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近阅郑光路先生所著《川人大抗战》一书,给了我灵感....

作者: -上传日期:2008/1/20

 

   
综合信息
生活之窗
图片新闻
公告栏
工会通知
   

遥 祭 吾 爷
文章编号:[766] 所属栏目:[生活之窗] 发布时间:[2007-06-04]
  
 
    昨夜酣睡,长梦一个。晨起记之,遥祭吾爷!
    在一个青山环抱,溪流淙淙,翠竹掩映的农家小院里,我被一位着短裤、绑腿、草鞋,身背步枪、大刀、斗笠、背包的老者紧紧地抱着。周围围了很多人,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他们说着笑着闹着逗着,还不时地叫着我的乳名“小平”、“小平”。有的让我叫老者爷爷,有的又让我叫老者祖爷爷,而我却在老者的怀里又哭又闹又蹬又踢又抓又挠,任凭周围的人们怎么诓我、逗我,我就是不开口喊人。老者受不了我的折腾,就松开了胳膊,我便掉到了地上,也从梦中惊醒。
这不是成都东门城门洞“川军将士阵亡纪念碑”上塑造的国民革命军士兵的形象吗,他为什么会走进我的梦境,那位老者又真的就是我的爷爷吗?
    关于我的爷爷,我确实知之甚少。只是从父亲、姑姑和村里老辈人的龙门阵里,才知道爷爷是在我的父亲出生才3个月就离家出走,跟随刘湘(字甫澄,国民革命军第23集团军总司令)的队伍出川打东洋鬼子去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今年7月,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也是我的爷爷陈宗钰老人诞辰105周年。年初,父亲“降旨”,让我写一篇祭祀爷爷的文章,这道“圣旨”既激励我,也折磨我。苦思数月,无从下笔。
    近阅川籍作家郑光路先生所著《川人大抗战》一书,给了我灵感,也为我完成“圣旨”找到了依据。其中有几段感人至深的文字,令人热血贲涨。记录下来,权当祭祀爷爷的祝文吧!
    郑书说:“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购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负担……”
    “四川八年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首,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的五分之一还强!这个征兵数还未包括西康征的30938人,特种部队及军事学校征的10余万人。川康原为一省,如加上此两项数,四川抗战时期实征壮丁数近300万人,这个数目再加上出川抗战的川军7个集团军40多万人,总计约350万人……”
    “川军牺牲巨大,其中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伤亡总人数近65万,占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
    “抗战时期,十五六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人上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五六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兵”之说。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冠。仅从这些简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八年抗战的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四川人民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
    我仅用了一个白天和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这部458页、40多万字的鸿篇巨作 。读完数日,我仍被一股股激动、感慨、悲壮、遗憾的情愫包围着,撞击着,心绪久久难以平静。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书中情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日寇的野蛮残暴,烧杀抢掠,给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带来的灾难真是罄竹难书,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同仇敌忾更是惊天地泣鬼神!不由让我浩叹:“壮哉,川军!伟哉,川民!”
    摘录这几段文字,好象与本文主题无关。但我却执拗地认为,不但有关,而且关系还很大。因为70年前发生的抗日战争是当时中日两国几乎倾尽举国之力进行的一场大较量,战争在中国境内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激烈程度之巨、伤害之重,可谓20世纪中外战争史上之最。摘录这些文字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是要告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不忘国耻,既要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还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
    我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军史工作者,在这里,我无须为中国抗战的历史再述赘言。但八年抗战中倒在御侮疆场上的380万抗日军人,却时时让人肃然起敬,他们靠手中寡劣的武器装备,抗击着猖狂无比的现代化强敌,他们是在用生命、热血捍卫国格,保种保族,他们描绘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瑰丽的画卷,他们的死,让人觉得悲壮。
    《川人大抗战》是一部以翔实的史料,多方位、全面、系统介绍大后方四川在中国抗战中重要地位和历史功绩的长篇专著,它不可能记述到350万抗日川军中的每一个人,因而全书通篇都没有看到陈宗钰三个字,但我却释怀了。因为爷爷仅仅是350万抗日川军中的一员,是一个拚杀在枪林弹雨中的普通士兵,他或许阵亡或许负伤或许被俘或许……。既然爷爷不在书本里,不在那一个个方块字排成的方阵里。那么,他又在哪里呢――他在那道千千万万抗日英烈用血肉筑成的长城里,在成都东门城门洞“川军将士阵亡纪念碑”里,在子孙后代的记忆里,在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也许是爷爷的匆忙出走太显神秘;也许是我们家族的生存发展太显离奇;也许是与其他家庭比较,前辈留下的历史遗产过重,功过是非太多,需要继承和深研;也许是几千年来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变迁,成与败,得与失,荣与枯,伟大与渺小,忠与奸,真与伪,扑朔迷离,太令人兴奋,令人深思,令人感慨,令人追究;也许是……。我便写下这篇文字,向我的爷爷,向四川乃至全国的抗日英烈们,垂首默哀,鞠躬致敬!
    是以为祭。
 
    (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三公司党委工作部  陈祥俊)
 
Copyright © 2005 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6016265号
                浏览次数:404--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老童生金榜题名
----下篇文章作者 张黎群:《怀念胡耀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