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和死人打交道的企业家!《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淘金"》

作者:郑光路 -上传日期:2005/5/19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供著作权保护,如使用务必通知作者。
  侵权必究。
  转载本文,务请先来信联系,并注明来源为: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网址:http://www.tstcwx.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淘金"》

  图片说明:
  1. 吴弥和著名影星张国立合影
  2. 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
  3. 原四川省委书记天宝和吴弥

  本文特点:
  1.题材独特新奇、引人注目
  2.故事性强、贴近生活
  3.主题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淘金"


  郑光路


  他中年才开始创业,冲破世俗偏见,毅然选择了三百六十五个行业中最为特殊的那一行-- 殡葬业,以至爱妻同他离婚。但他从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背死人的打工仔,成为中国第一家殡葬业民营企业家,一年要为1000多个逝者提供殡葬服务,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万元。中国著名诗人流沙河送给他一个雅致的称号:"天堂之门的侍者"……吴弥打工创业的故事耐人寻味,将给无数家庭和打工族十分有益的启迪。



  他选择了打工中的"冷门"


  不久前,在成都风景如画的百花潭河中,发现一个20来岁的打工妹被砍成11块。碎尸被送到成都"安抚园",经"安抚园"负责人吴弥精心缝合、处理,公安机关由此迅速逮捕了杀人凶手……在笔者请求下,不大愿接受采访的吴弥,终于接受笔者的独家采访,详细讲述了他独特的打工创业历程。
  吴弥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他少年时,终日操劳的养母忧郁成疾而疯癫。他永远难忘养母病故后出殡的情景:父亲无钱买棺材,在家中撬了几块木地板做了一个"火匣子",把养母装殓了。北风呼号中悲苦的他端着纸糊的灵牌,5岁的小妹牵着他的衣服,和父亲去草草埋葬了养母…
  家里实在太穷,吴弥从10来岁小小年纪就开始了艰难的打工生涯。他向加工蚊烟小作坊的石老板苦苦哀求,石老板怜悯他,才让他推销蚊烟。小吴弥每天课余时间,走大街、穿小巷叫卖:"买蚊烟哟,买蚊烟!" 
  他刚成年,由于贫穷和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他初恋的女朋友黄莉生下了一个女婴后,竟然被人犯子卖到河南去了……吴弥万念俱灰,绝望至极。
  而这时,他有家难归,因为他父亲不甘寂寞,又找了个老伴,这个家哪里容得下一个毫无收入的小伙子在家吃闲饭!天无绝人之路,吴弥经人介绍,认识了拉蜂窝煤的梁大爷,才干起了运煤挣钱糊口的营生,整天汗流浃背满脸污黑……此后,为了生存,他四面八方打工,跟随一个赵师傅沿街去揽淘井、挖泥、打杂,又学做沙发、修绷子床的技术。总之,为了活人,只要能挣钱的活他都干,管它再苦、再累,再脏、再臭…他相信一个既朴实又简单的道理:埋头干,不饿饭!
  这时,吴弥经人介绍,认识了新都县龙桥公社的姑娘刁永菊,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才从爱情阴影笼罩下挣扎出来。婚后,没有工作的刁永菊走上街头,做起了卖凉水、生抄手的小生意。
  但很快添了个儿子,经济窘迫,两口子经常愁眉苦脸。困境中的吴弥绞尽脑汁,朝思暮想能有一条致富之路……有天一个极偶然的遭遇,成为他人生历程突变的转折点。
  那天,一位老人暴尸成都闹市街头,哭得死去活来的女儿向路人求助。但来来往往的行人怕沾了晦气,都掩着鼻子纷纷绕着道走……吴弥默默地帮那女子包裹起冰冷的尸体,带着她一起料理完丧事……当一切结束,老人的女儿长跪不起,在吴弥面前哭嚎着谢恩,把他当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
  刹那间,吴弥脑海中如闪电雷霹,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他从童年起就被人歧视,至今仍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天天为了最起码的生存在打工、叫卖……一个奇异的念头撞入吴弥的脑海:这难道不是一个常人难以发现的"冷门"机遇?人生自古谁无死?难道自己不能在逝者"通往天堂"的路上"淘金"吗?
  他把奇想变成行动,向成都三十多家医院寄去令人惊骇的求职信:"我有健康的身体,热爱这个职业,敬望领导考虑能够接纳我参加贵院尸体的搜集、守护和管理工作……"
  一封封求职信是吴弥背着妻子刁永菊悄悄寄出的。终于有一天,成都铁二局中心医院回信了,欢迎他去管理医院的太平间!
  吴弥高兴极了,刁永菊却惊得发呆,责问丈夫:"你已在成都一家橡胶厂打工,为啥要丢掉体面工作,去干那种低贱肮脏的活路和死人打交道?你是不是中了邪啊?"
  不管老婆的又哭又闹,吴弥很快和医院签订了承包太平间的协议。在改革开放大潮、千百万打工人流中,许多人承包工厂、农场、商店……有谁听说去承包装死人的太平间?吴弥成为中国第一个殡葬业的个体户!


  勇敢战胜世俗偏见




  万事开头难,最初一个月只有3个死者。吴弥开始发愁:"靠抬死者的简单服务,能收多少钱?咋养家糊口?"不久,铁二局一名女职工病逝,其夫悲痛欲绝,委托吴弥办理丧事。吴弥动起脑筋,将太平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设置灵台放置鲜花和精致小花圈,使告别仪式既简朴又庄重……死者家属对此大为感谢。
  吴弥茅塞顿开,悟出一个道理:殡仪工作哪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啊?它需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吴弥确定了新的服务理念:"君含笑九泉,我告慰苍生。"他为改善服务,扩大影响,四处求告借来几千元资金整,把简陋太平间改造成面貌涣然一新的殡仪室。
  吴弥"背死人"的打工生涯跃上一个新台阶。不仅在铁二局中心医院病逝的死者家属乐于请昊弥料理后事,其他单位、街道的丧家也纷纷慕名而至,"生意"越来越兴隆。后来竟有人酸酸地说:"救命的不如送葬的","医活人的不如抬死人的"!吴弥听了说:"干殡葬的人从古至今被认为肮脏下贱而被人瞧不起。这些话虽然有些妒嫉,但也是转变了传统观念、对殡葬工作的一种肯定啊!"
  干上这一行后,吴弥才知道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个令常人畏怕的职业,需要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吴弥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要他马上将一具不明身份的女尸拉走。他也是凡人,也难免有恐怖之心。雷雨闪电中,路又不好走,他拉尸的三轮车颠簸得厉害。他感觉到那具女尸幽灵般左右摇晃,不停抬头;在下坡时,那女尸突然弹坐起来,像要从身后向他扑来……吴弥吓得头缩在雨衣中,心咚咚狂跳不敢回头!
  吴弥读到《中国葬俗》书中很有哲理的话:"人生在世有着许多平凡或伟大的超越,然而,人们都无法超越生命的神秘终点--死亡。"他想通了:"凡人都要死,与死人打交道有什么可怕的?从事殡葬行业更不足为奇!"他终于战胜了恐惧心理,对各种死尸视之如从此远别的亲友……
  吴弥能战胜自己,却对世俗偏见无可奈何,这也对他打工创业中造成巨大障碍。
  自他在"死人领地"打工有了名声后,比他预想更严重的情况出现了:亲朋好友个个躲瘟神一样远远躲避他。偶然路上相见,对方不是装做没看见,就是丢下一句"我正忙得很!"匆匆扬长而去。有好几次,吴弥主动伸手想与好朋友握手言欢,对方的手却直往后缩,他伸出的手半天收不回,尴尬极了。有天,他备上礼金,兴冲冲赶往豪华酒店出席一个好友的生日宴会。当他走进酒店,欢歌笑语立即停止,所有异样的目光利箭般射来。客人们交头接耳,对做寿的朋友说:"你过生日,图个长命百岁的好兆头,咋个把吃死人钱的'吴死人'也叫来了?晦气!"
  吴弥走到"寿星"朋友身边,正要祝福生日快乐。令他惊兀的一幕出现了!"寿星"被人逃难一样拉跑了,同时传来声声斥责:"你跑来凑啥热闹?你配吗?"
  吴弥欲哭无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是他终身不忘的耻辱!
  不久,他儿子向他哭诉:"爸,同学都说我是给死人打工的'吴死人'的娃儿,都不愿和我
  一起玩……"
  很快又发生一件事:有天,一个家境极穷的小伙子跑来哭诉:相依为命的母亲被病魔夺命,自己无工作,不能为母亲尽孝……吴弥非常同情,亲自动手为其母整容化妆,又帮付了火化费。火葬时,小伙子呼天抢地号啕大哭:"妈呀,丢下我一个人,没有工作,我怎么活呀!"吴弥也不禁伤心落泪,好心好意说:"你留下来在我这里打工吧!"谁知小伙子从地上蹦起来,大吼一声:"你要霉我?我饿死也不会干你这一行!"说完怒气冲冲跑了……
  世俗偏竟这样根深蒂固、无处不在,他家庭也很快破裂!
  他妻子刁永菊能干贤惠,多年来与他相依为命。但女人对死人特别敏感,她也怕晦气啊!吴弥每天回家,刁永菊规定他必须身上衣、裤、鞋、袜统统换完,洗了澡才准进屋。吴弥觉得老婆这些规矩没错,老实遵守。
  但流言飞语却让刁永菊无法忍受了,每当她走在街上,总有人在指指戳戳地议论:"那个女的倒了八辈子霉,找个男人在天天给给死人打工!""她男人白天抱死人,晚上抱活人--她咋个睡得着觉啊!""她戴的金戒子,说不定还是他男人从哪个死人手上抹下来的呢!"……
  刁永菊先是忍耐,但闲言闲语越发铺天盖地而来,她的同学同事、亲朋好友也躲瘟神一样见她就跑……刁永菊多次劝吴弥改行,但吴弥不为所动。刁永菊绝望了,上法院递交了离婚申请书!  
  离婚之后,吴弥成了"孤家寡人",在床上躺卧了两天两夜,思前想后:三百六十五行当中,这一行真地不能干吗?不,只要这世界上要死人,就总得有人给死人打工!我既然喜欢这一行,又干得好好的,又能挣钱谋生--我为啥要改行!




  从"打工仔"向"企业家"飞跃


  吴弥从绝望痛苦中振作起来,对自己说:"不但要干这一行,还要干得更好!"
  著名诗人流沙河参加友人的吊唁活动,对吴弥在中国第一个私人承包殡仪室的事大加赞赏,称他是"天堂之门的侍者",并欣然挥毫题写"安抚园"三个墨汁酣畅的题字。吴弥心领神会诗人的用意:他要打造出响亮的私营殡仪服务品牌!
  吴弥决定要让自己从"打工仔"向企业家飞跃。工作再忙,他为克服文化低的弱点,不怕吃
  苦,系统学习了《中国葬俗》等大部头书。他结合工作实践,钻研殡葬礼仪学问,被称为技术权威……
  吴弥成功之处,还在于他把单纯"打工挣钱"的低级追求,上升到有利社会、服务大众的公益意识。有次一位英籍新加坡人来蓉旅游不幸暴病身亡。吴弥除认真护理死者,还不厌其烦地去省防疫站代丧家办理骨灰检验、打封等手续。有人猜测,吴弥碰上老外大款,会狠狠赚一把!但他没多收分文,死者家属对这不乘人之危的周到服务感动得热泪盈眶……
  1998年底,成都青羊区西安路派出所刑警队长刘辉壮烈牺牲后,他捐赠上千元以表达对英雄的敬重。《信息汇报》记者廖维成在采访过程中被歹徒杀害,吴弥不仅免费办理记者后事,还自己掏钱给记者买衣服、皮鞋、领带和骨灰盒。他还曾免费处理过数百具不幸死去又无人认领的盲流人员、打工人员、孤寡老人…………在1998年的长江流域抗洪抢险中,他花费7500元购买食品慰问灾区人民。此外,他已向先后为希望工程、残疾人企业、见义勇为基金会捐资近10万元人民币。
  吴弥这个"为死人打工"的普通人成功了!他驾驶40多万豪华"丰田"轿车、居住的是近百万的住宅。更重要的是,世俗偏见的眼光终于淡去,妻子刁永菊也同他复婚了!吴弥得到人们理解、社会承认。他现在是四川省"民革"成员、成都市民族宗教委员会常务理事。2003年,安抚园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慈善爱心企业"称号。
  采访快结束,笔者请他为其他打工者介绍一下他的成功经验。他沉思很久,说:"首先,工作无高低贵贱,首先要冲破阻力去做,普通人越不愿做的工作,你越要从干冷门的'打工仔'干起,这样就成功了一半!其次,一定要多想着怎样为社会、为百姓尽可能做些好事,这样自己得到的回报可能更多一些。"
  话虽简单,对打工创业者而言,确是金玉良言!

  字数:4100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供著作权保护,如使用务必通知作者。
  侵权必究。
  转载本文,务请先来信联系,并注明来源为: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网址:http://www.tstcwx.com
  如纸型媒体欲转载此文,务请联系:ZGL706@vip.sina.com


                浏览次数:2537-- 发表评论,已评论1次




----上篇文章打工仔创业的“九阴白骨爪”:《"散打擦鞋匠"擦亮快乐人生》
----下篇文章流传中外的奇闻:《八旬奇人王维明的跨国黄昏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