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周海英:《我国博客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博客是“网络日志”的意思....

作者: -上传日期:2006/6/28
周海英:《我国博客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博客(Blog)即WebBlog,是“网络日志”的意思....

中国博客研究中心
论文:我国博客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 博客研究                                           

学子论文:我国博客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 周海英

来源: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4500921.html

  博客(Blog)即WebBlog,是“网络日志”的意思,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①它 “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 ②博客门户兴起后,博客应用从网络日志转变为“个人传播,深度沟通,娱乐休闲”全方位的互联网新应用。与其它网络应用相比, “博客更具深度沟通和民主化的潜质,能为主流媒体提供新闻和公众观点来源,为教育业和商业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同时能为个人提供一个自我表达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 ③有专家认为博客是继E-mail、BBS、ICQ(中国的Q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往方式,是互联网著名的服务之一。博客网董事长兼 CEO方兴东认为博客是网上的生活,是新的生活方式,博客有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是新的个人人际交流方式;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出版。 据TechWeb报道,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中国注册博客数量达到了3340万,这就意味着每三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申请开通自己的博客,通过不断更新的文字或图片与人交流。同时,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博客理念的推广,博客现象也受到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博客进行了概念化或经验性分析。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国内学界博客研究的进程和现状;指出国内博客研究的主要成就与问题;从一个侧面概览网络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研究的面貌。
        
  (一)抽样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的对象是有效样本。有效样本的获取方法:笔者于2006年1月1日,以“博客”为关键词,搜索范围为2002-2005年(2002年博客概念正式引入中国。),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和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四个专栏中搜索到研究论文241篇。剔除关于博客的新闻报道或博客在文中只是作为词汇出现而不是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63篇,同一篇论文分为上下篇发表的论文1篇,以及5 篇在不同期刊上重复刊登的论文,最后得到实际样本172篇,作为我们的有效样本。
  
  (二)分析单位

  以研究论文“篇”为分析单位,把样本中的每篇论文按照发表的年份、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发展模式、研究方法和理论运用五个维度进行分类和编码。在分类和编码的过程中,对以上五个变量的具体操作化定义如下:

  1、发表年份:在每篇样本论文上标出发表年份,目的是探究国内学界对博客的研究主题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

  2、研究主题:指样本论文作者对博客进行阐述或论证时关注的主要论题。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按照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九大类论题(如表1),将每篇论文归入其中一类。  

          表一 博客研究主题




※此处的新闻博客并非指作为业余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博客,而是指博客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为了保证各个主题在在统计上的互相排斥,我们把涉及多个主题的论文,按其讨论的核心问题分类,例如论文《RSS/ATOM: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新技术》归入“知识管理博客”中,而不再同时将其归入“博客的一般技术问题”或其它主题下。

  3、研究主题发展模式:是指博客研究关注点的变化发展模式。关于这一变量的分析模式,参照了美国学者R.D.维默尔(R.D.Wimmer)和J.R. 多米尼克(J.R.Dominick)针对网络媒介研究提出的四阶段模式④。R.D.维默尔和J.R.多米尼克认为,在媒介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者的兴趣通常指向媒介本身,提出的问题包括:这种媒介是什么?它怎样工作?它与其它媒介的区别?它的成本是多少?第二阶段,随着这种媒介的发展和普及,研究者开始关注媒介使用和使用者,提出的问题是:谁在使用该媒介?如何使用?第三阶段主要研究媒介的影响力,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这种媒介如何影响社会文化、民主进程、大众生活?它是否改变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对它的使用是否有消极影响。第四阶段,研究者的注意力在提出对媒介及其发展有解释力的新概念和新理论上,提出的问题包括新媒介的结构和内容。

  参照这种四阶段发展模式,把博客研究的发展模式归结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博客自身的初步研究。包括博客的历史和哲学问题,运行机制问题,使用方法、用途和分类以及政策法律等问题。

  (2)第二阶段,博客的使用和用户研究。包括用户的认识、感受和调查,用户如何使用,博客提供了什么,它在教育、企业、图书馆等行业的专业应用。

  (3)第三阶段,博客的社会影响研究。包括对传统媒介的冲击和对人际关系的改变。

  (4)第四阶段,对博客的改进和理论解释。对博客使用行为的内在结构和机制的理论解释,以建构相应的理论解释架构。

  4、研究方法: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样本论文进行分类。定性研究包括问卷调查法、二次资料分析(主要是定量的内容分析)、实验法。定量研究包括文本分析、个案观察、焦点团体法、深入访谈法等。

  5、理论运用:依据在研究中是否运用某种社会科学理论(媒介使用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管理和控制理论、公共领域理论、权力与规则服从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业研究的范式理论、知识建构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理论、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现象学理论等),并且是否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对论文进行分类和编码。

 
 二、分析结果


  (一)博客研究主题
  
  在172篇论文中,数量最多的是对博客的使用和认知,以及博客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两个主题的研究,占全部论文的42.4 %。关于博客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以及对传统媒介的冲击的研究论文数量较多,占全部论文的18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对博客的行动结构和社会意义的概念化或经验性研究在数量上还不算多,只有8篇,但也占到了全部研究的4.7 %。具体结果见表二。



                 
  (二)博客研究主题发展模式

  2002年9月5日,《南方周末》“在线版”,以整版的篇幅推出博客专题,共有四篇文章:《Blog:个人日记挑战传媒巨头》(方兴东、孙坚华)、《未授权的博客》(陆宏兵)、《关于Blog未来的1000元赌注》和《Blog之王:马特?德拉吉》(方兴东)。从这一刻起,我国学者开始对博客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4-2005年掀起了高潮,表现出数量多、涉及主题广、研究范围宽特点。2004年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讨论博客的特点、使用方法、历史以及使用感受,而2005年,研究的重心则转移到了分析博客的社会意义和行动结构等问题上。表三是2002年以来国内学界博客研究论文的具体发表情况。





  为了评估我国学界对博客研究的总体水平,我们参照R.D.维默尔和J.R.多米尼克的四阶段分析框架(如前所述),把 172篇论文按主题归入相应的四个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68篇,占39.5%),博客自身的初步研究。包括博客的历史和哲学问题、功能和服务、用途和分类、商业化、政策法律等问题。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移动博客 如何用手机玩Blog?》(滕钢 2005)、《  博客网站:商业化进行时》(李琳 2005)、《 博客产业化研究》(郑广声 2005)、 《美国新闻博客的传播特征 》(胡小生 2005)、《“网络三客”艺术论》(黄鸣奋 2004)、《 博客表现形式的变迁 》(邹景石 2004)、《说不清的“博客”及若干问题》(邓沂沂 2004)等 。

  第二阶段(62篇,占36.0%),博客的使用和用户研究。包括用户的认识、感受和调查,用户如何使用,博客提供了什么,它在教育、企业、图书馆等行业的专业应用。例如:《Blog在跨学科知识共享中的应用》(陈向东 2005)、《 对博客应用于教育的现象学解读》(张峻超 2004)、《 博客文化应用于政治教学的探索 》(吴纯娟 2004)、《 谈谈 Blog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张良图 2004)、《博客与中医药知识创新、交流平台建设的思考》(万仁甫 2005)、《 浅谈博客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东刚 2005)、《博客信息运行机制在企业项目沟通管理中的应用》(刘仁风 2005)等。  

  第三阶段(27 篇,占15.6%),博客的社会影响研究。包括对传统媒介、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比如:《博客:又制造了一起新闻冲击波――从伦敦爆炸事件看博客式网络报道的意义》(向晓薇 2005)、 《博客:让传媒生产方式转型 》(冯莉 2005)、《从伦敦大爆炸看“博客时代”对传统传播理论的挑战》(杨媚 2005)、论博客对传统主流媒体的挑战 》(严怡宁 2005)等。

  第四阶段(15篇,占8.7%),其特点是依据某种社会科学理论提出针对博客的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以此为基础进行概念化和经验性研究《博客与舆论监督》(张顺军 2005)、 《不再沉默的大多数 ――从blog阅读看网络阅读的发展》(傅敏 2005)、 《赛博空间的精神性超越 》(陆秀红 2005)、《论博客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孙景钟  2005)、 《博客舆论监督的力量值得研究 》(张顺军 2005)、《评论界崛起的一股新力量――解读博客评论》(吴凡 2005) 、《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 》(方兴东 2003)、《“博客”信息时代的麦哲伦 》(方兴东 2002)、《再论博客――对工业生产方式的挑战 》(姜奇平 2002)、《 博客和个人媒体时代》(颜纯钧 2003)、《 博客―个人网络出版的理想、现实与未来》(金兼斌 2004)等等。
 
  综观2002年―2005年,我国学界对博客的研究,可以看出,占主导地位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R.D.维默尔和J.R.多米尼克的四阶段模式的第一、第二阶段。相对而言,处于第三、四阶段的论文在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博客研究方法

  由于我国学界对博客研究的总体水平处于R.D.维默尔和J.R.多米尼克四阶段模式的第一、第二阶段,多数论文缺乏明确的研究方法,而只是对博客进行一些概念性的介绍和经验性的分析,例如介绍博客的历史起源、使用方法、技术特点和在各个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等等。即使明确使用了某种研究方法的论文,也多数是使用文化分析、历史和哲学分析、问题分析等非定量的研究方法,而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用得较少。从表四可以看出,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 (169篇,98.2%)占绝大数。



  
  (四)理论运用

  在国内学界的博客研究中,自觉运用某种社会科学理论,并且依据一种或几种理论明确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的论文相对较少,在有效样本172篇中,只有35篇依据某种或几种社会科学理论提出了明确的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占所有论文的20%。其中被运用的较多的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有:信息传播理论、媒介霸权权理论、媒介民主理论、把关人理论、二级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产业研究的范式理论、公共空间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等,用得最多的信息传播理论,可见,国内的博客研究,主要还是在传播学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的。例如:《博客传播模式探究》(吴英颉 2004)、(《博客,女性主义发展新基地》(项国雄、曾晓红 2005)、《从伦敦大爆炸看“博客时代”对传统传播理论的挑战》(2005)、《美国新闻博客的传播特性》(胡小生  2005)(具体情况见表五)。




         

三、结论与讨论


  本分析的主要发现:

  (一) 博客理论研究与实际发展同步。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2004、2005这两年。网络传播研究专家闵大洪说:“2002年是中国博客元年,  2004年是中国博客勃兴年。”而有专家认为2005年同样是中国博客的“发展年”、大众化元年。中国博客规模、博客服务商数量、网民对博客的认知和博客网站自身的发展,在2005年都获得飞跃性的提升。可见,博客理论研究与博客在中国的实际发展是同步的

  (二) 现有的研究大多是致力于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在社会学方面的意义,而涉及博客经济学方面的文献较少,且以新闻报道为主。但随着博客的推广,博客在网络营销中的营销价值和潜在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新竞争力(www.jingzhengli.cn)通过国内外对博客营销应用状况的分析发现,尽管博客已经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营销手段,但是博客网络营销的概念和方法对于大多数企业/网站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尤其对于博客营销的实际操作和管理知识非常欠缺,因此深入探讨其经济学方面的话题是有意义的。

  (三)在实践中,“博客的管制环境,只存在一些非官方的自律规则。” ⑤ 一些博客涉及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安全等问题,所以主张立法的声音越来越强烈。郑州大学法律硕士乔国和认为,给博客立法,用法律来约束其发展,如实行博客实名制、审定制、许可制等,已成为当务之急。他说,博客上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由于博客具有开放、自由、流动、匿名等特点,管理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应该用法律进行规范。而且,用一部合理的法律规范、引导、保障博客的健康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另一种声音:博客的出现是一种对自由的回归,现有法律能够解决博客出现的问题。因此有关博客的有序化管理目前还有待研究。

  (四)有研究者认为博客的赢利模式有:“广告收入、无限增殖服务、向博客用户提供增殖服务和应用程序收取的服务费”⑥反对者认为“博客网站的赢利模式无法解决信息生产者的利益问题,必将导致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这将降低用户的吸引力。”⑦

  (五)关于博客作为一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它自媒体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取代传统大众媒体和新闻组织。它所能做的,是给传统大众媒体提供有价值的补充,并且促使其进行积极的变革。”⑧另一种观点认为“博客有望成为公众的网络信息代言人,成为监督职业新闻界的第五种权利。”⑨

  (六)国内的博客研究,主要还是在传播学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的。研究视野主要是新闻传播这个维度,显得单一而狭窄,而国外的博客研究开始延展到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人种学、符号学等多种研究视角。在国内的博客研究中研究话题雷同,低层次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严重。在研究中要讲求方法。在博客研究中,研究方法与手段是一个瓶颈,多数论文无研究方法可言,而少数运用了一定方法的研究项目,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手段不够科学、完善的问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缺失制约着博客研究向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拓展。我们可以用“视觉化”和“图象化”等新的研究方法,例如:“马克?史密斯开发的‘网络扫描’软件和沃伦?萨克开发的‘对话地图’浏览器。”⑩

  博客的实践进行了4年,相关的研究也伴随着实践在向前推进,从数量上看,研究成果丰富,但是从质量还不尽如意。由于视野不够开阔、研究主题不够集中和研究方法的单一制约了中国博客研究。要想实现历史性的突破,需要研究者放宽视野,同时潜入博客传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参 考 文 献
①方兴东、孙坚华《BLOG:个人日记挑战传媒巨头》,南方周末,2002/9/5,D31。
②方兴东等 《博客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学意义初论》,现代传播,2004年2期。
③郑广声《博客产业化研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5年2期。
④S.T.金, D.韦弗 《因特网之传播学研究:主题元分析》,陈源摘译,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6期,P65―P68。
⑤郑广声《博客产业化研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5年2期。
⑥中国科技财富的特写 《博客:从自由王国到商业战场》2005年9期。
⑦周凯 《博客:网站昙花还能开多久》IT经济世界 2005年20期。
⑧向小薇 《博客:又制造了一起新闻冲击波――从伦敦爆炸事件看博客网络报道的意义》,新闻实践, 2005年10期。
⑨李琦 《博客传统新闻界的梦魇亦或救星》, 新闻界, 2005年2期。
⑩戴维?冈特利特主编,彭兰译《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位》,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浏览次数:950--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本网推荐!《文革中的“破四旧”》《文革破坏的部分文物清单》《为表忠心全村改姓毛》...较详细!
----下篇文章!令人吃惊的事实!《性与庸俗救了整个中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