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作者: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

作者: -上传日期:2007/7/18

 

     《中国大历史》作者:黄仁宇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
                                               ——中文版自序

                      macro-history这名词刻下看来由我创用。如果有前人用过,则恕我查访未周。
                  其实此间之出处与是非已无关宏旨,因为这名词纵是新颖,已乏创意。经济学家以
                  货币之流通影响到物质与雇佣之最基本的原则统称之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
                  nomics),而以内部较精密之观察有如涉及物价指数与商业周期等详情称为“微视
                  经济学”(microeconomics)由来已久。亦从未有人出面自称为始作佣者。宏观与
                  微观亦不过放宽视界与计及精微之不同。改称大小,转用于历史,显系模仿而非发
                  明。
                      至于我自己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倒确经过一
                  段长期间的周折。
                      大部原因出自命运之安排。我年轻时从军10年。解甲退伍之后,负笈于海外,
                  可谓“学书未成先习剑,用剑无功再读书”。有了这样一段颠簸之经验。自己尚在
                  憧憬于近身所见闻的事迹之真意义,而一旦授有学位,作为人师,在花旗国学子之前
                  讲解中国历史,深觉得不能照教科书朗诵,尤其每次复习与考试之后,不免扪心自
                  问;他们或她们须要理解井田制度到何程度?与他们日后立身处世有何用场?难道
                  他们或她们必须知道与HanFei Tzu(韩非子)同受业者有Li Ssu(李斯)其人;他
                  曾鼓励Shih-huang-ti(秦始皇)焚书,后又为宦官Chao Kao(赵高)所构杀?Emp
                  ress Wu(女皇武则天)的一生事迹仅是“秽乱春宫”?对我的学生讲,除了用她与
                  沙俄的Catherine the Great(凯瑟琳二世)比较;或与清朝的Empress Dowager
                  (慈禧太后)比较,这段知识尚有何实用之处?
                      当然我无从将数千年的历史内凡一人一时一事提出与今日之西方处处衔接,讲
                  到午前之用场与黄昏之用处,提供建筑师与会计师应参考的地方,这样一来更感到
                  综合的重要。
                      在1960年代,我就觉得我们应当广泛的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
                  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史与花旗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
                  才谈得上进一步的研究。
                      其实我们自己对中国现代史的看法,亦复如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蒋介石、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看法亦无非出自个人之爱憎。可是他们代表广大的群众运动,所
                  得的成果又大都已成为既成事实,不可逆转,那我们就应当考虑这些群众运动之积
                  极性格及其前后连贯的出处,不能全以本人之恩怨当作历史之转折点了。
                      1970年,我得到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一笔研究费,前往麻省剑桥研究明代的
                  财政税收,受费正清教授的督导。费教授对我个人和我家庭的善意照顾,我已在其
                  他书刊里叙及。可是在治学方法上,我们却也有根本不能融洽之处。他重分析,我
                  主张综合;他坚持以20年为研究的范围,我动辄牵涉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他用演
                  绎法,我用归纳法。后来《明代十六世纪之财政与税收》书成,未交哈佛出版,而
                  送至英国剑桥付梓,不得已也。
                      此中有一个明显的例子,作《财政与税收》时,我曾用明代方志39种,内中无
                  不包括当日徭役税收的标准名词,有如“里甲”。“均徭”、“驿传”与“民壮”。
                  如果用以分析,读者可以—眼看出当中毫无体系,可算杂乱丛芜,互相矛盾,我们
                  可以斥之为官僚制度之无能.也可能责之为腐化。可是经过一段综合之后,所见又
                  不同了。明代税收章程一方面包括着一种中央体制,一方面又顾及地方实况,内中
                  有永久法则,亦有临时条款,总之即不明白区分,而系囫囵的套入,所以外表全国
                  一致,实际当中则万别干差。因为如此,全朝代避免整体的改组而能支持276年。但
                  是如此之中央管制产生一种负面作用:此体系不鼓励各地发展其特长,而制造一种
                  人为的平衡。这种作用,是好是坏与我们今日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有关。所以历史学
                  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的方法。
                      日后我作《万历十五年》时注重官僚系统里以仪礼代替行政,维持各品级文官
                  的协同和谐,不顾及各区内经济因素之公平而自由的交换,大致得益于研究明代财
                  政与税收之心得。
                      1972年我去英国剑桥襄助李约瑟博士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当中一段的研究
                  工作,有机会和这位“魁梧长者”接近。有人批评他古怪孤僻,在某些情形之下也
                  确是如此。他的书籍与笔记就摆在学院里四五处不同的地方,分类的方法也全在他
                  自己脑内,如果要寻觅某种资料,他不待说完就走,学院中的草地向来就禁人通行,
                  他在此时常用做院长之特权,不顾禁忌,以最直线的途径大步跨线而去,使我紧随
                  在后也只好跟着犯规。
                      我和他讨论辩论多次之后,发觉他治学的方法,也以综合为主,尤以他和我说
                  及:“在我看来,欧洲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成立民族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是一
                  成套的行动,一有都有。”那么就有一种归纳重于分析的趋向了。他又和我说起:
                  “即算阴阳五行,大家都认为是假科学。我们不要不加审问,劈头就说它错了。我
                  们先要检阅此中逻辑,如果是错,我们也要追究错在什么地方。我和李公相处一年,
                  以后又在1974、1975和1978年重去剑桥。我受他启发的力量非一言可尽,事后想来,
                  我写《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采用一种综合的幅面,不随着别人去走牛角尖,其设
                  计已肇始于1970年代与李博士在剑河河畔闲步纵论古今时。
                      迄至70年代的后期,我已将自己在课堂上的讲稿逐节修正,一步一步接近于现
                  有布局。中国通史的原始资料不能脱离《二十四史》。可是这丛书篇幅浩繁。以北
                  京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本言之,虽醒目易读,也有76000余页,即一个学者不务他事专
                  心每日读50页,也要四五年,井且当中很多天文地理孝子节妇的记录与今人甚少关
                  系。《资治通鉴》也用《二十四史》作蓝本,只是将分列在本纪、列传、志各处的
                  节目再加以不见于上篇幅之资料剪裁连缀成书,其弊也仍是过于支持传统社会的价
                  值。《资治通鉴》英译为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再直译
                  回来即是:“用以资助于行政的一面完全的镜子”,这当然不放弃传统道德的立场,
                  而司马光本人就卷入了王安石改革中的游涡,他的观念免不了一个历史“应当如是”
                  演进的偏见,而不及于我们亟欲知道“何以如是”展开的因果关系。
                      我已经迭次在各处发表,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
                  度检讨历史。这井不是说道德不重要,而是新社会的道德要靠社会的结构而决定其
                  内涵,不如过去农业社会里人与人之关系为单元,所有道德观念及其尺度可以亘世
                  纪而不变,放大眼光说来,这也是说司马光等的道德观念有等于欧洲文艺复兴前之
                  标准,尚未进人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之境界。
                      作此书时我当然引用《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等基本资料,也仍借重过去
                  写中国通史诸大师如钱穆,邓之诚、周谷城各先生的见解,更参考西方的次级资料。
                  但在多少情形下仍不免挂一漏万。我自已了解现代中国的基点仍在晚明。1960年间
                  我曾在教书之余读过《明实录》一遍。全书133册费时二年半,至今受益。至于本书
                  特出之处则来自《二十四史》内之《食货志》。二十四史内有食货志12篇。虽然内
                  中繁简不同,作者的见解尤不能与今人相较,但其中6篇巳有西方及日本学者详细译
                  注,构成了今日治经济史者最好的线索。迄今我最大的困难仍是无法提供一种既适
                  切而又不浮夸“参考书目”。如果要广泛的张罗则虽四书五经西洋经典著作都应列
                  入(文中即已提及《易经》三次,《孟子》九次),如要简短则虽费正清与李约瑟
                  的基本著作也应舍弃不提。总之,既为一种大历史,又因综合归纳而成,则自作者
                  束发受教以来所诵习之文件均有影响,旁及于文理哲学报纸杂志。
                      1980年我脱离教职,自此花了一段时间整理撰写修订此书之英文本。当中若干
                  资料不易压缩,曾使我一度踌躇,有如北魏亘北齐、北周至隋唐之“均田令”也前
                  后不同,“五胡十六国’之种姓也极混乱,即南宋与金之和战亦是前后反复,我在
                  稿中只介绍此为一种观念或一种现象,因为我自己曾经整理明末财政,知道很多技
                  术上之变数在长期历史上之衍进无决定性之影响,不愿以之烦劳我的读者。反之则
                  袁绍一家父祖经历、黄巢行军路线,因其情形特殊,引起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好奇心,
                  其琐屑之处也代表一种罕有的现象,则又据实写出。此中差异乃是本书注重想像,
                  不注重机械式的记忆。有了这样的剪裁,我才能腾出篇幅介绍敦煌龙门石窟的外观
                  与内景,又在记南宋之一章得有幽闲叙至西湖景色并及“白蛇传”。
                      我认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
                  制,在综叙背景时我称唐末帝国带扩展性,明清帝国带收敛性。虽然这线索摆在很
                  多小故事之后,明眼人一看就看透了。我刚将书寄往剑桥,不久之后就接李约瑟博
                  士来函:“哎呀,”他写着,“一切靠抽税而转移!”最近香港行政局议员钱果丰
                  博士(私人方面我们是世交)也在香港电台接受访问时推荐此书,提到盛唐之后中
                  国再无有效的税收制度打开局面。可见得他们已先有和我相同的共识,所以一经说
                  破,引起共鸣。
                      可是不久之前也有—位书评者在报刊里写出:不论我写的历史是否谈及古今中
                  外,我总在把中国写成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
                      这个说法使我想起一段故事:数年之前尼克松讲到他见毛泽东时,他恭维毛:
                  “主席,你写了几本小册子,竟使整个中国改观。”
                      毛立即抗议:“我怎么能使中国改现,我不过使北京一二十里的地方,这边那
                  里稍微扭转一下罢了!
                      毛泽东犹且如是,我怎敢想望由我的文字使中国改变?况且历史从业员的工作
                  只是报导已经发生的情事之前因后果,不及于筹划未来,事实倒是这样的:我刚将
                  《中国大历史》整顿组织就绪,时值1981年间,正不知如何收篇,而中国领导人正
                  在提倡“摸石头过河”,关于他们改革的新闻,经常在花旗国报纸杂志里出现。这种
                  趋势和征象与我私下想像中国历史和西洋文化汇合,以商业组织代替过去农业组织
                  之体系,逐渐进入以数目字管理的诸条件符合。这种种条件不由我创意,而源于英
                  国研究17世纪的专家克拉克(Sir George N.Clark),他认为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进
                  入这境界。将一个农业国家蜕变而为一个工商业国家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常用的一
                  个隐喻:有等于一只走兽蜕化而为飞禽。以英国的农业基础、社会习惯和法规传统
                  而能使银行开设于乡镇之间,土地能随意典买抵当,各地创建付费公路(turn-pi
                  ke),人口能自由移动,17世纪之前已是不可思议。只因为日子久了,我们以为英
                  国历来如此。想像不到要将这样一个国家当作一个城市国家那样的处理,以货币作
                  管制全民的工具,不可能避免一段奋斗。本书有10页左右的篇幅介绍西欧国家进入
                  这境界的程序。中国是否已进入这境界,读者一望可知,至于中国应称目下的体制
                  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我主张让摩登学究去争辩。
                      话说回头,80年代最初的几年,我虽有以上的愚见,还不敢申张,直到大陆上
                  ‘承包到户”的政策普遍施行,使人民公杜不复成为生产的单位,情势确是不能逆
                  转,才将本书结论作较肯定的说法写出,再加以背景上有几十年的筹谋思虑,那也
                  就不能说我和出版者没有慎重将事了。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
                      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
                  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本书作者不是哥伦布,他没有发现新大陆。可
                  是他像一个普通船员一样随着哥伦布航行4次,亲历牙买加、洪都拉斯诸地,回到西
                  班牙,说及确有一个新大陆的存在,听的人还说他在胡讲瞎吹,那也就怪不得他不
                  耐烦了。
                                                    黄 仁 宇
                                                  1993年8月18日 纽普兹  

                 

                浏览次数:483--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批判文章
----下篇文章作者 高翔 :五十年来的清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