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关注世界汉学大会! 主流文学评论家看不懂网络武侠书!

作者: -上传日期:2008/3/14
主流文学评论家看不懂网络武侠书
2007年09月15日 11:02
    奇幻武侠作家龙人目前已经歇笔,他正专心于自己的图书公司。从1983年开始创作以来,龙人创造了出版奇迹:推出20部书,总字数3000万字,发行几千万册,网上点击率达到10亿次。龙人说:“在20年的写作生涯中,我每天写七八千字。”他的《灭秦》、《玄武天下》甚至被年轻的读者称为巨作,出版社则称之为“中国玄幻武侠第一人”。

    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文化艺术出版社、《文艺报》社举行了龙人作品研讨会,主流作家、文学评论家面对他们不曾面对的一切感到十分困惑。作家舒乙对现在动不动就将某些网络作家叫“第一人”有话要说。舒乙认为,龙人的创作还是通俗小说范畴,而通俗小说的基本特点就是数量很大,走向民间,阅读面比较广,但海量并不等于质量。所以他不赞成用“第一人”,因为“第一人”很混乱。另外通俗读物即便是最发达的时候也不是文学的主流,而且比较少的受到文学批评界的注意,现在依然如此。

    网络文学也许是因为写得太快,写的量太大,不够精雕细刻,要挑病句比比皆是。文学评论家解玺璋认为,通俗文学的语言也很重要,因为读者先接触的就是作者怎么说话。“龙人主观的叙述语言比较贫乏,重复性特别大,在每一页里面都可以找到大量重复的形容词。”有文学评论家认为,不仅是龙人,不少奇幻武侠写手继承了原来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老武侠小说半文半白的缺点,实际上,白话文有着非常好的范本,完全可以移植过来。舒乙说:“不要再搞半文半白的那种模子,这个毛病应该去掉。”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说,自己对龙人现象没有发言权,因为这是一个像广大海洋一样的世界,他不熟悉。但他认为龙人现象代表一种消费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的兴盛。和所有评论家一样,作者惊人的写作速度让他觉得不可思议。“按照我们一般写作情形,怎么会想到写到三千万字呢?德国汉学家顾彬也谈过,德国的作家任何人都没法跟中国的文学作家相比,一般德国作家写17万字就了不得了。”

    尽管评论家们充满困惑,但龙人的铁杆书迷们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专家所诟病的语言和写得太快。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龙人多写。龙人自己也说,他写《灭秦》写了250万字,许多读者哭了,因为他们希望龙人写到500万字。
来源:北京日报

 

关注世界汉学大会 当代文学走出容易同步难
  2007年04月05日 08:33
王文佳

    此次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顾彬老调重弹,陈平原教授拍案而起:“我很不高兴!”

    26日,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据说盛况空前,和而不同。“汉学”这个词比较拗口,意为关于“汉”的学术,也就是外国研究中国的学术,不是中国自己的学术。参会的人,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很多是夷人。

    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强调“夷夏之别”,训练出一个“老大帝国”的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当大爷,下雨天打孩子,太阳天打老婆,浑然不知世界已经天翻地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人曾经兴起过会否被“开除球籍”的忧虑。然后,由于女排在竞技体育领域的胜利,流行起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类似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代表着当时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二十年河东河西转悠一圈,如今,楼价高企,电力紧张,男足打架到西方,中国不仅各种营业项目的收费“和国际接轨”,即使在文化领域,也腰杆硬了,嗓子粗了,伸手收美金了——仿佛大踏步迈过“世界”的门槛,登堂入室,顾盼自雄。最经典的案例,便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开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标准用语。有句俗话,“虽无隔夜粮,但有传家宝”,哪一家都能搬出几件老棉袄,所谓敝帚自珍是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居世界前列,中国的文化和文学,自然水涨船高,比如中国一年出产3000部长篇小说(笔者注:毫无疑问,这个数字是保守的)。

    然而,股市满盘飘红,依旧有个股疲软,更何况文化和文学不是股市,和国民生产总值无关,更和从业人员多寡、产品数量无关。中国一年出产3000部长篇小说,只不过说明了,在中国写小说太容易,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可以呼吁外国文学青年落户中国——类似于最近几年外国的演出团体纷纷登陆。

    然而,中国的文学从业人员,毕竟人多,过惯集体生活,嗓门大,腰杆硬,20年前还在担忧被“开除球籍”,如今已经“抖”起来。去年,汉学家顾彬的一番言论,引起国内的文学从业人员的围攻,就是一例。此次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顾彬老调重弹,陈平原教授拍案而起:“我很不高兴!”风紧,扯乎?且慢,看看顾彬教授说什么。顾彬教授说:“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德文和日文,能了解完全鲁迅吗?”这属于高标准严要求。房价高企,揾食困难,中国吃鲁迅饭的人漫山遍野,僧多粥少,忙着抢食哪,根本没时间搞清楚鲁迅抄的古碑是什么意思、汉学宋学今文古文如何影响鲁迅的思想和交游,当然更没有时间从德文、日文入手探究鲁迅了。

 

    相关:顾彬先生"开炮再轰"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汉学大会

 

    相关:中国文学 你需要多少个具有破怀性的"顾彬"?

来源:光明网

                浏览次数:425--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看不懂的"现代新诗" 支离破碎、杂乱拼接(图)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