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国家兴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探求兴衰定律 .颇具意味.......

作者: -上传日期:2003/12/1
【国家兴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探求兴衰定律 
 
  ●记者孙凯、实习记者朱迪报道(瞭望东方周刊 20031201)

  15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标尺。站在21世纪前沿的中国领导人把视角向这个时空延伸,颇具意味。


  11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集体学习,听取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就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这一题目进行讲解。这一讲解进行了90分钟。


  讲解结束后,一些委员向两位教授提出了一些问题,提问和两位教授的解释持续了20多分钟。


  为这次讲解,齐世荣和钱乘旦两位教授准备了3个月。


  确定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解人有一套严格的选择程序。2003年8月,钱乘旦教授应澳门科技大学邀请前往讲学。刚到澳门没几天,便接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行讲解的通知。在与澳门科技大学协商,得到支持并调整好他的工作时间后,钱乘旦教授从澳门赶回南京,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里没日没夜地泡了好几天。尽管他在南京大学素以博学严谨闻名,但这样的讲解,其作用和意义的重要使他不能不格外用心。由资料室出来,他赶往北京,与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一同商讨讲解的内容。反复核实资料、反复修改讲解稿。几个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一直到11月24日下午完成讲解。


  在接受《瞭望东方》记者采访时,钱乘旦教授说:“中央领导的提问,非常敏锐,非常有洞察力。”


  

  探求兴衰定律


  24日下午,钱乘旦和齐世荣教授一起,共就9个国家近代以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讲解。这9个国家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美国。其中,除前苏联外,都是昨天或今天的资本主义强国。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偏远小国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衰败乃至消亡?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


  钱乘旦对《瞭望东方》说:


  其一,一个国家要想强盛,统一的民族国家是前提。做不到这一点,不要说强盛,连生存都有问题。


  其二,以国家的力量推动重商主义,是富强的一个重要方式。


  其三,现代化的道路有多种模式。


  钱教授对这一点作了阐述:在经济发展方面有英、美、法的“自由经济”模式,有德国的“统制经济”模式,俄国采用的是政府直接干预的政策,等等。当然人们可以说西方国家都走了一条“资本主义”的路,但又有多少“非西方”国家没有走资本主义的路呢?


  政治现代化的情况也是如此。正如亨廷顿指出的,即便非西方国家也不走同一条路,道路的差别并不以“西方”和“非西方”为界。事实上,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在道路的选择上是相互交叉的。


  

  制度创新至关重要


  这9个国家,强是什么原因?弱又是什么原因?中国现在正在一个发展过程中,总结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有利于中国确定国策,确定发展方向。


  钱教授说:“我们提交的是一个全面的报告,不仅仅谈了经济、科技话题。我们非常强调制度的创新。”


  从制度创新来说,重商主义、工业革命是一种经济革命,也是制度上的。苏联搞计划经济,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政治方面也是这样。民族国家提倡中央集权就是制度创新。英国和法国也都是有制度创新的,当然做法不同。美国的政治制度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钱教授说,“我们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史上应该学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要站在时代前列,跟进时代潮流。如果跟不上了,就一定会掉下去。”


  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历史,集中考察了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世界主要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


  15世纪,是西方国家迈出现代化步伐的时候,也是中国落后、衰败的开始。中国当时虽仍是个统一的大帝国,但极度的封闭、自满、僵化已注定了其后的命运。


  在学习结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 


  

  钱乘旦教授简介


  54岁的钱乘旦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等职。

   


  钱乘旦是最早重新审视英国的和平变革历程、把改革模式作为社会发展道路之一加以动态的历史学研究的中国学者,他提出的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可能模式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他是最早介绍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之一,并提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的观点。


  

  齐世荣教授简介


  1926年生,原籍河北省南皮县。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现任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曾担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现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主编《世界史(全6卷)》、《绥靖政策研究》等书,译著有《西方的没落》等。

  

  世界史的启示 

  ●《瞭望东方》编辑部 20031201

  据新华社11月25日报道,胡锦涛于24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国内世界史专家齐世荣、钱乘旦先生讲解了这个题目,并就此谈了他们的体会。

  中国是历史意识最为深厚的国家,以至中国文化被概括为"史官文化"。但是以往人们重视历史,带有浓厚的中国史自我设限,"冷眼向洋看世界";或者,仅将时空囿于一个静止而不变的范畴。此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则大为不同,聘请的是世界史专家,讲解的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历史,如此历史视野,耳目一新,可圈可点,令人振奋。


  15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是1492年哥伦布探索新航路,发现新大陆,人类第一次突破地理局限,走向全球化的历史。这一包含中国在内的500年世界近代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国际格局:1492以来的500年,是政教合一的诸多神权帝国分崩离析的500年,近代各主要民族相继独立,此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浩劫,直至联合国成立,人类终于有望走出国内有"主权"、国际无政府的危险悖论,"战争与革命"逐渐消歇,"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国际新格局的奠基底线。


  文化形态:1492以来的500年,是人类还俗、社会祛魅的500年,神学束缚解体,意识形态退潮,世俗追求由禁锢到开放,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最近50年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短短半个世纪改变的人类文化面貌及物质生活水准,超过此前"轴心时代"2000年。


  经济机制:1492之后,是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由弱到强、屡扑屡起的500年,历史证明,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配置经济资源最不坏的经济机制。


  政治体制:1492之后,人类政治生活中出现两种相互冲突也相互补充的传统,双峰对峙,二水并流:其一以1793、1917年法、俄内战为标志的长期动荡;其二以1688、1787年英国光荣革命、美国费城制宪为标志的宪政法治。中华民族置身于这两种传统的冲击,经历过艰难摸索,付出过巨大代价。


  上述4个方面,经济机制是基础,政治体制是关键,而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则决定一个民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命运。


  哥伦布为意大利人,探索新航路计划不售于葡萄牙,结果,意大利和葡萄牙都失去500年近代历史的开篇机遇,是第三国西班牙抓住了这一机遇,实现了称霸海上百年的梦想;荷兰为低洼之地,却因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体制、政治制度为之一变,继西班牙之后,成为17世纪"海上的马车夫";英国乃全球资本主义制度之母,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从日不落帝国的巅峰跌落下来,无可奈何花落去;日本曾以打败相邻两个强邻帝国而顾盼自雄,二战后又奇迹般地从废墟中崛起,却因为80年代忽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革命,棋输一着,长期衰退。


  中华民族有辉煌的古代文明记载。进入近代以来,却也有多次丧失机遇的沉痛纪录:


  1793年玛噶尔尼访华,因礼仪之争而被满清拒绝,中国失去加入世界贸易体系的最早机会;1898年戊戌变法,统治者专制与改革者操切,双方"合作",自此葬送或许能避免此后百年动荡的最好时机;1931年日本侵华,打断了在中国沿海已经开始的建设过程;20世纪第一次现代化启动,成十年一梦,湮灭于八年抗战的血与火之中;60年代,中国陷于文革内乱,而亚洲四小龙恰在此时腾飞。


  幸运的是,这个民族抓住了20世纪最后25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阶级斗争为纲,全民族注意力转向经济中心;1993年确立市场经济,2001年加入WTO,同年签署联合国公民权利公约,至2002年中共十六大,终于明文提出:建设中国的"政治文明"。这是艰难的25年,也是可歌可泣的25年。一代人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如此艰巨的制度性转折,终于证明老大中华并不是历史的弃儿,她能够走出并正在走出500年来的歧途徘徊,如江入大海,逐渐融入1492年以来的世界主流文明!


  天若有情天亦老。21世纪的第一个20年,是国际格局可能有利于中国的20年。时不我待,机不再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最近这20年,实现中华崛起的历史宏愿。中华民族孜孜追求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将以其特有的历史轨迹载入世界史,载入人类相通并终将大同的历史画卷。

回到目录 

【国家兴亡】见证江南鱼米之乡衰落全过程 
 
  ●章敬平(南风窗 20031201)

  长三角鱼米之乡的名片旧了,丢失了。稻花香里的蛙鸣,被“世界工厂”摧枯拉朽的推土机,以及轰隆隆的声响所湮灭

  

  2003年11月21日,年逾花甲的曹志洪,像个诗人一样叹惋着故乡鱼米之乡的消失。 

  曹不是诗人,他是个科学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故乡在浙江余姚,所有童年的记忆都存留在那里,客居南京将近半个世纪的他,是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前任所长。


  

  梦里江南梦里寻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他差不多全部在江南度过。他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人,他见证了江南鱼米之乡衰落的全过程。往昔的故乡,当下只是一个“风景旧曾谙”的记忆中的江南。清清的河水,黄黄的稻穗,田田的荷叶,嫩嫩的菱藕,在过去的20年里,一点点消失。他感叹,他儿时摸鱼捉虾的意趣,现在故乡的少年恐怕再也体味不到了。因为他成长的那个村庄,早已被钢筋水泥浇铸成一个现代化的郊区城镇了。


  一周前,中科院办公厅根据他和他的同事周健民的研究,向中办和国办递交了一份信息专报,曹在内中说,苏南和长江三角洲的稻田不能再减少了。


  这样的话,他先前也说过,然而,稻田的遽减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距离曹志洪办公室30里外,是清代著名的江宁府,当下是南京市的一个区。最新一轮圈地运动中,江宁成了中国媒体的一个“反面典型”。2003年6月25日,全国土地日,一个《法制日报》的记者,来到据称正在“高速”圈地的江宁,目击了随处可见的拆迁后的废墟,荒芜的良田。他在文章中写道:农房变成了碎砖瓦砾,稻田被推土机推成了荒地,一个江南的鱼米之乡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该记者说,总规划面积高达800平方公里的四大经济开发区,蚕食了江宁一半以上的土地。


  杭州市余杭区,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的发生地,是圈地运动中的另一个反面典型。1999年后的3年,余杭区“圈地”总计达到3.6万多亩,超过了杭州老市区最近10年的商品房供地量。


  一调查者称,继1990年代初期的两次开发区“圈地热”之后,长江三角洲又出现新一轮的开发区“圈地热”,县改市、乡改镇的行政规划的调整,成了大量稻田转为城市楼盘和工厂的契机。据称,当长三角的媒体盛赞农民吃上自来水时,常有人咒骂记者无知,因为他们先前一头扎进去就可以喝的甜甜的河水,现在连牲畜都不能喝,他们的孩子也不能下河游泳了。


  曹志洪说,农村自来水的污水处理率非常低,后遗症留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说,有过小时候在水乡吃鱼经历的成年人,往往不愿意买养殖的鱼,他们不知道,四处搜索到的所谓野生鱼更不能吃,养殖的鱼吃的是饲料,野生的鱼吃的却是被重污染的“毒物”。


  曹志洪感叹,被叫做鱼米之乡的长三角没有了。那个田园牧歌式的江南,沉淀在1980年代以前的旧梦中,要找回梦中的江南,只有回到梦里寻。


  

  “鱼米之乡”意味着落后?


  长三角的圈地热,鱼米之乡的消失,是政府官员受政绩驱动的结果?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诸多受访者对《南风窗》说,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虽然个别官员可能摆脱不了“圈地换取政绩进而谋私”的嫌疑,但就整个长三角而言,锻造中国制造业中心,是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造成的。官员们对稻田的圈占,往往是顺势而为。他们的初始动机,更多地来源于对物质财富的强烈愿望。


  所有的官员们都踮起了脚尖,向前看。官方宣称,在苏南,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开始转向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一年前,《南风窗》在苏州大学座谈时教授们表示,除了那些在江南土生土长的教授们,人们似乎已淡忘了“鱼米之乡”曾是长三角的代名词。“鱼米之乡”只是一张地理书上的旧名片,现在长三角的人们更喜欢挥洒“世界工厂”这张并不确切的新名片。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无锡的日资高地,一个个展示后工业时代的项目,在一片片稻田上,向外资招手。


  细心人发现,长三角很多城市的招商引资的资料上,早就不见鱼米之乡的踪影。翻阅无锡招商引资部门印制的精美的图册,看到的是东瀛岛国盛开的樱花,东渡的帆船。据悉,一些日本客商投资无锡,与他们青少年时代爱唱的《无锡旅情》有关,歌里唱道:“我已迈上了中国的旅程,驶向太湖畔水乡无锡。”然而,今天的无锡官方更愿意向他们展示樱花的美丽。今年春天,无锡首次举办了赏樱会。仲春4月,放眼望去,满目樱花如白雪覆盖枝头,微风吹过,如洁云飘浮在堤桥上。


  无锡官方有关人士说,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招商宣传册上,有鱼米之乡的介绍。但近年来,主政的官员们越来越不喜欢提到这4个字,觉得那是农业文明的往事,和后工业文明是背道而驰的。一名低层官员猜测说,可能是领导觉得翻译出来不好听,直译就是盛产鱼和米的地方,让人觉得土里土气的。


  常州市政府一名经济部门的官员认为,官方对外不愿提鱼米之乡是可以理解的。整个长江三角洲,谁愿意重提?即便是周庄、同里这样的江南水乡名镇,官员们还是把它们当作无烟的旅游经济来发展的,或者用来增加招商引资的筹码。工业和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因为考核官员的标准,早已从纯粹的政治向经济转移。今年始,浙江部分县市官员考核的标准,业已量化成GDP。鱼米之乡,对GDP又能作出多大的贡献?


  国家统计局的权威资料回答过这个疑问:2002年,长三角15个城市的GDP中,农业的贡献只有1/17。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听到什么人跟我谈农业发展了,稻田,好像早就从生活和工作中消失了,”这位从事工业经济的常州官员说,“有些政府领导人在做报告的时候,连调整农业结构这样的官样文章,都懒得做。还提什么鱼米之乡?”


  鱼米之乡似乎也无法再提。因为,传统农业在曾经以“鱼米之乡”著称于世的苏南已经消失。今夏发布这一结论的新华社的一篇文章称,到2005年,江南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过程”。长三角苏南版块和浙江北部杭嘉湖以及宁绍地区,将“基本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当下,长三角苏南版块按照人口划分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快速逼近工业化国家。


  与这个数字相对应的历史场景是,成千上万的农民已经或正在走出祖辈们辛劳耕作的稻田,别离世代居住的乡村家园,向城市迁移。


  如此背景下,谈稻田,显得异常的不合时宜。尽管长三角种植水稻的历史已将近一万年。在长三角采访,谈到农业,官员们会跟你说现代农业,介绍郊区白茫茫一片的蔬菜园地,跟你谈高效的花卉经济。稻子,农民们不爱种,官员们不爱提。


  你可以不喜欢水稻,但是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法》不能不顾,这部保护稻田的法律,在制造业带来的巨大利润面前,掉了一个头,去了江北经济不发达区域。这是一个说出来有趣听起来也有趣的事,江苏规定,如果苏南有1000亩基本农田被“工业化”了,那么苏南就要掏出1000亩的相应钱财,去苏北“购买”1000亩的指标,将之复垦。


  受计划思维的“大局观”所支配,苏南的稻田急速减少。调查表明,1990年前后,苏南有50万亩稻田,到2003年仅剩下17万亩,一些新建的开发区、高尔夫球场等大量占用原本高产稳产的水稻田。


  

  科学家与苏州市长的虚拟对话


  忧虑稻田减少的曹志洪和他的同事周健民,呼吁官员尽快控制苏南稻田锐减的局面。显然,驱动他们的不是复古的思念农业文明的人文情怀,而是科学的判断。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根据他们在“973”重大项目研究中的发现,向高层呈交了编号179的信息专报:稳定水稻生产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曹说,无论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还是考虑到粮食安全,苏南和长江三角洲的稻田都不能再减少了。


  曹以一个科学家的名义说,苏南和长江三角洲到底需要多少稻田,还需要进一步测算,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稻田之少已经突破了底线。他特别提到了苏州,说那里的稻田少得可怜。


  问题是,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器,他和他的同事们怎样才能让官员们接受减少工厂增加稻田的科学劝告?即便官方放弃政绩的考量,在GDP和生态之间,在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面前,官员们的两难如何解决?


  《南风窗》假定苏州市长杨卫泽向他问计,这位没有丝毫巧言令色之态的科学家,不紧不慢地作出他的虚拟回答。


  “鱼米之乡”的稻田,是应对自然灾害的要求。地势、降水量、气候都适宜种植水稻的长三角,位居长江中下游,其腹地又有着浩瀚的太湖,雨季和汛期来临后,洪涝威胁巨大。长三角单季晚稻的种植季节,恰好与雨季和主汛期同步。依据常态测算,稻田可维持将近10厘米的水层,遇暴雨可达15厘米。每公顷稻田比旱地多蓄水1500立方米。据此推算,长三角地区“稻田水库”的总容量,相当于两个半太湖。


  科学还告诉我们,稻田的人工湿地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郊区蔬菜园地看上去也是绿色的,但是它的肥料的污染远比水稻高,有的指标高了将近10倍。历史业已证明,稻作农业为主,渔猎蚕桑为辅的文明,是适合于长三角湿地生态系统的。如果坚持减少稻田,那么日后我们将发现,地面的沉降,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饮用水的变质,或是未来难以避免的“报应”。西方发达国家百年前污染了再治理的路,是教训,并非非走不可的老路。


  南京大学有学者赞同曹的观点:“苏南人可以用钱让苏北替他们复垦,但是钱并不能改变苏南的降水量,苏南的气候,苏南的土壤。自然的安排,是不可能用土地调控的办法来解决的。长三角的官员们,都应该意识到,钱在大自然面前不是万能的。”


  曹还虚拟跟杨卫泽说,每个官员都必须打破狭隘的地方思维,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认真思量粮食安全问题。长三角是粮食的主产地,这是1200毫米的降水量决定的。我们必须考虑到“藏粮于土”,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恢复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不能老是想着,有钱可以出去买。曹列举了日本的例子,政府宁愿让农田抛荒,给农民补贴,也不愿意他们将土地挪作他用,因为担心粮荒的时候,不能恢复种植能力。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粮荒不会出现。这样乐观的心态,全世界的科学家几乎都没有。前些日子,两个日本科学家还去他办公室,对日本粮食歉收深表忧虑。


  曹还想对包括苏州市长在内的长三角的市长们说,种植水稻并不是落后的表征,很多发达国家都不厌弃水稻。有水稻节的韩国还有一条著名的栽种水稻作为景观的街道,而不仅仅花大价钱进口名贵草木。他去拜访一个日本的专家,该专家住在郊区,房子虽小,前后却是宽阔的稻田。再者,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等城市,也是几个小时的经济圈,有些像中国的长三角,可是人家的水稻面积相当的大。


  中国科学院的信息专报送呈高层已逾一周,很多知情者都期待科学家的意见可以赢得高层的重视,因为GDP考核标准不变的前提下,长三角地方官员自觉保护稻田的动机不是很足。曹在结束本刊的独家专访时一再表示,他并不想回到过去,重温江南鱼米之乡的旧梦,作为一个科学家,他信奉的是科学精神。

回 
                浏览次数:1268--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文化视点】百年巴金 文坛奇迹 时代良心 .由日本人珠海买春案谈新闻发言人制度
----下篇文章[历史档案]揭密:文革后期被关押干部是如何解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