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中国教会史(下).中国基督教真实历史的简要回顾!

作者: -上传日期:2007/8/18

转载旷野书屋 
 

中国教会史(下)

中国基督教真实历史的简要回顾!

本站声明: 
   本站是非盈利性的,所收录的书籍大部份都是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出版社或原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无意中侵犯了版权,请给我们来信。 


三、南京教案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17世纪的最初几年对于宣教士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对基督教的批评很少,除受到攻击的僧道之外。许多文人都被那名"西儒"所折服,他们欣喜地在他的教义和中国传统之间发现了相似性。传教士们利用了中国人恢复古代真正教理的向往,保证将以"天学"之名恢复古学。17世纪初叶的归教者和同情者中大部分人的目的都在于把曾鼓舞古人的宗教感情重新传到中国,导致大批文人对传教士们表现出同情的原因,除了科学和技术、严格的伦理、禁欲、仁慈和敬天之外,还有就是文人认为这一切都是古人的遗产而被近代中国人忘记了。同时,他们还赞赏传教士们对迷信、佛教、道教的攻击。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然而到了17世纪中叶,事情发生了变化,文人们逐渐发现宣教士们只不过是一些冒牌的儒教徒,正如利玛窦在信中明言的那样,他们所说的一切似乎都是重复了在中国最受尊重的著作中所讲的内容,但他们赋予了这些引文完全不同的意义和解释,他们的意图实际上是歪曲中国的传统并从内部改造之。同样的处理方法也被运用于他们绝对无法抨击的中国人的传统行为当中,如祖先崇拜。他们重新解释了这种行为,赋予新的意义,使之可以与基督教义并存。但这种策略随着基督教观念被人们更加透彻地理解而被越来越多的文人识破和揭露。由于那些士大夫最早仅仅把传教士们视为严肃的学者和中国传统的捍卫者,所以他们当时曾予以支持,但当他们更清楚地了解传教士们的教理之后,便反戈一击,转而反对他们了。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基督教中有关启示性、独一性、排他性以及超越人类理性的奥秘--耶稣基督等实质性教义,是中国文人需要花上很长时间来面对的。正因为如此,利玛窦为了避重就轻,在《天主实义》中仅有一处简单提到耶稣。当遇到耶稣时,中国文人很难理解和接受。如一位福建泉州的文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都认为宣教士是一些从事历书和天文仪器工作的学者,因而与他们保持交往,但一旦当他获悉宣教士"以汉哀帝时耶稣为天主时",其观点就完全改变了①。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导致局面急转直下的原因,恐怕直接来自宣教士见解的不统一所形成的宣讲内容的差异。我们很难对宣教士的两种倾向作出区分:有意的暂时妥协,以迂回的方式行事;无意的混淆或真心地相信中国古代观念与《圣经》观念相吻合。他们的态度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似乎差异很大,从全面否认在中国传统与《圣经》之间有任何相似性到相信完全一致。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直到1610年利玛窦逝世,宣教士们尚不敢对中国经典中的"上帝"与基督徒们的造物主等同起来是否恰当的问题提出质疑。但在1610年以后的几年中,某些传教士便开始探讨这种策略的基础是否可靠的问题。文化顺应的政策已经在教会内引起某些曲解,利玛窦亲自指定的继任者很快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中国人没有把他们的"上帝"视为一尊有位格的、独一无二的、天地间的造物主和无所不在的神,而相反是按照经典著作的诠释,被看作是天道和天命的一种无形力量。1612年到达澳门的巴范济也指出:在由入华神父们用汉文所写的著作中,存在着类似"异教徒"那样的错误。很多神父支持这种谨慎的态度。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和调查,龙华民于1623年写成了一部拉丁文著作《孔子及其教理》。他清楚地看到了借用中国经典文献并赋予一种与中国文人完全格格不入的诠释的危险性,并强调指出受皈依的文人事实上是多么不重视教理,在他们眼中一切都可以调和。中国耶稣会教区内部在有关经典问题上发生的争论最终导致了1628年在上海附近的嘉定举行了一次会议,决定禁止使用"上帝"一词作为天主的同义词。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于是,中国文人和宣教士的隔阂加剧了,冲突在所难免。本来中国人对外来者就充满猜疑,宣教士受当地人排挤,为群众殴辱,捣毁寓所,甚至被官府拘捕、囚禁、驱逐出境,在在多有。据当时曾德昭神父统计,从1582年罗明坚第一次到肇庆至1616年南京教案34年间,共发生了54起之多。不过这些仅属地方性教案,多因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而起,一经说明,即告平息。宣教士本着耶稣牺牲的爱,息事宁人,不欲使事端扩大,影响传福音的大使命,虽受物质损失、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也抱"犯而不较"的态度,泰然处之。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随着反对迁就中国传统的宣教士出任领导职位,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直接对立起来,其焦点集中在祀天、祭祖、拜孔等敏感问题上,官吏、士子中间反教思潮日益激化,终于在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发生了南京教案。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该教案的发难者是南京礼部侍郎署礼部尚书的沈傕,他以崇正学、黜异端、严华夷之禁为根据,力主排斥天主教,在五月、八月及十二月连续上三道奏疏。其理由主要列举有西方教士散处中国,时有窥伺之嫌;劝人但奉天主,不可祭祀祖宗,是教人不孝;私习历法,有背律例私习天文之禁,恐创为邪说,混乱听闻;西教擦圣油、洒圣水,聚男女于一室,易败风俗,乱纲纪;宣教士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其财路不明,应早作防范,以免姑息养奸。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当时南京诸大臣多有附和,朝议哗然。七月,徐光启上疏竭力为天主教辩护,勇敢地承认自己是信徒,并证明这些宣教士都是有德学之人,他们来中国无非是劝人为善,绝无阴谋。其所传之道,不但高于释道二教,且与儒学道德相符合,希望朝廷本接纳佛回之例,能容纳他们。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万历帝搁置了沈傕的奏疏,但他并不肯甘休,一方面继续上疏,一方面逮捕信教华人和宣教士,更不惜捕风捉影,将谋反的罪名加在他们身上。结果,万历帝于十二月二十八日颁发了放逐外国教士出境归国的谕令。当时一些宣教士被押解广州,回到澳门;一些则遁迹隐形,藏在民家避祸。南京教案使得天主教的宣教事业遭受很大挫折。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四、镜中繁花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南京教案之后,宣教士的活动不能公开,只能在暗中进行。但天启(1621-1627)以后,明朝政府竟又再度对天主教宽容起来,甚至有求于宣教士,因此天主教在明朝最后数十年间又盛行起来。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就在南京教案之后仅3年(1619),明朝军队就在东北与努尔哈赤的战争中惨败,四路大军被歼其三,京师震动。增强军力成为当时首要问题。徐光启上疏练兵,获准在通州练兵。他深知西方火器甚精,便写信给李之藻,请他派人去澳门购买枪炮。退官在家的李之藻立即与杨廷筠商议集资,派人于1620年购回大炮四门,在广州待命。旋因徐光启被罢职而搁置。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天启元年(1621),徐光启奉旨复职,李之藻也被起用。李之藻上疏请耶稣会士协助赴澳门购买西洋枪炮,当年年底,火炮运抵北京。1626年,袁崇焕镇守宁远,带去两门火炮。当年,努尔哈赤率大军西进,围攻宁远城,该城防守坚固,屡攻不克,努尔哈赤亲自督战,城上以火炮轰击,满洲军队大败而退。宁远大捷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取全辽、直逼关门的计划。明帝将西洋大炮封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从此明廷甚感有必要学习西洋火炮的铸造和放施技术,便请澳门的教士来京听用。于是,耶稣会士又可以自由往来内地,立堂宣教。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此外,万历年间,历法失修,经常发生错误,朝廷决定修改历法。李之藻力荐宣教士参与,后因南京教案而中途废止。崇祯二年(1629)五月有日食,按传统方法推算误差甚大,而徐光启用西法预推,与实际相符。于是礼部主动奏请修改旧行历法,并令徐光启主持其事,徐光启请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汤若望等参与,不久《崇祯历法》告成,但未及颁行明朝就灭亡了。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在众多宣教士中,汤若望深得崇祯帝信任,被委任管理历局,并监制火炮。崇祯特赐"钦褒天学"匾额,悬挂天主堂中,且允许汤若望、龙华民、罗雅各三人出入大内,三人乘机传教,先后太监、嫔妃宫女等数十人入教,在宫内设教堂两所,举行弥撒。十余年间,宫中信教人数竟达540余人!国外研究天主教在华传教的汉学家们,多言崇祯帝也信奉天主教,以他数毁宫中佛像为证。虽尚不能最后证实,但也有其参考价值。ijjfjyyfgmzqruwzp 
ijjfjyyfgmzqruwzp 
崇祯十七年(1644),中国政局突变,李自成四月二十五日攻入北京,崇祯上吊煤山,不久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大举入关。明朝大臣先后拥立福王、唐王、鲁王等,形成南明政权,被清军各个击破。1646年十二月,肇庆建立以桂王为首的永历小朝廷,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帝的嫡母王太后、生母马太后、皇后、皇太子都受洗入教,宫中领洗者有50人,永历帝本人也曾参与弥撒,朝中重臣瞿式耜(瞿太素之侄)、太监庞天寿都是天主教徒。太后曾遣使到澳门献祭,并派人给教皇和耶稣会总会长送信,请求多派耶稣会神父来中国传教。可惜教皇等人的回信送抵中国时,南明永历王朝已经飞灰烟灭了。罗马大公教会在中国似乎没有像313年在罗马帝国那样幸运。 
第二章 清前期诸帝与天主教 
王朝更迭之际,散处在各地的宣教士,由于环境不同,对当时的政局变动各自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如意大利人艾儒略、阳玛诺,在福建延平艰苦地著书、传教;在南京的毕方济则充当了明福王的使臣,前往澳门向葡萄牙人搬救兵,后毕方济一直活跃在南明各政权当中;在成都的利思类、安文思,则当上了大西国皇帝张献忠的"天学国师"。ketyztctkp 
ketyztctkp 
当时汤若望和龙华民都留在北京宣武门的教堂内,本来清军下令内城居民一律限三日搬出,以便让八旗兵民居住。汤若望上奏清廷,请求准许留住城内。出乎意料的是奏折递上去第二天就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批复,准许他们安居天主堂,不许各旗兵弁滋扰。不久,汤若望被召入朝,多尔衮询问重修历法之事,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顺治二年(1645)启用新历,颁行天下。因治历有功,次年汤若望被加太常寺少卿衔,并获赐宣武门内天主堂侧空地一块,由孝庄文皇太后率亲王官绅出资,重建教堂。ketyztctkp 
ketyztctkp 
顺治亲政后,与汤若望关系甚密,赐号"通玄教师",为教堂书匾"通玄佳境",并亲撰《御制天主堂碑记》,褒奖汤若望治历之功,赞扬其信仰。为了表示尊敬,顺治帝称汤若望为"玛法",是满语中对长辈的尊称。又准他每日随意出入朝中,凡有启奏,可以径直进入内廷,不循常例。可惜汤若望每次苦劝顺治信教,都没有结果。ketyztctkp 
ketyztctkp 
顺治年间(1644-1661)天主教在华宣教取得巨大果效,据1664年统计,当时耶稣会已在中国直隶(今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南(今江苏)11省传教建堂,共有教徒114200人。ketyztctkp 
ketyztctkp 
ketyztctkp 
ketyztctkp 
一、历法之争ketyztctkp 
ketyztctkp 
1662年,顺治去世,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国家政务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4个辅政大臣掌管。其中鳌拜专权,扶植亲信,打击异己,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早在顺治末年,官生杨光先就曾上书,指责汤若望等造历谬误,未得理睬。现在他看准鳌拜被喜欢宣教士,再次发难,更加激烈地对汤若望等西方宣教士进行全面攻击,指责《时宪历》敢用"依西洋新法"五字,是暗窃正朔以尊西洋,"明示天下以大清奉西洋正朔"①。另外,汤若望将大清历书只编至二百年,意思是要大清王朝短命而亡。杨光先攻击宣教士图谋颠覆清朝,以修历为名,阴行邪教,窥探朝廷机密,屯兵澳门,接渡海上往来。因此要求将汤若望等正法。这番蛊惑人心、耸人听闻的煽动,果然引起了清廷的疑虑,社会上儒家、佛家等仇视天主教的也群起附和。于是,1664年辅政大臣下令逮捕汤若望,当时汤若望已73岁高龄,又患中风,四肢瘫痪,口齿不清,受审时只好由其助手南怀仁代为申辩。一时冤狱大兴,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及各省宣教士纷纷被捕。当年秋、冬,吏部、礼部进行调查审讯,清廷也派人到广东查核,并未查实。但结果仍是杨光先胜诉,将汤若望判处凌迟,其他人分别斩首流徒。恰逢北京发生强烈地震,京师人心恐慌,以为狱讼不公,天象示警。康熙帝的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出面干预,辅政大臣将汤若望案件奏请太皇太后定夺,太皇太后阅奏后大为不悦,将奏折扔在地上。斥责辅政大臣,下令释放。宣教士们幸免于难,但支持新历的5名中国官员(均为天主教徒)仍被处决,一些信教官员被革职。ketyztctkp 
ketyztctkp 
恶意排斥西法的杨光先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接任钦天监正,实在是用人不当,因为他的历算知识甚为有限,监内工作一片混乱,屡次错测节气时日,错报日月食的时间。所用《大统历》、《回回历》都是过时历法,须作根本改订。杨光先自知力难胜任,再三要求辞职,但未获准许。ketyztctkp 
ketyztctkp 
1668年,14岁的康熙帝与鳌拜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历法这一敏感问题上首先表现出来。当时钦天监的错误已闹得满城风雨,而鳌拜仍极力回护。康熙召集杨光先、南怀仁一起讨论天文历法。命大学士和他们一起到观象台,预推正午日影所止之处,经过3天实地测验,南怀仁推测无误,杨光先等都有误差。康熙命南怀仁审查杨光先所订历书,结果错误百出。为了进一步验证,康熙又安排了立春、雨水两个节气以及月亮、火星、木星运行的五项测验,令大臣们共同观察,结果南怀仁所言逐款皆符,而杨光先逐款不合。西洋历法以实际测算的准确性取得胜利,杨光先被革职,他还喋喋不休地抗辩,被康熙斥骂了一顿,逐回原籍,中途病死。1669年康熙亲政,为汤若望平反,亲撰祭文并参加葬礼。ketyztctkp 
ketyztctkp 
历法之争最后告终,南怀仁接任钦天监正,此后,许多宣教士在他的推荐下来到北京,在清廷供职。他们有的从事天文历法,改造北京观象台,制作天文仪器;有的出入宫廷,充当皇家教师,给康熙讲授数学、天文、物理知识;有的从事音乐、绘画、雕刻;有的在造办处,指导工人制作自鸣钟和其它机械;还有的协助清政府制作全国地图,在各省实地测绘,准确地完成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ketyztctkp 
ketyztctkp 
随着汤若望冤狱的兴起,全国范围内展开针对宣教士的大搜捕,信徒的宗教活动亦被禁止。汤若望被平反后,被捕的二十余位宣教士仍被关押在广东,各省仍禁止天主教活动。于是,在京神父们采取了一项大胆的行动,决意辞去历官职务。康熙知道他们的用意,便派国舅佟国纲慰留,并且告诉他们姑且忍耐等待,因为朝中尚有许多反教的人,骤弛禁教令恐有不妥。神父们因而知道皇帝并无仇教之意,便达致谅解。ketyztctkp 
ketyztctkp 
直到1670年,康熙才颁布开释宣教士的上谕,一方面准许广州25位教士各归本堂,一方面不准添立教堂,也不准中国人入教。虽有诸多限制,但宣教工作终归又可以合法展开。康熙帝对南怀仁十分信任、友好和尊敬,且对其他宣教士也十分友好和宽容,历次南巡,所到之处,经常召见宣教士,询问他们的生活与工作。1693年,康熙患疟疾,太医久治不愈,宣教士张诚送上南洋带来的奎宁,一服而愈。为表谢意,康熙赐地建堂,名"救世主堂",即今北堂前身。宣教工作在康熙朝前40年,取得较大进展。ketyztctkp 
ketyztctkp 
ketyztctkp 
ketyztctkp 
二、礼仪之争ketyztctkp 
ketyztctkp 
正当在华宣教事业进展顺利之时,教会内部却因礼仪问题发生争执,史称"礼仪之争"。ketyztctkp 
ketyztctkp 
《新天主教百科全书》给"中国礼仪之争"的定义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士人祀孔;二是家人祭祖;三是中西文中间有关基督教上帝的语义和语源学的争议,称"译名之争"。"译名之争"最早发生在耶稣会士之间。简单地说,就是在中文中如何正确地选用适当词汇来翻译神的名。是用"天"、"上帝",还是用"天主"。在华的几十个传教士之间有不同的看法,展开了神学讨论。时至17世纪30年代,"中国礼仪之争"扩大到天主教内部。关键问题仍然是:按天主教教义来看,在中国士大夫和民间流行的"祭孔祀天"礼仪是否属于异端?教会能否对已经皈依天主教,并参加教堂生活的中国教徒的祭祖习惯加以容忍?ketyztctkp 
ketyztctkp 
这场争论在中国和欧洲逐渐涉及不同态度的四方人员:1、为中国礼仪抗辩的耶稣会士,以及由他们带领的中国信徒;2、强烈反对耶稣会的其他修会,包括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奥古斯丁会、巴黎外方传教会;3、对在华各派传教士的纠纷难下判断,而又必须做出裁决的罗马教廷;4、因外国教士和教皇干涉中国事务而终致恼怒的康熙皇帝。ketyztctkp 
ketyztctkp 
这场争论的后果是极不痛快的,争论中任何一方都未在随后发生的事件中获得什么。相反,各个修会都被中国皇帝逐出境外,罗马教廷几乎丧失了经历150年艰辛开辟得来的中国教会。而所有对西方文明有兴趣的中国人,从皇帝到士大夫及基督徒,也失去了接触西方文明的机会。ketyztctkp 
ketyztctkp 
"中国礼仪之争"正式爆发首先是在福建。由于主持当地教会的耶稣会士艾儒略全面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被当地教内外绅民誉为"西来孔子"。他对中国文化采取了十分开明的做法,包括允许教徒们进祠堂、入孔庙。各地的中国信徒仍然保持着利玛窦时期的旧习惯。这种宽容做法引起方济各会的反对。1633年,方济各会士李安堂到达福建宣教,他对耶稣会神父们居然容忍教民奉行异端大感震惊,便联合多明我会反对耶稣会的做法。ketyztctkp 
ketyztctkp 
多明我会在欧洲是神学权威,长期以来,他们主持教廷的宗教裁判所,对裁判异端特别有发言权。但是多明我会对中国文化问题缺乏内在的观察,也没有儒家士大夫作朋友,且宣教重点在南洋群岛,台湾、福建是他们的延伸部分,在中国内地也没有宣教士。上述这些对他们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对中国的文字传统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是对福建地区格外严重的迷信活动感触尤深。ketyztctkp 
ketyztctkp 
宗教裁判所里的多明我会神学家们很少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礼仪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在欧洲形成的。当时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基本上源于《利玛窦中国札记》和另一本西班牙人拉达写的《菲律宾群岛的征服·记大明的中国事情》来了解。前者代表耶稣会的观点,赞同儒家礼仪。拉达是奥古斯丁会修士,到过福建,对中国礼仪大惊小怪,他的描写对当时固执己见的欧洲人是触目惊心的。多明我会开始发动礼仪之争时,焦点正是集中在拉达最初提到的偶像问题上。他们坚持问:中国人在祭奠先人时,为什么要把三杯酒中的第一杯酒洒在地上?为什么会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在天上、地下和牌位之间来来去去?为什么中国人见到什么神的牌位就跪拜下去?按基督教神学观念,这些确实不合教义。耶稣会很难回答。ketyztctkp 
ketyztctkp 
争论开始只局限在远东进行,在福州、广州、马尼拉,在耶稣会表示不合作之后,马尼拉主教决定把矛盾上交到罗马。1645年,教廷的宗教裁判所的神学家根据在闽宣教的多明我会莫若翰的一面之辞,作出了有利于西班牙会士的决定。这份被认为是罗马教廷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首号文件,对耶稣会极为不利,且没有妥协余地。但根据现存的中西文献看,它在中国内地没有马上产生很大影响。显然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争状态。ketyztctkp 
ketyztctkp 
1654年,耶稣会士卫匡国为"中国礼仪之争"专程赴罗马申辩,他解释说,中国人的祭祀只是一种社会性的礼节,而不是宗教迷信。据此,教皇亚力山大七世于1656年作出决定:如果中国礼仪的问题如卫匡国所说,中国信徒可以行祭祀之礼。这是"中国礼仪之争"的二号文件,它完全倾向于耶稣会。ketyztctkp 
ketyztctkp 
1659年,罗马传信部给三位在中国的巴黎外方传教会士发了一个不寻常的指示:"不要试图去说服中国人改变他们的礼仪、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思维方式,因为这些并不公开地反对宗教和良善的道德。还有比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或者任何其他欧洲国家,出口到中国去更傻的事情吗?不是要出口这些欧洲国家,而是要出口这信仰。这信仰并不和任何种族的礼仪习俗相矛盾冲突。"①ketyztctkp 
ketyztctkp 
这种明白无误的语言代表了十分开明的态度,这本可以使中国礼仪之争早早结束,也可以使以后更多的中西文化冲突得到避免。可惜事实并不如此。同年,当已成为济南主教的李安堂路过杭州时,卫匡国将上述意见和罗马教谕转达给他,这大大激怒了他。他从耶稣会士汪儒望处获知了几十年前耶稣会内部对中国礼仪问题的争论内幕,还看到了龙华民留下的反对中国礼仪的文件。这使得李神父信心大增,派出一位方济各会修士去欧洲告状。ketyztctkp 
ketyztctkp 
其间(1664-1670),在北京闹出历狱,大部分宣教士被驱逐到广州,这23位神父(3位多明我会士,1位方济各会士,余皆耶稣会士)在广州耶稣会院里召开传教史上著名的"广州会议",他们在40天的会议中(1667年12月18日-1668年1月26日),对近百年的中国传教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中国礼仪问题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最后以表决形式通过议案,大家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继续持妥协态度。1656年教皇亚力山大七世所作决定得到执行。ketyztctkp 
ketyztctkp 
然而,签了字的多明我会修士回到欧洲后,出版了《中国的传统历史、政治与宗教》,继续判定中国礼仪为异端,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得到虔诚信徒的支持,使罗马又一次面对两难境地。ketyztctkp 
ketyztctkp 
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又来了一批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和教廷直属传信会的教士,其中就有使得中国礼仪之争激化得不可收拾的法国巴黎大学神学博士阎当主教。1693年,在福建的阎当主教发出命令,要求在他的教区内严禁中国礼仪,且要摘去各地教堂中仿制的康熙帝赐给汤若望的"敬天"大匾。此外,阎当还发动了欧洲的神学家来支持他。1700年,经过30次讨论,巴黎大学神学院定中国礼仪为异端。当时巴黎大学正在和耶稣会展开论战,教皇虽然没有马上支持巴黎大学神学院的判断,但也不得不引起重视。因各方压力太大,1704年,教皇克莱芒十一世主持全面讨论了阎当提出来的非议,结果断然决定禁止中国礼仪。教皇特使铎罗主教于次年抵达澳门,至此中国礼仪之争越出了神学讨论的范围,甚至也不全是文化冲突,而是转化成以罗马教皇和中国皇帝为代表的教会权力和政治利益的冲突。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什么时候知道有"中国礼仪之争"还有待查考,从他成年以后就和法国耶稣会神父关系密切来推测,他应该早就知道这场争论。据耶稣会史料证实,康熙本人最晚在1700年11月30日正式介入了中国礼仪之争。当天,在京神父闵明我、徐日昇、张诚、安多起草的满文请愿书被送到皇帝手中。其目的在于争取教廷同情中国礼仪,内容是请康熙皇帝在上签字,证明中国礼仪不是宗教崇拜,而是民间世俗活动。收到请愿书当天,康熙就朱批道:"这所写得甚好,有合大道。敬天及事君、亲敬师长者,系天下通义。这就是无可改处。"对中国礼仪之争的三项主要内容都作了答复。ketyztctkp 
ketyztctkp 
1705年12月,铎罗使团抵达北京,携带着已经成型的对中国礼仪之争的裁判方案,只是不知如何向康熙摊牌,一拖再拖有半年之久。康熙请他转告教皇:1、中国人不能改变祖传的礼仪;2、中国礼仪并不违背天主教教理。铎罗只好请来福建主教阎当与康熙讨论: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懂得中国书吗?ketyztctkp 
ketyztctkp 
阎当:一点点。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铎罗说你精通我们的经书,所以朕召你前来。读过儒家四书吗?ketyztctkp 
ketyztctkp 
阎当:读过。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记得吗?ketyztctkp 
ketyztctkp 
阎当:不记得。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只读不背啊?ketyztctkp 
ketyztctkp 
阎当:泰西以为背书没用。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那朕说你引不出两句四书语,对吧?既不会说话,可认得字?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指御座后面大匾上的四个字,问是何义。阎当只认识一个字。随后,康熙又问为何要在教堂里摘掉"敬天"大匾。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何不说说你不赞成,还要禁行的坏东西,就是那些敬天、祀孔、祭祖的事。你为何要禁用"敬天"两个字啊?ketyztctkp 
ketyztctkp 
阎当:"天"的含义不是天主。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你好不奇怪!朕不是已说了,"天"比"天主"和"天地万物之主"好得多吗?"天"含着"天主"和"天地万物之主"的意思。你说,为什么百姓要呼我"万岁"?ketyztctkp 
ketyztctkp 
阎当:百姓愿皇帝万寿无疆。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好的,你记得:汉字的真义不能总是抠着字面看。ketyztctkp 
ketyztctkp 
次日,康熙朱批道:"愚不识字,胆敢妄论中国之道。"第三天又批道:"既不识字,又不善中国语言,对话须用翻译。这等人敢谈中国经书之道,像站在门外,从未进屋的人,讨论屋中之事,说话没有一点根据。"ketyztctkp 
ketyztctkp 
作为一个有学问兴趣的皇帝,康熙愿意亲自和欧洲的神学家辩论。他的道理是"尔欲议论中国道理,必须深通中国文理,读尽中国诗书,方可辩论。......供牌位原不起自孔子,此皆后人尊敬之意,并无异端之说。呼天为上帝,即如称朕为万岁,称朕为皇上。称呼虽异,敬君之心则一。如必以至今止七千六百余年,尚未至万年,不呼朕为万岁可乎?"①康熙的主旨在于强调西洋的神学,要用中国的语言和道理讲出来;另外,康熙还明智地洞察到语言--称呼和思想--道理并不一致。如"万岁"并不实指一万岁。中国语言文字的意蕴,只有中文的使用者才能体会出来。这就涉及到本地文化和神学的关系。ketyztctkp 
ketyztctkp 
8月,铎多离开北京,到达南京时,传来了康熙在北京驱逐阎当的消息。于是,铎多在南京决定公布教皇禁止中国礼仪的文件。1707年1月,他给全国宣教士写信,发出"南京命令"。ketyztctkp 
ketyztctkp 
ketyztctkp 
ketyztctkp 
三、禁教政策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开始并不想排教,只是想用自己的权威保全中国礼仪和天子的体面。他酝酿的重大计划是将有100多年历史的中国天主教会收为国有。办法是让所有在华的宣教士效忠自己,脱离与罗马梵蒂冈的联系。他准备自己做在华天主教的庇护者。凡愿继续在华的教士必须表明遵守中国礼仪,领得印票才准传教。票上写:"西洋某国人,年若干,在某会,来中国若干年,永不回复西洋,已经来京朝觐陛见。为此给票。"由内务府发放,表示康熙视其为家臣。永不回西洋,类似现代意义的入中国国籍。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对不愿具结的传教士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下令将他们驱逐到澳门。在清朝皇帝中,康熙是最开放、最有西学兴趣的。就个人而言,他真诚地喜欢天主教传教士带来的学术和思想,甚至经常把天主教教理挂在嘴上,写在诗文里,因此他设法不使冲突激化。但是皇帝个人的学问、思想和信仰上的嗜好,也必须服从王朝的总体利益和形象。祭天、祀孔、法祖,事关中国的国本、教化人民的传统,他不能做出让步。ketyztctkp 
ketyztctkp 
克莱芒十一世在1715年3月再次发布了严厉的禁令,这道禁令被称为《自那一天》,因为禁令的第一句话是"自那一天"。禁令要求世界各地所有的中国礼仪之争,都应该按本规定彻底结束。在内容上,此禁令除了重复1704年以来的严厉态度,还增加了一项宣誓内容,要求所有在中国的宣教士和将要访问中国的人,都签署一份誓言。誓言的正本或被认可的副本,必须交到宗教裁判所,否则不能在中国担任听告解、布道或主持弥撒的工作。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读到《自那一天》后,批道:"览此告示,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况西洋人等,无一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似此乱言者,莫过如此。此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②ketyztctkp 
ketyztctkp 
康熙之后,雍正、乾隆两朝都对天主教采取了严厉的查禁政策,且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天主教的宣教工作从此暂时转入地下,但从未中断过。ketyztctkp 
ketyztctkp 
附:陕西城固县自康熙年间(1662-1722),就有西方宣教士来传教。该县刘以相,教名刘西满于乾隆十八年(1753)前往西洋学习神学(7、8岁),三十八年(1773)回到家乡充当神父,11年后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犯案,解京发遣。嘉庆十一年(1806),刘西满减徒限满,释放回乡,仍充神父达10年之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逾70的刘西满再度被捕,永远枷号示众。ketyztctkp 
ketyztctkp 
 
第三章 晚清社会与福音 
一、更正教初传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在马礼逊来华宣教之前,新教已有过一些尝试和动议,1624-1662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并于1626年开始向台湾派遣传教士,据说在当地发展了数千名信徒,还开办了学校。但当荷兰人被郑成功逐出台湾时,当地的教会也随之销声匿迹了。此后,欧洲时有向中国宣教之议,如英国贵格会的创始人乔治·福克斯于1661年曾声言"可以召集一些教友去中国出版圣经"。这一年他的日记记载有3名贵格会的成员试图前往中国,但在途中遇阻而还。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此外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呼吁在中国建立超教派的新教教会,虽引起一切注意,但并没有哪个差会派出宣教士。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798年,英国的威廉·莫斯雷发表文章,吁请人们重视《圣经》的汉译与传送问题,并提醒人们留意在大英博物馆有部分《新约》的中译手稿。"英国与海外圣经会"在其第一份报告中就提请注意这份手稿,并考虑将其印刷发行。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到19世纪初,向中国派遣新教宣教士渐渐成为英国教会关注之事。1801年,英国圣公会传教会开始考虑向中国派遣传教士。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马礼逊(1782-1834)的父亲是家乡长老会的长老,信仰虔诚。受其影响,马礼逊在16岁那年加入了长老会。1803年,在牧师的鼓励下入伦敦霍斯顿学院学习神学。学习其间,马礼逊开始对海外传教有感动。1804年,他向伦敦会提出申请,要求成为该会派赴海外的宣教士,立即获得批准。不久便被送到高斯波特传教院受训,该院院长宝格认为将《圣经》译成中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该派遣传教士在中国长期居住,从事翻译。经过观察,宝格发现马礼逊可以承担这项任务,就劝他接受派遣。经过一段时间的祷告和考虑,马礼逊接受了伦敦会派他去中国的决定。从1805年开始,他就跟一位中国青年学习中文,并到伦敦博物馆抄录那份中文《新约》手稿,并从英国皇家学会借抄拉丁文中文字典手稿。这两份手稿后来对他翻译《圣经》和编纂辞典颇有帮助。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伦敦会最初打算派遣包括马礼逊在里的三四名宣教士前往中国,但除马礼逊之外,征募其他宣教士的努力均告失败,最终只得派马礼逊一人前往。1807年1月8日,马礼逊在伦敦的苏格兰教会被按立为牧师。随后,他接到伦敦会给他的指示信,信中说由于他们对中国缺乏了解,难以给他具体明确的计划,要马礼逊自己见机行事。不过建议他在第一年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学习中文,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向中国人传授有关西方的知识,并用所掌握的数学、天文学等知识接近中国人;但他的中文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后,他可自行决定留在广州还是到南洋华侨聚居的地区,而随后几年的使命是编纂中文辞典和学习指南,并将《圣经》译成中文。后来的事实证明,马礼逊忠实地执行了上述指示。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伦敦会曾指望让马礼逊搭乘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但因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对传教士怀有戒心,严禁传教士搭乘公司船只到东方,故只能决定马礼逊取道美国转赴广州。1807年1月31日,马礼逊出发横渡大西洋,4月20日达到纽约。逗留3周后,5月12日乘三叉戟号从纽约启程,9月4日到达澳门,三天后抵达广州,开始非法匿居,请中国人教习中文,并在中国政府的禁令之下,"偷偷地取得"了四五百本中国书籍,内容包括中国语言、宗教、哲学、医药、法律和历史。马礼逊在研习中国语言文字方面相当有恩赐,1807年底,他已能够向在英国的朋友寄送一份广州方言字汇。1810,他翻译并雇人刻印了《使徒行传》,次年又翻译印刷了《路加福音》。与此同时,马礼逊还在准备编撰中文语法和辞典等书籍。他在信中高兴地告诉朋友:"我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能用中文写作,而且能用官话和本地土白对话,这使每个人都感到惊讶。"他没用多长时间就使广州的外国人社区知道,他已成为一个中国语言文化专家。在非法隐居广州初期,处境相当困难,精神压力也很大,他甚至一度想离开广州到南洋活动。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08年秋,马礼逊在澳门结识了英国人莫顿博士,并爱上了他的女儿。1809年2月20日,马礼逊与玛丽·莫顿结婚。当天,东印度公司聘请他为广州商馆中文译员,年薪500英镑。这不仅使马礼逊在生活上和经济上有了保障,而且使他有了合法居留广州的身份。从此开始了他与东印度公司长达25年的关系。但东印度公司雇员这一世俗身份与宣教士作为神职人员的身份从道理上来说是相互冲突的,为此他专门向伦敦会提出说明:接受此职可以使他合法地居留广州,进一步掌握中文,减轻伦敦会的经济负担,使东印度公司减少对传教士的敌意等等。伦敦会对此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此后,马礼逊便以双重身份生活在中国,他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能使这两种身份调和一致,而且还能使之相互补充。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他在公司负责英国商馆与中方的文书往来,并参与特选委员会与中国官员就各类事件进行的谈判,此外他还担任商馆的牧师。他的工作深得公司肯定和重视,并于1811年把他的年薪提高到1000镑。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马礼逊的主要身份还是一名宣教士,他用中文翻译、写作并刻印散发了许多宣传品,这包括1813年译出《新约》,又在伦敦会派来的第二位宣教士米怜的协助下,译完了《旧约》,马礼逊将这部中文圣经命名为《神天圣书》;《神道论赎救世总说真本》(1811)、《问答浅注耶稣救法》(1812)、《养心神诗》(1818)、《古圣奉神天启示道家训》(1832)等,分别在广州、澳门、马六甲等地出版。同时,他还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利用其他宣教士和中国雇工在中国本土和南洋地区散发这些小册子。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虽然马礼逊来华工作是铺垫性的,伦敦会也没有要求他领人信主,但作为一名宣教士,马礼逊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为教会服务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依然把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的宣教活动作为他的主要人生目标之一。刚到广州不久,马礼逊就在信中提到"要始终考虑到千百万未闻我主耶稣的中国人的可悲境况。"他刚安顿下来,就开始设想"在礼拜日召集到几个中国人--两个或三个,向他们谈论关于耶稣的事"。尽管这样做需冒被发现和被驱逐的危险。他的这一计划最初是在他雇佣的中国中间实施的,他的妻子日后回忆道:"几乎从他开始定居中国之时起,马礼逊先生就努力引起其中国助手和仆人对礼拜日之事的注意",向他们宣扬对上帝的崇拜,又尽力诱使他们一起唱赞美诗、祈祷。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终时刻"。不过他始终难以把这种活动扩大。他在1808年时只能向他的雇员读《圣经》,使他的私人教师和仆人和他一起祷告,讲道的听众只有一人或两三个人。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马礼逊在几十年的宣教士生涯中,吸收信徒的数量是有限的。在他来华7年之后,终于有一个名叫蔡高(1786-1818)的中国人由马礼逊施洗归主。蔡高在1807年就与马礼逊相识,和哥哥蔡兴一起为马礼逊刻印中文《新约》。蔡高在刻印过程中,逐渐认为"耶稣的功绩足以拯救所有时代所有国家的人"。1814年上半年,他向马礼逊表示希望受洗,并写了一篇表达其信仰基督的忏悔书给马礼逊。7月16日,马礼逊在澳门为蔡高施洗,蔡高便成为新教宣教士在中国所结的初熟的果子。不久,他的哥哥和弟弟也先后信主。另有一个雕版工人梁发,虽然表示要信主的时间还先于蔡高,但马礼逊觉得他在人前羞于承认其信仰,所以又考验了他一段时间,直到1816年才在马六甲由米怜为他施洗。梁发信主后奋力布道、撰写福音单张。1823年马礼逊选择梁发在自己回国期间,负责广州、澳门的传教工作,并行了按手圣礼,这样梁发就成为第一个中国牧师。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在马礼逊的倡导和参与下,1818年在马六甲兴建了英华书院,米怜为校长。既向东来的欧洲人讲授中文,也同时教授当地华人子弟英文。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34年,马礼逊因病去世,终年52岁,葬于澳门。他的两个儿子马儒翰、马理生也定居中国。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二、传教与不平等条约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42年《江宁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善后章程》,洋人可在五个口岸自由进出及居留;领事裁判权。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43年《虎门条约》,英国人可在五个口岸的议定界址内建屋居住;最惠国待遇。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五口议定界址内兴建房屋、学校、医院、教堂。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45年,中国正式弛禁天主教(经交涉基督教亦被包括在内)。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46年,清政府答应归还在康雍年间没收的天主教堂。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58年,中国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中国全境开放,洋人可在各地游历;中国政府有责任保护传教士和中国信徒免受不公平的待遇。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容许宣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此条为擅自加入,为法文版所无)。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860年以后,传教已完全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之下,表面上看,中国福音的大门是打开了,妨碍宣教的一切官方阻拦都在理论上被清除。然而,将宣教工作依附于不平等条约之上,却埋下了难以预料的祸患和仇恨的种子,为中国教会预备了极坏的土壤。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当时的宣教士对这段历史各有不同见解。美国宣教士雅裨理(1804-1846)认为鸦片战争是"上帝用来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另一位宣教士倪维思(1829-1893)更直率:"不管这场战争正当、不正当,它是按照上帝的意志被用来开辟我们同这个巨大的帝国关系的新纪元的。"《中美望厦条约》签定后,美国宣教士裨治文指出:"显而易见,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开始......全能之手明显地导演着这场运动,上帝的旨意将获得推行,而不再受到阻挠。"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士和西方的外交家,认为西方对中国发动的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促使中国民众对外来势力一概排拒与抵制;而且用不平等的条约规定传教的权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基督教在中国的扩展带来了契机,但是也会使中国民众在感情上将基督教与西方殖民主义的强权政治等同看待,最终给传教设置障碍。同时,他们也深深感到用武力和不平等条约来宣教,违背了《圣经》的教训。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来上海宣教的美国人晏玛太,在给美南浸礼会差会的报告中说:"我们进入中国的时候,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四五年。中国人在这次战争中被英国人击败,被迫签订了一个条约,开放五口与外国通商,赔偿了沉重的战费。这说明,为什么中国如此强烈地反对一切外国人,他们也分不清外国人的国别......所以,当我们开始在上海传教的时候,我们必须同一个已被征服但却不可掉以轻心的敌对情绪作战。"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当英法联军即将北上津、京时,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华宣教士梅得尔神父被该国公使问及,是否要在订立条约时迫使北京当局归还明末清初时被没收的耶稣会旧教产,他回答说:"我们只坚持为接受我们福音的人民做善举,假如人们归还给我们,我们也得用之于中国人民;我们不要求、也不希望什么特殊照顾。假如我们要挟过多,人们必将痛恨我们,反而妨碍了我们的慈善事业。此外,我们最好还是一心依赖天主的上智,和天主委托玉成这种使命的人们的仁爱。"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作为西方外交官于1848年曾以炮舰威胁清政府处置青浦教案,但在11年后的1857年,对中国民众排斥基督教的立场有了较大转变。他写了一篇题为《对基督教的容忍》的文章,批评宣教士一听说教徒或自称为教徒的人受到官吏的虐待,就起来保护教徒,这种做法只能激起中国上层分子对教会的愤懑,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他认为"基督教会在中国最大的敌人,就是传教士自己和自称为保教者的西方列强。"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三、从民教冲突到义和团事件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基督教逐步由沿海渗入内地的过程,也是全国各地反教浪潮风起云涌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较出名的有青浦教案、定海教案、西林教案。自60年代起到甲午战争前后,则中国举国反洋教的舆论和行动几如波涛汹涌,逐浪而起。这30年间有重大影响的教案不下30起,尤以长江流域为多,同时也屡见于华北和西南地区,卷入其中的不仅有下层民众,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士绅和官吏。据统计,从1840年到1900年,全国大小教案共计400余起,大部分集中于19世纪60-90年代这30年间。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综观这30年间中国社会的排教行为和言论,可以发现中西双方矛盾的焦点大致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㈠宣教士自觉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代表的官绅阶层为敌。"吾非除旧何由布新?将欲求吾道之兴,必先求彼教之毁"。"兴"与"毁"的冲突,使教会与官绅进入种族和文化优越感的对立之中。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㈡近代基督教的宣教事业,在中国社会中形成具有政治意义的势力。尤其宣教与不平等条约的联系,更使中国各阶层人士将基督教与列强的强权政治视为同物。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㈢19世纪五六十年代扰攘东南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之乱,直到同光年间,仍在官绅百姓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恐惧的阴影。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㈣中西双方社会、宗教礼俗的冲突。"多了一个基督徒,少了一个中国人"。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900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民教冲突积累了半个世纪的大喷发。据不完全统计,庚子教难中,天主教宣教士遇难者约53人,教徒18000人;新教宣教士及其家属遇难者为188人,其中内地会的宣教士占1/3强,信徒被杀者的数字很难统计,一说有1912人,另一种估计为5000人。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从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充满了日益高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赫德指出:"义和团运动无疑是官方鼓励的产物,但是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中国。简单说来,这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的自发的运动,其目标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计划。就通过实力来达到它所提出的目的,即达到根除外国宗教和驱逐外国人的目的,它的第一次实验并不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就它所作出的试探--试探自发运动是否能起作用--来说,或者就其作为检验方式方法以供将来选择的一次实验来说,它并不是一次失败。"他认为,总有一天中国民族将实现民族的自抉和自治,并把外国人赶出去。只有两种办法可以延缓中国民族觉醒的过程,一个是瓜分;另一个是"基督教得到奇迹般的传播"。事实是欧洲已经深深地伤害了中国,因此赫德预测:"五十年以后,就将有千百万团民排成密集队形,穿戴全副盔甲,听候中国政府的号召,这一点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如果中国政府继续存在下去,它将鼓励--而这样鼓励是很对的--支持并发展这个中华民族运动;这个运动对世界其余各国是不祥之兆,但是中国有权这样做,中国将贯彻她的民族计划!"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四、传教策略的再认识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义和团使得不少传教士和教会人士对自身进行反省和检讨,他们认识到基督教受和约保护,颇涉政治嫌疑,为中国人恨恶。因此,一位美国宣教士卜舫济在论到外国传教士参与八国联军在京津的军事行动时也说,"在回答这项指控时,我们至少担心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们是要服罪的。基督教传教士参与这种政治干涉,也不是没有罪过的。"①另一位美国宣教士明恩溥曾说:"基督教要想在中国取得立足之地,必先得到人民的承认、景仰、赞成与接受。"②他承认外界对宣教士过分热衷于政治和诉讼的批评是"公正的",教会必须对此加以反省。"在此紧要关头,决不能害怕暴露,应当坦率地承认和摒弃某种方式,用新的和更好的方式,代替那些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和毫无价值的方式。"③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当时,人们思考的中心问题,是教会与20世纪的中国应当以怎样一种关系相处?清朝海关总税务司长赫德明确主张:传教士和教徒的地位应由法律明文规定,教徒应当遵守法律,传教士则不应介入地方诉讼事件,以免招惹当地社会民众的不满和敌意。他写道:"教徒和传教士的地位得明确,为此制定的条款必须是完整的和严格执行的。教徒当他皈依基督教时,并不意味着不再是中国臣民。像其他中国臣民一样,他们必须继续遵循所属国家的法律,和提交该国法庭。传教士仅仅是传教士,必须限制为从事传教工作,并避免任何干预中国官方有关诉讼和调解之举。只有坚定不懈地坚持这些原则,地方人民、省级官员和中央政府的敌意,才能是非武力的;传教工作才能改变目前无能的状况。"①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有鉴于此,英美政府和教会内部都对教会和宣教士涉足政治和外交领域的活动作了响应的限制。英国驻华公使根据英国政府的训令,于1903年发出通报,禁止各地传教士直接到官府为教徒诉讼等事出面干涉,避免再引起教案,如有必需去找官府时,须由各地领事负责与中国官府交涉。德国在上海的一家报纸也提出,传教士不得从事宣传基督教和知识以外的工作,违者予以处罚和驱逐。宣教士也明白,入教者中一些人的素质不高,因而需要注重栽培和教导,对于插手他们的纠纷事件也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这样一来,20世纪以后各地因民教纠纷而起的教案,与19世纪相比大大减少了。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义和团运动还使在华宣教士认识到,要消除中国人对外国人和传教士的仇恨和排斥情绪,以前的传教方法也有必要加以改革。在19世纪,绝大多数传教士采取传统的"直接布道"的方式传教,以宣讲教义、巡回布道、散发福音单张等手段,吸引人信主。最为典型的是英国宣教士戴德生和他领导的内地会,他们的果子多是社会中下层群众,为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士所鄙视排斥。20世纪以后,一些传教士认识到光靠直接布道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丰富传教方法。有些人主张办教育,积极参与社会,以此来改革社会和改变人心。美国监理会宣教士林乐知就是一个典型,他于1866年来华,在上海传教,后因美国内战而失去了与监理会的联系,为了维持生计,便在上海的一家美国商行找了份工作,后又受聘于广方言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西书和教授英文的工作。他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发现以这种启迪民智进而改造中国文化并引导中国人皈依上帝的方式,更容易被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所接受,便热心办教育、出版等事业。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另一位英国浸信会宣教士李提摩太也是如此。他于1870年来华,当时传福音常用的方法是开堂讲道,他也如此照做,但看见来堂者多是乡人无知之辈,文人绅商多不肯来。李提摩太想到圣经上有一教训,若引领出众的人,教他信道,再由他去感劝乡人,自然事半功倍。因此,他便下功夫查考研究中国经书,且买来各教典籍,以掌握各教宗旨要义,目的在于得知各教词汇,写一本基督教问答,借用中国旧有的词汇,发扬基督教义,以耶稣真理为骨子,装饰为中国化罢了。他还积极从事教育、出版和赈灾等活动。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一些宣教士在义和团运动之后,建议美国政府加紧培养亲美知识分子,利用庚子赔款把更多青年学生送到美国去留学,并在中国开办学校。明恩溥说:"我们的责任不是完全把这笔钱退还了事,而是要把它用来使类似暴乱将来再难发生。"②1906年,他本人到白宫向罗斯福总统汇报了中国的政治形势,认为防止义和团运动再次爆发的最好办法是传播基督教和设立教会学校,并建议退还一部分清政府赔款用以开办学校。他的建议受到总统的重视,评价颇高。后来,美国政府果然用部分赔款办起了清华大学,而李提摩太在山西也利用庚子赔款办起了山西大学。与此同时,英美的传教机构加紧派遣传教士来华办学校、医院及慈善事业。这些都在客观上适应了中国人求变革、求富强的需要。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在教会学校中长大,接受了基督教,或即使不信,对基督教也有好感。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1907年,是基督教第一个宣教士马礼逊来华100周年,在华各宗派各差会于4月25日至5月7日,在上海召开第三届传教士大会--百年大会(前两届分别于1877、1890年召开)。重要目的在于讨论百年来在中国宣教的得失,提出更适合中国社会的传教方针。当时,在华宣教士的总数已达3833人,与17年第二次大会相比,增加了3倍多。这次大会的出席者共1179人。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会议最受关注的专题是"传教士问题",这是庚子事变后传教士对民教纠纷等问题的重新反思。经过充分讨论,会议通过了5条决议:①感谢中国政府往日对传教士及教徒的保护;②重申传教士只负有道德和灵性的使命而没有任何政治目的;③表示当前撤消"保护传教"法令的时机未到;④要求传教士在中国民族主义上升的时代,注意使教会不被革命所利用,不要造成反对政府的不忠诚行动;⑤请求官方在文件中取消"教民"的提法,以避免对教徒的歧视而引起冲突。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此外,会议对传教士一直关注的教育问题也进行了充分讨论。1905年以后,清政府明令废科举开学堂,中国社会出现了办近代教育的热潮,官办和民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及大学纷纷涌现,无疑对教会学校形成挑战。会上,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作了教会办学问题的报告,他认为中国出现的这些新式学堂有三个特点:①是"洋",无论学制、教材和教学方法都照搬西方;②重知识传播而轻道德教化;③以传播科学为主,在宇宙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因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反基督教"性质。鉴于上述理由,基督教不能等闲视之,必须抓紧兴办教会学校,并在教会学校中加强传福音和基督教道德教育。为此,大会要求各差会从本国派遣有较高造诣的宣教士来华办学,以提高教会学校的质量。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大会还对中国教会的现状进行讨论。在汕头宣教30多年的汲约翰作了《中国的教会》的专题报告,他承认民教纠纷和教案的发生是传教士在中国培植西方基督教的结果,在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大觉醒的今天,中国教会也不愿意再受外国控制。这时期中国教会已有少数信徒提倡"自治、自养、自传",组织了若干不受外国差会人力、财力资助的教会。汲约翰从改变教会形象,更有利于传播基督福音的角度出发,提倡教会实行三自。关于自治,他认为中国教会目前还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传教士必须积极为教会训练人才;关于自养,他认为中国信徒多为农民,难以负担教会的资金,因此要建立"宣教基金";关于自传,他提出组织中国信徒四处布道的方法。汲约翰希望逐渐减少宣教士在中国教会中的作用,把精力转到教育、出版和神学方面。这是第一次在传教士大会上提出中国教会的三自问题。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百年大会最后通过四项备忘录:《致中国教会的备忘录》、《致本国教会的备忘录》、《关于鸦片的备忘录》、《致中国政府的备忘录》。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在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方面,强调基督教的非政治性,希望中国基督徒安分守己,潜心祈祷读经修身治家,反对教徒参与反政府运动,取得中国政府的支持。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在教会传教事业上,提出今后教会工作的方向:大力发展基督教教育,尤其要重视女子教育;提倡各宗派的合作和联和;要用西方文明改变中国人的观念,领导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心智变革"。dbfmjuqeewfns 
dbfmjuqeewfns 
这次大会总结了传教事业的得失,调整了传教的方向和策略,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为教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四章 风雨民国 
一、宣教高潮与教会复兴{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在20世纪初期的20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动荡和变革: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中国民国诞生、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为基督教提供了新的社会环境,使在义和团运动中遭受沉重打击的基督教重新崛起。从1900年到1920年的20年中,基督教传教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堪称"黄金时代"。{btclzmmntqp 
{btclzmmntqp 
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掀起了又一次灵性大复兴运动,美国社会出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外宣教高潮。1888年,兴起了"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口号是"在我们这一代把福音传遍世界"。抱着"为基督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和火热的奉献精神,许多青年学生纷纷表示愿意献身于宣教事业,前往海外宣教,许多著名的宣教士如司徒雷登、赖德烈等都是受此运动影响来华的。据统计,从1888年到1919年,美国共有8140名学生志愿者被派往海外,其中来华者就有2524人,约占总数的1/3。与此同时,美国各基督教差会也大量派宣教士来华,美国的长老会、圣公会、监理会、美以美会的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btclzmmntqp 
{btclzmmntqp 
据统计,基督教来华差会1900年有61个,1906年增至67个,1919年就猛增到130个,另外还有36个基督教团体独立经营的各种事业。其中最具实力的是内地会。20年内差会增加了1倍多。{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外国宣教士1900年为1500人,1905年增至3445人,1914年是5400人,1919年为6636人,20年间增加4倍多。大部分宣教士集中于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福州、长沙、成都、济南等中心城市。传教活动呈现从沿海向内陆,中心城市向四周乡村辐射的形势。{btclzmmntqp 
{btclzmmntqp 
1920年,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开设了693个传教点,1037个布道机构。{btclzmmntqp 
{btclzmmntqp 
1900年时全国信徒有8万人,1906年增至17万,6年间增长1倍,为信徒发展最快时期。到1914年有信徒25万,1918年为35万,1920年达36万,14年间又翻了一番。从1900年到1920年间,中国信徒总数增长了4.5倍。中国信徒集中于沿海城市和乡村,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和奉天7个沿海省份的基督徒,占总数的71%。值得注意的是教会学校中信徒数量有较大的增长,1907-1920年间,全国信徒人数增长105%,而教会学校学生人数增长322%,同时期教会学校教师人数增长374%。1920年青年会曾对133所教会学校进行统计,学生中信徒约占49%,加上那些信仰基督尚未加入教会的学生,总数可能超过50%。再加上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数量就更可观了。这使基督徒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当时全国平均每75人中仅有学生1人,而基督教团体中平均每3人就有学生1人,能识字读经的信徒已大有人在,尤其在苏、粤、鲁、直四省,教会学校学生最多,信徒的增加极快。{btclzmmntqp 
{btclzmmntqp 
此外,基督徒的社会地位也随着教育大幅度提高。因清末新政,教会学校的毕业生有了更为宽广的就业机会,收入也大为改善。各行各业都有基督徒美好的见证,最引人注目的是孙中山先生和他不少的革命同志如陆皓东、陈少白等都是基督徒;民国政府国会议员中基督徒达60余人;1912年广东省政府的任职人员中,基督徒占65%;当时驻德公使颜惠庆、农林总长陈振先、海军次长李和、参政院次长王正廷等均为基督徒。{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在中国基督徒质和量都大为增长的同时,中国的神职人员队伍开始形成,尤其是1907年以后,按立的中国神职人员逐渐增多。1906年按立的中国牧师为345人,到1919年增加到1065人,增长了3倍。为培养传教人才,差会在各地开办了许多神学院和圣经学校,到1920年,全国有神学院13所,男子圣经学校48所,女子圣经学校52所。中国教会的上层领袖大部分都毕业于大学水平的神学院校。1907年传教士百年大会时,经教会选派的500名代表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但到了1913年基督教全国大会时,115名代表中中国人占了1/3,到1919年中华归主会议时,中国代表已占半数,中国教会领袖已成熟壮大起来,成为基督教事业中必不可少的力量。{btclzmmntqp 
{btclzmmntqp 
民国以后,中国民众对外国人不再感到陌生,尤其是英语好的大中学生可以直接与外国人对话,中国教牧人员的布道更容易被群众理解,达到良好的效果。1907年的百年大会成立了"福音委员会",三年后在汉口召开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了庞大的城乡宣教计划,鼓励开布道会、奋兴会,呼吁所有的基督教组织共同传播福音。学界的宣教工作主要由青年会组织进行,1911年后青年会数次邀请穆德、艾迪等美国著名奋兴布道家来华举行大规模布道会,每次出席者都达数千人以上。演说的对象绝大多数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注意从科学和哲学问题入手,学术性较强。他们还针对当时中国青年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救国问题进行宣讲,指出拯救中国的理想之道在于耶稣基督的能力。{btclzmmntqp 
{btclzmmntqp 
中国传道人中著名的布道家为丁立美牧师。丁立美原籍山东,毕业于狄考文创办的登州文会馆,1900年被按立为牧师。他有雄辩的口才,他的祈祷扣人心弦,很有吸引力,他在山东、北京、天津、通州等地布道,吸引了不少青年学生信主。{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这段时期在中国教会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布道会、奋兴会,掀起了广泛的复兴运动。具体而言,有教堂布道、乡村布道、街头布道、学校布道、露天布道大会等;还有布道周、主日布道、新春布道、圣诞布道等;有个人布道、家庭布道、文字布道等;还有面向特殊群体,如军队、人力车夫、监狱犯人等的布道。{btclzmmntqp 
{btclzmmntqp 
1913年,冯玉祥将军在崇文门堂参加了穆德举行的布道会,对耶稣的人格和伟大的牺牲精神留下了良好印象,会后即报名参加圣经班,受洗成为基督徒,被称为"基督将军",他自己经常亲自证道,悔罪认错,他手下的不少将领也受影响而信主。他的部队中有随军牧师,驻军开奋兴大会,信主士兵达1万人以上。他的部队军纪严明,军中提倡博爱、牺牲、团结,有"模范军队"的美誉。{btclzmmntqp 
{btclzmmntqp 
除重视向学生知识分子布道之外,一些教会着重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传教,以各种奋兴会和培灵会来挑旺他们的灵火,许多人在聚会中痛哭悔罪,请求赦免,接受基督作救主和生命的主。这些人悔改后更加热心地向他人宣教,带领周围的人信主,很有果效。{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这一时期中国教会大复兴,还表现在对中国基督教的现状和国情作了详尽的调查。1910年,英国爱丁堡举行"普世宣教会议",将全球宣教事业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讨论和研究了宣教组织的协调与合作等8个问题,并提出了要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个传教区进行调查的建议。1913年,穆德来华发起召开了全国基督教第一次大会,提出各差会要对中国基督教现状和有关中国的国情作周密的调查研究,以便对中国的传教事业形成清楚和明确的计划,为此设立"中华续行委员会"。从当年开始,各差会的传教士就开始分门别类地收集各种与宣教有关的资料,并提供了详尽的报告。1918年,开始普遍的调查工作,内容包括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绘制各省详细地图、行政区的划分、气象状况、方言区域、全国人口、交通、经济变迁、基督教以外其他宗教的分布状况、各差会近20年以来的宣教历史、各差会在华分布及力量比较、差会未到区域,教会医院、学校、出版事业,天主教、东正教在华活动状况等。调查历时3年,取得许多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最后成果于1922年出版,书名为"The Christion Occupation of China",直译为《基督占领中国》,中文名译作《中华归主》。{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受此调查的鼓舞,为了使中国福音化,1919年底"中华续行委员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发起"中华归主运动"。该运动旨在联络全国教会,"使基督教在个人与国家之上,得最明确之信用",为此,大会提出提高信徒文化水平,发动全国信徒投入事奉行列,造就及搜罗优秀同工,实践远方布道,改良社会,栽培信徒灵命等任务。此外,还决定继续展开全国性布道运动,并成立了"中华归主运动委员会",出版会刊《中华归主运动》。各地教会纷纷响应,积极推进当地的"归主"事业,号召每个信徒家庭举行祈祷会,在本家族中布道等。{btclzmmntqp 
{btclzmmntqp 
然而,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国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反帝爱国情绪高涨,中华归主运动受到由此引发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巨大冲击,归于沉寂。{btclzmmntqp 
{btclzmmntqp 
{btclzmmntqp 
{btclzmmntqp 
二、非基督教运动{btclzmmntqp 
{btclzmmntqp 
1922年,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把批判基督教运动推向高潮,掀起了一场历时6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一时间基督教成了众矢之的,受到社会的公开谴责和攻击,运动的重心在于反对不平等条约,反对教会教育,收回教会学校教育权。{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在举国上下口诛笔伐的一边倒的浪潮中,令人欣慰的是还能听到些许不同的声音,北京大学的5位教授:周作人、钱玄同、沈兼士、沈士远及马裕藻在1922年3月31日,发表《信仰自由宣言》,以坚持信仰自由原则来反对非基运动。{btclzmmntqp 
{btclzmmntqp 
20世纪的知识分子和国共两党的反教倾向,完全不同于19世纪由官绅发动和领导的排教风潮。与19世纪的众多旧式士大夫相比,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的非基运动中走在前沿的众多知识分子,是代表着出自国内外新式学校的另一辈新式人物。他们承袭了上一世纪反教者内心深处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但所使用的反教理念和思想武器,已不再是传统的夏夷之别和人禽之辨。在民族主义的内核之外,包裹着来自西方的思想和理念,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科学和理性主义、实验主义都成为批判宗教的有力的工具。尽管规模浩大,但反教者们尽量保持了克制,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式,在非基运动中虽有教堂被攻击、骚扰的现象发生,但就程度而言绝非庚子事变所能比拟。{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人们概无例外地受到民族主义思想和情绪的支配,这就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信奉三民主义的国民党、信奉国家主义的青年党,能够在非基运动的旗帜下走到一起来的原因。正如学者指出的:"从前的反对基督教,象征着一个古老文明决心抗御有毁灭它危险的外来势力,20世纪的反对基督教,则表现在一个年轻的国家急于寻找新的自尊的基础。排外主义仍延续了下来,但是它是在新环境中延续下来的,而这个环境与其说形成于畏惧,不如说形成了愤怒;与其说形成于旧式仇外情绪,不如说形成于现代的民族主义。"①{btclzmmntqp 
{btclzmmntqp 
{btclzmmntqp 
{btclzmmntqp 
三、本色化运动{btclzmmntqp 
{btclzmmntqp 
20世纪20年代,面对非基督教运动的挑战,基督教回应之一就是兴起了信仰与文化的讨论。从关怀的焦点与提出的策略来分析,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btclzmmntqp 
{btclzmmntqp 
1、 自足型{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这一型的要旨是主张信仰中的要目全在中国文化内,基本上就是儒家思想,信徒只要把它们发掘出来便可以了。其代表人物是燕京大学的吴雷川②。{btclzmmntqp 
{btclzmmntqp 
1923年,吴雷川公布他对信仰与文化整合的观点,指出"道"与"教"的分别在于,道为真理,日光之下只有一个,而教则是宗教,儒家、基督教都是其中之一。道为本,教为末,后者彰显前者,故人们需要注意的是道,而非教。人人皆可入教,但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在宗教内窥见真理。宗教需要在儒学传统内再解释,教会也应为了符合民情民生而重建。{btclzmmntqp 
{btclzmmntqp 
之所以选中儒家,不单它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粹,也包含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诸如上帝、天使,都见于《诗经》、《书经》中,甚至弥赛亚思想也可在《中庸》中找到。而圣灵,就是儒家所谓的"仁",二者都是属灵的领域,其功能都是导引个人及社会走上仁人之路。{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这种观点到了70年代,被谢扶雅推上了极端。他同样认为儒学与基督教应该平起平坐,用《中庸》的"执两用中"原则可以解释基督生平上的矛盾,即可在儒家的架构及用词上建立中国人的基督传。他最惊人的就是提出再编圣经,即删去其中与中国人无关的部分,收入中国古籍的精华,使我们有一部"本色化的圣经",内容包括全部新约;部分旧约,包括五经、大先知书和诗篇;儒家典籍,如诗经、书经、易经及四书全部;重要的道家和佛家典籍,如道德经、庄子以及天台、华严的重要著作。{btclzmmntqp 
{btclzmmntqp 
2、 平衡型{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这类学者提出一共同的问题: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哪些地方可以沟通对话,进而彼此协调?他们认为二者说不上哪一方比对方强,因为二者都是为了人民实际生存的需要才有的。可惜人不是仅只熟悉中国古典,就是只有西方神学的训练,因此就不容易有平衡的观点。{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其代表人物范子美认为要解决信仰与文化之争,就一定要从新的角度来处理,即回归二者之源,那就是道,它是文化与信仰之本,各循不同的途径和词汇来表达同一的本源。人若追其本,就会发现最纯正的基督教和最优秀的儒学,可以合成一个全新的"东方宗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上帝"或"天父"都是伦理的基础,儒家力主忠、恕、孝、悌,而基督教则传天国及爱人的道理,后者可使前者变得更加简单而可爱,因为基督教的形上基础能澄清儒家在人伦关系和责任上的教训。{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平衡型的近代人物有封尚礼,他也认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信仰是可以也应该互助互长的,因此本色化就是二者对话的过程。应更强调孔孟崇高的伦理思想,它们与基督教伦理教训合起来,便是一条互相沟通的桥梁。他提出"中庸神学","中"是特殊启示中的神道,即圣经;"庸"是普通启示的理,即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至高原则。二者合起来就是信仰与文化的接触点了。人什么时候不守中之道和庸之理,就会出现文化和信仰的对立现象,纷争便起;相反,我们若从中庸的观点来处理,就会发现二者是相成而非相争了。只有充分利用伟大的宗教思想(希伯来民族在这方面甚为丰盛),和伟大的文化思想(中国在这方面最为擅长),才能把基督完全地彰显出来。{btclzmmntqp 
{btclzmmntqp 
3、 相成型{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这一派学者认为耶稣的宣告是一切文化与信仰接触的最高原则:祂说祂来,不是要废掉先知和律法,乃是要成全。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有不少弱点,需要基督教的信仰来使它丰富起来,反之亦然。二者虽非等同,但也不能以此盖彼。神的国度若要成就在中国,就需要二者的合作。{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该派思想有几个前设:①儒家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它是人的工作,为神保存于历世万代中,神也借此向中国人显明;②启示需要某种文化形式作媒介,使人能明白启示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剔除的,但传递媒介却可以;③中国人不必惧怕儒家与基督教思想接触,因为它们可以彼此互通优良因素,并有足够力量改造次好的。{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这一派的重要学者有刘庭芳、诚静宜、谢颂羔和赵紫宸,其中赵紫宸的贡献最为显著,他不单是20年代到50年代最重要的教会领袖之一,其本色化主张也有一整套神学思想作基础。{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基督教能在什么地方使中国文化更臻成熟?首先是论到启示,赵紫宸认为孔孟之言也是神的启示,因为神既是万人之父,天地的主,祂就一定在中国文化中有其作为。但这个启示是不完全的,唯一完全也是最后的启示乃是耶稣基督,中国文化与耶稣基督就成了神在中国人里的两只手,耶稣的福音一定要在中国文化的场景内阐释及发展,正如昔日在希腊文化中呈现一样。{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至于人性问题,赵紫宸认为孔子强调的德性事实上就是人本性的重要关键,也是神人联合的结果。可惜儒家教训长年在迂腐的注疏下变得僵化,圣经的道理却能使它复活过来。就以儒家之"仁"和基督教之"爱"来说,二者皆属人性之至高表现,因此也是等同的;仁之落实为孝,爱之落实为对孺子的爱;但儒家的孝现已沦为律法主义,各种规条只要求人盲从,能使其精神再生的,就是人的价值与尊严,这一点正是基督教所教导的。另外,借着基督教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教导,基督教实在能作为建设新中国的蓝本。当今中国正在努力自建,它不单需要子民有爱国报国之心,更需要一种新的力量和洞见,这些都可以在本身文化传统之外寻求。{btclzmmntqp 
{btclzmmntqp 
4、 相对型{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认为信徒唯一的要务是传福音,不应浪费时间精力于文化或社会建设的,都属于这一类型。其共同的前设:①不可以忠于信仰与文化两个主人,因为基督要求人的是完全的效忠;②基督徒的意思就是跟随基督的人,他一定要与旧人及其生活方式全然割断,好能迈向新的将来,即基督的再来,因此"文化改造"无疑就是被世界骗了;③若从正面来看这世界,它只是一个广大的福音工厂,若从反面来看,世界是一个邪恶的系统,是恶势力的大本营,基督来不是要改造世界,而是要摧毁它,信心就是胜过世界的武器;④基督徒若真要改造世界,只有透过好行为来为基督作见证,不是实际事务的参与。{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大部分福音派信仰的基督徒都采取这条路线,这一形态的代表人物是王明道。从本色化的目的即教会的角度看,他牧养的"基督徒会堂"是成功的,他于1937年便达到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目标,而且他的模式在福音派教会的影响力是不容低估的。只不过本色化必须包括观念(神学)与实践(教会)两个层次,王明道失于此而许多神学家则败于彼。{btclzmmntqp 
{btclzmmntqp 
5、 改造型{btclzmmntqp 
{btclzmmntqp 
倘若福音派信徒自20年代到50年代的本色化努力,是可以用王明道文化二元论作代表的话,那么自50年代到今天大概就可以称作改造型,意思是信仰要改造并超升文化。这种变化与两个现象颇有关系:其一就是外国宣教士在华人教会的教导及行政地位减弱;其二是华人信徒到海外接受高深神学训练者日众,提高了华人教会文化自省及信仰整理的能力。尽管这一派的理想是高尚及正确的,但至今仍没有人能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出来。{btclzmmntqp 
{btclzmmntqp 
该派提出三个本色化原则:①活动性的涵括,指对文化的优点要懂得欣赏和接纳,以致信徒能健康地活在他所在的社会中,也为他的邻舍接纳;②批判性的面对,信仰对文化体系内的缺点作出审判,这不是那一个文化更优越的问题,而是文化若已包含信仰的全部,信仰就是多余的了。信仰必有某部分的要求是不为文化所承载的,所谓西方基督教文化如此,就是信仰成功地被本色化之后也是如此;什么时候信仰对文化再没有审判的力量,那不是文化被信仰成功地超升,而是信仰本色已被贬低到文化的一环而变得多余;③积极性的改造,意思就是信仰要改造文化的负面因素,以致文化能在一个新的模式内支持信徒的生活,同时文化也因注入新因素而重得再生能力。 
第五章 从改革到三自爱国运动 
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基督教会经过短暂复苏,很快便再次陷入战火。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当时全国受洗基督徒有84万人(不包括基督徒聚会处、耶稣家庭等独立教会的信徒),若将所有相信基督的人和慕道者都包括在内,估计约有150万人①;教堂约有7000所。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一、面对时局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国共战争继辽沈战役之后,中共又于1948年11月同时展开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进入1949年,时局已日趋明朗,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指日可待。从当时北平燕京大学的境遇中,我们可以窥见时局的瞬息万变,以及人们的回应。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自48年12月北平被围以来,位于西郊双方真空地带的燕京大学(陆志韦代理校长职务)已停课一段时间了,圣诞节前虽然复课,但仍消除不了师生们的不安。学生分成40组,研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联合政府》及中共的《土地法》,以"认识新时代"为主题,充分讨论当前局势及其发展;同时,教职员也组成4个研究会,研究时事和新民主教育制度等问题。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49年1月22日,傅作义将部队和平撤出北平,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1日,共产党军队进入北平。燕大尚有五、六百学生,新政府的工作人员暂时没有干涉燕大校务,并且表示愿意与众教授共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问题。3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兼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名誉董事长颜惠庆博士访问燕大,称该校因有外籍教授数人,特由当局派遣士兵数人"保护"。学校课程除资本主义经济观不许继续开设外,其余课程,一如往昔。当时,在燕大工作的传教士共有25人。同月,燕大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写信给上海友人,述称中国基督教运动须重新检讨事工,以应当前的局势。不久,共有200余学生到政府所办政工人员训练班学习,为期半年,然后担任地方干部。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改革似乎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教授们大谈"改革学制";学生则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边疆舞、秧歌舞代替西洋舞,女学生不再涂脂抹粉,只穿蓝布大褂,男生不再见公子哥的样子,大家都愿意参加一些体力劳动。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学校中的基督徒团契仍在活动,并时常与清华大学学生公社互相往来交通,彼此鼓励,获益良多,这样的联合为过去少有。此外,燕大团契还发行了《恩友》月刊,撰稿人有赵紫宸(燕大宗教学院院长)、王梓仲(华北公理会牧师)、吴耀宗(青年会全国协会编辑部主任干事)、戴文赛、骆振芳等,其中一、二期连载赵紫宸的文章,发表他个人对基督教会自立的见解。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8月,燕大宗教学院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出台了改进计划,拟于秋季学年开始实施。具体内容是缩短学习时间,学生只要在两年期间,就可修完课程;但若要取得神学士的学位,则要在两年之外再修一年。如此,可以多训练一些人才,为教会服务。另外,增加了"基督教与马列主义"、"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等从未开设的课程。教授们拟定了一个集体著书计划,第一部书拟定为1848年以后100年来基督教的进步。为何将时间界线划在1848年呢?原因是该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年代,被视为在近代史上不能忘记的一年。而该学院所面对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学院在大学中的地位,是否可归并于大学系统之内。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12月,燕大团契组织了一个"宗教生活学习组",有20余人参加,目的是有计划和有组织地研究探讨问题。当时,他们讨论了两个问题:①劳动创造世界与上帝创造世界;②阶级观点--什么是上帝的爱?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其实,在1949年各地绝大多数基督徒都在考虑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教会如何生存下去?举凡教会、基督教机构、学校、医院等等,其走向大致与燕大类似,从观望思考、表面形式上的改革,到心灵深处的革命。不论有意无意的,顺从还是抗命的,其结果早晚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对"中国教会如何生存下去"这一问题的普遍共识,是改变自身的存在,于是大家纷纷努力在各个方面去适应新的时代。但几乎与前一问题并存的更为深层问题就是"基督的信仰如何在中国存在下去",以吴耀宗为首的教内人士为此做了大量工作。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二、政协会议和基督教访问团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1949年6月,吴耀宗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了新政协筹备会议,该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并促成全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会、新闻等人民团体的筹备工作。同月,上海《大公报》以《基督教徒的觉醒》为标题,刊出了5位基督徒的来信,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这在广大基督徒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人投书报纸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久,该报又刊登了5位读者来信,意见互有不同。这时,参加了政协筹备会议的吴耀宗刚好回到上海,记者请他就此争论作一总结。"指示基督教徒在现阶段应有的思想改造,及今后努力的途径。"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于是吴耀宗在报上发表了《基督教的改造》一文,指出宗教信仰与宗教思想与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基督教新教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宗教革命时期,也就是工业革命的时期。工业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产生资本主义;宗教革命使罗马教里面的新生力量脱离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团体,变成一个同资本主义一样,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新教。无论在形式上或精神上,资本主义同基督新教都是一致的。"因此,新教与资本主义共生、共长、共荣、共衰。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国家所信奉的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基督教,这些国家的传教士所传播给中国的,也是内涵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的基督教。"中国教会在现阶段中,虽然在名义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还没有脱离西国差会直接间接的影响与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果说中国的基督教同帝国主义完全没有关系,那是与事实不符的。"他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文章又进而指明基督教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努力的途径:"首先,基督教必须把自己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系统中挣扎出来,摆脱出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却是一件必须的事;其次,中国的教会必须实行早已提倡过的自立自养自传的原则,变成一个道地的中国教会;再其次,基督教必须认识现在的时代,和它自己过去的历史,......面对这个历史,它应当忏悔,应当严厉地自我批评。在这个忏悔的心情中,它更应当进而认识现代的时代。基督教必须大彻大悟,让旧的躯壳死去,让新的生命来临;最后,基督教必须投身到时代的洪流里去,与一切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建设新中国。"①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9月21至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的宗教代表共8人,其中基督教代表5人:吴耀宗、邓裕志(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刘良模(曾任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干事)、张雪岩(《田家》社社长兼总编辑)。这5位是中共高层领导钦点的,日后成为教会的领导人和改革的推动者。他们宣称并不代表全国基督教团体,所代表的是基督教里"与大会思想相同的一派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共产党在政治上的领导,主张与共产党合作。"他们"不满于基督教的保守、腐败,和它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力量的联系。"②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使得广大宗教界人士松了一口气。吴耀宗在发言中表示"我们宝贵这个自由,我们也决不辜负这个自由,或滥用这个自由。我们也要尽我们的力量,把宗教里面腐恶的传统和它过去与封建力量、帝国主义者的联系,根本铲除。"③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然而在当时的基督教内部,对这5人没有经过选举产生是否有资格代表基督教出席会议,多有不同意见和争论。且要让吴耀宗、刘良模跳过当时存在的各种教会组织和结构,去推动一个革新运动,实在是困难重重。于是,在政协会议后,以政协基督教代表为主体,另邀中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基督教协进会、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派代表,组成一个全国性的基督教访问团,于49年年底奔赴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华南5区,共18个城市,传达政协会议的经过和成就;中央人民政府有关宗教工作的政策;促进各地区教会领袖与政府当局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当时,各地教会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苦难,如有的教会经过战争尚待恢复,有的教堂被占用,教会工作被干涉等等,希望访问团能向上反映寻得解决之法。访问团虽向各地政府作了反映,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基督教目前所遭遇的苦难是暂时的。困难的所以发生,大部分是由于基督教本身的错误与弱点,即使这些困难的一部分是由于地方干部执行政策上的偏差,这个偏差也是有着客观的因素和历史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主要也要由基督教本身负责的。"④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1950年4月,访问团抵达北京,21日在灯市口公理会召开座谈会,各地来京的与会者反映了不少当地的困难,希望访问团上有关部分反映。5月,周恩来总理先后3次接见了他们,其间吴耀宗受众人委托,写就了《关于处理基督教问题的初步意见》,内容涉及肃清基督教中的帝国主义力量,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发还教会房产,教会机构登记等问题,并提出各地干部侵扰教会的100多件个案,要求政府正视宗教问题的处理。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周恩来的立场可谓十分坚决,他指出基督教的最大问题,是它同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近百年来基督教传入中国和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联系着的。基督教是靠着帝国主义枪炮的威力,强迫中国清朝政府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获得传教和其他特权的。因此,中国人民对基督教曾产生一个很坏的印象,把基督教叫作’洋教’,认为基督教是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分不开的,因而也就反对基督教。""今天美帝国主义仍企图利用中国自己的宗教团体来进行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活动。"中国教会"必须肃清内部的帝国主义的影响与力量。......提高民族自觉,恢复宗教团体的本来面目,使自己健全起来。"①周恩来的上述观点,代表了中共对基督教的基本评价,影响甚为深远。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周恩来的谈话对吴耀宗等人的震动相当巨大,意识到基督教可行的只有彻底洗心革面,与帝国主义划清界限,否则其它根本无从谈起。事后吴耀宗恍然大悟地说:"周总理所作的清楚的分析,却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和鲜明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这个启示就是:基督教应当自动地肃清帝国主义在它里面的力量和影响。"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三、《三自宣言》及签名运动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于是,吴耀宗对《初步意见》进行了修改,更名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简称《三自宣言》),定稿打印后送交周恩来,呈报政务院批准。一个本来是请求政府解决问题的意见书,变成了一篇对外宣言。因其起草和发表并没有经过当时教会广泛的讨论,并不能代表基督教会的立场,为了获得广大信徒的信任和支持,吴耀宗邀请40位有名的教会领袖以个人身分共同作发起人,于1950年7月28日,将《宣言》连同征求签名信寄给全国1000多位基督教领袖。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宣言》全文如下: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基督教传到中国,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当中,它对中国的社会,曾经有过相当的贡献。但是,不幸得很,基督教传到中国不久以后,帝国主义便在中国开始活动,又因为把基督教传到中国来的人们,主要都是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来的,基督教同帝国主义便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之中发生了关系。现在中国的革命胜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历史这一个空前的事实,是不会甘心的。它们一定要用尽千方百计,企图破坏这个既成的事实;它们也会利用基督教,去进行它们挑拨离间,气体在中国制造反动力量的阴谋。为要提高我们对帝国主义的警惕,为要表示基督教在新中国中鲜明的政治立场,为要促成一个为中国人自己所主持的中国教会,为要指出全国的基督徒对新中国建设所应当负起的责任,我们发表了下面这个文件。我们愿意号召全国的基督徒,为实现这个文件所提供的原则而努力。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总的任务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中国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彻底拥护《共同纲领》,在政府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为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基本方针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㈠中国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应以最大的努力及有效的方法,使教会群众清楚地认识帝国主义在中国所造成的罪恶,认识过去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的事实,肃清基督教内部的帝国主义影响,警惕帝国主义,尤其是美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以培养反动力量的阴谋,同时号召他们参加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运动,并教育他们彻底了解及拥护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㈡中国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应用有效的办法,培养一般信徒爱国民主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的心理。中国基督教过去所倡导的自治、自养、自传的运动,已有相当成就,今后应在最短期内完成此项任务。同时提倡自我批评,在各种工作上实行检讨整理,精简节约,以达到基督教革新的目标。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具体办法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㈠中国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凡仍仰赖外国人才与经济之协助者,应拟定具体计划,在最短期内,实现自力更生的目标。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㈡今后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在宗教工作方面,应注意基督教本质的深刻认识、宗派间的团结、领导人才的培养和教会制度的改进;在一般工作方面,应注重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教育,及劳动生产、认识时代、文娱活动、识字教育、医药卫生、儿童保育等为人民服务的工作。"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当时教会内部确有不少人反对这个《宣言》,其代表者为基督教协进会于1950年10月在上海召开第14届年会,会务委员会主席缪秋笙认为宗教是超政治的,教会合作团体最好处于超然地位,不直接参与政治性运动。与会的一些代表拟通过一份《告全国信徒书》来抵制签名运动,以宗教立场来谈三自革新,针对吴耀宗等所发起的宣言提出不同意见。但却没有人愿意出来草拟这份文件,遂被搁置。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早在9月23日,《人民日报》就刊登了《宣言》全文,并把第一批签名的1527名基督教人士的名单公布出来。并发表题为《基督教人士的爱国运动》的社论,鼓励信徒响应宣言,"脱离帝国主义影响而走上宗教正轨的爱国运动。"是一个"蓬蓬勃勃的改革运动,......这个运动的成功,将使中国的基督教获得新的生命,改变中国人民对于基督教的观感,因为他们使自己的宗教活动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活动划清了界线,而不互相混淆。"从此,9月23日,即《人民日报》发表《三自宣言》的日子,就成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纪念日。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9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基督教、天主教中展开响应"基督教宣言"运动的指示》。于是,签名运动在全国势不可挡,自50年8月至51年4月的8个月内,签名者达18万,占全国基督徒的18%;据1954年最后公布的统计数字,在宣言上签名的基督徒共有41万7千多人。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四、三自革新运动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向南推进。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全面击溃北方军队。10月9日,中国派遣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战。中美关系急剧恶化,这对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产生巨大影响。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此时,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反美情绪高涨,基督教再次被指责被帝国主义所利用。早在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就在中共中央委员会第7届3次全体会议上声言:"帝国主义在我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和宗教界的反动势力......反对我们。这些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同这些敌人作斗争。"①12月29日,政务院通过郭沫若副总理所作的《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构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报告和决定》,具体方针是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医疗机构或由政府接办,或由私人团体继续经营;救济机构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全部接办;宗教团体,改为中国教徒完全自办的团体,政府对他们的自立、自养、自传运动予以鼓励。同时,政务院颁布《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构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要求有关机关、团体依法向政府登记,并报告其工作及经济来源和使用情况。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1951年1月5日,吴耀宗等26位基督教领袖发表了拥护政务院决定的宣言,表示这一决定"完全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并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基督教革新任务的完成。""我们本着爱国的精神和自尊的心理,不但可以完全脱离美帝作为文化侵略工具的经济关系,并且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在新中国人民的基础上,建立更健全的、更能为新中国社会服务的基督教事业。"②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同月,教育部和宣传部在北京召开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拟定了处理方案。2月12日,由美国津贴32年的燕京大学,被教育部接收;圣约翰、东吴、岭南、华西、金陵、之江、齐鲁等大学先后于51年内由政府接办。(后于1952年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大部分被接收的教会学校被分别并入他校,如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并入清华,文、理、法科各系并入北大;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同时,200多所教会中学、1700多所教会小学也由政府接办。当年6月15日上海《解放日报》曾因此宣称:中国"’教会学校’这个名词已送进历史博物馆。"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在接收教会学校、医院的同时,51年年初,3000多位西方宣教士离开中国,仅剩400至500名,到了52年底,便所剩无几了。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1951年4月16至21日,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宗教事务处在北京召开"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出席会议的基督教代表有154人,分别代表了31个宗派和26个团体。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此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彻底肃清100多年来美帝国主义在华进行文化侵略所带来的影响。信与不信都要爱国,都要反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派。要求中国基督徒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控诉大会,自觉清算帝国主义的影响,控诉过去的同工。成为日后全国控诉运动的样板。会议通过了《中国基督教各团体代表联合宣言》,号召全国基督徒最后地、彻底地、永远地、全部地割断与美国差会及其他国家差会的一切关系,实现中国基督教的自治、自养、自传,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拥护《共同纲领》、政府的土地改革及镇压反革命运动,检举潜伏在基督教中的反革命份子,在各地教会及团体中积极展开对帝国主义份子和反革命败类的控诉运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地开展学习运动,提高信徒的政治认识。比起一年前的《三自宣言》,这个《联合宣言》更推进了一步。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会议还产生了基督教全国性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国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筹备委员会,选出吴耀宗为主席,他正式成为中国教会的领导人。4月25日,三自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通过"普遍展开对潜伏在教会内部之帝国主义分子及败类之控诉运动"的决议。其实,早在筹委会开会的前一天,《人民日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开展基督教徒对美帝国主义的控诉运动》的文章,表示要将北京大会的控诉经验推广到全国基督教团体中去,基督教"应该协助政府来肃清潜伏在教会中的反革命分子"。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然而,三自筹委会发出"搞好传达,搞好控诉"的号召,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关键在于耶稣基督曾说过:"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被论断。"为此,吴耀宗专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控诉不只是论断,它也是审判,是定罪。似乎控诉是和耶稣的教训背道而驰的。"但他认为并非如此,"耶稣叫我们不要论断人,是叫我们不要从自私和骄傲的观点出发,吹毛求疵地在别人身上找过错,而忘记了我们自己所有的,也许是更大更多的弱点。控诉却是完全符合耶稣的教训的。马太福音第23章就是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一篇最有力、最深刻的控诉,他不但以正义的呼声来反对罪恶,他也以勇敢的行动来打击罪恶。"①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于是,全国各地教会纷纷举行控诉大会,截止1952年9月底,在全国各地124个城市中,共举行了规模较大的控诉大会169次。控诉内容涉及美国传教士如何控制利用基督教破坏中国基督教的爱国运动;煽动基督徒以"超政治"或追求"属灵"来反对共产党;宣教士蔑视中国文化、看不起中国教牧人员;宣教士搜集情报,从事间谍活动;控诉中国教会内追随美国宣教士,甘心充当美帝国主义走狗的败类。当时缪秋笙所作的"美帝怎样通过基督教协进会破坏三自革新运动"颇为有名,他揭露了解放前美帝加强控制国际基督教组织反苏反共,离间教会与共产党的关系,以"奋进运动"应付新局面;解放后如何暗中操纵协进会破坏三自革新运动,排挤教会进步人士,以停止津贴要挟协进会照他们的旨意办事。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影响下,有些控诉分析上纲上线,帽子大得惊人;有些控诉打击一大片,伤害了不该伤害的人。等等。留下了很恶劣的影响。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与此同时,各地教会在中国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运动筹委会的领导下,进行了爱国主义学习,通过办三自革新学习班、学习共同纲领、听报告、参观展览会、观看电影等形式,使教牧人员认识到三自革新运动的必要性,培养一批骨干份子,在各地教会中主导三自运动。自1953年8月开始,所有牧师、传道人都要参加教牧人员学习班。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要培养积极爱国的教牧人员,神学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建国初期,全国共有五、六十间神学院,1952年11月,由华东的13所不同宗派的神学院合并成立了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从国外归来的丁光训担任院长;1953年4月,华北7个不同宗派的神学院又联合成立了燕京协和神学院。各神学院必须设立各种政治学习课程,且必须参加党及政府号召的政治运动。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此外,基督教出版机构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1951年3月,中央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基督教出版会议,制定了数项原则,主要规定所有基督教出版社必须以反帝、教会自治为原则,宣传爱国主义,拥护政府政策,以及不再接受海外资助。另外决定成立一个基督教出版社的联合组织--中华基督教出版协会,负责统一发行工作,由吴耀宗任总干事,负责委派有关人员审查教会出版物。到11月,基督教期刊杂志由建国前的136种,减至24种,其中只有7种是向政府注册的。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五、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成立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三自革新运动仍遇到一些阻力,一些持守基督信仰的教会领袖视三自主要领导人如吴耀宗等为主张社会福音的"现代派",甚至指斥他们为"不信派",因此拒绝和三自筹委会的领袖合作,拒绝参加他们的组织,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其代表人物是王明道,他连续发表文章《顺从人呢?顺从神呢?》、《真理呢?毒素呢?》、《我们是为了信仰!》,对"不信派"进行尖锐的批评。一时间各地家庭聚会猛增。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面对这种局面,1953年7月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宗教事务处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联合召开"上海市基督教教会团体工作人员会议"。以进一步划清正当的宗教信仰与利用宗教进行阴谋活动的界限,阐明政府对正当宗教信仰与假借宗教掩护进行反革命活动之间的不同政策,澄清上海基督教内部存在的一些混乱现象,进一步推进上海基督教反帝爱国的三自革新运动。会上华东宗教事务处罗竹风处长作了讲话,指出基督教存在的"混乱现象"包括①少数人不认真学习,甚至逃避学习;②有人公开的或隐蔽的,直接的或影射的讲些反动道理;③医病赶鬼,危害人民健康;④教派之间互相攻击;⑤秘密的家庭聚会增多;⑥强迫信徒捐款,变相剥削。罗处长最后希望基督教界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目前存在的混乱现象,选择正确光明的道路。②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此次会议之后,三自筹委会连续在上海举行4次座谈会。继续揭发所谓的混乱现象:"有个别传道人为了不参加学习,不进行三自革新,就把自己的教会转为家庭教会;有些传道人在家庭聚会上大发反动言论;有些传道人攻击其他教会,说别人不得救,只有自己才是得救的,又说有形的教会是魔鬼的教会;有些家庭教会自施圣餐,自收奉献,俨然成了不挂牌子的礼拜堂;有些人借祷告医病为名,骗取信徒财物等。"①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三自革新运动进行了4年,为了总结4年来的工作,确定今后的工作方针和任务,三自筹委会于1954年7月22日至8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232人出席了会议,代表62个教会和团体。会议的前7天,完全是政治学习和讨论,政府有关领导就目前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宗教政策问题分别作了报告和讲话。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7月28日上午,吴耀宗作了《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四年来的工作报告》,肯定了四年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①中国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基本上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逐步成为中国信徒自己主持的宗教团体;②开始肃清基督教内的帝国主义影响;③全国信徒通过三自革新运动,提高了反帝爱国认识,参加了各项爱国运动和保卫世界和平运动;④新中国的教会在爱国爱教的基础上呈现了新的气象。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至于今后的方针任务,计有7个方面:①号召全国信徒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②号召全国信徒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持久和平;③继续在全国信徒和教牧人员中进行爱国主义学习,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影响;④贯彻自治精神,促进教会内的团结;⑤研究教会自养问题,协助教会完成自养;⑥在互相尊重的原则下,研究自传工作,肃清帝国主义毒素,传扬纯正福音;⑦贯彻爱国爱教精神,提倡爱国守法,纯洁教会。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他表示为了消除教会内部因"三自革新运动"名称引起的顾虑和误解,以及为了明确今后中国基督教反帝爱国的性质和任务,建议已成立的领导机构名称,由"三自革新"改为"三自爱国"。②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经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告全国同道书》,对三自革新运动的提法作了重要修改,将"革新"二字改为"爱国",即三自爱国运动。其理由为"在反帝爱国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进一步促成中国基督教所有教会、所有信徒的大团结。为了团结,我们要存心谦卑,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用爱心与耐心彼此帮助,弃绝任何阻碍团结的门户见。我们知道三自革新运动就是我们基督教进行反帝爱国运动的具体内容,绝无改革信仰或改革教会制度的意思。但是’革新’二字容易被人误解为宗教改革或干涉信仰。这就影响了若干同工同道参加我们的反帝爱国运动。为了加强团结,为了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误解,为了明确今后中国基督教反帝爱国运动的性质,我们认为不必拘泥于运动原有的名称,我们全体同意把它改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③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根据上述精神,新成立的基督教全国机构,就称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会议通过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简章,选举产生了139位委员,吴耀宗当选全国三自主席。"三自会"正式成立。nkixyoaq{gnxjgecd 
nkixyoaq{gnxjgecd 
作于2001-8-2 
 

附录 
参考文献 
①《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李之藻《读景教碑书后》:"景者大也,炤也,光明也。"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362年,亚他那修在亚历山大城召开的会议上提出基督二性问题的讨论。大家同意道成肉身不是指"这道住在一个圣洁的人里头,就象道对先知那样",而是"这道本身为了我们的缘故,从马利亚那里成肉身为人。"所以道在基督的生命中是唯一的力量,亚他那修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讲论基督,对他而言,基督永远是活跃在肉身里的神圣的道。祂是道成肉身,在世奔波劳碌,为人轻视,忍受痛苦。从头到尾,道成肉身是上帝的救赎工作。亚历山大学派的神学家使用寓意解经法,较少理会福音书中所记耶稣的人世经历。因而他们关于基督的教义,紧紧抓住了基督位格的统一性,甚至有时倾向于基督神性与人性的合一。道与肉身的结合使神, 与人性得以真正交替,荣耀的主实实在在被钉在, 十字架上。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唐会要》卷49:"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豪渥斯:《蒙古史》第三部,第206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43,世谱。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③景教碑中亦有此名,丘处机《西游记》写作"迭屑"。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④中国史籍常用后者,以指景教和罗马天主教。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多桑蒙古史》下册,第96-97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柏朗嘉宾蒙古行记·鲁布鲁克东行记》,中华书局1985,第189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诺夫哥罗德编年史》,康登学会1914,第64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方济各会士克莱芒·斯密特介绍柏朗嘉宾《蒙古史》一书时所引文献。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5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伯希和:《蒙古与教廷》,中华书局1994,第5-32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慕阿德、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第1卷,第77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A. 穆尔:《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中华书局1984,第148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明永乐实录》卷23。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圣方济各·沙勿略书简集》第10卷,第1册,第725、738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1584年1月25日罗明坚书简。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1584年5月30日罗明坚书简。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③ 1581年12月12日罗明坚书简。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④ 1609年利玛窦致北京巡按使巴范济书。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⑤ 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商务印书馆1936,第179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1609年2月15日利玛窦书简。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天主实义》,第416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③ 《利玛窦全集》第2卷,第296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④ 1697年8月30日白晋书简。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⑤ 卫方济:《人罪至重》,1698。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破邪集》卷3。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杨光先:《不得已》。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中国礼仪之争罗马一百文献》,第6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F.L.Hawks Pott: The Outbreak in China. Shanghai. 1900. P111.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中华归主》上,中国社会科学院1985,第87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③ A.H.Smith:China in Convulsion. New York. 1901. VolⅡ.P737.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Rebert Hart: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Essays on the Chinase Question. London. 1901. P161、P107.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明恩溥:《今日中国与美国》,第224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652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吴雷川(1870-1944)杭州人,曾为前清翰林,国学造诣很高。民国以后皈依基督信仰,弃官任教于燕京大学,后出任燕大校长。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天风》,总201期(1950/2/18),全国协进会1950年统计。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吴耀宗:《基督教的改造》,《田家》第16卷第3期(1949/9/1)。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我们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经过》,《天风》,总182期(1949/10/1)。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③ 《天风》总181期。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④ 吴耀宗:《基督教访问团华中访问记》,《天风》第9卷第9期。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第180-182页。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选集》第5卷。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吴耀宗:《八个月来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的总结》,《天风》总262-263期(1951/5/8/)。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吴耀宗:《中国基督教的新生》,《人民日报》1951年5月24日。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天风》总375期(1953/8/3)。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① 《天风》总381期(1953/9/16)。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② 《天风》总425-427期(1954/9/3)。vgwouvruytcdpniyqb 
vgwouvruytcdpniyqb 
③ 《天风》总425-427期(1954/9/3)。  
 

                浏览次数:543--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中国教会史(上).中国基督教真实历史的简要回顾!
----下篇文章曹树基 1958-1962年四川人口死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