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刘门教创始人为刘沅

作者: -上传日期:2007/5/6

  
刘沅

[清]字止唐,四川双流人。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拔贡,国子监典簿,辞归奉母。讲学至髦。著四书恒解、史存等书数十种,尤工书。《益州书画录》  
载入《清史稿•儒林列传》的刘沅,被四川学朮界奉为“四川国学大师”,著有《槐轩全书》行世。其先祖刘朝弼于正德、嘉靖年间由孝感乡举家入蜀,定居眉山。 

 
刘门教创始人为刘沅    
 
 
 亦称槐轩道,其成员多为知识分子,是一个深受道教影响又具有儒学团色彩的宗教学术团体。创始人为刘沅(1768~1855年),四川省双流县人,字止唐,一字讷如,道号清阳居士、碧霞居士。少年时家庭穷困,随父兄读书。他的祖父刘君谟著有《易蕴发明》,对道教内丹术也有钻研。刘沅少时多病,25岁时三次参加儒学乡试,均落榜。他哥哥刘氵署 在北京做官,他随兄北上途中在湖北省当阳县紫盖山(道教第三十三小洞天)遇静一道人,得圣师面授。后来他大病不愈,又遇野云老人告诉他:“人生自有长生药”,“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性”,此后他系统研究道教养生理论,对《性命圭旨》详作眉批,但此时他仍以懦学传人自居,当代学者称刘沅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宗教家”,“他倡导虚无清静,存心养性,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与道家的内丹术融为一炉,追求纯一境界,即《大家。所谓止至善,……后世人多称其教为刘沅道。因他在双流、成都所居之处皆有古槐,故名其居曰槐轩,刘沅所著亦名《槐轩全书》、《槐轩杂著》,门人又称其教为槐轩道,俗称刘门或刘门教。”(见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第13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刘门在成都有两座家庙,一为成都市内纯化街的延庆寺,一为圣寿寺。刘门子庙最大的为新津县老君山的刘家祠堂,又叫功德祠。刘门每年例行五次斋醮法会(即上元会,中元会,下元会,九皇会,佛祖会),法会基本上采用道教科仪音乐。刘沅曾亲自主坛,晚年编成《法言会纂》,故民间称刘门为“法言坛”。
 
 
 
            劉沅與槐軒全書 史存(25-30)_劉沅2007-2-14 15:36:330 K免费版★★★
            •劉沅,字止唐,四川省雙流縣人。年三十六歲時,遇道家野雲老人授以“存神養氣”口訣,受教近八載,從五十九歲至八十歲竟連生八子。蒙文通稱之為“一代之雄,數百年來,一人而已。”蕭天石評曰:“止唐先生為川中近三百年來特立獨行博通三家之大儒。”南懷瑾亦謂:“乾嘉間,西蜀雙流,有劉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學鴻儒,不獵功名,歸而學道,相傳得老子親傳,居山八年而成道。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學,著作等身,名震當世,世稱其
           
清代教育家刘沅

  
    刘沅  清乾隆三十三年——清咸丰五年(1768-1855)字止唐,号纳如,一称青阳子,以字行世。蜀郡双流(今成都市双流县)人。官国子监典薄,旋淡于仕宦,弃官奉母归里,迁成都淳化街设馆讲学四十年,门人满天下,被誉为“塾师之雄”。先生理学湛深,但非迂腐道学一派.性通脱,诗文双绝,兼通天文地理,医卜星术。且著述繁富,是清代一位著名教育家和学者。刘沅之父刘汝钦好读书,通《周易》,有《笔记》传世。曾在清代名将岳钟琪部专办粮草,随军队进剿于西藏、新疆边陲。退役归里后注重对子刘灌、刘沅的教育,送其进私塾、入县学,望子成龙。后来弟兄二人果然步人士林,有所作为,名噪当时。刘沅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被选拔为贡生,因次年父亡家贫无心仕进,便在家乡云栖里开门课徒,以收入支补家用,以后三次乡试中榜,皆念高堂老母形孤休弱,不愿离去。只是在嘉庆元年(1796),家兄刘潺中进士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时,曾由家乡伴其进京,留驻一段时间。弟兄二人途经湖北当刚县,曾去紫盖山游览,刘沅得识观中静一道人,与之谈及甚合,若有所悟。道人向他讲解养身之道和儒家某些沦点,临别还赠以一部《老子道德经》,这于即将而立之年的刘沅无疑起到潜移默化作用,致先生日后留心研学道学,  白成一说。并云“幸此生不负读书”。刘沅在京逗留不久即告别兄长,回到家乡双流县,不料自家坟地被邻人侵占,母亲为此忧愤发病。一惊一气之下,刘沅竟也病卧床榻,忧心不已。约于嘉庆三年(1798)先生病体稍愈,一次偶在本地彭家场集上遇一位名野云老人的卖药者,得到治病药方,老人还向他阐述圣贤之言“仁者寿,大德必寿”等,嘱共存心养性。刘沅见老者不凡,顿有所悟,遂拜以为师,自此静心服药和锻练。及至嘉庆九年(1804)始辞别野云老人,不两年先生身休完全好转,且趋于强健。还学会野云老人静心养性之内功。道光五年(1825)礼部下文,召刘沅进京拟受湖北天门县县知,但先生无意为官,托词居家为亡母守孝,旋经获准改授国子监典簿放归。刘沅京师一行,往返数月抵家,不幸独子病殁。以后先生连生八子,喜见人了兴旺。    
    后来刘沅举家迁居成都淳化街,自建房屋,新立门户,以屋外一棵老槐树起意,门额取名“槐轩”,从此开门讲学授徒。从学者百余人。教学报酬不计多寡,任其致送,家贫者无馈亦可。其教学方法平素令诸生自学,留存疑难,订期会讲,一一解决.先生所教经史书籍,其中大都由其白注白解,讲习时注重让学生能够理解消化。,刘沅疏解《四书》,认真理解,全面阐述,或参用他说,或出已意。不尽遵循程朱之学。此外,先生还教学生练“坐功”,即静心养性之功,晨夕宴坐,平心存性,以强健身体。四十余年来,由于刘沅辛勤课徒,为国家培育出大批人才,门生遍及各地。时下风气尤以“槐轩门人”自豪。先生教学之余,奋力研学,埋头著述,作品繁富,有近二百卷之多,其中主要有:《十三经恒解》一百一十一卷、《子问》、《又问》、《槐轩杂著》、《明良志略》、《下学梯航》、《史存》、《损蔗集》(诗词,与兄刘渭合著)等。为后世留卜一笔文化财富,具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探源理窟,实有心得,具有一定学术、史料和资料价值,如刘沅谓:“道固人人所有,贤人亦人人可为。前圣以圣人望人,必不以圣人自居。好问好察,从善如流。”(《槐轩杂著•复王雪峤书》)显见先生对治道之说于唯心主义范畴中,尚含有朴素的辨证思想.此外刘沅在《蜀中新年竹枝词》(《埙篪集》)中对成都岁时习俗多有描述,如第十二首:“只鸡尊酒冀奇珍,祭罢财神又土神.只恐旁人忘忌讳,不详语至最堪嗔。”第二十一首:“东风吹度好笙歌,几处楼台坐绮楼.狮子龙灯齐击鼓,欢娱多处是人多。”第二十二首:“看灯未了又看春,喜见芒神结束新。钿辨衣冠和角色,一年生计在农人。”    
    刘沅喜致力于公益,集资筹办慈善事业,侣复祠庙。如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主持修葺成都武侯祠,重新审定树立祠内文臣武将塑像等.还为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几处名胜古迹挥笔题咏,留下一首首锦绣诗文.他在杜甫草堂的题咏,评价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独具识见.诗曰:“曾闻删后更无诗,又见先生绝妙词.陶写性情风雅意,忧劳君国圣贤思.干戈世路空悲泣、弟妹天涯竟别离.今有草堂千古在,花溪流水云迟迟。(□此框内是碑石上的缺字,为作者臆加.)刘沅想出语惊人。他把《诗经》和杜诗视作两座里程碑,以为孔子删纂三百篇以来,竟没有人再能达到《诗经》那般境界高度,只有一千三百年后的杜甫才差堪继武.“风雅意”、“圣贤思”乃缘于“陶写性情”之至真,“忧劳君国”之至诚,出自本性流露;“干戈”与“别离”本源于社会现实,所以杜甫写出了“安史之乱”的困苦动乱.元稹赞誉杜甫的才华,陆游突出杜甫雅颂之词,而刘沅称述的则是陶写性情、反映现实,所见又自不同。先生平平写来,质朴而隽永,抵得一篇杜诗美学论。亦显见其较高的学养。    
    咸丰五年(1855)刘沅逝世,终年八十七岁。于光绪年间(约1884-1894)由其子刘惧文及门人刘芬等人集资创办守经堂,选集刘沅著作二十二种刻印成《槐轩全书》发行于世.   
    今成都武侯祠尚存刘沅撰书的《巍然》等五通碑石,杜甫草堂尚存刘沅撰书的一通七律诗碑。书法园润遒劲,取法甚古,风采动人,具深厚的功力、
    清同治年间,经四川总督锡良奏准清廷为刘沅宣付史馆立传,府宅门首题“儒林刘止唐第”,高雅瞩目,荣耀之至。 
 
刘沅与槐轩学派

况正兵


  清代四川学者刘沅,是历史上少有的被人奉为教主的学问大家,其著作《槐轩全书》,以儒学元典精神为根本,融道入儒,会通禅佛,体大精深,鸿篇巨制;又创立槐轩学派,名震一时。 


三次名落孙山


  刘沅,四川双流人,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阳居士。出生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卒于咸丰五年(1855年),享年八十八岁。刘沅祖籍湖北麻城,其远祖在明末入蜀避乱,先定居眉州,后又避匿峨眉山,辗转流离。到了清代初年刘沅高祖刘坤一代,刘家始定居四川双流。
  刘沅之父刘汝钦好读书,精于易学,有著作《笔记》传世。他曾在清代名将岳钟琪部专办粮草,随军队四处征战。退役归家之后,注重对子刘濖、刘沅的教育,送他们进私塾、入县学,望子成龙。
  刘沅生而颖悟,沉潜嗜学,随父兄读书,七岁成诵。他爱书如命,民间传说,道光年间,刘沅家里收藏几万本书。有一次,强盗犯境,阖城居民出逃,唯有刘沅端坐书房,不为所动。强盗来了问:“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为何不跑?”刘沅回答:“书是我的命,书没有了,要这命有何用处?”强盗听毕,肃然而退。这个传说虽未必真实,但是他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沅爱书的个性。
  年轻时候的刘沅,理想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一心所想,也无非是科举仕途一路。刘沅的这条道路,初期颇为顺畅。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他以冠军入为双流县庠生, 又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被选拔为贡生。但是次年父亡家贫,刘沅无心仕进,便在家乡双流县开门课徒,以收入支补家用。其间,刘沅继续参加科举,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选拔明经,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拔贡中试举人。他虽屡次乡试中榜,但皆念高堂老母,形孤体弱,不愿离去。
  同时,刘沅顺畅的科举之路也到此为止。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三次参加会试,但是三次皆名落孙山。这令从小接受父亲教诲,秉承儒家理想的刘沅备感失落,也渐渐坚定了留守成都侍奉母亲的决心。
  嘉庆元年,刘沅之兄刘芳皋中进士出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刘沅随之北上,一则为兄作伴,二则游山玩水,以消解名落孙山之苦。弟兄二人途经湖北当阳县紫柏山时,刘沅遇到了他一生当中的第一个奇人──静一道人。静一道人的详细情况,史无明文,根据刘沅的记述来看,他或许是位隐居于紫柏山的道人。静一道人向他讲解养身之道和儒家某些观点,临别还赠以一部《道德经》。刘沅“讶其与吾儒同”,发现道家修养理论与儒家道德似有相通之处。不管道家养生与儒家是否真的相通,至少初步接触道家养生的刘沅是这么理解的。这次巧遇,对即将而立之年的刘沅无疑起到潜移默化作用。这也是刘沅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儒家理论和道家养生学联系起来,初步窥探到了这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学术联系。这次奇遇,可以说为刘沅一生的学术奠定了重要的基调。刘沅日后留心道学,自成一说,在学术上开辟了一条“贯通儒道”的道路。

成都建槐轩

  刘沅“仰承庭训”。易理之学,算是刘家的家学。刘沅曾祖刘嘉珍因力弱而好读书,祖父刘汉鼎则好读《易》,曾著有《易蕴发明》一书。刘沅之父刘汝钦则精于易学,洞澈性理。刘沅关于融道入儒的思想,关于追求纯一即《大学》止至善的思想,主要渊源于此。刘沅一生成就,除了家学渊源和自己的聪敏苦学外,他一生中所遇的两个奇人也居功至伟。第一个奇人是前文提到过的静一道人。另外一个则是野云道人。尤其是后者,更是改变了刘沅的人生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学术走向。
  刘沅在京逗留不久即告别兄长,回到家乡双流县,专心讲学侍母。不料先是两个侄子病亡,接着自家坟地被豪邻侵占,母亲为此忧愤发病。一惊一气之下,刘沅竟也病卧床榻,忧心不已。诸事不顺,少年时本已身体羸弱的刘沅更加疲惫,年纪轻轻就已像七八十岁一样多病,自知命不遐长。嘉庆三年(1798年),刘沅病体稍愈,一次偶在本地彭家场集上遇一位卖药老人,“形容殊异,心爱敬之,求示延年之方”。这就是野云老人。野云老人给了刘沅治病药方,还向他阐述圣贤之言“仁者寿,大德必寿”等,嘱咐他存心养性。刘沅见老者不凡,顿有所悟,遂拜其为师,自此在老人指导下静心服药和锻练,还学会野云老人静心养性之内功。不两年刘沅病体完全好转,且日趋强健。野云老人所传的根本即“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性”,其实质是道教的内丹术与儒家修身两者的融合。
  野云老人教导刘沅时间将近八年,当时刘沅三十六岁。此后刘沅更益励修,身体日壮,从五十九岁至八十岁生八子。后来他感慨说:“回思平生辛苦备尝,几如再世,使不遇野云老人,早归大暮。”刘沅在青少年时期身体羸弱,几番临死,得授野云老人之教后,竟然在晚年连得八子,将近九十才逝世。此番经历,使刘沅对道家养生的丹道思想至为信从。这也决定了他的学术体系中道家丹道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嘉庆十八年(1813年),刘沅从双流县柑梓乡三圣村(旧名云栖里)祖宅移居成都南门淳化街(又名三巷子,1959年修建锦江宾馆时拆除殆尽),自建房屋,新立门户。因新宅院中有株百年老槐树,浓荫掩映,雍穆恬静,刘沅遂名宅曰“槐轩”。此后四十二年,他一直在此讲学治学。他有教无类,教学报酬不计多寡,家贫学子,无钱一样可以就学。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经史书籍之外,还教学生练“坐功”,即静心养性之功,晨夕宴坐,平心存性,以强健身体。刘沅在成都淳化街设馆讲学四十年,门生弟子遍布西南各省,世称“槐轩学派”(简称“刘门”)。刘沅也被誉为“塾师之雄”,当时学子均以“槐轩门人”自豪。刘沅在世之时,其学术已经远播他省,被人尊称为“川西夫子”。刘沅的学术在近现代四川国学界有深远的影响,近代陈寅格、梁漱溟、蒙文通等国学大师皆服膺其学。
  道光五年(1825年),清廷授刘沅文职正二品资政大夫(散阶)。道光六年(1826年),礼部下文,时年六十余岁的刘沅又被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但刘沅淡泊功名利禄,早绝仕进之念,托辞居家为亡母守孝,乞假还乡,不久即获准改授国子监典簿放归。清国史馆《刘沅本传》说他“安贫乐道,不愿外任,改国子监典簿,寻乞假归,遂隐居敎授”,一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去世。 


刘沅与成都


  刘沅传经讲学,数十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光绪年间,刘沅之子刘梖文及门人刘芬等人集资创办守经堂,选集刘沅著作二十二种刻印成《槐轩全书》发行于世。槐轩,乃刘沅居所之称,因为他在成都和双流的居所,都有古槐。《槐轩全书》内容之宏富,方法之独特,论述之精深,为当世所罕见,堪称鸿篇巨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传统文化中罕见的会通儒释道三家精要并具完整学术体系的珍贵文献。而刘沅可谓历代学者中以至善、纯一和天人合一等哲学范畴来阐扬儒释道三家本原,尤其是儒家元典精神的“大儒”。他的学说,对于今人来说,是极富学术价值和文化思想价值的。
  作为一个学问家和一个宗教家,刘沅的学术和宗教事业都后继有人。刘沅教业的真正继承者是第六子刘梖文,在刘梖文掌教的二十余年间,“刘门教”从初期创立的理论缔造阶段,发展到扩充教门、进行宗教实践活动的阶段。除了一些例行的斋蘸和法会外,还进行了一些大规模的慈善活动,在巴蜀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沅学术上的继承者是孙子刘咸炘。刘咸炘对其父刘梖文的教业不感兴趣,他专攻学问,学术上融文史哲于一炉,虽在壮年去世,但是著作已经等身。著名学者梁漱溟、陈寅恪、蒙文通都对他推崇备至。蒙文通称他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 
  刘沅晚年喜致力于公益,集资筹办慈善事业,修复祠庙。如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主持修葺成都武侯祠,重新审定树立祠内文臣武将塑像。现在,武侯祠内47尊蜀汉历史人物塑像中,有25尊是在刘沅的主持下重塑的,至今人们所见仍为刘沅调整后的风貌。还为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几处名胜古迹挥笔题咏,留下一首首锦绣诗文。刘沅还在祠内留下了33通碑碣,除两廊每尊塑像前的小石碑计28通外,另有《汉昭烈庙从祀功臣记》碑、《巍然庙貌》诗碑等五通。今天成都武侯祠尚存刘沅撰书的《巍然》等碑石,杜甫草堂尚存刘沅撰书的一块七律诗碑。书法圆润遒劲,取法甚古,风采动人,此外,刘沅还重修了位于成都西郊的黄忠墓。而刘家人自刘沅开始,五代人关爱武侯祠,堪称蜀中佳话。
清同治年间,经四川总督锡良奏准,清国史馆为刘沅立传,清末翰林院编修伍肇龄在刘家府宅门首题“清儒林刘止唐先生第”,黑底金字,庄严肃穆。 民国时期,簇桥地区“刘门”弟子在簇锦镇修建儒林祠,供奉刘沅。1956年改为省物资局仓库,今已不存。 

 

                浏览次数:566--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国家主席杨尚昆回忆录
----下篇文章破四旧:几多文物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