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宛平县县长王冷斋见证卢沟桥事变》

作者: -上传日期:2005/5/18



            宛平县县长王冷斋见证卢沟桥事变



            http://cul.sina.com.cn 2005/05/17 18:36   新闻午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挑起了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从此打响了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七七”事变的头几天,在卢沟桥、宛平县直接对付日本侵略者的,是县长王冷斋。他坚守宛平孤城,在谈判中大义凛然、针锋相对,不失民族气节,因而闻名全国。抗战胜利后,王冷斋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再度成为新闻人物。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今天,他的形象依然伟岸高大,熠熠生辉,值得所有的华夏儿女感念和钦敬。 

                   
              临危受命,不惧淫威 
              1891年,王冷斋出生在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天生文弱的他偏喜武学,15岁转读福州陆军学校,18岁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同学中有后来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李宗仁、白崇禧、秦德纯等。毕业后王冷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参加过讨伐张勋复辟之战。嗣后改武从政,在北洋政府工作。业余嗜文,曾在北京办过《京津晚报》和远东通讯社,不遗余力地抨击时弊,公开揭露腐朽政客的贿选活动,结果报社遭封,本人也与邵飘萍等进步记者受军阀通缉,被迫流浪天津,寓寄上海。 

              1935年,秦德纯任国民党29军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王冷斋受邀担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7年元旦,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专事处理中日交涉事件及下辖宛平、大兴、通县、昌平等4县政务,王冷斋又被任命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归北平市政府节制)。因兼职太多,公务繁忙,所以他在一般情况下,上午到宛平专署办公,午后回市府,在宣传室处理政务。日本兵整天在他的眼皮底下肆意找茬肇事,这使他既气愤又忧心。他那原本单薄的身材,几个月下来更消瘦了,纺绸大衫肥出了一圈儿。 

              此时,宛平县的形势已十分严峻。自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拒绝日本对平津“伪化自治”的企图后,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步伐,广田弘毅内阁决定在平津一带增派“驻屯军”兵力。日本陆军部随即规定“中国驻屯军”的任务:维护日本在华利益,必要时使用武力。宛平及其辖下、地处永定河对面的卢沟桥以其愈发显要的军事地位,而令日军垂涎。驻丰台(时属宛平县辖)日军一次次有意制造事端,屡显其狼子野心。 

              专署成立时,驻丰台的日军军警长官以及宪兵队长先后赶来“祝贺”,实则是探测宛平县城的形势。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驻北平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及一些亲日汉奸,借口保护日本“驻屯军”,提出要在北平至大名的平大公路侧、大井村(卢沟桥乡辖村)购置土地,扩大兵营,并修建机场,以图割断驻守北平的29军与外界的联系要道。日本特务机关还派员到宛平县政府,胁迫王冷斋按其图纸所示办理割让土地手续。王冷斋正气浩然,寸土不予。“大井村事件”胎死腹中,日军又咄咄逼人提出要穿过宛平城和卢沟桥到长辛店军事演习,王冷斋不惧淫威,再次断然拒绝,坚决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尊严。 

              “七七”事变之夜 
              1937年7月6日天降大雨,在龙王庙前演习场上操练的日军驻丰台部队,忽然荷枪实弹开到宛平城东门外,再次要求通过宛平县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王冷斋当即严词拒绝这一无理要求。日军胡搅蛮缠,陈兵城外大半天,直到晚间才暂时退兵。 

              7日晚间10时40分,演习场地忽然一阵枪响,划破了宛平县城寂静的夜空。紧接着,城外响起零乱的脚步声,几名日军跑至宛平城下,大声宣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索。 

              王冷斋对日军的阴谋一望而知:好个进城搜索,还不是挖空心思,想兵不血刃就占我宛平城,打开通往河北的门户!因此接到守城官兵的报告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日军在演习场丢失士兵与我无关,不能打开城门!他根本没有想到,7月7日卢沟桥畔的这阵枪声,竟由此拉开了震撼世界、持续八年的中日大战序幕。 

              日军所谓丢失的士兵,实因解手时迷失方向,不久即归队。不料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立即包围宛平县城,并开枪示威。晚12时,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向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提出交涉,称:由于中方在宛平城开枪十数响,扰乱了日军演习,致使一名日兵失踪。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如是答复: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本军队事前未得到我方同意在此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法,妨碍我国主权,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负责;但本着平息世态之愿,他又表示:等天亮后,令该地军警代为寻觅,如查有日本士兵,即行送还。日方不满意,放言“将以武力保卫前进”。 

              面对日军的挑衅,秦德纯急令有关部队进入战备。当时驻守卢沟桥、宛平的,是29军119团,团长吉星文,团部设在卢沟桥西的长辛店,该团以一个加强营(1400多人)守卫宛平城。秦德纯亚又指示王冷斋“迅即查明”放枪及日军失踪士兵之因。 

              虽然内心不满,但面对上峰的命令,尤其是“免得事态扩大”一句,王冷斋也不敢怠慢,立即电话通知城内驻军切实查询、广为搜寻。守军营长金振中亲自组织人员严加盘查,根本没有驻军开枪之事,挨家挨户查遍各家,压根也没发现什么失踪日兵的影子。王冷斋接报后,更加肯定此系日军惯用伎俩,日军定有企图,他通知驻军对城防严加防范,随时准备应战。 

              王冷斋连夜向北平市政府和冀察政务委员会报告,紧接着,受令以首席代表身份,偕冀察外交委员会主任魏宗瀚、委员林耕宇及绥署交通处副处长周永业,赶赴东交民巷日本大使馆相邻的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部,向机关长松井久太郎交涉。 

              舌战群倭显气节 
              王冷斋一行与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久太郎、辅佐官寺平忠辅、通识官(秘书)斋腾栗屋以及冀察政务委员会军事顾问樱井德太郎少佐等就本案在特务机关部交涉时,已是8日凌晨2时许。 

              松井讲完打枪和日兵失落的情况后,王冷斋立即起身,用极其严肃的目光扫视一遭桌旁的人们,然后把目光停在松井那张肥胖的脸上,郑重声明:你们说枪声响于宛平城东门外,可我方在此并无驻军,由此可以断言绝非我方所发;就是城内守兵也查明并无开枪之事,每人所带子弹一发不少;至于所说失落日兵一名,我方派出警察到各处搜寻,也毫无踪影。 

              在中国机关“顾问”的樱井,自然向着日方,诡辩:城外搜寻不到失踪的演习士兵,必须进城搜索,方可知道究竟。 
              王冷斋毫不退让,一双锐利的眼睛直逼樱井:樱井顾问此言差矣!你不是不知道,自我在宛平主政始,就已下令夜间关闭城门,日兵在城外演习,岂能在城内失踪? 

              这一有力的诘问,使能言善辩的樱井梗着脖子瞪着眼睛,竟然有好一会说不上话来。 
              由于王冷斋态度强硬,日方只好表示:中日双方各派代表同往宛平城一并调查,待查明情况后再商谈处理办法。 
              于是,中方以王冷斋、周永业、林耕宇为代表,日方以樱井、寺平、斋腾为代表,组成调查小组,由王冷斋领着,分乘两辆汽车前往宛平城。路经丰台日军营地,双方又展开了半小时的唇枪舌战。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死乞白咧,语带威胁,暗藏杀机,但王冷斋身处刀光剑影,却毫不示弱。 

              王冷斋和林耕宇步出兵营时,四五百名日军已分乘多辆汽车,携带大炮,正朝卢沟桥方向出动。王冷斋见状,心里虽不免紧张,但明察秋毫,明白日军眼下所做一切,不过是扮演一出拙劣的丑剧而已,当务之急是让我军做好一切抗击准备。 

 
  目睹日军一次次背约 

  9日晨4时许,王冷斋接到由丰台转达市长秦德纯电话,称冀察当局已与日方达成三点协议:双方立即停战;双方各回原防(日军撤退丰台,我军撤向卢沟桥以西地带);宛平城防务除原有保安队外,由冀北保安队派二三百人协防,定于早9时接防,中日双方派员监督撤兵。 

  
  秦德纯在电话中,特别命令王冷斋和吉星文团长做好交接准备。 

  王冷斋根据丰台车站不断有关东军到达的事实提醒秦德纯:日军不像停战不打之样,会不会是假讲和真大战?我方诚意撤兵后,万一日军并不撤退,而突如其来攻打宛平城、卢沟桥,那该如何是好? 

  电话那头,秦德纯似乎略有沉吟。正如王冷斋担心的那样,9日清晨6时,也就是中日双方达成协议2小时后,日军突向宛平城内开炮,一个多小时内发炮百余发。王冷斋紧急向北平报告日方背约弃信之举,请当局马上向日方交涉。 

  北平当局接到宛平的报告后,责问日方为何背约。日方狡辩,炮击是为了掩护撤兵,一切仍遵照北平所商三项原则办理,并云日军已开始撤退。 

  对于日方背约弃信之事,王冷斋在短短几天内已领教过数回了。他当即严辞抗拒,愤然说,根据双方在北平所定原则,接防保安队人数应在300人左右,今只到50名,即使加上本县队警,也不够城防分配! 

  10日晨7时多,坐镇宛平数天未回家的王冷斋乘车抵北平后,不入家门,而是马上面见秦德纯与29军37师师长冯治安,提出:日人狡诈,必须提防,日军未肯全撤,非彻底交涉不能了结。 

  就在这天上午,中日双方在北平秦德纯官邸召开联席会议。中方代表除秦德纯、冯治安和王冷斋外,还有何基沣旅长等,日方代表是樱井、中岛、笠井、斋腾。日本驻北平大使馆陆军武官今井武夫、特务机关长松井久太郎等均未出席,四个代表中无一人能代表日本军部。 

  王冷斋此时已三天三夜未曾合眼,身心交瘁,但仍强打精神。他首先提出:宛平东北角沙岗日军为何不按协定全撤?为何要向宛平城内开枪? 

  斋腾答:日军未撤尽的原因,是因为有阵亡死尸两具尚未觅得,故留此小部队,在附近搜索,并无他意。 

  王冷斋不信鬼话,立马反驳:即使搜索尸骸,也无须这么多部队,而且也不必携带机关枪、迫击炮等兵器。 

  人言弱国无外交。战云笼罩下的北平这间谈判室,却依然洋溢着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大义和凛凛威风。 

  王冷斋接着声明:我方已遵照停战条款实行撤兵,但日军部队不仅没有撤尽,还公然在昨天夜间向宛平城袭击,这是不争的事实。日方破坏了协定,一切后果应由日方负责。 

  王冷斋知道平津之间的一场全面大战将不可避免,殚精竭虑进行着事情的解决和紧张的应战工作。他悲愤交加,加上连日来不曾合眼,紧张劳累,一天在处理政务时,急火攻心,“哇”地一声,连吐几口鲜血,被送往医院救治。但他稍加休息,又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 

  为抗战大业奔走 

  日军为什么会在卢沟桥制造冲突?这和日本企图侵占华北的战略有何关系?为了揭穿日军阴谋,1939年,王冷斋愤而笔述卢沟桥事件经过,条分缕析地指出: 

  “(日军占据丰台后,又在卢沟桥制造事变)为的是卢沟桥与丰台同样是北平的门户,是华北的咽喉,它据着平津及冀察的生命线,而位于平汉路与北宁路之交接点,又为平保公路所经之地。所以在军事上,日本必须据有丰台与宛平,才足以控制平津。 

  “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么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在文中,王冷斋措辞强烈地批评国民党当局:“自从‘九.一八’以来,就没有很好地在华北做国防的准备,加之以受塘沽协定及种种政治上的约束,所以使平津的门户洞开,因之,卢沟桥的战斗,反而让日方获得暂时的优势了。” 

  北平沦陷后,被日方挂上号、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王冷斋,奉命转移到后方,后又到香港,继续投身抗战大业。自感“与城愧未共存亡”的他,在告别陷于战火、千疮百孔的卢沟桥之际,内心无比地黯然神伤,但也满怀一腔复疆热血。这从他的诗中可知:“长虹万丈跨卢沟,马可波罗七百秋。桥上睡狮今渐醒。似知匕首已临头。” 

  作为卢沟桥事变中最早同日军严正交涉的中国官员,王冷斋“义不臣倭”的民族气节赢得了广大军民的尊敬。一代爱国名士马相伯在百岁寿辰上,当众对王冷斋大加赞扬,表示自己拼掉老命,也要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土地。出于对王冷斋的敬重,马相伯特地请王冷斋代写遗嘱,其中云:“余年已百龄,遭逢国难,深知救亡图存惟赖团结英才……”以狗自喻,感慨自己“叫了一百年,还没把中国叫醒”的马相伯,谆谆嘱咐前来祝寿的国共两党代表及其他人士:抗日救亡比祝寿重要,期望诸公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马相伯的言行精神,尤其是中共中央“全民抗战”的主张,让王冷斋备受鼓舞,看到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他为此吟诗一首,赞颂中共抗日主张:“延安奋臂起高呼,合力前驱原执。亿万人心同激愤,山河保障定无虞。” 

  当胜利这一天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姗姗来迟时,善诗书的王冷斋,激动得竟不知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冷斋担任北京市文史馆第一任副馆长,还是中央文史馆馆员。1957年2月17日,王冷斋作为特邀人士,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34次会议上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4月,他继续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王冷斋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围绕卢沟桥事变,他给历史留下了《卢沟桥事变始末记》、《七七事变的回忆》、《卢沟桥事变记事诗》等著述。 

  王冷斋的独特经历和民族气节,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与怀念
 
                浏览次数:1412--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性的自由--娼妓以及嫖客身上所隐含的丰富人性》
----下篇文章巴蜀怪闻:《四川的反"缠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