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范围:文史、文革史、抗战史研究,以及社会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类纪实)
·姓名:中国独特题材文学网
·笔名:站长:郑光路
·电话:--
·手机:423648068@qq.com
·OICQ:--
·电子邮件:423648068@qq.com
·通讯地址:中国.四川省.
·邮政编码:--
--管理中心
|
|
 |
|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四川现代文学艺术简况
四川现代文学艺术简况
四川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形成了她在中华民族统一大家庭中的独特文化,她兼有中国南方长江流域文化和北方黄河流域文化的特点,又融中国东部汉族文化和西部藏、彝、羌等少数民族文化于一体。四川四周多山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别具一格的蜀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并在新时代获得更大发展。
文学
历史上四川籍和旅居四川的文学名家辈出,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辞赋大家杨雄驰名于世;陈子昂力挽颓势,开唐一代诗风;盛唐李白诗才横溢,为后代宗师;欧阳炯、赵崇祚,或著作或编纂,树"花间"一派。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成诗文大家,影响久远;明清的杨慎、彭端淑、李调元、张问陶等以诗文词曲成就广为称道。唐朝杜甫,宋代黄庭坚、陆 游等客寓巴山蜀水,创作了大量传世名篇。近现代,吴虞站在新文化运动发轫时期的前列; 郭沫若开一代诗风,倡革命文学,与鲁迅并为新文化的旗帜;巴金的《家》、《春》、《秋 》影响广泛;抗战时期,四川更是文人云集,文学刊物和文学作品大量刊行,培养了大批文学人才,为四川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总之,偏处西南的四川,历代文化的发展与中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并驾齐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四川各地文艺界联合会(以下简称文联)和文学工作者协会等文艺团体相继建立,《四川文学》等文学期刊先后创办,老作家捧出新作,新一代崭露头角。其中有艾芜的《百炼成钢》,沙汀的《卢家秀》,李劼人修改出版《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雁翼的《大巴山的早晨》,孙静轩的《海洋抒情诗》,流沙河的《农村夜曲》,揭祥麟、榴红的儿童文学作品等都有广泛好评。民族民间文艺的发掘、整理工作初见成效,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挖掘整理,藏族民间故事《青蛙骑手》、彝族长诗《妈妈的女儿》的整理出版等。1961年,重申"双百"方针,四川再次出现创作高潮,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岩》、《大波》、《清江壮歌》、《逐鹿中原》等。1980年以后,四川文学创作日趋活跃,文学期刊相继复刊或创办,佳作不断。沙汀陆续写出《红石滩》、《青坡》、《木鱼山》等中篇小说。艾芜以八十高龄第三次南行,写出《南行记新篇》。马识途在出版长篇小说《夜谭十记》等作品的同时,撰写大量散文、杂文。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老作家王火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分别获?quot;茅盾文学奖",阿来的《尘埃落定》 被誉为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中"迄今最好的一部"。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 、影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方面,四川已拥有一支素质较高,人数众多,更为年轻的队伍,尤其是新诗创作在全国诗坛占有重要地位。杨牧的《我是青年》、彝族青年吉狄马加的《初恋之歌》、叶延滨的《干妈》、傅天琳的《绿色的音符》、李纲的《白玫瑰》等都深受读者欢迎。流沙河的《流沙河诗集》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一等奖,张新泉的诗集《鸟落民间》获1998年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四川省作家协会在1965年全省有会员148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25人),到1997年底有会员共1568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195人)。川渝分治后,现有会员1218人(中国作协会员153人)。主要文学期刊有《星星》诗刊、《四川文学》、《当代文坛》等。
艺术
四川艺术中起源最早的是音乐、舞蹈,汉唐就十分繁荣,有"蜀戏冠天下"之称。20世纪初,新兴音乐传入,成都人叶伯和留学归国,在成都教授西洋音乐,并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中国音乐史》。抗战时期,大批艺术家和文艺团体云集四川,产生了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著名戏剧和歌曲。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及各地专业文工团、歌舞团和艺术期刊陆续建立和创办。1953年1月,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沙汀当选为主席,各地各种文艺协会也纷纷成立,文艺活动广泛开展。到1957年底,全省所有的县及部分区、乡共建立了文艺、文物事业机构1180个,比1952年增长1.45倍。各地还有162个自负盈亏的民间职业剧团,活跃在城镇和边远农村。各种传统曲艺推陈出新,出现了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节目。一批优秀创作人员及演员获得全国及省的各种嘉奖。但1962年秋,阶级斗争浪潮波及文艺界,文艺事业遭受了重创。1978年以后,四川艺术事 业经过拨乱反正,逐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着力繁荣民族优秀文化,实施"精品战略",电影、电视、广播、戏剧、歌曲、舞蹈的创作硕果累累,荣获多项全国性 大奖。仅戏剧在1996年~1998年期间新创重点剧(节)目100余台,其中上演50余台;创作戏剧小品600多个,其中上演400多个。全省获国家级大奖的个人达40余人。1997年10月在成都 举办的20世纪最后一届国家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共展演国内外剧目52台,演出 107场,观众在15万人次以上。到1999年末,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99个。四川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各艺术家协会,截至1997年底,有全国会员1991人,省级会员11984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文艺骨干队伍。
川剧
又称川戏,是最具四川特色的艺术,流行于四川及贵州、云南两省的部分地区。明末清初,随着人口的迁徙,南北各地各种声腔剧种流入四川,渐次与四川的方言、音乐、习俗和观众的欣赏要求相融合,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至清末民初,散布于四川各地的诸腔戏班纷纷联袂演出,并从农村乡镇涌向大、中城市,继而在成都诞生由数个戏班的部 分艺人自组的戏曲艺术团体"三庆会"。该会名角荟萃,集创作、演出、教育、研究为一体 ,以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为基地,熔昆、高、胡、弹、灯等声腔为一炉,在创编新剧目的同时,对表演、音乐、舞美等艺术方面也进行若干革新尝试,促进了川剧剧种的独立与艺 术风格的统一,使之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地方剧种闻名于世。新中国成立后,在"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川剧改革中,经过新老艺人的共同努力,到1959年,发掘抢救汇集濒于 失传的传统剧目4000个,整理、鉴定出传统剧目450个,一时川剧空前繁荣。改革开放以后,川剧开始复苏和革新,1983年以来,四川举办了五次全省性川剧调演、会演,1999年9月,在成都举办了首届中国川剧艺术节。川剧舞台上,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交相辉映,共领风骚,在国内外受到热烈欢迎。
川剧剧目历来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十分丰富。自清末以来, 川剧出了不少著名作家,其中有的在全国戏曲界享有盛誉,如黄吉安、李明璋、魏明伦、徐棻等。川剧的表演艺术真实细腻,幽默有趣,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系统完美的表演程式 ,大胆运用夸张手法,人物和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变脸、吐火 、藏刀、踢慧眼等绝技表演与剧情、人物性格和心境紧密结合。不少川剧著名的老一辈表演 艺术家,还根据自己数十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出许多宝贵的戏理、艺诀,如阳友鹤、周 企何、陈全波、陈书舫、许倩云、竞华等。振兴川剧十余年来,川剧表演人才辈出,晓艇、 刘芸、古小琴、沈铁梅、陈智林、马文锦、田蔓莎、陈巧茹、喻海燕、何伶等多人获得梅花奖。
美术书法
四川书画源远流长,散布全川的石刻、画像砖、壁画,以及近代 张大千、 石鲁、蒋兆和等名家作品予川人艺术熏陶,四川画派在全国美术界有独到特点,50年代四川 版画在全国名列前茅,60年代雕塑异军突起,70年代后期以来油画蓬勃发展,唐卡藏画独具 特色,国画则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截至1995年,四川共举办600多次美术展览,16700余件作 品52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型美展,100余件获奖,其中有20多件作品获特等奖、一等奖或金奖 ,8 00余件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2000余件作品出国展出。1980年以来, 四川有200多件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览,在近六年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有6位书法家的作 品获一等奖,获奖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特别是四川的一批中青年书法家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
电视艺术四川电视艺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成了最能影响群众的艺术种类。到1998 年,四川各电视台摄制电视剧两千多部(集)。电视节目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突出主旋律, 坚持多样化,生产了大量优秀影视剧,在全国享有声誉,共获得"飞天奖"、"金鹰奖"、 "金童奖"、"骏马奖"等全国性奖励597个。拍摄的《死水微澜》、《南行记》等90多部7 00多集川味十足的电视剧,获国际和全国性奖励80多项。 电影峨眉电影制片厂创建于1958年。从1960年摄制完成第一部故事影片《 嘉陵江边》 起,先后摄制了类型各异、风格纷呈的故事影片、电视剧、纪录片及科教影片500余部(集 ),其中摄制完成彩色故事影片160余部,有30多部影片获国内外各种奖项80多次。影片 《红衣少女》、《焦裕禄》、《被告山杠爷》、《鸦片战争》获"金鸡奖"、"百花奖 "、"华表奖"(政府奖)等殊荣,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自70年代以来,与日本、美国 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影视厂家或机构合拍、协拍了故事片40余部。峨影是当代中国电影的 重要基地之一,是西南惟一的电影生产综合性文化企业,拥有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水平一流 的大型交响乐团。具备年生产15部故事片、200部(集)电视剧的能力,可摄制70毫米立体 声影片和译制国外(语)影片,每年可洗印拷贝2000万米。
少数民族文化80年代以来,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整理进展迅速,已出版9 部;民间 故事、谚语、歌谣三套集成类书编选工作已经完成。彝族、藏族、满族、回族、羌族都涌现出一批青年作家和艺术家。少数民族的群众文化日趋活跃。每到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望果 节,苗族的踩山节,回族的开斋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各族人民表演的民族歌舞,既 有新生活的颂歌,也有轻松愉快的民族风情,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鲜明。1990年、1994 年、1998年分别在西昌、康定、马尔康举办了第一、二、三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推出了具有浓郁民族地方特色的节目26台,演出28场,观众达12.3万人次,创造了历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的最好记录。
群众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文化组织发展为国家、集体、群众共办的多层次 、多渠道、多形式、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活动内容向文化、宣传、科普、体育、卫生" 五位一体"的大文化方向迈进,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大(大文化)二实(文化、经济实体) 三配套(阵地设施、干部队伍、活动项目配套)的文化中心。到1985年,全省有群众文化事 业机构7312个,其中政府系统设立的群众艺术馆24个、文化馆170个,国办文化站18个, 集体兴办的城乡文化站3574个,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6577人。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 构之数量与1949年前仅有的县民众教育馆136个和省民众教育馆1个相比,有大幅增长。90年 代以来,四川群众文化将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多样化的民族风格紧密结合, 传统文化与经济、贸易、科技、体育、旅游紧密结合;形成省、市、地、州群众艺术馆,市 、县(区)文化馆,乡文化站(中心),村、组文化户、文化室的四级群众文化网络。自贡 国际恐龙灯会,乐山国际龙舟会,成都花会、灯会、艺术节,泸州、宜宾名酒文化节,广元 女儿节以及凉山州的"火把节"、阿坝州的"高原艺术节"、甘孜州的"四月八转山会"等 民族民俗文化经贸活动,促进了文化、经济、贸易的发展。民间文艺活动,龙灯、狮灯、彩莲船、龙舟及现代灯会,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车灯、四川荷叶、四川盘子、四川竹琴、 四川金钱板、四川相书、四川评书、四川花鼓、四川连厢、南坪弹唱、谐剧、方言、相声等 遍及全省各地。至1997年年底,全省有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模范地区" ,3 个"四川省文化先进县",12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188个"四川省文化先进乡镇"以 及一批小康文化示范村、示范乡镇。文化下乡活动日趋活跃。几年来,全省深入持久地开展 "百千万"(即百场戏剧、千场电影、万册图书)文化下乡活动和"农家乐、农家美"文化 下乡活动。节日期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率达80%以上,民族地区在50%以上。
文化(艺术)馆全省现有文化(艺术)馆194个,城乡文化站3500多个。共 评出1个特级艺术馆,3个特级文化馆,21个特级文化站,2 个一级艺术馆,44个一级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1999年,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29个,是1949年四川仅有4个图书 馆的32倍。其中一级图书馆6个,二级图书馆40个,总面积达21.5万平方米。同时,全省大多数县(市、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全省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1611.6万册,1997年以 来,全省年图书总流通量达5550万人次。
电影发行放映到1998年底,全省农村电影队已达2000余个。农村电影放映场次年均达到15万场,观众年均5000万人次,其中深入偏远山乡放映场次年均约2万场,观众达550万人次。
文博档案
文物1949年省内仅有四川博物馆、国立四川大学博物馆筹备处、华西协和 大学博物馆 和一家私人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藏品不足万件。到1998年,全省有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40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6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镇)46座,全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3000处。全省馆藏文物50多万件,其中一级文物 1569件(有国宝12件),仅次于陕西省,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近百个县有摩崖造像, 多为唐、宋时代的艺术珍品,其规模在数十龛以上的就有200多处。有5处摩崖造像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全国总数的1/4,安岳紫竹观音有"东方维娜斯"之美誉。全国有 汉阙2 8处,其中21处在四川,占全国的75%,被誉为中国的"汉阙之乡"。著名的雅安高颐墓阙、 绵阳平阳府君阙、渠县冯焕阙和沈府君阙、芦山樊敏阙等5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造型独特,雕刻精美,为中外人士所瞩目。四川近百个县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化石的发 掘及展出数量,居全国之冠。四川汉代崖墓,凿崖成穴,大的深达90米,小的6米,崖墓中 有石刻题字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浮雕,是四川较为独特的墓葬形式,数量居全国之冠。这类墓 葬在四川分布甚广,以乐山市为多。以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和青铜人面具为 代表的巴蜀青铜器极富地方特色,迄今为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种类最丰富、造型最奇特的青 铜雕塑群,其雕塑艺术成就居全国前列。四川现代革命文物和历史名人遗址纪念馆较多,在 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代伟人朱德、邓小平等从四川故居走向世界,历代名人遗址如成都武 侯祠、杜甫草堂,射洪陈子昂读书台,眉山三苏祠等均负盛誉。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 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正在申报世界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博物馆四川最早的博物馆是1914年创办的华西大学博物馆。1949年底,除 华西大学博 物馆外,全省还有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1958年~1963年 , 四川省新建博物馆12座;1972年,全省共有博物馆20座。各馆均收藏一定数量的文物、标本 ,并推出各类展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博物馆建制逐渐恢复,多种类型博物馆大量兴建。到1998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6个,其中综合类博物馆6个,社会 科学类博物馆57个,自然科学类博物馆8个,高等院校博物馆5个。拥有馆藏文物60余万件 ,其中上等级珍贵文物10万余件。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 贡恐龙博物馆、自贡盐业博物馆、乐山麻浩崖墓博物馆、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绵竹年画博 物馆、名山茶史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享誉海内外。
四川省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艺术综合性博物馆。初名四川博物 馆,1940年始建,1941年3月建成,是四川省历史上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地方公共博物馆,1950年4月改名为川西人民博物馆,1952年改为现名,占地4万平方米。展览大厅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6万件,其中一级文物609件(含国宝级5件),二级文物1649件。
档案馆四川档案工作历史久远,现已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档案室 为基础、档 案馆为主体,档案科研、档案教育为先导的档案事业体系。到1998年底,全省共有省、市、地 、州、县档案局199个,在2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中,除专门档案馆18个外,有综合档 案馆199个,企业档案馆27个,科技事业档案馆4个,部门档案馆4个。四川是中国档案资源最为丰 富的省份之一,全省保存档案资料2500多万卷(册),其中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1160卷(册 ),排列长度1870万米,尤以清代巴县档案约11.3万卷,自贡盐业档案2.72万卷,保存最为 完整。全省各级档案馆已开放馆藏档案资料300多万卷(册),为政府工作、经济建设、编 史修志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修志1981年,省委恢复省志编辑委员会,各地建立了省、市(地、州 )、县三级修志 机构,有专职修志人员2000余人。1987年,四川第一部新编县级志书《内江市志》出版;19 92年,新编《四川省志》第一部分志《冶金工业志》出版,结束了四川省自清嘉庆二十一年 (1816年)以来未刊印省志的历史;1994年,全国藏区第一部新方志《阿坝州志》出版。目 前,全省三级志书编撰已接近尾声。到2000年,四川省将出版《四川省志》1种,共80部(册),约4000万字;市、州志8种,4800万字;县志200余种,约2亿字。加上乡镇志、部门 行业志、专志、名胜志等,累计编撰出版方志总数达6000种以上。
|
|
|
|
浏览次数:827--
 |
----上篇文章:佛法文史图书馆!!!
----下篇文章:“四川乡土小说的现状与缺失”研讨会综述
|
|