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武林》马明达:《武术需要“正名”》
武术需要“正名”--马明达《武林》 武术需要“正名” 马明达 世间一切事物,小到一件物品,大到一门学门,都有个因实定名、名实相副的问题,这恐怕是人所皆知的极其浅近的道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它的学科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有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名词术语,名词术语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科自身发展的成熟水平。于是,任何学科,都有个“正名”的问题,武术亦然。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传诵千载的至理名言。 一般来说,由于长时间的汰选积贮,传统学科在名词术语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例如,我国的中医、国画、戏曲等,都有一套源渊有自而准确生动的名词术语体系,有的已经沿用了千百年,至今还让人感觉义蕴幽深、新意盎然。同样是传统学科,一向被誉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武术却并非如此。 古代武术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体系,原本很丰富,很生动。近代武术经历了一个门派林立的发展阶段,名词术语不免趋于杂乱,加上世代以方言土语口耳相传,又平添了许多歧误。遗憾的是,当代武术主管部门并没有注意到继承传统术语的问题,也没有认真研究过武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问题。旧的好的,特别是明清以来已经形成了的一些好的名词术语,没有继承下来,以至大多数沦于泯没。新创编的术语不乏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不规范,不准确,与传统脱节,学术含量低,使用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不但许多技术性术语存在这种问题,一些涵盖面较宽的基本术语也是如此。8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提法和技术体制被推出来,花样翻新,词量增大,以至新旧纷陈,漫无指归,的确令人有不胜杂芜之感。直到今天,这种情况还在滋蔓着。 “武术”本身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至少是还没有一个最具权威的说法,各持一端、莫衷一是的局面已经维持了几十年了,可能还要维持下去。作为一门学科,这显然不是一个可以漠然视之的小问题。然而,一方面是学科概念还讲不大清楚,学科结构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学科专业水平的评定也未形成一套严整规范的制度和操作程序,另一方面却并不妨碍形形色色的学科头衔、学术荣誉涌现出来,洋洋乎蔚为大观,令人眼花缭乱。 经常听到有人议论,当今社会有三个行当最容易出“成果”,最容易“成名成家”,第一是气功,第二是书法,第三便是武术,这三个行当里“大师”、“名家”最多。听了,让人不愉快,然而又不能不承认这是真话,是事实。 “大师”,在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是至高至尊的荣誉,当代国画家有此殊誉者大概只有齐、黄、张、潘数家而已。京戏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千载集粹,百多年来凝聚了戏曲界内外不知多少人的才智心血,才有了今天如此宏富精微、艺林独尊的局面,然而京戏界对“大师”的称赠历来非常“吝啬”,公认的大师大致不过谭、梅、周、马等几家而已。回过头来看看武术界,真是“名家如雨,大师如云”!我没有做过统计,据一位细心的朋友告诉我,见于近年来的武术著作和杂志者,少说也有百家以上。“大师”以外,“武术家”的头衔更是俯拾即是。当代武术界倒底有多少位称得起“家”的,谁也说不清楚,恐怕只能用“不计其数”这个古老的统计术语来表述!说到底,“大师”也好,“武术家”也好,从来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没有做出科学的界定,于是就难免于泛滥。既然任凭民间自发,问题就复杂起来,尤其在拜金成风、人欲横流的今天。问题是主管部门对之见怪不怪,甚至还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创设新的名目,新的头衔,大有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的劲头。 远的不说了。80年代颁行了“武童”、“武英”等武术动动员等级制度,名号古色古香,颇有点曲径通幽的古典气息,设计者可谓用心良苦。推行了一阵子,虽然有不尽如人意处,但总算渐成体系,产生了不少“武英”,其中如赵长军、张玉萍、原文庆等,堪称一时俊杰。这其间忽然又颁布了“武林百杰”,又有“十大名教练”、“十大老拳师”、“十大武星”,直到“十大名教授”的评选,合起来就有140多位,数字不能算小,名号更加气派!“十大名教授”的提法,似乎是特意为了显示当代武术界的气魄和风格,别的学科怕是没有这样的勇气。这还不过瘾,一不留神又弄出个“武状元”来!我不幸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第一个武状元”的“横空出世”,至今犹感莫名其妙。最近,又推出了“段位制”,仅第一批“高段位”就是112位!且不说“段位制”的仿效是否真有非如此不可的必要,评定标准和程序是否真正严肃认真、公平合理,但从“高段位”的数量之大,就不能不令人为之愕然,对定位质量心存疑惑。 有人说,近些年民间出了不少假冒伪劣的“武术家”,往往借助“气功”、“秘传”、“绝招”招摇撞骗,聚敛不义之财。其实这并不奇怪,此辈古已有之,只是没有现在这样兴旺发达,理直气壮罢了。还有人说,“高段位”中居然有从未见他演练过一拳一腿的武术官员,还有不是靠武术上的真才实学和运动教学资历,而是靠“著作”和夤缘有术而悄然到位者,真可谓“轻功大师”。对此,我宁愿信其无。但一想到武术界的现状,想到不断飘然入耳的武术界内幕和腐败现象,便又不能不顿生疑虑。有友人慨然曰:“揭露南郭先生并不难,‘高段位’自是当代武术的精粹层,三位九段不必烦劳,八段以下亦可置而勿论,可以设一个八段专场,请各位高段位与武林後辈们见见面,一如棋类有高段讲棋,剑道有高段论剑一样,展现身手,演示功力,弘扬道行,宣泻腹笥,如此,既可向世人展示我中华武术的高超境界,也好让海内外人士大饱眼耳之福。”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对一个高段武术家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机遇,不能说这是出难题吧。盼望有关方面及早做出安排,一可塞天下腾议之口,二可副宇内翘企之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话题还回到“正名”上来。 武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以为提纲挈领的工作还是可以用“正名”二字来概括。 首先要给武术“正名”。搞清楚什么是“武术”,明确武术学科界定,这是基点,然後才能逐步完善它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它的分支学科,使学科结构趋于合理,趋于严整。“正名”还意味着必须不断地确立和阐扬正确的武术观,引导人们从怪、力、乱、神的误区中走出来,正确认识武术。同时努力建立和完善具有产业机制的传播体制和竞技体制,寻求一条既能保存和恢弘传统精神,又符合现代社会体育文化意识的发展之路。 我所谓“正名”,不仅包括正“武术家”之名,正“段位制”之名,正达摩老祖、三丰大仙、海灯法师之名,正武术界的一切应正之名;而且要正官办武术之名,对官办武术的历史作深入客观的评价,认真分析利敝,评价人物,记取经验教训。一名话,“正名”就是改革。就是要使武术从官方误导和神秘主义这双影怪圈中解脱出来,改变因长期受御批钦定和灵光宝气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退化与衰变,趁改革大潮,走出困境,重振雄风! 当前武术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落寞低迷之中。青少年爱好者日见稀少;学校武术倍受冷落;重要赛事四座空空;几家杂志主要靠给民间武馆——主要是农村武馆作广告来维持生存;武书图书的品位和发行量都在下降。“段位制”赫然出台,对武术界来说是大事,传媒却无声无息,冷漠得到了冷酷。这是现实,是社会对多年来官办武术的无言的回应。这等于告诫武术界,武术和武术管理体制必须要实行改革,不改革情景会更惨。
Trackback: http://tb.donews.net/TrackBack.aspx?PostId=658867
|
|
|
浏览次数:952--
 |
----上篇文章:来源《体育文化导刊》马廉祯:《中国射箭研究综述》
----下篇文章:《体育文化导刊》马明达:《中国古代的“射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