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点击阅读!《成都晚报》3月28日刊登郑光路文史长文《四川最后的科举》

作者: -上传日期:2004/3/30
《成都晚报》3月28日刊登郑光路文史长文《四川最后的科举》,点击阅读!

(声明:未经作者允许,本文不准任何形式的上网、转载、摘编,侵权必究。)


  四川最后的科举 

  郑光路

  科举制度起自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止,在中国延续近一千三百年。斗移星转、沧海桑田,如今当人们经过熙熙攘攘的成都天府广场省展览馆--原"老皇城"旧址时,又有多少人还知道百年前这里曾是全省庄严肃穆的"乡试"之地吗?本文让读者更深切地了解了成都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

  考童生和考秀才

  时光倒流一百年(1904年),正是大清光绪三十年。四川各州县科举考试正热热闹闹地进行……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大业三年(607年)。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有的西方学者干脆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说明对中国明代之前的科举制度不能全盘否定。
  但到了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当了明朝开国皇帝,为控制文人,考试用"八股文":文章内容和写法必须附合"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中比、后比、束比"的八段式古板僵化写法,内容必须根据《四书五经》中残言断句去"代圣贤立言"。 读书人从幼年"开笔"起,一辈子都将在"酸菜坛子"一般的八股文中沉溺、挣扎,去嚼那既臭且绵的酸泡菜八股文。嚼得好,就可当官,风光无限。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醉心仕途的臧荼就说:"朝廷试过,去做知县、推宫,穿螺蛳结底的靴,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臭屁股!"书中讨口子一般的老童生范进,从20岁起连考二十余次,考到54岁才中了秀才、举人。乡绅们先倨后恭,立刻就屁颠颠地前来贺喜、送银子、送房子……难怪范进中举后欢喜得痰迷心窍,发疯乱吼:"噫,好了!我中了!"挨了老丈人胡屠户狠狠两巴掌,才把他打清醒转来。
  绝大多数读书人嚼八股文,到白胡子拖到肚皮上了,也嚼不烂这酸臭玩意儿,仍是"童生"身份,被人嘲笑说:"年已七十还是童,真是长寿;到老八股还未熟,不愧书生"!这些老童生含羞含恨,躺进棺材后才同八股文彻底"拜拜"……
  考试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及殿试),犹如攀登九十九级神鬼莫测的天梯。能登上顶峰会试中个"进士",确实像俗话说的:"真是祖宗坟上长了弯弯树哟!"
  "天梯"第一步的童生考试就不容易,这和入学考试相似。童生要经"县试"、"府试"两次预考,录取后才有资格去"院试"考秀才。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四川童试,三年两考。各县童生考试时,考生先在县衙门的礼房报名、编号,填写身家清白及不是娼优隶卒出身、不作枪冒顶替等……考生参加考试都得头戴红帽,身穿长套,脚登靴子,再穷也要缝件家机布的套子。"穿靴顶帽",这是当时规矩。试官提前一天就到考场了,平常仪仗常用蓝统伞前导,也改用红伞,并有手执衙牌旗伞的衙役前呼后拥……这表明朝廷科举大典,必须堂而皇之!
  考试前辕门外挂牌示:几更放头炮、二炮、三炮。头炮大约在夜半12点钟,过半点钟放二炮,三炮响后是午夜1点钟后,三炮响毕考场开门,试官坐暖阁监督,童生们鱼贯而入,点名取卷。清末秀才朱必谦老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86岁时,回忆他参加重庆首县巴县科考的惨淡经历:入场这天诸生人多,一窝蜂喧嚷挤入,他竟被挤落鞋袜,只好打着光脚板去应考,惹得旁人嗤笑不已……  
  县试、府试正值夏天,各县考场每个号舍内大都有屙尿拉屎的瓦罐子,异臭冲天。每次考试连续考五天。场中击鼓传点,以示时刻催人交卷。"县试"五场,每场考完都要发榜,榜上有名才能入下场考试。五场考完后,一两千人的考生就只剩五六十人了。按旧规,终场考生每人要缴二百钱在考棚内聚餐,有幸能拈这顿伙食,可算英雄豪杰了。
  "县试" 、"府试"都过了,就有资格参加"院试"考秀才,这时已是冬天。号舍四面无窗,寒风刺骨。考场内随时有衙役们巡视呵斥。三牌后,就有考生因风寒难耐出场了……院试时的院考大人是由京城来的钦命提学使监考,不受地方制约,很威风。有年重庆来的提学使是湖南瞿鸿机,他是四品大员出任学差,脾气极大。适逢天上下雨,地下烂泥,考生考前看号牌时一时拥挤,有个考生竟跌伤致死。瞿鸿机把名册一扔,不复点名,大骂"考生晦气"!
  考试如此吃苦,就有人作弊。最常见的是"夹带",清末书坊把《四书五经》上各题目做成格式化文章,印出袖珍版《小题文府》,很容易夹带;还有人将文章密密麻麻写在内衣、手巾上的;此外,也有临时请人代作文字,勾通差役传递场内;也有富家子弟以金钱买得前几名的;还有直接请"枪手"混入堂号代考的。巴县考场有次逮着一个"枪手",官府把"枪手"枷号示众,跪在东辕门侧。这人羞愧难当,不久便翘辫子,呜呼哀哉死也……
  总之,经过县试、府试九场及院试两场,数十日的辛苦,如能咬紧牙关考完合了试官的眼孔,侥幸中个秀才,就总算"一领青衿"是士林中人了。
  于是,秀才们雄心勃勃赴省城参加"乡试",去考"举人"了!


  老皇城中的"乡试"



  旧历七月初旬,四川各州县的考生们,或一人独行、或数人作伴,或骑毛驴、或乘轿子,络绎不绝赴省赶考。巴县那位秀才朱老先生,也雇了轿夫两名(每名夫价制钱四千文)。行至内江、资州一带,赴考人渐多,投宿时旅店往往已满,他只得出制钱百余文另交一力夫,叫他先行几十里先安排好住宿,晚上方有安卧之所。
  百年前的成都还真是古色古香,据当时周询《芙蓉话旧录》说:全城四门及附郭大小共五百多条街道,都只有二丈左右宽。科甲巷狭得更可怜,仅数尺宽。"科甲"是科举之别称,明、清时各县举子赴省城乡试多住此街旅店,因而得名科甲巷。旅店每间房屋大都悬"文魁""解元"之类小匾,并书写住宿人姓名,以讨口彩吉利……农历七月后,科甲巷一带就越发热闹拥挤了,旅舍暴满。于是城内许多私屋纷纷贴帖:"招寓新科解元"。
  秀才们相互传说:乡试就在刘皇叔住过的"老皇城"内。这座金碧辉煌的城中城,宋朝之后因战乱已是城摧墙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儿子朱椿到成都当蜀王后重修。两百多年过去,张献忠造起反来,跑到成都老皇城内建立大西国,吃败仗后又一把大火将登基宝殿烧得精光…
  到了清初,城毁人空的成都已成虎狼栖身之地,"乡试"不得不在保宁府(阆中县)举行。康熙四年(1665年),巡抚张德地奏请,在明蜀王府旧址修建"贡院",从次年起这里便成全省乡试之所。到同治元年(1862年),贡院已多处倒塌,官府又筹款重修,次年七月才完工,共建成楼堂院所大小500余间,如明远楼、至公堂、清白堂、衡文堂、文昌殿及主考、监临、提调、监试、内外帘官住院等,还增建了弥封所、誊录房,受卷所、劝科所共20余间。西北处有唐时摩诃池残迹,再北有文昌宫,其后即界墙,墙上有狐仙洞……老皇城贡院内房舍已有13935间之多,极其庄严宏敞!
  乡试大都每三年一考,共考三场,每隔三天举行一场。第一场,试《四书》文一,五言八韵诗一;第二场试《五经》文各一;第三场试以"策问"五道。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中头名者称解元。电影《三笑》中唐伯虎中第一名,人称唐解元,凭此而风流无限,才有"点秋香"的千古佳话…… 
  秀才们遵老辈子指教:考试前不要过于用功!于是有的以闲书消遣,有的成群结队出游望江楼、草堂寺、武侯祠等名胜古迹。那位巴县的朱秀才购得旧小说《儿女英雄传》一部,书中写有秀才安学海去应试,家属为照料他入场备买使用杂物甚详。朱秀才依样画葫芦,吃的穿的,下至竹钉、钉锤、钉鞋……鸡零狗碎地买了许多,放在网篮中备用。
  八月初四日,京城来的正、副主考官已到,总督以下各官,均往北门驷马桥外接官厅迎接,跪请圣安后,同至皇华馆休息数天。
  至初六日,按规矩考官们当"入闱"(进入考场)了:学使在前、两主考跟在屁股后,都穿光彩耀眼的朝服,乘坐八人大轿。再随后,"帘官"们坐蓝呢大轿,上帘敞露,下帘则贴有总督部堂封条……只见随从如云、威风八面、万人空巷,路旁百姓欣羡不已。  
  啥叫"帘官"?原来,清代各省乡试时由该省督抚择调各知县文理优胜者充"内帘官",分阅试卷(这相当如今高考阅卷老师);县官中之精干者则充"外帘官",纠察试场(这相当如今考场监考人员)……帘官们的住处称为"帘官公所"(成都此街名至今犹存,已少有人晓得其义了)。为防舞弊,帘官们不准出堂帘之外接触外人,所以统称""帘官"。
  "入闱"后就封闭贡院大门,四川总督锡良在致公堂上威严地宣布内外帘官衔名、职责。于是内帘官们立即入专用房内,并马上封锁内帘门。
  初七黎明一大早,朱老先生等秀才们就急急忙忙雇车轿,去贡院听候点名取卷。取卷后就必须自己肩负行李什物经过收捡处,领得"照入"的木签后,有人代为搬运行李到所住号舍。号舍东西排列,分别前后。考生们进入气象森严的皇城内考场,只见贡院正门(这就是明蜀王府的"端礼门"了),门额上写有金灿灿的"天开文运"四字。门南为广场,左右巨大石狮威风凛凛。有处石坊,横匾是"为国求贤"。北边为三道"龙门",主考、监临、提调官员们分三道在此点名。再北是明远楼、至公堂,堂前又有石柱牌坊,横匾据说是乾隆皇帝龙飞凤舞的御笔草书 "旁求俊义",考生偷偷戏称写的是"狗来滚叉"(确实活像这四个字)!
  秀才们到号舍安放妥贴,监临官员们点名完毕即发封条,贴在号舍栅门上,禁止考生出入。四川清末每次乡试,常在万人以上,历年添设号舍,有老号,新号之别,3年才打扫一次,灰尘甚多,且有毒虫藏匿。在号舍内考几天,无异坐牢受罪。朱老先生昼则抽出号舍木板为案作文,夜则归还原处作卧席。他是中等身材,脚还能伸直,高大汉子晚上就只有"卧如蟠龙"了……
  考试几天,茶水饭食由官家供给:早晨稀粥馒头,午间白米干饭,并有约二三两猪肉一方,其他蔬菜点心则均须自备。第二天天未明时,颁发题目,考卷为木刻大字一纸,盖有监临关防印,上面印有各种禁令。自1900年"庚子事变"后,乡试考八股文略有改变,还有了"策问"(即议论时事)。在八股文"酸菜坛子"中泡大半辈子的考生们,有几人懂得"法兰西""英吉利""强国维新"之类?只有苦着脸咬笔头,抓耳搔腮乱写一气。
  初七进场,至初九日,考生持卷到致公堂前两旁所设的收卷所,取得"照出"木签出皇城贡院。初十日黎明时又进二场,十一日交卷出场,十三日考第三场……三场考完,贡院内号夫们高喊:"解元公,讨赏哟!"叫声沸沸扬扬。但筋疲力尽的考生们却叫着:"天王老子,谢天谢地!"匆匆逃出皇城贡院……难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说:读书人科考时"入场似丐,唱名似囚,出试场似出笼病鸟"!
  四川这次乡试大典,除朝庭派出正副两主考外,还以总督锡良监临总管试事,布政使(藩司)为监试司(盐茶道辅之),按察为提调司(成绵道辅之),又调省内不少州县官来当"帘官"……可说闹得轰轰烈烈! 
  放榜已是九月重阳前后。乡试各省录取名额都有定数,一般大省一百多名、小省四、五十名。清末四川每次乡试者,有一万四五千人。而录取的举人名额,道光前定为六十名,此后最多增至一百五十名左右,中举者不到百分之一。
  那位朱老先生从光绪戊子(1888年)"开笔"后,童试、乡试均各应过三次,如困牢笼,始终不能中举。这年考完,榜上又无名。他和许许多多落第士子们一样,愁云惨雾、垂头丧气回家乡了…… 
  而京城来的两位主考,乡试完即功德圆满,打马回京,按惯例每人可收四川省的"程仪"银子四千两,私谊馈赠的还在外(据清·周询《芙蓉话旧录》)。一百多名新科举人,也有资格大做"状元梦",准备上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了!
  1904年,农历甲辰,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四川最后一次乡试,就这样结束了。



  武举考试

  武举各级考试,也分四个等级进行:先在县、府进考武童生、武秀才,再到省城乡试考"武举",最后上京"会试"及"殿试"(由皇帝主考)。
  这是农历二三月间四川各州县武童生考试的情景:许多骑着骏马、身背弓箭、腰佩刀剑,年龄从十七八岁到四十来岁的健儿,雄赳赳气昂昂从四乡八土进县城考武童生来了……
  各州县的"较场坝"里,设有木桩箭靶。考生们头藏红帽子、手指戴搬指,只听"嗖嗖嗖"……武童生们跑马射箭了!府、县大人等监考官员坐在演武厅内,品头论足观看。考生们接着在演武厅外依次舞刀、举重……考试分三场,一、二场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两箭中靶为合格。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技勇",主要是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二项舞大刀(刀分120斤、100斤、80斤三号,要高举并表演舞花等动作)、第三项是拿石墩子(头号300斤,二号250斤,三号200斤。要求将石墩提至胸腹,再将石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
  武林健儿们不怕考武,最怕的是第三场考文。著名学者赵翼有年当顺天府武乡试主考官,考生交化水平低得可笑:有把"一旦"二字当作"亘"字,"丕"字又当作"不一"两个字……原来武人作弊带进考场的"夹带"字画甚密,他们又搞不懂,所以抄错,弄得赵翼哭笑不得。到嘉庆皇帝时,考虑到这些"武棒棰"们多半肚皮头没有几点墨水,考起策论来牛头不对马嘴,干脆废除策论,只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仅百字左右),就这样也常闹笑话。
  中国历史上历来重文轻武。清代,武科地位比文科低得多。如文科新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及名次都要郑重其事地刻在"进士题名碑"上(这些碑至今完整保存在北京国子监旧址)。而武科既无"题名碑"制度,也少有专载其事的书籍,至今四川出了多少武进士都是糊涂账……
  四川考武举之地在成都北较场(现成都军区片区)。《锦城竹枝词中》说:"北较场考武举人,文殊院侧武棚邻。闲时芳草行刑处,秋夜萤飞讶鬼磷"。作者在这首诗中自注:"武生每到科场年进省,操演处各武棚子,自文殊院到北较场,比邻而居……"可想像参加武乡试时武人之多,以及人头攒动的热闹情景(此时北较场成了市民游乐观看场所)。
  中了武举可上京参加武会试。本文作者花力气查获大量零星资料,见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四川越隽县姜国仲中武榜眼。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四川华阳彭阳春中了武状元。光绪十六年(1890),四川通江县人李承恩中了武榜眼……可见四川的武林俊杰不少!会试落第,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到本省军营中效力。
  大刀长矛玩得再好,终难敌洋枪洋炮。光绪二十七年(1901),照例举行武举会试,但这已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会试。这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枪炮声,终于让朝廷上下惊醒了:"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武举制度终于比文试更早3年就被宣布废止。
  成都北较场的武乡试,于是成为残梦飘鸿,只留下哀婉竹枝词让人凭吊:"茶瓜买向平芜坐,演武厅前话夕阳" ……


  尾声

  1905年旧历八月,一些有政治影响的官僚,如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奏请停废科举,在中国延续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终于正式宣布终止。无数文人、武人们如五雷轰顶,甚至有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因为,他们奋斗半辈子的功名之路从此夭折了!
  1905年后,在成都老皇城内贡院院房舍创办了"绅班法政学堂"、"四川省优级师范学堂"、"中等工业学堂"等各种学校。
  科举制度的终止,改变了元数中国人的命运。如四川参加过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刘伯承(童生)、朱德(秀才),从此走上革命之路,成为新中国的元帅。
  必须一提的是,也有人重拾亡灵。刘成勋,字禹九,绰号刘水旋,大邑唐场人,1922年8月至1924年5月曾任四川省长,川军总司令。他1926年任四川陆军第三军军长,驻防雅安。也就在这年,刘成勋重演"开科取士"的闹刷,贴出广告招收前清秀才和贡生举人,礼聘光绪二十一年状元、四川资州的骆成骧为典试官。刘成勋仿前清督抚接乡试主考的排场仪式,率大小军政官员,齐往雅安清漪桥隆重欢迎,鼓乐齐鸣,好不热闹!
  据李学东先生说,这次"开科取士"定于二月十五日开始,连考两天。第一天考"经艺",题目为"用夏变夷';次日考策论,题目为"汉置河西四郡,明设西番诸卫"。考生半夜子时入场,午时出场,进出场时均像前清一样鸣炮九响以示隆重。参加考试的共478人,来自成都、广汉、西昌、康定等三十余县,共录取72名,暗寓孔子门下72贤之意……考中者录入"仕学馆",讲习期3月后任命为参事、科长、县长等。
  在废除科举已20年后,再搞个僵尸复活--这实在是中国科举史上不能缺少的最后余波……

  字数:6360

  (声明:未经作者允许,本文不准任何形式的上网、转载、摘编,侵权必究!)


                浏览次数:898--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3月上旬,收到《婚姻与家庭》》《志苑》《男友》等刊物发表本网作品的样刊
----下篇文章《东方伊甸园,一张可笑的贴牌名片 》!妙文,对无聊炒作的辛辣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