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龙门阵》2009年第3期

作者: -上传日期:2009/10/21
《龙门阵》2009年第3期 
  



2009-3-23 16:51
[稗官野史] 
周恩来排解东北军内讧 陆茂清 
曲阜“辱孔”演剧案 王增勤 
《武训传》的劫难 王贞虎 
[人物志] 
沁阳老人单骑闯天下 赵倡文 吕永强 
一个新闻报料王的生财之道 马 忠 
打“飞的”炒外币的大学生 晓 散 
[阅世编] 
感冒咳嗽:中美医生开出不同“处方” 余维钦 
如厕的变迁 汤礼春 
带泪的琴声 陈志强 
[世相百影] 
给阿庆嫂提意见 康 伟 
“汤书记”歪传 魏健骅 
夜归 张裕坤 
[警世钟] 
攀比孩子成绩 家长反目成仇 晓 红 
[风土志] 
历经沧桑的柳江古镇 半 夏 
“遗臭万年”的臭石头 黄少烽 
[自然与人] 
农妇孤身斗怪兽 吕松柏 
捕蛇人兰胡子之死 江义高 
[外面的世界] 
在澳大利亚参选陪审员 邓 勤 
[民间传说] 
智审连环案 倪培森 
谎对谎 杨 友 
[好吃有道] 
软糯适宜的苏州豆腐干 徐永清 
[历史小品] 
窝囊皇帝光绪 刘诚龙 
趣话扫帚 林长华 
[诗词联话] 
对联惊丞相,颂诗悦龙颜 孟昭庚 
[历史小品] 
李调元讥讽“吕洞宾” 江有志 
[三边联弹] 
读者来信 佚 名 
[一笑了之] 
笑林 佚 名
 

本主题由 免费期刊网 于 2009-3-23 16:56 关闭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免费期刊网 
辛苦的超级版主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免费期刊网 当前离线 

UID2  
辛苦的超级版主


 2#  发表于 2009-3-23 16:51 | 只看该作者 周恩来排解东北军内讧
作者:陆茂清
龙门阵 年3期 字数:4275 字体: 【大 中 小】 

  一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由于中共代表周恩来的着力斡旋,事件终于和平解决。张学良为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于1936年12月25日独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离开西安时,他留下手令,由杨虎城代理其西北“剿总”副司令职务;又指示东北军各军、师长,离陕之际万一发生变故,听从杨虎城和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指挥。 
  蒋介石一回南京马上变脸,下令军事法庭将张学良判处10年徒刑,然后再由蒋介石下令特赦,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与此同时,调集中央军,分路向陕西挺进。 
  面对这一突然变故,杨虎城一下子没了主意,遂请教于周恩来。周恩来建议说:“蒋介石的意图,在以武力压迫东北军和17路军就范,故此时不能一味示弱,应有严正之表示,并辅之以军事上的部署。” 
  杨虎城欣然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一方面于1937年1月5日发出通电,谴责蒋介石出尔反尔,违背在西安时的承诺,扣押张学良,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内战;一方面下令东北军与17路军针对中央军的来路进行布防,严阵以待。 
  经中共中央同意,周恩来把红军的两个军团、一个军开入关中,协同东北军和17路军防御中央军的进攻。他还写信给蒋介石,要求释放张学良,撤退中央军,消弭内战。 
  慑于西安三方的团结一致,蒋介石于1月9日派人到西安,提出和平解决的甲、乙两个方案。甲案:东北军调往甘肃,17路军不动,归杨虎城指挥,红军回陕北,中央军进驻潼关至宝鸡铁路沿线各县;乙案:东北军调往河南、安徽,17路军调去甘肃,红军回陕北,中央军进驻潼关到宝鸡铁路沿线各县。 
  这两个方案,都回避了西安三方释放张学良的一致要求。杨虎城立即派人飞往浙江奉化,面见在老家休养的蒋介石,再次请求释放张学良。蒋介石不予理会,只是让人带信给杨虎城,要他在甲、乙两个方案中速作抉择。 
  杨虎城与东北军高级将领商量,相比之下甲案稍有利,决定接受甲案。但东北军中的少壮派军官却坚决反对,他们都是张学良一手提拔栽培的营、团长,对张学良怀有朴素的感情,主张当务之急,就是救张学良出险,对南京方面的两个方案都拒绝接受。其头面人物有:张学良的卫队团团长孙铭九、张学良的秘书兼“抗日同志会”书记应德田、炮兵团团长刘佩伟、总部粮食处处长张政枋、工兵二团团长杜维纲以及骑兵第一军副官长何镜华、苗剑秋等。 
  面对东北军群龙无首的状态,周恩来于1月27日晚上,与少壮派头目晤谈。应德田等慷慨激昂,坚持以救回张学良为第一要义。周恩来表示,理解他们的心情,但告诫说:“一旦与中央军开战,蒋介石更不会放汉卿(张学良字汉卿)回来了。并且,如果东北军内部兄弟阋墙,对汉卿、对东北军、对团结抗日,都是绝无好处的。” 
  这几个头目仍然听不进去,情绪反而更加激动,痛哭流泪地要周恩来答应红军出兵,甚至要挟说:“红军即使不帮助我们,我们也打,难道你们愿意看着我们被蒋介石消灭吗?” 
   
  二 
   
  东北军中属元老派的高级将领,有于学忠、67军军长王以哲、骑兵第一军军长何柱国等,他们与张学良有着深厚感情,也在筹谋营救张学良。只是他们处事稳健,讲究审时度势,感到东北军与中央军相比,不论在人数上还是武器装备上,均处于劣势,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战端一开,对张学良的处境更加不利。故而不得不勉强接受甲案,从现驻地的西安等处撤军,使蒋介石失去武力进攻的口实,利于保存实力善图将来。 
  为了说服、团结少壮派,他们于1月29日在渭南召集团以上军官会议,应德田等少壮派军官的头目也在与会之中,且人数不少。 
  会上争论激烈,少壮派自恃人多势众,咆哮汹汹,同声一致:“张副司令不回来,我们不惜破釜沉舟,与中央军拼个死活!” 
  最终强行通过了他们所拟的“渭南决议”,要旨是:在张学良回来前,决不撤兵。中央军如是武力进攻,不惜决一死战。 
  这一决议,显然与元老派的心意不合,所以执行困难。少壮派于是把张学良指定的东北军负责人于学忠从驻地兰州叫回西安,围着他声泪俱下,要他负起执行“渭南决议”的责任。 
  1月30日夜间,杨虎城召集西安三方首脑会议,以统一各方对南京方面的态度,参加者有杨虎城、周恩来,东北军的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三位军长,少壮派代表应德田、何镜华列席旁听。 
  杨虎城谈了形势及内部的两种不同意见后,要求各人表明立场。 
  王以哲道:“从情势看,与中央军开战于我不利。如今和平撤退的条件已与南京方面基本谈妥,就和了吧。” 
  于学忠表示赞同:“和就和了罢。要打,我的队伍在兰州,还一下子拉不过来呐。” 
  何柱国同意王以哲、于学忠的意见。 
  杨虎城道:“我们17路军在整个兵谏过程中,与东北军采取一致行动。既然你们愿意和,我们就跟着走,听你们的,和平解决。”他继而征询周恩来的意见。 
  周恩来说:“东北军与17路军两方都是一致愿意和平解决,我们当然赞同。现在既已达成了一致意见,希望能令行禁止,并应努力说服各方的部下,精诚团结,一致对敌。不然的话,恐会另生枝节,发生意外。” 
  王以哲紧接着说:“周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内部应团结统一,容不得再起内争。” 
  次日,何柱国、王以哲向所部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杨虎城则派人去潼关,与中央军方面谈判有关和平撤军的细节。 
   
  三 
   
  对于三方首脑会议所作的决定,少壮派大为不满,大骂王以哲、何柱国等“出尔反尔,不遵守渭南决议”,“是张副司令的叛徒”。 
  两派矛盾激化,2月1日晚上,30多个少壮派军官,暗中聚集在孙铭九家,发泄一顿后,有人声言要杀王以哲、何柱国两位军长,并且怀疑一些军官与南京相勾结。 
  众人七嘴八舌附和。于是推定由孙铭九、应德田具体执行,就在第二天动手。 
  次日上午,在孙铭九、应德田布置下,卫队连长于文俊、孙聚魁、王协一,副营长商同昌,各率军士杀气腾腾出发。 
  当时王以哲因感冒卧床在家,于文俊以其学生的身份叫门,称是前来拜谒探望。他闯进王以哲卧室,拔枪在手说:“军长,对不起你了。”边说边连扣枪机,手下跟着开枪。毫无防备的王以哲连中数弹,当即身亡。 
  总部参谋处长徐方、副官处处长宋学礼及蒋斌诸人,也在不知所以中被枪杀。 
  商同昌带着十余人赶到何柱国住处,却不见人,询问后知已去了新城大楼陕西绥靖公署,便掉头赶往新城大楼,以有要事报告,嘱警卫叫何柱国出来。何柱国先已觉察到少壮派对自己不容,遂托词不出,得以幸免。 
  这天是1937年2月2日,史称“二二”事件。 
  “二二”事件发生后,杨虎城立即调兵遣将,在西安城内外加强警戒,并保护何柱国等东北军高级将领的安全。 
  一时间西安城内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国民党潜伏在西安的特务恶意挑拨,说少壮派杀王以哲是受共产党指使,要杀一批军长、师长,赤化西安。一些东北军官兵信以为真,把矛头指向了中共方面。 
  为粉碎敌人阴谋,也表示抗议少壮派的错误行动,周恩来马上派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代表团成员刘鼎,调查杀害王以哲等人的主谋与凶手。周恩来本人则赶去王以哲家中吊唁,安慰王夫人,言之切切,甚为动情。消息传出,东北军将领深受感动。 
   
  四 
   
  王以哲等被杀的消息,在东北军中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混乱。与王以哲交厚的105师师长刘多荃,原在东线防御中央军,听说王以哲被杀后,愤而撤离防地,命令回师西安讨伐少壮派,其中先头部队一个团迅速进兵至临潼,声言要砍了凶手的头,挖了凶手的心,祭奠王军长。驻守渭南的57军军长缪徵流,也调转枪口,打出了“为王军长报仇”的旗号。元老派还捕杀了部分少壮派军官。促成东北军联共抗日、在西安事变中立下大功,并未参加少壮派闹事的旅长高福源因与刘多荃有矛盾,也被诱捕杀害。 
  少壮派的追随者甚少,手中又无多少兵力,没有想到会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不由得惶恐不安。 
  这时,“二二”事件主谋之一的孙铭九,深感事态严重,与苗剑秋等商量后,决定向周恩来求救。 
  周恩来正在气头上,厉声追问:“杀王以哲将军究竟是哪个搞的?” 
  孙铭九眼皮下垂:“是我和应德田,还有何镜华和苗剑秋等……” 
  “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周恩来一脸严肃,两眼喷火,“你们以为这样做,就能救汉卿回来吗?不,这恰恰是害了汉卿。” 
  “我们闯了大祸,恳请周先生周旋,拉我们一把。”孙铭九哀求道。 
  周恩来把声音放缓了些:“现在要紧的是如何化解兄弟间对峙,以防酿成更严重的恶果。你先回去吧,也可以与他们商量商量办法。” 
  鉴于刘多荃等正率部队向西安开来,声言要杀孙铭九等,周恩来与杨虎城、于学忠商议认为,孙铭九等人在西安事变中有功,况且他们错杀王以哲的动机还是想营救张学良,不应让他们作无谓牺牲,决定将他们送往红区,在那里深刻反省检讨。同时还决定,把孙铭九指挥的卫队团也撤出西安。 
  2月4日下午,周恩来命令刘鼎把“二二”事件的主谋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押送红军前线总部所在地云阳。这样,使刘多荃失去了打击目标,也就避免了内部相残。 
  其后,杨虎城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由东北军与17路军的几十个高级军官联名致电蒋介石,措辞强硬地抗议扣押张学良,并试图挑起内战,攻打西安。内有语云:“国危至此,不应再有萁豆相煎之争。若施于对内自相残杀,则虎城等欲求对内和平而不得,欲求对外抗日而不成,唯有起而周旋,至死不悔!” 
  对于是否要讨伐东北军,蒋介石自己也有些犹豫,担心把东北军与17路军逼上梁山。考虑良久,便答应继续以和平方式处置。 
  后来,当于学忠去奉化探望幽禁中的张学良,报告“二二”事件发生经过时,张学良对周恩来表达了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太感谢周先生了。我为国家牺牲了一切,但庆幸交了一个朋友!” 
  (压题图: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 (责编 何 毅) 
   
 
 
 回复 引用 TOP 
 
  

免费期刊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免费期刊网 当前离线 

UID2  
辛苦的超级版主


 3#  发表于 2009-3-23 16:51 | 只看该作者 曲阜“辱孔”演剧案
作者:王增勤
龙门阵 年3期 字数:4014 字体: 【大 中 小】 

  宋还吾,民国时期山东著名教育家,因为支持学生在山东曲阜演出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引起孔子后人不满,告到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辱孔”案。该案在当时中国的政界、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和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上演《子见南子》 
   
  1929年6月8日晚,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址在今山东曲阜)正在举行游艺会,最精彩的压轴戏是作家林语堂的独幕话剧《子见南子》。这部根据《论语》、《史记》有关孔子的记载创作的剧本,1928年11月在鲁迅和郁达夫主编的《奔流》杂志第1卷刊出以后,大受欢迎,南京、上海等地学校争相排演,身处孔子家乡曲阜的山东省立二师学生也向校长宋还吾提出要求,希望演出该剧。 
  宋还吾非常支持学生们的要求,不但派女教师参加演出,还亲自指导排演,并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孔庙去观看孔子及子路的塑像,仔细揣摩孔子的神情,又从学生中选了一名孔子后裔来扮演孔子,南子的角色则由一位能歌善舞的女教员担任。经过近半个学期的准备和排练,这出戏终于能与观众见面了。 
  舞台帷幕在观众的期待中徐徐拉开。50多岁的孔子,谨肃庄重地坐在卫灵公的延宾室里。他身材魁伟,目光炯炯,下巴留着一点胡须,身穿黑色的衣袍,头戴礼冠。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得到一官半职,以实现他复兴乐礼的政治理想。剧中展现孔子正在卫国求职。但此愿望能否实现,关键不在于卫灵公,而在他的夫人南子。于是,孔子去求见南子。 
  年轻美丽的南子举止言行与孔子所推崇的周礼多有不合。在交谈中,南子对孔子的复古思想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请孔子与她一起创办一个“六艺研究社”,男女在一起不拘形式地讨论国术和游戏,以实践她的“男女交际之礼”。最后,孔子非但未能说服南子,反倒被南子关于“饮食男女”人生真义的宏论所折服,被迫对南子的要求暂时敷衍一下。当南子亲自与歌女们一起弹唱《诗经》,翩翩起舞时,“孔子、子路都目不暇顾,心神向往,但又是一种忧郁不安之状”。最后,南子与歌女们合舞,将孔子师徒等人包围起来。 
  舞毕,子路赞叹道:“夫人曲舞都这样的好,真是天才,佩服之至。”孔子也如梦方醒:“想不到乐舞有好到这样的!”他自言自语地说:“行年五十六,到今日才明白艺术与认识人生的关系。”然而,南子的“唯情”之礼与孔子所信奉的周公之礼是互相矛盾的,这使孔子感到十分迷惘,不知所措。 
  舞台上的孔子具有丰富的感情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栩栩如生,一改过去“孔圣人”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 
  宋还吾绝对没有想到,这次演出会引起部分孔子后裔的强烈不满。孔子死后两千余年,历代帝王均将他视为圣人而加以尊奉,孔氏家族也成为曲阜县一大特殊的封建组织。宋还吾到校任职后,既不出入孔教之门,也不到孔府拜谒,还时时向学生们宣传反封建的思想,早就被某些孔氏族人视为赋性乖僻,学术不纯。他支持学生们排演《子见南子》,更激起这些孔氏族人的不快,反应最激烈的是孔祥藻和孔繁朴等人。 
  孔祥藻和孔繁朴等人虽然不高兴,但暂时没有轻举妄动。因为当时反封建思潮已经席卷全国,孔子的忠君愚民学说首先受到批判。1928年,历经千年的祀孔典礼被国民政府废止,改为纪念孔子诞辰仪式。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等人公开提议取消孔子嫡孙“衍圣公”封号并没收其祀田。就在曲阜,也不时有民众团体和二师学生游行,高呼口号,张贴标语,诸如“孔丘为中国第一罪人”、“打倒孔老二”、“打倒旧道德”、“打破旧礼教”、“打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等。 
   
  状呈引发轩然大波 
   
  事情过了10天。1929年6月18日,一大串高级轿车拖着滚滚浓烟驶进曲阜,在孔府的大门前停了下来,为首的是日本著名政客犬养毅和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他们是来拜谒孔庙的。中外政客尊孔的举动,给孔祥藻、孔繁朴等人极大鼓舞,认为报复二师师生的时机到了,便在张继面前添油加醋地告了二师师生一状。 
  随后,张继以讲学名义对二师学生训话,要求学生应安分守己,并强调“孔子是万世推不倒的圣人,旧礼教不能反对”,“孔子的仁是治国的根本”,要“严防赤色分子活动”等。受新文化、新思想熏陶的二师学生被张继的讲话激怒,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西山会议反动分子张继”的口号声中,将张继等人轰出曲阜。 
  张继在二师颜面扫地后,立即找到孔祥藻、孔繁朴等人,面授报复计划。 
  在犬养毅、张继一行带着孔府馈赠的许多古玩玉器刚刚离开曲阜后不久,孔祥藻、孔繁朴就以“孔氏六十户族人”名义写了一封诉状,以“侮辱宗祖孔子”的罪名,通过孔祥熙转呈,直接向蒋介石状告二师校长宋还吾,文称: 
  “……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校长宋还吾……本年六月八日该校演剧,大肆散票,招人参观,竟有《子见南子》一出,学生抹作孔子,丑末脚色,女教员装成南子,冶艳出神……似此荒谬绝伦,任意谩骂,士可杀不可辱……对于此非法侮辱,愿以全体六十户生命负罪渎恳,迅将该校长宋还吾查明严办,昭示大众……”(摘自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孔氏族人的联名告状,惊动了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中的许多要员,在全国政界、教育界、文化界和新闻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蒋介石要求对宋还吾严厉查办,孔祥熙等政府中的尊孔派也大肆向教育部施加压力。对此,教育部只好派出高级参事朱葆勤到济南,与山东省教育厅派的督学张郁光一起赶赴曲阜,进行实地调查。 
  孔氏族人控告第二师范学校及其校长宋还吾的消息传到曲阜,令全县百姓大为震惊,激起曲阜民众极大的义愤。二师学生会为此向全国各级国民党党部、各级政府、各民众团体、各级学校、各报馆发出报告实情的通电。曲阜县各机关、各民众团体,对二师的遭遇均抱不平,国民党曲阜县党部、县建设局、财政局、教育局、农民协会、商会都纷纷向报界发表宣言,向上级送呈文,批驳孔祥藻、孔繁朴等人的诬告。 
  为了澄清事实,宋还吾发表文章,在《为辱孔问题答〈大公报〉记者》中指出:“六十户者,实孔氏特殊之封建组织”,“俨然专制时代小朝廷”。至于孔氏族人所言其“侮辱孔子”的行为,宋还吾痛斥为“满纸胡言,毫无实据。谓为‘侮辱孔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纵使所控属实,亦不出言论思想之范围,尽可公开议论,无须小题大做”。 
  由此,“子见南子”一案,扩展为新文化与复古尊孔旧文化之间的思想斗争,随之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对这一事件,全国新闻界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纷纷发表社论,几乎都对二师师生给予大力支持。《民国日报》、《大公报》、《新闻报》、《华北日报》等对这次风潮做了如实报道,揭露内幕,发表社评声援二师师生,对孔子的忠君愚民学说及封建势力进行猛烈的抨击。 
  与此同时,海外华人华侨也纷纷发表通电或声明,表示支持山东省立二师及宋还吾,欧美等国一些媒体也报道了此事。 
   
  宋还吾被“撤差” 
   
  对如何处理这桩“辱孔”案,国民政府内部也存在重大分歧。蒋介石及孔子后裔孔祥熙,主张严惩二师学生及校长宋还吾,并欲借此打击山东的地方势力。而监察院长蔡元培、教育部长蒋梦麟则表示支持二师师生,主张打击封建势力。山东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对蒋介石的命令也是明顺暗抗,支持二师学生。 
  教育部朱葆勤参事和山东省教育厅张郁光督学到曲阜后,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发现孔祥藻、孔繁朴等人呈文中所控各条,均无实据,于是得出结论,“该校职教员学生似无故意侮辱孔子事实,只因地居阙里,数千年来,曾无人敢在该地,对于孔子有出乎敬礼崇拜之外者,一旦编入剧曲,摹拟容声,骇诧愤激,亦无足怪”。 
  随后,教育部向山东省教育厅发出第952号训令,公布处理意见:“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校校长宋还吾,既据该参事厅长等会同查明,尚无侮辱孔子情事,自应免予置议。唯该校校长以后须对学生严加训育,并对孔子极端尊崇,以符政府纪念及尊崇孔子本旨。” 
  至此,一场风波似乎已经平息。然而,宋还吾却认为,训令虽然对他“免予置议”,但却要求他以后须对学生严加训育,并对孔子极端尊崇,明显偏袒孔氏。生性耿直的宋还吾在训令公布当天,便上书省教育厅,提出,孔子的学说主要以明君臣为大义,这让我们今后怎么教育学生呢?如果不尊重孔子的尊君学说,就违反了教育部的训令;如果尊重孔子的尊君之义,则又抵触当今的共和国体。宋还吾的“上书”又被媒体纷纷报道,于是,这场风潮再起波澜。 
  对这样的处理结果,不仅宋还吾不满意,孔子后裔也不满意。孔祥熙在曲阜族人的怂恿下,仍力主要法办宋还吾。恰巧,这时候媒体又在纷纷报道宋还吾的“上书”,孔祥熙以宋还吾仍“不思悔改”为由,借机再次向教育部施加压力。孔祥熙、张继还在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上,鼓动要对蒋梦麟、何思源提出弹劾。 
  最终,山东省教育厅不得已发布训令,将“宋还吾调厅另有任用,遗缺以张敦讷接充”,其实就是“撤差”。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这即是所谓‘息事宁人’之举,也还是‘强宗大姓’的完全胜利也。”这场由二师师生演戏而引起、波及全国的风潮,最后就这样以宋还吾被敲掉饭碗告终。林语堂对自己此出戏剧引起的轩然大波也很关注,对教育部派人查办“大感滑稽”,还对宋还吾被调离表示“十分抱歉”。 
  1930年,宋还吾被派往青岛任铁路中学校长,1932年又任山东省高级中学校长。“七七”事变后,带领学生南下流亡,任湖北中学校长。由于积劳成疾,于1938年9月病故,葬于湖北郧阳,殒年44岁。 
  (责编 何 毅) 

 
 
 回复 引用 TOP 
 
  

免费期刊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免费期刊网 当前离线 

UID2  
辛苦的超级版主


 4#  发表于 2009-3-23 16:52 | 只看该作者 《武训传》的劫难
作者:王贞虎
龙门阵 年3期 字数:3299 字体: 【大 中 小】 

  《武训传》的酝酿与开拍 
   
  武训是清朝后期山东堂邑(已于1956年撤销,属地分别划归今聊城县和冠县)一个乞丐,他通过乞讨集资兴办义学,最后被清政府封为“义学子”。穷苦百姓感激钦佩他的善良之心,把他与孔圣人相提并论,称他为“武圣人”。 
  抗战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来到重庆,在重庆北温泉“育才学校”工作。从1943年起,他每年都要发起“武训诞生纪念会”,请社会名流讲演,邀艺人献艺,大力宣扬“武训精神”。1945年夏举办“武训诞生107周年纪念会”时,正在重庆北温泉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的著名导演孙瑜也参加了。会上,陶行知请孙瑜拍一部关于武训的传记片,让更多的人了解武训艰苦办义学的经历。古道热肠的孙瑜当场应允,开始构思《武训传》的剧本。 
  1947年晚春,孙瑜在南京家中完成了《武训传》剧本初稿。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王瑞麟的协助下,《武训传》被纳入“中制厂”的生产计划,拟定由赵丹饰武训,张翼饰周大,周伯勋饰张举人,吴茵饰钱妈,童年时代的武训由孙瑜的小儿子孙栋光饰演。那位性格倔强的婢女小桃,则由还在南京师范读书的女学生——18岁的王蓓饰演。 
  1947年7月,孙瑜在北京郊外开摄《武训传》第一个镜头,到同年10月,完成了1/3的镜头。此时中制厂经费日益紧张,至11月初,中制厂宣告停拍《武训传》。蔡楚生、郑君里等老友为孙瑜着急,经他们多方努力,由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于1948年2月以150万金圆券购下《武训传》版权和已拍好的胶片,仍由孙瑜执导,继续拍摄《武训传》。但为了迎接祖国解放,昆仑影业公司忙于赶拍其他影片,《武训传》一时难以排上日程。 
   
  得到周总理的支持 
   
  1949年7月2日,孙瑜受邀参加北平“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届代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陆定一等人在会上作了发言。“文代会”闭幕时,全国影协同时成立。“影协”成立那天,周恩来参加了庆祝晚宴。孙瑜向周恩来讲了他拍摄《武训传》的难题,想听听周副主席对武训这个人的意见。 
  “武训这个名字听说过……”周恩来稍作思索后说,“但不怎么熟悉,他晚年时好像在山东一共办了三个‘义学’,可后来都被地主们拿过去了……”周恩来似乎还想说什么,但周围的人围得越来越多,纷纷要与他握手谈话,只好中断了与孙瑜的交谈。 
  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孙瑜还是从周总理对武训的“义学被地主拿过去了”这句话中受到启发。对,何不把《武训传》写成悲剧?武训办“义学”,却被地主阶级“拿过去”的悲剧,更能启迪人们的思想:穷人若要获得文化知识,首先要取得政治上的翻身解放。影片既歌颂武训艰苦办义学的精神,又要批判他单凭“念书能救穷人”的错误思想。 
  1949年底,根据昆仑影业公司编委会的意见,《武训传》剧本进行了修改。孙瑜丰富了周大武装斗争的情节,增添了许多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细节。剧本改出后,编委会觉得有必要就《武训传》的拍摄问题征得解放时刚刚成立的上海军管会电影管理处的同意。1950年元旦刚过,电影管理处的领导夏衍、于伶、陆万美三人被邀至“昆仑”资方人员任宗德寓所,与孙瑜一起共谈剧本的修改情况。夏衍经慎重考虑,提出“武训不足为训”的意见,于伶则介绍了老解放区模范教师陶瑞于的题材。陆万美则建议,“在头尾加一小学校纪念武训的场面,找出一新的小学教师来说话,以结合现实,又用今天的观点对武训加以批判”。 
  这天晚上,经上海电影管理处领导口头通过,决定《武训传》立即上马投入拍摄。 
  后来影片中由黄宗英扮演的小学教师在影片首尾对武训的批判,就是那次会议后添上去的。影片结束时小学教师对学生们说:“他(武训)这种个人的反抗是不够的。他亲手办了三个义学,后来都被地主们抢过去了。所以,单凭念书,也解放不了穷人……中国的劳苦大众,经过了几千年的苦役和流血斗争,才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之下,推倒了三座大山,得到了解放!” 
  1950年2月,孙瑜高兴地和《武训传》摄制组的创作人员奔赴山东堂邑柳林镇武庄,在武训的故乡再次转动摄影机,开始了解放后续拍《武训传》的第一个镜头。 
  这年冬末,这部横跨解放前后两个时代、几度中断的《武训传》终于结束了全部摄制工作。在摄制工作结束前,剪辑室发生一场火灾,差点把孙瑜多年的心血化为灰烬。值得庆幸的是,那场大火只烧去一些字幕和背景画面的拷贝。 
  然而,这还不是《武训传》全部的灾难! 
   
  走上银幕之后的灾难 
   
  昆仑影业公司像以往一样,每推出一部新片都要举行新片招待会。《武训传》招待会的第一批观众是新闻界、评论界和电影界同行。孙瑜和赵丹等人也坐在席间,静候那些表情冷漠的评论家们的“评语”,等待那些影界同行“吹毛求疵”。可是这回,直到影片放完,场灯大亮,评论家和同行们仍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突然,不知是谁第一个鼓起掌,仿佛是提醒,所有观众的掌声一下子雷鸣般爆发出来。成功了!感情奔放的赵丹一下子紧握着孙瑜的手。 
  1951年2月,《武训传》在上海、南京两地上映,反响比预料的要热得多。同年2月下旬在北京公映前,孙瑜带着拷贝先行飞往北京,在花园饭店住下后,在明亮的台灯下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短信,请求审映。 
  当天晚上,电影管理局局长袁牧之打电话通知他,立即去中南海小礼堂陪中央首长审片。孙瑜7点整乘车抵达中南海,小礼堂还一片肃静。洁白的银幕已垂放下来,第一排沙发前的小茶几上放着水果、茶杯。孙瑜的心怦怦直跳,像一个走进考场的中学生,呼吸急促,手心直冒汗。他和袁牧之、导演史东山等人坐在后排,静静地等候首长的到来。 
  不一会儿,门外传来脚步声和笑声。100多位中央首长谈笑着走进小礼堂,随意坐下。走在前面的周恩来和胡乔木坚持把孙瑜等人请到第一排沙发上就座。孙瑜看见坐在附近座位上的朱德正与另一人谈论武训的逸事。孙瑜特别留意了一下,毛泽东和在中央电影局工作的江青没有来。后来听中影公司的人说,几天后毛泽东专门调《武训传》拷贝看了一次。 
  在长达3小时的放映时间里,孙瑜时刻注意着身边周总理和其他首长的神态。只见他们全神贯注凝视着银幕,茶几上的水果、茶水很少有人去动。首长们异常严肃的神情不由使孙瑜的心又怦然直跳。影片虽然在上海、南京两地反响颇佳,但首长们的“评分”却能决定这部影片的命运啊! 
  银幕终于映出了“完”字,明亮的灯光又把大家带回现实中,众人纷纷鼓掌祝贺,朱德还特意走到孙瑜跟前,握手致意,连声说:“很有教育意义,很有教育意义!”周总理没提什么原则性意见,只是建议把某些武训挨打的镜头剪短些。回到住处,孙瑜立即把两段描写张举人狗腿子拳打脚踢武训的镜头删去大部分。 
  几天后,影片在北京公映,观众的反响比上海、南京更热烈。推荐、赞誉影片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报刊上。特别是教育界对影片评价更高。一位青年教师感慨地说:“我好几次不安心于自己的教书工作,在工作中患冷热病。当我看到老年的武训摇晃着歪辫,坚定地走在北方原野上时,我流泪了。《武训传》教育了我,他那坚忍不拔的性格,将指引我更踏实、更细致、更专一地为孩子们工作。” 
  然而,3月底,《武训传》在一片叫好声中开始出现了相反意见:《进步日报》3月25日发表署名“义睛佟”的《武训不是我们的好传统》,《光明日报》4月4日发表署名“史洪”的《关于对武训先生的看法问题》,《文艺报》四卷一期发表贾霁批判影片《武训传》的文章《不足为训的武训》,同期还特意重载鲁迅1936年2月发表的批判国民党政府借宣扬“武训精神”,进行奴化教育的《难答的问题》一文,其用意不言而喻。接着《文艺报》四卷二期上发表杨耳的《试谈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无积极作用》,对贾文的论点作了补充和纠正。 
    读到这些文章的时候,孙瑜早已把《武训传》作为一项已完成的创作任务,置之脑后了。他此时已把全部身心投入新影片《通宝河的故事》的编导工作中。他认为,对文艺作品的评价发生分歧,历来就有,不足为奇。可这回他未免太天真、太幼稚了。那些批判《武训传》的文章已经不把武训作为学术问题讨论了,重载鲁迅《难答的问题》一文已暗示拍摄《武训传》与国民党宣扬“武训精神”是异曲同工的政治问题。 
  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重要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社论指出:武训“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之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容忍的吗?” 
  同一天,同一份报上“党的生活”专栏的一篇文章更加严厉地说:“歌颂过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一律要作严肃的公开的自我批评;而担任文艺、教育、宣传工作的党员干部、特别是与武训、《武训传》及其评论有关的干部,还要作适当的结论。” 
  从7月23日起,《人民日报》连续6天逐段发表江青搞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全文。调查记给武训戴上三顶政治大帽子:“大地主”、“大债主”、“大流氓”。在这篇调查记里,江青还声称在武训家乡发现了一个被埋没多年的“农民英雄”宋景诗。孙瑜从报上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想争取这部电影的导演工作,以实际行动“将功补过”,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在这场运动中,数十名作者被点名批判,有些批判甚至认为《武训传》是反对土地改革,反对抗美援朝,反对镇压反革命。随着大批判在全国展开,电影《武训传》迅速被禁,新中国第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也由此拉开序幕。 
  …… 
  孙瑜艰难地应对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背着《武训传》的沉重包袱战战兢兢度过了1957年的“反右”运动,又忍辱负重地熬过了十年内乱。起初,他还编导《乘风破浪》、《鲁班的传说》、《秦娘美》等影片,但不久随着“左”倾思想的蔓延,他创作的剧本一个个被莫名其妙地否定、冷落。 
  这场对《武训传》的错误批判终于在34年后被平反。1985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陶行知研究会和基金会成立大会上发言时指出,“(对《武训传》的)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 
  第二天早晨,孙瑜从广播里听到胡乔木讲话的报道时,心潮澎湃,激动得热泪盈眶…… 
  (责编 何 毅) 
    
 
 
 回复 引用 TOP 
 
  

免费期刊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免费期刊网 当前离线 

UID2  
辛苦的超级版主


 5#  发表于 2009-3-23 16:52 | 只看该作者 沁阳老人单骑闯天下
作者:赵倡文 吕永强
龙门阵 年3期 字数:3961 字体: 【大 中 小】 

  有位老人自费单车骑行10多万公里,写诗1万余首赞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原地不间断旋转5个多小时,转出一万两千余圈,打破了吉尼斯纪录;他十多年如一日进行红色收藏,收集大量毛泽东像章、塑像、肖像等。他就是河南省沁阳市67岁的退休干部吕旭泽,人称“当代徐霞客”。 
   
  单骑10万公里 
   
  吕旭泽老人家住河南省沁阳市沁园办事处,1?郾6米高的个子,平头圆脸,身体结实。他平时喜欢穿着汗衫、练功裤、平底鞋进行晨练,可以轻而易举地举起50斤重的石锁。 
  吕旭泽自费骑单车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得从他13岁时说起。那是1954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人们还很少见到自行车,吕旭泽每次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从他面前飞驰而过就羡慕不已,心想,自己长大了一定要骑着自行车走遍神州大地。参加工作后,只要有时间,他就骑着自行车在河南省各地转悠。他先后走遍了沁阳市的每个村庄,接下来又跑遍了河南省的126个县市,行程达3万余公里。 
  1995年,吕旭泽54岁,当时担任沁阳市物资局金属公司副经理。春节前,他计划骑单车到海南岛游玩。物资局到公司检查工作的领导听说后,感到不可思议,对他说:“老吕,你骑车去海南岛我支持,时间不够,我准你假。如果你能完成,我再奖你5万块钱!”吕旭泽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事,当即答应:“行,咱们一言为定!” 
  2月12日凌晨5点,天还没有亮,吕旭泽就骑上自行车,载着100多斤重的行囊,在妻子的泪水和朋友的祝福声中离开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海南岛之旅。之前,吕旭泽在河南省境内骑行路程都不是很长,大多数是一天一个来回,最多也就四五天时间。可这次数千公里的行程,对吕旭泽的身体是个极大的挑战。出发前,吕旭泽给自己定的计划是每天骑行100公里以上。到了第三天,腿部开始疼痛,他强忍着,仍坚持每天按计划骑行,一直骑到湖北武昌腿疼症状才逐渐消失。克服了腿疼的难关,接下来又是屁股与车座长时间摩擦引起的疼痛,有时疼得他不敢坐到车座上。吕旭泽凭着坚强的毅力忍受着,这一忍就是4000多公里,直到从海南岛折回到达潮州境内才熬过屁股疼痛这一关。 
  经过一番努力,吕旭泽终于在4月7日返回沁阳,历时55天,穿越了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四大水系,往返行程达7280公里,每天平均骑行130多公里。 
  吕旭泽从海南岛凯旋,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此后,他所在单位领导特批,今后只要吕旭泽出外骑行,一律准假。吕旭泽通过这次骑行,大大激发了他的骑游激情,坚定了骑车走遍神州的决心和信心。从此,吕旭泽的骑游一发不可收。 
  北极村单车探险游,他直奔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历时60天,往返行程8100公里。 
  生命禁区行,他创造了不带氧气,单车翻过昆仑山、穿越唐古拉山,闯过生命禁区到达拉萨的奇迹。 
  …… 
  2007年10月8日,66岁的吕旭泽从沁阳出发,骑着自行车分别到白洋淀、西柏坡、狼牙山、平型关、冉庄等地,向老区人民宣传奥运。 
  十几年来,吕旭泽自费单车骑行除了没有去过宝岛台湾外,基本走遍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同时,他还走出国门,到过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和朝鲜新义州等地。他的骑行旅途充满艰险,曾遭遇抢劫;在荒野处被汽车挂入数米深的沟壑;路遇大黑熊;遭遇沙暴和泥石流……每一次危险都有生命之虞,可吕旭泽老人仍然乐此不疲。他说:“只要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切疲劳、辛苦、危险又算得了什么呀?”吕旭泽一路骑行、一路写诗,以诗歌记录自己的行程,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自己单车骑行的决心。从1995年以来,他已写了1万余首诗歌。 
  2007年5月,应朋友之邀,吕旭泽在自己万余首诗中选出4000余首结集出版。人们读了这本《单骑走天下 壮志震山河》诗集,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为“当代徐霞客”。 
   
  打破吉尼斯纪录 
   
  吕旭泽连续10余年骑单车,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需要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吕旭泽从小酷爱武术,十八般兵器,他都能演练一番。参加工作后,他又向一名老中医学习针灸,对人体365个穴位及功能烂熟于心。几十年来,他每天风雨无阻,坚持早上5点起床锻炼身体。他先在室内锻炼,按摩穴位,疏通经络,然后再到室外锻炼,打拳、提石锁、举哑铃、跳跃、翻跟斗等,前后1万多个动作,需要锻炼近两个小时。 
  长年累月的锻炼,不但使吕旭泽拥有强健的体魄,还磨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这些都为他单车骑行走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次,他骑行在淮河大堤上,遇到3个年轻人抢劫他。他立即加快车速,3个年轻人也骑上自行车在后边穷追不舍,追了十几公里,吕旭泽硬是用自己强健的身体把3个年轻人抛在后面,累得无法再追赶。 
  去西藏时,吕旭泽在茶卡曾遇到8只藏獒的围攻。藏獒往上扑时,他就抡起自行车,藏獒被吓得退了回去,就这样一扑一抡地相持了半个小时,直到主人赶来喝退藏獒,吕旭泽才转危为安。事后,主人向吕旭泽赔礼道歉,并说:“多亏你有这么大的勇气、这么好的身体打退了藏獒的攻击。如果遇到藏獒你吓跑了,肯定会被它撵上咬一口,不死也得负重伤。” 
  有了旅途中的这些经历,吕旭泽每天都更加自觉地锻炼身体。他还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锻炼的方法和内容,并记下锻炼心得。时间长了,他的锻炼心得集成了小册子,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都争相传阅,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向吕旭泽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现场演示。 
  吕旭泽老人锻炼身体有许多高难度动作,如劈叉、贴墙挂画、翻跟斗等,这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很难完成。1996年的一天,吕旭泽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妇女在原地连续旋转1万圈,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便萌发了打破这项纪录的念头,开始有意识地每天进行旋转训练。为了记住转的圈数,他在左上衣口袋里放入一把玉米粒,每转一百圈,他就捏一粒玉米放入右上衣口袋。随着日子的增加,放入右上衣口袋里的玉米粒越来越多。1997年年底的一天,邻居老李一大早就赶过来帮吕旭泽数圈子,结果吕旭泽头没转晕,老李却数晕了,他说:“老吕,你快停下来吧,你这水平一定能打破纪录,赶快申报吧!” 
  1998年4月13日一大早,吕旭泽的家中就挤满了围观的群众,他们要目睹吕旭泽如何打破吉尼斯纪录。上午9点11分,随着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总部官员的一声“开始”,57岁的吕旭泽开始在直径两米的圆圈中旋转。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吕旭泽快速均匀地旋转着,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围观的群众看累了走了一茬又来一茬,吕旭泽仍在不停地旋转。下午2点23分,吕旭泽停止了旋转。在5小时12分的时间内,吕旭泽不停地旋转了12534圈,平均每圈不到1.5秒,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在围观群众的欢呼声中,吕旭泽高兴地举起“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证书。从此,吕旭泽每天早晨锻炼时都要旋转一千多圈。现在,他能在直径50公分的圈子里连续旋转近两万圈。 
   
  红色收藏搞展览 
   
  吕旭泽骑单车走天下,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拍照留念,到当地邮局加盖邮戳,以示自己到过某地,他还十分注重收集所到地区的风景名胜门票及旅游地图,他先后收集各种门票两万余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旅游地图2000余份。收集门票、地图使他成了收藏界的名人。一天,一位藏友来看他,说:“老吕,现在红色收藏刚刚兴起,你何不利用自己单车骑行各地的优势搞红色收藏,把全国各地有关毛主席的像章、塑像、肖像收集起来,形成一个系列。”藏友的一句话打动了吕旭泽的心,他开始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收集毛主席像章、塑像和肖像上。骑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主动询问当地群众谁家有毛主席像章、塑像及老报纸,打听清楚后,就想方设法去收集。十几年下来,吕旭泽通过购买、交换、朋友赠送等方式收集了不同时期报纸上毛泽东的肖像3万余张,毛泽东的像章2000余枚、塑像500余尊,毛泽东各类文献单行本4000余本,印有毛泽东像的挂历205份。 
  在吕旭泽的3间屋子里,全是有关毛泽东的收藏品,一幅并不十分精致的木雕毛主席像是他的最爱,被摆在展台正中间。这尊雕像是沁阳市柏香镇一位叫黄玉喜的农民在20世纪60年代亲手雕刻的,一直摆放在他们家的堂屋里。吕旭泽得知后前去求取,黄玉喜老人已经过世,他的子女说,这尊雕像是父亲当年的心血,寄托着他们对父亲的思念,给再多钱他们也不出让。吕旭泽租车把黄玉喜老人的子女请到自己家,当他们看到吕旭泽的藏品时都惊呆了,他们想不到这位老人竟然有这么多与毛主席有关的藏品。吕旭泽趁热打铁,说:“让雕像留在这里你们应该放心了吧!”老人的儿子连连点头:“雕像在这里比在我们家的作用大,就捐给你了。” 
  200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吕旭泽对自己的红色收藏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举办了“毛主席红色收藏展览”。一时间,社会各界近万名群众慕名前去参观。相关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后,引起全国收藏界的重视,先后有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及澳大利亚、日本的100余名红色收藏爱好者或来参观,或写信与他交流。吕旭泽老人也因此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沁阳十大新闻人物”。 
  如今,67岁的吕旭泽老人成了河南沁阳的名人,但他并不满足,他说:“古人说得好:‘父母在,不远游。’我老娘今年86岁了,身体不太好,我得侍候她。我的东南亚十国游路线已经制订好了,等老娘百年之后,哪怕我年龄再大,也一定要完成这个夙愿。” 
  (责编 王 容) 
   
 
 
 回复 引用 TOP 
 
  

免费期刊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免费期刊网 当前离线 

UID2  
辛苦的超级版主


 6#  发表于 2009-3-23 16:52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新闻报料王的生财之道
作者:马 忠
龙门阵 年3期 字数:4024 字体: 【大 中 小】 

  (一) 
   
  今年46岁的大刘,原是成都东郊某国有企业的职工。他中等个头,长得敦敦实实,宽大的脸上有一双细眯细眯的小眼睛,看上去就像一只眯着眼睛晒太阳的懒猫。大刘这人平时喜欢写点东西,有时一写就是一个通宵。可是他写的东西大部分都成了“抽屉文字”,留着孤芳自赏。 
  2003年9月,大刘所在的那家企业效益不好,单位开始裁员增效。性格爽快的大刘没等单位动员,就主动买断工龄退职了。朋友们都替他惋惜,说:“你脑壳里长乒乓了哇?人家都是力保饭碗不丢,你却来个自砸饭碗!”大刘笑了笑,说:“照眼下这形势发展,就算我死赖着不走,没准哪天,别人也会冷不丁端走我嘴边的饭碗。与其那样,还不如趁现在手脚得劲,赶紧另找出路。” 
  大刘从单位退职拿了3万元钱,充满自信地开始另谋出路。却不曾想到自己40出头的年龄,加上只是个高中学历,应聘工作总是碰壁。渐渐地,大刘开始为就业问题犯了难。 
  退职大约半年后,大刘还没有找到工作。一天傍晚,他在街上闲逛。当他走到一个偏僻小街时,一辆宝马汽车疾驰而过,只听“咚”的一声,一个挑着水果担子的农民被重重挂倒在地。车里的司机稍微迟疑了一下,又迅速开走了。“这司机也太他妈的缺德了!”大刘气愤地一边骂,一边把汽车牌号记了下来。他赶紧走过去一看,水果撒落一地,农民躺在地上捂着腿“哎哟哎哟”地直叫唤,看样子是小腿骨折了。 
  这是一起典型的肇事逃逸交通事故!从小就好打抱不平的大刘赶紧用小灵通拨打了110,并附带着给报社打了个热线,目的是想通过报社谴责一下这种缺德行为。一会儿,警察和记者纷纷赶来。警察询问情况时,大刘说出了车牌号。记者进行采访后,给现场拍了照,并记下了大刘的联系方式。第二天报纸上登出了一篇《宝马车撞人逃逸,目击者指出肇事司机》的文章,大刘见自己成了目击者,还上了报纸,非常高兴。 
  几天后,大刘吃完晚饭正准备出门转悠,报社一位编辑打来电话,让他去领50元“报料费”。大刘心中一乐:嘿,打个电话还有钱? 他去报社领钱时,编辑鼓励他说:“希望你以后多向我们提供好的新闻线索,我们会根据新闻价值大小来支付‘报料费’的哟!” 
  这次意外收获使大刘颇受启发。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心当个职业报料人,去尝尝新闻这碗饭。 
  从那以后,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细雨纷纷,大刘都不再窝在家里,总是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新闻线索。一天,一位邻居在路上碰到他,见他一脸胡子拉杂,头发上和肩头满是尘灰,便问他最近战绩如何。大刘有些尴尬,咧着嘴苦笑道:“这行偶尔挣几个外快还行,真当成干饭整,还确实有点噎人。” 
  走街串巷找新闻线索十分辛苦,可大刘从来没有打退堂鼓。他向报社、电视台提供的新闻线索,隔三岔五也能被采纳几条,只是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慢慢地,大刘摸到了一些窍门,报料的成效开始迅速提高。比如,他发现新闻线索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提供给一家媒体,而是给了多家报社、电视台,这样一来,他每掌握一条新闻便可以获得多份线索奖,一下子增加好几倍收入。同时,他通过报料,与各个新闻媒体的记者慢慢熟悉起来,有时还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重要的新闻线索,转而提供给其他媒体,从中获利。这样下来,大刘每月报料的酬金大概在1500元左右,多时一个月拿到过2600元。 
  后来,大刘有了一个很港的称号——蓉城报料王。在多家报纸、电视台公布的报料奖名单中,三天两头就有“刘先生”的名头。光是2007年,大刘先就在本埠一家电视台的新闻线索奖评奖中,获得了3000元的大奖;接着又在一家都市报召开的线人大会上,获得5000元的特等奖。至于那些季度、月度小奖,更是数不胜数。不少媒体陆续找到他,让他“提供独家线索,多多支持”! 
  看到大刘一次次获奖,朋友们都羡慕地说:“呵呵,你哥子都整成获奖专业户了!你硬是安逸哦,在街头巷尾随便逛几圈,就把票子挣到手了。” 
  大刘颇为得意,呵呵笑道:“真有这么安逸的话,你也来做嘛!反正这个行业门槛低,属于‘三不要’产业:一不要注册资金,二不要营业执照,三不要铺面。” 
   
  (二) 
   
  大刘知道专职报料人这碗饭并不好吃,不仅需要对人和事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有时还会面临各种危险。如火的夏天,大刘在公共汽车站等车。一个神情诡秘的女子塞给他一张小传单,展开一看,上面有一条信息:某家政公司招聘男女服务生若干,要求男的形象端正,身体健壮,年龄18—35岁;女的18—25岁,形象靓丽,身材性感。并许诺月收入在8000元到1万元之间,联系方式是几个手机号。 
  大刘看后,心里纳闷:什么家政服务对服务员的外表要求这么高呀?而且家政服务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收入?大刘思索片刻后,觉得里面有名堂,便佯装成应聘者,拨通了传单上的手机,接听者是个女人,对他的提问语焉不详,只是反复说:“有兴趣,你就过来谈一下。” 
  大刘带着对“家政服务”的特殊兴趣到了这家公司。公司设在郊区一栋旧大楼的顶楼,办公室门口有两个粗壮的男人抽着烟,屋内沙发上坐着六七个浓妆艳抹、挠首弄姿的年轻女孩和两三个头发梳得油光水滑(四川方言:形容非常光滑润泽的样子)的小伙子。 
  接待大刘的是个脂粉很厚的中年妇女,自称是公司经理。简短交谈后,中年妇女给了他一张“待聘单”,让他隔几天再来,说公司要根据他的情况研究一下是否录用。交谈中,女老板的手机不时响起,她接听手机时,神情紧张,时常越说声音越小,而且越走越远。大刘凭直觉,知道女老板不是什么好鸟,服务公司背地里肯定在做见不得光的事。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天上下着霏霏细雨。大刘得知女老板不在公司,就以了解聘用结果为由,拿着“待聘单”来到公司。在临进“家政服务公司”前,他用雨衣包裹住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微型摄像机,只隐隐露出摄像头,并按下自拍档。公司办公室内灯光昏暗,不时有几个穿着暴露的女孩被叫出去,有几个在屋内等待的女孩,或对着镜子抹粉,或打手机跟人打情骂俏。一个女孩在翻皮包找化妆品时,掉出来一摞避孕套……大刘借着昏暗的灯光,悄悄摄下作为报料证据。 
  这时,一个女孩走过来,用疑惑的眼光扫了大刘一眼,转身朝另一间屋子走去。大刘预感事情有些不妙,不敢久留,赶紧撤退。回家后,他把摄像带交给了一家有密切联系的电视台。 
  很快,电视台就曝光了这家服务公司的内情。原来那是一家地下淫窝,不但提供色情服务,还涉嫌贩毒、吸毒。由于大刘之前掌握了大量准确的材料,记者深入暗访时十分顺利,新闻现场感也很强。大刘为此获得了500元钱的“报料奖”,但他这次比以往任何一次拿奖都高兴。 
   
  (三) 
   
  近年来,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新闻线索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职业报料人因此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呼啦啦一下子长出了一大片。大刘依然充满自信,不愁有人来抢他的饭碗。他常常拍着胸口说:“开玩笑哦!本人是操(四川方言:做)专业的,和那些玩票的比,职业素质肯定是要高一篾片噻。再说,报料那么辛苦,不是哪个都扛得下来的!” 
  说到现在有些报料人的做派,谙熟圈内情况的大刘也颇有微词。他说:“我并不是卖石灰的见不得卖灰面的。有人为了挣几个钱,什么死猫烂耗子都当新闻去报,甚至还造假,这样的事搞多了,只怕要砸我们的饭碗哦!”大刘的一位老熟人前不久也开始当起报料人来,他请大刘出去喝酒叙旧。聊天中,老熟人谈起了自己报料的诀窍,打着哈哈对大刘说:“其实我觉得这报料,也没你说的那么玄,关键是脑子灵!这年头,脑子一灵,不愁金银……” 
  俩人喝到酒酣耳热处,憋不住话的老熟人告诉大刘,他上个月连报了好几条猛料,轻轻松松挣了不少银子。他往大刘身边靠了靠,说:“我总结这报料啊,方法很多。有的料是明摆在那里,看谁搞得快;有的料是埋藏在地里,需要你挖掘出笼;还有的料完全不成熟,你可以想法把它做熟。” 
  “怎么个做熟?”大刘疑惑不解。熟人便透露了他最近一件得意之作:他和一位开诊所的亲戚,策划了一条拾金不昧的“新闻”,在报纸上为亲戚打了一回不花钱的广告。熟人的亲戚在自家诊所附近捡到一个装着8500元现金和一本驾照的包,他千方百计联系上失主,最终“完璧归赵”。失主为诊所主人赠送了一面锦旗,上书十个大字:“做人高品格,敢信有医德。”其实,这失包者与拾包者,都是大刘熟人的亲戚朋友,事情的经过也是事先就策划好的。 
  故事让大刘听得直皱眉头!他想起曾经有记者朋友遇到的哭笑不得的事情。报社新闻热线经常接到不实的报料电话,有说某商场旁发现爆炸物,记者跟斗扑爬(四川方言:急急忙忙的样子)地撵到现场,甚至还报了警,结果发现是有人丢弃的废旧物;有说某小区居民家中进了贼娃子,被发现后把门反锁,和房主形成僵持状态,记者风风火火赶过去,原来是房主把钥匙忘在了家中。还有做“狗生意”的把两窝母狗下的崽抓到一个窝中,报料说狗一窝生了10多只……这些或“逮到半截就开跑”,或制造噱头挣钞票的虚假报料,没少整记者的冤枉。还有人报了虚料,还很有底气地找报社、电视台要钱,说是记者上门采访了,就该给钱。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报料这行当的生命。之前某晚报做的什么女大学生估倒(四川方言:执意)要嫁给乞丐的新闻,其实也是由一个报料人策划的假新闻!”大刘深知报料这行当鱼龙混杂,自己也多了一份责任心和危机感。 
  有人问他是否愿意一直做报料这行当。他说:“我觉得只要读者还需要新闻,这报料就有市场,我肯定会一直做下去!”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责编 王 容) 
   
 
 
 回复 引用 TOP 
 
  

免费期刊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免费期刊网 当前离线 

UID2  
辛苦的超级版主


 7#  发表于 2009-3-23 16:52 | 只看该作者 打“飞的”炒外币的大学生
作者:晓 散
龙门阵 年3期 字数:3390 字体: 【大 中 小】 

  人们流行炒股,年仅21岁的北京某大学在校大学生谭强却钟情于“炒钱”,且对各国钱币如数家珍。大学3年间,他时常打着“飞的”穿梭于世界各国,不仅炒出了40多万元个人财富,还“炒”出了一段甜美的异国之恋…… 
   
  “金错刀”的第一桶金 
   
  谭强从小酷爱收藏古钱币,7岁时因淘得一枚罕见的钱币而获得“金错刀”的绰号。此后10多年,谭强的技艺突飞猛进,对各国的钱币如数家珍,对外币的熟悉和鉴赏程度超过了许多专业人士。 
  2005年1月,谭强上大二时,因一次偶然机会在一个旧货市场发现了市面上比较少见的西班牙币。谭强凭借经验,马上辨认出是真币。他在与对方交谈中,得知这些钱币是对方家的亲戚从西班牙带回来的。由于我国还未开展人民币与西班牙币的兑换业务,对方拿着钱没法用,急于想脱手。谭强不动声色地和对方讨价还价,最终向父母借了4?郾8万元人民币,换回了价值50万元的西班牙币。他拿着钱币回到宿舍,同学们听说后,都说他发神经了。这些钱币没有任何收藏价值,而且西班牙早在2002年就启用欧元了,在中国也无法兑换,谭强等于买了一堆废纸! 
  寒假期间,谭强没有回老家衡阳过年,而是买了一张飞往罗马的机票,他想到那里去兑换西班牙钱币。谭强有他的想法:西班牙虽然已经启用了欧元,但原先的西班牙币仍可兑换欧元。西班牙属于欧盟成员国,只要去欧洲某个地方便可以把西班牙币兑换成欧元,然后将欧元带回国内换成人民币。谭强详细比较了一下北京飞往欧洲各国的机票价格,其中到罗马的往返机票正在打折,只需6200元,所以他选择了奔赴罗马。 
  谭强19岁时有过旅游泰国的经历,所以这一趟出国很顺利。到罗马的第一天,他找了家小酒馆住下,简单吃了点东西后就开始睡觉,先把时差倒过来。第二天,他来到一家银行,把手中的西班牙币全部兑换成了欧元。罗马银行在香港开设有分行,谭强怕携带不便,直接把兑换到手的欧元存入香港银行。谭强的这次罗马之行,利用汇率差赚了近2万元人民币,这让他非常兴奋。 
  谭强回国时,手里多了几样东西:罗马交通图、银行分布图、中国驻罗马大使馆的电话及罗马警察局的电话。掌握了这些信息,就意味着谭强以后再去罗马有了更多保障。 
  谭强兑换西班牙币,掘得第一桶金以后,意识到要在这行摸爬滚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懂政治、英语,熟悉海关流程,略知当地的风俗习惯。之后,谭强在学习自己专业课程的同时,又报读了英语强化班,并用手机接收每天24小时的时事新闻播报。 
  开学了,同学们听说谭强掘得第一桶金的经历后,都非常羡慕。谭强却表现得很低调,他知道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稍不留神就会失足。 
   
  学友心中的“大腕” 
   
  2006年7月,谭强搜集了10万朝鲜币,准备暑假期间去朝鲜兑换。在出海关时,他的两个箱子被海关人员扣下了。谭强被带到海关办公室,工作人员警惕地搜出他箱子里成堆的纸币,详细盘问他的身份和出国动机。 
  “按照规定,携带2000美元及以上的现钞出境需要银行开具外币携带证。”海关工作人员怀疑地说道。 
  “可我这不是美元啊!”谭强有些紧张,后悔自己为什么一次带这么多外币出境。但他是一名学生,平时收集和积攒的外币,只有利用寒暑假出境兑换。 
  海关人员一时搞不清楚这批货币的真实面目,便让谭强在一间小屋里等待结果。眼看就要到登机时间了,海关方面仍毫无动静,谭强心急如焚。20分钟后,海关人员终于把谭强的箱子还给了他,并对他说:“根据我们的调查,由于朝鲜币不能在国内兑换,你这些纸币目前暂时没有列入禁止出境携带范围之内。” 
  “对啊!这些钱在国内就是废纸,我纯粹是图好玩和收藏。”谭强急中生智地替自己解了围。 
  谭强这次冒险到朝鲜兑换钱币,足足赚了6万元。其实,把外币带出国,将人民币带回国也是一门学问。首先要填海关申报单,每个国家对携带货币出境都有一些限制,需要十分熟悉各国海关法律条款。 
  谭强从大二开始一直利用寒暑假频繁投入他所谓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他同学得知他的掘金之道后也跃跃欲试。其中,和他同系的小林第一次便赔进去了1?郾3万元。小林兑换的是波兰币,由于当时波兰政局不稳,政府曾几次更换货币。小林兑换到波兰币一个星期就急于出手,忽略了金融学中的货币资产定价。 
  当时,中国货币兑换市场上,还没有科学的计算方式,许多人都是根据经验判断。谭强学过这方面的知识,能够精确地计算出货币的资产定价,从而保证自己每次交易不亏损。比如,他购买了波兰币,至少要在一个月后才卖出。首先,他需要知道资产定价模式算出来的价格,如果算出来是8元,他会在低于8元时购买。而小林恰恰是在8元之上买进的,而且没有掌控好外汇牌价较高时的机会,加上第一次投入资金太大,所以赔了不少钱。 
  谭强对小林的失败进行了分析,其他同学也大受启发。即便是金融系的学生如果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也会马失前蹄。为此,谭强很快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大腕”。 
  谭强靠国际货币的汇率差赚钱,是法律允许的,属于专业人士获知信息不对称的产业。 
  谭强上大三时已去过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印度、新加坡以及欧洲的罗马和伦敦是他常去的地方。在香港可以进行一切符合法律规定的金融交易;伦敦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中东国家如阿联酋、沙特、科威特的币种都可以自由兑换成欧元和美元。 
  谭强从事钱币收藏的12年中,接触过110多个国家的货币,其中自己收藏的达到82种。 
  “不同钱币代表着不同文化,一张钞票便是一件艺术品。”说起各国钱币,谭强滔滔不绝,“世界上最大面值的钞票是南斯拉夫联盟于1993年发行的一张纸币,面值5000亿第纳尔,目前已不流通了。而目前全球流通面额最大的钞票是土耳其中央银行2001年发行的面额为2000万土耳其里拉的钞票,约合12?郾5美元。世界上最美丽、最重的货币是刚果政府为纪念去世的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发行的一枚重达1公斤的水晶货币,全球仅发行了400枚,面值25法郎……” 
   
  收藏出来的异国之恋 
   
  谭强除了兑换流通货币,还收藏硬币和破损货币。破损货币的利润虽然不如完整货币高,但还是有利润空间。 
  2008年7月,谭强带着自己半年来收藏的5个国家的破损货币去了新加坡,一切兑换过程都非常顺利。他在办完业务准备离开时,被大堂的咨询员叫住:“先生,请留步。”接着,值班经理送给他一套新加坡银行发行的彩陶风景纪念币,并告诉他说:“由于您对收购破损货币作出了贡献,根据新加坡银行的规定,我们送您一份小礼物,希望您喜欢。” 
  值班经理的话让谭强喜出望外,便和对方聊了起来。他告诉对方自己是金融专业的中国大学生,从小喜欢收藏钱币,趁假期出来兑换搜集到的破损钱币,并兼带旅游和社会实践。“许多人对我们这一行存有误解,但我一直认为误解的背后隐藏着机会,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胆识有头脑的人。” 
  他们的谈话被身边一位咨询小姐听到了,她随后叫住谭强:“先生,可以留个E-MAIL给我吗?我也是学金融的,目前在这里实习,我想和你探讨中国的古钱币。”就这样,谭强认识了这位叫刘沅的新加坡女孩。 
  谭强回国后,一直和刘沅保持联系,两人越聊越投缘。当刘沅得知谭强手里就有她寻找了很多年的金错刀钱币时,兴奋极了,说:“可以让我欣赏一下你收藏的12套金错刀钱币吗?”刘沅请他再次去新加坡时一定要与她联系,这让谭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种奇异的情感之中…… 
  在异国看到清秀的刘沅第一眼,听到她那爽快的笑声,谭强就被这个新加坡女孩深深地吸引。当刘沅热情地带谭强畅游狮城时,爱情已在两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谭强在大学3年中,通过炒外汇积累了4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但室友们都笑着对他说:“刘沅小姐才是你的最大一笔收获。” 
  (作者声明:拒绝一切形式的上网和转载。)(责编 王 容) 
   
 
 
 回复 引用 TOP 
 
  

免费期刊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免费期刊网 当前离线 

UID2  
辛苦的超级版主


 8#  发表于 2009-3-23 16:53 | 只看该作者 感冒咳嗽:中美医生开出不同“处方”
作者:余维钦
龙门阵 年3期 字数:3643 字体: 【大 中 小】 

  (一) 
   
  一个初冬,我在国内患了感冒咳嗽。刚开始,我在任教的四川大学校医院照了两次X片,肺上没有问题,便遵照医嘱吃了足量的阿莫西林,咳嗽仍未止住。校医建议我去本市最好的C医院做CT检查。 
  照CT应该是对存疑病症进行最后确诊,我肺上没有问题,为何还要去照呢?拿校医的话说,是“花钱买个放心”,反正我医保卡上有钱。 
  就这样,我到C医院的呼吸内科挂了个专家号,挂号费20元。这位专家据说是省内叫得出名、排得上号的权威人士。 
  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后,终于喊到我的号了。我进入诊室,眼前出现4位白衣人士,3男1女。其中一人端坐办公桌前,虽然外面罩着白大褂,却未能掩盖住里面的西装领带,我猜他就是那位专家。仔细端详,此人50多岁,灰白头发梳理得油光发亮,微胖的身躯,一副养尊处优的神态。另外两男一女显然是他的助手或学生,他们呈半圆形把专家拱围在中心,一副恭顺虔诚的样子。 
  我首先说了声“你们好”,就拘谨地坐到病人的座位上。我见专家没有任何反应,有些不安,急中生智地说:“我是四川大学的老师。”然而,我的自我介绍并没有起任何作用。专家不冷不热地问:“你哪里不舒服?” 
  我生怕自己啰嗦,让专家不耐烦,就尽量简洁明了地讲了自己感冒咳嗽的症状。旁边两个男的一人写病历,一人打电脑,另外一个女的则静静地坐着。我讲完后,等待专家的分析和嘱咐,未料他只说了一句话:“你去照CT吧。”见我疑惑不解,他又补充了一句:“这样你放心,我也放心。”随后,他从男助手那里拿过病历本,在上面写下: 
  痰不多,偶有咳嗽。 
  1.MRCT 
  2.美艾克(30片);沐舒坦(40片) 
  显然,前面是我的病症,后面为处方。专家写完就递给坐在电脑前的男助手,让他输入电脑。随即,一张纸条滑出。男助手扯断纸条递给我,专家说:“你可以走了。” 
  前后不过两分钟,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下一位患者已被呼叫入室。我并未急着离开,赶紧瞄了一下纸条,是处方,上面写着照CT,还有两种药的名称和用量。情急之下,我不解地问专家:“照CT是为了确诊,既未确诊,怎么就开药了呢?” 
  专家颇不以为然地说:“你不是咳嗽吗?咳就有炎症,这药就治炎症。” 
  我又问:“照了CT的结果还反馈给您吗?” 
  他显然已经不耐烦了,冷冷地说:“不用找我了。你另外挂号。” 
  我说:“不找您,别的医生又得重新诊断。” 
  他说:“不用重新诊断,看CT结果嘛。你要找我也找不到,我经常外出开学术会,每周只看一次病。”说到这里,他才正眼看了一下我,得意和优越之色浮在脸上。 
  我无话可说,忍着气,怏怏地退出诊室,还习惯性地说了声“谢谢”。 
  接下来,我到划价处付费,一看账单900多元,除去照CT花费的500元,余下的应该是药费了。付了钱,我去药房取药,只有5小盒西药,竟然400多元。我一看病历上所谓的“美艾克”原来就是头孢妥仑脂片,而“沐舒坦”则是盐酸氨溴素片,这更是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头孢什么的,是高于青霉素效用的一种抗生素;而“沐舒坦”标明是日本进口药,盒子右下角有这样的说明:痰多、痰浓、黏稠且不易咳出者适用。我十分纳闷:专家诊断时不是在病历上写着“痰不多,偶有咳嗽”吗?怎么要服用“痰多痰浓稠”的止咳药呢?这不是轻病用重药,把病人往更不健康的路上推吗?我拿着那两盒药,有些不知所措。 
  费已交,药已取,专家已经很不耐烦,我不想再去自取其辱,只好忍着气离开医院。在经过医院电梯和大厅时,我看到如流水般的伤病患者,心中涌出无限酸楚。每个病人都虔诚地前来求医,排着长队等候权威专家看病,结果真能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吗? 
  回到家中,我把那5盒高价药置于柜中,想等CT结果出来后再自行判断是否服用。三天后,CT结果出来了,我的肺部没有问题,显然医生开的抗生素不能随便吃了。肺部没有问题,诊断结论上却写了一条“肝右下段稍低密度结节影,请结合腹部检查”,暗示我的肝又有了问题。 
  无奈,我只得再次去挂号。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又挂到了C医院的号,这次是中西医结合的呼吸内科。看病的是一位中年女教授,也是专家。她态度要平和些,只身一人坐于桌旁,看了我的CT结论后,没有做任何检查,就慢条斯理地在电脑上打出两条处理意见: 
  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腹部检查一次;西药:感咳双清2盒,蓝芩口服液2盒。 
  打印机输出处方后,女教授让我马上去做B超。我有些不甘心,问道:“您不检查一下?”她平和地说:“不用,打B超就行了。”我心想,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她是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不说摸摸我的脉象,至少也该问一句吧。可她什么也没问,凭CT的结论就让我再去做检查,我疑惑万分。好在她还算温和耐心,我就趁机把上个专家开的两种药给她看,问她是否可以吃。 
  她一见这些药,就问:“是谁开的?” 
  我报了姓名后,她意味深长地说:“他可是著名专家啊……”欲言又止,最后补充说:“你不必吃那些药了。” 
  我十分无奈,只好怏怏离开。 
  之后,我去照B超。进入黑屋子,躺到床上,几位围在我身旁的医生问我:“照哪儿?”我说:“是肝,照CT说有问题,所以要做B超检查。”他们听后,全笑了起来,说:“CT比B超更清楚,怎么做了CT后还照B超?”我听后,哭笑不得,只好任由他们摆布。 
  这个显然不必做的B超,又从我的医保卡上卷走了100多元钱。 
  到C医院去了几趟,照CT,做B超,共花了1000多元,最大的收获,就是验证了我的肺部和肝上都没有问题,而我要医治的感冒引起的咳嗽还是没见好转。 
   
  (二) 
   
  2006年初冬,同是一段医治感冒咳嗽的经历,我在美国医院却有另一番感受。 
  当时,我去美国首都华盛顿看望女儿,突发感冒,不断咳嗽。为了避免传染两个外孙,女儿坚持要送我到医院就诊。 
  刚到美国时,女儿要给我买医疗保险,我自信自己身体健康,坚持不让。现在生病了,就得自费医治。去医院途中,我很紧张,担心一进医院,少说也得花几百美元。女儿看出了我的顾虑,安慰我说:“该花的就花呗,有啥好担心的。” 
  我们来到位于乔治城附近的华盛顿大学附属医院,女儿帮我挂了号,我忐忑不安地走进诊室。一位中年女医生主动从座位上站起来,礼貌地向我打招呼,示意我坐下。随后,她在我面前坐下,亲切地问我“哪儿不舒服”。女儿用英语把我的病症仔细地向她描述了一遍。 
  女医生听后,说要做进一步检查。接下来,她从桌子上的盒子里取出橡皮透明手套戴上,一手拿压舌板撑开我的口腔,一手拿电筒往里照,查看我的咽喉。接着,她又从抽屉里取出纸床单铺到病床上,扶我躺上去,帮我把衣服轻轻地往上捋了捋,开玩笑地说了声:“别怕啊。”这些程序与很多年以前我在国内患感冒到医院做检查时没什么不同,我比较熟悉。当她的听诊器在我肌肤上轻轻滑动,她的双手轻柔地叩着我的腹部时,我心里油然升起一种久违的被关爱的感动,顿时不再紧张。 
  仔细听诊后,女医生从双耳上取下听诊器,帮我把衣服拉下,扶我坐了起来。随后,她一边退手套,一边对我女儿说,只是一般性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咳嗽,除了咽喉有些红肿,肺部没有问题。我女儿问她:“吃什么药好?” 
  她笑了笑,说:“无需吃药,只要多喝水,多静卧,最好禁食几天。如果饿了,吃点白面包就行。”然后,她对我温和地笑笑,说了句“OK”,并拍了拍我的肩膀。 
  听到这样的诊断结果,我僵硬的表情才彻底放松,不断对她说“谢谢”。 
  在看病过程中,女医生从女儿话中得知我前不久才从中国来,就好奇地问了我一些有关中草药的问题。当她听了我女儿的翻译后,一边不停地点头微笑,一边情不自禁地应答“嗯哈”。最后,她再度亲切地对我说:“这次你连中药也不必吃了。”我们都被这句话逗笑了。 
  临别时,女医生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告诉了我中草药的事。但我不欢迎你再来这里!”我和女儿高兴地走出诊室,她站在我们身后向我们挥手告别。 
  迈出医院大门,坐进女儿的汽车后,我情不自禁地说:“美国的医生态度真不错。” 
  女儿说:“只要你没问题,我们大家都放心了。” 
  这次看病,一分钱也没花。我大大地舒了口气,之前的紧张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有些心花怒放了。 
  回到家,我遵照医嘱:静养、喝水、吃白米稀饭、啃白面包。几天后,我的咳嗽止住了,感冒也完全好了。 
  (责编 王 容) 
   
 
 
 回复 引用 TOP 
 
  

免费期刊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免费期刊网 当前离线 

UID2  
辛苦的超级版主


 9#  发表于 2009-3-23 16:53 | 只看该作者 如厕的变迁
作者:汤礼春
龙门阵 年3期 字数:2121 字体: 【大 中 小】 

  30多年前,城市人和农村人唯一差别不大的是“如厕问题”,甚至城里比农村还差。就拿大上海来说吧,当时大多数普通市民“如厕”很难,只能在家中的马桶上解决。由于人均住房仅几平方米,在狭小的空间里,躲在一片帷布下匆匆方便,那种声音、那种味道,叫人非常不自在、不舒服!而且还得在天蒙蒙亮时就拎着马桶到街上将秽物倒入粪车里,否则满桶的秽物就得在家里再存放24小时。而当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茅房,虽很简陋,但想什么时候方便都可以,只是在进入茅房前,要轻轻咳嗽一声,以辨明茅房里有无异性。那时,农村人常常把城市人的如厕问题当做笑话来讲。 
  我从小生活在城市,记忆中确实有许多关于如厕的可笑而又尴尬的事情。 
  那时我们家所住的院子里总共有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没有卫生间,只能到半里路外的一个公厕去方便。早上如厕的人特别多,常常需要排队,这就得练就一身“夹屎”的硬功夫,否则就算你把屎拉到裤子里,也没有人会让“蹲位”给你,如厕排队的人远不像排队买粮那样文明,一人扼守一个“蹲位”,以便“蹲坑”的人一起来,就以最快的速度去占据;好在刚方便完的人一般都能重新拾捡起友爱精神,提着裤子立马“让位”,到一旁去慢慢系裤子。 
  因为上厕所的路程较远,常有人上厕所时会顺便干点其他事儿。比如,厕所旁边有个菜市场,不少人在上厕所时就拎个篮子,方便完后顺便买菜。这样一来也让路过的外地人产生疑惑:这里面到底是厕所还是菜市场?记得我们院子里当时有位笛子爱好者,学习吹笛子的热情正高,为了不浪费时间,每次去上厕所都带上笛子,一路走一路吹,一直吹到厕所方才停止。10来分钟后,笛子又响了,表明他已在回家的路上,那笛音悠扬活泼了许多…… 
  早晨上厕所怕的是排队,晚上去厕所则怕“踩地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灯泡凭票供应,人们一般很难买到,厕所里的灯泡常常会被人“借”走。一帮调皮的孩子就在黑黢黢的厕所里搞恶作剧,故意将屎拉在厕所过道上,并戏称“摆地雷”。所以,晚上如厕必须带火柴去,否则容易踩上“地雷”。如果侥幸没有踩中“地雷”,也有可能遇到另一种晦气,某个醉酒者摸黑闯进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摸着是个空挡就吐、就尿,等你惊叫一声骂开时,却为时已晚,头上已是污秽淋淋…… 
  因此,那时除非是不得已,晚上人们一般不去厕所,小便就在门前的水沟里解决。不过,那样做就像做贼一般,偷偷摸摸的,稍见有人影晃动,就立即刹住,那种解一半憋一半的滋味让人难受半天。尽管如此,在水沟里解决小便也仅限于男性,女孩和妇女就在自己家中的尿罐里解决。 
  还有一件发生在厕所里的可笑之事。我们当时都以戴军帽为“酷”,常有戴军帽的在厕所方便时,蓦地被人把头上的军帽抢走。被抢者只能干着急却毫无办法。有人也如法炮制,等抢军帽的人上厕所时,再去抢他的。如此循环下去,只要有人戴军帽如厕,军帽必被抢。久而久之,大家都形成了一种默契,上厕所前必将军帽取下来拿到手中或塞到裤袋里。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已进入而立之年,但如厕问题仍没有多大改观。我家住在单位的两间平房里,百十米外有个公共厕所,是露天的,下雨时打伞“方便”倒也雅观,难受的是蛆虫会顺着水势爬到你的脚背上,让人不寒而栗,不得不草草收兵,逃之夭夭。最令我尴尬的是,妻子和孩子不敢半夜上厕所,就在尿罐里解决,让我到公厕去倒。我面子薄,既不敢违抗妻子的命令,又怕拎尿罐时让人撞见,每次去倒尿罐都像做贼似的,要先侦察几番,确定没人了才拎着尿罐飞快地朝厕所奔去。有时半路上遇到熟人,我难堪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的如厕问题有了很大改观。很多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开始为员工修建配有独立卫生间的单元房。但我家想解决如厕问题却遥遥无期,因为我所在的基层文化单位连发工资都只能减半,至于修单元房,那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妻子所在的工厂,效益比我们单位还差,连每月250元钱的工资都经常发不出。 
  90年代末期,由于生活的窘困,加上居住环境恶劣,逼得我在47岁时铤而走险,在单位办了留职停薪,带着妻儿南下到广州打工。打工期间,我特意租了一套有卫生间的两居室,这是我有生以来居住的如厕条件最好的环境,一想到这居然是在异乡打工才享受到的,我不免生出一丝苦涩。为了改变生存条件,我们一家人在异地他乡努力奋斗,几年后积攒了一笔钱,在我们老家买了一套两房一厅带卫生间的房子。 
  2004年春,我们全家回到了老家,终于住进了属于自家的单元房。但不久,我们又不满足仅有一个卫生间的房子了。我们一家三口都习惯早上一起床就上厕所,于是出现了“争先恐后”的新矛盾。后经全家商量,决定卖掉这套仅有一个卫生间的房子,买了一套带“双卫”的新居。 
  2005年春天,我们全家人搬进了一个花园小区,住进了四室两厅两卫的新房。每天早上,当我舒舒服服地坐在洁白的抽水马桶上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从前如厕时的情形,切实感受到生活质量提高后的幸福。 
  (压题图:《三百六十行大观》,戴敦邦绘)(责编 王 容) 

 
 
 回复 引用 TOP 
 
  

免费期刊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免费期刊网 当前离线 

UID2  
辛苦的超级版主


 10#  发表于 2009-3-23 16:53 | 只看该作者 带泪的琴声
作者:陈志强
龙门阵 年3期 字数:2848 字体: 【大 中 小】 

   “美丽的山城,富饶的家园,白云深处,歌乐山。长江水,你向东流;嘉陵江,你围城绕。一桥飞架两江岸,列车通往红日边……” 
  在夜色蒙蒙的乡村竹林间,一曲优美动情的《山城知青之歌》伴着口琴的旋律从一间简陋的小瓦房飘出来,唱歌的是18岁的女孩刘涛,吹口琴的是19岁的男孩闵川。他们是一对表兄妹,因有远房亲戚在我下乡的生产队,便投亲靠友从重庆插队到这里。我很喜欢听刘涛唱歌,她甜甜的嗓子,大大的眼睛,一条长长的发辫盘在头上,很像电影中的“阿诗玛”。我也欣赏闵川的口琴旋律,当时在知青中流传的《南京知青之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樱花谣》、《秋水伊人》、《红河村》、《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等都是他们最爱吹、最爱唱的曲子。 
  刘涛与闵川住宿点离我的住家不远,没事儿时我经常到他们那里去闲聊,听他们唱歌,大家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我没有听到他们的歌声和琴声,便登门去细问。才知早上闵川和刘涛上山打柴,在翻越一个山崖时,刘涛险些摔跤,闵川上前扶她,因动作太猛,差点跌下悬崖,但放在衣袋里的口琴却掉进了山谷。数百米的深谷,密林丛生,雾气蒙蒙,不要说是掉一只口琴,就是一个人掉下去也很难寻找。两兄妹望着深不可测的幽谷,只好十分遗憾地走了。 
  没有了口琴,闵川很气恼,刘涛也不想唱歌了。我听完他们的讲述,连忙安慰道:“口琴丢了没关系,只要人没受伤就是万幸。过几天我要回成都,帮你们买一把不就成了?”闵川听我这么一说,眼睛一下亮起来,高兴地叫道:“成都好买吗?那就麻烦您帮我买一把。” 
  说来也巧,两天后收到姐姐要我买点鸡蛋回家的信,走时闵川和刘涛把我送到汽车站,还送给我一大袋海椒,说是给我姐姐做豆瓣用的。回城第二天,我就去了春熙路音乐用品商店。我想跟闵川学学吹口琴,就买了两把当时质量最好的上海口琴一厂生产的口琴。为了区别,我挑了一把琴面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的,又挑了一把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的。 
  回到队上,我将两把口琴放在闵川面前。他问我:“你怎么买了两把?”我说想跟他学吹口琴。他笑了笑说:“这很简单,我一定教会你。”他拿起那把“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口琴放在嘴唇上,一曲优美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从琴声中飞出来。闵川说:“这琴不错,多少钱?”我说:“拜师学艺,哪好收老师的钱?”他笑了笑说:“这是两码事,一定要给。”我说:“下次给吧,你给我海椒还没给你钱呢,今后一起算吧。”其实两把口琴一共才6元钱。姐姐听我讲了闵川的事,又恰逢我的生日快要到了,主动给了我10元钱。我买了两把口琴,还余4元。从心里讲,我一直都想送一把口琴给闵川。 
  自从有了新口琴,小屋里,竹林下,又飘出了优美的歌声。我跟着闵川勤学苦练,一月后,也能同闵川一起演奏一些简单的歌曲了。这段日子,常常是我和闵川吹奏,刘涛唱歌。每一次我们的演唱都引来一些社员围观,有时邻队的知青也赶来和我们一起唱歌。从此,闵川和刘涛的小屋就成了我们知青的小“俱乐部”。 
  1970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闵川十分着急地对我说:“小涛病了,全身烫得很!”我说:“快送医院。”午夜3点,我和闵川借了一辆人力板车,将刘涛送到公社医院。经医生诊断,小刘患的是当时农村流行的“急性钩端螺旋体病”。经过几天的治疗,刘涛的病不见好转,闵川也瘦了许多。一周后,刘涛被送到县人民医院,我们也跟着去。望着脸如白纸的刘涛,闵川失声哭了起来,我也很难过。由于刘涛在公社卫生院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最终也没再睁开她那美丽的眼睛。她在闵川悲切的哭声中,化作一缕清风远去。 
  刘涛去世后,闵川将她埋在队里的自留山坡上。每天,闵川都要去她坟前坐下,拿着口琴,吹起她最爱唱的《秋水伊人》:“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往日的温情,只换得眼前的凄清。几时归来呀,伊人哟,来安慰我这破碎的心……”凄婉动人的旋律,常常让人不由暗自落泪。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闵川总是在刘涛的坟前吹起她平时最爱唱的歌曲。有一天,他从刘涛的墓地回来,摔了一跤,脚踝处骨折,休息了一个多月才好点。他大姨父怕他再出事,便通过关系,将他送到离队50公里外的社办小煤矿当记工员。临走时,他又到刘涛坟前坐了整整一夜,那悠扬、凄婉的《秋水伊人》曲调,伴着浓重的夜色不时从墓地里飘出来…… 
  闵川去煤矿后,我也调到公社小学代课。有一天我回队上,走到刘涛墓地附近时,隐隐隐约约听到有凄凉的口琴声从山坡上传来。因有急事,我没上去看个究竟,但听社员说,闵川每个星期天都要回来,在刘涛墓前坐一会儿,吹起那支让人愁肠寸断的曲子。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回队上,又听见从刘涛的墓地里传来一阵阵《秋水伊人》的旋律。当我办完事赶到刘涛墓前时,闵川已经走了,墓碑下有几张刚烧过的纸。我捡起纸角残片一看,是手抄的歌单,上面有《秋水伊人》的词句。闵川对刘涛的深情,让我和许多社员都见之低头,闻之落泪。 
  快过年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小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闵川为了救人,自己受了重伤。我急急赶到矿区医院,护士告诉我,闵川头部受重伤,正在重症监护室。我不顾阻拦硬闯进去,见他额头和脸上缠满了纱布,手上输着液。我走到他床前,轻轻喊道:“闵川,闵川,我是白帆啊。”但闵川始终闭着眼睛。 
  我坐在床前,轻轻拉开床头柜,一眼就看见那把银白色的口琴。我拿起口琴,想到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情不自禁地吹奏起《秋水伊人》,忧伤、婉转的曲子顿时在病房里响起。猛然间,我看到闵川的头动了一下,还睁了睁眼睛。我激动地俯身凑到他耳边,将曲子吹完。闵川的脸微微抽动了一下,两颗眼泪顺着眼角落下。我轻轻地呼唤着他的名字,希望他能再次睁开眼睛,但他什么反应都没有。我急忙叫医生,医生赶来后仔细地检查了他的头部,拿起听诊器听心跳,认真地把脉,许久才直起身来,摘下听诊器,对我和几位守护的矿工无奈地摇了摇头。我一下扑在闵川身上,哭喊着:“闵川!闵川!你醒醒……”但不管我们怎么喊,闵川还是带着刘涛喜欢听的歌声走了…… 
  闵川的遗体安葬在刘涛的墓旁。下葬时,我将闵川的口琴放在了他的头边,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和刘涛一起演唱。 
  一个星期后,我将抄好的《秋水伊人》歌单在他们墓前慢慢燃烧,一支口琴独奏曲《秋水伊人》在墓前响起。那是1971年元月12日的黄昏。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吹口琴了。我用刘涛留下来的一条小方巾将口琴包好收藏起来。 
  3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看见这把口琴,耳畔又会飘过当年凄婉的歌声,脑海里又会浮现出刘涛和闵川的身影。我常常在心里念叨他们,遥祝他俩在天堂里永远相伴! 
  压题图:作者留下的一把口琴,上面还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字样。(责编 何 毅) 

 
 
 回复 引用 TOP 
 
  

    
 123下一页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我很喜欢这个网站,把它加入网摘!→
             

免费期刊网 ( 鄂ICP备08101745号)|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站长QQ:1185543816 |  

GMT+8, 2009-10-21 14:52.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杂志社和原网站所有! 
                浏览次数:294--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龙门阵》2009年第4期
----下篇文章《龙门阵》2008.1-12.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