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聚焦拆迁】“没有一个拆迁户的官司赢过!”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上传日期:2003/9/24
【聚焦拆迁】“没有一个拆迁户的官司赢过!” 
 
  ●童大焕(中国经济时报 20030923)


  田家小咪转贴的、加西亚于2003年9月20日82246加贴在经济人俱乐部的《封建德国的拆迁》,说的虽然是一个曾经熟悉的故事,但在古都南京的翁彪因不满野蛮拆迁而自焚致死、安徽农民朱正亮因不满拆行而千里迢迢到天安门金水桥自焚幸被救下的当口,这样的文字读来,仍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离宫。一次他住进了离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视线却被一座磨坊挡住了皇帝大为扫兴这座磨坊“有碍观瞻”。他派人与磨坊主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以便拆除。 


  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都不卖!(在我们这里,这样做肯定有损“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


  倔犟的磨坊主提起了诉讼。有意思的是,欧洲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在这一点上并不相同在帝制的国家居然有法院的设置。而且竟可以告至高无上的皇权。更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皇帝服从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


  在事关私有财产的物权上,皇帝与草民是完全平等的。


  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他认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丰碑应当永远保留。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并赠给了他6000元,以偿还其所欠债务。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


  你看你看,这又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一件原本在一些人眼里“有损国家形象”的事件,到头来反而成了一个国家的最崇高形象!


  在咱们这里,被拆迁户、被征地者与拆迁、征地者之间没有什么平等可言,没有平等便没有“皇帝”与“磨坊主”们的利益协调,拆还是不拆、征还是不征,都是“皇帝”们说了算,给多少“补偿”,也是“皇帝”们说了算,不容置疑,不容商量。而且,被拆迁、被征地户没有权利和开发商直接谈判,因为中间横亘着一个政府,法律规定它“必须”在中间插一手,就是由它插一手,将农村土地地或城市房屋国有化后,开发商们才能使用(法律规定非农用地只能从“国有土地”中购买)。在此过程中,政府获得了几十至几百倍的土地差价(见拙作《上海之幸:238个亿元村》)。怪不得我们的拆迁者可以傲慢地宣称:没有一个拆迁户的官司赢过!(《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17日《冰点·怒对古都破坏者(上篇)》)


  加西亚在文章的最后说:“听了这段故事,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们也如此迁就搬迁户中国的建设还能进行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用一句话就能回答清楚:请你到德国去看看。如果德国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那样美丽、富丽堂皇和景色如画,我们也能。而且应当更好。”


  除了要去德国看一看哪个国家建设得更美丽,我还想再加两个问题:一要看看是我们还是他们保留了更多的文物古迹、保留了更多的老房子、保留了更多的民族文化的根;二要看一看哪个国家建设得更富裕、人民更有安全感、更从容自在。这一切,都要以普通公民的物权保护为根本。


  然而今天,我们必须先牢牢记住拆迁者的这句话:“没有一个拆迁户的官司赢过!”虽然这不是一个国家的光荣,只是一个民族的耻辱。这是一个时代最为生动真实的总记录,一句话写出了半部历史。还有半部,是无权利者的血与恨、痛与哭,是他们的衣食无依、流离失所。


  知耻而后勇,先贤如是说。

回到目录 

【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在推动中国民主
 
  ●吴幼珉(联合早报 2003023)


  经历了25年的经济改革,中国在今年里又一次实现了顺利的权力交接,胡锦涛、温家宝已正式掌管了中国的权力核心。


  根据报道,在下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政治局将向中央委员会述职。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转变,因为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政治局是由中委选举产生的,政治局实际上却是中共和国家的领导机关。


  列宁称群众是由阶级来划分的,阶级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又是由少数革命家来领导的。根据这样的原理,由领袖人物所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党就被称为列宁式的政党。


  在中国和前苏联等国家的共产党内的政治局正是在这种原理下组建的党的领导核心。政治局成员无论从权力和生活待遇而言,都与普通老百姓、乃至中央委员有很大的区别。


  有意思的是,上述的“述职”,正好显示了中国新领导层进行革新和向其政党负责的决心。人们大可不必揣测此举会把中共的政治局演变成了类似西方国家的内阁,但这无疑是一种执政党内的民主改革。


  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的民意是保守的,也是现实的。据《史记》记载,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政治家已开始采用“拨乱反正”的标淮来评估谁能在混乱的政局中带领社会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谁的功劳就最高,就可赢得历史的尊重。

  

  革命专政不是万灵药

  在今天的中国,很难评说某某在生的领导人战绩彪炳,某某有承先启后的丰功伟绩等,似乎也没有谁能像毛泽东或邓小平那样让人敬畏。因此,上述的那种党内民主改革,不改也是行不通的。这种改革的范围,实际上也会延伸到了执政党之外。


  今年8月初《瞭望》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市场关和民主关是躲不过去的》文章。指出“革命的专政”不可能是永恒的灵丹妙药,如果经不起政治民主的考验,一遇风浪就会一败涂地。“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闯关。”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已有了深刻的转变,看来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已成为了可能。


  然而,上世纪在中国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它也给中国政府和人民上了最宝贵的一课,那就是中国不能乱。


  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必然性是由历史条件和民心取向决定的,而偶然性则是由政治领袖的个人魅力和指引决定的。


  只有热衷于政治的人才可能成为政治家。政治家的愿景既是现实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主观下的苏共改革,客观的结果是苏联解体和俄国陷入了12年的经济收缩。在今天的中国,经济澎渤,人心思定。这也是中国广大民众与西方政客对戈氏有截然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民主改革可能意味着他们将享有更大的民权,更是有一个清廉和善于聆听的政府。同时,平稳改革又是进一步改善民生和维护主权的保证。改革的目标,则是民富国强和达致更公平的社会。

回到目录 

【社会经纬】原安徽亳州市委书记为庆升官大“阅兵”被审查 
 
  ●新华网安徽频道 马祥平 宋平

  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2003年6月1日涉嫌经济犯罪的安徽省宿州市原副市长、原亳州市委书记李兴民(县级市)及妻子被纪检专案组立案审查。


  李兴民祖籍亳州大杨区(欺骗组织籍贯改为河南省)自幼生长在亳州东部的农村,回乡知青,当过大队书记,文革期间公社革委会推荐其上过大学(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分配在农机站工作,因其擅会投机取巧,谎称与县委分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李某是叔侄关系,后被提 

拔为副区长,不久被推荐上了安徽省委党校,之后官运一路亨通,担任过县政法委副书记、纪检委副书记。


  期间投靠因涉嫌重大经济犯罪倒台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在王的关照下,他被提拔为亳州市副市长、常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直到1998年10月底省委决定调李兴民到宿县行署任副专员。


  当年李兴民登上了市委书记的宝座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心腹”商定后下决心举行一次亳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仪式,以庆贺自己荣登市委书记的宝座。


  阅兵前一天晚上李像新郎官一样,兴奋无比,为了不误第二天的阅兵,李住在亳州市宾馆——榴花宾馆豪华套间(某中央领导曾住过的套间),次日清晨立即召集亲信开会,布置一级警卫任务,防止有所谓的“阶级敌人”来行刺他——这位亳州市最高首长。


  亳州市各行各业,只要有统一服装,公检、法司、土地、工商、税务等执法单位一律统一制服,武警要组织方队在前,中小学放假参加阅兵,小学生手拿花环、鲜花、红旗、彩球等迎接李兴民的检阅,场面十分壮观,犹如国庆检阅一样。


  李兴民乘上一辆敞蓬小汽车,模仿中央首长的姿势呼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受检阅的人员高呼“首长好!”“首长辛苦了!”。整个阅兵式的闹剧持续了三个小时,全亳州市交通中断、全城戒严,为阅兵操练补助加班费,全市耗费200多万元,全部由李兴民批示报销,财政补贴,晚上市电视台还播放了阅兵式的全程录像,真是丑态百出,荒诞到了极点。

回到目录 

【社会经纬】都市小巷深处的神秘女人部落:自梳女的故事 
 
  在都市的屋檐下,有一条小巷,小巷深处有一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这里住着一群不为人知的戴着神秘面纱的女人。这是一个特殊的女人部落,这个部落由12名命运多舛的女人组成,她们自称是自梳女。“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衣服自己缝,自己的生活自己理,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这是她们给自梳女的全部注释。她们守着寂寞,吃斋拜佛,终身未嫁。 

  生活时报月23日报导说,她们中最大的已经有94岁高龄,最小的也年近七旬。她们故事的结束将使她们成为“中国最後的自梳女”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老屋,自梳女的“家” 



  在广东肇庆市端州区,有一个名叫塔脚的小巷,这巷子窄得可怜,最窄处只容一个人侧身而过。沿曲曲弯弯的石路前行,小巷的尽头是一排爬满青苔的老屋。一位带路的武警战士说,这里就是自梳女的家。 



  时值夜幕降临时分,小巷四周高楼大厦,灯火辉煌,这里与都市的繁华极不协调,却也有闹中取静的清雅。 



  小巷出奇地幽静,不见车来人往,不闻人声嘈杂,一扇扇门紧紧地关闭着,生活在这里的主人们似乎要将外面纷繁的世界拒之门外,独享这与世隔绝的清静。空气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味,这香味是从观音堂溢出的。 



  观音堂位於小巷的中段,据当地人介绍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当年的这座豪宅设有祀堂、饭堂和住所,还有一口自用的水井,鼎盛时期曾有100多名自梳女在这里居住,现在只剩下最後的12个姐妹了。 



  据肇庆市史志办公室的权威人士介绍说,自梳女为广东省所独有,最早出现在顺德等地。大概在明末清初年间,顺德地区的桑蚕业日渐发达起来,过去足不出户的女人们成了养蚕、缫丝、织锦的好手,渐渐地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为了挣脱封建婚姻的枷锁,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一群有了自食其力能力的女人,像已婚妇女一样自己盘起头来,以示终身不嫁,後来人如此效仿,渐渐蔓延开来。 



  观音堂的大门上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清修自在菩提地,善行同登般苦门。这大概是她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了。当年的自梳女都有了自己的“家”,相继从这里搬了出去,可她们每天要来这里烧香拜佛,於是,这里又成了她们的精神领地。如果她们中有姐妹要“西归”了,众姐妹们会一起聚到这个“大家”来,陪自己的姐妹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对於自梳女来说,观音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她们不愿意让外人窥探这里的隐秘,也不愿意让外人打破她们生活的宁静。因为驻地的武警战士和这里的自梳女有“亲戚”关系,笔者破例地被获准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认识了这群颇具传奇色彩的自梳女。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夏惠甜,是年67岁,是自梳女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夏姑婆原本是个孤儿,不到一岁被当自梳女的姨妈收养,15岁那年,她像姨妈一样盘起头来当了自梳女。 



  当夏姑婆用那双乾瘪如柴的手推开她家那扇陈旧的木门时,呈现在眼前的景物让笔者张大嘴巴只说了一个字啊!屋子狭小而阴暗,一盏早该进博物馆的油灯闪烁着飘忽不定的光,上挂着一张看不出年份的老“黄历”,床上没有被褥,只有一张凉席,这凉席是夏姑婆亲手编织的。过去以织席为生,现在人老了靠政府发给的救济金过日子。整个屋子找不到一件现代家用电器。 



  赵慧明老人是自梳女姐妹中惟一能写会算的一个,说能写,也只是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说会算,也只不过是会算算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豆腐账”。65岁的她,身体硬朗,腿脚勤快,每天到市场去买菜,买回来再送到各家各户,她完全是自愿的。她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想成个家,可那个年代年景不好,妇女没有社会地位,一个女人成了家,生了一群孩子,生得起养不起啊,身边很多姐妹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後来我横下心当了自梳女,养不起家就自己养活自己吧。年轻的时候我们靠织席为生,人老了咋办呢?好在有我们这些姐妹呢,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平时我们都在自己家过日子,到了过‘百岁’的时候,所有的姐妹都集中到斋堂来,斋堂有一口井,有三个灶,这一段日子我们姐妹一起过集体生活,要‘走’的姐妹安静地躺在斋堂,由姐妹们轮流伺候着,那才是真正的福份呢。辛劳了一生,那时候觉得该歇歇脚了,姐妹们整天整夜地陪在你身边,直到‘走’了为止。我们虽然没有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可临终了一点也不孤独。” 



  时年86岁的黄三妹不久前摔了一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黄姑婆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她说:“我8岁那年,父母把我送给人家当养女,我称她是姑太,後来才知道姑太是自梳女。和姑太一起生活的时间长了,也接受了她的那种生活方式。18岁那年,姑太给我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仪式。那天早上,我早早地起来洗头,到了晌午,姑太开始给我盘头,盘头就意味着终身不嫁。姑太给我盘头很认真,似乎是在一根一根地梳,一根一根地盘,边盘边给我讲如何做人,如何做女人,如何做自梳女。讲到动心处,忍不住地流眼泪,那泪落在我的脸、头上,一滴又一滴。那头用了大半天时间才盘好。一个人生活,没感到有什麽不好,过得挺自由,没有多少尘世间烦心的事。我们这些人很团结,一人有事大家帮忙。” 




  夏姑婆在自梳女姐妹中是惟一一个“儿孙满堂”的人。50多年前她收了一个养女,如今养女也儿孙满堂了。逢年过节,女儿全家人都会来,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看着女儿有个幸福的家,夏姑婆由衷地发出感叹:现在世道不同了,再也没有人当自梳女了! 



  

  自梳女,兵儿子 



  那是10年前的一个夏天,端州区中队的武警官兵正在进行实弹射击训练,突然下起大雨,指导员韦现带领部队来到附近的观音堂屋檐下避雨。就在这时,观音堂走出几位阿婆,见门口站满了拿枪的军人,毫不客气地下了驱逐令:“快滚开!”边说边一起上前,把前来躲雨的官兵一个个推到雨中。不得已,指导员带领官兵们冒雨赶回中队。 



  後来从街道居委会得知,她们是自梳女,她们并不完满的人生经历养成了她们与社会和人群格格不入的孤僻性格,老年的她们很孤独也很凄凉,她们需要帮助也需要关爱。从此,官兵们带着诚挚的爱心走进这个特殊的女人部落。 



  那个炎热的夏日,官兵们拿来铁锹、扫把和箩筐,把小巷多年积存的垃圾全部搬运出去。自梳女们在官兵们背後议论开来:我看这些兵真的是好人。 



  那天,84岁高龄的吴姑婆下地干活,突然胃病发作。排长黄继强路过遇上,二话没说,背起姑婆将她送到附近的医院,挂号、打针、取药,黄排长跑上跑下,像照料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姑婆。她出院那天,拉着黄继强的手流着泪说:“以前错怪你们了。”吴姑婆说,她自从当了自梳女,还是头一次流眼泪。 



  现任指导员李小平说,姑婆们长期生活在封闭的世界,很多事都感到新鲜,每逢中队放电影,他们都把这些老人接来,她们中间没有人看过电影,现在是场场必到。老人们身体大多有病,中队坚持派卫生员定期为她们检查身体。记得有一次卫生员小刘去为姑婆们检查身体,他要四姑婆卷起衣袖量血压时,四姑婆勉为其难地对身边的姐妹说,70多岁的人了,还是头一次让男人们碰我的手。四姑婆话刚出口,立刻引起在场的姐妹们一阵哄笑,大家一起笑得泪流满面。   



  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她们的故事也许很快就要结束了,可作为一页历史它将记录下时代与女人的命运。别了,自梳女!别了,那个留给女人心灵创伤的时代! 

 
                浏览次数:1247--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先监督“文化公众人物”——贺余秋雨一审败诉 .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