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蜀锦 成都流逝的绮丽年华

作者: -上传日期:2008/1/2

 
蜀锦 成都流逝的绮丽年华
 

      郑蓉

打开成都尘封的记忆,无数的故事如同深秋渐黄渐枯的树叶,在历史的秋风中次第飘零。逝者如斯夫,留下的,仅仅一些或浓或淡的印记。惟有蜀锦,犹如一位留驻岁月的美人,千百年来,依然寂寞地闪烁着华美的光彩,似乎向人幽幽细语,遥忆往昔的绝代风华。

 

远古的传说

蜀锦以其华丽精美,色调明艳,图案文饰古朴典雅,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其价比黄金。图案图义寓意吉祥,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成都一抹甚为光艳的色彩。

蚕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相传古蜀第一位先王蚕丛,便已教民养蚕。春秋战国时期,《尚书》记载,时人把成都出产的锦专称为“蜀锦”。《华阳国志·巴志》中讲,四千年前,巴、蜀两国的首领曾用丝织品亦即帛包裹着的玉献给夏禹王。由此而知,蚕丝制品在成都地区历史是多么的悠久。

提到蚕丝,便想起“蚕女”的故事。据《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所载:远古高辛氏时期,蜀地还没有首领,人们都聚族而居,也无人统率部族,因此时常发生相互侵占土地和打架斗殴的事件。在广汉,有一个人被附近的人掠去已有年余,家中只剩下他的女儿和一匹忠实的白马。女孩子十分思念被俘的父亲,某天开玩笑地对白马说:“白马啊白马,要是你能把我的父亲救回来,我就嫁你为妻。”白马闻言,仰天长啸,随后挣脱缰绳,飞奔远方。一个月后,筋疲力尽的白马驮回了伤痕累累的父亲,一家人终于团聚。此后白马却终日不食,一见女孩子就流泪嘶鸣。父亲知道原因后勃然大怒,把马杀了,马皮晾在厨房。一天女孩子路过厨房,突然狂风大作,飞腾的马皮突然把她卷起,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天早上,父亲在村口的桑林听到女孩子微弱的呼唤,那时她已与马皮合为一体,正在桑枝间吐丝作茧……

第一次知道这个颇为残酷的故事,我刚9岁,在一本残破的《民间文学》上读到,当时无端地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兀自感到后背“嗖嗖”发凉。至此以后,从不轻易给人承诺。食言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

 

蜀锦与诸葛亮

蜀锦的美丽之所以流传至今,与中国历史上最睿智的男人——诸葛亮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把蜀锦列为国家极为重要的物资,极大地促进了蜀锦的推广和发展。

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拜诸葛亮为相。为了巩固三分天下的局势,诸葛亮把发展农业和蚕桑生产放在首位,他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特别适于农桑。为了推动此项生产的发展,他带头在自己的15顷薄田上种桑800株,决定大力发展蜀锦。并在颁布教令中向刘备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乏资,唯仰锦耳。”

当时魏、蜀、吴虽然在政治、军事上勾心斗角,但在经济贸易上却互有往来。刘备联吴抗魏,多次以蜀锦作为礼品赠送吴国。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一次就送给孙权蜀锦千端(1丈8尺为一端)。后主刘禅也曾赠送吴使张端以蜀锦,表示两国友好。魏、蜀之间虽然势不两立,曹操却多次派人入蜀购锦。公元238年,魏明帝送了许多礼物给日本女王,内中就有绛地交龙锦5匹、绀地句文锦3匹。这些珍贵的“国礼”都是蜀锦。由此可知三国时期的蜀锦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更为可贵的是,诸葛亮还将蜀汉的先进技术推广到了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无蚕桑、少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教他们栽桑、养蚕、织锦,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据《丝绣笔记》记述:当年,诸葛亮率领众将士到达大小铜仁江(今贵州江口县西北)交汇处,这里梵净山屹立于渡口,地势险要。将士们刚刚驻扎下来,就有部下来报:当地正流行瘟疫,许多人相继犯病,无论男女老幼,个个东倒西歪。诸葛亮一向爱民悯民,听到这种情况,忧心如焚。他一边亲身前往察看,探明原因;另一边火速派人携带大量丝绸深入苗族人民之中,给病人做衣服、被褥,用来防止病毒感染。这一招果然灵验,不久,人们很快恢复了健康。于是,蜀国就与当地苗族建立了友好关系。

后来,诸葛亮又推行了汉苗共治,共同开发和建设边区,发展农桑,促进蜀锦生产,为西南部丰富的服饰文化增添了风采。“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西南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功绩和不忘他的恩德,把自己织的锦命名为“诸葛锦”、“武侯锦”。 并还作一首《诸葛锦》诗来赞颂诸葛亮的功劳:

丞相南征日,能回黍谷春。

干戈随地用,服色逐人新。

葶幅参文绣,花枝织杂匀。

蛮乡椎髻女,亦有巧于人。

 

蜀锦与女人

及至唐宋,“扬一益二”,成都进入光彩耀眼的绮丽年华了。蜀锦的发展也到达顶峰,其用料考究,工艺复杂,技艺精湛,图案华美。辉煌与奢侈几乎成为蜀锦的代名词。而只有女人,才能将这种奢靡发挥到极至。

初唐之时成都有个管理织工的官员名叫窦思伦,他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师,对织锦有着极为独到的研究和发明。经他设计织出的“花树对鹿”、“斗羊”、“对雉”、“翔凤”、“游麟”等新式蜀锦风行于当时上流社会的女眷之中,贵族妇女都以拥有一件窦思伦款的锦衣为荣。他因此被唐太宗封为“陵阳公”,所设计的锦样就叫“陵阳公样”,极为绮丽名贵。为报答皇恩浩荡,在唐中宗最为宠爱的女儿安乐公主出嫁时,窦思伦倾尽毕生的心血,为其织造了一件极为名贵的嫁衣,名为“单丝碧罗笼裙”。锦裙上是用金钱织成的花鸟,细如发丝,鸟儿只有米粒大小,却眼、鼻、嘴、甲齐全,而又“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金碧辉煌,巧夺天工!据《旧唐书》记载:这件嫁衣值钱一亿,是安乐公主最为风光的嫁妆之一。

灯笼锦是另一种传统名锦。创始于北宋,又名“庆丰年”或“天下乐”,是宋代文彦博(后任宰相,封潞国公)在成都为官时,将金线莲花中置灯笼图案加金锦首创的。其图案是一个一个的宫灯张灯结彩,灯边饰以飞凤,四角悬挂流苏常织成稻穗状,寓意“五谷丰登”,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贵之意,极为明艳华贵,是蜀锦中最有名的传统纹样之一。这种锦按宋代的章服制度规定,只有皇亲宰辅和大将军以上的人物才能服用,并且还要经过皇上同意才行,否则便是“僭越服用”,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据宋代魏泰假托梅尧臣撰《碧云騢》载述:宋仁宗庆历年间,文彦博将一幅织金灯笼锦,送给仁宗的宠妃张贵妃。过寒食节时,张贵妃高高兴兴地穿上这件华丽的锦衣到上元宴去侍宴,被仁宗看到,惊为天人,忙问爱妃衣服是哪里来的?张妃因此顺势提到了文彦博。不久,文彦博就回京当了参知政事。后来御史唐介风闻此事,弹劾他在蜀中的时候用“间金奇锦”巴结贵妃娘娘,才升官当了宰相,双方争执不休,仁宗迫不得已,罢了文彦博的相位,把唐介也贬到远州。第二年上元节,宫中无金线灯笼,有人作诗曰:“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侫臣” 。一件锦衣,竟可换个宰相来做,堪称蜀锦史上一大奇闻。

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说,后蜀主孟昶和宠妃花蕊夫人曾用过一条精美绝伦的锦被,被头有两个孔,睡觉时扣在颈项下,如像盘领,两侧余锦覆在肩上,叫作“鸳衾”,又叫“六合被”。这是一种中间没有拼缝,一梭织成的无缝锦。如此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颇能说明当时繁华奢靡的后蜀流风。

奢侈或许不能代表社会的普遍状况,但它能说明那个时代消费最顶尖级的人物,对某一物品的崇尚及其所能达到的工艺及美学高度。蜀锦如此华贵绚丽,在唐宋时代一直居于时尚的风头浪尖,也难怪那么多女性纷纷为之倾倒。

《能改斋漫录》上有一个故事揭秘了蜀锦在工艺和颜色上的神奇。说是有一个叫章帖的人在成都做官的时候,曾经把吴地的罗、湖地的绫带到成都,然后跟川帛一起染红带回京城。当时正值梅雨季节,章帖来到京师以后,发现吴地和湖地的丝织品已经褪色了,而蜀地的丝织品仍然颜色如新。后来他向一位四川技师请教,那位技师说:“蜀之蓄蚕与他邦异,当其眠将起时,以桑灰喂之,故宜色。然世之重川红,多以为染色之良,盖不知蚕所致也。”原来成都人养蚕是有绝技的,那便是在蚕睡眠将要苏醒的时候,用桑树的灰烬喂养它们,于是蚕吐出的丝就与别处不同。

 

蜀锦与文人

早在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就用“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的文句,来盛赞蜀锦的柔滑的质地和鲜艳的色彩。当时寓居成都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教人作赋的技巧时,亦用“织彩为文”的道理来启发别人。他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一经一纬”是指图案的交错纹理,“一宫一商”比喻色彩协和如音乐的协调。 

魏晋诗人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赞叹当时蜀人织锦的盛况时这样写到:“圜阓(指街市)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由此可以推想当年锦江两岸织锦市场是多么的繁荣兴旺,织出的锦色泽和花纹是多么的绚丽迷人。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饱览成都的美景后,怀着喜悦的心情,为后人白描了一幅鲜花、春风、彩霞、女郎的天上人间图: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唐人张何的《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对唐代蜀锦纹样作了相当细致的描述:“布叶宜疏,安花巧密,写庭葵而不欠,拟山鸟而能悉。……言濯春流,呜环乃出。于是,近深沉,傍清此。朱颜始映,珍箧方启。其始入也,疑芳树映落涧中,少将安焉,若睛霞色照潭底。……稍辨回鸾,全分舞凤。戏蝶时绕,娇鹦欲弄。……青为禁柳,红作宫花。” 

张何赋说,锦上疏叶密花,布局恰当,蝶飞凤舞,栩栩如生,在濯于锦江中时,好象芳树映落涧中,晴霞色照潭底。青的好象“禁柳”,红的好象“宫花”。

晚唐还有个诗人陆龟蒙也对蜀锦特别喜爱,写了篇《记锦裙》,云:“有若驳雨残红,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浓淡霏拂,香霭冥密……”说他在侍御史李君家中看到一幅初唐时期蜀锦做的裙子,长一米,裙子前面的左边有仙鹤20只,皆口衔鲜花,曲腿起飞;右边是20只鹦鹉,耸肩舒尾,极为传神。此文洋洋洒洒一千多字,最后4个字是“神乎技矣”!

 

蜀锦与成都

蜀锦与成都,如同血与肉,不可分割。成都是蜀锦产生和成长的温暖怀抱,而蜀锦为成都平添了几分灵气和美丽。

秦张仪、张若在修建成都之时,在夷里桥南岸修建了一个专门管理蜀锦生产的“锦官署”,署内房屋连绵,四周有围墙,看起来很像一个城堡,人称 “锦官城”。当时全国产锦的地方主要有三处,兖州生产的叫“织文”;扬州生产的叫“织贝”;蜀郡生产的就叫“蜀锦”。三锦之中,蜀锦以产量最大、销路最广居于首位。时人认为它织造精致,质地坚韧厚重,图案丰富多彩、色调鲜艳明快,比任何锦帛都好,“中国之锦,成都独称妙”。

谯周《益州志》说:“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传说当织工们把织好的锦拿到流江(现在的南河)中洗濯后,其色泽更加鲜艳夺目。此后,流江就有了一个美丽的新名字——“锦江”,而织锦工们住的地方被称之为“锦里”,成都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号“锦官城”了。原来这是得益于流经成都的岷江之水,织锦工匠用这清花亮色的江水洗濯蜀锦,颜色特别鲜艳明丽,所以古人将环绕成都的这条江水称为锦江,织锦工濯锦的地方称为锦里,而成都亦有了锦城、锦官城的雅称。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427--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安洪德•安顺桥•安公堤
----下篇文章清代成都“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