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国家主席杨尚昆回忆录

作者: -上传日期:2007/5/6

 

国家主席杨尚昆回忆录

潼南双江镇


              我出生在四川潼南县双江镇。出生的日子,原来模糊地记得是清朝光绪三十三
            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前不久查到《撞南杨氏族谱》,才弄清楚是这年农历六月二
            十五日,也就是19O7年8月3日。
              双江镇在涪江之滨,离渲南县城样撞镇约10公里,背倚青山,猴溪和浮溪二水
            环绕,在这里汇合流人涪江,因此得名。因为交通便利,早在清朝初年,这里开始
            建场,每逢三六九,附近的农民纷纷前来赶场。到我记事的时候,小镇已经相当繁
            华,竟有“小重庆”之称。
              滔滔的涪江,是四川盆地主要水系之一,上通川北的绵阳、平武,下达合川和
            长江边的重庆。江面上的木船,把射洪、蓬溪和遂宁的盐巴,撞南的稻谷、土布运
            往重庆,换回来的是外国人倾销的洋布、洋油和洋火(火柴),南来北往,双江镇
            是必经的要道。陆上交通,当时虽然还没有公路,但有一条驿道经过双江,还有两
            条石板大道,西通成都,东达重庆,驮货物的牛马,抬滑竿、轿子的轿夫,终年不
            断。邮路也通了,“邮政代办所”设在我们家住宅前的店铺里,雇有几名“步班邮
            差”,他们挑着上百斤的邮件,步行到指定的地方,和相邻的遂宁、合川两县的
            ‘涉班邮差”会合,交换邮包,然后负责分发,每天往返50公里左右,风雨无阻,
            昼夜运行。全镇 300多家商号,分布在六条街上:中街最长,是贸易中心;西街可
            以称是“工业区”,有油房。醉房、票房等手工作坊;东街比较短,是屠宰行的专
            业街;北街濒临猴溪,以禹王宫为中心,除了经营盐巴、油饼等比较大的商号外,
            还有一批地主宅院,我的家就在这条街上,人称“邮政局”;南街和附近的兴隆街,
            靠近涪江码头,行商、力帮的客栈,船工的窝棚和水运货物的堆场都在这一带,附
            近一条偏僻的老猪巷内,是赌场、烟馆和寻花问柳的场所。一到太阳下山,各街口
            的铁栅门一齐落锁,小镇简直像是一座没有高墙的城堡。民国初年,科举已经废除,
            镇上没有一所高等小学,却有两座洋教堂,一座是镇东的天主堂,建于1911年;一
            座是兴隆街上的基督教福音堂,建于1912年。
              双江镇又叫杨家场,因为居民中姓杨的多,但是,杨氏家族不是四}门的土著,
            而是来自外省的移民。在四川,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历史现象。吴玉章同志告诉我,
            他的祖先是福建人。朱总司令说,他的祖籍是广东韶州府(今韶关市)。原来,历
            史上四川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一次是元末明初,因为连年的战争,人
            口大幅度下降,土地也荒芜了,朱元球打下天下后,为了恢复元气,从两湖还有广
            东大量移民入川 ,史称“湖广填四川”。第二次,是明末清初,起义的农民军和官
            兵连年激战,四川人口降到全国倒数第三位。据县志记载,安岳县甚至“户不盈十,
            丁不满百,难以设官”,不得不归并到遂宁县。所以,清朝前期又出现了一次“湖
            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这次移民运动,持续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各省有 100多
            万人入川,占当时四川人口总数的一半。所以,清代四川的人口,大多是两次“湖
            广填川”移民的后裔。
              双江镇的杨氏家族是从哪个省移来的?过去我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19
            87年,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植南,县里正在修新县志。我这才知道双江镇杨氏家族的
            源流。据记载,我们这一族的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末年曾在
            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当县令。第二年,宋亡,不能归籍,就在湖南辰溪县定居。清康
            熙三十五年(1696),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先后来到四川,沿涪江
            北上,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杨光基定居在蓬溪县涪江左岸的姬家坝。
            他的第四代杨世绥,就是我的曾祖父。杨世绥大概是个精明人,那时荒地多,别人
            抢种熟地,他却雇人大量开垦荒地,凭借涪江水利和两岸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变
            跷瘠为沃壤,若干年后,居然拥有土地 500多亩,就像是“跑马圈地”那样。他又
            结交官府,包揽运销官盐的专利权,成了闻名的“杨三泰’大盐号的主人,从此显
            赫起来。于是,迁出姬家坝,在涪江右岸的双江镇大兴土木,营造宅第。姬家坝和
            双江镇隔水相望,原来都属于蓬溪县,民国初,撞南县分立出来,就分属两个县了。
              杨世绥生了7个儿子,我的祖父是“传”字辈的么房。么房出老辈,我小小年纪,
            就有人管我叫公公。1868年初(同治六年),曾祖父去世,大家庭解体,除了留作
            祭祖用的良田2000亩和街房 7通外,其余家产都分给各房。分家之后,各房纷纷建
            造宅院。我出生那年,父亲正在重修后来被称为“邮政局”的大院,其中最豪华的
            是六房的田坝大院,占地2400平方米。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了汽灯,新式的吊灯,
            听人说,家具陈设是派人到江浙和广东采办来的。
                              封建家庭的没落
              30年代在解放区土改时,查干部的家庭成分,我说:我家祖上七大房,全是地
            主,没个错。到我父亲这一辈,七大房繁衍为十九房,随着大家庭的解体,差别就
            大了。我的堂伯父中,有的财大势旺,霸公产,办团练,镇压起义农民,成为一方
            豪强。有的受了高等教育,走立宪派的道路,成为四川省咨议局的议员。我的祖父
            生了两个儿子,我父亲居长,名宣永,字作揖,号难清,没有功名,却捐了一个
            “蓝翎候选巡检”。据说,我祖母常年卧病,父亲侍奉汤药,读了许多中医书,居
            然“无师自通”,能号脉开方。他不挂牌行医,有来求的,义务给人看病,但从不
            给自己的亲人开处方,只是和请来的医生共同商讨。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给亲
            人治病,开重药下不得手!他爱国,开明,为人厚道,是地主中的“守成派”。他
            常常告诫我们要守本分,说:“本分本分,自有你一份。”家庭里的陈设,多少也
            能反映出他那与世无争的名士气。我家宅门上悬着“清白世家”4个大字,大厅上方
            挂了一幅水墨淡彩山水,题着“高山流水”。板壁上有副对联:“风散窗户静,月
            圆松竹深。”书房里也有一副对联:“事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
            他卧室里的大床上,居中有3个贴金的字:退一步。床上有搁板,放着《本草》、
            《内经》、《瘟症辨证》和《验方新篇》等中医书。父亲原配邹氏,续弦邱氏。邱
            氏就是我的生母。连同“寄名”到我家的孩子在内,我有N个兄弟,9个姐妹。因为
            族中的叔伯,见我们家子女多,人丁兴旺,都说:“淮清老爷,你家福气好,生一
            个活一个。”于是就把孩子“寄”到我家名下,求得“托福免灾”。但我的亲叔父
            宣蔚却没有子女,所以立我四哥杨周公为他的嗣子。
              到了民国初年,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始走下坡路。原因有几个:
              第一,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重。父亲没有应过考,但喜欢读书。他主张子女都
            要读书,女孩子也要通文墨,至少要学会记账,男孩子书读得越多越好。甲午战败
            后,国耻日深,有志青年寻求救国的道路,联袂去日本留学。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是
            舍得花钱的。所以,大哥杨剑秋(尚荃)早在1904年就东渡日本,进人中央大学经
            济系,在日本住了9年;二哥衡石(尚麟)1917年考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四哥阎公
            (尚述)同年去日本人士官学校。这些留学的费用,连同在国内的子女的学费,每
            年收的租谷不敷开支,只好卖地供子女上学。
              第二,子女的婚嫁开销大。父亲的子女多。地主门第好摆排场,讲面子,所谓
            “大船破落,还有一百斤钉”。寒修了有失体面,每办一次婚嫁喜事,就得卖一次
            地。
              第三,四川当时军阀割据,实行防区制,凡是有点实力的,都想找靠山,拉队
            伍,占一个防区,坐收田赋、盐税和厘金。
              1913年,我大哥回国后也想拉“队伍”,父亲是支持的。但大哥的情况和一般
            的军阀又有所不同。他在日本时,经廖仲他和吴玉章介绍,加人了孙中山领导的革
            命团体同盟会。当时,同盟会在四川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的
            熊克武。辛亥革命后,他在重庆担任川军第五师师长。1913年,熊克武响应孙中山
            的号召,在“二次革命” 中组织讨袁(世凯)军,任川东讨袁军总司令,大哥在
            总司令部负责军需军械工作。他回到双江镇,又卖了家里一部分地,身边带着几个
            背盒子炮的卫兵,熊克武封他为川北游击司令,招募些破产农民,每人每月发给一
            块钱他银。参加这次起义的还有我的堂兄杨宝民(尚懿),他是苏皖湘粤赣五省讨
            袁联军的总参议。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他们讨袁的决心并没有动摇。1915年底,
            反对袁世凯称帝时,大哥又担任护国军的团长。以后,孙中山反对段棋瑞把持的北
            洋政府,在广州组织军政府,维护民国的约法,熊克武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杨宝
            民为川北总司令。我大哥担任川北游击司令,司令部就设在双江镇。快近年关时,
            义军先打遂宁、乐至,进而直奔成都打段棋瑞在四川的督军刘存厚。义军提出:护
            法保家,撵走刘存厚,攻占遂宁过大年。敌人扬言要血洗灌南,杀尽杨姓族戚,掘
            坟焚尸。我们全家老小,就在春节前夕坐涪江的木船南下,避居重庆,在二府衙街
            安了家。1918年大年初一,杨宝民、杨剑秋部攻克遂宁,和同属熊克武部的团长刘
            伯承等配合,在2月26日攻克成都,赶走了刘存厚。孙中山委任熊克武为四川督军。
            不久,参加护法运动的军阀们争权夺利,将孙中山排挤出军政府,群“龙”无首,
            熊克武内部也发生分裂,川政落入军阀刘湘之手。1924年,刘湘和杨森联合将熊克
            武驱逐出川。我的大哥因此在政治上失意,十分苦闷,回双江镇赋闲,一度生活糜
            烂。这时,我的家分成三处:除双江镇老家外,一处在成都娘娘庙街24号,是大哥
            在成都时安的;:一处是重庆府街70号(今19号),是全家避居重庆时租赁的。所
            有的开支全靠双江镇老家留下的已不多的田租,真是坐吃山空。只听得父亲常常叹
            气:家败了,败了!
              为了重振家业,父亲想搞点实业。先是集资买了一艘小火轮,搞涪江运输,大
            约可以载客一二百人。首航那天,全家老少上船,在控南到重庆的江面上旅游了一
            圈。但是,因为不会经营管理,不久,机器坏了,轮船转让给卢作孚办的民生公司。
            接着,他又开办“飞跃汽车公司”,谁知这年成都连降暴雨,一个多月不停,周围
            的公路、桥梁都被冲坏,车也翻了,汽车公司又办不成。轮船、汽车都是靠大家集
            资,后来债也还不起。父亲不死心,又改办板车运输,用六弟的名字,叫“尚仑板
            车行”,规模比轮船、汽车公司小多了。因为六弟进了上海法政学院,无心经营,
            又停了业。这样每况愈下,反而欠了一批债。最后,和人合股,在成都春溪路的繁
            华大街,办了个“知育电影院”,地下党员程子健隐蔽在电影院,作为我家股东的
            代理人。后来,股权卖给人家,家里又落了空。这些情况,发生在我离家出川以后,
            是后来幺弟白冰告诉我的。这说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实业救国”的
            道路是走不通的。个别人有特殊关系,发了家,但也救不了国。
                              我的引路人
              我 6岁发蒙,座馆先生吴仲儒,教的是《百家姓》、《三字纷、《千字文》。
            记得吴先生用清秀的柳体写的条幅上,有唐人李绅的《悯农》两首:“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
            餐,粒粒皆辛苦。”一个地主家庭里的座馆先生,敢把这些诗写成条幅悬在墙上,
            既说明先生的心态,也反映出主人是比较开明和宽容的。不过我那时年纪小,对世
            事还没有什么辨别能力。两年后,大哥带我到成都,跟一位姓赵的老先生读《诗经》。
            我才八九岁,成天背诵“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哪里能理解得了。半年后,又回
            双江老家了。靖国军攻打成都时,我随家庭避居重庆。到重庆后,看到家境日益没
            落,四川军阀连年混战,弄得民不聊生。脑子里产生一种想法,希望国家得到安定,
            但接触社会毕竟还是太少,想法也还是模糊的。这时,我家所住的二府衙街在重庆
            下半城,是一条小小的巷道,我家租赁的19号是三开间的二层楼房,后来中国共产
            党四川地方执行委员会(相当于省委)就设在此地。附近是商业场,示威游行的群
            众活动都在这一带。我进的私立泰邑小学就在附近,学校设在一个仓库里,三四十
            个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学的是国文、算术和格致(科学常识)三门课。
              我们家在共产党处于地下状态时就有6个共产党员,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为什
            么从这样一个家庭里会出这么多共产党员?这有外部环境影响和家庭内部状况两方
            面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说,当历史进人20世纪的时候,中华民族正陷于极端深重
            的民族危机中,国家极度衰弱,备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濒临灭亡的边缘,有爱
            国心的中国人都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四川,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的四川
            保路运动是在我4岁那年爆发的;蔡愕率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军第一军在四川同
            北洋军队苦战是在我9岁那年发生的。四川有革命的空气。从家庭内部来说,同我四
            哥杨周公直接有关。
              1920年秋,四哥从日本回国。他长我9岁,我们是同父异母兄弟,他又过继给我
            的叔叔,但我俩很亲近。他常常给我讲太平天国、义和团和白莲教起义的故事。他
            是16岁离开家的,先进南京的军官教导团。袁世凯称帝时,他跑到江阴要塞司令部,
            鼓动他认识的那位萧团长起义,事败后,北洋军阀要抓他,他逃到上海,远去日本,
            进了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那时他才19岁。他告诉我,在日本3年,曾被警视厅抓过
            两次:一次是因为和同学们组织读书会,读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经济学》,幸德秋
            水的《社会主义神髓》(这些书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虽然内容还很驳杂),被
            警视厅拘留,说是读书会没有经过学校许可,在他据理力争后释放了。第二次是国
            内爆发了五四运动,留日学生结队到中国驻日公使馆请愿,口号中有取消袁世凯和
            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的内容,竟被日本警视厅关押了8个月,以后被遣送回国。他的
            这些惊险的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也很佩服他的勇敢精神。
              四哥回到重庆后,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他动员家里的姐妹剪头发,放小脚。我
            六姐带头剪了辫子,上街时,人们笑她的“鸡婆头”。不久,四哥又到成都去联络
            留日回来的学友,也动员我到成都进高等师范学校去上学。
              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是当时四川的最高学府,本科学制4年,另设附属小学。
            人学要经过考试。我在泰邑小学学的课程不完备,只好在高师的附小补习一年,第
            二年才进人本科。学校的校长吴玉章,是老同盟会会员,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威
            望很高。教师中有共产党人挥代英等,教国文课的张锡待老师在课堂上也宣传解放
            思想、反对宗法主义,校内进步空气很浓,在我脑子里开始出现一种模糊的救国思
            想。这时,四哥积极参加“留日学友读书会”的活动,又结识吴玉章和刘伯承,并
            且和童庸生。廖恩波等一起组织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童庸生是高师的学生,那时已
            经秘密地加人社会主义青年团(SY),廖恩波原来是内江中学的学生,五四运动时
            是内江学生联合会主席,被学校开除后,考人甲种工业专门学校学习。不久,四哥
            和廖恩波也加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吴老已年过四十,不能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
            他便和我四哥、郭祖劾、傅双无等20多人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那时他们不
            知道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所以自己起名‘冲国青年共产党”,英文缩写为YC。
            1924年 1月12日,YC在娘娘庙街24号我们的家里正式成立,还创办了机关刊物《赤
            心评论》。这一天,正好学校放寒假,我回家度假,就和大家认识了。那时我还没
            有满17周岁。不久,四哥介绍我参加他们的读书会。记得读的第一本书是《欧洲社
            会主义思想史》,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但我从书里开始知道了马
            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初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后,YC在我家里聚会时,他
            们并不回避我,我从他们那里常听到一些革命的道理。这年5月1日,社会主义青年
            团和YC联合组织纪念五一劳动节并追悼列宁的群众大会,大会在少城公园举行,到
            会的学生和工人有5000多人,杨周公在大会上作了“国际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的演讲,号召大家向帝国主义进攻,为继承列宁开创的革命事业而奋斗。控制四川
            政权的军阀刘湘和杨森,表面上说支持新派的活动,内心十分害怕群众。杨森下令,
            不准参加大会的群众上街游行,接着派人接收高等师范学校,扬言要逮捕吴玉章和
            杨阎公。吴老不得不离开成都到北京去,四哥到上海去找中共中央和团中央联络。
              在这期间,四哥介绍二哥和我阅读《共产党宣言》、《劳农政府》和《新青年》、
            《中国青年》等书刊。二哥早年在唐山路矿学堂求学时,曾加入京津同盟会。以后,
            他倾向于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从日本回国后任四川边防军司令赖心辉的秘书,驻地
            在沪州。我因为年纪小,阅读《共产党宣言》还有一定困难,常常要请四哥解答问
            题。他离开成都后,我便写信求教,他总是热情地给我回信。后来,我在他的日记
            中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午间,与五弟等一信,指示他进行方略,读书的捷径,对
            于主义研究所得的,全数告他,免他走歧路。”(1924年9月26日)他不仅指导我读
            书,还帮助我正确认识自己出身的阶级和旧家庭。...........

                浏览次数:546--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海外评论:郑光路的《文革文斗》和《文革武斗》读后感
----下篇文章刘门教创始人为刘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