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荣昌客家人.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独特特点的一支汉族民系

作者: -上传日期:2007/7/3

                     
      
      荣昌客家人


      作者:黄石声    文章来源:录入自<荣昌文史资料>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独特特点的一支汉族民系。他们原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中原地区发生战乱,大批住户不得不先后迁入江西、福建、广东的东北部等社会相对平静的地区居住下来,开拓新的生存空间,逐渐形成一支独特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民系认同感的客家基本聚居或者散聚居地,有人遂称这一地区叫客家大本营。明末清初,由于客家大本影人口繁衍,耕地严重不足,或者发生水旱灾,或者发生“主客械斗”等诸多原因,许多客家人又不断地迁徙到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另谋生存和发展,形成客家人遍部海内外各地的现象 

      荣昌的客家人就是在清初康熙、乾隆时期从客家大本营地区陆续迁出,分布在盘龙镇一带而形成的一支至今保留着自己的方言,文化,具有强烈客家认同感的汉族民系。 

      明代的荣昌县,曾经是一个“人文巍起,科甲蝉联、赋额广增、城市喧嚣”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是在明末清初,从顺治元年(1644)起,由于经历了张献忠农民军反对明朝统治、南明诸将割据势争权、农民军余部与清军搏斗、吴三桂反叛与清军残酷镇压等多次军事战争,荣昌地区连年遭到兵祸,时间长达30多年,人民或死或套,“所存唯兵”,以至“路无行人,道唯荆棘”,“生灵涂炭,炊灶无烟“。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清朝才派出史彰到荣昌任知县,逐步建立起稳定的统治。史彰到初,亲见县城”东门内外,竹树蓊蔽,行人手分枝干,足涉浞泥,区偻而行者X二三里,城内秃房六七所,衙舍虽存,上漏下淤,菇麻环生如林,日暮击物以惊虎鹿者,声至晓未息“可见,当时荣昌上报在册人口只有143户,男妇286人。以后,又因吴三桂战乱,全县人丁更是所剩无几。虽”有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当时,清朝庭为了征收赋税,巩固它的统治地位,顺治年间就曾下诏批准《督垦荒地劝恳则例》,招民给予印照,开垦荒地。康熙年间更制定《入籍四川例》,多次议定情愿入川”垦荒居住着,将地亩永给为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并准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对移民的垦殖权,户籍权和应举权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还确定开荒耕地,在三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内均免交田赋。雍正年间,还议定“给穷民牛具籽种,令其开垦荒地”。并鼓励有技术的老农入川“教垦”,有成效的给予“八品顶戴”,还积极鼓励官民招民开垦,作为任期内的政绩来考察核量其招募民多寡记录在案,给予优惠升转的奖励。 

      在清朝廷的这些优惠政策的“鼓动”下,毗邻各省许多无地或少地的人民都应诏入川,掀起了清前期一阵阵移民来川的高潮 。 客家人移民荣昌的高潮 
      清前期掀起的移民四川的高潮,从康熙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雍正、乾隆时期,时间长达100余年。先期移民四川数量最多的十来自湖广省(雍正年间开始分为湖北、湖南两省)的人民,故民间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但移民也不仅仅只是来自于湖广,陕西、山西、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安徽、江苏等十余个省都有,只不过比湖广少一些而已。 
      在移民的大潮中,有不少居住在江西、福建、广东的客家人,也在朝廷和四川官员的“鼓动”下,尾随湖广移民大军,迁入四川。这些入蜀的客家人,差不多是因为原居住地的人口膨胀,土地有限,生产空间相对缩小,不得不到四川来谋求发展。在康熙末年到雍正年间,客家人移民四川也形成了一个高潮。许多客家人都是在这个时期,来到荣昌,占插为业或者租地、买地为业。成为荣昌的“新居民”。
      据调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广东梅州的林鼎云迁入荣昌的安富场(今安富镇。居住地地名现在林家大房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广东长乐县的刘登祚父子迁来荣昌安南乡罗汉桥(今古桥村)落户。康熙中后期,广东博罗县的张氏一支,迁入仁义匡家沟。康、雍年间,广东长乐的何俊宾,迁入荣昌昌元里的复兴场。(今远觉镇)。雍正四年(1726年),广东兴宁县的刘黄氏率二幼子,历尽艰难,亦来到荣昌依傍其姑父邓集魁处居住。(后迁到简阳)。雍正十三年(1735年),广东长乐县龙潭角的巫锡伟“偕妻携子”来到荣昌落业。乾隆七年(1742),广东长乐县的刘若济,迁入荣昌昌明里(今盘龙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广东潮州府新县的郭宗奇,迁入荣昌的磁窑里(今安富镇)落业。乾隆中期,广东嘉应州兴宁县罗衣秀,迁入荣昌落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广东的杨氏家族,亦举家迁入荣昌县域定居。这些客家人来到荣昌,都散居在县域各地。因为他们来得比较晚,许多荒地,都被先期入川得湖广人等插占为业,已无地可占,只好佃耕他人得土地,或以少量物品,入白布一匹,麻布若干,或白鹅一只,牛马一匹,衣物少许,换得大片田土,作为己业,落地生根。 
      在移民得客家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因族缘或地缘关系,较为集中 
      得居住在荣昌得盘龙镇,以至二三百年来,形成若干个客家村落。全镇现有22个自然村和1个居委会;其中古墙、莲花、三合、兴隆、长岭、石田、大建、白鹤寺等8个村,基本上都是广东客家移民集中居住区域,特别是石田村,大建村和白鹤寺村更为集中,石田村全村3741人,其中客家人有1880人,占50%有州、李、颜、黄四大姓;大建村全村3960人,客家人有2800人,占77。8%,李、黄、马、叶都是大姓;白鹤寺村群全村3163人,其中客家人有2372人,占75%,李、张是大姓。 
      这些客家人的先辈,都是怀着开拓的希望,求取生存和发展的决心,依依不舍地告别祖辈居住地家乡,经过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来到荣昌盘龙镇安家落户的。
      石田村的周其勋,原是盘龙镇企业办公室主人,他已是广东移民第10代后裔。他的先辈周元光,原住在广东兴宁县水口嘘张公寨。在乾隆六年(1741)六月二十九率子孙五人起程,从陆路经过贵州,步行来到昌明李石板田(今盘龙镇石田村)落户,在来川徒中,还发生了一件颇富传奇性的故事。据说周元光行进到安富,来到石田杨家河时,周元光觉得口渴,便取出随身带来的碗到河李取舀水喝,一不小心就把碗掉到河中,周元光认为这是天意,指示他们应该在这里落地生根,不要继续再往前走了。这么一想,他们就镇的在石田这个地方住下务农了。以后,经过勤恳开垦,勤俭持家,有了积蓄,就在现在的石田村二社的地方修建了周家大房子,还修起了周家祠堂(今为石田小学),子孙繁衍,至今已在盘龙镇生活262年了。现在已经74岁的石田村二社农民颜坤吉,也是客家人。他的祖先颜祥麟,原住在广东长乐县凉水井。在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只身经湖南彬州、邵阳、常德入湖北,又经恩施进三峡到重庆,再经泸州到富顺农村落户,生有四个儿子,二儿子颜云彩不喜务农,专好制作银器首饰,受雇于隆昌周兴场首饰店,后又独自经营,积累资财,在乡间置田产,买房屋,子孙分居住在荣昌、隆昌两县,仍又后裔继承制作银器首饰的工艺,到解放后蔡停业。颜坤吉爷迁往石田二社,种植务农,兼营夏布、纺织,生活平静安康,不愁衣食。
        

      文章录入:dulash    责任编辑:dulash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互联网,因为数量教大,不可能一一列出作者.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渝ICP备07003559 站长:梵天破 

                浏览次数:570--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明代的荣昌县,曾经是.....
----下篇文章源远而又多源的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