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2年6月郑光路《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与三星堆

作者: -上传日期:2008/1/20
        
   
 

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与三星堆

  1929年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月亮湾农民燕道诚祖孙三人,在离家不远的林盘地沟边掏车水坑,准备安放水车。燕道诚之子燕青保掏着掏着,突然“砰”的一声,锄头碰在一块石头上,泥浆溅了他一脸。他再挖,又是“砰”的一声闷响,震得他虎口发麻。青保勾身扒开泥巴一看,好一块白生生的大石环,口径足有一尺半。燕道诚闻声跳下沟,轻轻撬开石环。“啊!”一大堆色彩斑斓的玉石器出现在面前,他和儿子都惊呆了。过了好一阵,燕道诚才回转神来,赶忙将石环按原状盖好,覆上泥巴。他们相信下面还埋有金银财宝。
    当晚,时过二更,月黑风清,夜深人静,燕家五口全部出动,悄悄前往挖掘取宝,终未见有心目中更为珍贵的金银财物。他们清理眼前的器物,计有璧、璋、琮、圭、圈、钏、珠、斧、刀及玉石半成品等400余件。
  以后的一两年间,燕道诚又陆续作了一些发掘,但因地处“风水宝地”,至多挖到7英尺深,就不敢继续挖了。后来,燕青保曾对前来发掘的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美籍教授葛维汉讲,因当时坑挖得太深,他和父亲燕道诚都得了一场大病,几乎死亡;幸好及时住手,不然,燕家定会爆发一场更为厉害的瘟疫。大致是出于“折财兔灾”的原因吧,燕道诚将他的“意外之财”除自留部分外,大多向亲邻朋友广为分送……
  1931年春,正在广汉县传教的英籍牧师董宜笃得知此事,意识到这批器物定不寻常,便急急告知当地驻军陶宗伯旅长,要求“做必要的宣传,尽快寻回散失器物,以便把它们保存下来。”陶旅长欣然应允,表示愿意积极过问。几天后,他便向燕道诚借来5件玉石器交董宜笃。董宜笃不敢怠慢,匆匆携玉石器赶回成都,交华西大学美籍教授、地质学家戴谦和鉴定。戴谦和当即就断定为商周之物。
  这年6月间,戴谦和、董宜笃与华西大学摄影员晋先生从成都赶赴广汉,在陶旅长的协助下,对月亮湾遗址进行了考察、摄影。
  1932年秋,成都著名的金石鉴赏家龚熙台也从燕道诚处购得玉器4件,大为赞赏,称“价值连城”。(龚氏由此写出的《古玉考》一文,于1935年发表在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校刊创刊号上)龚熙台此说一出,立时在成都古董商中引起噪动,他们纷纷奔赴广汉找燕道诚购买玉器……成都古董市场被“广汉玉器”搅得沸沸扬扬。有些古董商为了赚钱,甚至制造展品出售,致使“广汉玉器”出现鱼龙混杂、令人真假莫辨的情况。
  这年,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教授“以广汉遗物颇有考古价值,乃函询董君发现详情,复亲至其地考察,并商得县长罗雨苍氏及省政府教育厅之同意,从事科学化之发掘,旋因他事牵延未果。”(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广汉文化》)
  成都考古学界对广汉玉器的兴趣,引起了广汉县县长罗雨苍的重视。此时,因为大批古董商云集广汉,使得当地百姓群起发掘玉石器。罗雨苍得报后,当即下令保护月亮湾遗址,不准自行乱挖乱掘。1934年3月初,罗雨苍以县政府的名义邀请葛维汉率华西大学博物馆科学发掘队前来发掘遗址,其全部组织工作,则由罗本人出面主持。
  3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展开。领导发掘者除葛维汉外,还有华西大学博物馆馆员林名均。当时社会治安十分混乱,时有土匪夜间,抢劫“肥猪”(富豪)事件发生。为了防备土匪干扰发掘工作,罗县长派出80名士兵日夜保护发掘工作队和发掘现场,另外派县政府李先生率领一行7人的县府工作组参与发掘现场组织及保卫工作。不过,发掘工作终因“邻近匪风甚炽”,只进行了10天便告结束,开出数条长40英尺(12米〉、宽5英尺〈1.5米〉的探沟,共获得各种玉、石、陶器600多件。事毕,当葛维汉、林名均将它们全部移送县政府过目时,罗县长慷慨地说:这些器物很有科学价值,把它们送给华西大学古物博物馆。
  这年,陶旅长也将燕道诚售出的5件玉器(燕将最先借出的那5件以转售)赠与华西大学博物馆,燕道诚本人则将珍藏数年的一件大石璧和玉刀等无偿捐献给博物馆。              
   也就在1934年这年,戴谦和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第4卷上,发表题为“四川古代石器”的研究文章,详细地考察了陶旅长和燕道诚所赠的玉石器的年代和性质。
  这年,葛维汉经与安特生(瑞典考古学家)发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辽西锦西沙锅屯、李济发掘的河南安阳殷墟的出土文物两相对照,整理出历史上第一份有关广汉古蜀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一一《汉州发掘简报》,发表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第6卷(1936年出版〉上。林名均也写出《广汉古代遗物之发现及其发掘》,发表在《说文月刊》第3卷第7期(1942年〉上。1946年,华西大学以《华西大学博物馆专刊之一》的名义出版了郑德坤的《四川古代文化史》,其第四章即为《广汉文化》专章。(1957年,英国剑桥大学还出版了郑德坤的《四川考古论文集》;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亦出版郑氏的《中国考古学研究集》,皆论述了“广汉文化”并发表了多幅广汉玉石器照片)当时的中国学者(以林名均为代表)、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学者(以戴谦和、葛维汉为代表)、中国普通老百姓(以燕道诚为代表)、中国地方官员、地方军队将领,抱着对中华文明强烈的自信心和热烈向往之情,为“广汉文化”(后来发展为“三星堆文化”的发现与建立,为古蜀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自觉地担负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义务,自觉地参与并奉献其中;其事迹与精神感人至深,至今使人怀念不已。而他们当初的发现与见识(包括那时远在日本的郭沫若的见识),竟与90年代的学者的相关研究“所见略同”,则不能不令人惊讶与感叹!
  最为典型的是葛维汉的《汉州发掘简报》,在那里面,他写道:
  这次发现的器物,至少对研究古代东方文化和历文学者们提供了三种情况。第一:随葬器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葬俗、社会和宗教习俗。第二:玉、石器以及器物上的纹饰,颇能引起考古学家的兴趣。第三:出土的大量陶片,为研究四川古代陶器提供了重要资料。 
  我们已经指出,那个令人瞩目的发现是在一个挖掘七英尺长、三英尺深的墓坑内出土的,而且几乎所有的墓葬大小大致如此。玉刀、玉凿、玉剑、方玉以及玉璧等礼品,周代时均系死者的随葬品,玉珠也为死者的随葬物。如果我们假设它是古墓这个结论正确的话,我们认为在四川古墓中发现的器物,大约为公元前1000年的时期。
  墓坑里发现的器物有绿松石、绿石或粗糙的穿孔玉珠。从玉珠的两端进行钻孔,接近玉珠半心处的孔玉珠。另外还有80多件小青玉片,因为考虑到它们一般作为装饰品粘牢在木制或皮制品上,没有串联或缝入的孔洞。这些玉刀、玉剑、玉凿等显然是祭祀用的。周代实行祭祀天地大典时,方玉象征“地”,玉璧代表“天”。 
    ……
  广汉文化与华北和中原地区已知的新、旧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播很清楚地看到证据。广汉的非汉族人民受华北和中原地区的早期文化影响颇深,或者是四川的汉人或汉文化比前人所定的时期还要早些。
  目前的这些资料,也只能停留在暂时假设阶段,待将来找到更多的考古证据,以及广汉收藏品极为详细的第一手材料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早期收藏品比较后,再来改变或确定结论。我们考虑广汉文化下限系周代初期,大约公元前1100年;但是更多的证据可以把它提前一个时期,其上限为金石并用时代。我们这次在四川广汉县遗址发现的玉器、随葬物和陶器系年代很早的标本。 广汉发掘的消息传到日本,使时旅居东瀛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兴奋不已。很快,林名均和葛维汉即收到郭沫若的来信,要求赠与广汉发掘的全部照片和器物图形。林名均和葛维汉则一一照办,毫无保守。1934年7月9日,郭沫若回信向林名均、葛维汉表示谢忱,并大谈他对“汉州遗址”的看法,行文中充满了对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山水的深切眷恋;同时也看得出他当时是眉飞色舞、不无自豪之情一一对古蜀文化的灿烂和悠久的喜悦!
  郭沫若的这封信全文如下:
  林名均先生:
  很高兴接到你和葛维汉先生的信,谢谢你们的好意,送给我如此多的照片、图片以及戴先生发表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上的文章,并且告诉我有关发掘的详细情况。你们真是华西科学考古的先锋队。我希望将来你们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研究古代的遗迹和建筑、雕刻、坟墓和洞穴。这一工作将产生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也希望今后会有一系列的发掘以探索四川史前史,包括民族、风俗以及它们与中国其他区相接触的历史。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很遗憾,我不能归国协助你们的发掘。
  你们在汉州发现的器物,如玉壁、玉璋、玉圭均与华北、华中发现者相似。这就是古代西蜀曾与华中、华北有过文化接触的证明。“蜀”这一名称曾先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当周人克商时,蜀人曾经前往相助。此外,汉州的陶器也是属于早期的类型。你们认为汉州遗址的时代大约是西周初期的推测可能是正确的。如果将来四川其他的地方尚有发掘,它们将显示出此文化分布的区域,并提供更多的可靠的证据。
  根据你们的要求,我将我写的两本有关中国考古学的书送给你们,并且请书店直接将最近出版的一本送博物馆,另一本送葛维汉先生。以后如有新作,我也将再送给你们。
  现在我很忙,就此搁笔。
  祝你们取得更大的成绩。
                                   沫若
                                 1934年7月9日 
  这便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带文化遗存的正式发掘,由此揭开了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三星堆考古序幕。

           节选屈小强《三星伴明月--古蜀文明探源》 

  
 
                浏览次数:385--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王光祈:古朴诗人的音乐之路
----下篇文章文翁兴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