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唐代古琴詩研究 (周虹怜 著)

作者: -上传日期:2008/1/19

(转载)


唐代古琴詩研究 (周虹怜 著) 



提 要 



  自古以來,詩歌與音樂即有密切的關係。唐代音樂藝術蓬勃發展,給了詩人們豐富的靈感,因而寫下不少的詠樂詩佳作。本文〈唐代古琴詩研究〉以《全唐詩》十二冊及《全唐詩補編》三冊為主要範圍,並補充歷史文獻、音樂文獻等相關資料。古琴詩之定義為寫琴之狀、摹琴之聲、以琴起興之詩。 



  古雅樂是帝王郊祭、朝賀大典所演奏的音樂;俗樂則泛指一般強調娛樂性的音樂。古琴的形式命名、琴律、音階、五弦、十三徽等琴制皆有象徵意義,故被認為是雅樂樂器的主要代表。但雅樂正統的象徵地位被娛樂性強的俗樂所融合、取代而日漸式微。隋唐燕樂高度繁榮,外來的音樂舞蹈和民間的歌舞百戲是唐人主要的娛樂項目。隨著朝代、政治、經濟、社會、外交、雅樂和俗樂變遷等因素,琴樂正統地位受到動搖,文人仍以琴樂為精神寄託,唐代時琴樂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及音樂美學的記錄流傳下來。 



  對唐代古琴詩而言,歷代古琴詩文的內容是一個源頭。唐代詩人詠琴樂兼敘志、聽琴起興之審美情感是以歷代古琴詩文為基礎並加以創新。唐代三百年間,詩作數量豐富、詩人人數眾多,由分期可明瞭唐代古琴詩的發展脈絡與特色。 



  唐代古琴詩的內容有純粹詠琴器、琴曲、琴制之詩;最主要是詩人聽琴起興之詩。詩人藉古琴詩抒發自適、愁苦和渴求知音的情感,也藉著聆聽琴樂有感而發,為音樂、文學做雅俗之辨,並且論政言志。唐代詩人藉由古琴詩表達他們憂心國政、欲有所作為的政治理想;崇雅抑俗的觀點及音樂審美的思想;也可見出他們和朋友之間的感人情誼。唐代詩人善用譬喻、用典、擬人、襯托、聲律等寫作技巧來寫景、摹聲、抒情、言志,使古琴詩有想像、生動、感人的藝術效果。唐代詩人的古琴詩作可以補充史料的不足,有其史料價值;詩作中描寫聽琴樂者的音樂印象及情緒感染是詩人的審美體驗,有其美學價值;由於唐代詩歌在體裁、題材、聲律等方面皆達到詩歌發展的高峰,唐代古琴詩影響宋、元、明、清古琴詩的發展,有其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唐代古琴詩雖只是唐代詩歌的一小部份,但它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關鍵字:唐代 古琴詩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我國歷史悠久,學術文化源遠流長。歷代之中,皆有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和文學作品產生。王國維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註一〕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時期,不僅詩歌為唐代文學的代表,各種藝術也在穩健的政經局勢下齊頭並進,各領風騷,尤其是音樂舞蹈方面,受到胡、俗樂風的影響,更為豐富、多樣。 



  自古以來,詩歌與音樂即有密切的關係,文人或因詩以作樂,或依樂而填詞,或作描寫音樂的詩文,以及詩文的韻律性和音樂性。唐詩、唐樂,交相輝映。唐代高度繁榮的音樂藝術,給了詩人們豐富的靈感,寫下了不少詠樂詩佳作。根據《全唐詩》、《佩文齋詠物詩選》、《歷代詠物詩選》的統計,在詠聲樂和詠樂器的詩作中,以詠樂器詩中的詠琴詩占最多數。古琴是我國古代的絲弦樂器,本為朝廷雅樂伴奏之用,雅樂沒落之後,古琴成為文人雅士用來陶冶性情的樂器。在歷代音樂文獻和文學作品,古琴留下的聲響資料可算是中國樂器中保留較多的古代樂器之一。 



  自古以來即屬於文人社會角色象徵的古琴,其特殊崇高的地位在唐代產生動搖。六朝以來,受到西域等外來胡樂、俗樂的長期影響,唐代文人一方面不能免俗的在友朋間的宴會上觀妓唱歌、跳舞、演奏琵琶、箏等樂器;另一方面,又繼承儒家正樂的思想傳統,為古琴和外來樂器做一番雅俗之辨。 



  唐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且唐詩作品數量豐盛、詩人眾多,為求明瞭唐詩發展脈絡,分期研究是必要的。近代學者大多依明代高秉之《唐詩品彙》,區分唐詩為: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四個時期。本文依此分期,分析唐代古琴詩的發展與價值。 



  第二節資料運用與研究方法 



  本文取材範圍,以文史哲出版社之《全唐詩》十二冊,及北京中華書局之《全唐詩補編》三冊為主,並補充歷史文獻、音樂文獻等相關資料。本文引自《全唐詩》詩作僅標明頁數,不另加注。 



  《全唐詩》為唐五代詩歌總集,由清聖祖敕編,計有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潘從律、汪士鋐、徐樹本、車鼎晉、汪鐸、查嗣瑮、俞梅等十人參與修纂,江寧織造曹寅負責組織及刊刻事宜。〈御製全唐詩序〉說明《全唐詩》的主要內容:「朕茲發內府所有全唐詩,命諸詞臣,合唐音統籤諸編,參互校勘,蒐補缺遺,……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釐為九百卷。」〔註二〕是書編校從康熙四十四年五月正式開始,至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初一即完成。其編排次序為:卷一至卷九是帝王、后妃、宗室諸王、公主宮嬪的作品;卷十至卷二十九為樂府詩;卷三十至卷七百八十四是唐五代作者的詩歌,略依時代先後編排;卷七百八十五至卷七百八十七是作者無可考之詩;最後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外國、仙神、鬼怪、諧謔及諸雜體。 



  由於《全唐詩》卷秩浩繁,而且在一年半內迅速編成,難免有誤收、漏收、重出詩作、詩人小傳訛誤和編次不當等缺點。故後世有不少學者致力於訂誤和補遺的工作。乾隆之時,日本上河毛子靜收集唐詩資料,著《全唐詩逸》三卷,現行之《全唐詩》篇末多附此資料。此後,對於《全唐詩》的增補工作沒有間斷。民國七十二年,木鐸出版社將王重民先生的《補全唐詩》、《敦煌唐人詩集殘卷》,孫望先生的《全唐詩補逸》,童養年先生的《全唐詩續補遺》匯為一書,命名為《全唐詩外編》,並附錄由王重民先生輯錄,劉修業先生整理的《補全唐詩拾遺》、潘重規先生的《補全唐詩新校》以及劉兆祐先生的〈清康熙御製全唐詩底本及相關問題之探討〉。 



  此外,大陸的中華書局也在一九九二年出版《全唐詩補編》,包括《全唐詩外編》和《全唐詩續拾》兩部份。新增的《全唐詩續拾》六十卷,由陳尚君輯析,所收作者逾千人,詩作四千三百餘首,殘句千餘則。如此豐富的新收穫,對於唐詩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研究取材的範圍,以文史哲出版社之《全唐詩》十二冊為主,另配合北京中華書局之《全唐詩補編》三冊來蒐補缺遺,並補充《新唐書》、《舊唐書》等歷史文獻;《樂書》、《琴史》、《永樂琴書集成》等音樂文獻及相關或新發現之資料。 



  本文研究方法為: 



  一、系統分析法:就是將論文內容作一系統論證,以建立一完整系統理論,亦即是以論文結構體系為綱,將唐代古琴詩的發展、特質、重要性為目,予以詳細論證,系統解析。 



  二、歸納演繹法:即從個別和特殊的概念,歸納出一般和普通的概念,再由此推論出個別和特殊的判斷,亦即是從個性中把握共同性,再由共同性推演出個別性,以使能夠首尾呼應、前後連貫。 



  三、比較綜合法:將蒐集的眾多資料,就其「唐代古琴詩」敘述部分,作一嚴整細密比對,並從資料的相互關係,達到對「唐代古琴詩」的統一認識。 



  第三節古琴詩之定義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云:「近代以來,文貴形式,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註三〕王夫之《薑齋詩話》則曰:「詠物詩齊梁始多有之,其標格高下,猶畫之有匠作、有士氣。徵故實、寫色澤、廣比喻,雖極鏤繪之工,皆匠氣也。又其卑者,餖湊成篇,謎也,非詩也。」〔註四〕以上說明詠物詩興起於六朝及其體物密附的表現技巧。而後有詠物詩之專集,如元代謝宗可之《詠物詩》、明代瞿祐之《詠物詩集》,至清代御製《佩文齋詠物詩選》粲然大備,俞琰簡錄之而成《歷代詠物詩選》。 



  詠物詩雖只是眾多詩體之一,然「物」於文學創作中有其重要性。《禮記·樂記》云:「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註五〕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云:「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註六〕外在萬物變遷,往往令人興懷有感,即使是徒玩賞之物,亦常能激發詩人美感的經驗,提昇性靈。故俞琰《歷代詠物詩選·原序》云:「詩感於物,而其體物者,不可以不工;狀物者,不可以不切,於是有詠物一體,以窮物之情,盡物之態。而詩學之要,莫先於詠物矣!」〔註七〕此話將物與詩的關係說得更貼近。 



  古琴詩之定義為寫琴之狀、摹琴之聲、以琴樂起興之詩。詩人以詠琴為主旨,力求「體物」「狀物」;以盡物性、物情,或能於詩中融入作者情志。而即使題名詠琴,卻出之以寫景,不能納入。 



  詠物詩表面是對物象外在的描繪,更重要的是作者寄託在物象背後的思想或情感。正如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云:「詠物一體,就題言之,則賦也;就所以作詩言之,即興也、比也。詠物詩有兩法,一是將自身放頓在裡面,一是將自身放在旁邊。」〔註八〕前者即是以物化、移情作用為基礎,作者情感置於其間,使物我互相觀照;後者乃是作者出乎其外,對物象作客觀如實的描繪,冀能體物得神,參化工之妙,並融入情意。唐代古琴詩內容非常豐富,有純粹詠琴詩,也有詩人藉詠琴表達出他們的音樂審美觀、文學觀和社會觀等思想。 



  「古琴」是我國最早的絃樂之一,為了區別「頌琴」、「胡琴」、「稽琴」、「月琴」、「揚琴」等樂器,本文界定「七弦琴」為古琴。古琴有許多別稱,如「絲桐」、「綠綺」、「七絃」、「焦桐」、「焦尾」等,一併收入探討,以求完備。 



  註釋: 



  註一:見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自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第一版〕,序未標頁數。
  註二:見《全唐詩·御製全唐詩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六十七年十二月〕,序未標頁數。
  註三:見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民七十三年五月〕,頁八四六。
  註四:王夫之,《薑齋詩話》,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民七七年九月初版〕,頁二二。
  註五:見孫希旦撰,《禮記集解·樂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七十九年八月一版〕,頁九七六。
  註六:同註三,頁八三。
  註七:見俞琰,《歷代詠物詩選·原序》,〔台北:清流出版社,民六十五年十月〕,序未標頁數。
  註八:同註四,《貞一齋詩說》,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前揭書,頁九三○。 
 

                浏览次数:381--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蜀派古琴源流及艺术特色
----下篇文章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