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郑光路:《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中国许多优秀文化人,有古时士子林下风。铁波乐先生其一也!

作者: -上传日期:2007/3/13

 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郑光路按:

 资中市作协主席何允中(铁波乐),从社会底层来,为人中正、诚恳,有君子风,无—般文人常见的那种浮躁。他对乡土历史文化尤为熟悉,赠我《资洲揽胜》等书,拜读后颇受益。

 中国许多优秀文化人,含而不露,有古时士子林下风。铁波乐先生其一也!

 

郑光路

2007.3.13

 

下为网上辑录有关铁波乐先生的一些资料。

 

1. 百度贴吧 > 资中吧 > 浏览帖子

 

我只看过他的一本书<资洲揽胜> 写的很有趣 是资中文化历史的小百科全书  当中对四川口头文化方言儿歌 也就是我门小时侯喊的那些民谣 整理和搜集了很多 值得一看的是 各种小吃和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 还记得写端方在小东门被砍的那篇 把辛亥革命整的跟资中关系联系起来 爽啊 
推荐大家看看  
如果有喜欢他的 多交流 我还想看看他的别的书 对他还不了解 
 年长一辈的老乡多指教 多推荐 多介绍一些资中风物给我们这些后生 
让文化传承下去塞 有次看到cctv4放我们的文庙等资中的片子 好让人激动啊   
 
  
 作者: 窗含汝岭雪  2005-5-27 00:5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我看过的,还有一本叫<资州笔谈>的不知道楼主看过没?也是他写的,也非常的有趣.上大学拿到学校不知道被谁借了没还,现在基本不回资中了,要想再买估计很难了,实在遗憾.不过也好,让他们外地人也看看我们资中的悠远历史和博大的文化吧!  
 
  
 作者: 222.18.172.*  2005-5-27 07:17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我听过 他的书在资中书店都很难找到 我看的那本都是我同学(她爸是画家 ) 借给我的 上面还有铁的签名 是送给这位画家的  
他好象还有几本书 很想知道他的全部 另外 资中的作家另外还有几位 曾驯龙(?) 真的希望有人能详细地介绍一下 说说张大千也好塞 他在资中学画好多年的  
 
  
 作者: 窗含汝岭雪  2005-5-27 13:08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张大千有一位老师是资中人,那时候张跟着师傅在大东门外的沙滩上学画.听说后来张大千还送了画给他师傅的后人. 
找铁波乐的书最好在一些私人书店去找,我记得以前是在翠花街的一家书店买的,好象叫钟华书店.最好问老板帮你找. 
不过铁波乐的书一般是些野史,很难得到考证的.要对资中历史有兴趣的话最好是看看官方编的<资州通史>.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因为没有公开发行过.  
 
  
 作者: 222.18.172.*  2005-5-27 13:17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部分作品  
 资中县综合信息网:http://www.zizhong.com.cn/  
 
  
 作者: 220.166.82.*  2005-7-30 13:03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资中有很深的历史文化积淀!  
 
  
 作者: 211.140.12.*  2005-10-1 10:31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顶  
 
  
 作者: 我们就是未来  2005-10-16 10:51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据我了解,资中的作家以下几个的作品可以看看: 

铁波乐、曾训骐、吴畏、刘洁矩。  
 
  
 作者: 枭妹  2005-12-4 10:18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铁波乐出版作品:《资州随笔》,《采购风情录》,《波乐小品》。另外出版内部版图书《资中揽胜》,《铁波乐随笔》。 

曾训骐出版:《周恩来诗歌赏析》,《梦游历史》,《破碎的星空》。即将出版《岁月有痕》,《朱德诗词赏析》,《资中佛教》,书画大师晏济元传。等等。 

吴畏、刘洁矩发表过一些东西。  
 
  
 作者: 枭妹  2005-12-4 10:19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资中写作圈子建了几个网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看看: 

资中作家网,资中佛教网,西蜀才子工作室,西蜀才子投稿联盟  
 
  
 作者: 枭妹  2005-12-4 10:20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呵呵~~很好,  
 
  
 作者: 刀客1968  2005-12-4 10:52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一定去看看。 
铁波乐我比较熟悉,他的书法当年是拿刷子在木箱上刷漆练出来的。  
 
  
 作者: 重山沱水人  2005-12-7 15:22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资中本土作家铁波乐  
 知道但是不熟悉,《梦游历史》以前我们人手一本,学校发的,不要钱,现在都不知道扔什么地方去了,现在想来有点可惜啊   

2.  滑竿号子

2005-11-19 12:56



前:肩上抬滑竿 后:有吃又有穿

前:滑竿提起来 后:要把贵人抬

前:烂草鞋 后:提起来

前:龙抬头 后:往上游

前:幺二拐 后:两边甩

前:墩子路 后:有步数

前:花花路 后:踩干处

前:平阳大道 后:迈开大步

前:抹斜坡 后:慢慢梭

前:左边岩 后:挨到来

前:右边河 后:要稳着

前:之字拐 后:两边摆

前:天上鹞子飞 后:地上屎一堆

前:左面靠得紧 后:右面要抓紧

前:这道坡儿陡 后:上去就好走

前:路上滑得很 后:脚下要踩稳

前:前面一条线 后:跑得马来涉得箭

前:两山夹一缝 后:人在中间拱

前:横起一条沟 后:吊起一条球

前:横沟一丈九 后:三步当成两步走

前:一边高来一边矮 后:狗脚爪爪慢慢踩

前:前头有个妹崽崽 后:不要心花打野眼

前:前面有枝花 后:那是你的妈

前:花儿十七八 后:快快追上她

前:花儿身边有条狗 后:不要惹它绕道走

前:前边有人 后:后边慢行

前:娃儿横穿路 后:暂时莫开步

前:路上有个老头子 后:滑竿不要挨到起

前:路上有个老大娘 后:让她几步也不妨

前:路上有朵花 后:眼睛莫盯她

前:路上有条狗 后:踢它一脚走

前:路上有牲口 后:绕开几步走

前:路上有西瓜 后:千万莫踩它

前:路上有缺口 后:大跨一步走

前:转弯之字弯 后:前摆后也摆

前:路上有坑坑 后:脚要长眼睛

前:前边下坡坡 后:后边跟到梭

前:前面下坎坎 后:后面拖到点

前:街沿边边有摊摊 后:滑竿不要打偏偏

前:滑竿撞背壳 后:撞到不好说

前:滑竿顶到起 后:戳到客人赔不起

前:肚皮咕噜叫得凶 后:想起吃饭就轻松

前:我们加把油 后:吃个冒二头

前:周身都在抖 后:想起喝烧酒

前:太阳硬是凶 后:想到吹凉风

前:汗水打湿肩 后:挥手去揩干

前:太阳落坡天要黑 后:莫得幺妹留我歇

前:天上满天星 后:路上看得清

前:天上明晃晃 后:地上水凼凼



这些滑竿号子,摘自资中作家铁波乐著《资州揽胜》。铁波乐先生是资中著名的乡土作家,是文人,主要从民俗的角度来记述早年流传于巴蜀古道上的滑竿号子。我是一个商人,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它。我认为,这滑竿号子,是古老的职业培训教材。

你看,“肩上抬滑竿,有吃又有穿”,说的是我有一份工作,没有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解决我的温饱问题,我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家糊口,我很自豪。这句号子也反映了那时候的人们生活有多么的艰辛,“有吃有穿”几乎成了人生的最高目标。
“滑竿提起来,要把贵人抬”,说的是服务意识。你坐我的滑竿,你照顾我的生意,你让我有活干不至于失业,你就是我的贵人,我要好好的为你服务。这些滑竿从业者对“贵人”的理解多么朴实,不像有的人理解的要有钱有势有地位能够给我莫大帮助的人才是贵人。
“墩子路,有步数。花花路,踩干处……娃儿横穿路,暂时莫开步……”等都是实实在在的职业技能培训,告诉入职者上台阶、下雨、走平阳大道、过悬崖、过河、连续拐弯、上坡、下坡、走沟壑等所需要得技能。“路上有个老大娘,让她几步也不妨。路上有朵花,眼睛莫盯她。滑竿顶到起,戳到客人赔不起”说的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抬滑竿是我的工作,我的职业,既然选择了从事,就应该敬业,不要三心二意,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妨碍他人,也不要给客人提供打折的服务。
号子里还有激励的成分,比如“肚皮咕噜叫得凶,想起吃饭就轻松。太阳硬是凶,想到吹凉风”。也有诙谐的自我调侃“太阳落坡天要黑,莫得幺妹留我歇”。
有如此完善的培训,我相信每一个上岗的滑竿从业者都是合格的、优秀的。滑竿,是古代发展得相当成熟的一个产业。所以,不要看不起滑竿这个好象是苦力的职业哦,我们今天的职业培训应该好好的向人家学习。


[2007-02-23] 木棉袈裟歸處 蜀寧國寺探蹤 

 

■地方政府出資修復寧國寺,預計年內完工。

本報駐四川記者:李和平、楊海

 上世紀80年代,香港嘉民影業公司和福建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了電影《木棉袈裟》,這部功夫電影的走紅,讓佛門至寶木棉袈裟一夕之間家喻戶曉。作為禪宗傳承衣缽的唯一法證,木棉袈裟充滿奇幻色彩,歷代禪宗祖師甚至多因此衣境遇險惡。木棉袈裟究竟是怎樣傳承的?為何與異國皇子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後歸於何處?本報記者親赴木棉袈裟傳說中的最後歸藏地──四川資中縣寧國寺,探尋木棉袈裟的種種傳奇。

 四川省資中縣寧國寺是木棉袈裟有史記載的最後歸藏地。寧國寺始建於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原名德純寺,宋代更名為寧國寺,是巴蜀禪宗保唐禪派的祖庭。

 寧國寺位於資中城北10里的棲神山上,千年來雖屢歷戰亂,但佛門氣象仍存,古剎森森令人肅然起敬。聽當地長者講,寧國寺在上世紀中葉前香火鼎盛,廟產土地方圓15里,周邊大小寺廟百餘座,往來香客絡繹不絕。

釋迦牟尼親傳信物

 中國近現代史料學會會員宋國英認為,資中寧國寺與我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中的五台山、峨眉山屬同一時代建寺,比九華山化成寺早550多年,比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早700餘年,是全國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由於歷史原因,寧國寺如今五重大殿只剩下一重七佛殿,殿內供奉著禪宗智詵、處寂、無相三位禪宗祖師。

 據資中縣作家協會主席鐵波樂介紹,充滿傳奇色彩的木棉袈裟是梁武帝時(約535年)由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帶到中國來的。達摩自稱是天竺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憑證就是那件釋迦牟尼親手傳下來的木棉袈裟。菩提達摩曾言:「得其衣者,表法正相承。」自此木棉袈裟便作為佛法的信物在達摩之後代代相傳。

 鐵波樂是土生土長的資中人,對地方文化異常熱愛。他遍翻史書,得出木棉袈裟最後歸藏地應是資中的寧國寺。公佈這一論斷後,惹來眾多學者與之辯論,但至今沒人將他駁倒。鐵波樂說,木棉袈裟本是一件高僧穿戴的普通袈裟,由於其是禪宗傳承衣缽的信物,就平添了許多刀槍不入、水火不侵的神話色彩。

 據傳,這件禪宗至寶傳至六祖慧能時,被武則天強行交換進了皇宮。之後,武則天將其賞賜與智詵。智詵俗姓周,出生資陽,師從五祖弘忍。鑒於慧能等人得到袈裟後的遭遇,他怕被劫殺,便帶著弟子處寂回到了資中的德純寺。圓寂時,傳木棉袈裟與處寂,後來處寂又傳與其弟子無相。

「金和尚」傳最後一代

 2005年4月中旬,寧國寺來了一批特殊的訪客。這是一個由中韓佛教高僧和專家組成的考察團,他們是為尋找「保唐禪派」和無相禪師的蹤跡而來。

 公元728年,一位韓國僧人「浮海西渡」,來到大唐京都長安。此人是新羅國國王金興光的第三子,在該國郡南寺出家,人稱「金和尚」。他到長安受到唐玄宗的召見,將他編籍入禪定寺。他慕名來到資中想參拜木棉袈裟的持有者智詵禪師,但智詵已謝世,由其弟子處寂接任住持。

 處寂稱病不見金和尚,他便在廟門外燃指為燈,以示誠敬。處寂感動,便收他為徒,賜名無相,但資中人仍喜歡稱他為「金和尚」。在資中鄉村提起無相禪師,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說金和尚,上了年紀的人大多知曉。無相在處寂身邊學了兩年禪法,之後就到距德純寺10里之遙的御河溝獨修「杜多之行」。處寂念其學法之誠,謝世時便將木棉袈裟傳與了無相。

 天寶元年(742年),無相禪師被人迎請到成都開示禪法。安史之亂時,遇避禍於蜀的唐玄宗,被玄宗引為故交,御賜大慈寺資其弘法。無相常住成都淨眾寺,形成淨眾禪派,弘法20多年。792年,無相禪師坐化於成都大慈寺,年享79歲。無相禪師在資中民間影響甚大,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至今還能說出許多金和尚的故事。「金和尚是個奇人,他有件寶衣,能夠避水火,刀槍不入,是寧國寺的鎮寺之寶。」當地村民稱。

 木棉袈裟自佛祖釋迦牟尼傳了二十八代,在中國達摩祖師傳了六代,智詵禪師傳了四代,最終由無相傳到無住禪師,後來又傳給了誰,去向哪裡,史籍文獻沒有記載,便不知下落了。


 
5.蜀锦的历史肌理 
2004-7-25 5:59:1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铁波乐 田成

  “蜀锦”二字,用白话文理解便是“四川金帛”。因为“蜀”字是四川的简称,“锦”字则是“金”和“帛”组合而成,是“其价如金”的贵重之物。从诸多史籍和出土文物可以断定,蜀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是四川人继青铜器、盐、铁、丹砂之后对华夏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

  成都南门外的锦官城看上去很像一个城堡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打算征伐楚国,大夫司马错建议伐楚不如先取蜀,说取蜀不仅可以扩大疆域,还可以增加人力物力,“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司马错所说的布帛叫“蜀布”,又叫“黄润细布”,是用苎麻精纺而成,极为细薄纤丽,扬雄《蜀都赋》说“其布则细都弱折,帛系茧而衽,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他说的帛,就是蜀锦,又叫织锦,比蜀布更加精美,《蜀都赋》说:“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渗缘庐中,发文扬彩,转代无穷。”

  秦灭蜀后,蜀锦生产进一步发展。但秦朝统治的时间不长,迄至汉代,规模更加宏大,左思《三都赋》说:“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官府还在成都南门外修建了一个专门管理蜀锦生产的“锦官署”,署内房屋连绵,四周有围墙,看起来很像一个城堡,人们又呼为“锦官城”。那时全国产锦的地方主要有三处,兖州生产的叫“织文”;扬州生产的叫“织贝”;蜀郡生产的就叫“蜀锦”。三锦之中,蜀锦产量最大、销路最广。它受人喜爱的原因是织造精致,质地坚韧厚重,图案丰富多彩、色调鲜艳明快,比任何锦帛都好。谯周《益州志》说:“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原来这是得益于流经成都的岷江之水,织锦工匠用这清花亮色的江水洗濯蜀锦,颜色特别鲜艳明丽,所以古人将环绕成都的这条江水称为锦江,织锦工濯锦的地方称为锦里,而成都便有了锦城、锦官城的美称。不知什么缘故,现在的成都人偏偏要把这条流淌了千年万年,充满诗意的锦绣之江改成府南河,令人遗憾!

  汉成帝时期,“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蜀锦生产更加发达,技术上也大为提高,使用了脚踏织机和提花机,蚕丝染色在朱、黄、青、白、黑“五方正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红、绿、紫、绛等“间色”,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纺织中心,产品作为贡品献纳朝廷,还专门包产皇宫中用的“七彩锦帐”,每产一次这种“以沉水香饰之”的锦帐,可折抵益州3年赋税,其昂贵可想而知。同时,蜀锦还是国内外物资贸易的重要商品,垄断了中原和江东的贸易市场。在国外,汉武帝之时就开通了河西走廊———出西域的“丝绸之路”,由政府组织起贸易商团,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外,有时一次就达万匹之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四条,除了河西走廊之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出长城至北亚、中亚;海上丝绸之路由南海经印度洋至西方;另一条是南方丝绸之路,直接由成都出发,经滇蜀道和安南道出缅甸、印度,连通中亚,以达西方。南北朝时,很多西域人入蜀通商,其中还有出家人,如有个释道仙,“本康居国人也,以游贾为业。梁周之际,往来吴、蜀,行贾达于梓州”。在新疆吐鲁番的一些古墓中,曾先后出土了大批蜀锦,其年代从南北朝到唐朝都有,大多是西域的胡商从四川转运出去的。所有的丝绸之路,不管南路、北路、海路,蜀锦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商品。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下刘璋盘踞的成都,打开仓库,里面的蜀锦堆积如山,刘备论功行赏,将“胜利果实”分赏给关羽、张飞和军师诸葛亮等人,每人一千匹。公元221年,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拜诸葛亮为相。为了巩固三分天下的局势,诸葛亮把发展农业和蚕桑生产放在首位,他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特别适于农桑。为了推动此项生产的发展,他带头在自己的15顷薄田上种桑800株,决定大力发展蜀锦。他向刘备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乏资,唯仰锦耳。”以往的织锦机十分笨重,用的是120个蹑的花机,要60天才能织一匹;后来虽然改为50片综的50蹑和60片综的60蹑,但仍然是一个脚踏,只能带动一匹综,综多蹑多,功效很低,后经陕西扶风人马钧对旧绫机加以革新,改为12蹑,将生产效率提高了四五倍,质量也“奇文异变,更加精美”,一时间“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锦城丝管日纷纷”,呈现出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三国时代魏、蜀、吴虽然在政治、军事上勾心斗角,但是在经济贸易上却互有往来。刘备联吴抗魏,多次以蜀锦作为礼品赠送吴国。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一次就送给孙权蜀锦千端(1丈8尺为一端)。后主刘禅也曾赠送吴使张端以蜀锦,表示两国友好。魏、蜀之间虽然势不两立,曹操却多次派人入蜀购锦。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送了许多礼物给日本女王,内中就有绛地交龙锦5匹、绀地句文锦3匹。这些珍贵的“国礼”都是蜀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还将蜀汉的先进技术推广到了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无蚕桑、少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教他们栽桑、养蚕、织锦,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伟人,苗族人将他们的产品称为“武侯锦”,侗族人称为“诸葛锦”,直到现在都还在生产、使用,是当地人最为喜爱的服饰和装饰用品。

  窦思伦为公主织的嫁衣值钱一亿

  诸葛亮之后,三国归晋,神州大地有过短暂的统一,接着便是八王之乱,南北分治,四川的经济也由于屡遭战乱而凋敝衰退,但蜀锦却长盛不衰,并且织锦技术还北传中原,东播江东。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丹阳(今南京)郡守从蜀中引用了织锦的“百工”,在丹阳的“斗场市”建立“斗场锦署”,他在《丹阳志》中说:“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魏则市于吴,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

  隋朝的时候,四川丝织业继续发展,《隋书、地理志》谓为“蜀群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侔于上国。”

  唐代,是蜀锦生产最为辉煌的黄金时期,无论质量和数量都超过历史水平,仅“春”一项,四川每年就要向朝廷上贡十多万匹。初唐之时锦官城有个管理织工的检校修告窦思伦,大搞技术革新,主持设计,织出了“花树对鹿”“斗羊”“对雉”“翔凤”“游麟”等许多绮丽的新产品,被唐太宗封为“陵阳公”,他所设计的产品就叫“陵阳公样”,极为名贵。他还为唐中宗的安乐公主织造了一件嫁衣,名曰“单丝碧罗笼裙”,裙上是用金钱织成的花鸟,细如发丝,鸟儿只有米粒大小,却眼、鼻、嘴、甲齐全,而又“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真是巧夺天工!据《旧唐书》记载:这件嫁衣值钱一亿。

  唐玄宗时,成都专门用五色丝线织了一件“锦背心”,又织绣有《兰亭序》全文的“文字锦”,唐玄宗爱不释手,与雷公锁、犀簪、暖金壶等13件国宝一起,珍藏宫中。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行至扶风(今陕西凤翔)时,军心动摇,各怀去意,唐玄宗就叫高力士把四川刚刚运到的十万匹春放在帐中,对将士们说:“我现在要到四川避难,这些锦缎你们拿去分了,各奔前程吧!”将士们十分感动,又看到那些锦缎无比华丽,知道四川富庶,全都表示:“死生愿从陛下!”将那可怜的风流皇帝平平安安地护送到了四川,看到了李白歌咏的“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万国烟花随五辇,西来添作锦江春”的成都。

  对于美丽的锦江,锦官城和蜀锦,著名诗人刘禹锡也有诗赞道:“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晚唐还有个诗人陆龟蒙也对蜀锦特别喜爱,写了篇《记锦裙》,说他在侍御史李君家中看到一幅初唐时期蜀锦做的裙子,长一米,裙子前面的左边有仙鹤20只,皆口衔鲜花,曲腿起飞;右边是20只鹦鹉,耸肩舒尾,极为传神……此文洋洋洒洒一千多字,最后4个字是“神乎技矣”!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四川先后被王建和孟知祥割据,建立前蜀和后蜀,由于偏处西南隅,战祸较少,蜀锦生产未受多大影响。这时的名牌产品有“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答晕”“铁梗襄荷”,统称“十样锦”。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说,后蜀主孟昶有一条锦被,被头有两个孔,睡觉时扣在颈项下,如像盘领,两侧余锦覆在肩上,叫作“鸳衾”,又叫“六合被”。这是一种中间没有拼缝,一梭织成的无缝锦,具有相当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宋太祖征召二百艘大船将后蜀宫中的大批蜀锦运送出川

  宋朝是四川蜀锦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太祖灭后蜀,征召了200艘大船将后蜀宫中的财宝运送出川,内中半数以上都是蜀锦。又抽调一批技术精良的织锦工匠到汴京,组建官办的“绫锦院”,成都锦院也继续生产,还在梓州路增设了官办的“梓州绫绮工场”。这工场规模很大,有工匠一千多人,能够“织八丈阔幅绢献官禁”,每年上贡给朝廷的绢381553匹,匹帛213396匹,绸19840匹,匹绫26300匹;成都的绢337357匹,匹帛63760匹,绸11730匹,匹绫7800匹。梓州路包含果州、遂州、利州路的蓬州、巴州、阆州等川中、川北地区,这后起之秀的数量比成都还多,但质量“稍逊风骚”。

  蜀锦的质量之优主要优于色泽。我们现在所用的丝织品都是用合成染料染的色,古代却用的是植物染料,称为“草染”,有兰、茜、芷等,染红色用茜草、红花,染青色用兰草,染绿色用艾草、染皂褐色用皂斗,染黄色用栀子、地黄,染紫色用紫草,还有丹砂、石青、石黄、石绿、粉锡、铅丹等诸多矿物染料。织物染好后,再用锦江水漂洗,所以色泽特别鲜艳。有位少卿章帖曾在四川做官,把江苏的丝罗和湖广的丝绫与四川的丝织品一起染成红色,带回京师,经过梅雨季节,吴罗和湖绫都因返潮而褪色,只有川帛的颜色鲜艳如新。他便向一位四川的技师打听是什么原因,那位技师说:“蜀之蓄蚕与他邦异,当其眠将起时,以桑灰喂之,故宜色。然世之重川红,多以为染色之良,盖不知蚕所致也。”原来四川人养蚕子都与众不同,是很有讲究的。

  宋代的蜀锦有一种精品名曰“灯笼锦”,图案是一个一个的宫灯张灯结彩,灯边饰以飞凤,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贵之意。这种锦按宋代的章服制度规定,只有皇亲宰辅和大将军以上的人物才能服用,并且还要经过皇上同意才行,否则便是“僭越服用”,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宋仁宗庆历年间,文彦博在四川为官,织造了一幅织金灯笼锦,送给仁宗的宠妃张贵妃。有一次张贵妃穿上这件华丽的锦衣到上元宴去侍宴,被仁宗看到,大吃一惊,问其是哪里来的?张妃说是文彦博送的,仁宗听了,心中很不高兴。后来文彦博回京当了参知政事,御史唐介便弹劾他在蜀中的时候用“间金奇锦”巴结贵妃娘娘,才升官当了宰相,双方争执不休,仁宗迫不得已,罢了文彦博的相位,把唐介也贬到远州。一件蜀锦,竟然断送了两位朝廷命官的政治前程。

  宋代的疆域比唐代小得多,但是它对蜀锦的需求量却大得多,因为除了宫廷和官府所需的高级丝织品大部分都要四川供应之外,还要用来作为边贸物资,换取战马、抵御辽、金。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成都府尹吕大防创办成都锦院,拥有军匠五百余人。南宋又创办茶马司锦院,织造锦绫被褥,用以交换战马。同时,海上贸易也兴盛起来,蜀锦由成都一些锦商运到广州、钦州,再用船只运往马六甲海峡,销到锡兰、印度、东非,这就是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元朝时期,四川的纺织业除了官营织造外,主要是分散到各家各户的民间纺织。当时的名品有“斜纹绫”“花锦缎被面”“缎褥”“缎龙袍”“缎襦裙”,但生产规模远远不如南宋时的茶马司锦院。

  明朝初年,朝廷在成都设立了官办的织染局,蜀王府也建立了织锦坊,规模都不大。当时的丝织业在四川共有成都、嘉定(即乐山)、顺庆(即南充)三大丝织中心。还有保宁府(即阆中)生产的“阆蚕”“水丝”,大量供应山西,织造“潞绸”;又销往漳州和泉州一带,织造“倭缎”。但总的来说,明朝时代的四川已经失去了绵缎生产的重点地位。全国的地方织染局共有22处,重点是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皇室需用的高级绵缎大多转移到了这些地方。明朝末年,刀兵四起,兵荒马乱,四川的织造业更加每况愈下,《华阳县志》说:“蜀自明季后燹后,锦坊尽毁,花样无存,今惟天孙锦一种,传为遗制云。”“经献忠大乱后织户被掳去滇者五百户,而留川者已不多。”这里所说的把织户掳到云南的人是张献忠的大将军孙可望,织工们随着他到了云南,将织造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土著居民,织出了颇负盛名的“通海缎”。

  蜀锦织造秘法在清代初年只有天孙锦被保留下来

  清朝初期,四川十室九空,人口锐减,织锦的工匠所剩无几。后来清政府从省外大量移民,少数流散外地的工匠回到

  成都,在雍正年间才逐步恢复丝织生产,但珍品的织造秘法都已失传,只有“天孙锦”保留下来了,后来虽经多方努力,仍未全部破解。好在清王朝对丝织品的管制没有唐、宋各朝那么严格,不仅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可以使用,庶民只要有钱也可以用。过去,蚕丝绫锦由官方专买专卖,清政府便放宽政策,允许民间自由交易,成都还开设了几个蚕市和锦市,每年正月到三月,循环开放:正月五日是在五门,十五日在州南门,二十二、二十三日在圣寿寺,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在北门学射山,三月九日在大慈寺,二十七日在大西门清氵睿夫人庙。清人六对山人有竹枝词咏曰:“青桑老尽茜花开,新妇看蚕婆不来。织得西川宫样锦,机头先与小姑裁。”“每逢佳节醉人多,都是机房匠艺哥。一日逍遥快活甚,酒楼酌罢听笙歌。”“水东门里铁桥横,红布街前机子鸣。日午天青风雨响,缫丝听似下滩声。”“艳锦名传市上闻,蜀江院濯荡斜曛。织成一幅相思恨,莫剪鸳鸯两处分。”“买丝织锦作征袍,剪尺裁量手自操。今日寄郎身上着,可怜机杼费勤劳。”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清代的蚕锦市场是相当热闹的。

  蜀锦在清代也有过“黄金时代”。那是在光绪年间,全省最高产量达到70万匹。《清朝文献通考》说:“成都有机房二千处,织机万余架,机工四万人,丝织品占全省总额百分之七十。”璧山人刘仁杰机房织造的蜀锦,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银奖,光绪皇帝龙心大悦,给予重奖,赏了他一个“五品同知衔”,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副市长,不仅光宗耀祖,也为纺织界的同行们争了脸,足以扬眉吐气了。

  这种黄金时代只维持了几十年,就因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而急转直下,产品由畅销变为滞销,大量川丝积压在上海,卖不出去,川内各个缫丝工厂和织锦机房纷纷倒闭。接着,抗战爆发,四川的织造业始终未能恢复元气。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成立了成都市第一丝织生产合作社,以后又增加了4个这样的合作社,社员有800人,织机300多台,年产量15000匹。1956年,5个合作社合并为地方国营蜀锦一厂和二厂,开发了40多个新品种,内中的“天府锦”和“寒梅锦”等8个品种进京参加了全国绸缎评比,评为一等,有些精美的绵缎还被选用为首都人民大会堂的装饰品,有的则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受到好评,外贸出口也畅销无阻,形势喜人。1957年,朱德委员长视察了蜀锦厂,亲切地说:“蜀锦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你们要好好搞,生产要适应世界各国人民的需要。”后来,邓小平、刘伯承、邓颖超、贺龙、陈毅、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等老一辈领导人也先后到蜀锦厂视察,关怀备至。

  这种兴旺繁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末,由于廉价的人造丝绸大量普及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滑坡,四川的丝绸业受到巨大冲击,生产再次陷入低潮。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复苏,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蜀锦———这一绚丽的民族瑰宝,必将振兴,再现辉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读者留言|广告业务|E-mail|
 
  
 


--------------------------------------------------------------------------------
 
 
--------------------------------------------------------------------------------
 
 
本网站信息由四川新闻网维护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浏览次数:2455--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土耳其作家荣获2006诺贝尔文学奖及中国文学现状观!
----下篇文章王东杰 :[ 1936年《川行琐记》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