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王光祈:古朴诗人的音乐之路

作者: -上传日期:2008/1/20
        
     
  
王光祈:古朴诗人的音乐之路  
 

王光祈:古朴诗人的音乐之路
二天

  他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与周太玄、李劼人等在成都相善相知,引为知己;他颇具诗人气质,毕生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日本音乐学家岸边成雄称他“将中国音乐史研究提高到世界水平”。
  温江少年成都求学
  1892年10月,四川温江一户破落的读书人家中传来一阵啼哭声,王光祈在这一天呱呱落地。王家虽是书香世家,到王父这一辈,已是家道中落,难以为继,王父英年早逝,王母独自将王光祈拉扯成人,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童年的王光祈跟着母亲读书识字,9岁进私塾,祖父王再咸早年教过几年书,四川总督赵尔巽也是他学生,在赵尔巽资助下,15岁那年,王光祈来到成都,入第一小学堂高年级继续学业,他虽年少,却立志苦读,加上聪颖过人,深受老师赞许。1908年,王光祈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在这里,遇到了他一生的朋友李劼人、周太玄与魏时珍等。
  王光祈中学偏好文科,与曾琦以及后来从乐山转学过来的郭沫若成绩最为优异,他读书喜欢大声朗读,声调铿锵,旁若无人;课余时间,他就独自坐着,构思诗句,写点小文。不过,他又不孤立,与李劼人、郭沫若、周太玄、曾琦、魏时珍等人打得火热,互相引为知己。有一次,王光祈与魏时珍等12位同学来到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周太玄家中,效仿刘关张“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合葬此处。
  少年王光祈便崭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他会吹箫,吹笛,四川风光绮丽,春花秋月,莺歌燕语,自然的天籁陶冶了他的音乐性情。他常独自一人提着箫、笛,在野外一吹就是半天。此外,他还醉心于京剧,一到周末,就兴致勃勃地邀请一帮朋友到曾琦家中吟唱,紧锣密鼓,胡琴高腔,好不热闹,非到深夜不能尽兴。
  好景不长,1911年底,原本就不富裕的王家再遭沉重打击,家中存银生息的两家当铺横遭抢劫,无法继续经营,不得不黯然关门。重压之下,王光祈却未就此消沉,他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并在衣食交困中完成了中学学业。毕业后,王光祈先到重庆与郭布陶、曾愚公等人编辑《民国新报》,1914年又赴北京,入中国大学学习法律。1916年,应周太玄之邀,王光祈到《京华日报》工作,并与次年结识《晨钟报》主编李大钊,成为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主要撰稿人。
  1918年7月,王光祈与周太玄、李大钊等人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决心以“完全崭新的态度和做法,去创造一个少年中国”,王光祈当选执行部主任,不久,他热心介绍张闻天、赵世炎等人入会。1919年底,王光祈又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然而,因内部分歧,工读互助团很快解体,少年中国学会歧见纷称,梦想的破灭令王光祈痛苦无比,决心愤而去国。
  德国留学学音乐
  1920年4月1日,王光祈与魏时珍、陈宝锷、涂九衢4人从上海乘坐法国轮船Paullecat号来到欧洲,据他自己说,他本想到美国,却“因在沪时检验身体,以有眼疾,非医好后不能赴美”,不得不改道赴德。漫长的旅途整整一走就是2个月,一路上经新加坡、科伦坡、西贡,终于于6月1日抵达德国。
  王光祈与魏时珍一同来到法兰克福。6月4日,王光祈提笔给法国留学的好友周太玄、李劼人写了封信,“弟因初到德国所租之房尚未搬往,须七八号始能搬去,此时尚寄居在德列士博士之家”。虽是初出国门,王光祈却没有丝毫不安与寂寞,相反,他对法兰克福甚至有种重归故里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满了诸如“惟开窗临野,可望数里之遥,皆系绿野平芜,全系故乡风味”的描述,他惊叹于法兰克福的安静,“窃叹十余年来,终日在都市车马扰攘中,忽得此乡景,令人心旷神怡”。
  一战前中国货币1元可以兑换德币2马克,一战过后,一元中国货币已可兑换50马克。战后德国留学费用不高,许多中国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1924年,在德留学的中国学生已逾千人。这些留学生中,一半是自费,大多来自江浙广东一带比较富裕的家庭。其余则是公派,或仰仗省府资助,在德国人眼中,中国人在黄种人中是最有钱的,官费留学生在德国每月有两千四百马克生活费,有些阔绰的学生还会时常接济德国朋友。
  王光祈不是公派,家境也不富裕,他在德国,完全凭借自己卖文为生,他每月生活费需600马克,这笔钱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吴虞在日记中记到,“王光祈到欧系任上海《申报》、《时事新报》及北京《晨报》三处特约通信”,“每年一千二百元”。以当时德国的物价看来,已是不小的一笔收入。同窗魏时珍与他情同手足,王光祈时常接济,此外,他每年还给出国前的女友,吴虞之女的吴若膺“二、三百元”。王光祈的生活颇为宽裕,1920年12月,他在一封给恽代英的信中这样写到:“曾经用过每日铜元四枚的生活费。……早晚两餐均在市上极便宜饭摊上吃饭。与一般洋车夫为伍。一个铜元的窝窝头,半个铜元的小菜,每日吃得甚饱”。现在就不同了,早、中、晚餐俱为房东提供,连日常生活都有人服侍,难怪他会发出“虽国内达官贵人之生活,不过是也”的感叹。而且,当时德国政府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学子还尽可能提供方便,据王光祈回忆,“若在校内进膳,每餐只收二马克半,较之外面饭铺便宜一半。坐电车看戏剧皆可减价”。
  不久,王光祈迎来失恋之苦,好在身边有朋友相伴,却也不寂寞,他“与时珍、及郑寿麟、吴屏诸兄各租一室”,每日除了读书,还能在一起聊聊时政,当时旅居巴黎的同乡、同学曾琦、李璜、周太玄、李劼人等与他也时有联系。王光祈德语不佳,遂下决心“专心学德文,数月中绝不履城市”,魏时珍赴德前在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待过一段时日,给了王光祈莫大帮助。
  在法兰克福住了大约1年半,王光祈来到柏林,在一所专科学校补习钢琴、小提琴与音乐理论,1927年转入柏林大学音乐系,1932年11月被波恩大学东方学院聘为讲师,并于两年后以《中国古代歌剧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他将目光瞄准音乐史,开始思考音乐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并一度热情澎湃,“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因此之故。慨然有志于中国音乐之业”。
  在王光祈眼中,“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表现”,他的研究,是为了推动创造中国的“国乐”, “吾之志,在以乐为学,而不以乐为技。……吾国先民音乐之素养,视各国为深,吾尤将发湮抉微,张皇幽渺,使吾国音乐亦得与欧洲各国,各占一席,一洗外人讥我为无耳民族之耻。”什么是“国乐”?“就是一种音乐,足以发扬光大该民族的向上精神,而其价值又同时为国际之间所公认”。王光祈以独到的眼光撰写了《中国音乐史》一书,他说,“余留德十余年,皆系卖文为活,自食其力,即本书一点成绩,亦系十年来孤苦奋斗的结果”,历尽辛酸。对于《中国音乐史》,日本音乐学家岸边成雄这样评价:“将中国音乐史研究提高到世界水平的,则是王光祈先生及他的《中国音乐史》。”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院院长、教授卡勒博士将王光祈誉为“前驱者”:“他努力介绍西方音乐的精华到中国去,并且应用西洋的方法去整理那至今还未有人碰过的材料;在这一方面,他可以算是第一个前驱者”,“他在研究院无时不以最大的努力和确定的态度来工作,他是一个静默稳重的人,只有很接近地去细细认识他,方可以了解他的伟大。”
  诗人才情尤怜短
  很少有人知道王光祈还是一位颇具才情的诗人,他早年衣食交困,难以为继;又长年滞留异邦,孤怀倦旅,因此他的诗常常笼罩着淡淡的幽思与磊落不平,虽传世不多,却意味隽永,真挚动人。
  1915年,23岁的王光祈离川出游,感慨地写下了楼一组《夔州杂诗》,“西台痛哭谢皋羽,东观淹留定远侯。投笔声威闻万里,临风涕泪亦千秋。布衣长笑轻秦帝,残照相看忆楚囚。枯柳飘蓬无限意,还如王粲赋登楼。”昔日王粲痛恨世态“纷浊”,作登楼之赋,王光祈也有着一样的抱负。
  王光祈早年常灵犀一点,陡生佳作。《暮春送赵三之江南》云:“车马临岐百感侵,天涯何处寄秋心。蜀中杜宇声声唤,唤到江南春已深。”“去年落拓去都门,相对欷歔酒一尊。今日送君过白下,秦淮河畔易黄昏。”《同彭云生、周太玄在陶然亭寓所感赋》:“客舍浑如梦,深闺漏正长。百年一弹指,千里九回肠。蟾影中天静,虫生永夜凉。西风吹白露,秋意已茫茫。”色韵娟美,淡淡写来。
  更多时候,他的诗歌流淌着悲凉的血液。在《夔州杂诗》之四与之六中,他写到:“野花迷古渡,幽草送残春。独向青城客,劳劳滞此身。”“江湖如有托,舟楫漫招魂。无限浮生事,凄凉不忍论。”“今夜孤城外,悲风战马嘶。猿声过峡断,人语入舟低。居民苦行役,闭户水东西。”另一首《忏悔》则回顾了一生:“真惭愧者惟自杀,每见此语血如焚。且将毁誉随流水,从此襟怀伴白云。”他的诗,善于将凄苦的景物与冷酷的现实结合,意境深邃,颇有古人之风。
  王光祈后期在德国的生活日益困窘,积劳成疾,1936年1月12日,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德国波恩医院,终年44岁。波恩大学为他举行追悼会,噩耗传回国内,好友也为他哀悼,蔡元培致悼词,徐悲鸿为王光祈画了遗像。1938年,王光祈的骨灰由其生前好友从波恩辗转运回成都,李劼人将骨灰葬于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 


 
                浏览次数:352--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多宝道人”任乃强
----下篇文章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与三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