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吴欣:为什么谈论文革会成为禁忌?!

作者: -上传日期:2007/6/24
吴欣:为什么谈论文革会成为禁忌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1           欲转载本网文章,不得篡改内容,和文章来源:"中国独特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 
http://www.tstcwx.com.cn,及 http://zgl.tougao.com,并务注明原文作者(或原发网站)。已申明不许转载的文章,不许转载,侵权必究。
2.         本网站郑重提醒访问者: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我们联系。
3.         本网站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相关责任作者自负。
4.         本网欢迎相互链接,可先来信联系。为简便计:有意者也可先链接本网:"中国独特文学网"
           图标地址为::/ewebeditor/UploadFile/200761891541142.gif     
           文字地址为:http://www.tstcwx.com.cn 
            然后来信,本网将在一天内迅速链接贵网!
5.       本网欢迎网友来稿来信。对特色来稿将设专栏隆重推出!      来信来稿请寄:ZGL706@vip.sina.comZGL706@263.net,网管丁志民先生收
 6.      中国国家版权保护中心为本网站长郑光路签约实行著作权保护。
 
 
 
 

文章来源

五柳村茶馆/

            吴欣:为什么谈论文革会成为禁忌



序 曲
       
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中青年,对“文革”这个荒诞的噩梦已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而埋在地下的枯骨常会冒出一缕缕磷火,在黑夜的荒郊飘忽闪烁。人们说是“鬼火”,是“冤魂不散”。那是迷信,但也是事实。

(一)
       
巴老的“文革博物馆”的倡议被冷落了。一时兴起的“伤痕文学”,刚一露头,就被一句“作家们!向前看吧!”噎了回去。说这话的人也许是不堪回首,也许是愧于回首,但铭刻在人们心灵上的伤痕总是痛定思痛。“文革”以后的三十年间,不断有回忆文字冒出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韦君宜的《思痛录》;肖复兴的《校长之死》……有长卷,有短文,像烧不尽的野草,为后人“史海钩沉”留下了珍贵的稗史轶闻。
                 
(二)
       历史有惊人的类似之处。辛亥革命胜利后,曾过早兴奋地提出“不念旧恶,咸与维新”的口号。于是“旧恶”们“藏”起屠刀,立地成“佛” 
。后来不少革命志士又倒在这些“旧恶”的屠刀下。

“文革”一结束,正义的审判宣判后,欢快的“饮酒歌”唱过后,即提出“团结一致向前看”。一页血泪模糊的历史,在“几家欢乐几家愁”中硬翻了过去。

鲁迅对付敌人的投枪和匕首,在“文革”中被扭曲用来对付自己人。“痛打落水狗”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把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但“文革”破灭后,那些“狗”却没有落水。有的干部复出后,余悸未消,按照“向前看”的基调;遵照最高指示:“团结反对过自己的人”,百般姑息、起用那些靠文革起家的造反派;有人号准了时代的脉搏,乘风气之先,写出如何善待这些人的小说,一举成名。……。历史的血迹就这样被冲刷湮没干净了。

(三)
    曾宣布“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无疑是一声春雷。但“文革”始终是个烫手的山芋。

    
在一个单位里,谁也心里都明白,谁在“文革”中扮演什么角色,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许多人在文革中挨了整,但也有些人在文革中得了好处。聚在一起时,大家都讳谈“文革”,避开因文革而起家的“造反派”,好像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这是一个禁区,像一个用铁丝纲围起来的尚未引爆的地雷。

    上访呜冤,如碰上接待员就是个这样的文革既得利益者,他一听你控诉文革就会反感。你休想得到他的支持。

    在火车上(或别的公共场合),谁也不认识谁。天南海北侃大山。但谁也不敢触及“文革”。因为你不知道谁是不是“造反派”。

    出门办事,洽谈业务,赴宴,或其他社交场合,也不能议论“文革”。也许你正好碰上个“造反派”。你要办的事就砸了。

    你写篇涉及“文革”的稿子,也不能随便乱投。说不定编辑就是个文革既得利益者,他(她)会把你的稿子扔进纸篓。

    不同的人对“文革”的感情大相径庭。至今人们绕开“文革”走,这就是当今的处世之道。

    
到后来,提出“舆论导向”;“守土有责”。凡谈“文革”的稿件,报刊一律不登。报刊原来辟有“文革”的栏目,一律撤消。这是报刊和编者求生存之道,比设一万个报刊检查机关更有效。再后来,连“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类格言都从传媒消失了。就像阿Q的癞痢头,连“光”和“亮”都忌讳。

(四)
      
 
我这里用了“造反派”这个词,其实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极含混,。什么“天派”,“地派”;“好派”,“屁派”;乌龟王八派;在造反得势的时候都说自己是“造反派”,对方是“保皇派”。其实都一样拼命去“效忠”文革。曾经被宣布两派都是错误的;这派那派当然都是“错误的”。但“错误”二字未免太轻巧!

在“文革”中另有一批头脑清醒、有良知、有正义感、泰山压顶不弯腰,挽狂澜于既倒的勇士,有的为此付出了生命。——如遇罗克,张志新等烈士。他(她)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各机关团体学校中,也有一批不盲从,不肯当顺民的硬骨头。他(她)们被“造反派”揪住小辫就打成“反革命”;无辫可揪的就打成“保皇派”。惨遭迫害,有的被迫害致死。—— 这是真正的另一派,反文革派。但迫于钦定“造反有理”,不得不也打着“造反”的旗号。

好一个“两派都是错误的”!好坏一锅煮;纵火者与扑火者一锅煮,洪洞县里无好人。那些起了家的“造反派”捞到了稻草,额首称庆。他们只有那么一点点“错误”,而且两派错误人人有份。其中一些作恶多端的犯罪分子就逍遥法外了。—— 当时虽曾提出过“清查“三种人”,但用“团结一致向前看”;“宜粗不宜细”;“两派都是错误的”几把稀泥一抹,就不了了之。
 
(五)
      
     
“文革”三十周年祭。很失望,没有读到一篇有份量的沉痛思考这场浩劫的文章。倒是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八个“革命样板戏”,被当作“文革”的经典,堂而皇之登上了文艺舞台。一些“文革”的头面人物在传媒频频亮像。—— 有曾经呼风唤雨的这个派那个派的“造反司令”;有弹钢琴弹上去的、拍乓乒球拍上去的、唱革命样板戏唱上去的、跳红色芭蕾舞跳上去的,都曾被册封为“部长”;“团长“;“XX长”,用别人的鲜血染红顶子”的“红色官员”…… 传媒的作者对这些人物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避而不谈,笔下却充满“英雄气短”的惋惜。有的甚至为之抱屈。请听听这样一段访谈录吧:“我造反,夺权,又怎么啦?……我是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错了吗?”其情绪愤懑之至,其语气咄々逼人,至今毫无反思之意。是的,“文革”的一道金牌,就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四人邦”不也声称是“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吗?怎么!老人家还没下神坛,难道“柿子专拣软的捏?”

    
有几件事发人深思:人们不是说“文革中,八亿人,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吗。就是那位把月黑风急的“文革”,歌颂为“莺歌燕舞“而获恩宠的“独一无二”的大作家,文革后依然红火,毫无反思,老虎屁股摸不得。有家大报甚至用两个整版的《报告文学》为其歌功颂德。

    
一幅文革中发行亿万张的宣传画,意在把被“打翻在地”的刘少奇历史功绩,置换在伟大领袖的头上,本是文革中惯用的下井落石,颠倒历史的伎俩,只能收入《文革博物馆》,以教戒后代。但前几年,此画的集体创作的组织者,执笔者,国家博物馆,国家财产局却爆发了一场官司,争夺这项“荣誉”。把这幅画“炒”成了“国宝”。作者由此大红大紫,官运亨通。呜呼!太史简,董狐笔,艺术家的良心,而今安在哉?

    
有位在姚文元大旗下的大手笔,文革后仍以“作家”“学者”的面貌,在电视上频频亮像。无愧无悔。有人出了一本书,收入了他的几篇“大批判”大作。揭了他的老底。他竟告到官里,说是侵犯了他的名誉权(?)著作权(?)。安之若素,而且张扬。莫非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文革”又要回来了?

(六)
    
常读到一些劫后余生者的零零星星,片片断断回忆文章。总是用调侃,戏说的曲笔诉说“文革”的苦难。藏苦涩与悲愤于一笑之中。不由得想起廖冰兄的一幅漫画:一个紧口的大缸被砸成两半,但缸中人仍绻曲如缸状。­——这是受难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可悲的形象。

(七)
     
“伤痕文学”被噎回去后,“知青热”成了气候。有小说,有电视,有《老插忆趣》专栏,有“老三届”聚会,有“老三届茶馆”……这个群体互称“战友”,仿佛是过雪山草地或从上甘岭前线走过来的,不无自豪感。有的犹有“战天斗地”的豪情,感到“青春无悔”;有的津津乐道在农村偷瓜摸鸡,打架斗殴的趣事,沉缅于回味无穷的怀旧情怀。

凭心而论,这一代“梦断文革”,现已不再年青的青年人,他们在长身子的时候饿肚子;该上学的时候闹“文革”。该婚恋的时候上山下乡;后来削尖脑袋返城,又找不到工作,农村的妻子儿女上不了户口,闹得妻离子散。现在都已到不惑或知命之年,绝大多数没有文凭,没有专长,没有家底,下岗又落在这批人头上。他们是被愚弄的一代,被耽误的一代,被牺牲的一代。

  但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虽然是喂给他们狼奶的人的罪过)。他们曾充当“文革”的急先锋。他们学了伟大领袖的《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给教师挂黑牌,戴高帽游街;还“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给女教师弟阴阳头;把老师打死、逼老师自杀;手执铁扫把横扫“四旧”,践踏文化,摧毁文物古迹的是他们;高喊“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口号,欺凌出身不好的同学的是他们;揪斗邓拓、田汉、老舍……等一代文化巨匠,戴高帽,搞“喷气式”,动用酷刑,逼其致死的是他们;动枪动炮,大搞武斗的也是他们,……这里说的“他们”只是“老三届”中的一部分“红五类”,大部分是摇旗呐喊的,有一部分“黑五类”是被歧视和被欺凌者。
  
    
这批“佼佼者”现在都在哪儿呢?有关“老三届”的小说、电视、回忆和聚会,为什么避而不谈这方面的反思呢?当这类人隐身在“老三届”的聚会中。当他们举杯畅饮时,看看自己那双曾沾染过老师、同学、文化巨匠或其他无辜者鲜血的手;蹁蹁起舞时,看看自己那双曾践踏中华文化、踢碎千年古迹的脚,能不心颤?能不有负罪感吗?午夜思之能心安理得,不做恶梦吗?
    
“伤痕文学”被噎回去后,“知青热”成了气候。有小说,有电视,有《老插忆趣》征文,有“老三届”聚会,有“老三届茶馆”……这个群体互称“战友”,仿佛是过雪山草地或从上甘岭前线走过来的,不无自豪感。有的犹有“战天斗地”的豪情,感到“青春无悔”;有的津津乐道在农村偷瓜摸鸡,打架斗殴的趣事,沉缅于回味无穷的怀旧情怀。
    
凭心而论,这一代“梦断文革”,现已不再年青的青年人,他们在长身子的时候饿肚子;该上学的时候闹“文革”。该婚恋的时候上山下乡;后来返城又找不到工作,农村的妻子儿女上不了户口,闹得妻离子散。现在都已到不惑或知命之年,绝大多数没有文凭,没有专长,没有家底,下岗又落在这批人头上。他们是被愚弄的一代,被耽误的一代,被牺牲的一代。
  但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虽然是喂给他们狼奶的人的罪过)。他们曾充当“文革”的急先锋。他们学了《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给教师挂黑牌,戴高帽游街;还“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给女教师剃阴阳头;把老师打死、逼老师自杀的是他们;手执铁扫把横扫“四旧”,践踏文化,摧毁文物古迹的是他们;高喊“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口号,欺凌出身不好的同学的是他们;揪斗邓拓、田汉、老舍……等一代文化巨匠,戴高帽,搞“喷气式”,拳打脚踢,逼其致死的是他们;动枪动炮,大搞武斗的也是他们,……这里说的“他们”只是“老三届”中的一部分“红五类”,大部分是摇旗呐喊的,有一部分“黑五类”是被歧视和被欺凌者。
  这批“佼佼者”现在都在哪儿呢?有关“老三届”的小说、电视、回忆和聚会,为什么避而不谈这方面的反思呢?当这类人隐身在“老三届”的聚会中。当他们举杯畅饮时,看看自己那双曾沾染过老师、同学、文化巨匠或其他无辜者鲜血的手;蹁蹁起舞时,看看自己那双曾践踏中华文化、踢碎千年古迹的脚,能不心颤、能不有负罪感吗?午夜思之能心安理得,不做恶梦吗?

(八)
   
与“革命小将”不能相提并论的是机关团体内的那些胡髭拉茬的“中将”;“老将”。他们原本是一批老奸巨滑,心术不正的家伙。“文革”一来,沉渣泛起,野心膨胀,企图夺取高位;对同事积怨在心,借机报复。罗织名,肆意构陷,将其打入“牛棚”,酷刑拷打,逼死人命。打死人从高楼扔下来,诡称“畏罪自杀”,……这是一批杀人犯、抢劫犯、纵火犯,是一批手段极其残忍的刑事犯罪分子。
  粉碎“四人帮”后,这批人自知罪孽深重,曾一度惶惶不安,像鬣狗一样到处闻气味。中央宣布“团结一致向前看”。意味着“文革”的事不再追究了;又宣布“清查三种人,宜粗不宜细”,意味着一风吹了;再宣布“两派都是错误的”,这批人额手称庆:只是那么一点点“错误”,而且“错误人人有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安定团结”的大旗下,有的单位,“文革”中夺权者继续掌权,抢人事档案构陷同事的仍掌握档案。这批人藏起屠刀,立地成佛;摇身一变由“造反派”变成了“改革派”。进而变成了“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大权又落在这批人手里,由制造冤案的人来落实政策。把受害者从“牛棚”放出来,从农场召回来,给个工作。整死了的,给家属发点抚恤金了事。他们绝不公开平反,更不陪礼道歉。他们大言不惭地作报告,说:“过去的事按过去的政策办,现在政策宽大了,给你落实政策。”意思是他们过去是正确的,现在也是正确的。一个单位整死那么多人,制造那么多冤案,都“事出有因”,无人负责。
  这些人在“消除派性”的大旗下,利用职权搞“派性”。在落实政策中给你留小尾巴,作为整你的理由;在工作中给你穿小鞋。在评职称或下岗中排除“异已”。现在这批人大都捞到了高职称,高级别,捧着荣誉奖状,“光荣”退休了。有的还不清不白地成了大款,他们没有尝到“革命小将”那么多酸甜苦辣。他们在“文革”中大捞了一把。是“文革”这场大赌博中真正的“赢家”。
    曾有一位良知未泯的著名记者,发表过几篇长篇报导,揭露这方面的黑幕。但他孤掌难鸣,最终被迫流亡国外,客死异域。 
 
(九)
     
一场浩劫过后,一片狼藉,没有一人反思。用一张大棚布严严实实盖起来,谁也不许掀起一角看一眼。作恶者成了受益者,毫无愧疚之心,而且张扬其功。幸存者从沟壑中爬起来,俗怨难消,旧仇难平,得不到抚慰。人们互相戒备,避而不谈“文革”。……这样一个正气不伸,积怨积仇的社会,不是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这样一个无人反思的民族不是一个兴旺发达的民族。

尾 声

      
在西子湖畔的岳飞墓旁,跪着两具铁铸的秦桧夫妇的像,以表达后人对忠烈的崇敬,渲泄对奸佞的憎恨。但没有宋高宗的旨意,作为宰相的秦桧能处死作为兵马大元帅的岳飞吗?史书为尊者讳,便把屎盆子扣在秦桧的头上,以谢国人。
在“文革”中,上至国家元首,三军元帅,文化巨匠;下至平民百姓,死于“造反派”之手者千千万万;批判了“人性论”,代之以“兽性论”;批判了“温良恭俭让”,代之以“打砸抢抄抓”。给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造成几百年难以治愈的创伤。如此浩劫,打倒 
“四人邦”几个人能交待得了吗?
而今“春风又绿江南岸”,但怎能忘“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附注:本文为“文革”覆灭30年而作,现在又过去时10年了。“文革”的枯骨上又增厚了一层深深的尘土。待几个世纪过去,只有考古人员来寻找它的真面目了,历史只能由后人来评说。 
2006年8月13日 

      

                浏览次数:1266--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袁成亮 现代样板戏《奇袭白虎团》诞生记
----下篇文章中国哲学 从《将进酒》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