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关于滕县保卫战

作者: -上传日期:2007/5/13
百度贴吧 > 四川资料 > 浏览贴子 吧主:‰四川QQ‰   
  添加到搜藏 |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1 郑光路《川人大抗战》推介
郑光路《川人大抗战》推介  
 
 
发布时间:2005-07-09   点击次数:479  作者:王大炜 
2005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四川作家郑光路40万字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川人大抗战》,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本书作为今年四川出版系统的重点选题书目,在2005年1月北京书展上一亮相,立即引起各界热烈关注。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下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以抗战为题材的书藉虽然不少,但多方位、全面、系统介绍大后方四川在中国抗战中重要地位和历史功绩的书,至今还是空白。本书就是在抗日胜利6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填补这项空白的优秀作品。

当年“陪都”重庆所在的大后方四川,究竟为抗战作出过什么贡献?请看1945年10月,中共《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其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

“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购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负担……仅从这些简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兵”之说。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川军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都曾对川军抗战和牺牲的川军将领作过高度评价。

此外,几千万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忍饥忍寒、共赴国难。所以《新华日报》还说:四川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为中国民族复兴、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缺少川人大抗战的抗战史,决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抗战史。川人大抗战,是中国抗战史上鲜血浸透、必不可少的一页!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才隔50多年的这段鲜血浸透的历史,已被淡化、遗忘……以至现在许多人根本不清楚了!而一些以四川为背景、“戏说历史”的影视剧、通俗小说之类,不但扭曲、丑化四川形象和那段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抗战史,也对中国抗战形象产生严重损害。这其实也是对中国人民神圣的爱国主义民族感情的糟蹋。

面对日本右翼政治势力日益猖獗的现状,我们国内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抗战文物、雕塑、遗迹却被破坏以致存世日少;一些年轻人已不大了解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真实历史。

2004年“9•18事变”73周年前夕,许多中国学者呼吁要加强对“抗战时期人民苦难史”的研究,强化对未成年人的国耻教育,以史为鉴、振兴中华。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中国抗战历史的研究、宣传,都显薄弱。专家们说:“如果有些研究不能抓紧进行,搞细搞透,恐怕就永远搞不清了!” 

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在长达15年的侵华战争中,其暴行罄竹难书,给中国人民造成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6000多亿美元……中华民族所受苦难举世罕见!四川这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据地”,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承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作出那么多贡献和惨烈牺牲,但现在中国的中年人、青年人中,知者甚少。就是四川人中,也是这种情况……而一些以抗战为时代背景的“戏说”影视剧却严重误导后代。才隔50多年的鲜血浸透的历史,就这样被遗忘、被淡化、被扭曲了……

仅仅谴责日本政府在教科书等问题上不敢正视历史,是不够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教育后代的计划和想法,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样教育后人。我们的前辈,曾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现在的《国歌》),用血肉筑成长城去浴血奋战。如果现今的中国人不知国耻、国难,不了解前辈们为民族解放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惨烈牺牲——那不但很可悲,甚至是很危险的事!我们天天在说要提倡爱国主义,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抵抗侵略的历史如此轻易遗忘,所谓“爱国主义”只是一句空话!
作者: ‰四川QQ‰  2006-5-13 10:39   回复此发言  

2 郑光路《川人大抗战》推介

本书作者郑光路在2004年7月发表仅六千多字的《川人的抗战》(载《成都晚报》2004年7月3日),引起国内巨大反响,无数读者看这篇文章后热泪盈眶。成都专门举办座谈会;国内《大家文摘》、《文摘周报》等很多刊报,及海内外许许多多有影响的中文大网站、论坛都纷纷转载此文,并热烈讨论。四川一些媒体发表多篇讨论文章,认为“川人抗战”应成为成都的“城市精神”……这些,说明川人大抗战的历史少为人知,也是广大群众关注和深受各界欢迎的!

本书作者以极详实的史料,多视角、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川人大抗战,是迄今为止最完整叙述这段真实历史的长篇专著。本书涉及的历史跨度长(从抗战前夕到抗战胜利,一些历史人物身前身后事的结局则更长);地域广(从川军在全国各地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到大后方的四川);方面多(涉及历史人物、事件、悲壮的战场情景,乃至抗战前后四川的风土人情)……本书史料独特丰富、立论公正、实事求是。它不但可让读者了解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川军英勇惨烈的牺牲场面,也可让读者了解抗战时期大后方民众,在中共“团结抗日”的宣传、推动下共赴国难的种种情况。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是叙述了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宣传了真实的四川抗战时期的伟大形象,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抗战史作了很重要的充实,对提倡爱国主义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书作者以“大历史观”完成这部书稿。所谓“大历史观”,就是以长时间、远距离、多角度地去反映真实历史。作者为写作此书,进行了几年的案头准备,参考了许多少为人知的旧资料,还采访过许许多多知情者。作者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笔法,来反映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的极其重大的历史题材。

业界许多人读了本书,一致认为此书具有三大鲜明特色:
第一,本书极其史料价值、信息量很大。本书作者研究历史多年,曾写有大量历史题材的文章和数本书籍,深受各界好评。作者是以“治史”的严肃态度写作本书的;“持之有故、言之有据”,书中披露的史实文后大都加以注释,说明其根据来源。所以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性。
第二,在绝不损害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本书尽可能地以生动语言作情景化描写,令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欲罢不能……真实史实和生动描写的有机结合,使本书绝非那种“水份太重”的所谓“历史文学”;也避免了通常历史题材书籍干巴巴罗列史料、令人读后昏昏欲睡的弊端。
第三,本书配有涉及川人抗战的珍贵历史照片百幅,使本书文图并茂,更引人入胜。
无疑,本书具有极广泛的读者群:既可使广大普通读者从本书真实了解这段少为人知、可歌可泣的抗战史,也可供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为研究中国抗战史、四川地方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
该书极具学术性、史料性、可读性、收藏性,自出版后,已引起各界读者热烈关注和专家好评。
 
 
作者: ‰四川QQ‰  2006-5-13 10:39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郑光路《川人大抗战》推介
被神化了二十多年的滕县保卫战的真相 

一部电影《血战台儿庄》,把滕县保卫战描述得非常惨烈,这也成为了川军抗战的唯一一个勇敢象征,至今被很多国人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很多四川人甚至说出了“川军勇于外战,耻于内斗”(我觉得有点讽刺,在军阀混战时期,四川自己省内尚且内乱,怎么能说是“勇于外战,耻于内斗”呢?)、“川军虽然是双枪兵,但是打日本从来不含糊”、“无川不成军”等等狂热口号,但是真正的滕县保卫战是这样的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在网上不少文章所说的川军滕县战斗的情况: 

 “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122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四千余人。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还有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川军在滕县还有300多伤兵不愿当俘虏,全部拉响手榴弹自尽”等等。 

从这里看,川军是很悲壮,而且还得到了李宗仁将军的赞扬,而且又有著名的战地记者范长江于1938年5月还曾出版了《悲壮的滕县之役》一文,这一切的一切似乎表明,现在流传的滕县保卫战的记录完全没有什么错误了,但是只要仔细查看中日两方的资料,根据《悲壮之役——记1938年滕县抗日保卫战》一书(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滕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76页,1992年12月第一版),以及日本出版的《支那事变陆军作战》等就可以看出,网上流传的这篇文章很多都是错误的。 

第一,“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这句话就是一个常识性错误,进攻滕县的部队是日军矶谷第十师团濑谷支队一部,而不是板垣第五师团。 

第二,日军的伤亡绝对不可能有“死四千人”那么多,因为日军参加攻藤县只有濑谷支队的步兵10联队和濑谷支队所属的少部分特种兵,而且这个联队还缺少了一个半步兵大队,也就是说,日军进攻滕县的部队总共只有1个半大队加上少量特种兵的兵力,冲顶也就3000人左右,怎么可能会有4000人的阵亡?而且在日军无论是在抗战时期公布的战史,还是抗战结束后公布的战史资料,对于滕县战斗都是“濑谷支队13日自邹县出发,逐次突破,27日抵达”以及“濑谷支队长以步兵10联队为基干部队,攻击滕县附近之敌。 3月16日早晨开始攻击,遭到意外抵抗,18日午后完全占领滕县。”,如果日军在滕县伤亡惨重,肯定会在战史有所反映,但是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并没有说到滕县有什么过于激烈的战斗,只是有一般的战斗而已。 

第三,川军122师也并不是5000人全在滕县阵亡,也没有什么“300多伤兵不愿当俘虏,全部拉响手榴弹自尽”等等,根据《悲壮之役——记1938年滕县抗日保卫战》122师战报记载:122师参加战斗军官265人(阵亡6人,伤10人),士兵3449人(阵亡105人伤156人),另有军官6人,士兵470人失踪(判断为战死)。从这里可以看出,122师伤亡也就是700多人,并没有遭到毁灭式的打击,而且全师参战部队也不到5000人。 

而真正伤亡大的部队是川军在城外的另一个师124师,124师的伤亡报告如下:124师下辖370和372旅,370旅参战军官133人,准尉及士兵5219人(阵亡军官17人,准尉士兵640人,伤军官16人,准尉士兵331,生死不明准尉士兵37人),372旅参战人员军官99人,准尉士兵2117人(阵亡军官4人,士兵173人,伤军官10,准尉士兵282人,准尉士兵生死不明32人),这个川军师的伤亡1500人左右,但也没有达到全军覆没。 

其实川军战斗力不强,要不然在抗战结束后在国民政府曾经对抗战国军部队以军为单位进行的一个五等级排名中,川军绝大部分部队被排到第四等,只比第五等的保安队强些,川军战斗力远不能与西北军、桂军等其他杂牌军相比,甚至在与同是“双枪兵”的滇军比较的时候,川军也不如滇军,四川人邓小平曾经在很多场合多次评价川军战斗力差,尤其在评论云南、四川这两支“双枪兵”战斗力的时候,也说过滇军战斗力强,虽然滇军也是双枪兵但打起来很沉着;川军不行,战斗力很差。国民政府很多将领也评价川军“没什么战术,进攻是散兵线式的一线进攻,防御也是一线防御,没有纵深。不善于用预备队”。很多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也说川军只是靠 “一口烟气作战”(也就是说烟气一过,就没什么战斗力了)。 
作者: 219.136.158.*  2006-10-3 07:36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郑光路《川人大抗战》推介
 
 
 
 作者: 假明hui 2006-10-2 16:25   回复此发言 
 
--------------------------------------------------------------------------------
 
30 回复:“天俯子弟 抗日救国” 川军抗战 
 
第四,王铭章将军并不是在亲自指挥巷战过程中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根据史料记载,且根据不少参加过滕县作战的原王铭章身边的老兵回忆,其实王铭章是在突围转进的途中被日军击毙的,根据当时王铭章将军身边的战士在战后的回忆,当时日军从各个方向向滕县进攻,守滕县县城的部队只有122师的7个连近千人的兵力,122师其他部队全在城外被日军打散了。而且根据滕县城防指挥官、同是川军第122师第364旅第727团团长张宣武将军在事后回忆,在滕县保卫战前,第五战区为了支援滕县,曾经运了整整一节车厢的手榴弹给滕县川军,使得在滕县城墙上的川军平均每名士兵都有一箱手榴弹(50颗),这对于弹药物质本身就极为缺乏的中国军队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另外在战前川军122师部队还提出要求希望能给点鸦片,怕士兵关键的时候烟瘾上没力气打枪,第五战区想尽办法从当地的贩毒者那里又弄了不少给滕县川军,这从日军战后曾经提到过在滕县发现大量的大烟土就可以说明是事实。但是滕县城池仍然在一天多就失守。王铭章将军当时在是在滕县城楼上被日军发现,日军用密集的机枪火力把他打死在城外壕沟内,且王铭章也不是什么在县城中心十字街口继续指挥残部与日军巷战,而是他以为西城关还在中国军队手中,所以向那个方向突围,最后牺牲于日军火力下。从这里看出,王铭章将军仍然是英雄,毕竟他率领部队死拼了,而且他也没有投降,而是英勇地牺牲在日军手下。英雄还是英雄,即使他是牺牲于转进途中。 

第五,在滕县保卫战中,曾经有个很出名的“与城池共存亡”的滕县县长周同,这位县长战前大谈“开战以来,无一城之父母官能与城同殉,吾愿开此先例”,在很多“文章”中还活灵活现地说出这位周县长继王铭章将军之后,是怎么跳城自杀的,可惜这是假的,因为就是这位周县长,直到1951年才在山东被政府镇反,这在国内文史档案中有记载。 
 
 滕县保卫战其实只是一场很普通的保卫战,而且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打得不怎么样的战斗,原本是要求122师在县城要坚守三天,但是仅仅一天多就失守,而且日军进攻整个滕县和周边地区的部队不过是半个联队加上一些特种兵总共不过3000人而已,也就是说是日军3000人对川军2个师主力1万1千多人,另外还有汤恩伯军团一部,而且起码有2500人以上的日军被川军另一个师124师和随后赶到的汤恩伯军团一部吸引了,直接进攻滕县县城的日军不过4、5百人,滕县守军川军122师在战前有大量的手榴弹,第五战区在战前支援川军的不少轻重机枪很多都在滕县城内,所以滕县川军弹药不算很缺,大烟也很充足。但是仅仅1天多就失守,而且早在滕县城池攻防战之前,王铭章将军就失去了对122师其他部队的控制,也就是说,122师在之前已经完全被日军打散,川军战斗力之差,可见一斑。并不是我为我们山西人辩护什么,而是我坚持认为,我们山西的晋军尽管经常被国人小看,但是我们晋军在原平的死守战,都远比川军这个被胡吹了20多年的滕县保卫战要好得多。 

滕县保卫战之所以被夸大,主要还是在李宗仁将军的战后报道,一样是抗战前期的守城战,同样是守城主将牺牲在战场上,滕县保卫战的激烈程度、中国守军的表现都比不上此前山西战场上的原平保卫战,但是滕县保卫战的知名度却远在原平保卫战之上,这就要慨叹宣传机器的强大威力了。滕县保卫战之所以会大吹特吹,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是应该与徐州会战开始不久,第五战区刚刚枪毙了战区副总司令将韩复榘有很大关系。一个因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防区而被重处(韩复榘);一个不管实际如何总算是坚守滕县最后以身殉职(王铭章),一奖一罚以振奋士气,这也无可厚非,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振奋士气鼓舞其他部队杀敌,这样做在当时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战地记者范长江本身就是四川人(四川内江人),他也仅仅是听了李宗仁将军的口述后,就写下了《悲壮的滕县之役》一文,文中的真实性是不高的,而且这也是宣传的很重要一部分(事后范长江也承认他的文章有宣传夸大鼓舞士气的成分)。因为根据同为川军将领的孙震所编写那本被历史研究者称为“水分大得都可以养鲸鱼”的书《22集团军作战详报》以及李宗仁将军在抗战结束后写的的那本抬高地方军而贬低中央军的回忆录都没把滕县保卫战说得这么夸张。 

总体来说,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的表现有好有坏,守滕县的第122师战斗力非常脆弱,在外围就被日军轻易击溃,在守城的时候面对数百日军也仅仅只顶住了一天多就失败而突围,且伤亡并不大,完全是逃跑的多。而在城外的川军另一个师第124师则于日军打得昏天黑地,却没有多少资料说到。这原因应该就是毕竟第122 师是死了一个将军,影响比124师大得多而已。但是绝对不能埋没了另一个川军师第124师的努力表现(虽然这个师的战果也很小,但是却没有出现太多的逃兵)。 
 
LK8';9R5
                浏览次数:883--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清代户籍法的调整与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
----下篇文章四川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