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向我约稿
[首页] [关于本站] [新闻中心]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我的相册] [留言板]


2024年郑光路《成都旧事》《四川旧事》《巴蜀武术天下奇》隆重出版!
郑光路文革研究[图为海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郑光路80余万字研究文革史专著《文革文斗》《文革武斗》的封面]
郑光路文史及批评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右)与《水浒传》饰演李逵的赵小锐摄于电影剧组]
郑光路武术研究及武侠小说类作品[郑光路曾被武术专业刊物选为封面人物]
郑光路文革旧事、诗词书信、游记类作品[左图为郑光路脚踢兰天习武照]
拍案惊奇!郑光路精彩特稿[图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中)及夫人濑田裕子与郑光路合影]
文史长廊精品[左图:郑光路(左1)应邀拍电影时]
文革类老照片.美术作品链接[左图:郑光路当医生时和原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左)合影]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现象研究专栏[图:郑光路(左1)与常演“皇帝”的张铁林先生(左3)]
郑光路巴蜀文化及历史类作品[篮球巨人穆铁柱和郑光路]
近50年当代史研究史料[左图: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负责人庄炎林(左)与郑光路合影]
[文革专栏]本网特色,翻页内容甚多![本栏图片:郑光路1966年在天安门]
评说成都、四川[图为著名学者魏明伦先生(右)与郑光路]
四川特色作家文章[左图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先生(右)和郑光路]
历史往事揭秘专栏[左图为郑光路收藏的文革宣传画]
“社会评论”精品转载[左图为郑光路(左)与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学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掠影[左图为张邦元(右)绝技童子功“隔山望月”与郑光路同摄]
中国知名文革史研究者精品专栏(!本网热烈推荐:链接严肃学术网站渤海大学网),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历代文学研究专栏[老武术家王树田(中)郑光路(左1)刘绥滨(左2)市武协副秘书长王学贤(左3)]
!连载郑光路最新长篇力作《打工妹怪遇》欢迎阅读和书商、出版机构及影视改编合作!
网友交流专栏[郑光路作品讨论会上民革市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大炜(右)作家白郎(中)和李克林教授(左)]
《川人大抗战》选载[成都媒体为《川人大抗战》举办座谈会后李克林、流沙河、王大炜、卢泽明等先生同摄]
巴蜀文化和掌故[海外作家与成都卢泽民、章夫、冉云飞、郑光路(1排左1)、白郎、蒋蓝等]
今年郑光路有影响的新作[左图上排右起:郑光路、郑蕴侠、副导演商欣。下排为导演刘子农及张国立、王姬等]
当今文学界之怪现状[文革结束郑光路(1排右1)考入大学与同学去安仁镇接受“阶级教育”]
转载网络精品[1987年郑光路(右1)与华西医大副院长张光儒博士(右2)在珠海工作时游澳门]
老成都掌故[左图为郑光路(右1)在青城山上清宫与道士练剑]
武侠文化[左图:右1郑光路,右2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一级教授),右3刘绥滨,右4铸剑专家龙志成]
滑稽妙文选[人生如戏,图为郑光路(右1)1985年应邀参加影视剧拍摄时照片]
中国文学、史学与世界[图为法国学者大卫(左)和郑光路
巴蜀文化中的杰出人物[本栏图片说明: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芳(中)、张目(右1)和郑光路合影]
四川及巴山蜀水人文[左图为郑光路(1排中)1985年与几个弟子同摄]
当今社会奇稀罕事、伤心事、可怕事[左图:郑光路舞禅仗习武照]
文史文学精品转载[图为1990年郑光路(后排右2白衣者)与众武术人士在少林寺参加武术拍摄]
郑光路欣赏的古典、文学、史学作品推荐[1986年郑光路(上排左3)参加武术表演赛后和四川武林好友摄]
阅之有益的史学方面学术文章[图为郑光路(中)当医师时在医院为病人作手术]
郑光路著《中国当代热点问题透视—中国气功武术探秘》选录
郑光路文革研究专著介绍[图为两本专著封面]
四川近、现、当代史研究史料参考[郑光路198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时照片]
文化与教育[图为郑光路练铁指功练武照]
体育武林前辈【左图:1984年时郑光路与李孟常师傅(右)。右图:郑光路与黄林派钟方汉师傅(右)】
郑光路巴蜀文化研究专著[郑光路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勤教授]
隆重推荐作家原创精品[《武当》杂志主编刘洪耀(右)与郑光路]
过来人回忆文革历史[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当受苦知青时,点击图很瘦]
官方报刊资料(主要为文革时期)选登[本栏图为文革中的恐怖刑场]
知青问题研究[郑光路1970年当知青时艰难环境下仍自强练功“朝天蹬”]
名家杂谈精粹[郑光路(左1)与四川武术名家黄明生(左2)、李兴白(左3)1985年在电影剧组]
抗战文史[英勇殉国的饶国华中将之女饶毓秀(左1)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左2)与郑光路]
四川著名学者、作家岱峻专栏[作品充满空灵雅趣和智慧沉思。图为岱峻夫妻恬静生活]
四川著名特色学者、作家陈稻心专栏[图为陈稻心先生(左)与郑光路]
中国著名作家雁翼专栏[左图为中国著名老作家雁翼(左)与郑光路合影]
学术界百家争鸣[左图:四川曲艺界大师邹忠新(左)与郑光路在一次文艺会上]
武侠小说评弹[1986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肖应鹏(右3)在一次会上]
四川著名武术家(排名不分先后!)[郑光路(左1)与著名武术家王佑辅(左2)邹德发(左3)合影]
宗教文化与人生、文学[图为郑光路(左)与四川一高僧]
佛道、医学、养生文化[图为郑光路(左)与武友在山中古佛寺练武养生]
纪实历史、文学长篇[香港《明报》1987年刊登郑光路当医师搞科研时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名篇[1987年郑光路(右1)与老武术家王树田(右2)、全国地趟拳冠军陈刚(右3)]
门外诗歌谈[图为文革时期郑光路(下排右1)和红卫兵战友]
放眼世界专栏[红卫兵文革闯将]
免费网上书屋、实用网站[more翻页还多!]图为毛泽东与张玉凤
中国各地优秀作家陆续推出专栏
重要精华文章专栏![左图:中国民生真实的另一面“黑窑矿工”]
2024年郑光路出版之新书及新闻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全本!徐霞客游记

作者: -上传日期:2006/12/20

徐霞客游记 ·1·


第一篇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
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
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
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
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
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 年,在公
元1632 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
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
癸丑(公元1613 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
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
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
徐霞客游记 ·2·
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
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
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
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
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
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
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
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
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低洼
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
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
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
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
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
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
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
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
一转一奇,殊慊满足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
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
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
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
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
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门坎,水
徐霞客游记 ·3·
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
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
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
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
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
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
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原意为垮塌,此处指河水奔流
迅猛,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
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
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
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
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
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
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
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
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
次第。云峰言 :“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
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
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
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
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
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
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
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
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
徐霞客游记 ·4·
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
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
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
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
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
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
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
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
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
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
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
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
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
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
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
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
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
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
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
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
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
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
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
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
里。
徐霞客游记 ·5·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
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
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徐霞客游记 ·6·
第二篇
游雁宕山日记
雁宕山,省称雁山,今称作雁荡山。山顶有积水长草之洼
地。故称"荡"据传秋时归雁多宿于此,山亦名为雁荡山。其山
在浙江温州地区,并分为南、中、北三段,北雁荡山面积最大,
灵峰,灵岩,太龙湫为雁荡风景三绝。此日记所记乃北雁荡山
游程,对其三绝皆有记叙。
该记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北雁宕山一路所见。记中对北雁
宕山主要景观灵峰、灵岩、大龙湫三绝加以了详尽描绘,并对
许多细微奇景如龙鼻水、老僧岩、独秀峰等也进行了描绘。该
记层次分明,语言奇峻,尤其对山形水势之细微区别的把握极
见功夫。写景亦非单独写景,而是极大地融进观察者的主观感
受 ,读起来倍增真实感 ,其艺术感染力也得到加强 ,特别是
13 日、14 日两日记,文字奇峻中见优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
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
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
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
徐霞客游记 ·7·
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
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
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
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
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
巾之欹倾斜。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
按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
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洞。则窅
深远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
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
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
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
高险如屏障的山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
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
口石纹一缕,青绀红青色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
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
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
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
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
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
拜石 ”,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
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
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 ”,与嶂侧“玉龟”
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
徐霞客游记 ·8·
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
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
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
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
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
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
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
鸟道形容道路险绝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
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
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
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
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
细雨下个不停,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
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
莽中,见客至,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
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
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
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
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
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
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
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
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
累,下伏如丘垤丘垤即小土堆,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
徐霞客游记 ·9·
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
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
“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
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
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
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
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
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
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
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
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
岩下斗同“陡 ”,下同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
余,不能飞陟登。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
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
仆衣履俱敝破,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
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日
落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
柔不中杖太柔软不宜作拐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
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徐霞客游记 ·10·
第三篇
游白岳山日记
徐霞客遍游白岳(今称齐云山)时,正是公元1616 年正月,
记中记载他“冒雪蹑水”不畏艰难,不仅尽享山色美景,更得
以观赏“冰花玉树 。”
该记对具体景致的记叙不甚详细 ,此山有36 峰、72 崖,
文中皆无具述。文章语气急促,可见当时游历的匆匆与作者渴
望遍游全山的心情 。尽管如此 ,作者对某些胜景诸如香炉峰、
天门、石桥岩、龙涎泉、龙井等都有较细致的描绘,更兼天气
恶劣道路艰险,作者仍能如此尽力游览并作记,殊为不易。
丙辰岁(1618 年),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
微之休宁。出西门。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循县而南,至
梅口,会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过桥,依山
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
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路经天门、珠帘之胜,俱不暇辨,
但闻树间冰响铮铮。入庵后,大霰雪珠作,浔阳与奴子俱后。
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竟不能寐。
二十七日起视满山冰花玉树,迷漫一色。坐楼中,适浔阳
并奴至,乃登太素宫。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
徐霞客游记 ·11·
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
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
香炉峰。峰突起数十丈,如覆钟,未游台、宕者或奇之。出庙
左,至舍身崖,转而上为紫玉屏,再西为紫霄崖,俱危耸杰起。
再西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阁据其前。五老比肩,不甚峭削,
颇似笔架。
返榔梅,循夜来路,下天梯。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
绝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为珠帘水。嵌之深处,为
罗汉洞,外开内伏,深且十五里,东南通南渡。崖尽处为天门。
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间,高爽飞突,正如阊阖传说中的天门。
门外乔楠中峙,蟠青丛翠此句描绘树木挺拔苍翠繁茂的样子。
门内石崖一带,珠帘飞洒,奇为第一。返宿庵中,访五井、桥
崖之胜,羽士即道士汪伯化,约明晨同行。
二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
卧。已刻,同伯化蹑屐木头鞋二里,复抵文昌阁。览地天一色,
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奴子报 :“云开,日色浮林端矣 。”急披衣起,
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殊甚。方促伯化共饭。饭已,
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楼后出
一羽士曰程振华者,为余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
三十日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
睇边饮边看元阁。阁在崖侧,冰柱垂垂,大者竟丈。峰峦灭影,
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二月初一日东方一缕云开,已而大朗。浔阳以足裂留庵中。
余急同伯化蹑西天门而下。十里,过双溪街,山势已开。五里,
山复渐合,溪环石映,倍有佳趣。三里,由溪口循小路入,越
一山。二里,至石桥岩。桥侧外岩,高亘如白岳之紫霄。岩下
徐霞客游记 ·12·
俱因岩为殿。山石皆紫,独有一青石龙蜿蜒于内,头垂空尺余,
水下滴,曰龙涎泉,颇如雁宕龙鼻水。岩之右,一山横跨而中
空,即石桥也。飞虹垂蝀仍为虹,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
山一岫山洞特起,拱对其上,众峰环侍,较胜齐云天门。即天
台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
幻矣!穿桥而入,里许,为内岩。上有飞泉飘洒,中有僧斋,
颇胜。
还饭于外岩。觅导循崖左下。灌莽中两山夹涧,路棘雪迷,
行甚艰。导者劝余趋傅岩,不必向观音岩。余恐不能兼棋盘、
龙井之胜,不许。行二里,得涧一泓,深碧无底,亦“龙井”
也。又三里,崖绝涧穷,悬瀑忽自山坳挂下数丈,亦此中奇境。
转而上跻登,行山脊二里,则棋盘石高峙山巅,形如擎菌,大
且数围。登之,积雪如玉。回望傅岩,屼嵲高耸之意云际。由
彼抵棋盘亦近,悔不从导者。石旁有文珠庵,竹石清映。转东
而南,二里,越岭二重,山半得观音岩。禅院清整,然无奇景,
尤悔觌面失傅岩也。仍越岭东下深坑,石涧四合,时有深潭,
大为渊,小如臼,皆云“龙井 ”,不能别其孰为“五 ”,孰为
“九 ”。凡三里,石岩中石脉隐隐,导者指其一为青龙,一为
白龙,余笑颔之。又乱崖间望见一石嵌空,有水下注,外有横
石跨之,颇似天台石梁。伯化以天且晚,请速循涧觅大龙井。
忽遇僧自黄山来,云:“出此即大溪,行将何观?”遂返。
里余,从别径向漆树园。行巉石乱流间,返照映深木,一
往幽丽。三里,跻其巅,余以为高埒齐云,及望之,则文昌阁
犹巍然也。五老峰正对阁而起,五老之东为独耸寨,循其坳而
出,曰西天门,五老之西为展旗峰,由其下而渡,曰芙蓉桥。
余向出西天门,今自芙蓉桥入也。余望三姑之旁,犹殢滞留日
色,遂先登,则落照正在五老间。归庵,已晚餐矣。相与追述
徐霞客游记 ·13·
所历,始知大龙井正在大溪口,足趾已及,而为僧所阻,亦数
也!
徐霞客游记 ·14·
第四篇
游黄山日记
黄山,原名黟山,唐代天宝年后改为今名。相传黄帝与容
成子、浮丘公同在此炼丹,故名黄山。位于安徽歙县与太平县
间,面积约154 平方公里。黄山风景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最著名。徐霞客在此日记中对黄山松及云海推崇备至。
此记是徐霞客初游黄山时所作。黄山是他游白岳山后所游
览的又一名山。该记颇为详细地记叙了黄山的几大旅游资源和
景色特点,如黄山温泉、黄山松等。同时也记录了一路游程的
艰险,如踏雪寻径、凿冰开路等。对天都、莲花二峰也有侧面
描绘,对石笋矼、天平矼等胜景赞颂备至。
该记颇能显示徐霞客写景状物的功夫,用词遣句都很精当
巧妙,其章法开合得度、松紧适中,对雪光山色的渲染也使具
体各景相得益彰。该记可以看作是对黄山胜景的总体描绘,有
此基础,他的第二篇黄山日记便会有更多的余地来细述黄山天
都、莲花二峰以及黄山雾海。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
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
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
徐霞客游记 ·15·
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拾取。又三里,
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
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
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
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
里,抵祥符寺。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
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汤深
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
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即杂乱
出。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
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
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 ”,曰“药铫”即小铁锅。宛转随溪,
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
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初四日兀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
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
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
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
言 :“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
没腰而返 。”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手杖上山,过慈光寺。从
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
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
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
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
徐霞客游记 ·16·
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
入,绝岘大小成两截的山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
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
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慢慢地僧一群从天而
下,俱合掌言 :“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
由得上也?”且言 :“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
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
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又作“杠 ”,
即石桥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
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
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
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
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地名,
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变虚,
即肚子很饿,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
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 :“新日太皎,恐非老睛 。”因指
一僧谓余曰 :“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
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
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
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
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下入庵,黄粱已熟。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
一庵,曰狮子林,即智空所指宿处。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
遂指庵北二峰曰 :“公可先了此胜 。”从之。俯窥其阴,则乱
峰列岫,争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
徐霞客游记 ·17·
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度崖,空石罅而上,乱石危
缀间,构木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
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
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
松。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
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 :“山影夜望甚近,
此当是云气 。”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初七日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指雾气
非常凝滞厚重,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
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
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
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
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
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舒
朗,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
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
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 ”。又前,峰旁一石
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循涧而
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
欲堕,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
谓“天牌 ”,亦谓“仙人榜 ”。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
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
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
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
徐霞客游记 ·18·
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
拱,亦佳境也。还餐松谷,往宿旧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
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
里云。
初八日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
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欲趋炼丹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
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逾午少霁晴。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
笋矼,有“秃颅朝天 ”、“达摩面壁”诸名 。余拉浔阳蹈乱流
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
驾,未得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
矼之西北岭也。其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环绕。二里,
抵台。一峰西垂,顶颇平伏。三面壁翠合沓重叠,前一小峰起
坞中,其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登眺久之。东南一里,
绕出平天矼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隘肩,崖额飞泉,
俱从人顶泼下。出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
峰峭壁,又转一境 。“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
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其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由其
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崡
岈,兀兀挺立高耸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
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
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出,二
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黄山之流,如
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
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徐霞客游记 ·19·
第五篇
游武彝山日记
武彝山亦称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县城南15 公里处,为海
拔600 米左右的一片低山,方圆60 公里,有36 峰布列在武彝
溪两岸。溪水清碧,浪环九曲。乘竹筏游溪,可兼览山水之胜。
徐霞客游览黄山后,即入福建崇安,开始了他的武彝之游。
武彝山为福建著名风景区,虽无特别的高峰,但山中奇景
甚多,特别是武彝溪两岸,除了有自然天成的石峰涧水外,还
有悬棺这一人文景观,记中所记之“架壑舟”即是船形悬棺。
徐霞客先是乘船沿溪而游,记叙了武彝山中36 峰中之大部分山
峰。其记以溪水回曲为线索,几乎每曲都有不同景观,然后登
陆从山中行,对山中寺庙以及飞瀑林木都一一历尽,游记语言
徐缓自然,行笔正如慢水行舟,十分舒畅。但本记似乎并无浓
墨重彩之处,大概因其景色难分高下,难以取舍所致。
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616 年),这是徐霞客游芜山后入闽
游的时间出崇安南门,觅舟。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
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入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
峰横欹,一峰独耸。余咤而瞩目感到吃惊而注目凝望,则欹者
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东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
徐霞客游记 ·20·
溪也。冲祐宫傍峰临溪。余欲先抵九曲,然后顺流探历,遂舍
宫不登,逆流而进。流甚驶,舟子跣行光着脚走路溪间以挽舟。
第一曲,右为幔亭峰、大王峰,左为狮子峰、观音岩。而溪右
之濒水者曰水光石 ,上题刻殆几乎遍。二曲之 右为铁板嶂、
翰墨岩,左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间有
三孔,作“品”字状。三曲右为会仙岩,左为小藏峰、大藏峰。
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数孔,乱插木板如机杼。一小舟斜架穴
口木末,号曰“架壑舟 ”。四曲右为钓鱼台、希真岩,左为鸡
栖岩、晏仙岩。鸡栖岩半有洞,外隘狭窄中宏,横插木板,宛
然埘儏恰似鸡巢中鸡栖小木桩。下一潭深碧,为卧龙潭。其右
大隐屏、接笋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书院正
在大隐屏下。抵六曲,右为仙掌岩、天游峰,左为晚对峰、响
声岩。回望隐屏、天游之间,危梯飞阁悬其上,不胜神往。而
舟亦以溜急不得进,还泊曹家石。
登陆入云窝,排云穿石,俱从乱崖中宛转得路。窝后即接
笋峰。峰骈并列附于大隐屏 ,其腰横两截痕,故曰“接笋”。
循其侧石隘,跻磴数层,四山环翠,中留隙地如掌者,为茶洞。
洞口由西入,口南为接笋峰,口北为仙掌岩。仙掌之东为天游,
天游之南为大隐屏。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
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从其中攀跻登隐屏,
至绝壁处,悬大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梯凡三接,级共八十
一。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下凿坎受足。攀索转峰而西,夹
壁中有冈介其间,若垂尾,凿磴以登,即隐屏顶也。有亭有竹,
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夐远隔。仍悬梯下,至茶洞。仰
视所登之处,崭然在云汉。
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长
盈丈者数十行。循岩北上至岭,落照侵松,山光水曲,并加入
徐霞客游记 ·21·
览。南转,行夹谷中。谷尽,忽透出峰头,三面壁立,有亭踞
其首,即天游峰矣。是峰处九曲之中,不临溪,而九曲之溪三
面环之。东望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环之。南望为更衣
台,南之近者,则大隐屏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环之。西望
为三教峰,西之近者,则天壶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环之。
惟北向无溪,而山从水帘诸山层叠而来,至此中悬。其前之俯
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见绝壁干霄,泉从侧间泻
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休息。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
峰固应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规,远近峰峦,青紫万状。
台后为天游观。亟辞去,抵舟已入暝矣。
二十二日登涯,辞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
隔溪则左涯也。第七曲右为三仰峰、天壶峰,左为城高岩。三
仰之下为小桃源,崩崖堆错,外成石门。由门伛偻而入,有地
一区,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
俱在翠微中。出门而西,即为北廊岩,岩顶即为天壶峰。其对
岸之城高岩矗然独上,四旁峭削如城。岩顶有庵,亦悬梯可登,
以隔溪不及也。第八曲右为鼓楼岩、鼓子岩,左为大廪石、海
蚱石。余过鼓楼岩之西,折而北行坞中,攀援上峰顶,两石兀
立如鼓,鼓子岩也。岩高亘亦如城,岩下深坳一带如廊,架屋
横栏其内,曰鼓子庵。仰望岩上,乱穴中多木板横插。转岩之
后,壁间一洞更深敞,曰吴公洞。洞下梯已毁,不能登。望三
教峰而趋,缘山越磴,深木蓊苁其上。抵峰,有亭缀其旁,可
东眺鼓楼、鼓子诸胜。山头三峰,石骨挺然并矗。从石罅间蹑
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门,两崖夹峙,壁立参天,中
通一线、上下尺余,人行其间,毛骨阴悚。盖三峰攒立,此其
两峰之罅;其侧尚有两罅,无此整削。
已下山,转至山后,一峰与猫儿石相对峙,盘亘亦如鼓子,
徐霞客游记 ·22·
为灵峰之白云洞。至峰头,从石罅中累级而上,两壁夹立,颇
似黄山之天门。级穷,迤逦至岩下,因崖架屋,亦如鼓子。登
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不之,至曲复
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是岩在九曲尽处,重岩回
叠,地甚幽爽。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
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余即从壁坳行;
已而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
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
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
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后岩,方构新
室,亦幽敞可爱。出向九曲溪,则狮子岩在焉。
循溪而返,隔溪观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岩,种种神
飞。复泊舟,由云窝入茶洞,穹窿窈窕意即长曲深远,再至矣,
再不能去!已由云窝左转,入伏羲洞,洞颇阴森。左出大隐屏
之阳,即紫阳书院,谒拜见先生庙像。顺流鼓棹,两岩苍翠纷
飞,翻即“反”恨舟行之速。已过天柱峰、更衣台,泊舟四曲
之南涯。自御茶园登岸,欲绕出金鸡岩之上,迷荆丛棘,不得
路。乃从岩后大道东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诸峰,复不
得。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从此寻一线天,徬徨无可问,
而舟泊金鸡洞下,迥不相闻。乃沿溪觅路,迤逦大藏、小藏之
麓。一带峭壁高骞,砂碛崩壅,土人多植茶其上。从茗柯中行,
下瞰深溪,上仰危崖 ,所谓“仙学堂 ”、“藏仙窟 ”,俱不暇
辨。
已至架壑舟,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更清楚细
致。大藏之西,其路渐穷。向荆棘中扪壁面上,还瞰大藏西岩,
亦架一舟,但两崖对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
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来受,亦游客初至者,约余返更衣
徐霞客游记 ·23·
台,同览一线天、虎啸岩诸胜。过余泊舟处,并棹顺流而下,
欲上幔亭,问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约舟待溪口,余复登
涯,少入,至止止庵。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趋之,得一岩,僧
诵经其中,乃禅岩也。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仍下庵前西
转,登山二里许,抵峰下,从乱箐树木中寻登仙石。石旁峰突
起,作仰企状,鹤模石在峰壁罅间,霜瓴朱顶,裂纹如绘。旁
路穷,有梯悬绝壁间,蹑而上,摇摇欲堕。梯穷得一岩,则张
仙遗蜕尸体也。岩在峰半,觅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寻
别道,又不可得;蹑石则峭壁无阶,投莽则深密莫辨。佣夫在
前,得断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顾,趋就之,复不能前。日
已西薄,遂以手悬棘,乱坠而下,得道已在万年宫右。趋入宫,
宫甚森敞 。羽士迎言,“大王峰顶久不能到,惟张岩梯在。峰
顶六梯及徐岩梯俱已朽坏。徐仙蜕已移入会真庙矣 。”出宫右
转,过会真庙。庙前大枫扶疏繁茂,荫数亩,围数十抱。别羽
士,归舟。
二十三日登陆,觅换骨岩、水帘洞诸胜。命移舟十里,候
于赤石街,余乃入会真观,谒武彝君及徐仙遗蜕。出庙,循幔
亭东麓北行二里,见幔亭峰后三峰骈文,异而问之,三姑峰也。
换骨岩即在其旁,望之趋。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
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
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
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
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
宛转。循岩隙攀跻而上,几至幔亭之顶,以路塞而止。返至三
姑峰麓,绕出其后,复从旧路下,至前所瞰突泉处。从此越岭,
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余前从上瞰,未尽其妙,
至是复造其下。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为碓,有梯架
徐霞客游记 ·24·
之,凿壁为沟以引泉。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为碓,
有梯架之,凿壁为沟以引泉。余循梯攀壁,至突泉下。其坳仅
二丈,上下俱危壁,泉从上壁堕坳中,复从坳中溢而下堕。坳
之上下四旁,无处非水,而中有一石突起可坐。坐久之,下壁
循竹间路,越岭三重,从山腰约行七里,乃下坞。穿石门而上,
半里,即水帘洞。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从岩顶堕下。岩既
雄扩,泉亦高散,千条万缕,悬空倾泻,亦大观也!其岩高矗
上突,故岩下构室数重,而飞泉犹落槛外。
先在途闻睹阁寨颇奇,道流指余仍旧路,越山可至。余出
石门,爱坞溪之胜,误走赤石街道。途人指从此度小桥而南,
亦可往。从之,登山入一隘,两山夹之,内有岩有室,题额乃
“杜辖岩 ”,土人讹误传为睹阁耳。再入,又得一岩,有曲槛
悬楼,望赤石街甚近。遂从旧道,三里,渡一溪,又一里,则
赤石街大溪也。下舟,挂帆二十里,返崇安。
徐霞客游记 ·25·
第六篇
游庐山日记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长约25 公里,宽约10 公里,略呈
椭圆形。它高踞长江南岸,可东瞰鄱阳湖。山上多巉岩峭壁,
奇花异树,云雾变幻不定,气候凉爽宜人。多飞瀑、溪涧,亦
有深潭、平湖 。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 年)八月游
此山。
庐山可说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该篇游记虽记叙的内容多为众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记他有
特别的探险,但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现在对各山峰各流
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水、飞瀑的不同特点
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
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观
感受,为此景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该记描绘多于记游,故笔法显得放纵舒畅,抒情写景也结
合得很恰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佳品。
戊午(1618 年 ),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
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
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
徐霞客游记 ·26·
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
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
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
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
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
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
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
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一路由石
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
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
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
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
斋,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
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
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
自郡城南来者。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走近
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由右庑廊屋侧
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
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
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
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
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
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 ”。循
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
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
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音,
徐霞客游记 ·27·
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
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
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
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风雨拔
去其一矣。
二十日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
船峰,正可飞舄神仙来去。山北诸山,伏如聚螘蚁之本字。匡
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
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佛经出
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
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
岐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
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复南三里,登莲
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
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汉阳为庐山
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坪之阴北,水俱北流从九江;
其阳南,水俱南下属南康。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
花峰,尚有十里遥。出寺,雾渐解。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
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先是遇一僧,
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顶二里,
落照盈山,遂如僧言,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
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龛,
有僧短发覆额,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竹
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远来者。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
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
崖访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
徐霞客游记 ·28·
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
此。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远隔矣。暝色已合,
归宿灯龛。灯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灯半一腐,必自己出,
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
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
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
衡。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
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
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
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
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
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
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
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
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
峰各奇不少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
老新刹。僧知觉甚稔熟悉三叠之胜,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
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
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
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
停者毓黛毓同“育 ”,生出之意,整句意为驻留下来的水积蓄
起来,则变成深青色。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
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
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
徐霞客游记 ·29·
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
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
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
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
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
详观之,上有洞翕然敛缩的样子下坠。僧引入其中,曰 :“此
亦竹林寺三门之一 。”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十”字,
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
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东转下山,十里,
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屈
曲滉漾水势大而飞溅,亦一雄观。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
始就平。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
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
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形如珠溅,声如击玉。过桥,
从岐路东向,越岭趋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
点错民居。横历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
为白鹤观。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
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
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盖庐山形势,
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
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
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
南向者,则开先寺也。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
外,半为山树所翳遮掩,倾泻之势,不及楞伽道中所见。惟双
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浏览次数:1312-- 发表评论,已评论0次




----上篇文章作者:邓拓 燕山夜话
----下篇文章林语堂《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