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追根溯源话四川》
追根溯源话四川
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四川悠久的历史。巴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进程的每一步,都能寻觅到巴蜀的足迹。 1.四川远古人类 四川地貌的大势,形成于距今300万年前。考古发掘,距今201—204万年前,在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巫山(今重庆市巫山县),就有古猿人生存。他们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人类之一。1951年,在建设成都至重庆的铁路时,在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女性人头骨化石。考古学正式把它命名为“资阳人”。1980年在四川筠连县拱猪洞发现筠连人化石,处于智人发展阶段,距今二至三万年。在四川发现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还有100多处。 2.巴蜀的由来 据传,处于人类史前期的上古时期,中国分为九州,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称梁州。在这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其中以东部的巴人与西部的蜀人数量最多。“巴”的本义为捕鱼者,或以鱼为主食的人。“巴”作为一个部落集团,最初活动在四川盆地的东部、北部,包括秦岭山脉,鄂西、洞庭湖地区。“蜀”本义是高原之人。蜀族原是羌族的一支,活动在岷江上游的册木峡谷之中,以狩猎、垦殖为生。后来,其活动范围也顺岷江而下,进入成都平原。至夏商周时代(约为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蜀族部落发展成一个方国,蜀作为部落集团及方国名称,就此固定下来。巴、蜀两大部落在长期的演进中构成一个以地缘、血缘、文化传统为纽带的人文群体,他们生活的地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从此便以巴蜀作为地域的代称。 3.古蜀国的灿烂文明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广汉三星堆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出360万平方米的古城、12平方公里的居住区和一批古墓,以及一大批珍贵文物。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各类铜造型。有高2.6米的威仪凛然的青铜大立人,有高1.38米的青铜面具和“通天彻地”的青铜神树。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高4米)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高1.42米),都是前所未见的稀世珍宝。其后又在成都平原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崇州双河古城进行考古发掘。这些发掘证实,早在中国夏代以前(距今4800—40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逐渐形成了中国原始社会分布密集、规模庞大的古城群,并建成了大型的礼仪性建筑和高大的城墙,形成了巨大的中心聚落,孕育着文明的因素。这里生活着古蜀族,考古证明,夏、商、周时期,蜀人在成都平原创建的文明不比中原逊色,成为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今天座落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充分展现了这个历史时期四川的辉煌。公元前10世纪至5世纪的中国战国时代,开明九世(五世)把国都从成都周围的城邑迁入成都。成都也由初期称为“成”,正式称为成都。成都一名延用至今。几乎在蜀国存在的同时,巴人于商代(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建立巴子国。公元前316年中国的中原强国秦国灭巴国与蜀国。巴蜀归属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国秦朝。古蜀国历经约1700多年而结束。 4.秦开巴蜀 秦统一中国后,在四川分别设巴郡和蜀郡。大量秦人迁徙入蜀,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果传到巴蜀。约公元前311年蜀郡太守张若仿秦都咸阳,在成都筑墙建城,修建了完整的城市。后人以此为成都建城日,距今已2300多年。公元前277年,李冰任蜀郡第三任郡守。他和儿子率四川人民修建了造福后人名垂千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为四川经济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李冰在治水中发现盐泉,于是蜀人有组织地大规模开采盐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成规模开采盐井。 5.两汉时期四川的辉煌 公元前206年,汉取代秦后,四川地区仍设巴、蜀二郡,后来增设广汉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中国设十三个州,巴蜀故地为益州,成都为益州府。益州除管辖巴蜀故地外还管辖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这个时期四川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太平景象。成都成为中国最繁荣的五大都会之一。据公元2年的统计,成都已有人口35万,仅次于首都长安。汉景帝时(公元前159年至155年)益州刺史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的官学——蜀郡郡学,由于主要用石料修建,又称为石室讲堂。现在成都仍有石室中学,以之纪念。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四川,冶铁业发展很快,临邛(现成都市邛崃县)是中国冶铁中心之一。在继续开采盐井的同时,成都已开始使用天然气,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区,比西方早了一千四五百年。在开采利用井盐和天然气的同时,蜀人在油气伴生的油气井中采用并利用石油。这也是世界最早从井中采集利用石油的记载。四川的丝织业是中国最先进的地方之一。政府设有锦官专管其事,还建有锦官城,做为官家工场。绕城而流的检江水因利于濯锦而称锦江。现成都西郊土桥曾家包东汉(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墓出土的画像石上两架脚踏织机是目前已见到的全世界最早的脚踏织机。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丝绸成为对外通商的主要产品。与中国北方丝绸之路并存的还有从成都经云南到缅甸、印度的另一条南方丝绸之路。据《史记》记载,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使者张骞从西汉首都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到中亚、南亚,在印度发现了蜀杖与蜀布。这些商品就是这条南方丝绸之路输送过去的。据考证,这条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汉代称“蜀身毒道”,是古蜀国通向海洋,通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四川丝绸、茶叶、蜀布通过这条道路输出到印度,四川与国际的交往由这条古道开始。 6.诸葛亮治蜀 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中国处于动荡时期,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三个月后在奉节死于伐吴战事。刘备之子刘禅年幼,由丞相诸葛亮治蜀二十年,功绩卓著,彪炳千史。他一改前朝的软弱散乱,厉行法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社会风气达到中国古代社会最安定的境界。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减少国家的内忧外患。因此被中国人视为智慧的象征。在锦官(成都的别称)城外的柏树丛中建有纪念他的大型祠庙——武侯祠。 7.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川及成汉政权的建立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国力日渐衰退,于公元263年亡于曹魏。这段时期中国政局动荡,封建势力割据一方。公元296年西北地区的氐、羌族大规模起兵反晋,天水(现甘肃南部)等六郡十几万少数群众为逃避战乱从汉中进入巴蜀。这一大批流民中有一个很有势力的集团就是巴氏(原居川东而后迁徙到西北的氐人)。他们的首领李特、李雄父子宣布反晋并于303年攻下成都,建立政权,306年称帝,国号大成,后改为汉。历史上把这个政权叫做成汉。成汉政权是当时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最早建立政权的,也是自秦代以来第一个以成都为中心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两汉以来的繁荣景象,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教育人大衰退。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8.唐代四川的兴盛 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唐王朝统治中国,四川经济与文化得到很快地恢复和发展,成为中国最先进的地区之一,成都更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成都与扬州(今江苏省内),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一益二”(益指益州,即成都)。那时身居长安的帝王,若遇战乱,则将成都作为避难之地。他们认为“蜀土丰稔、甲兵全盛”,“府库充实,与京师无异”。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唐僖宗为避黄巢起义,都逃离长安到成都居住,故而按唐朝的惯例,成都又被称为南京。这时的成都,比隋朝时的成都扩大10倍。唐代,四川的造纸业发达,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造纸中心,其生产的益州麻纸,是唐朝廷指定的官方用纸。目前中国发现的唐代有明确刻印地点的印刷品遗物只有两件,均刻印于成都。公元865年“西川印子”即成都刻印的《唐韵》、《玉篇》等书已传入日本。唐代四川丝织业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唐代蜀锦贡物在新疆古墓中多有发现。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还保存有唐代运往日本的“蜀江锦”,神护寺保存有“蜀红绫”。 9.五代十国时期的四川 唐代(618—907年)末年政颓纪败,国事日衰,中国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时任利益刺史的王建在蜀中逐渐扩大兵力,占据全川,907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死后其子不理政事,很快使前蜀陷于危机之中,公元925年,终被后唐所灭。此后,孟知祥任西川节度使,统治巴蜀。不久,后唐内乱,孟知祥拥兵自立。公元934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公元964年被宋王朝所灭。五代后蜀时期,成都城上尽种芙蓉,九月盛开,望之如锦绣,故而蓉城成为成都的别号。实际上,从唐代始,成都就有了这一称号。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有诗云:“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这里的芙蓉城就是成都。 10.两宋时期四川的繁荣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北宋、南宋统治中国。公元993年青城县味江(今都江堰市秦安乡)的菜农王小波、李顺率起义军横扫西川,攻成都,自称大蜀王,建立大蜀政权。至今成都都江堰风景区青城后山建有纪念馆,纪念这两位高呼“均贫富”的农民英雄。此后四川的政局比较安定,中原抗辽、抗金战争均未波及四川,因而四川的经济文化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繁盛的局面。有历史文献说,其繁盛“与京师同”。诗人宋祁在《成都》一诗中写道:“此时全盛超西汉”。说明那时的成都在发展上已超过汉代。南宋时,四川粮税占中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其财富丰盈的程度。宋代的蜀锦“穷工极巧”。四川印刷业仍居中国之首。宋代的蜀刻本书笈,字体浑厚,版式疏朗,至今仍有原本可见,是世界印刷史的瑰宝。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印刷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用以代替铜币。并由16家富商联合发行,可兑换,可流通。说明当时四川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的程度。“交子”的出现,在世界经济史、印刷史、美术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当时成都一条街道命名为“交子”称为交子街,至今仍然存在。 11.“四川”的得名 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按山川地形分中国为十道,其中剑门关以南地区为剑南道。剑南道的东边是山南道。剑南、山南两道统辖四川地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为十五道。随后把剑南道分为剑南东道、剑南西道,也称剑南两川。再加上山南道,唐人称作“剑南三川”。故出现“两川”和“三川”的简称。到了宋代(公元960年至1127年),实行路、州、县三组建置,路相当于唐代的道。1001年,宋真宗,把川陕路改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陕四路。大约过了110年,到北宋末,宋徽宗(公元1101年至1125年)在一份诏书中把这四州简称为“四川”。这才有了四川的得名。 12.元、明、清时期的四川 中国历史在宋代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公元1279年—1911年),计六百多年。宋末元初,四川军民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战争长达五十多年,“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成都的建筑,几乎全都焚毁,居民十丧七八。成都经济在中国的领先地位一去不返。元代中期(约公元13世纪末),四川在种植、手工业、驿道建设上有新的发展。成都仍是中国西南最繁华的城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道,成都水上船舶甚众,“世界之人无能想象其盛者”。明代前期(公元14世纪后半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也有一定恢复。中期以后,政治日渐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各地不断暴发起义。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起兵反明,进逼重庆。永宁(今四川叙永)土司起兵,围成都102天。崇祯十年(1637年),中国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起义军围成都20天。1640年张献忠起义再次进逼成都。1644年8月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以成都为西京。1646年,张献忠率军抗击清军,战死于四川西充。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中期)的四川,战乱不休,战火连绵,“成都城中绝人迹者十五、六年,惟草木充塞,麋鹿纵横”。这是四川历史上又一个重要残破时期。由于遭受长期战乱,四川人口锐减。1661年,清代进行第一次户籍清理,四川仅有人口八万多人。清代前期,政治比较开明,鼓励农商。在清政府的特许下,四川开始了空前规模的大移民,即从中国的湖南、湖北迁入大量移民到四川。到了鸦片战争(1840年)前夕,四川经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人口达到3800多万。由于人口增多,到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至1795年),经济已全面恢复。“荒地都行开垦,一片水田秧针如绣,实不让江南也”。这次移民无论从规模、数量上,还是从持续的时间上都大大超过了明初从湖广移民的数量。清代的成都几乎是在废墟上重建的。经过康熙、雍正(公元1661年至1735年)年间的修复,城周22里,始终未能超过唐宋时的规模。清代四川仍然是省的建置,成都也就成了四川省、成锦龙茂道(后称川西道)、成都府、成都县、华阳县的四级治所所在地。 13.近代四川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逐步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清末,进步思想潜入四川人心,维新运动、革命风潮此起彼伏。1911年,成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保护川汉铁路修筑权的民众运动,史称“保路运动”。这场运动很快波及到全川,并成为中国推翻清政府统治的辛亥革命之先导。今天仍巍然屹立在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建立于1912年)永远铭记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1912年,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成立。1915年四川成为声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的主战场。辛亥革命后的四川,风气初开,一些有志之士游学东瀛即日本,带来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思想,一时间报纸、学校、商场、工厂纷纷出现。民众心智渐开,民风为之一变,社会发生巨大变化。1919年的“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四川传播。1923年,王右木主持建立中国共产党成都独立组。1926年,建立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在通江、巴中、南江、旺苍等地,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长征经过四川,播下革命种子,推动了四川人民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四川人民在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下,积极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成都。之后,全川各地陆续解放,四川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97年3月,中国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至此,四川与重庆分治。 (消息来源:五洲传播出版社)
|
|
|
浏览次数:908--
 |
----上篇文章:冉云飞辑录:《明末清初蜀难编年初编——成都大屠杀三百六十周年祭》
----下篇文章:《四川邮政开办史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