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明代的荣昌县,曾经是.....

作者: -上传日期:2007/7/3


     

      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

 

      作者:盘龙政府…    文章来源:盘龙政府网 

      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荣昌盘龙镇
       
      一、本镇基础概况
      盘龙镇位于荣昌县西北部,距县城32公里,距四川隆昌县22公里,是一个集农业和商贸为一体的边陲重镇,地域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7.8万余人,22个自然村,一个街道居住委员会,地域人口位于荣昌县十大镇之首,是“中国夏布之乡”、“荣昌县万亩生姜基地”及“京欣一号西瓜种植基地”,境内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投资场所。
      二、客家移民的时代背景
          明代的荣昌县,曾经是一个“人文蔚起、科甲蝉联,赋额广增、城市喧嚣”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但在明末清初,从清顺治元年(1644)起,由于经历了张献忠农民军反对明朝统治、南明诸将割据皱权、农民军余部与清军搏斗、吴三桂反叛与清军残酷镇压等多次的军事战争,荣昌地区连年遭到兵祸,时间几乎长达30年。人民或死或逃,“所存唯兵”,以致“路无行人,道叭荆棘”,“生灵涂炭,炊灶无烟”。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八月,清朝和派出史彰到荣昌担任知县,逐步建立稳定的统治。史彰到任之初,亲见县城“东门内外,竹树蓊蔽,行人手分枝干,足涉泥掉。城内秃房六七所,衙舍虽存,上漏下淤,菇麻生如林,日暮击拆以惊虎鹿者,声至晓未息。”可见当时荣昌的荒凉景象。 
          据文献记载,康熙六年(1667),当时荣昌上报在册人口只有143户,男妇286人。以后由因吴三桂战乱,全县人丁更是所剩无几。虽“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田之民”,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当时,清朝廷为了征收赋税,巩固它的统治地位,顺治年间就曾下诏批准《督垦荒地劝垦则例》,招民给予印照开垦荒地。康熙年间更制定《入籍四川例》,多次议定情愿入川“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并准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对移民的垦殖权、户籍和应举权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确定开垦荒地,在三年、五年或十年之内均免交田赋。雍正年间,还议定“给穷民牛具籽种,令其开垦荒地”。并鼓励有技术的老农入川“教垦”,有成效的还给以“八品顶戴”。还积极鼓励官司员招民开垦,作为任期内的政绩来考核,量其招民多寡均记录在案,给予优惠升转的奖励。
          在清朝这些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毗邻各省许多无地或少地的人民,都“应诏入川”,掀起了清前期一阵阵移民来川的高潮。
      三、    客家人在盘龙分布的情况
      在移民荣昌的客家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因族缘或地缘关系,较为集中的居住在荣昌盘龙镇,以致两三百年来,形成若干个客家村落。全镇22个自然村和一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古墙、莲花寺、大建、三合、兴隆、长岭、石田、白鹤等8个村,基本上都是广东移民的集中居住区域,特别是石田村,全村3741人,其中客家人就占1880人,达到50%有周、李、颜、黄四大姓,大建村全村3960人,客家人就占2800人,达77.8%,李、张、黄、马、叶都是大姓;白鹤寺村有3163人,其中客家人占2372人,达75%,李、张都是大姓。
      这些客家人的先辈,都是怀着开拓的希望,求取生存和发展的决心,依伋不舍地告别祖辈居住的家乡,经过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来到荣昌盘龙镇安家落户的。
      石田村的周其勋,原是盘龙镇企业办公室主任,他已是广东移民第10代后裔。他的先辈周元光,原住广东兴宁县水口嘘张公寨。在乾隆六年(1764)6月29日率子孙五人起程,从陆路经过贵州步行到荣昌昌明里石板田(现石田村)落肩胛来川途中,还发生了一件颇富传奇性的故事。据说周元光行进到安富、长田坎,来到石田黄杨家河,元光觉得口渴,即取出随身带来的碗到河里去舀水喝,一不小心就把碗掉进河中,他们认为这是天意,指示他们就在这里落地生根,不要再继续往前走了。这么一想,他们就真的在石田这个地方住下务农了。以后,经过勤劳开垦,勤俭持家,有了积蓄就在现在的石田黄村二社的地方建了周家大房子,还修起了周家祠堂(后改作石田小学校址),子孙繁衍,已在盘龙镇生活了262年了。
      现在已经74岁的石田村二社农民颜坤吉,也是客家人。他的先祖颜祥麟,原住广东长乐县凉水井。在康熙50年(1711)左右,只身经湖南邵阳、常德入湖北,又经恩施进三峡到重庆,再经泸洲到富顺农村落户,生有四个儿子,二儿颜云彩不喜务农,专好制作银器首饰,受雇于隆昌周兴场首饰店,后又独立经营,积累资财,在乡间置田产,买房屋,子孙分居荣、隆两县,仍有后裔继承制作工艺,到解放后才停业。颜吉坤也还住石田村二社,种植务农,兼营夏布纺织,生活平静安康,不愁衣食。
      居住在大建村的张仕同,张仕同是原大建乡政府人大主席,于2001年退休,祖辈也是广东长乐县黄浦村人。先祖张衍祯生有四子一女,于是决定移民入川。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率妻魏氏及三个儿子廷彬、廷辉、廷墚,共五人离别故土,随亲戚十余家,男女50余人,从广东出发,结伴而行。途中又加入移民四川的大队伍二、三百人,徒步由陆路向四川行进。经过湖广省的地界,魏氏因旅途劳累,突然染病,气息奄奄,无法步行,只好留下调理。同伴见其病危,也只好各自赶路。经诊治,待病势稍愈后,勉强扶持着她继续行走,一心想追上移民伙伴。哪知同伴早已放弃步行的办法,搭船行入川了。闻听之下,真是百感交集。由于盘费元多,家人只有继续步行,好不容易才来到巴县盖市场,稍作休息。一天,在场上,偶然碰到原来同行的亲戚,打探到那些乘船的同伴,在经过一险滩时全部翻船落水,生还者百无二三。于是唏嘘相向,深自庆幸未与同行。于是继续向四川腹地行进,来到荣昌,勤劳苦做,经营业员十余载后稍有积蓄,在雍正十三年才购买叶、王、吴、雷的田地,真正在荣昌盘龙镇落地生根。乾隆五年(1740),张廷彬还专程回广东,把祖父,曾祖的骸骨运来盘龙安葬在长岗岭,立石碑祭祀,现坟茔仍在。客家移民在移民地站稳脚跟后,大多都要回故地,把祖先遗骨迁来移民地重新安葬。这一行为,既表现了移民不忘先祖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现了对迁入地的认可,强化了对迁入地定居的生活信念,是移民落叶扎根的标志。
      明代张氏族中有一位先祖叫张道聪的,因平贼有功,曾做过江西一参将,平时为人正直,深受人民爱戴。老而无嗣,侄孙辈为其画像祀之。这副画像,在张衍祯入蜀时,一直带在身边保存,现在仍在张仕同家里。虽纸有些脆朽,但经过装裱,仍然十分清晰,他时不时还要挂出来,让人观赏,以表示客家人那种敬宗尊祖的传统美德。
      上面,只是简要记述了周、颜、张等几户客家人来荣昌盘龙镇落户的史实,但在盘龙镇落户的客家人绝不仅仅只是这几家,还有原来住五羊县的卢家、原住潮汕的马家、梅洲的黄家、古家等许多客家人都是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迁移过来的。据不完全统计,盘龙镇全镇现有总人口约78000人,其中客家人就有30000人。
      四、客家人的生活习俗
          在清末民初前后,客家男性大多穿对襟长衫,麻布汗挂,头戴皮帽、礼帽,包白布头巾;女性大多穿对襟短衫,过膝长袍,头发梳成辫子或挽髻,短发别夹,女孩从小就裹脚,不准出门,不许上学,家里来客人,也不准进厅堂。在解放后,受新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衣着才开始以穿中山服为主,但也有穿长衫和短衫的。
      在饮食方面,他们大部分是以大米、杂粮、红苕、小麦、腕豆、瓜菜为主食,每天吃三顿,食品较多清淡,俗称吃干饭,喝稀饭,逢年过节,祀日才买鱼、肉蛋品吃称“打牙祭”,喝酒以高粱酿白酒为主。
        在住房方面,大都以土墙、木制串架为墙体,顶为小青瓦;一般一排三开间为主,中间做堂屋,两厢一边做居室,一边做厨房。
        客家人的婚姻,在解放前,男女婚姻多依“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讲究门当户对,一般分为提亲、合八字、订婚、结婚四个阶段,女方一般在18岁左右,男方一般在20左右,通过双方协商婚期,女在待嫁期间,在家绣枕头、做花鞋,准备陪嫁衣;在出嫁前一晚,请姑、舅等亲友,晚上哭嫁,长辈们送红包,婚日早晨女方家要办“出嫁酒”,男方备彩礼到女方,用轿子将新娘接回。
        客家人丧葬,都是用土葬的办法,人死亡前要准备棺木、寿衣、寿被,人死后,要哭丧、烧钱纸、放鞭炮,请道士做“道场”、“开路”等,儿孙们要披麻戴孝,守灵堂等。
      五、客家人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状况
      由于客家人在历史上具有外出闯荡创业的历史文化世俗,为此,客家人到本地后从来未改变外出挣钱创业的习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客家人的带动下,本地人从事商贸活动异常活跃,本镇曾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为云、贵、川、鄂等蚊帐、化纤等交易中心,自80年代以来成为主宰全国火锅、毛肚、鸭交易主力军,以客家人后裔黄良谓、卢正光身背本地特产夏布到广州、深圳寻客商,历尽千辛万苦,发扬了客家人特别能吃苦和创业的精神,终于敲开了日本、韩国出口之大门,将本镇不起眼不值价的土布,变成了洋布、金布、银布,创造出了巨大经济效益,在1996年,夏布经济收入达4000万美元,有力地带动本镇经济的大发展,也使本镇成为了驰名东南亚的夏布之乡和出口大镇。
        现在客家人的生产形式,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机具主要使用传统的锄头和犁头等,由于受封建所有制的束缚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生产工具较为原始,主要以栽种水稻、玉米、红苕、小麦等为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客家人也放开视野,跟上大好形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编织业等,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荣昌白猪、编织夏布出口创汇为主。现在他们的住房一般是以楼房为主的砖混结构,根据院落结合地形布置,错落有致,保持农村田园自然风光、美观、采光通风好。他们的饮食也不局限于粗茶淡饭,而是讲究营养,随时可以打牙祭。婚姻和丧葬也移风易俗,女孩也不再裹脚和不出门,男女平等,都到学校接受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每个村有村卫生室,镇上有中心卫生院,生病住院、看病都方便。广东人在此地生活得有滋有味,可谓小康,他们人兴财盛,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继承和发扬了祖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
        六、客家移民对荣昌盘龙经济发展的贡献
         
      客家人为了开拓生存空间,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首先要面对的是人生地不熟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现实,因此必须脚踏实地、勤劳耕种,才能开辟一个新的天地。来到荣昌的客家人,发扬了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气概,与其他移民和当地的土著人民在一起,艰苦努力,战天斗地,大约经过了五六十年的辛勤开发,终于使荣昌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才出现了新的气象。
          
      人丁逐渐繁衍,到乾隆年间,荣昌的户口人丁,已从清初的一百来户,增加到3670多户,15800多人,到嘉庆元年,更增加到33381户,男女共93598人口了。
           
      农田陆续增加。康熙六年,全县征收田赋的农田只有6顷多,到雍正六年(1728),农田已增加到5000顷。生产开始发展,种植人和畜牧业已逐步发达,荣昌白猪已闻名省内外。特别是有资料表明,玉米、红苕都是客家人引进种植的,麻、烟草的种植技术也是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从那里传播进来加以改进的。这些都极大丰富了荣昌的农产品种,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实力。
           
      手工业不断恢复并有突出的创新。荣昌的夏布、陶器、折扇和白酒的制作工艺都在这一时期显露头角,有很大的改进和创新,奠定了作为荣昌传统名特产品的坚实基础。
           
      商业开始繁荣。通过全县土、客家人的共同努力,荣昌城乡集市贸易和县内外商品流通逐渐恢复。新的集镇不断形成。烧酒坊、盘龙场、吴家铺等地的商旅往来日益活跃。
           清官府的财政税收也急剧增长。清初全县只能征收到地丁银四百多,到雍正初年,官府已能征收“正项赋银”3300多两了。
          
      “移民四川”,不断开发,终于改变了荣昌“地方残破、田亩抛荒”的景象,这些开拓性的垦殖成果,都是清初各地移民,包括客家移民在内的全县人民战天斗地、辛勤开发取得的丰硕业绩。历史证明,清初的移民,包括客家移民在荣昌的开拓拼搏,对荣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甚至是主力军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盘龙镇的客家儿女,更是意气风发,继续发扬不畏艰苦、开拓创业、勤俭持家、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冲出盆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跟上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编织业,已初步形成夏布编织、五金制品建筑建材、茶叶加工、交通运输五大支柱产业。客家后裔与全镇人民一道,正在奋发图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文章录入:dulash    责任编辑:dulash  
      

                浏览次数:596--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郑光路入选 08年北京奥运会的献礼项目《走向奥运的中国武术》大型画册!
----下篇文章荣昌客家人.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独特特点的一支汉族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