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革命「样板戏」研究述评 .“文革”真的只有八个样板戏吗?

作者: -上传日期:2007/6/24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革命「样板戏」研究述评

"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1   .欲转载本网文章,不得篡改内容,和文章来源:"中国独特文学网"国际一级域名:http://www.tstcwx.com.cn,及 http://zgl.tougao.com,并务注明原文作者(或原发网站)。已申明不许转载的文章,不许转载,侵权必究。
2. 本网站郑重提醒访问者: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我们联系。
3. 本网站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相关责任作者自负。
4.     本网欢迎相互链接,可先来信联系。为简便计:有意者也可先链接本网:"中国独特文学网"
         图标地址为::/ewebeditor/UploadFile/200761891541142.gif     
       文字地址为:http://www.tstcwx.com.cn 
         然后来信,本网将在一天内迅速链接贵网!
     5. 本网欢迎网友来稿来信。对特色来稿将设专栏隆重推出!      来信来稿请寄:ZGL706@vip.sina.comZGL706@263.net,网管丁志民先生收
        6.中国国家版权保护中心为本网站长郑光路签约实行著作权保护
 

文章来源:文化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革命「样板戏」研究述评   
  

李 松
 
 

前 言

  由于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与复杂的情感矛盾,「文革」文学的主导形式──革命「样板戏」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冷门,随着思想禁区的进一步开放,「文革」文学以其巨大的思想史价值与丰富的意义空间,吸引着学术界探险的目光,目前这个冷门逐渐成为了热点,也将成为人类精神史上永不过时的话题。带有特定时代色彩和政治主流意识的「样板戏」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的文艺建设丰碑。由于它生产、成型的时代特殊性与本身鲜明的政治烙印,人们从情感好恶与道德取向出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在「红色经典」裹挟市场怀旧消费的热潮中,「样板戏」的许多重要精彩唱段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关于「样板戏」的争论又一次浮出水面。有些学者认为完全从政治角度对「样板戏」进行否定有失公允。1有人认为「样板戏是一个政治历史事件」而反对肯定有政治问题的「样板戏」。2辩论双方都互有驳难。3「样板戏」的研究在中国大陆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1980年代革命「样板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都是避而不谈的,八十年代中期「样板戏」的研究开始起步,首先大多为偏激的情感否定,以后逐渐转向心平气和的学术讨论,即不宜作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简单化结论,应该在认识到其特定历史背景的同时,更充分地认识到它独特的艺术成就;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样板戏」的研究思路、视角与深度都大大地拓展了。据最近的不完全统计,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研究「样板戏」的论文一百余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近十篇,专著7部。本文主要对第二阶段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并指出将来的可能走向。概括说来,革命「样板戏」的研究分为两种路向:第一是从史料整理的角度入手。4通过大量的人物采访与原始资料叙述了革命「样板戏」电影的出台内幕、拍摄经过、江青的野蛮干涉以及「样板戏」编演人员的历史命运。第二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的。近十年来革命「样板戏」的研究对象集中在文本、剧场与电影。研究路向包括创作思路、观众研究、艺术分析、思想主题、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叙事模式等方面。

一 创作思路

  革命「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以革命现代京剧、小说等文本为蓝本,这些不同文本的嬗递之间创作理念、文化权力、形式因素是如何转化、运行的,这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即通过对「样板戏」生产成型的梳理发现其创作规律。「样板戏」之所以从「文革」迄今为止仍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仪平策将「样板戏」与传统戏曲从叙事内容、戏曲音乐、念白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样板戏的叙事内容更具当代性,或者说,对于当代观众而言更具可理解性,可体验性;样板戏赋予戏曲音乐以鲜明的现代基调,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音乐感受水平和欣赏趣味;样板戏的念白自觉追求标准化、通俗化和生活化」。5卞敬淑从「样板戏」的改编程序入手,分析「样板戏」在「删除的与增加的」、「保留的与改动的」、「显现的与潜在的」变动过程中是如何遵循意识形态的要求。6如果从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样板戏」的前身革命现代京剧是如何形成的呢?对这一问题的解析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戏剧发展的历史脉络。王锺陵正是以大量的史实从这一角度进行了历史的爬梳。他认为,「样板戏」的形成除了与当时左的政治思想路线有关,「还有20世纪中国戏剧史内在逻辑方面的原因;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主题先行论』、40年代的『旧剧革命论』,它们发展到50年代便演绎为一场粗暴与保守的论争,而京剧样板戏正是这一论争与特定历史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7王锺陵独具慧眼,善于从芜杂的史料中寻绎出具有学术意义的理论线索,这种学术眼光对于整个「文革」研究都具有启示价值。

  「样板戏」对京剧的改编除了上述一些形式与内容的因素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根源,刘艳认为深层的原因是现代生活的本质面貌并非导向通常意义上的现代内涵,而是带有非常强烈的拟古性质。而旨在传达「抽象之事物」的京剧,又正是中国古代现实与意识形态的艺术提升。「通过写意性极强的京剧形式,『无产阶级英雄』能够得以按『现代民族国家创建』的文化需要呈现出来。京剧独有的程序特征恰好提供了本质化的『工农兵』形象所必需具备的外在框架。」8刘宁从审美文化现象认为「样板戏」是中华民族长久积淀的和谐美理想的回归,「理想的膨胀、理性的强制、阶级性的夸张导致了情节冲突的单一化、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结构方式的模式化、表演形式的程序化,这些艺术特征所展现出的古典式的审美特征暗和了中国传统偏重和谐的审美心理。」9祝克懿认为诗化与言情是戏曲话语的根本特征。他从「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诗化特征的传承和言情特征的偏离两方面展开了讨论」。10「样板戏」对来的原故事情节作更「革命化」处理的行为,客观上却符合歌舞剧对剧情结构的美学追求。阎立峰从戏剧程序的角度出发,认为「样板戏」依靠「新程序」把本来就属于善恶分明的艺术符号系统的京剧进行了生活的政治「升压」(集中概括、提炼生活)和程序「减压」(由古人生活向今人生活转移)。11进一步说,阎立峰认为京剧之所以被当作「样板戏」的载体,是由于江青在「样板戏」戏剧性层面进行政治化写作,在剧场性层面进行矫饰美学建设。从而「既凭借」戏剧「阐释了意识形态话语,又依靠『剧场』解决了『道』所需的艺术胞衣」。12李莉从《智取威虎山》一剧入手分析剧场与京剧的内在关系。认为「京剧程序化的两极对立思维、六七十年代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与战争题材产生暗合,无形中将京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之间的内在矛盾消解;程序的创新凝聚了艺术工作者的大量心血,舞蹈、音乐、舞台美术、表演,对文本审美性进行了补充与启动,成为《智取威虎山》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样板戏在京剧改革方面的成功,并不能停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延缓了传统京剧的衰亡」。13「样板戏」通常被称为政治工具,但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政治的产物,更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马研认为有必要对「样板戏」作为艺术的「合理内涵」进行剖析和总结。他通过对「样板戏」前期文本的分析说明「样板戏」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力所在。他将「样板戏」的一种艺术特质概括为「社会主义现代主义」。这是一个大胆的判断,但也还值得进行深入、周密的学理论证。14刘永丽认为传统戏曲符合中国民众心理趣味的思想母题及创作手法,又有新时代所倡导的现代气息,「样板戏正是借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达到其深层潜藏着的政治宣传目的。传统与现代的内在姻缘在于利用传统的情感心理模式与符号化叙事,表现出男女平等对女性自身人性的摧残与漠视」。15孙玫从创作方法入手,探讨了革命样板戏创作的「三突出」理论与传统的戏曲理论「立主脑」之间的内在继承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继承过程中对传统传奇色彩的某些失落。15姚丹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入手,梳理文艺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中起「意识灌输」作用的理论依据。在此理论前提下,她以「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为个案,考察其意识灌输的具体内涵、灌输方式以及传播和接受过程,从而一定程度触及「无产阶级文艺」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意识灌输内涵在观众接受中可能的偏离。17姚丹的研究对于如何将意识形态批评与精神分析相结合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例。

二 观众研究 

   革命「样板戏」为什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会受到狂热的政治崇拜?从观众的心理分析角度可以发现意味深长的精神幻觉。刘艳从乌托邦文化理论的角度对观众的精神生态进行了细致清理。18与之相似的看法是,刘忠认为「样板戏」之所以在被动接受中隐现民间艺术的自由取向,在改编移置中回避文化革命的主导话语。「究其原因,除了意识形态对民间戏剧的借用和交错之外,还与国人普遍存在的乌托邦理想有关。在『样板戏』演出过程中,观众的政治狂热被空前地激发出来,与主流政治、编创人员一道融入到样板戏的教育体系中。」19何玉麟则以过来人的观赏体验,从看戏、评戏的角度认为「样板戏」从毛坯到定型经历了静、惊、喜、厌、惑、困的心态演变。20综合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观众研究,如何将理论阐释与观众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既看到观众盲目的从众心态,又发现在编码─译码过程中的抵制心态,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 艺术分析

  是把「样板戏」看作「阴谋文艺」而全盘否定,还是将政治理念与艺术成就分别看待而辩证分析?这一直是涉及到对「样板戏」进行价值判断的关键问题。章新强认为「样板戏」电影作为戏曲电影样式在艺术和美学传承上有自己发展的内在动力,因而对「空镜头」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样板戏」电影的创造性表现在:保持原来戏曲的结构、情节、分场分幕的完整性;利用镜头形成的视觉效果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根据「样板戏」中的音乐性、舞蹈性特点以及主要演员的特征,运用长镜头等针对性的拍摄技巧。21尽管「样板戏」电影的所有艺术创新都无法避免艺术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刻印记,章氏对「样板戏」电影拍摄方法与技巧的总结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张泽伦系统全面地总结归纳了「样板戏」音乐的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开拓了京剧音乐的复音化道路;发挥和声的功能性与色彩性;发挥复调音乐的功能、配器技术;创立了新的乐队编制;发展健全了京剧音乐程序;彻底打破了主演统治舞台体制。22汪人元则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认为,「样板戏艺术上最大的失败,便在于政治对艺术的极度扭曲;艺术上的扭曲,最突出的则莫过于模式化;而模式化最典型的概括就是那一套『三字经』(即所谓三突出、三陪衬、三对头、三打破)」。具体表现为「音乐概念化、形而上学的遗产观与模式的贫困」。23这些观察视点和价值立场的差异有利于展示对象的复杂层面。

四 思想主题

  研究者对「样板戏」主题的认识角度各异,从多维视角透视了它的丰富内涵。具体思路有,第一,文化语境分析。刘艳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这一宏阔的整体视野出发认识「样板戏」主题形成的历史必然与内在逻辑,深化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整体把握。24第二,性别诗学。建国后男女平等、女性解放是社会改造的时代主题,「样板戏」中出现了大量形象鲜明的女性,学者们从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对戏剧中的女性地位进行了深入审视。李祥林考察了「样板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分类,分析了政治意念如何对女性形象进行演绎和填充。25彭松乔从性别诗学出发认为,「『样板戏』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但她们身上却缺少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这一女性革命神话虽然表面上改变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但却并没有改变女性作为『他者』的历史命运。『革命』只是在形式上解放了女性,然后又通过『去性』及『花木兰化』的方式把女性重新约束在以『革命』来命名的男权话语之中」。26「样板戏」的叙事模式看似抬高了女性形象,其实隐藏着男性的话语霸权。陈基德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作为「询唤」的理想化工具出发,发现「样板戏」「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成了图解革命概念、图解阶级概念的空洞符号,而女性本身所固有的主体意识却被无情地遮蔽」。27范玲娜从符号学的角度认为,「样板戏中塑造了许多革命女性形象,但她们并没有多少女性特征,而是作为阶级政治的符号、男性界定的符号而存在。她们的阶级、政治身份远远大于她们的性别身份。而且在这些女性身上显现出的多是男性特征。而男性革命者们不可能真正接受女性,因为『菲勒斯』中心话语影响深入骨髓。马恩的妇女观对革命的形象有一定的影响,但又被扭曲了。在样板戏中虽然想给人一种妇女翻身作主人的印象,但却将妇女置于阶级、政治的话语之下,让她们无法发出作为女性的独立声音。」28上述女权主义的分析视角基于同一视点,通过细读发现了为表面幻象所遮盖的问题。第三、斗争主题。卞敬淑分析了「样板戏」的斗争主题。「文革」时的主导意识形态与「样板戏」都把「斗争」作为叙事的核心。「样板戏」强调的是革命的延续性、集体性和党的领导性,文本呈现出「斗争」的不同模式。「斗争」话语的时代内涵反映了鲜明的历史动因。第四,双重话语。李莉从《智取威虎山》一剧入手,力图避开枯燥的概念阐释,通过对剧本、剧场及其特殊的生长方式进行细致的解读与理性的分析,探寻「样板戏」剧本丰富复杂的双重话语世界。主流话语以强势的姿态雄居于文本,英雄、群众、战争形象地展示了虚构的神话;与此同时,暗藏着的民间话语隐约可见,二者相互纠结组构了一个双重话语的世界。29第五,现代性内涵。黄云霞对「样板戏」文学的现代性主题提出了质疑:「样板戏」是否确实如众多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一次彻底的革命性的改进?或者说,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有着真正现代性质素的新的艺术品种?她从样板戏的功能特征及其运作策略方面的分析对此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解读。30与此相反的是,宋剑华、张冀二人认为,「样板戏」虽然因其极左政治的浓厚色彩而受到人们的极度鄙视,但其艺术追求上的美学现代性意义则不应被认为地加以忽视:它对立于传统,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借用与置换;它对立于西方,对西方理念采取了吸纳与背离。「样板戏」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两种因素,并建立起了与中国人政治信仰密切相关的审美趣味。31第六,符号学分析。符号学分析从象征、隐喻等文本症候入手有利于避免对「样板戏」简单的情感与道德判断,具有更为科学客观的学理根基。金鹏从政治符号的分析入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文革时期政治符号的秩序构造上,从微观的层面分析政治符号的生成方式和表现形式,在大量的「文革」原始文本里概括了这些政治符号的不同类型。而政治符号的泛滥根本原因在于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之间发生的断裂。32对特定时期的政治符号体系进行分析的方法,有可能扩展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政治分析模型,有利于我们认清意识形态作用于政治的方式。惠雁冰以《沙家浜》为例,认为隐喻是将政治话语与文学话语连袂起来的有效中介。「作为以审美的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阐释评价的文学作品而言,其与政治的意义应答关系也只有建立在一个高度符号化的隐喻系统中才能有表意的准确性、完备性。包括主导性隐喻:社会本质秩序的艺术化;功能性隐喻:形象秩序的符号化。」「样板戏」是一种高度概念化/符号化的隐喻系统,不但通过政治与文学的直接对应关系将社会结构的本质秩序与形象秩序连接起来,而且结合戏剧的独特表现形式使舞台秩序也呈现出诗化的特征,从而使主题、形象、环境构成一种相互阐释的意义关系,并以质素同步、意义同向的意义生成规律,营造出一个高度自足性的意义系统。33 

五 语言风格

  卞敬淑从语言角度来论述「样板戏」的叙事伦理。通过「样板戏」的几个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句式来分析其伦理意图,探讨从语言的重构达到话语的重构的目的。祝克懿选取「样板戏」文学话语生成的语境,讨论了毛泽东语体的示范作用,同期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文革」文艺批评的箝制作用以及「文革」语体的思维特征。他描述了「样板戏」话语雄浑豪迈、庄重典雅、繁富丰厚、奇崛独特的特征以及个体话语的语言风格;「样板戏」体现为阵营分明的阶级爱憎话语;僵化雷同的模式话语;政论语体与戏剧语体交叉渗透;「斗争」「颂扬」是时代风格的核心话语。具有审美价值的话语是「样板戏」话语的主流话语,负载政治理念的话语是「样板戏」话语的支流话语。负载政治理念的话语主要体现为只有阶级共性、缺乏独特个性的人物话语。正是这些话语使「样板戏」中高大全式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得以完成。由于「样板戏」话语过于注重抒发强烈的阶级爱憎感情和革命豪情,使得豪放壮美有余、柔婉优美不足成为其最主要的语言风格特征。祝克懿从语言修辞的角度对「样板戏」的语言弊病进行了解构。刘超从语言的风格特点来论证「样板戏」之所以成为群众性消费热点的原因,即语言的「剧诗」性、性格化、通俗性与哲理性、规范化。34祝克懿与刘超的语言学分析视角避免了评价的片面性,使对象的优点与缺陷互见,因而更具科学客观性。 

六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与创作理念、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卞敬淑从「样板戏」的人物塑造方式探讨了「英雄」形象的形成过程:从「无产阶级新人」到「英雄」,从「新人」到「高大全」式的英雄。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与「三突出」理论有着直接的根源。「样板戏」中的个人英雄与主导意识形态──集体主义有着表面的分歧与实质的统一。江腊生、虞新胜从「文革」的哲学思维着眼认为,罢黜百家,独尊「样板戏」,独尊无产阶级英雄是斗争哲学的产物。「二元对立的斗争哲学和超量的政治意识,导致了阶级斗争的典型化,产生了再生产斗争哲学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人物形象脸谱化、程序化。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这里,再标榜也只能是一种『 伪现实主义 』了,典型也只能成为『人物脸谱』」。35对人物形象本身的审美特色、类型分析、气质形态等特点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开拓可能。

七 叙事模式

  李列从话语理论的角度,对「样板戏」的叙述内容、叙事的欲望与法则、叙事手段等进行了分析,认为从本文意义上来说,「样板戏」已经失去了电影的本质意义而进入一种「超文本」的范畴,是一种意识形态规程的叙事与话语形式,其本质就是以畸形的集体话语对鲜活的个人话语的一次成功的反动。36吴迪将「样板戏」电影看作是连接新旧时期电影的桥梁,它以极左思潮为指导将以往的叙事机制和叙事模式推向了极致。「样板戏」包含了七个代码,其功能各不相同的「隐身者」全面控制着其它代码,解读这一代码有助于理解中国电影。37无可否认,「样板戏」现象是一种政治现象,当我们今天以一种文化视点和电影形态的纯粹学术观点来看待它们的时候,既不能完全脱离当时的那种政治因素,也不能始终把它们与这种政治因素捆绑在一起。卞敬淑从「样板戏」创作方法入手,认为作为主导的「革命浪漫主义」在「三突出」、「两结合」的创作原则统治文坛的时候, 「革命浪漫主义」是作为主导的叙事方式,它已同一般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有了本质的区别。颜敏「运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原理,将七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样板戏』分为三种类型──拯救型、成长型和殉道型;并从主要角色与情节功能的具体分析中寻找类型形式与意义的关联,以辨析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的互动关系」。38锺蕊根据叙事学的结构/功能规则,认为「样板戏」叙事结构中包含着六个英雄模式,依次是:隐性英雄、显性英雄、准英雄、亚英雄、反英雄、泛英雄、这些英雄模式在叙事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对它们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顺利进入「样板戏」的内在话语结构。39 上述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批评方式将为文本细读与意义演绎提供更多的阐释余地。

结 语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的整理,笔者认为如下一些问题也是值得延伸思考的: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探讨「样板戏」以及「样板戏」现象与当时代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系;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样板戏」的舞台演出与电影文本的视觉文化、身体政治;从伦理角度考察「样板戏」的革命伦理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样板戏」观众崇圣心理分析。「样板戏」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扩大还有赖于中国当代史史料更大的开放程度、「文革」研究本身的理论深度以及研究者思想方法的更新,随时间推移,更为厚实的学术成果应该是值得期待的。 

 

“文革”真的只有八个样板戏吗?  


 
作者:三想一    文章来源:强国社区    点击数:693    更新时间:2007-1-25 
 

在前些天我列举了大量的文革时期的非样板戏曲目和与样板戏有关的各个剧种的曲目。 


至于沪剧《芦荡火种》,就不必说了,当然各个剧种的各个样板戏也少谈,比如一个《海潮》就横跨了几十个剧种,包括话剧。 


但是数出其中的非样板戏,其中的同样的精品,似乎并不难。 


按照资料的总结,八个样板戏是如下: 


八个“样板戏”,即是: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实际上就是七个剧目,有一个重复,那么很显然,其他也可以被称为样板戏,是指其艺术内容质量高而言,而所谓八个样板戏,只是众多文艺作品中的一部分。 


现代京剧《杜鹃山》 ,现代京剧《龙江颂》,现代京剧《平原作战》 、《磐石湾》、《苗岭风雷》等,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越剧《追鱼》,《银针颂》、《半篮花生》,《开河之前》、《拣煤渣》、《春苗》(1976年4月17日,文化部指示上海市文化局,组织本市越、沪、淮、评弹团,对本地区有代表性的演员演唱的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曲艺唱段进行录音工作,并于5月送往北京。选送的越剧曲目有《祥林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等。9月,毛泽东主席于9月9日逝世后,上海越剧团排演了《明灯照亮矿工心》、《贫下中农想念毛主席》、《警卫战士怀念毛主席》、《毛主席来看我们的大字报》等演唱节目),粤剧《山乡风云》,话剧《艳阳天(八场话剧)》, 《枫树湾--八场话剧(自然旧,彩色封皮)书内有图版和毛主席语录》,《夜海战歌》,《希望》 , 
1965年 
《电闪雷鸣》 《南方来信》 《在险峰》       
1964年 
《不准出生的人》 《千万不要忘记》         
1963年 
《槐树庄》 《霓虹灯下的哨兵》 《年青一代》 《全家福》 《特别代号》 

《赤胆红心》、《地下火焰》、《电闪雷鸣》等等,这些66年前的作品被禁止了吗?显然没有。 


福建[长汀县志]的文化汇演,建国后重大文艺会演表 


1970年11月25日至28日农村“革命文艺”会演有16个代表队392人参加演出 

1973年2月8日至13日县业余文艺会演县直4个,农村12个代表队参加演出60个节目,评出5个创作奖、17个演出奖 

1975年1月21日至26日1974年度农村业余文艺会演15个代表队演出64个节目,每队有个“样板戏” 


川剧现代戏《雷锋》、《智取威虎山》、《巴山秀才》、《霓红灯下的哨兵》、《十二个老英雄》、《四川白毛女》、《江姐》、《刘胡兰》、《党的女儿》、《焦裕禄》、《于无声处》、《白卷先生》等50多个 


广东汉剧《茶童戏主》,现代戏《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 


采茶剧《怎么谈不拢》,《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秧》,现代戏《寨上红》、《芦花湾》等。(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歌曲则流传更广,很受欢迎,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送郎当红军”;“麻窝草鞋一双双”、 “八月桂花遍地开”、 “十送红军”;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流”、“映山红”;电影《地道战》里的“毛泽东思想闪金光”,以及唱片“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下种南瓜”、“为咱亲人补军装”等等。) 


武汉文化局文革大事 

1972 年 3 月,湖北省专业剧团创作节目会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云岭日出》、话剧《春风杨柳》、楚剧《壮志凌云》、汉剧《永不停航》及歌舞《送公粮》等 16 个剧目。 

1974 年湖北省专业剧团部分创作节目调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送焊条》、汉剧《山林前哨》、楚剧《红医站》、豫剧《海燕凌空》、话剧《迎着朝阳》及曲艺、歌舞、器乐独奏等 16 个剧(节)目。 

1974 年 10 月,湖北省地方戏曲移植革命样板戏调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红色娘子军》、《龙江颂》、《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等剧目。 

1976 年 3 月,湖北省曲艺调演,武汉市说唱团演出相声《不可阻挡》、《闯新路》,铜板书《赵勇刚智粉炸军火》,评书《姜大嫂》。 

1976 年 5 月,湖北省文艺调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草原儿女》等 11 个剧(节)目。 

1977 年 12 月,湖北省专业剧团文艺会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豹子湾战斗》、楚剧《饲养新歌》、汉剧《春江渡》、豫剧《刘胡兰》等 16 个剧目。 


1972年 
3月,陕西省文艺创作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十个地、市演出团和省屑文艺团体共演出二十三个晚会、七十四场、一百零三个创作节目。戏曲剧种有秦腔、眉户、汉剧、道情、弦板、晋剧、京剧、花鼓等。大会期间,省委、省革委会负责人出席了开、闭幕式。国务院文化组及西藏、青海、甘肃、湖北、安徽等兄弟省区也派代表观看了演出。 

 

这些是我个人已经整理的作品,大家看看是不是右派芒刺先生所说的“有细心网友汇总了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所有电影和舞台戏剧文艺作品,大概有百十来部”呢? 


在这个列表中,我特意列举了一些非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在文革期间,有一种著名的下基层的文化艺术传播组织叫乌兰牧骑,当然只是在内蒙古这么叫,但是实际上各个乡村几乎都有这样的组织下来演出,他们表演的曲目,主要以党的精神,邻里小事,乡村小事等等为主,贴近基层,表现基层,但是他们的主要曲目由于人手限制,难以表现大戏,主要是民歌和表演唱等等为主,这些歌曲包括大量的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在上面的资料中已有涉及,这些曲目表现在各个民族,累加起来超过万首。 


再其次那些表现社会主义和党的歌曲也仍然在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五星红旗》等等,难道这些不是文化生活的丰富表现吗? 


这些种种的文化作品加起来怎么就是百十来部呢?当时的物质资料比较紧张卖淫为要重视国防军事,有我的战斗机资料为证明,所以相对对于大耗资金的文艺作品不很重视,而重视质量和普及程度,事实上普及程度和丰富程度相当的高。而且确实反映人民生活。 


当时的作品内容比较注意国家政策的普及,以振奋中国人民自信心和提升人民自豪感的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作品,抗美援朝,人民公社建设,反特等等为主,在60年代后,反特片数量减少。 


右派芒刺先生说“2005年一年内,全国各类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514部、12447集;电影故事片260部。”很想问问这些影片中的精品有几个?哪些使得大家的印象深刻,并且使人们感到生活美好和振奋呢? 


在昨天的新闻中,政府说在黄金时段要播放主旋律作品,这是好事,但是,靠什么维持主旋律的公正和正确呢?靠现在的以金钱利润权谋为重心的文艺作品能使人民走正确的,符合美好道德的方向吗?我个人表示极大的忧虑,现在的一些作风很不好的演员只会加深作品的荒诞性和作品内容的分裂,一个崇拜金钱的演员表演的再象,也不可能使得观众接受这些作品的内容,让陈良宇这样的官员谈反腐败,能使老百姓信任国家反腐败的坚定性和有效性吗?让那些和矿山业主勾结的官员谈整顿矿山秩序和加强矿山安全,能使得品林死亡的矿工信任吗?我想这是很难的。 


而这些口口声声说真理的右派说文革只有八个样板戏,文艺生活很枯燥能使每个读者信任吗?他们敢于在今天面对历史的真实吗?他们除了无耻和卑鄙还有什么使得人们信任他们的人格?我是不相信的,读了我的帖子的您呢?您信任这些右派的无耻的谎言吗?你们信任他们的卑劣的人格和品行吗?他们的这些无耻的谎言能给您带来什么好处? 


文革就只有八个样板戏吗?我是不信任的,或者可欣赏的文艺作品数量很少,不够丰富吗? 


如果一个人不重视本民族的文艺审美,那么在他的眼里,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确实少了一些,但是我个人觉得他可能是洋奴,只匍匐在西方主流艺术的脚下,就象张艺谋,陈凯歌等一样,没有了中国人的骨气! 

 

文革期间的拍摄的电影故事片(55部): 
春苗,红雨,海霞,创业,决裂,阿勇,金锁,反击 
青松岭,艳阳天,同心坝,战船台,小螺号,侦察兵,枫树湾,锁龙湖,牛角石 
金光大道(上,中),车轮滚滚,烽火少年,黄河少年,南征北战(重拍),江水滔滔,碧海红波,长城新曲,长空雄鹰,雁鸣湖畔,山村新人,开山的人,园丁之歌,海上明珠,南海风云,雷雨之前,钢铁巨人,青春似火,峥嵘岁月,山里红梅,芒果之歌,南海长城 
第二个春天,火红的年代,闪闪的红星,沙漠的春天,平原游击队(重拍),渡江侦察记(重拍),年青的一代(重拍),一副保险带,激战无名川,难忘的战斗,沸腾的群山 
阿夏河的秘密,向阳院的故事,欢腾的小凉河 
无影灯下颂银针 

《艳阳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8 
《节振国》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5 
《年青的一代》 大陆 1965 
《红灯记》(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0 
《智取威虎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0 
《红色娘子军》(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1 
《沙家浜》(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1 
《白毛女》舞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2 
《海港》(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 
《龙江颂》(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 
《奇袭白虎团》(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2 
《海港》(京剧,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3 
《青松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 
《战洪图》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 
《半篮花生》(越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创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杜鹃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渡江侦察记》(重拍)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钢铁巨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火红的年代》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金光大道&S226;下集》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南征北战》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南征北战》(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平原游击队》(重拍)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平原作战》(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沙家浜》(粤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4 
《闪闪的红星》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无影灯下颂银针》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向阳院的故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一副保险带》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园丁之歌》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74 
《侦察兵》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阿勇》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 
《碧海红波》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 
《草原儿女》(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长城新曲》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车轮滚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春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第二个春天》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渡口》(河北梆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沸腾的群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烽火少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海霞》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红雨》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黄河少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激战无名川》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拣煤渣》(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金光大道&S226;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决裂》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雷雨之前》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难忘的战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人老心红》(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沙漠的春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小将》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小螺号》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5 
《沂蒙颂》(舞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战船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阿夏河的秘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长空雄鹰》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春潮急》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 
《反击》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枫树湾》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6 
《海上明珠》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欢腾的小凉河》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寄托》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 
《江水滔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金光大道&S226;中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金锁》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开山的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连心坝》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芒果之歌》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南海长城》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 
《南海风云》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 
《南疆春早》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牛角石》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青春似火》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山村新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山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山里红梅》 珠海电影制片厂 1976 
《锁龙湖&S226;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新风歌》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雁鸣湖畔》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征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主课》 广西电影制片厂 1976 
译制片: 
1971年 
《脚印》 
《勇敢的人们》 
《战斗的早晨》 
《第八个是铜像》 
《天亮的时候》 
《同志,你的道路》 
1972年 
《巴黎圣母院》 
《简&S226;爱》 
《冷酷的心》 
1973年 
《绿色的群山》 
《烈火行动计划》 
1974年 
《在那些年代里》 
《沉默的朋友》 
《警察局长的自白》 
1975年 
《战斗的道路》 
1976年 
《基度山伯爵》 
《生死恋》 
《阿里巴巴》 
《沉默的人》 
《蛇》 
1966年 
《大地的儿子》(二、三集) (朝鲜) 
《一个战士的故事》(朝鲜) 
1970年 
《森林之火》(越南) 
《琛姑娘的松林》(越南) 
《达吉亚人》(罗马尼亚) 
《血海》(上下集)(朝鲜) 
《看不见的战线》(朝鲜) 
1971年 
《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朝鲜) 
《战斗在继续》(越南) 
《在铁道线上》(朝鲜) 
《前方在召唤》(越南) 
《鲜花盛开的村庄》(朝鲜) 
《摘苹果的时候》(朝鲜) 
1972年 
《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罗马尼亚) 
《记者》(上下集)(苏联) 
《劳动家庭》(上下集)(朝鲜) 
《战争与和平》(四集)(苏联) 
《卖花姑娘》(宽)(朝鲜) 
《回故乡之路》(越南) 
1973年 
《空中舞台》(朝鲜) 
《卖花姑娘》(普)(朝鲜) 
《秃鲁江畔之花》(朝鲜) 
《轧钢工人》(宽)(朝鲜) 
《原形毕露》(朝鲜) 
《气球上的旅行》(法国) 
《永生的战士》(朝鲜) 
《轧钢工人》(普)(朝鲜) 
《一个护士的故事》(朝鲜) 
1974年 
《火》(越南) 
《延丰湖》(朝鲜) 
1975年 
《送信人》(英国) 
《为了新的一代》(朝鲜) 
《特罗塔》(联邦德国) 
《纽约奇谈》(美国) 
《巴布什卡历险记》(罗马尼亚) 
《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朝鲜) 
《三妯娌》(朝鲜) 
《洁白的道路》(阿尔巴尼亚) 
1976年 
《斯特凡大公》(上下集)(罗马尼亚) 
《哥白尼》(波兰) 
《火车司机的儿子》(朝鲜) 
《石油赞歌》(阿尔巴尼亚) 
《多瑙河三角洲》(罗马尼亚) 
《初春》(阿尔巴尼亚) 
《矿山的主人》(朝鲜) 
《贝尼自己走》(阿尔巴尼亚) 
《在灿烂的阳光下》(朝鲜) 
《高山之鹰》(朝鲜) 
《最后冬天》(阿尔巴尼亚) 
《斩断魔爪》(阿尔巴尼亚) 
 

                浏览次数:1304--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
----下篇文章袁成亮 现代样板戏《奇袭白虎团》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