秋的时候,小和尚们为他捉来数百只萤火虫,欢呼着一齐放在漆黑夜空……
  一个晚上他睡不着觉,坐在庙子大天井内,突然看见一个尼姑偷偷进庙与和尚偷情。他替他们着急:两人在床上拥抱并"耳语",但窗户不隔音!好奇心没有把二十五六岁的"马洋人儿"引向男女色欲。他在"听房"中,却开始了"悄悄话情境下的汉语声调研究"……
  (11)
  难怪几十年后,他还能以乐山街头大人找娃娃的吆喝声为例,用以对比乐山话和成都话的差别。一听记者说重庆话,他立即用地道川话回应:"原来你娃儿是重庆崽儿!"(12)
  我翻开马悦然写的中文书《另一种乡愁》。淡绿色封面上,隐隐印出当年"马洋人儿"和他妻子。高瘦的他西装革履,娇媚动人的妻子短发旗袍。这段美好的异国情缘是书中描写重点之一。而马悦然居然是成都女婿!
  1949年9月,马悦然为实习方言,用5天时间甩脚板一路从峨眉走回成都,寄住华西坝陈可行教授的"可庄",为其二女儿陈宁祖补习英语。于是跨国浪漫故事开始:刚满十八岁高中毕业的陈宁祖贪玩,马悦然拿出很难买到的可可粉"贿赂"。这招非常有效,漂亮的成都姑娘很喜欢喝这饮料。可可粉用光,陈宁祖开始逃课,常引马悦然到玉带桥"新明书屋"淘旧书…….马悦然目睹成都解放,呆到1950年秋。离开成都的夜晚,陈宁祖弹着钢琴,含泪唱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两人在屋子里默默坐了一个通宵。(11)
  他怅然到香港,急忙给陈行可教授打电报求婚。这年9月20日,穿蓝布旗袍的陈宁祖和他终于相聚在香港。他们生育了三个儿子,有46年的幸福生活。马悦然坦承:"接触中国文学的时候,我的妻子宁祖对我的帮助很大!"
  1996年,宁祖女士去世。马悦然80岁时候仍旧每天散步到她墓前,和她单独待一会儿……陈宁祖去世近10年后,他又有了新的爱侣一一也是四川人。(12)
  像马悦然这样从文化到亲情,都与成都血肉交融起来的海外洋人,确可算绝无仅有了!
  20世纪后五十年,更多的海外文化人(包括海外华人,如女作家三毛,及金庸、龙应台、余光中等等),都曾与成都有过不解之缘。芙蓉古城,中外文化交流不知又谱了多少新曲……

  注释
  ......



  图片说明:
  图1、法国古洛东山川早水著的《圣教入川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0981年出版
  图2、日本山川早水著的《巴蜀旧闻》(即《巴蜀》)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图3、海明威夫妇在重庆
  图5、1964年9月30日,毛泽东和英国李约瑟及夫人交谈
  图6、马悦然著的中文书《另一种乡愁》,由三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
  图7. 马悦然

                浏览次数:1196--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青年作家》2006年7期发表郑光路《20世纪海外文化人与成都》,中外文化交流最浓墨重彩的一页...
----下篇文章马明达:武术人物宣传上的谬误——对《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的批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